CN212803748U - 送风装置和衣服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和衣服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803748U CN212803748U CN201890001492.8U CN201890001492U CN212803748U CN 212803748 U CN212803748 U CN 212803748U CN 201890001492 U CN201890001492 U CN 201890001492U CN 212803748 U CN212803748 U CN 2128037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ation axis
- fan
- cylindrical portion
- intake
- r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3/00—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 A41D13/002—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e.g. surgeons' gowns or garments protecting against blows or punches with controlled internal environ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助于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降低噪音的技术。送风装置(1)具有马达(33)、风扇(36)和外壳(4),其中,风扇(36)由马达(33)驱动而绕旋转轴线(A1)旋转;外壳(4)具有进气口(447)和排气口(448),并且收容马达(33)和风扇(36)。外壳(4)包括筒状部(40)和进气侧罩部(44)。筒状部(40)以包围风扇(36)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与旋转轴线(A1)同轴状地配置。进气侧罩部(44)以覆盖筒状部(40)的进气侧的端部、即后端部(401)的开口的方式配置,且具有进气口(447)。后端部(401)的内周面规定进气口(447)的一部分。后端部(401)构成为,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朝向后端部(401)的开口端(后端)而内径变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和安装有送风装置的衣服。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送风装置,其被安装在高温环境下穿着的衣服上,向衣服内送风来在衣服内进行通风。例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7-78235号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有风扇、马达和用于收容这些部件的外壳。外壳由外侧风扇罩和内侧风扇罩构成,其中,外侧风扇罩具有空气导入口(进气口);内侧风扇罩具有空气排出口(排气口)并嵌合于外侧风扇罩。该送风装置在进气口被配置于衣服的外侧,排气口被配置于衣服的内侧的状态下,使用环状的安装环而被安装于衣服的安装孔。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送风装置中,空气经由呈直线状地形成于有底圆筒状的外侧风扇罩的前表面(底面部)的进气口而被吸入。在随着风扇的驱动而被吸入外壳的外部空气的气流中,在进气口附近产生紊流,从而容易产生由紊流引起的噪音。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降低噪音的技术。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具有马达、风扇和外壳。
风扇构成为由马达驱动而绕规定的旋转轴线旋转。外壳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并且收容马达和风扇。另外,外壳包括筒状部和进气侧罩部。筒状部以包围风扇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与风扇的旋转轴线同轴状地配置。另外,筒状部具有在风扇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风扇的进气侧的位置的端部、即进气侧端部。进气侧罩部以覆盖筒状部的进气侧端部的开口的方式配置,并具有进气口。进气侧端部的内周面规定进气口的一部分。并且,进气侧端部构成为,在旋转轴线方向上,朝向进气侧端部的开口端而内径变大。
在本技术方案的送风装置中,规定进气口的一部分的筒状部的进气侧端部构成为,朝向进气侧端部的开口端而内径变大。因此,与进气侧端部具有均匀的内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空气从进气口顺畅地流入筒状部,从而抑制在空气的气流中产生剥离(涡流)。据此,能够降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进气侧端部的内周面可以构成为朝向开口端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面。换言之,在用包含旋转轴线的平面剖切进气侧端部的情况下,表示进气侧端部的内周面的线描绘出朝向开口端远离旋转轴线的弧。在该情况下,与表示进气侧端部的内周面的线为直线状的情况(内周面仅为倾斜面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剥离的产生,从而降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弯曲面具有至少2毫米的曲率半径,更优选弯曲面具有至少3毫米的曲率半径。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可有效地抑制进气口附近的气流的剥离的弯曲面。此外,在本技术方案中,弯曲面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的多个部分,而不需要弯曲面整体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在该情况下,最小曲率半径为至少2毫米(3毫米)即可。此外,虽然降低噪音的效果会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而提高,但是若考虑到与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的大小相关的实际的制约,则优选曲率半径为14.5毫米以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马达的最高转速可以是至少每分钟4500转。根据本技术方案,在马达的转速比较高且风量大的送风装置中,能够有效地降低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中,风扇可以具有至少70毫米的直径。根据本技术方案,在风扇的直径比较大且风量大的送风装置中,能够有效地降低噪音。此外,若考虑到与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的大小相关的实际的制约,则优选风扇的直径为100毫米以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进气侧罩部中,在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距离排气口较远的位置的端面可以被配置在与进气侧端部的端面大致相同的位置。即,进气侧罩部的端面和进气侧端部的端面可以位于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在该情况下,能够降低配置于衣服外部的进气侧罩部、进气侧端部有可能被周围物体勾挂的情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衣服,送风装置以能够拆下的方式被安装于该衣服。作为送风装置,能够采用上述各方式的送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上衣的后视图。
