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7117U - 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 Google Patents
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797117U CN212797117U CN202021310354.3U CN202021310354U CN212797117U CN 212797117 U CN212797117 U CN 212797117U CN 202021310354 U CN202021310354 U CN 202021310354U CN 212797117 U CN212797117 U CN 2127971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delivery
- pipe
- hopper body
- water
- delivery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545 inva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所述运输车斗机构包括:车斗本体与输水管件,所述车斗本体用于装设在新能源车上,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用于存放运输物品,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开设有输水孔组,所述输水管件位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所述输水管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输水孔组相连通,所述输水管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上述运输车斗机构通过输水孔组实现了对积水的排出,即无需借助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对积水的处理,避免了车斗本体内部出现积水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背景技术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的低碳、环保,新能源运输车的发展越来越快,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了机场主要的运输工具。其中,新能源汽车会加设存储车斗,即通过存储车斗对物品实现存储。新能源汽车在机场穿梭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雨水的侵袭,从而导致存储车斗内部会存在积水,影响了存储车斗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储料车斗内出现积水的问题,提供一种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一种运输车斗机构。所述运输车斗机构包括:车斗本体与输水管件,所述车斗本体用于装设在新能源车上,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用于存放运输物品,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开设有输水孔组,所述输水管件位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所述输水管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输水孔组相连通,所述输水管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
一种新能源车,包括所述的运输车斗机构,还包括,车体,所述运输车斗机构装设在所述车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水孔组包括一个以上输水孔,一个以上所述输水管孔开设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水孔组包括第一输水孔、第二输水孔、第三输水孔与第四输水孔,所述第一输水孔、所述第二输水孔、所述第三输水孔与所述第四输水孔均沿所述车斗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输水孔、所述第二输水孔、所述第三输水孔与所述第四输水孔均与所述输水管件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水管件包括第一输水管组与第二输水管组,所述第一输水管组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上,所述第一输水孔与所述第二输水孔均与所述第一输水管组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输水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三输水孔与所述第四输水孔均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输水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水管组包括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与第一弯折管,所述第一弯折管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弯折管与所述第一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二导流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管壁对应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水管组包括第三导流管、第四导流管与第二弯折管,所述第二弯折管与所述第三导流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折管与所述第三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三导流管与所述第四导流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导流管的管壁对应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还包括适配板,所述适配板装设在所述车斗本体上,当所述车斗本体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时,所述适配板位于所述车体的尾端,所述适配板的板面对应朝向位于所述车体尾端的车轮组,所述第二导流管的管壁与所述第四导流管的管壁均与所述适配板相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还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均凸出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装设在所述车斗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贴合抵触。
上述运输车斗机构在使用时,首先可以根据新能源车的型号或尺寸确定所述车斗本体的大小与尺寸。另外,根据安装需要确定车斗本体在新能源车上的安装位置(例如:对于不同型号的新能源车,所需使用的供电装置或驱动装置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会发生变化,此时为了保证整车的平衡性,可以将车斗本体装设在新能源车的前部或新能源车的后部。)然后在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开设输水孔组,并将输水管件从车斗本体的第二面与所述输水孔组相连通。同时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车斗本体上装设物品时输水管件与物品发生抵触或碰撞,即避免运输物品以及输水管件出现损坏。当车斗本体内部出现积水时(例如:受到雨水侵袭),积水首先在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汇集,然后积水会通过输水孔组流入到输水管件中,并通过输水管件导出车壳本体的外部,上述运输车斗机构通过输水孔组实现了对积水的排出,即无需借助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对积水的处理,避免了车斗本体内部出现积水的情况。
