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54584U -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54584U
CN212754584U CN202021725701.9U CN202021725701U CN212754584U CN 212754584 U CN212754584 U CN 212754584U CN 202021725701 U CN202021725701 U CN 202021725701U CN 212754584 U CN212754584 U CN 2127545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art
band
watchband
watch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2570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洋
胡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2570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545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545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545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该表带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分别背向限位在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内,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出表带;传动组件,其接收外力并将外力传递至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使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移动或背向移动;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移动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断开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背向移动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连接。本实用新型实现表带便于拆装,提高拆装便捷性及快速性。

Description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产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背景技术
市场上大多数手环手表类产品,主体和表带的连接多采用生耳连接方式。在连接时,需将生耳先插入表带内部,再搭配使用专业工具将整体安装进入主体,同时,拆卸表带时也需要使用专用工具。这样,表带连接方式拆装困难,难以实现表带的快速拆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表带连接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表带从生耳上拆装困难的问题,实现表带便于拆装,提高拆装便捷性及快速性。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分别背向限位在所述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内,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出所述表带;传动组件,其接收外力并将所述外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移动或背向移动;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断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背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所述相对表耳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带连接装置还包括:弹性部,其设置在所述表带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为弹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均相同,且均包括连接板、分别对接在所述连接板两端的附接轴和传动轴;所述弹性部抵靠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板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附接轴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附接轴的自由端分别从所述表带两侧伸出;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传动轴分别与所述传动组件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传动轴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传动轴均位于所述表带内;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每个的传动轴和附接轴平行设置在连接板的同一表面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轴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所述附接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传动轴的长度短于所述附接轴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旋钮齿轮,其设置在所述表带内,且其旋钮部分伸出所述表带;第一从动齿轮,其分别与所述旋钮齿轮和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传动齿轮,其与所述旋钮齿轮配合;第二从动齿轮,其分别与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传动轴朝向所述旋钮齿轮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配合的齿条;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传动轴朝向所述旋钮齿轮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配合的齿条;所述旋钮齿轮转动,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连接/断开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传动组件与所述表带一体注塑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表,用于克服现有智能手表中表带从生耳上拆装困难的问题,实现表带便于拆装,提高拆装便捷性及快速性。