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96286U -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96286U
CN212796286U CN202020490501.3U CN202020490501U CN212796286U CN 212796286 U CN212796286 U CN 212796286U CN 202020490501 U CN202020490501 U CN 202020490501U CN 212796286 U CN212796286 U CN 2127962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bs
medium
rib
support member
wrin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050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井史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962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962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在介质输送装置中,能够根据介质的种类来对褶皱展平力进行调节。该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褶皱展平部,其向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施加朝向介质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多个第一肋部,施加朝向所述一端的褶皱展平力;多个第二肋部,施加朝向所述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支承部件,其供安装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调节安装状态。

Description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希望在对介质进行输送的介质输送装置中能够由一个介质输送装置高精度地对多个种类的介质进行输送。
在将卷成卷筒状的介质展开并进行输送的介质输送装置中,在进行输送时,有时会在介质宽度方向上产生褶皱。为了消除该褶皱,提供了一种具备对介质的褶皱进行展平的褶皱展平部的输送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形成有从介质的中央朝向两端的螺旋状的槽的按压辊,在进行旋转的同时对被输送的介质进行按压,而向纸张施加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展平的力的结构。
然而,为了不产生褶皱而所需的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展平的力根据其材料和厚度这样的介质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利用形成有槽的按压辊来对介质进行按压,从而向介质施加在宽度方向上进行展平的力。因此,无法通过一个按压辊来应对对多个种类的介质的褶皱进行展平的情况。
即,为了应对多个种类的介质,需要分别准备多个形成有不同的槽的按压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43752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介质输送装置具备: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褶皱展平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通过与所述介质的面接触,从而施加朝向介质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多个第一肋部,向所述介质施加朝向所述一端的褶皱展平力;多个第二肋部,通过与所述介质的面接触,从而向所述介质施加朝向所述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支承部件,其供安装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调节安装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支承部件的、供安装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面为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使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相对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面的输送方向的安装角度,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所述安装状态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使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肋部以各自的安装部位中的一点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分别转动,从而实施所述安装角度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统一地调节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安装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使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安装间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所述安装状态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的的介质输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关于多个所述第一肋部的被安装后的高度,一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关于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被安装后的高度,另一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记录装置具备:上述介质输送装置;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
根据本实用新型,褶皱展平部能够根据由输送部所输送的介质的种类而对所施加的褶皱展平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介质中褶皱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概要侧视图。
图2为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概要俯视图。
