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28794U -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28794U
CN212728794U CN202021223184.5U CN202021223184U CN212728794U CN 212728794 U CN212728794 U CN 212728794U CN 202021223184 U CN202021223184 U CN 202021223184U CN 212728794 U CN212728794 U CN 212728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assembly
conductive member
ring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31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晓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aco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231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28794U/zh
Priority to JP2020129219A priority patent/JP2021077624A/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28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287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内形成有用于收容待烘烤对象的收容腔,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用于加热待烘烤对象的加热体,所述第一组件或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可移动的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固定的第二导电部件,当所述待烘烤对象插入至所述收容腔内时,所述待烘烤对象挤压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接触从而使得所述加热体通电加热。

Description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烤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背景技术
烤烟型电子烟是一种采用电加热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对烟支里的烟草进行加热以形成烟雾供用户吸食。使用时,用户按压烤烟型电子烟上的电源按键,即可对烟支进行加热进而产生烟雾。实际应用时,用户经常将电子烟放置于衣物口袋中,如此,用户在活动时非常容易挤压电源按键,导致电子烟进行不希望的电加热工作,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体验。此外,这种电子烟一直处于待机状态,影响电池寿命,不环保。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电加热烘烤装置。
为此,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内形成有用于收容待烘烤对象的收容腔,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用于加热待烘烤对象的加热体,所述第一组件或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可移动的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固定的第二导电部件,当所述待烘烤对象插入至所述收容腔内时,所述待烘烤对象挤压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接触从而使得所述加热体通电加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大致呈片状并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大致沿径向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在径向上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电极、布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并连接两个所述电极的一端的导电件、以及一端与所述导电件抵顶另一端与所述收容腔的腔壁抵顶的弹性复位件,两个所述电极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大致呈纵长状,所述导电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电体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与相应的所述电极在轴向上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形成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通孔,所述电极的另一端经由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外;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电极的另一端的第一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以使得所述电极的另一端能够始终保持于所述收容腔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包括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固定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环、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环外的第一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弹针,所述弹针包括芯轴、套设于所述芯轴外的支撑筒、以及布置于所述芯轴和所述支撑筒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芯轴的轴向顶端与所述导电环在轴向上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大致呈纵长状,所述加热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加热体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加热体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的部分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环;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加热体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内形成有一用于收容所述凸环的容置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烘烤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的滑盖组件,所述滑盖组件包括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座、与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滑动连接的滑盖、以及与所述基座的第二表面滑动连接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随所述滑盖一起滑动,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滑动件具有可跨越所述凸部而卡合至所述凹部的卡合部。