图2是上衣的风扇安装部的说明图。
图3是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将环部件从主体部拆下后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送风装置的后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电池保持架的说明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主体部的侧视图。
图10是图8的X-X剖视图(其中,仅图示出外壳的筒状部和环部件)。
图11是在主体部上安装有环部件的状态的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12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的一例,例示出送风装置1。另外,作为可拆装送风装置的衣服,例示出上衣9。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的使用方式简单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例如被安装在上衣9上来使用。如图2所示,上衣9是前开襟式长袖上衣,一般穿在内衣或T恤等之上。上衣9在背面部的下方(详细而言,在穿着时覆盖使用者的腰周围的后背侧的部分)的2个部位具有用于安装送风装置1的安装开口91。即,在上衣9上能够安装2个送风装置1。此外,安装开口91的直径形成为与送风装置1的外壳4的筒状部40(参照图4)的直径大致相同。以下,也将安装开口91的周缘部称为风扇安装部93。此外,为了能够稳定地安装送风装置1,优选利用加强件来对风扇安装部93进行加强。另外,在上衣9(例如,前表面部(前身))的内侧设置有口袋94,该口袋94能够收容安装有作为送风装置1的电源的电池95的电池保持架96。电池保持架96和2个送风装置1通过分叉状的连接电缆97被电连接。
送风装置1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安装开口91,如图1所示,在使进气口447面向上衣9的外部的状态下被安装于上衣9。送风装置1通过进气口447从上衣9的外部吸入空气,并将其向上衣9的内部(使用者一侧)送出。被送出到上衣9的内部的空气冷却使用者的身体的同时,在上衣9的内部流动,并且从领口或袖口向上衣9的外部流出。通过安装送风装置1能够在上衣9内进行通风,据此,使用者能够获得舒适的作业环境。
接着,对送风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图5所示,送风装置1具有主体部3和环部件5。主体部3主要由外壳4、马达33和风扇36(参照图6)构成,其中,马达33和风扇36被收容于外壳4。外壳4与风扇36的形状对应地构成为从风扇36的旋转轴线A1方向观察时大致呈圆形的收容体。在外壳4的旋转轴线A1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43。环部件5整体上形成为能够拆装于外壳4的外周部的短边的圆筒体。在环部件5(更详细而言,在后述的筒状部51)的中心轴线A2方向上的一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5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装置1的凸缘43被配置在上衣9的外侧的状态下,主体部3的除了凸缘43以外的部分从安装开口91被插入到上衣9的内部(即,与使用者的后背相向的一侧)。然后,按照规定的动作线,将环部件5从上衣9的内部同轴状地嵌入到主体部3的外周部。据此,在上衣9的衣料(详细而言,安装开口91的风扇安装部93)被外壳4的凸缘43和环部件5的凸缘53夹持的状态下,送风装置1被安装在上衣9上。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关于送风装置1的方向,以将送风装置1安装在上衣9上,而且在穿着上衣9时的使用者的朝向为基准进行定义。具体而言,将风扇36的旋转轴线A1和环部件5的中心轴线A2的延伸方向作为前后方向,将上衣9的外侧方向(即,外壳4的凸缘43侧)作为后侧,将上衣9的内侧方向(即,环部件5的凸缘53侧)作为前侧。因此,以下将外壳4的凸缘43也称为后侧凸缘43,将环部件5的凸缘53也称为前侧凸缘53。另外,关于绕旋转轴线A1和中心轴线A2的周向,以从前侧观察送风装置1的情况为基准来规定顺时针方向CW和逆时针方向CCW。
以下,依次对送风装置1的主体部3和环部件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主体部3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主体部3主要由马达33、风扇36以及收容马达33和风扇36的外壳4构成。
如图6所示,马达33和风扇36同轴状地配置在外壳4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比较小型且高输出的无刷马达作为马达33。另外,采用具有多个叶片的轴流风扇作为风扇36。风扇36被安装在与马达33的转子一起旋转的马达轴331上。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风扇36的直径D1为79.0毫米(mm)。风扇36随着马达33的驱动而绕旋转轴线A1与马达轴331一体地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36的转速即马达33的转速能够通过电池保持架96的操作按钮964(参照图7)设定4级转速中的任意一个。此外,马达33的转速的可设定范围为每分钟4000转(4000rpm)至每分钟5800转(5800rpm)。即,本实施方式的马达33的最高转速为5800rpm。
在此,参照图7对电池保持架96简单地进行说明。由于电池保持架96的结构是公知结构,因此,在此对一部分结构省略图示的同时,简单地进行说明。另外,为了方便,将图7的上下方向作为电池保持架96的上下方向,将箭头所指的方向作为后侧,将相反侧作为前侧。电池保持架96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构成为能够供电池95滑动卡合且能够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池保持架96的前表面设置有用于输入送风装置1(详细而言,马达33)的驱动开始和停止的指示的操作按钮964。并且,操作按钮964还能够输入用于设定马达33的转速的指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设定的转速来控制马达33的驱动的控制器(例如,具有CPU的微型计算机)被搭载于电池保持架96。电池保持架96通过与电缆966的连接器967连接的连接电缆97而与送风装置1电连接(参照图1)。
接着,对外壳4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4由后侧外壳41和前侧外壳46形成。后侧外壳41和前侧外壳46均由树脂制成。后侧外壳41包括圆筒状的内侧筒状部42和设置于内侧筒状部42的后端部的上述的后侧凸缘43以及进气侧罩部44。前侧外壳46包括圆筒状的外侧筒状部47和从外侧筒状部47的前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排气侧罩部48。在收容有包括马达33、风扇36的内部零部件的状态下,通过使前侧外壳46的外侧筒状部47嵌合于后侧外壳41的内侧筒状部42的外周,使后侧外壳41与前侧外壳46一体化,从而形成外壳4。从整体上来看,外壳4包括内侧筒状部42和外侧筒状部47一体化而成的筒状部40、后侧凸缘43、进气侧罩部44以及排气侧罩部48。