上述新能源车在使用时,将运输车斗机构装设在所述车体上后,在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开设输水孔组,并将输水管件从车斗本体的第二面与所述输水孔组相连通。同时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车斗本体上装设物品时输水管件与物品发生抵触或碰撞,即避免运输物品以及输水管件出现损坏。当车斗本体内部出现积水时(例如:受到雨水侵袭),积水首先在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汇集,然后积水会通过输水孔组流入到输水管件中,并通过输水管件导出车斗本体的外部,上述运输车斗机构通过输水孔组实现了对积水的排出,即无需借助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对积水的处理,避免了新能源车上出现积水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运输车斗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运输车斗机构其中一视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运输车斗机构另一视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00、车斗本体,110、输水孔组,111、第一输水孔,112、第二输水孔,113、第三输水孔,114、第四输水孔,120、适配板,130、第一挡板,140、第二挡板,150、安装支架,200、输水管件,210、第一输水管组,211、第一导流管,212、第二导流管,213、第一弯折管,220、第二输水管组,221、第三导流管,222、第四导流管,223、第二弯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运输车斗机构包括:车斗本体100与输水管件200,所述车斗本体用于装设在新能源车上,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用于存放运输物品,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开设有输水孔组110,所述输水管件200位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所述输水管件200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输水孔组110相连通,所述输水管件200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外部。
上述运输车斗机构在使用时,首先可以根据新能源车的型号或尺寸确定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大小与尺寸。另外,根据安装需要确定车斗本体100在新能源车上的安装位置(例如:对于不同型号的新能源车,所需使用的供电装置或驱动装置在车体上的安装位置会发生变化,此时为了保证整车的平衡性,可以将车斗本体装设在新能源车的前部或新能源车的后部。)然后在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开设输水孔组110,并将输水管件200从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与所述输水孔组110相连通。同时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车斗本体100上装设物品时输水管件200与物品发生抵触或碰撞,即避免运输物品以及输水管件200出现损坏。当车斗本体100内部出现积水时(例如:受到雨水侵袭),积水首先在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汇集,然后积水会通过输水孔组110流入到输水管件200中,并通过输水管件200导出车壳本体的外部,上述运输车斗机构通过输水孔组110实现了对积水的排出,即无需借助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对积水的处理,避免了车斗本体100内部出现积水的情况。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能源车,包括所述的运输车斗机构,还包括,车体,所述运输车斗机构装设在所述车体上。
上述新能源车在使用时,将运输车斗机构装设在所述车体上后,在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开设输水孔组110,并将输水管件200从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与所述输水孔组110相连通。同时这种布置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在车斗本体100上装设物品时输水管件200与物品发生抵触或碰撞,即避免运输物品以及输水管件200出现损坏。当车斗本体100内部出现积水时(例如:受到雨水侵袭),积水首先在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汇集,然后积水会通过输水孔组110流入到输水管件200中,并通过输水管件200导出车斗本体100的外部,上述运输车斗机构通过输水孔组110实现了对积水的排出,即无需借助工作人员即可实现对积水的处理,避免了新能源车上出现积水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能源车包括混合动力车或电动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水孔组110包括一个以上输水孔,一个以上所述输水管孔开设在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具体地,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为车斗本体100上相对应的两面(例如:车斗本体10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新能源车的安装需要,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可以均为矩形面(也可以是圆形面、椭圆面或多边形面等),此时可以根据车斗本体100平时的积水情况确定所述输水孔组110的开始位置以及相应输水孔的开设个数。例如:可以将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设计为内凹面,并在第一面的中部开设输水孔组110(可以是仅开设一个输水孔或者是围绕车斗本体100第一面中部的周向在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开设两个以上输水孔。)。此时,当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出现积水时,积水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朝第一面(内凹面)的中部汇集,并最终经输水孔组110导出。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水孔组110包括第一输水孔111、第二输水孔112、第三输水孔113与第四输水孔114,所述第一输水孔111、所述第二输水孔112、所述第三输水孔113与所述第四输水孔114均沿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输水孔111、所述第二输水孔112、所述第三输水孔113与所述第四输水孔114均与所述输水管件200相连通。具体地,根据新能源车的安装需要,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与第二面可以均为矩形面(也可以是圆形面、椭圆面或多边形面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水孔111、所述第二输水孔112、所述第三输水孔113与所述第四输水孔114分别装设在第一面(矩形面)的四个端点处。进一步地,由于物品自身的形状或尺寸限制,在将物品装设在车斗本体100上时,第一面的端点处往往为物品的装设死角(即物品无法放入的位置)。因此,通过在第一面的端点处开设输水孔组110,能够更加便于车斗本体100上积水的流入。