图3为该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要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的概要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概要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对介质进行输送;褶皱展平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通过与所述介质的面接触,从而作用朝向介质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多个第一肋部,向所述介质施加朝向所述一端的褶皱展平力;多个第二肋部,向所述介质施加朝向所述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支承部件,其供安装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调节安装状态。
此处,“褶皱展平力”为,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面通过与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接触,从而从所述肋部受到的朝向介质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力。
此外,“安装状态”是指,构成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主要相对于输送方向的角度以及与相邻的肋部之间的间隔。
根据本方式,所述褶皱展平部以分体的方式具有多个第一肋部、多个第二肋部和所述支承部件,其中,多个所述第一肋部通过与所述介质的面接触,从而施加朝向所述一端的褶皱展平力,多个所述第二肋部向所述介质施加朝向所述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所述支承部件供安装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而且,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调节安装状态。由此,所述褶皱展平部能够根据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的种类而对所施加的所述褶皱展平力进行调节,从而能够适当地抑制褶皱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中,所述支承部件的、供安装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面为平面。
根据本方式,所述支承部件的供安装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面为平面。由此,所述肋部的安装状态仅通过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平面而被约束,因此,关于所述角度或所述间隔,能够容易地实施更多的安装状态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中,通过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使相对于所述介质面的输送方向的安装角度改变,从而实施所述安装状态的调节。
根据本方式,通过使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安装角度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安装状态的调节。由此,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所述接触部的相对于输送方向的角度发生改变,因此被输送的所述介质所具有的输送方向的拉张力能够使与所述接触部接触时所受到的力的方向发生变化。即,能够改变褶皱展平力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中,通过使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以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安装部位中的一点为中心而转动,从而实施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安装角度的调节。
根据本方式,由于通过使所述肋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以各个所述肋部的安装部位中的一点为中心而分别转动,从而实施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安装角度的调节,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所述肋部的安装角度的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中,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使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安装角度统一地发生变化,而调节安装状态。
根据本方式,所述褶皱展平部通过所述调节机构,从而使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安装角度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统一地发生变化。由此,无需针对每个所述肋部而单独地改变安装角度,因此能够有效地对所述第一肋部以及所述第二肋部的安装状态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中,通过使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安装间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所述安装状态的调节。
此处,“安装间隔”是指,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所述接触部的、与相邻的肋部的所述接触部之间的在介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
根据本方式,通过使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在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安装间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安装状态的调节。
由此,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所述接触部的、在介质宽度方向上的间隔发生改变,因此能够施加与所述介质的种类相应的所述褶皱展平力。此外,能够根据所述介质的宽度,来对所述肋部的位置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六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中,关于多个所述第一肋部的被安装后的高度,一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关于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被安装后的高度,另一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
根据本方式,关于多个所述第一肋部的被安装的高度,或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每一个的所述肋部的高度,两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
由此,在所述介质的介质宽度方向的中心侧,所述介质的重量最大,产生较高的褶皱展平力,并且在两端侧,除了所述褶皱展平力之外,还产生因所述介质的自重而产生的朝向端侧的力,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褶皱展平。