筒状部40形成为圆筒状,与风扇36的旋转轴线A1同轴状地以包围风扇36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此外,在筒状部40(详细而言,在外侧筒状部47)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在旋转轴线A1方向和绕旋转轴线A1的周向上卡止环部件5的结构,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后侧凸缘43是筒状部40中的、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从位于风扇36的进气侧的一端部(即,后端部40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凸缘43在从后侧观察时形成为六边形。相当于六边形的边的部分能够易于使使用者搭靠手指来把持外壳4、或使外壳4绕旋转轴线A1旋转、或对外壳4进行按压以使其不旋转。
进气侧罩部44以覆盖筒状部40的后端部401的开口的方式配置。进气侧罩部44包括闭塞部441、第1凸筋443和第2凸筋445。闭塞部441是在进气侧罩部44的中心部以与旋转轴线A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的板状部。如图1所示,闭塞部441是配置在上衣9的外侧的面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计成六边形。第1凸筋443是直线状的凸筋,从闭塞部441放射状地延伸,并且连接于后端部401的内周面。第2凸筋445是直径比闭塞部441的最大直径大的环状的凸筋,并连接第1凸筋443。
此外,如图6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40的后端部401的后端面与进气侧罩部44的后端面(闭塞部441的后表面、第1凸筋443和第2凸筋445的后端面)在旋转轴线A1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上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面上(实质上不存在凹凸)。第1凸筋443的后端面与筒状部40的后端面平滑地连接。据此,即使送风装置1被安装在上衣9上,进气侧罩部44在上衣9的穿着者的后背侧露出到外部,也能够降低第1凸筋443和第2凸筋445有可能被周围物体勾挂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后端部401的内周面、闭塞部441的外周面、以及第1凸筋443和第2凸筋445的侧表面规定的开口构成进气口447。各进气口447沿旋转轴线A1方向贯通进气侧罩部44,当风扇36旋转时,被抽吸的空气通过进气口447从后方朝前方流入外壳4内。
如图3和图9所示,排气侧罩部48相对于筒状部40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以覆盖位于风扇36的排气侧的位置的端部(即,前端部)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侧罩部48整体上形成为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向远离筒状部40的前端部的方向(前方)突出的圆形拱状,包括闭塞部481、第1凸筋483、第2凸筋484和第3凸筋485。
闭塞部481是以与旋转轴线A1大致正交的方式配置在前端部的中心的圆形的板状部。闭塞部481的直径为筒状部40的内径的大致一半。第1凸筋483从闭塞部481呈放射状延伸。第2凸筋484形成为环状,连接第1凸筋48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第3凸筋48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将第2凸筋484和筒状部40(详细而言,外侧筒状部47)的前端部连接成圆弧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闭塞部481的外周面、第1凸筋483、第2凸筋484、以及第3凸筋485的侧表面规定的开口构成排气口487。各排气口487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贯通排气侧罩部48。当风扇36旋转时,从进气口447流入外壳4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487从后方朝向前方、以及向与旋转轴线A1交叉的方向流出。
如图4和图8所示,在排气侧罩部48的周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凹部489。相对于凹部489在旋转轴线A1侧配置有与马达33电连接的连接器37。如上所述,与电池保持架96连接的连接电缆97的连接器973(参照图1)被配置在凹部489中,并与连接器37连接,由此将电池保持架96与送风装置1电连接。
并且,在外壳4上设置有用于降低风扇36旋转驱动时的噪音的结构,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以下,对环部件5进行说明。如图3和图4所示,环部件5包括筒状部51和上述的前侧凸缘5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51和前侧凸缘53由树脂一体地形成。筒状部51是外嵌于外壳4的筒状部40的部位。因此,筒状部51形成为具有比外壳4的筒状部40的外径稍大的内径的短边状的圆筒体。此外,在筒状部51的外周面配置有多个大致三角形的凸筋。这些三角凸筋构成为用于易于使使用者搭靠用手指来把持环部件5、或使环部件5绕中心轴线A2旋转、或对环部件5进行按压以使其不旋转的搭指部。
如上所述,前侧凸缘53是在前后方向(旋转轴线A1方向)上与外壳4的后侧凸缘43相向,并与后侧凸缘43之间夹持上衣9的安装开口91的风扇安装部93的部位。前侧凸缘53被设置为从筒状部51的中心轴线A2方向上的一端部(具体而言,后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凸缘53的外径被设定为比外壳4的后侧凸缘43的最大径稍小。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送风装置1还具有卡止机构和旋转限制机构。卡止机构是构成为通过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中心轴线A2方向)上将环部件5卡止于外壳4来限制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沿旋转轴线A1方向移动的机构。旋转限制机构是构成为通过在绕旋转轴线A1的周向上将环部件5卡止于外壳4来限制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旋转的机构。以下,依次对这些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卡止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机构包括设置于外壳4的筒状部40的引导槽61和设置于环部件5的筒状部51的卡止突起66。
如图4和图9所示,引导槽61是以从筒状部40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进的方式形成的槽。引导槽61整体上形成为大致L字状,包括第1部分611和第2部分614。第1部分611是引导槽61中的、从筒状部40的前端(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排气侧罩部48侧)沿旋转轴线A1方向延伸的部分。第2部分614是引导槽61中的、从第1部分611的后侧部分连续地沿周向(详细而言,沿顺时针方向CW)延伸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槽61构成为在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拆装的过程中,用于规定后述的环部件5的卡止突起66(参照图4)能够通过的路径的槽。具体而言,在将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拆装的过程中,卡止突起66被插入到引导槽61内,并沿引导槽61被导向。
