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或者其他前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包括,
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线圈组一与线圈组二连接,至少一个线圈组二与引出线端在定子铁芯的同一径向方向;
线圈组二至少包括相邻设置的变形线圈一和变形线圈二,变形线圈一与变形线圈二沿着定子铁芯的径向依次设置,变形线圈一与变形线圈二均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相邻两层,且变形线圈一与变形线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其中,变形线圈一为长距导体,变形线圈二为短距导体,或,变形线圈一为短距导体,变形线圈二为长距导体。
进一步的,线圈组二还至少包括变形线圈三,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相邻设置,且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变形线圈三为长整距导体组或长距导体。
进一步的,线圈组二还至少包括变形线圈三,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相邻设置,且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变形线圈三为整短距导体组或短距导体。
进一步的,引出线端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最内层和/或最外层。
进一步的,长整距导体组包括第一长节距导体和第一整节距导体,第一长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一整节距导体外部,长距导体为第二长节距导体。
进一步的,第一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8,第一整节距导体的节距为6,第二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7。
进一步的,整短距导体组包括第二整节距导体和第一短节距导体,第二整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一短节距导体外部,短距导体为第二短节距导体。
进一步的,第二整节距导体的节距为6,第一短节距导体的节距为4,第二短节距导体的节距为5。
进一步的,定子铁芯的径向层数为大于等于6的偶数层,线圈组二的数量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个。
进一步的,线圈组一包括多个发卡线圈,多个发卡线圈沿着定子铁芯的周向依次布设,线圈组一的多个发卡线圈同心设置,发卡线圈为第三导体组,第三导体组设于定子铁芯的径向相邻两层,第三导体组包括第三长节距导体和第三短节距导体,第三长节距导体围设于第三短节距导体的外部,第三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7,第三短节距导体的节距为5。
进一步的,定子绕组的每一相中的发卡线圈四支路并联连接;或,定子绕组的每一相中的发卡线圈至少两支路并联连接,四支路中一组两支路的引线端与另一组两支路的出线端连接,连接方式为采用同心结构连接或者整节距结构连接。
一种电机定子,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绕组和定子铁芯,电机定子绕组设于定子铁芯上。
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子绕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具有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线圈组一采用相同结构的导体组,线圈组二中,相邻线圈采用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一个线圈为长距导体,另一个线圈为短距导体,且至少有一个线圈组二与引出线端在定子铁芯的同一径向方向上,使得定子绕组结构在磁路上为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路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谐波少,降低噪音,排布方式简单,减少汇流排和汇流条的使用,各相绕组的支路及中性点连接方式简单,简化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定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定子绕组的一相绕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第三导体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长整距导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整短距导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短距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长距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相四支路并联连接时插线端平面展开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相四支路并联连接时焊接端平面展开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相两支路并联连接时插线端平面展开图(引出线端整节距结构连接);
图11是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一相两支路并联连接时插线端平面展开图(引出线端同心结构连接);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一相四支路并联连接时插线端平面展开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一相两支路并联连接时插线端平面展开图(引出线端整节距结构连接);