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智能手表,其包括表盘、表带和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表带连接装置与所述表盘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表盘与表带连接的一侧的相对表耳上分别凹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出所述表带的一部分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或从所述第一凹槽中脱出,所述第二连接部伸出所述表带的一部分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或从所述第二凹槽中脱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背向置于表带内,且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均从表带中伸出,传动部向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传递动力,使得伸出表带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部分能够与表盘连接或断开连接,实现表带从表盘上拆卸及与表盘接合,容易通过表带连接装置连接表带和表盘,连接方式简单且快速,提高表带拆装效率。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表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表的局部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表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且快速地将表带从表盘上拆装,本申请涉及一种表带连接装置。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其示出智能手表,智能手表包括表带连接装置100、表带(以左表带200为例说明,如下所说表带200均指左表带)、表盘300及表耳310和320。
表耳310和320相对形成在表盘300与表带200连接的一侧,且如图2和图4所示,该相对的表耳310和320上分别形成有开口相对的凹槽311和凹槽321。
出于佩戴舒适性,本实施例表带200为可变形软材料,例如皮质或硅胶。
继续参考图1和图2,表带连接装置100包括位于表带200一端内的第一连接部110、第二连接部120和传动组件130,其中第一连接部110的一部分和第二连接部120的一部分分别从表带200伸出,以便分别与表耳310上的凹槽311和表耳320上的凹槽321连接。通过表带连接装置100实现表带200与表盘300的表耳310和320的连接。
传动组件130能够接收外力,这个外力可以来自用户手部施加的力、弹性部件施加的弹性作用力、或弹性部件复位时施加的弹性恢复力等。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实现传动组件130接收的外力向第一连接件110和第二连接件120进行传递,如图2至图4所示,传动组件130可以包括旋钮齿轮131、第一从动齿轮132、传动齿轮133和第二从动齿轮134。
旋钮齿轮131具有旋钮部分1311和与旋钮部分1311同轴转动的齿轮部分1312,该旋钮部分1311伸出表带200,具体该旋钮部分1311伸出在用户佩戴手表时表带200远离用户皮肤的一侧面,避免影响用户佩戴体验,如图1所示。当然,该旋钮部分1311伸出表带200的部分并不会太多,避免影响表带200的美观性。
当然,该旋钮齿轮131的旋钮部分1311也可以位于表带200内,且用户能够通过表带200紧贴用户皮肤的一侧面上开设的通孔(未示出)伸入而够到该旋钮部分1311,避免误触发旋钮齿轮131的转动。并且,可以在该通孔处,设置有可开闭通孔的装饰盖(未示出),提高表带200整体美观性,且避免积尘。
第一从动齿轮132分别与旋钮齿轮131的齿轮部分1312和第一连接部110配合,实现旋钮齿轮131转动时所传递的动力通过第一从动齿轮132进一步传递至第一连接部110。
为了实现背向设置的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从表带200的同步伸出表带200或同步缩回表带200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传动齿轮133将旋钮齿轮13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从动齿轮134,且第二从动齿轮134又与第二连接部120配合,最终旋钮齿轮131转动时所传递的动力通过传动齿轮133和第二从动齿轮134进一步传递至第二连接部110。
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至图4,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的结构相同,均呈类似的U型结构。
以第一连接部11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4,第一连接部110包括连接板111和对接在连接板111两端的传动轴112和附接轴113。附接轴113和传动轴112平行设置在连接板111的同一表面上,当然,也可以设置在不同表面上,这与其相互配合的传动组件130的位置设置有关。
在本实施例中,附接轴113的长度长于传动轴112,且附接轴113的自由端能够伸出表带200或缩回表带200内,而传动轴112则完全位于表带200内。
传动轴112的横截面为方形,其朝向旋钮齿轮131的一侧面上形成有齿条1121,其与第一从动齿轮132相齿合,且齿条1121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连接部110移动位移。
同理地,可以获得第二连接部120的结构。
对应地,在表带200内形成有第一U型槽210和第二U型槽220,用于分别容纳第一连接件110和第二连接件120。第一U型槽210和第二U型槽220的结构相同,以第一U型槽21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U型槽210包括水平部(未标注)、第一侧向部(未标注)和第二侧向部(未标注),水平部沿表带200宽度的方向上宽度大于第一连接部110的连接板111沿该方向的宽度,以便第一连接部110移动。
第一侧向部用于容纳传动轴112,其不贯通至表带200外部,且其朝向旋钮齿轮131的一侧具有开口(未示出),便于传动轴112上的齿条1121从该开口处伸出并与第一从动齿轮132啮合,该第一侧向部沿表带200宽度的方向上的长度长于传动轴112的长度,以便第一连接部110移动。
第二侧向部用于容纳附接轴113,其贯通至表带200外部,便于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伸出表带200外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0、第二连接件120和传动组件130均注塑在表带200内。
在本实施例中,旋钮齿轮131、第一从动齿轮132、传动齿轮133和第二从动齿轮134可以分别通过各自的壳体与表带200注塑在一起。
例如,旋钮齿轮131的齿轮轴可以固定至其壳体A上,将壳体A注塑在表带200内,这样,既固定了旋钮齿轮131且不阻碍旋钮齿轮131的齿轮部分1312的转动。
第一从动齿轮132、传动齿轮133和第二从动齿轮134的注塑方式也如上类似。例如,第一从动齿轮132的齿轮轴可以固定至壳体B上,将壳体B注塑在表带200内,这样,既固定了第一从动齿轮132且不阻碍第一从动齿轮132的转动。
当然,也可以设置有整个的安装壳(未示出),其可以容纳并限位第一连接件110、第二连接件120和传动组件130。
可以在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的一端开设有贯通部(未示出),该贯通部在表带200宽度的方向上贯通。
首先,将第一连接件110和第二连接件120安装在安装壳内,其中仅第一连接件110的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和第二连接件120的附接轴的自由端部从该安装壳内伸出;其次,将传动组件130中的旋钮齿轮131、第一从动齿轮132、传动齿轮133和第二从动齿轮134均安装在安装壳内,其中旋钮齿轮131中的旋钮部分1311从安装壳内伸出,并进而伸出至表带200外;最后,如上组装完成后,将安装壳注塑在表带200内,或过盈插入在表带200的贯通部内等。
由于表带200为可变形的软材料,因此,该表带连接装置100过盈插入该贯通部内,能够保证表带连接装置100与表带200的固定连接。
该贯通部的形状及大小分别与安装壳的外观形状及大小相适配,即该贯通部的形状与安装壳的外观形状相适配,且贯通部的长度与安装壳的长度相等,提升表带连接装置100安装至表带200后的整体美观性。
参见图4,如下描述利用表带连接装置100进行表带200和表盘300拆装的过程。
(1)连接过程
初始时,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分别与表耳310和320的凹槽311和321脱离。