第1部分611的前端构成将环部件5的卡止突起66接纳至引导槽61的接纳口。规定第2部分614的前端的壁面(即,从筒状部40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伸展至槽底的面部)沿周向(详细而言,沿顺时针方向CW)延伸,并且朝后侧凸缘43向后方稍微倾斜。将该壁面称为引导面615。在引导面615的周向上的中间部形成有作为与旋转轴线A1大致正交的面的第1卡止部616。在顺时针方向CW上,在第1卡止部616的下游侧的端部(图9的下端)设置有向后方(图9的右方)延伸的微小的台阶618。引导面615从台阶618进一步向下游侧稍微倾斜地延伸。
在引导面615的末端部(即,距离第1部分611最远的端部)形成有作为与旋转轴线A1大致正交的面的第2卡止部617。即,第2卡止部617设置配置在比第1卡止部616靠顺时针方向CW的下游侧的位置。另外,在旋转轴线A1方向(即,前侧凸缘53与后侧凸缘43的相向方向、前后方向)上,第2卡止部617位于与第1卡止部616不同的位置。更详细而言,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第2卡止部617位于比第1卡止部616接近后侧凸缘43的位置(更后方)。即,第2卡止部617与后侧凸缘43之间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的距离比第1卡止部616与后侧凸缘43之间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的距离短。
如图4所示,卡止突起66被设置成从环部件5的筒状部51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突起66作为长方体状的突起,在筒状部51的后端与筒状部51一体地形成。如上所述,由于卡止突起66在引导槽61内被导向,因此,卡止突起66被设定为可插入到引导槽61内的大小。
此外,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3个引导槽61在筒状部40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3个部位。另外,3个卡止突起66在筒状部51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在3个部位。
接着,对旋转限制机构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限制机构包括设置于外壳4的筒状部40的旋转卡止部71和设置于环部件5的筒状部51的卡止片75。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卡止部71包括第1凹部711和第2凹部716。第1凹部711和第2凹部716均是以从筒状部40的外周面向径向内侧凹进的方式形成的凹部,且构成为在周向上卡止卡止片75。
如图4和图9所示,第1凹部711被设置为从后侧凸缘43朝前方延伸至筒状部40的前端附近的凹部。另外,如图10所示,第1凹部711的与旋转轴线A1正交的截面形成为V字状。在规定第1凹部711的2个面中的顺时针方向CW上的上游侧的面712大致沿径向延伸,另一方面,下游侧的面713将面712和筒状部40的外周面平缓倾斜地连接。面712作为与后述的卡止片75的爪751卡合的卡合面发挥功能。另外,面713作为导向被配置在第1凹部711内的爪751向顺时针方向CW脱离的引导面发挥功能。
如图4所示,第2凹部716在顺时针方向CW上位于第1凹部711的下游侧且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位于筒状部40的大致中央部的部分被设置为侧视观察时呈矩形的凹部。另外,如图10所示,第2凹部716的与旋转轴线A1正交的截面也形成为矩形。规定第2凹部716的3个面中的顺时针方向上的最上游侧的面717大致沿径向延伸,作为与卡止片75的爪751卡合的卡合面发挥功能。并且,如图9所示,第2凹部716的前端部位于比第1凹部711的前端部远离筒状部40的前端的位置。
此外,在旋转轴线A1方向(前后方向)上,第1凹部711的前端与第2凹部716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对应于引导槽61的第1卡止部616与第2卡止部617之间的距离。另外,在顺时针方向CW上,第1凹部711的上游侧的端部与第2凹部716的上游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对应于引导槽61的第1卡止部616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2卡止部617的下游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4和图9所示,在筒状部40的前端部,在顺时针方向CW上的第1凹部711的上游侧设置有引导凹部73。引导凹部73是比第1凹部711和第2凹部716浅的凹部,并以前端的中央部最深的方式整体由弯曲面规定。引导凹部73接纳后述的卡止片75(详细而言,爪751),并向筒状部40的外周面进行导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顺时针方向CW上,从上游侧依次配置有引导凹部73、第1凹部711、第2凹部716。并且,以引导凹部73、第1凹部711、第2凹部716为1组,分别在上述的3个引导槽61之间配置有3组引导凹部73、第1凹部711、第2凹部716。
如图4所示,卡止片75作为具有可挠性的带状部件,以沿环部件5的筒状部51的周向延伸的方式与筒状部51一体地形成。卡止片75的顺时针方向CW上的上游侧端部连接于筒状部51,并能够相对于筒状部51沿径向挠曲。如图10所示,在卡止片75的顺时针方向CW上的下游侧端部(顶端部)的内表面(中心轴线A2侧的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爪751。卡止片75构成为能够经由爪751卡止于上述的第1凹部711和第2凹部716。另外,在卡止片75的顶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舌(tab)756。凸舌756构成为使用者能够用手指沿逆时针方向CCW进行按压操作或者用手指将其捏住来进行操作,从而用于解除爪751相对于第1凹部711(面712)或者第2凹部716(面717)的卡合。
具有以上结构的送风装置1由使用者安装在上衣9(参照图1和图2)上来使用。此外,送风装置1除了上衣9以外,还可以拆装于具有风扇安装部93(参照图2)的衣服。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通过上述卡止机构和旋转限制机构,能够应对各种厚度的衣服。以下,对相对衣服(例如上衣9)进行拆装时的卡止机构和旋转限制机构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将送风装置1安装于上衣9的情况下,使用者首先如图4所示那样将环部件5拆下后的状态的主体部3的一部分插入到上衣9的安装开口91(参照图2)中。具体而言,将后侧凸缘43配置在后身(风扇安装部93)的外侧,并将筒状部40和排气侧罩部48从安装开口91插入到上衣9的内侧。据此,成为在后侧凸缘43的前表面配置有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装置1构成为,按照规定的动作线将环部件5安装于外壳4。此外,“动作线”是指环部件5安装于外壳4时所经过的动线或操作线。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将环部件5安装于外壳4时的安装方向。动作线典型地表示为向规定方向进行的直线状或曲线状的动作、或者组合多个这样的动作而成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环部件5通过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向接近外壳4的方向(换言之,前侧凸缘53接近后侧凸缘43的方向)相对移动,在此之后,向顺时针方向CW相对移动,从而被安装于外壳4。