图14是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一相两支路并联连接时插线端平面展开图(引出线端同心结构连接);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两支路并联时星形连接电路原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两支路并联时三角形连接电路原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四支路并联时星形连接电路原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四支路并联时三角形连接电路原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B型绝缘纸安装在定子铁芯的槽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S型绝缘纸安装在定子铁芯的槽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口型绝缘纸安装在定子铁芯的槽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定子绕组 20、定子铁芯 200、第三导体组
210、长整距导体组 220、整短距导体组 230、短距导体
240、长距导体 250、引出线端 U11、U1相引线端
U12、U1相出线端 U21、U2相引线端 U22、U2相出线端
U31、U3相引线端 U32、U3相引线端 U41、U4相引线端
U42、U4相出线端 200A、第三长节距导体 200B、第三短节距导体
210A、第一长节距导体 210B、第一整节距导体 220A、第二整节距导体
220B、第一短节距导体 21、槽 30、绝缘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2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示出了各个实施例的结构,各个实施例均涉及一种电机定子绕组、定子及电机,该定子绕组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流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降低噪音,简化制作工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10,如图1-7所示,由多个发卡线圈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按照一定的排布规律依次排布构成的多相绕组结构,具体地,该电机定子绕组10包括:
引出线端250,引出线端25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最内层和/或最外层,引出线端250可以设置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的最内层,也可以是,引出线端250设置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的最外层,或者,引出线端250设置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的最内层和最外层,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该引出线端250包括多个S型导体,由S型导体构成,该S型导体包括一个槽内部和两个槽外端部,该槽内部设于定子铁芯20的槽内,两个槽外端部位于定子铁芯20轴向两端,且两个槽外端部分别与槽内部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槽外端部中,一个为引线端或出线端,另一个槽外端部与相邻的焊接端部连接,引线端与出线端的位置可以互换,两个槽外端部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延伸,且两个槽外端部延伸方向相反,使得引出线端250为S型,多个引出线端250的引线端或出线端位于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一端。
电机定子绕组10还包括: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线圈组一与线圈组二连接,线圈组一与线圈组二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依次设置,至少一个线圈组二与引出线端250在定子铁芯20的同一径向方向,线圈组二的数量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个,当线圈组二的数量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个时,至少有一个线圈组二的位置被设置为与引出线端250在定子铁芯20的同一径向方向上,且多个线圈组二与线圈组一连接,且多个线圈组二对称设置。
定子绕组10由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构成,线圈组一由相同结构的发卡线圈构成,线圈组二由不同于线圈组一的发卡线圈构成,线圈组一的发卡线圈的类型与线圈组二的发卡线圈的类型不相同,线圈组一的发卡线圈与线圈组二的发卡线圈均为U型导体,该U型导体具有两个焊接端部,用于与相邻的发卡线圈焊接连接,具有两个槽内部和一个插线端部,两个槽内部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焊接端部连接,两个槽内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插线端部连接,构成U形导体结构,根据定子绕组10制备的需要,选择相似结构不同节距的U型导体,构造成线圈组一的结构和线圈组二的结构,使得定子绕组10在磁路上结构完全对称。
在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中,该U型导体的两个焊接端部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延伸,且延伸方向为相向延伸,即,延伸方向相反且相互靠近,或者,延伸方向为相背方向延伸,即,延伸方向相反且相互远离。
上述的线圈组一包括多个发卡线圈,多个发卡线圈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依次布设,线圈组一的多个发卡线圈同心设置,发卡线圈为相同结构的第三导体组200,第三导体组200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邻两层,线圈组一的发卡线圈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各层依次设置,布设于定子铁芯20的所有层。