本实用新型的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
根据本方式,在具备所述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中,能够通过与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相同的作用而实现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的结构、和具备该介质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
以下的说明表示实施了本实用新型的情况下的一个示例,由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不会被狭窄地限定。另外,关于附图,对相同或等同的要素或部件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像图1所示的那样,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介质输送装置201具备输送部200和褶皱展平部300,其中,输送部200为了对卷成卷筒状的介质M进行输送而施加输送力,褶皱展平部300通过与从输送部接受输送力而被输送的介质M的面接触从而施加褶皱展平力。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00具有介质输送装置201和记录部160,记录部160在通过了褶皱展平部300的介质M上进行记录。
该记录装置100在输送方向T上将介质M从送出介质M的送出部110经由作为介质M的支承部的第一压印台120、输送部200、第二压印台130以及第三压印台140而输送到介质M的收卷部150。即,从送出部110到收卷部150为止为,记录装置100中的介质M的输送路径。第一压印台120、第二压印台130以及第三压印台140为,设置于所述输送路径内的介质M的支承部。送出部110向旋转方向R进行旋转从而送出介质M,收卷部150向旋转方向R进行旋转从而对介质M进行收卷。第一压印台、第二压印台以及第三压印台依次被配置在输送方向T上。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装置100为,能够在卷筒状的介质M上实施记录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为能够在单页状的介质M上实施记录的结构。
以下,对介质输送装置201以及记录装置100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说明。
输送部
输送部200包含驱动辊210和从动辊220。在第一压印台120和第二压印台130之间设置有驱动辊210,在驱动辊210的上方以相互接触的状态而配置有从动辊220。输送部200通过向旋转方向R进行旋转的驱动辊210和从动辊220来对介质M进行夹持,并从驱动辊210向介质M施加输送力而进行输送。
此处,在图1中,图中的方向X以及方向Y为各自正交的水平方向,方向Z为铅直方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00中,第二压印台130的压印面131上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T与方向Y相对应,介质宽度方向W与方向X相对应。
记录部
记录部160通过向介质M的记录面喷出油墨的所谓的喷墨方式而实施记录。像图1所示的那样,记录部160被配置于被水平输送的介质M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部160虽然为具有在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从而进行记录的串行式的记录头的结构,但是也可以为未进行所述往复移动的所谓的行式头。
褶皱展平部
褶皱展平部300通过与介质M的与记录面相反侧的背面Mu进行接触,从而向被水平输送的介质M施加朝向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一端E1(参照图2)的褶皱展平力F1、和朝向另一端E2(参照图2)的褶皱展平力F2。
像图1所示的那样,褶皱展平部300以能够与介质M的背面Mu接触的方式,被配置于输送部200和第二压印台130之间。像图2以及图3所示的那样,褶皱展平部300具有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被安装在支承部件330上。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330而调节安装状态。另外,褶皱展平部300也可以以能够与介质M的背面Mu接触的方式被配置于送出部110和输送部200之间。
接下来,对褶皱展平部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支承部件
作为褶皱展平部300的结构部件的支承部件330被水平地安装在记录装置100的未图示的框体上。像图1以及图2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330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以跨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的长度以上的范围的方式被设置。在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上,安装有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支承部件330的沿着介质宽度方向W的长度以与被使用的介质M中沿着介质宽度方向W的长度最大的介质M相对应的方式进行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1、图2以及图3所示的那样,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为平面。
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以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并排的方式被安装在支承部件330的平坦的安装面331上。
在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上形成有孔H,孔H用于安装构成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肋部300L。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肋部300L的、与支承部件330的孔H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螺丝孔SH。
通过使螺丝S从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的相反面侧插穿于孔H,并将螺丝S与肋部300L的螺丝孔SH结合,从而各肋部300L被安装在支承部件330上。即,在螺丝S上形成有外螺纹部,在肋部300L的螺丝孔SH上形成有与该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
第一肋部以及第二肋部
像图1所示的那样,对于被输送的介质M,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通过与下表面Mu接触,从而施加褶皱展平力F。
像图2所示的那样,多个第一肋部310向被输送的介质M的、从中心至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一端E1侧的区域施加褶皱展平力F1。此外,多个第二肋部320向被输送的介质M的从中心至介质宽度方向W的另一端E2侧的区域施加褶皱展平力F2。