顺时针转动旋钮齿轮1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32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部110的传动轴112上的齿条1121朝向表带300外侧移动,使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从表带200伸出,且同时传动齿轮133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齿轮132顺时针转动,继而带动第二连接部120的传动轴上的齿条朝向表带300外侧移动,使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的自由端部从表带200伸出,在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表耳310的凹槽311对准以及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和表耳320的凹槽321对准时,能够对应卡入凹槽311和凹槽321内,实现表带200和表盘300之间的固定连接。
(2)断开过程
在进入如上(1)的连接后,若想要断开表带200和表盘300之间的连接,进行如下操作。
逆时针转动旋钮齿轮1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32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部110的传动轴112上的齿条1121朝向表带200内侧移动,使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朝向表带200内部缩回,且同时传动齿轮133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齿轮132逆时针转动,继而带动第二连接部120的传动轴上的齿条朝向表带200内侧移动,使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朝向表带200内部缩回,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表耳310的凹槽311脱离,且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和表耳320的凹槽321脱离,实现表带200从表盘300上的拆卸。
本实施例中表带连接装置100结构简单,通过对转动组件130施加外力即可带动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的伸缩,以实现表带200拆装,操作便捷,佩戴者可独立完成,且拆装迅速,节省拆装时间。
实施例二
为了避免用户误旋转该旋钮齿轮131而导致误将表带200从表盘300上取下,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表带连接装置100还包括弹性部,其置于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之间。
本实施例弹性部选择为弹簧140,其抵靠在第一连接部110的连接板111和第二连接部120的连接板之间。当然,该弹性部也可以选择为具有弹性形变的其他结构,例如硅胶块。
继续参考图4,在表带200与表盘300连接的一端内,还形成有连通第一U型槽210和第二U型槽220的贯通槽230,即该贯通槽230位于第一U型槽210和第二U型槽220之间,该贯通槽230的直径略大于弹簧140的直径,限位弹簧140的同时不阻碍弹簧140的压缩/复位。
(1)连接过程
初始时,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分别与表耳310和320的凹槽311和321脱离,此时弹簧140处于复位状态。
首先,逆时针转动旋钮齿轮1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31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部110的传动轴112上的齿条1121朝向表带200内侧移动,使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朝向表带200内部缩回,且同时传动齿轮133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齿轮132逆时针转动,继而带动第二连接部120的传动轴上的齿条朝向表带200内侧缩回,使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的自由端部朝向表带200内部缩回,此时压缩弹簧140。
然后,待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表耳310的凹槽311对准以及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和表耳320的凹槽321对准时,停止转动并松开旋钮齿轮131,由于此时弹簧140存在弹性恢复力,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在弹簧恢复力的作用下伸出表带200,正好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和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的自由端部能够对应卡入凹槽311和凹槽321内,实现表带200和表盘300之间的固定连接。
在表带200和表盘300固定连接后,由于弹簧140的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始终保持在凹槽311内,且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的自由端部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始终保持在凹槽321内,避免表带200易脱离于表盘300,实现两者之间的稳定连接。
且利用弹簧140的弹性作用力,避免多次转动旋钮齿轮131,操作简单且提高连接效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2)断开过程
若要将表带200从表盘300上取下时,逆时针转动旋钮齿轮131,带动第一从动齿轮131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部110的传动轴112上的齿条1121朝向表带200内侧移动,使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的自由端部朝向表带200内部缩回,且同时传动齿轮133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齿轮132逆时针转动,继而带动第二连接部120的传动轴上的齿条朝向表带200内侧移动,使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的自由端部朝向表带200内部缩回,从而实现第一连接部110的附接轴113和表耳310的凹槽311脱离,且第二连接部120的附接轴和表耳320的凹槽321脱离,实现表带200从表盘300上的拆卸。
为了提升美观性,该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可以均为金属件。
实施例三
参考图1,本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智能手表,其包括表带连接装置、左表带200、右表带200'和表盘300,表带连接装置为如上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100,该表带连接装置100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结合图1至图4及如上说明可获知。
表盘300的相对两侧中每侧均对称设置有表耳,例如左侧的表耳310和320,表耳310和320的相对内壁上分别开设有凹槽311和凹槽321。
利用表带连接装置100可以将左表带200连接至表盘300上,具体连接至表盘300的表耳310和320上。类似地,也可以利用表带连接装置100将右表带200'连接至表盘300上,具体连接至表盘300的右侧对称布置的表耳(未标注)上。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分别背向限位在所述表带与表盘连接的一端内,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伸出所述表带;