该第三导体组200包括第三长节距导体200A和第三短节距导体200B,第三长节距导体200A围设于第三短节距导体200B的外部,优选的,第三长节距导体200A的节距为7,第三短节距导体200B的节距为5。
上述的线圈组二至少包括相邻设置的变形线圈一和变形线圈二,变形线圈一与变形线圈二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依次设置,变形线圈一与变形线圈二均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邻两层,线圈组一与线圈组二同心设置,且变形线圈一与变形线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变形线圈一为长距导体240,变形线圈二为短距导体230,或,变形线圈一为短距导体230,变形线圈二为长距导体240,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当线圈组二与引出线端250在定子铁芯20的同一径向方向上时,线圈组二布设于定子铁芯20径向的除了引出线端250的所在层的各个层;当线圈组二不与引出线端250在定子铁芯20的同一径向方向上时,线圈组二布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各个层。
线圈组二至少还包括变形线圈三,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相邻设置,且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变形线圈三为长整距导体组210或长距导体240。
或者,线圈组二至少还包括变形线圈三,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相邻设置,且变形线圈三与变形线圈二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变形线圈三为整短距导体组220或短距导体230。
也就是,在线圈组二中,具有多个变形线圈,多个变形线圈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依次设置,且相邻的两组变形线圈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这里相邻变形线圈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指的是一个为长距类型发卡线圈,另一个为短距类型发卡线圈,即,一组变形线圈为长整距导体组210或长距导体240,另一组变形线圈为整短距导体组220或短距导体230,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设置。
上述的长整距导体组210包括第一长节距导体210A和第一整节距导体210B,第一长节距导体210A围设于第一整节距导体210B外部,优选的,第一长节距导体210A的节距为8,第一整节距导体210B的节距为6。
上述的长距导体240为第二长节距导体,优选的,第二长节距导体的节距为7。
上述的整短距导体组220包括第二整节距导体220A和第一短节距导体220B,第二整节距导体220A围设于第一短节距导体220B外部,优选的,第二整节距导体220A的节距为6,第一短节距导体220B的节距为4。
上述的短距导体230为第二短节距导体,优选的,第二短节距导体的节距为5。
定子铁芯20的径向层数为大于等于6的偶数层,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当定子铁芯20的径向层数为6层时,线圈组二至少包括变形线圈一和变形线圈二,变形线圈一和变形线圈二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由内侧向外侧依次设置,或者,由外侧向内侧依次设置;当定子铁芯20的径向层数大于6层时,线圈组二包括至少三组及以上变形线圈,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从内侧向外侧依次设置,或者,由外侧向内侧依次设置,相邻变形线圈为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如:变形线圈一为长距导体240,变形线圈二为短距导体230,变形线圈三为长整距导体组210或长距导体240,变形线圈四为整短距导体组220或短距导体230,变形线圈五为长整距导体组210或长距导体240,等等,依次设置;或者,变形线圈一为短距导体230,变形线圈二为长距导体240,变形线圈三为整短距导体组220或短距导体230,变形线圈四为长整距导体组210或长距导体240,变形线圈五为整短距导体组220或短距导体230,等等,依次设置。
定子绕组10的每一相中的多个发卡线圈四支路并联连接;或,定子绕组10的每一相中的多个发卡线圈至少两支路并联连接,两支路并联连接时,将四支路中一组两支路的引线端与另一组两支路的出线端连接,连接方式为采用同心结构连接或者整节距结构连接。具体地,如图15-16所示,在该定子绕组10中,每一相中的多个发卡线圈至少两支路并联连接,将四支路中的一组两支路的引线端与另一组两支路的出线端连接,连接方式为采用同心结构连接或者整节距结构连接,两支路并联的连接方式为星形连接方式或三角形连接方式,引出线端250具有两个引线端和两个出线端。
或者,如图17-18所示,在该定子绕组10中,每一相中的多个发卡线圈四支路并联连接,四支路并联连接方式为星形连接方式或三角形连接方式,引出线端250具有四个引线端和四个出线端。
由于引出线端250由S型导体构成,当每一相中的多个发卡线圈四支路并联连接时,其中,两个支路的U1相引线端U11、U2相引线端U21位于定子铁芯20的一层,U1相出线端U12、U2相出线端U22位于定子铁芯20的另一层,另外两支路的U3相引线端U31、U4相引线端U41与U1相出线端U12、U2相出线端U22位于定子铁芯20的同一层,U3相出线端U32、U4相出线端U42与U1相引线端U11、U2相引线端U21位于定子铁芯20的同一层。在定子绕组10中各支路绕组分别沿着定子铁芯20周向依次并联连接。当每一相中的多个发卡线圈两支路并联连接时,将四支路并联连接的引出线端250位于定子铁芯20的一端的引线端与出线端连接,即U1相出线端U12、U2相出线端U22与U3相引线端U31、U4相引线端U41连接,该连接方式采用同心结构连接或整节距结构连接,构成两支路并联连接。
一种电机定子,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绕组10和定子铁芯20,电机定子绕组10设于定子铁芯20上。