更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使用者以使卡止突起66分别与引导槽61的接纳口相向且卡止片75的爪751与引导凹部73相向的方式将环部件5与外壳4进行对位。然后,使用者使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向后方移动。通过沿着引导槽61中的第1部分611导向卡止突起66,从而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向后方被安装导向。当卡止突起66到达第2部分614的位置时,使用者使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沿顺时针方向CW旋转,以使卡止突起66进入第2部分614。此外,伴随于此,卡止片75的爪751沿着规定引导凹部73的弯曲面从引导凹部73脱离。在卡止片75向径向外侧挠曲的状态下,爪751沿筒状部40的外周面向顺时针方向CW移动。
在卡止突起66被配置于第2部分614内的情况下,卡止突起66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向前方的移动被引导面615限制。使用者根据上衣9的风扇安装部93的厚度,使环部件5沿顺时针方向CW转动,直到如图11所示那样卡止突起66的前端配置在与第1卡止部616抵接的第1位置或与第2卡止部617抵接的第2位置为止。此外,在图11中,环部件5被图示出在卡止突起66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位置。在第1位置的情况下,卡止卡合突起66的顺时针方向CW上的下游侧的端部与形成于第1卡止卡合部616的下游侧的台阶618抵接。在第2卡止位置的情况下,卡止突起66的顺时针方向CW上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2部分614的下游侧的端部抵接。据此,使用者使环部件5转动,以使卡止突起66的前端面沿引导面615向顺时针方向CW移动,由此能够容易且顺畅地使卡止突起66移动至第1位置或第2位置。
在卡止突起66被配置于第1位置时的前侧凸缘53与后侧凸缘43之间在相向方向(即,旋转轴线A1方向、前后方向)上的距离比卡止突起66被配置于第2位置时的前侧凸缘53与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大。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之间的距离对应于能够被前侧凸缘53和后侧凸缘43夹持的风扇安装部93(衣料)的厚度。因此,使用者只要根据风扇安装部93的厚度使卡止突起66卡止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即可。在任一情况下,均通过卡止突起66在前方被卡止于引导面615的第1卡止部616或第2卡止部617,从而限制了环部件5在旋转轴线A1的方向向远离外壳4的方向(前方)移动。
并且,当卡止突起66被配置在第1位置时,如图10所示,爪751通过卡止片75的恢复力而进入第1凹部711内,并与面712卡合。同样,当卡止突起66被配置在第2位置时,爪751通过卡止片75的恢复力而进入第2凹部716内,并与面717卡合。在任一情况下,均通过使卡止片75在周向上卡止于第1凹部711或第2凹部716,来限制环部件5沿周向(特别是逆时针方向CCW)旋转。
在拆下时,使环部件5沿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经过动作线。即,环部件5向逆时针方向CCW相对移动,在此之后,沿旋转轴线A1方向向远离外壳4的方向(换言之,前侧凸缘53远离后侧凸缘43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从外壳4将其拆下。
更具体而言,使用者通过将卡止于第1凹部711或者第2凹部716的卡止片75的凸舌756向逆时针方向CCW按压(或者通过用手指捏住而将其向径向外侧拉拽)而使卡止片75挠曲,从而来解除卡止。据此,允许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沿周向移动。使用者使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向逆时针方向CCW转动,使卡止突起66从第2部分614向第1部分611内移动。然后,使环部件5相对于外壳4向前方相对移动,而使卡止突起66从第1部分611脱离。使用者能够在将环部件5从外壳4上拆下后,将主体部3从上衣9上拆下。
以下,对用于降低设置在外壳4上的风扇36旋转驱动时的噪音的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6所示,在筒状部40的后端部401(即,在旋转轴线A1方向上的进气侧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抑制在进气口447的附近产生紊流的结构。具体而言,后端部401以外的部分具有大致均匀的内径D2(也可以称为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小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径D2为81.0mm。与此相对,后端部401构成为内径朝向开口端(即后端)变大的扩径部。筒状部40在开口端处的内径D3(也可以说是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大值)为87mm。如上所述,后端部401的内周面是规定进气口447的一部分的面部。因此,通过将后端部401构成为扩径部,与筒状部40整体具有均匀的直径的情况(即,后端部401的内周面与后端面成直角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空气从进气口447顺畅地流入筒状部40内,从而抑制在空气的气流中产生剥离(涡流)。
并且,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部(扩径部)401的内周面构成为朝向筒状部40的后端而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面403。即,在用包含旋转轴线A1的平面剖切后端部401的情况下,表示弯曲面403的线描绘出向旋转轴线A1侧鼓出的弧。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弯曲面403具有3mm的曲率半径。通过将内周面构成为这样的弯曲面403,能够使空气更顺畅地沿着弯曲面403流入,从而进一步抑制在空气的气流中产生剥离(涡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40在后端部(扩径部)401的开口端处的内径D3(也可以说是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大值)为87mm,是后端部401以外的部分的内径D2(81.0mm)的大约1.074倍。另外,弯曲面403在径向上的长度(即,弯曲面403的内周侧的端部、即前端位置P1与外周侧的端部、即后端位置P2之间在径向上的距离d1,内径D3与内径D2之差的二分之一)为3mm。弯曲面403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即,弯曲面403的前端位置P1与后端位置P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为3mm。因此,距离d1与距离d2之比为1比1。通过这样的尺寸设定,实现了与弯曲面403的曲率半径(3mm)对应的有效的紊流抑制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40的内径D2(81.0mm)是风扇36的直径D1(79.0mm)的大约1.025倍。因此,风扇36的直径D1与筒状部40的内径D2之差较小,在旋转轴线A1的径向上,风扇36的叶片的顶端与筒状部4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为1mm。这样,通过减小间隙,能够阻碍从风扇36的排气侧返回进气侧的空气的气流,据此也能够降低噪音。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送风装置和衣服并不限定于所例示出的送风装置1和上衣9的结构。例如,可以施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中,可以仅将其中的任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所示的送风装置1和上衣9、或权利要求书中各技术方案组合而采用。