像图2所示的那样,构成多个第一肋部310的肋部300L以相对于输送方向T而向介质宽度方向W的一端E1侧具有安装角度A的方式被安装在安装面331上。此处,将中心线C设为,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将介质M或第二压印台130二等分且与压印面131平行的直线。构成多个第二肋部320的肋部300L以与构成多个第一肋部310的肋部300L相对于介质宽度方向W的中心线C所通过的YZ平面而面对称的方式被安装。即,构成多个第二肋部320的肋部300L以相对于输送方向T而向介质宽度方向W的另一端E2侧具有安装角度A的方式被安装在安装面331上。
肋部的形状等
像图1至图3所示的那样,肋部300L的形状呈将圆柱体切为圆板且在直径部分处切断而成的厚度较小的半圆柱的形状。此外,像图3所示的那样,被安装在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上的状态的各个肋部300L的高度h为,与被输送的介质M的背面Mu接触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各肋部300L的被安装后的高度h全部为相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像图1所示的那样,在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一端E1观察时,肋部300L的与介质M接触的部分即接触部Lp的形状呈圆弧。此外,肋部300L的所述圆弧的棱线部分被实施了锥形加工。即,像图3所示的那样,接触部Lp具有在从输送方向T观察的情况下朝向顶部而变尖的形状。肋部300L的高度h为,从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到接触部Lp的距离。
肋部的安装状态的调节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330而调节安装状态的具体的结构,被构成为,通过改变构成第一肋部310以及第二肋部320的各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A,从而进行调节。即,通过使肋部300L以与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垂直的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实施调节。能够通过该安装角度的调节而实施改变褶皱展平部300的褶皱展平力F的调节。
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以如下所述的方式被实施。
通过从安装面331的背侧使安装部位的螺丝S的结合松弛,从而使构成第一肋部310以及第二肋部320的各肋部300L向支承部件330的牢固的安装状态被解除。即,通过使肋部300L以螺丝S的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对其安装角度A进行调节。
此处,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能够在不拆下螺丝S而仍旧松弛的状态下被实施。即,将螺丝S作为肋部300L的转动的中心轴,而实施了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在实施了将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A改变为其他角度B的调节之后,再次牢固地对从安装面331的背面侧插穿于孔H以及螺丝孔SH的螺丝S进行紧固。
像上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构成为,通过以肋部300L向支承部件330进行安装的各个安装部位即螺丝S的位置的一点为中心而分别转动,从而实施了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
此处,在肋部300L向支承部件330进行安装的各个安装部位即螺丝S的位置不是一个部位而是多个部位,例如肋部300L在三个部位处通过螺丝S而相对于支承部件330被结合固定进而被安装的情况下,将三个部位中的任意一个部位设为所述“一点”。即,在未使螺丝S贯穿于与三个部位中的两个部位相对应的肋部300L的螺丝孔SH以及支承部件330的孔H的状态下,使螺丝S贯穿于与剩下的一个部位相对应的肋部300L的螺丝孔SH以及支承部件330的孔H,从而对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安装角度A进行调节。
另外,如果与图2中的状态相比,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增设设于支承部件330上的孔H,则能够通过将安装肋部300L的孔H改变为其他的孔H,从而改变肋部300L彼此间的间隔D。能够通过改变肋部300L彼此间的间隔D,从而实施肋部300L的安装状态的调节。
另外,通过代替在介质宽度方向上增加孔H而将孔H设为长孔形状,也能够同样地改变肋部300L彼此间的间隔D。
当然,也可以通过改变安装角度A和间隔D双方而进行调节。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330而调节安装状态。即,褶皱展平部300以分体的方式具有多个第一肋部310、多个第二肋部320和支承部件330,其中,多个第一肋部310通过与介质M的面接触,从而施加朝向一端E1的褶皱展平力F1,多个第二肋部320向介质M施加朝向另一端E2的褶皱展平力F2,在支承部件330上安装第一肋部310以及第二肋部320。
由此,褶皱展平部300能够根据由输送部200所输送的介质M的种类而对所施加的褶皱展平力F进行调节,并能够适当地抑制褶皱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330的安装有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安装面331为平面。由此,能够更加简化肋部300L相对于支承部件330的安装。换言之,能够削减将肋部300L安装于支承部件330时的组装工时。此外,能够顺利地实施安装角度A、肋部300L彼此间的间隔D的调节。此处,平面并不表示完全的平面。只要能够使肋部300L相对于支承部件330的安装状态变得顺利,或能够更加简化肋部300L相对于支承部件330的安装状态,则安装面331也可以具有凹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相对于输送方向T的安装角度A,相对于支承部件330而改变,从而实施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安装状态的调节。由此,由于构成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肋部300L的接触部Lp的相对于输送方向T的角度发生改变,因此被输送的介质M所具有的输送方向T的拉张力能够使通过与肋部300L的接触部Lp接触而被转换进而产生的褶皱展平力F的大小发生变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以肋部300L的向支承部件330进行安装的各个安装部位P中的一点为中心而分别转动,从而实施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
(2)第二实施方式
像图4所示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400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构成多个第一肋部4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420的肋部400L为,通过具有相对于圆板面而倾斜的角度的倾斜面而将厚度均匀的半圆柱切断而得到的形状,即所谓的倾斜圆柱形状。支承部件430的安装肋部400L的安装面431为平面。