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
下面以一些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下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定子绕组10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定子铁芯20具有多个槽21,且多个槽21形成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内表面上,且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定子绕组10为三相,每一相定子绕组10中的发卡线圈沿着定子铁芯20周向至少两支路并联连接。每极每相槽大于等于2,在下述的一些实施例中,每极每相槽数为2,转子具有8个磁极并且对定子绕组10的每一相都是如此,则定子铁芯20的槽21的数目为48。
定子铁芯20由相邻的两个槽21限定一个齿部,定子铁芯20由层叠多个环形磁性钢板形成定子铁芯20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面,其他传统的金属板也可以替代磁性钢板使用。如图19-21所示,多个绝缘纸30插置在这些磁性钢板槽内,绝缘纸30可以是B形绝缘纸,或者,绝缘纸30也可以是双口形纸,或者,绝缘纸30为大S形绝缘纸,绝缘纸30的任一种对槽内的相间导体进行隔离,或者,绝缘纸30为单个大口形纸,当导体绝缘选择较厚时,中间不需要隔离,可以使用大口形绝缘纸。
如图19所示,当绝缘纸30为B形绝缘纸时,将定子铁芯20槽内的导体的槽内部分分成两组,绝缘纸30进行缠绕,将绝缘纸30的两端相向运动,在绝缘纸30的中部相遇,并向绝缘纸30的内部运动,构成具有两个空间的B型结构,导体的槽内部分位于绝缘纸30的两个空间内。或者,将定子铁芯20的槽21内的导体的槽内部分分成多组,相邻两组采用B形绝缘纸进行缠绕,相邻两组导体的槽内部分位于B形绝缘纸的两个空间内,如下述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20的槽21内具有8个导体的槽内部分,将8个导体的槽内部分分成四组,前两组用一个B形绝缘纸缠绕,后两组用一个B形绝缘纸缠绕,使得B形绝缘纸的每一个空间内具有两个导体的槽内部分。
如图20所示,当绝缘纸30为S形绝缘纸时,将定子铁芯20的导体的槽内部分分成两组,绝缘纸30的中间部分位于两组导体的槽内部分之间,绝缘纸30的一端向定子铁芯20的槽21的内壁方向延伸,并沿着定子铁芯20的槽21的内壁延伸,对一组导体的槽内部分进行缠绕,延伸至两组导体的槽内部分相邻处,与绝缘纸的中部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并继续延伸,延伸至定子铁芯20的槽21的槽口处,此部分与绝缘纸30的另一端延伸部分相重合,此时完成一组导体的槽内部分的缠绕;绝缘纸30的另一端向相反方向延伸,向定子铁芯20的槽21的槽口方向延伸,并沿着定子铁芯20的内壁延伸,对另一组导体的槽内部分缠绕,延伸至两组导体的槽内部分相邻处,与绝缘纸的中部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并继续延伸,延伸至上述一组导体的槽内部分的一侧,此部分绝缘纸与上述的绝缘纸一端的延伸部分重合,使得绝缘纸构造成具有两个空间的S型结构,对两组导体进行包裹,将两组导体分隔开。或者,将定子铁芯20槽内的导体部分分成多组,相邻两组采用上述的S形绝缘纸进行缠绕,相邻两组导体的槽内部分位于S形绝缘纸的两个空间内,如下述一些实施例中,定子铁芯20的槽21内具有8个导体的槽内部分,将8个导体的槽内部分分成四组,前两组用一个S形绝缘纸缠绕,后两组用一个S形绝缘纸缠绕,使得S形绝缘纸的每一个空间内具有两个导体的槽内部分。
如图21所示,当绝缘纸30为口形绝缘纸时,绝缘纸30与定子铁性的槽21的形状相似,绝缘纸30对定子铁芯20的槽内的导体进行包裹,绝缘纸30的两端在定子铁芯20的槽21的槽口处重合。
在下述一些实施例中,均以定子铁芯20的层数为8层,线圈组一的第三导体组200位于定子铁芯20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第七层和第八层,变形线圈一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变形线圈二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四层和第五层。
实施例一
一种电机定子绕组10,如图8-11所示,包括引出线端250,在本实施例中,引出线端250的分别位于第一层和第八层。
还包括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连接,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设置,构造成定子绕组10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线圈组二的位置与引出线端250相对应,且该线圈组二与引出线端250在定子铁芯20的同一径向方向上。
线圈组二包括变形线圈一、变形线圈二和变形线圈三,其中,变形线圈一为长距导体2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变形线圈二为短距导体23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四层和第五层,变形线圈三为长距导体2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六层和第七层,在该线圈组二对应的定子铁芯20的径向方向上,第一层和第八层分别设置引出线端250。