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在使用时,当收容腔内没有待烘烤对象时,电加热烘烤装置的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彼此分离,加热体未通电,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插入待烘烤对象至收容腔内的加热体上后,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接触,加热体通电,即可对待烘烤对象进行加热,使用方便,且有效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环保节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一种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另一种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一种分解图。
图7是图5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另一种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部分零部件的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滑盖组件的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滑盖组件的另一种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所示滑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13是图11所示滑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为清晰明了。可以理解,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附图中显示的尺寸仅仅是为了便于清晰描述,而并不限定比例关系。
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包括沿轴向相对布置并彼此固定连接的第一组件100和第二组件200。
所述第一组件100包括筒状的上壳10、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壳10内的内衬2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10和所述内衬20卡扣连接。具体地,所述上壳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环形的侧壁、以及自该侧壁的轴向上端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端壁。所述上壳10的端壁的中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中央孔,用于供待烘烤对象30例如烟支插入。所述上壳10的侧壁的内侧的轴向下端径向向外凹陷形成一环形的第一凸台11。所述上壳10的侧壁的内侧在靠近所述第一凸台11处凹陷形成第一卡槽12。所述内衬2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环形的侧壁、自该侧壁的靠近其轴向上端的内侧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一连接板21、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板21的中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中筒22。所述内衬20的侧壁的轴向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形成有凸缘23,且所述内衬20的侧壁的外侧在靠近所述凸缘23处形成有第一卡扣24。装配时,将所述内衬20自所述上壳10的下端开口插入,使得所述内衬20的第一卡扣24卡合于所述上壳10的第一卡槽12,所述内衬20的凸缘23抵顶于所述上壳10的第一凸台11,从而固定连接上壳10和内衬20。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筒22内形成一收容腔220,用于收容待烘烤对象30。所述第一中筒22的一端突出于所述第一连接板21至与所述上壳10的端壁抵顶、并与所述上壳10的端壁的中央孔对准,另一端沿轴向向下延伸、并在其末端处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一支撑环221,用于支撑待烘烤对象30。所述第一中筒22的侧壁还形成有一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一条形缺口222。优选地,所述第一条形缺口222沿轴向向下延伸至贯穿所述支撑环221。
优选地,所述内衬20的第一连接板21的顶面还突出形成有中空的第一凸柱210。所述第一组件100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一凸柱210内的圆柱体状的第一磁体40。更优地,所述内衬20的第一连接板21上形成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凸柱210。相应地,所述第一组件100包括两个所述第一磁体40。优选地,所述内衬20的侧壁的内侧还沿径向向内突出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肋条25,所述内衬20的侧壁的外侧还突出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凸条26。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10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内衬20的侧壁外侧的散热套60。所述散热套60例如可由铜、铝或钢材料制成。具体地,所述散热套60呈环形,并对应所述凸条26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并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多个贯穿槽61。装配时,将所述散热套60的贯穿槽61对应卡设于相应的内衬20的凸条26即可。优选地,所述散热套60的其中一贯穿槽611沿轴向贯穿其自身,使得散热套60可被较大程度地扩张,进而便于将散热套60装配至内衬20。
所述第二组件200包括筒状的下壳110、固定于所述下壳110内的支架120、固定于所述支架120内的PCB板130和电池140、固定于所述支架120的轴向上端的固定部件150和防烫盖160、固定于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一导电部件170、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150的加热体180和第二导电部件190。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烫盖160收容于所述内衬20内,包括环形的侧壁、自该侧壁的轴向上端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第二连接板161、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板161的中部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二中筒162,其中第二中筒162的轴向高度小于所述防烫盖160的侧壁的轴向高度。所述防烫盖160的侧壁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内衬20的侧壁的内径,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二中筒162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内衬20的第一中筒22的外径,使得所述防烫盖160可以插入所述内衬20内。优选地,所述防烫盖160的侧壁的外侧对应所述内衬20的侧壁的肋条25凹陷形成有条形槽163。肋条25嵌设于条形槽163内可提高防烫盖160和内衬20的连接稳定性。