肋部400L以其倾斜圆柱形状中的所述倾斜面与支承部件430的安装面431相接的方式被安装。即,肋部400L的圆周侧位于与安装面431相比靠上方,并形成与介质M接触的接触部Lp。在从与被输送的介质M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肋部400L在可观察到倾斜圆柱形状的周壁面以及圆板面双方的状态下被安装。
在肋部400L中,在用于调节安装角度A的旋转中心处设置有螺丝孔SH,在支承部件430的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孔H。而且,肋部430L通过使螺丝S从支承部件430的安装面431的相反面侧插穿至孔H中并与肋部400L的螺丝孔SH结合而被安装在支承部件430上。
由于肋部400L的安装角度A的调节与图2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3)第三实施方式
像图5所示的那样,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500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构成多个第一肋部5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520的肋部500L为,具有三角形形状的截面的螺纹牙形状的细长体。此外,支承部件530为半圆筒形状,安装肋部500L的安装面531不是平面,而是半圆筒面。
关于构成多个第一肋部5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520的肋部500L,细长体的肋部500L以所述安装角度成为预定的角度的方式被安装在支承部件530的安装面531上。此处,细长体的肋部500L以分别被卷成螺旋状的方式被安装在作为半圆筒面的形状的安装面531上。
肋部500L不是被螺丝固定,而是被粘合固定于该安装面531上。关于该粘合固定,为了能够对肋部500L的安装状态进行调节,而能够进行剥离以及再粘合。作为能够进行该剥离以及再粘合的粘合固定的方法,例如可列举粘扣带或双面胶的使用。
此处,通过改变相邻的肋部500L彼此的间隔D,从而实施肋部500L的安装状态的调节。
另外,关于被安装在安装面531上的肋部500L,为了能够进行其安装角度的调节,优选为,由具有挠性的材料来形成。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4)第四实施方式
像图6所示的那样,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600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600具有调节机构601,调节机构601能够统一地相对于支承部件630而调节构成多个第一肋部610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620的各肋部600L的安装角度A。另外,调节机构601也可以仅被设置在多个第一肋部610和多个所述第二肋部620中的一方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肋部600L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肋部300L相同的形状,支承部件630的安装面631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为平面。
调节机构601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肋部600L以两端部中的一端(图6的方向-Y侧)为转动支点Q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安装在支承部件630的安装面631上。在肋部600L的另一端(图6的方向+Y侧)作为相对于转动支点Q而进行转动的自由端P且能够向转动方向进行移动的状态下,顶端突入到形成于支承部件630的安装面631上的长孔LH内,并且该顶端从安装面631的背面侧突出。
在支承部件630的背面侧,配置有能够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返回移动的第一连结杆611和第二连结杆621。多个第一肋部610的全部肋部600L的自由端P的所述顶端与第一连结杆611相连接。多个第二肋部620的全部肋部600L的自由端P的所述顶端与第二连结杆621相连接。
安装角度的统一调节
通过使构成调节机构601的第一连结杆611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移动,从而多个第一肋部610的全部肋部600L的自由端P统一地进行移动。同样,通过使第二连结杆621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移动,从而多个第二肋部620的全部肋部600L的自由端P统一地进行移动。此后,将第一连结杆611和第二连结杆621固定于支承部件630上。
由此,能够统一地改变安装角度A。即,无需针对每个肋部600L而单独地改变安装角度A,因此能够有效地对第一肋部610以及第二肋部620的安装状态进行调节。
另外,第一连结杆611以及第二连结杆621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通过齿条和小齿轮结构而与把手相连接,并且通过使把手转动,从而能够使第一连结杆611以及第二连结杆621移动。此外,也可以使用滚珠螺杆结构,以取代齿条和小齿轮结构,而且还可以将蜗杆螺钉和齿轮组合使用。
(5)第五实施方式
像图7所示的那样,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700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构成褶皱展平部700的支承部件730的安装面731为圆筒面,构成多个第一肋部7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720的肋部700L的、被安装在安装面731上的面成为,沿着安装面731的圆筒面的形状。肋部700L的输送方向T上的两端部通过基于螺丝S的结合结构而被固定。
在各肋部700L的供螺丝S插入的位置(所述固定位置)处,形成有在介质宽度方向W上较长的长孔LH。另一方面,在支承部件730的安装面731的、供螺丝S插入的位置(所述固定位置)处,分别设有螺丝孔SH。
各肋部700L的所述两端部通过将螺丝S从肋部700L侧插入至肋部700L的长孔LH中,并与安装面731的螺丝孔SH相结合,从而被安装在支承部件730的安装面73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使肋部700L的所述两端部的各个螺丝S的结合松弛,从而解除肋部700L的安装状态,并且使肋部700L在长孔LH的长度的范围内移动,从而能够实施安装间隔D的调节。
(6)第六实施方式
像图8所示的那样,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800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830的安装面831为圆筒面。此外,构成多个第一肋部8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820的肋部800L呈倾斜圆柱形状。像图8所示的那样,在从与被输送的介质M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肋部800L以可观察到侧面和平面的方式被安装,并且被安装在安装面831上的面成为,沿着安装面831的圆筒面的形状。
在肋部800L中,在用于调节安装角度A的旋转中心处设有螺丝孔SH,在支承部件830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孔H。而且,肋部830L通过使螺丝S从支承部件830的安装面831的相反面侧插穿至孔H中,并与肋部800L的螺丝孔SH结合,从而被安装在支承部件830上。