例如,筒状部40的后端部401只要构成为内径朝向后端变大即可,内周面不需要为弯曲面403。即,在用包含旋转轴线A1的平面剖切后端部401的情况下,表示内周面的线整体上只要朝向后端向远离旋转轴线A1的方向延伸即可。因此,例如弯曲面403的曲率半径也可以不是3mm。但是,从有效抑制紊流的观点出发,优选曲率半径为至少2mm,更优选曲率半径为至少3mm。另外,弯曲面也可以包括具有不同曲率半径的多个部分。此外,虽然降低噪音的效果会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而提高,但是若考虑到与可拆装于衣服的送风装置1的大小相关的实际的制约,优选曲率半径为14.5毫米以下。另外,优选曲率半径为外壳4的内径D2(或者风扇36的直径D1)的0.025倍~0.18倍。
另外,在用包含旋转轴线A1的平面剖切后端部401的情况下,表示内周面的线不限于曲线,也可以是直线。在表示内周面的线为直线的情况下,内周面例如成为圆锥面那样的倾斜面。此外,在表示内周面的线为直线的情况下,从有效地抑制紊流的观点出发,优选该直线与旋转轴线A1所成的角在10度~70度的范围内。另外,也可以将这样的倾斜面和弯曲面进行组合。表示内周面的曲线或直线也可以在中途改变相对于旋转轴线A1的角度。此外,在表示内周面的线为直线且相对于旋转轴线A1的角度固定的情况下,更优选该直线与旋转轴线A1所成的角在大致25度~35度的范围内。
另外,风扇36和外壳4的各部分的尺寸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但是,为了确保用于冷却穿着者身体的足够的风量,优选风扇36的直径D1为至少70mm。另外,若考虑到拆装于上衣9来使用的送风装置1的实际大小,优选直径D1为100mm以下。
从有效地阻碍从风扇36的排气侧返回至进气侧的空气的流动而降低噪音的观点出发,优选内径D2(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小值)为直径D1的1.04倍以下。另外,从形成能够有效地抑制紊流的扩径部的观点出发,优选内径D3(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大值)为内径D2(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小值)的1.05倍以上。另外,若考虑后侧凸缘43的大小与紊流的抑制效果的平衡,则优选内径D3(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大值)为内径D2(筒状部40的内径的最小值)的1.36倍以下。并且,从形成能够有效地抑制紊流的扩径部的观点出发,优选内周面的前端位置P1与后端位置P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为径向上的距离d1的0.5倍以上。另外,若考虑到筒状部40的长度与紊流的抑制效果的平衡,则优选距离d2为距离d1的3.0倍以下。
进气侧罩部44的闭塞部441、第1凸筋443、第2凸筋445的结构,即进气口447的形状和数量可以适宜地进行变更。此外,为了抑制在进气口447附近产生紊流,优选第1凸筋443和第2凸筋445尽可能细。排气侧罩部48的结构也可以同样地进行变更。
另外,对于马达33,也可以采用带刷马达来代替无刷马达。但是,为了确保用于冷却穿着者身体的足够的风量,优选马达33的最高转速为至少4500rpm,更优选马达33的最高转速为5500rpm以上。此外,马达33的转速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能够多级调节的,还可以是能够无级调节的。此外,马达33的转速的设定也可以经由操作按钮964以外的操作部件(转盘等)来进行。操作按钮964也可以配置在与电池保持架96分体设置的操作单元上。另外,进行马达33的驱动控制(风扇36的风量控制)的控制器也可以被配置在送风装置1的外壳4内,而不被配置在电池保持架96。
送风装置1也可以是在一个外壳4内收容有多个风扇36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还可以与风扇36的数量对应地也设置多个马达33。
用于使送风装置1能够拆装于上衣9(风扇安装部93)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在外壳4(筒状部40)和环部件5中的一方设置具有可挠性的卡止片,在另一方设置卡止片能够卡止的凹部。在该情况下,通过沿旋转轴线A1方向将环部件5嵌入外壳4,并将卡止片卡止于凹部,从而送风装置1被安装在上衣9上。或者,也可以在筒状部40的外周面形成外螺纹部,在环部件5的内周面形成内螺纹部。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环部件5与筒状部40旋合,从而将送风装置1安装在上衣9上。
可拆装送风装置1的衣服例如也可以是裤子那样的下衣,而不需要是上衣9那样的长袖上衣。另外,在衣服具有面料和里料的双层结构的情况下,风扇安装部93可以被设置在面料上,在安装送风装置1时,排气侧罩部48可以被配置在面料与里料之间的内部空间。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非常需要冷却的领口、腋下等适宜地设置通风度比较高的区域(包括开口),从而由从这里流出的空气冷却穿着者的身体。另外,衣服上的风扇安装部93的位置、数量(即,可安装的送风装置1的数量)能够适宜地进行变更。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要素与本实用新型的各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上衣9是本实用新型的“衣服”的一例。送风装置1是本实用新型的“送风装置”的一例。马达33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的一例。风扇36和旋转轴线A1是本实用新型的“风扇”和“旋转轴线”的一例。外壳4、进气口447和排气口487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壳”、“进气口”和“排气口”的一例。筒状部40和后端部401是本实用新型的“筒状部”和“进气侧端部”的一例。进气侧罩部44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侧罩部”的一例。弯曲面403是本实用新型的“进气侧端部的内周面”和“弯曲面”的一例。
鉴于本实用新型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建以下的方式。以下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方式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或权利要求书中各技术方案组合而采用。
[方式1]
可以为:所述筒状部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风扇的直径,且为所述直径的1.04倍以下。
[方式2]
可以为:所述进气侧端部的所述开口端处的内径为所述筒状部的最小内径的1.05倍以上且1.36倍以下。
[方式3]
可以为:在将所述内周面的内周侧的端部与外周侧的端部之间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1距离,并将所述内周侧的端部与所述外周侧的端部之间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2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1距离是所述第2距离的0.5倍以上且3.0倍以下。
[方式4]
可以为:还具有环部件,该环部件构成为能够嵌合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部,并具有第1凸缘,
所述筒状部具有第2凸缘和引导槽,其中,
所述第2凸缘被设置成在嵌合有所述环部件的情况下与所述第1凸缘相向;