对应于所述内衬20的第一条形缺口222,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二中筒162也形成有一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二条形缺口164,所述第二条形缺口164也优选沿轴向延伸至贯穿第二中筒162的轴向下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二连接板161的底面还对应所述内衬20的第一凸柱210突出形成有中空的第二凸柱(未示出),相应地,所述第二组件200还包括收容于所述第二凸柱内的圆柱体状的第二磁体165。当第一组件100和第二组件200分别装配好后,将第二组件200的防烫盖160插入所述第一组件100的内衬20内,此时第一组件100的第一磁体40和第二组件200的第二磁体165相互吸引,即可固定连接第一组件100和第二组件200。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烫盖160还包括自其侧壁的轴向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凸台166、以及自第二凸台166的轴向下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中空的第三凸柱167。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部件170大致呈片状,并由具有弹性的导电材料例如铜制成,其经由导线连接至PCB板130。所述第一导电部件170的一端与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二连接板161例如经由螺钉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件17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经由所述第二中筒162的第二条形缺口164和所述第一中筒22的第一条形缺口222大致沿径向向内地延伸至所述收容腔220内。具体地,所述第一导电部件170包括沿径向向内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一区段171、自所述第一区段171的末端沿径向向外突出的V形弯曲部172、以及自所述弯曲部172的末端进一步沿径向向内并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二区段173。所述第一区段171与所述第二连接板161固定连接。所述弯曲部172适于与第二导电部件190接触。所述第二区段173适于被待烘烤对象30挤压,从而使得第一导电部件170(除与第二连接板161连接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沿径向向外移动至与第二导电部件190接触,其中弯曲部172的设计使得第一导电部件170可稳定地与第二导电部件190接触。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大致呈片状,并经由导线连接至PCB板130。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的轴向下端与固定部件15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向上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170的弯曲部172在径向上相对。具体地,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包括平直条状的本体部191、自所述本体部191的轴向上区段的两侧分别垂直延伸的两个第一翼部192、以及自所述本体部191的轴向下区段的两侧分别垂直延伸的两个第二翼部19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部192相对所述第二翼部193更偏离所述本体部191的中轴线。换言之,第一翼部192的外侧面在垂直于本体部191的中轴线的横向上突出于第二翼部193的外侧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件150包括轴向插接配合的固定盖151和固定座152。所述固定盖151包括大致长方形的平板部153、以及自所述平板部153的底面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第四凸柱155、第一围合壁157A、第二围合壁157B、以及第三围合壁157C。所述平板部153的中部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第一贯穿孔153A。所述第一围合壁157A自所述平板部153的外周壁沿轴向向下延伸,且所述第一围合壁157A的外径略小于所述防烫盖160的侧壁的内径,使得所述固定盖151可至少部分地收容于所述防烫盖160内。所述第二围合壁157B位于所述第一围合壁157A内并与所述第一围合壁157A间隔布置,所述第四凸柱155位于所述第二围合壁157B所在的环上。所述第三围合壁157C位于所述第二围合壁157B内并与所述第二围合壁157B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围合壁157A、第二围合壁157B、第三围合壁157C的轴向长度依次减小。
所述第四凸柱155内形成一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插接孔155A。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的第二翼部193收容于所述插接孔155A内,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的第一翼部192支撑于所述平板部153,从而固定第二导电部件190。优选地,所述插接孔155A的孔壁对应所述第二导电部件190的本体部191还向内突出形成有第一凸块155B。更优地,所述第一凸块155B的厚度沿第二导电部件190的插入方向逐渐增大。第一凸块155B挤压第二导电部件190的本体部191可进一步稳固第二导电部件190。
所述固定座152包括基板154、以及自所述基板154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向上延伸的方形壁156。所述基板154在其大致中部位置具有圆形孔154A。所述方形壁156与所述圆形孔154A的中心轴线重合,并与所属固定盖151的平板部153共同围合形成一容置腔156A。优选地,所述方形壁156的内径与所述圆形孔154A的孔径相等,从而使得所述方形壁156在其四个角处围合所述基板154的一部分。更优地,所述方形壁156的内壁还沿径向向内突出形成有第二凸块156B。
所述加热体180大致呈纵长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主体部18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181的部分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环182。所述主体部181的一端与所述电池140电连接,另一端沿轴向向上延伸并穿过所述固定盖151的第一贯穿孔153A、所述第一中筒22的支撑环221直至所述收容腔220内。所述凸环182收容于所述容置腔156A内。由于所述第二凸块156B的设计,加热体180可更加稳固地固定于所述固定座152内。装配时,先将加热体180自固定座152的轴向顶端向下插入使得凸环182收容于所述方形壁156内,然后再将所述固定盖151自所述加热体180的轴向上端向下插入、盖合至使得固定座152的方形壁156收容于所述固定盖151的第三围合壁157C内。类似地,为提高固定盖151和固定座152的连接稳定性,也可以在固定盖151的第三围合壁157C的内侧或者固定座152的方形壁156的外侧突出形成若干凸块157D。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盖151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围合壁157A的外侧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三凸台159。所述第三凸台159用于支撑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二凸台166。所述第三凸台159对应所述防烫盖160的第三凸柱167形成有避让口159A。
所述支架120包括轴向相对的顶板121和底板122、连接所述顶板121和所述底板122的隔板(未示出)、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隔板的相对的两第一侧的两个侧板123,其中两个侧板123与隔板共同围合形成位于所述隔板的相对的两第二侧的第一安装腔124和第二安装腔125。所述PCB板130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腔124内,所述电池140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腔125内,且PCB板130与电池140电连接。所述PCB板130上固定有振动马达,通过设置PCB板中的运行程序,使得振动马达按照预定程序工作。