由于肋部800L的安装角度A或间隔D的调节与图2中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也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7)第七实施方式
像图9所示的那样,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900以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在褶皱展平部900中,构成多个第一肋部910的肋部900L的被安装的高度h(安装高度h)以一端E1侧的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的高度的方式被形成。同样,构成多个第二肋部920的肋部900L的被安装的高度h以另一端E2侧的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的高度的方式被形成。安装高度h为,从安装面331到接触部Lp为止的距离。
如果进行具体说明,则在褶皱展平部900中,在支承部件930的安装面931上,多个第一肋部9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920以被安装在介质宽度方向W的端侧的肋部900L的安装高度h低于被安装在介质宽度方向W的中心侧的肋部900L的方式排列,并且以能够对安装角度A以及安装间隔D进行调节的方式被安装。支承部件930的安装面931为平面,在多个第一肋部910中,安装有高度随着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趋向一端E1侧而变低的肋部900L,在多个第二肋部920中,安装有高度随着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趋向另一端E2侧而变低的肋部900L。
另外,也可以使用高度相同的多个肋部900L。在该情况下,支承部件930的安装面931被构成为,一端E1侧低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并且被构成为,另一端E2侧低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褶皱展平部900中,关于多个第一肋部910的肋部900L的被安装的高度h,一端E1侧的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的高度,关于多个第二肋部920的肋部900L的被安装的高度h,另一端E2侧的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W上的中心侧的高度。由此,在介质的中心侧被施加的褶皱展平力F顺利地被从中心向两端方向传递,因此能够有效地实施褶皱展平。
其他实施方式
(1)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300中,褶皱展平部300也可以具有如下的闩销结构,所述闩销结构为,相对于支承部件330,从被预先设定的安装角度中选择性地对肋部300L的安装角度进行调节的结构。具体而言,在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上设置多个卡合孔。多个卡合孔彼此以固定的间距而被形成在从孔H起大致相等的距离的位置处。而且,在肋部300L的、与安装面331对置的部分上,设置至少一个与该多个卡合孔卡合的突出部。在肋部300L被安装在支承部件330上的状态下,用户使肋部300L以设有孔H的位置为转动轴而进行转动。于是,在设置于肋部300L上的突出部与形成于安装面331上的多个卡合孔卡合的同时,肋部300L进行转动。由此,当在使肋部300L以预定的转动角度转动的状态下对介质M进行输送时,设置于肋部300L上的突出部与形成于安装面331上的多个卡合孔卡合,从而被定位,并且能够在对该预定的转动角度进行维持的同时,消除介质M的褶皱。能够根据将预定的转动角度设定为多大的分解度,来决定多个卡合孔的数量。例如,在将肋部300L的转动角度的最小的单位设为30°的情况下,只需将多个卡合孔的数量设为360°/30°=12即可。此处,预定的转动角度的分解度根据多个卡合孔的每一个与孔H之间的距离而发生变化。例如,在多个卡合孔的数量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与多个卡合孔的每一个与孔H之间的距离较远的情况相比,在多个卡合孔的每一个与孔H之间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调节的分解度变大。这是因为,多个卡合孔的圆周方向上的间距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成为所希望的分解度,只需适当改变多个卡合孔的数量或多个卡合孔的每一个与孔H之间的距离即可。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实施安装状态的调节。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支承部件330的安装面331上,在从孔H起大致相等的距离的位置处,彼此以固定的间距设置多个突出部。在该情况下,只需在肋部300L的与安装面331对置的部分上,设置至少一个与该多个突出部卡合的卡合孔即可。通过上述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对多个第一肋部310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0的安装角度A进行调节。
(2)虽然在以上的说明中,对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各肋部的安装角度A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同。同样,虽然在以上的说明中,对各肋部的间隔D也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不同。
符号说明
100…记录装置;110…送出部;120…第一压印台;130…第二压印台;131…压印面;140…第三压印台;150…收卷部;160…记录部;161…记录面;200…输送部;201…介质输送装置;210…驱动辊;220…从动辊;300…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3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310…多个第一肋部;320…多个第二肋部;330…支承部件;331…安装面;400…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实施例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4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410…多个第一肋部;420…多个第二肋部;430…支承部件;431…安装面;500…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例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5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510…多个第一肋部;520…多个第二肋部;530…支承部件;531…安装面;600…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褶皱展平部;601…调节机构;6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610…多个第一肋部;611…第一肋部的统一安装角度调节所涉及的第一连结杆;620…多个第二肋部;621…第二肋部的统一安装角度调节所涉及的第二连结杆;630…支承部件;631…安装面;700…褶皱展平部;7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710…多个第一肋部;720…多个第二肋部;730…支承部件;731…安装面;800…褶皱展平部;8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810…多个第一肋部;820…多个第二肋部;830…支承部件;831…安装面;900…褶皱展平部;900L…构成多个第一肋部以及多个第二肋部的肋部;910…多个第一肋部;920…多个第二肋部;930…支承部件;931…安装面;h…肋部的高度;A…安装角度;D…安装间隔;E1…介质宽度的一端;E2…介质宽度的另一端;F…褶皱展平力;F1…由第一肋部所施加的褶皱展平力;F2…由第二肋部所施加的褶皱展平力;H…孔;LH…长孔;Lp…接触部;M…介质;P…自由端;Q…转动支点;S…螺丝;SH…螺丝孔;R…辊旋转方向;T…输送方向;W…介质宽度方向。