传动组件,其接收外力并将所述外力传递至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移动或背向移动;
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断开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背向移动时,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所述相对表耳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带连接装置还包括:
弹性部,其设置在所述表带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为弹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结构均相同,且均包括连接板、分别对接在所述连接板两端的附接轴和传动轴;
所述弹性部抵靠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板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附接轴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附接轴的自由端分别从所述表带两侧伸出;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传动轴分别与所述传动组件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传动轴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传动轴均位于所述表带内;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每个的传动轴和附接轴平行设置在连接板的同一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轴的截面形状为方形,且所述附接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所述传动轴的长度短于所述附接轴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旋钮齿轮,其设置在所述表带内,且其旋钮部分伸出所述表带;
第一从动齿轮,其分别与所述旋钮齿轮和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
传动齿轮,其与所述旋钮齿轮配合;
第二从动齿轮,其分别与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配合;
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传动轴朝向所述旋钮齿轮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一从动齿轮配合的齿条;
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传动轴朝向所述旋钮齿轮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配合的齿条;
所述旋钮齿轮转动,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表盘一侧的相对表耳连接/断开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传动组件与所述表带一体注塑成型。
9.一种智能手表,其包括表盘和表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表带连接装置,所述表带连接装置与所述表盘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手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盘与表带连接的一侧的相对表耳上分别凹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伸出所述表带的一部分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或从所述第一凹槽中脱出,所述第二连接部伸出所述表带的一部分的端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或从所述第二凹槽中脱出。
CN202021725701.9U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Active CN2127545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5701.9U CN21275458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5701.9U CN21275458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54584U true CN212754584U (zh) 2021-03-23

Family

ID=75052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25701.9U Active CN21275458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545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67584B2 (en) Wearable device and main body of wearable device
CN110897279A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212938383U (zh) 一种可快速拆装的表带及包括该表带的穿戴设备
CN210672331U (zh) 可穿戴设备、表带和卡合机构
CN212661270U (zh) 可穿戴电子设备腕带连接结构和可穿戴电子设备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CN213405108U (zh) 一种腕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US20230337789A1 (en) Locking structure, housing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12754584U (zh)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CN213904173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
CN210471217U (zh) 腕戴设备
CN210015333U (zh) 安装锁合机构、壳体组合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09436420U (zh) 腕戴设备
CN211459081U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209769234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可穿戴设备连接结构
CN212280221U (zh) 一种表带连接装置及智能手表
CN215225203U (zh) 穿戴设备
CN215347336U (zh) 一种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CN111588147A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WO2017201838A1 (zh) 可穿戴设备
CN216363935U (zh) 一种穿戴设备
CN112425870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0809555U (zh) 连接结构及手环
CN213307876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连接组件
CN212325661U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