线圈组一由多个相同结构的第三导体组200构成,沿着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一层至第八层依次设置,具体地,该线圈组一包括线圈一、线圈二、线圈三和线圈四,线圈一、线圈二、线圈三与线圈四均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相邻两层,线圈一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一层和第二层,线圈二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三层和第四层,线圈三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五层和第六层,线圈四设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七层和第八层,线圈一、线圈二、线圈三和线圈四均为同心结构,且线圈一、线圈二、线圈三和线圈四均为结构相同的第三导体组200,数量为多个,沿着定子铁芯20的周向依次设置,该第三导体组200包括大导体和小导体,大导体围设于小导体的外部,且该大导体与小导体均为U型导体,大导体的节距为长节距,该长节距优选为7,小导体的节距为短节距,该短节距优选为5。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绕组10的每一相绕组可以是四支路并联连接,在插线端,四支路的引出线端250的U1相引线端U11和U2相引线端U21位于第一层,U1相出线端U12与U2相出线端U22位于第八层,U3相引线端U31和U4相引线端U41位于第八层,U3相出线端U32与U4相出线端U42位于第一层,U1相引线端U11和U2相引线端U21、U1相出线端U12与U2相出线端U22、U3相引线端U31和U4相引线端U41、U3相出线端U32与U4相出线端U42均位于定子绕组10的插线端,第一支路的两个出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第二支路的两个引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第三支路的两个出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第四支路的两个引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四支路并联连接时采用星形连接方式或三角形连接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绕组10的每一相绕组也可以是两支路并联连接,在插线端,两支路的引出线端250的U1相引线端U11和U2相引线端U21位于第一层,U1相出线端U12与U2相出线端U22位于第八层,U3相引线端U31和U4相引线端U41位于第八层,U3相出线端U32与U4相出线端U42位于第一层,位于第一层的U1相引线端U11、U2相引线端U21分别与位于第一层的U3相出线端U32和U4相出线端U42连接,该两对引线端与出线端连接方式采用同心结构连接,即,两对引线端与出线端连接之间的节距分别为长节距和短节距,该长节距优选为7,短节距优选为5;或者,该两对引线端与出线端连接方式采用整节距结构连接,即,两对引线端与出线端连接之间的节距均为整节距,该整节距优选为6。第一支路的两个出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第二支路的两个引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第三支路的两个出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第四支路的两个引线端与相邻层的线圈焊接连接,两支路并联连接时采用星形连接方式或三角形连接方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定子绕组10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组二结构不相同,采用的发卡线圈的类型不相同,其余结构均相同,下面对线圈组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二包括变形线圈一、变形线圈二和变形线圈三,其中,变形线圈一为长距导体2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变形线圈二为短距导体23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四层和第五层,变形线圈三为长整距导体组21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六层和第七层。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如图12-14所示,定子绕组10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组二结构不相同,采用的发卡线圈的类型不相同,其余结构均相同,下面对线圈组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二包括变形线圈一、变形线圈二和变形线圈三,变形线圈一为短距导体23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变形线圈二为长距导体2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四层和第五层,变形线圈三为短距导体23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六层和第七层。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相比,定子绕组10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线圈组二结构不相同,采用的发卡线圈的类型不相同,其余结构均相同,下面对线圈组二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余相同结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线圈组二包括变形线圈一、变形线圈二和变形线圈三,变形线圈一为短距导体23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变形线圈二为长距导体24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四层和第五层,变形线圈三为整短距导体组220,位于定子铁芯20的径向第六层和第七层。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子绕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具有线圈组一和线圈组二,线圈组一采用相同结构的导体组,线圈组二中,相邻线圈采用不同类型的发卡线圈,一个线圈为长距导体,另一个线圈为短距导体,且至少有一个线圈组二与引出线端在定子铁芯的同一径向方向上,使得定子绕组结构为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路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谐波少,降低噪音,减少汇流排,简化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