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水管件200包括第一输水管组210与第二输水管组220,所述第一输水管组210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220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上,所述第一输水孔111与所述第二输水孔112均与所述第一输水管组210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输水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外部;所述第三输水孔113与所述第四输水孔114均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220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输水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外部。具体地,采用第一输水管组210对位于车斗本体100同一侧的输水孔进行连通,采用第二输水管组220对位于车斗本体100另一侧的输水孔进行连通。同时,所述第一输水管组210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220可以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相贴合,即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输水管组210与第二输水管组220的输水效果,另一方面第一输水管组210与第二输水管组220也对安装壳体起到了辅助支撑的作用,避免车斗本体100出现受压变形的情况。另外,通过将第一输水管的端部与第二输水管的端部伸入到车斗本体100外部,从而保证积水能够有效地排出到车斗本体100外部,避免积水意外流入到车体内部对车体上的驱动装置或供电装置造成影响。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水管组210包括第一导流管211、第二导流管212与第一弯折管213,所述第一弯折管213与所述第一导流管211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弯折管213与所述第一输水孔111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2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输水孔112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212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外部,所述第一导流管211与所述第二导流管212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导流管211的管壁对应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具体地,通过第一弯折管213实现第一输水孔111与第一导流管211的连通,使得第一输水管组210的安装更加方便。所述第一导流管211可以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呈夹角设置,即第一导流管211在安装时相对于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上述这种安装方式能够使得位于第一导流管211内的积水更加容易的流入到第二导流管212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流管212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相垂直,即积水经过第二输水孔112进入到第二导流管212后,积水可以直接依靠自身的重力经第二导流管212流出,保证了第一输水管组210对于积水的导出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水管组220包括第三导流管221、第四导流管222与第二弯折管223,所述第二弯折管223与所述第三导流管221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折管223与所述第三输水孔113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管222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输水孔114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管222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外部,所述第三导流管221与所述第四导流管222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导流管221的管壁对应朝向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具体地,通过第二弯折管223实现第三输水孔113与第二导流管212的连通,使得第二输水管组220的安装更加方便。所述第三导流管221可以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呈夹角设置,即第三导流管221在安装时相对于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上述这种安装方式能够使得位于第三导流管221内的积水更加容易的流入到第四导流管222中。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导流管222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相垂直,即积水经过第四输水孔114进入到第四导流管222后,积水可以仅依靠自身的重力直接经第四导流管222流出,保证了第二输水管组220对于积水的导出效果。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还包括适配板120。所述适配板120装设在所述车斗本体100上,当所述车斗本体100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时,所述适配板120位于所述车体的尾端,所述适配板120的板面对应朝向位于所述车体尾端的车轮组,所述第二导流管212的管壁与所述第四导流管222的管壁均与所述适配板120相贴合。具体地,上述这种实施方式通过适配板120能够避免车轮组行驶时所产生的水源飞溅,同时,通过所述第二导流管212的管壁与所述第四导流管222的管壁均与所述适配板120相贴合,从而使得适配板120实现了对第二导流管212与第四导流管222的定位支撑。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还包括第一挡板130与第二挡板140,所述第一挡板130与所述第二挡板140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挡板130与所述第二挡板140均凸出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具体地,通过所述第一挡板130与所述第二挡板140凸出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即第一挡板130、第二挡板140与车斗本体100的第一面三者形成了用于存放物品的储物槽,从而能够有效避免物品在运输时从车斗本体100上意外掉落。另外,还可以在第一挡板130与第二挡板140上加设辅助定位孔,即利用紧固带穿过定位孔实现对物品的捆扎固定,进一步提高了新能源车在运输物品时的稳定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新能源车还包括安装支架150,所述安装支架150装设在所述车斗本体100的内部,且所述安装支架150与所述车斗本体100的第二面贴合抵触。具体地,通过安装支架150实现了对车斗本体100的辅助支撑,提高了车斗本体100的承压能力。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运输车斗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车斗机构包括:车斗本体与输水管件,所述车斗本体用于装设在新能源车上,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用于存放运输物品,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开设有输水孔组,所述输水管件位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所述输水管件的其中一端与所述输水孔组相连通,所述输水管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