Claims (8)

1.一种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输送部,其向介质施加输送力;
褶皱展平部,其相对于由所述输送部所输送的所述介质,通过与所述介质的面接触,从而施加朝向介质宽度方向的一端以及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
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
多个第一肋部,施加朝向所述一端的褶皱展平力;
多个第二肋部,施加朝向所述另一端的褶皱展平力;
支承部件,其供安装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
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调节安装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的、供安装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面为平面。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相对于被输送的所述介质的面的输送方向的安装角度,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所述安装状态的调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肋部以各自的安装部位中的一点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分别转动,从而实施所述安装角度的调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褶皱展平部具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统一地调节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安装角度。
6.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构成多个所述第一肋部以及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所述肋部的、介质宽度方向上的安装间隔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而改变,从而实施所述安装状态的调节。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关于多个所述第一肋部的被安装后的高度,一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
关于多个所述第二肋部的被安装后的高度,另一端侧的所述高度低于介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侧的所述高度。
8.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输送装置;
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
CN202020490501.3U 2019-04-10 2020-04-07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Active CN21279628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4631A JP2020172359A (ja) 2019-04-10 2019-04-10 メディア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19-074631 2019-04-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96286U true CN212796286U (zh) 2021-03-26

Family

ID=72830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0501.3U Active CN212796286U (zh) 2019-04-10 2020-04-07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72359A (zh)
CN (1) CN212796286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72359A (ja)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17620B2 (en) Guide member for printer having plurality of guide collars
US20100148427A1 (en) Recording material feeding devic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7323108B (zh) 供纸装置、剥离辅助装置及打印机
US4297045A (en) Paper feed system for a typewriter or the like
US810693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2796286U (zh) 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CN110356128B (zh) 介质支承装置及记录装置
EP3552832A1 (en) Printer
CN111332037A (zh) 一种方便维护的宽幅打印机
US20060221127A1 (en) Printhead assembly and inkjet printer with the same
CN215287248U (zh) 料带收放卷装置
US5575213A (en) Feeding unit
JPS5938117B2 (ja) プリンタの紙送り装置
CN111452518A (zh) 一种导带自动纠偏机构及打印机
EP0120320B1 (en) Serial printer frame
US753878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4977552B2 (ja) プリンタヘッドの印圧調整装置
US20060071422A1 (en) Pressure roller plate with force distribution
CN219620486U (zh) 一种印刷放卷校正器
JP2008285267A (ja) ウェブ加工装置
US11141998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N212654098U (zh) 一种导带自动纠偏机构及打印机
JP2011046498A (ja) 媒体搬送機構
JP4603205B2 (ja) 給紙機構
JP2004203557A (ja) 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