所述引导槽是形成于所述外周部的L字状的槽,包括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1部分和从所述第1部分连续且沿绕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向延伸的第2部分,
所述环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是从内周部突出的突起,并构成为能够配置在所述引导槽内,
所述第2部分具有限制面,该限制面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突起抵接,来限制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环部件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朝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方式,使用者仅通过以突起沿着引导槽按照旋转轴线方向和周向的顺序移动的方式将环部件嵌入筒状部,就能够在第1凸缘与第2凸缘之间夹入衣料,从而将送风装置安装在衣服上。并且,通过引导槽的第2部分的限制面与突起抵接来限制移动,从而能够抑制环部件有可能从外壳脱落的情况。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环部件5、前侧凸缘53、卡止突起66分别是本方式的“环部件”、“第1凸缘”、“突起”的一例。后侧凸缘43是本方式的“第2凸缘”的一例。引导槽61、第1部分611、第2部分614以及引导面615分别是本方式的“引导槽”、“第1部分”、“第2部分”以及“限制面”的一例。卡止突起66是本方式的“突起”的一例。
[方式5]
可以为:所述第2部分从所述第1部分朝向所述周向中的规定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所述规定方向而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向所述第2凸缘侧稍微倾斜,
所述限制面具有能够卡止所述突起的多个卡止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根据衣料的厚度使突起卡止于多个卡止部中的适当的卡止部。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卡止部616和第2卡止部617是本方式的“多个卡止部”的例子。
[方式6]
可以为:所述送风装置还具有凹部和卡止片,其中,
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环部件中的一方;
所述卡止片设置于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环部件中的另一方,并以能够向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移动的方式设置,且构成为能够卡止于所述凹部。
根据本方式,由于限制环部件相对于外壳沿周向旋转,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环部件有可能从外壳脱落的情况。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凹部711、第2凹部716分别是本方式的“凹部”的一例,卡止片75是“卡止片”的一例。
[附图标记说明]
1:送风装置;3:主体部;33:马达;331:马达轴;36:风扇;37:连接器;4:外壳;40:筒状部;401:后端部;403:弯曲面;41:后侧外壳;42:内侧筒状部;43:凸缘(后侧凸缘);44:进气侧罩部;441:闭塞部;443:第1凸筋;445:第2凸筋;447:进气口;46:前侧外壳;47:外侧筒状部;48:排气侧罩部;481:闭塞部;483:第1凸筋;484:第2凸筋;485:第3凸筋;487:排气口;489:凹部;5:环部件;51:筒状部;3:凸缘(前侧凸缘);61:引导槽;611:第1部分;614:第2部分;615:引导面;616:第1卡止部;617:第2卡止部;618:台阶;66:卡止突起;71:旋转卡止部;711:第1凹部;712:面;713:面;716:第2凹部;717:面;73:引导凹部;75:卡止片;751:爪;756:凸舌;9:上衣;91:安装开口;93:风扇安装部;94:口袋;95:电池;96:电池保持架;964:操作按钮;966:电缆;967:连接器;97:连接电缆;973:连接器;A1:旋转轴线;A2:中心轴线。
Claims (14)
1.一种送风装置,其构成为能够拆装于衣服,其特征在于,
具有马达、风扇和外壳,其中,
所述风扇由所述马达驱动而绕规定的旋转轴线旋转;
所述外壳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并且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风扇,
所述外壳包括筒状部和进气侧罩部,其中,
所述筒状部是以包围所述风扇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与所述旋转轴线同轴状地配置的筒状部,且具有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所述风扇的进气侧的位置的进气侧端部;
所述进气侧罩部以覆盖所述进气侧端部的开口的方式配置,且具有所述进气口,
所述进气侧端部的内周面规定所述进气口的一部分,
所述进气侧端部构成为,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朝向所述进气侧端部的开口端而内径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侧端部的所述内周面构成为朝向所述开口端向径向外侧弯曲的弯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面具有至少2毫米的曲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曲率半径为至少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的最高转速为至少每分钟4500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具有至少70毫米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侧罩部中,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距离所述排气口较远的位置的端面被配置在与所述进气侧端部的端面大致相同的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的最小内径大于所述风扇的直径,且为所述直径的1.04倍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侧端部在所述开口端处的内径为所述筒状部的最小内径的1.05倍以上且1.36倍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内周面的内周侧的端部与外周侧的端部之间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1距离,并将所述内周侧的端部与所述外周侧的端部之间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的距离定义为第2距离的情况下,所述第1距离是所述第2距离的0.5倍以上且3.0倍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环部件,该环部件构成为能够嵌合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部,并具有第1凸缘,
所述筒状部具有第2凸缘和引导槽,其中,
所述第2凸缘被设置成在嵌合有所述环部件的情况下与所述第1凸缘相向;
所述引导槽是形成于所述外周部的L字状的槽,包括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第1部分和从所述第1部分连续且沿绕所述旋转轴线的周向延伸的第2部分,
所述环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是从内周部突出的突起,并构成为能够配置在所述引导槽内,