2.一种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输车斗机构,还包括,车体,所述运输车斗机构装设在所述车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孔组包括一个以上输水孔,一个以上所述输水管孔开设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孔组包括第一输水孔、第二输水孔、第三输水孔与第四输水孔,所述第一输水孔、所述第二输水孔、所述第三输水孔与所述第四输水孔均沿所述车斗本体的周向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输水孔、所述第二输水孔、所述第三输水孔与所述第四输水孔均与所述输水管件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件包括第一输水管组与第二输水管组,所述第一输水管组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上,所述第一输水孔与所述第二输水孔均与所述第一输水管组相连通,且所述第一输水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三输水孔与所述第四输水孔均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相连通,且所述第二输水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水管组包括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与第一弯折管,所述第一弯折管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一弯折管与所述第一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二导流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二导流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一导流管的管壁对应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水管组包括第三导流管、第四导流管与第二弯折管,所述第二弯折管与所述第三导流管的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弯折管与所述第三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输水孔相连通,所述第四导流管的一端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外部,所述第三导流管与所述第四导流管相连通,且所述第三导流管的管壁对应朝向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适配板,所述适配板装设在所述车斗本体上,当所述车斗本体装设在所述车体上时,所述适配板位于所述车体的尾端,所述适配板的板面对应朝向位于所述车体尾端的车轮组,所述第二导流管的管壁与所述第四导流管的管壁均与所述适配板相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间隔设置在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上,且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均凸出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一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新能源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装设在所述车斗本体的内部,且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车斗本体的第二面贴合抵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10354.3U CN212797117U (zh) | 2020-07-07 | 2020-07-07 | 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310354.3U CN212797117U (zh) | 2020-07-07 | 2020-07-07 | 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797117U true CN212797117U (zh) | 2021-03-26 |
Family
ID=75101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310354.3U Active CN212797117U (zh) | 2020-07-07 | 2020-07-07 | 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797117U (zh) |
-
2020
- 2020-07-07 CN CN202021310354.3U patent/CN2127971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E529404C2 (sv) | Vätsketank och fastsättningsanordning för uppbärande av en vätsketank på en ram för ett tungt fordon | |
US9523374B2 (en) | Auto pump bracket | |
CN212797117U (zh) | 新能源车及运输车斗机构 | |
US20150037629A1 (en) | Battery cooling fan mounting | |
US20190120421A1 (en) | Reserve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 |
CN106541974B (zh) | 一种发动机附件传动装置组件运输装置 | |
CN110385980B (zh) | 车辆油箱 | |
US10040345B2 (en) | Spare tire fuel tank | |
CN110854332B (zh) | 电动汽车电池托架 | |
SE1650121A1 (sv) | Fordon med en fordonsram och en vätsketank | |
CN220682239U (zh) | 一种适用于畜禽运输车的隔板 | |
CN203321002U (zh) | 一种立体式车库的载车板 | |
CN217804324U (zh) | 一种马鞍形汽车用塑料燃油箱总成 | |
CN219197456U (zh) | 一种抗进气的膨胀水箱 | |
CN108859922B (zh) | 运输车 | |
CN218876807U (zh) | 集成模块安装座及热管理系统 | |
CN211592768U (zh) | 一种汽车零件保护罩 | |
CN215609955U (zh) | 防倾倒屋脊式除雾器 | |
CN218582901U (zh) | 气瓶推车及其固定框架 | |
CN216886585U (zh) | 用于安装卷收器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8489640U (zh) | 贮气筒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0011711U (zh) | 一种蓄电池托盘 | |
CN217228512U (zh) | 波纹管运输装置 | |
CN216381654U (zh) | 矿用车油浴式空滤器支撑装置和矿用车 | |
CN209904741U (zh) | 集成式框架总成及包含其的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8 Address after: Room 1101, 11th Floor, Business Complex Building, Furen Business Center, Xinzhuang Avenue, Zhoutian Town, Renhua County, Shao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2300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Kaijie Power Supply Co.,Ltd. Address before: 355000 Daliu Industrial Park, Fu'a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Ningde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CHINA CAPITAL FUJIAN NEW ENERGY POWER MANUFACTURING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