所述第2部分具有限制面,该限制面构成为,通过与所述突起抵接,来限制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环部件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朝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分从所述第1部分朝向所述周向中的规定方向延伸,并且随着朝向所述规定方向而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向所述第2凸缘侧稍微倾斜,
所述限制面具有能够卡止所述突起的多个卡止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凹部和卡止片,其中,
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环部件中的一方;
所述卡止片设置于所述筒状部和所述环部件中的另一方,并以能够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移动的方式设置,且构成为能够卡止于所述凹部。
14.一种衣服,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装置以能够拆下方式被安装于所述衣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06620A JP2019124195A (ja) | 2018-01-18 | 2018-01-18 | 送風装置および衣服 |
JP2018-006620 | 2018-01-18 | ||
PCT/JP2018/046373 WO2019142572A1 (ja) | 2018-01-18 | 2018-12-17 | 送風装置および衣服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803748U true CN212803748U (zh) | 2021-03-26 |
Family
ID=67300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90001492.8U Active CN212803748U (zh) | 2018-01-18 | 2018-12-17 | 送风装置和衣服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9124195A (zh) |
CN (1) | CN212803748U (zh) |
WO (1) | WO20191425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12068B2 (ja) * | 2019-09-18 | 2023-07-20 |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 衣服用ファン |
WO2021132353A1 (ja) * | 2019-12-26 | 2021-07-01 | 京セラ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ツールズ株式会社 | 衣服用ファン装置及びファン付き衣服 |
CN112049790B (zh) * | 2020-07-13 | 2021-05-18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增压泵散热结构 |
CN111794989A (zh) * | 2020-07-22 | 2020-10-20 | 重庆大学 | 方形径流全向耐高低温循环搅拌装置 |
CN112761983A (zh) * | 2021-02-02 | 2021-05-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风机及具有其的车载空调系统 |
JP2023128347A (ja) * | 2022-03-03 | 2023-09-14 | 深セン市森米科技有限公司 | 冷房装置及び冷房装置を使用する冷房服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35700A (ja) * | 1983-12-22 | 1985-07-19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送風機 |
JP4399765B2 (ja) * | 2003-06-26 | 2010-01-20 | 株式会社セフト研究所 | ファン露出型空調服用のファン取付装置及びファン露出型空調服用の送風装置 |
JP4627409B2 (ja) * | 2004-04-20 | 2011-02-09 | 日本電産サーボ株式会社 | 軸流ファン |
JPWO2007061088A1 (ja) * | 2005-11-28 | 2009-05-07 | 株式会社セフト研究所 | 空調衣服 |
JP2012041833A (ja) * | 2010-08-17 | 2012-03-01 | Nidec Servo Corp | 軸流ファン |
JP6238092B1 (ja) * | 2016-09-16 | 2017-11-29 | 株式会社サンエス | 空冷衣料用通風器と、この空冷衣料用通風器を装着した空冷用衣料 |
-
2018
- 2018-01-18 JP JP2018006620A patent/JP2019124195A/ja active Pending
- 2018-12-17 WO PCT/JP2018/046373 patent/WO201914257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12-17 CN CN201890001492.8U patent/CN21280374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24195A (ja) | 2019-07-25 |
WO2019142572A1 (ja) | 2019-07-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803748U (zh) | 送风装置和衣服 | |
JP7113940B2 (ja) | マスク装置[Mask apparatus] | |
EP3919138B1 (en) | Mask apparatus | |
CN210715290U (zh) | 送风装置和衣服 | |
JP2021191910A (ja) | マスク装置(Mask apparatus) | |
CN113750390B (zh) | 口罩装置 | |
EP3159548A1 (en) | Fan attachment structure | |
CN114763795A (zh) | 送风装置 | |
EP4122544B1 (en) | Mask apparatus | |
JP7075276B2 (ja) | 衣服 | |
JP7185722B2 (ja) | マスク装置 | |
JP6631981B2 (ja) | 送風装置および衣服 | |
WO2020235402A1 (ja) | 送風装置 | |
WO2019208201A1 (ja) | 送風装置および衣服 | |
WO2020241266A1 (ja) | 送風装置および衣服 | |
WO2021132353A1 (ja) | 衣服用ファン装置及びファン付き衣服 | |
CN215423235U (zh) | 一种美发器具吹风结构和美发器具 | |
JP7221569B1 (ja) | ファン付ポーチ | |
EP4122538A1 (en) | Mask apparatus | |
EP4122543A1 (en) | Mask apparatus | |
EP4122541A1 (en) | Mask apparatus | |
EP4122542B1 (en) | Mask apparatus | |
CN113116040A (zh) | 一种美发器具吹风结构和美发器具 | |
JP2021139075A (ja) | 衣服用ファン及びファン付き衣服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