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板121的中部突出形成有一环形的支撑部126,用于支撑所述固定座152。所述顶板121的周壁沿轴向向上突出形成一侧壁,该侧壁的径向内侧的底端突出形成一环形的第四凸台127,该侧壁的轴向顶端沿径向向外突出形成一卡台128。所述第四凸台127用于支撑所述固定盖151的第三凸台159。所述卡台128支撑于所述下壳110的轴向顶端。
装配时,可先固定第二磁体165和第一导电部件170至防烫盖160,固定加热体180和第二导电部件190至固定部件150,然后将固定盖151的第三凸台159支撑于支架120的第四凸台127,将防烫盖160的第二凸台166支撑于固定盖151的第三凸台159,最后再用紧固件例如螺钉自支架120的顶板121的底端轴向贯穿顶板121至与防烫盖160的第三凸柱167固定连接即可固定连接防烫盖160、固定盖151以及支架120。
当收容腔220内没有待烘烤对象30时,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第一导电部件170和第二导电部件190彼此分离,加热体180未通电,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插入待烘烤对象30至收容腔220内的加热体180上后,第一导电部件170和第二导电部件190接触,加热体180通电,即可对待烘烤对象30进行加热,使用方便,且有效延长了电池140的使用寿命,环保节能。
实际使用时,在第一导电部件170和第二导电部件190接触通电后,振动马达会振动提醒使用者已通电;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在PCBA里面设置预热完成时间,如10秒或者15秒),振动马达再次振动,提醒使用者可以进行抽吸;当振动马达再次振动时(可以根据烟支的烘烤时间,如设定3分钟或5分钟为一只烟的烘烤完成时间),则提醒使用者烟支已经烘烤完进行换烟支,避免吸收烤焦的气溶胶造成身体损害。
参考图5至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工作原理相同,均是利用待烘烤对象挤压第一导电部件至与第二导电部件接触从而使得加热体通电工作,不过,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组件400和第二组件500的具体构造发生了变化。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组件400包括筒状的上壳310、以及固定于所述上壳310内的上支架32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310和所述上支架320卡扣连接。具体地,所述上壳310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环形的侧壁、自该侧壁的轴向上端进一步沿轴向向上并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大致呈球形的端壁、以及自该端壁的中央沿轴向向下延伸的环形的套筒311。所述上壳310的侧壁内侧的轴向下端径向向外凹陷形成一环形的第一凸台312。所述上壳310的侧壁内侧在靠近所述第一凸台312处凹陷形成第一卡槽313。所述上支架320大致呈圆柱体状,包括圆柱体状的外筒321、自该外筒321的轴向下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下端壁322、自该下端壁322的邻近其周缘的轴向顶端沿轴向向上延伸的外套筒323、自该外筒321的轴向上端沿径向向内延伸的上端壁324、自该上端壁324的轴向顶端中部沿轴向向上延伸的上筒325、以及自该上端壁324的轴向底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下筒326。所述上支架320的外套筒323、下端壁322以及外筒321共同围合形成一环形腔327,用于收容环形的第一磁体328。对应于所述上壳310的第一卡槽313,所述上支架320的外套筒323的轴向顶端还形成有第一卡扣329。装配时,将所述上支架320插入所述上壳310内,使得所述上支架320的上筒325插入所述上壳310的套筒311内、所述上支架320的第一卡扣329卡合于所述上壳310的第一卡槽313,所述上支架320的下端壁322的外缘抵顶于所述上壳310的第一凸台312,从而固定连接上支架320和上壳31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架320的上筒325和下筒326轴向贯穿连通从而形成一收容腔330,用于收容待烘烤对象30。所述下筒326的底壁形成有位于其中央的中央孔、以及分别位于该中央孔径向两侧的两通孔326A。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件400还包括与所述上支架320连接的第一导电部件340,所述第一导电部件340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电极341、布置于所述收容腔330内的并连接两个所述电极341的轴向上端的导电件342、以及一端与所述导电件342抵顶另一端与所述收容腔330的腔壁抵顶的弹性复位件343。具体地,所述电极341呈圆柱体状,其一端位于所述收容腔330内,另一端经由所述下筒326的通孔326A延伸至所述收容腔330外。所述导电件342呈环形,其内形成有两个径向相对的收容孔,所述电极341的轴向上端被强压至相应的收容孔内。每一电极341外套设一所述弹性复位件343。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复位件343为压簧,其一端抵顶于所述导电件342,另一端抵顶于所述下筒326的底壁顶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部件340还包括强压在所述电极341的轴向下端的第一导电环344,例如铜环,所述第一导电环344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326A的孔径,使得所述第一导电环344能够抵顶于所述下筒326的底壁底面,进而防止所述电极341的轴向下端在压簧的作用下向上移位至收容腔330内,保证电极341的轴向下端能够始终保持于收容腔330外。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件500包括筒状的下壳410、固定于所述下壳410内的电池420和下支架430、固定于所述下支架430的PCB板440和第一固定环450、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环450的固定部件460、以及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460的第二导电部件470和加热体480。
所述下壳410的侧壁内侧的轴向顶端(开口端)沿径向向外凹陷形成一第二凸台411。所述下壳410的侧壁内侧在靠近所述第二凸台411处凹陷形成第二卡槽412。所述下支架430呈环形,其对应于所述第二凸台411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环形凸缘431,对应所述第二卡槽412形成有第二卡扣432。环形凸缘431支撑于第二凸台411,第二卡扣432卡合于第二卡槽412,从而固定连接下支架430和下壳410。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架430的径向内壁还形成有若干凸起433。所述第一固定环450呈中空圆柱体状,其轴向下端沿轴向向上凹陷形成有径向相对的两U形的卡口451,其邻近轴向下端的位置对应所述下支架430的若干凸起433形成有沿径向贯穿其自身的若干第三卡槽452。所述凸起433卡合于所述卡槽452内从而固定连接第一固定环450和下支架430。第一固定环450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向下凹陷形成有U形的第四卡槽453,对应于所述第四卡槽453,所述上支架320的上端壁324的轴向底端形成有肋部324A。本实施例中,所述肋部324A连接所述上支架320的外筒321和下筒326。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组件50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固定环450支架外的环形的第二磁体490。所述第二磁体490支撑于所述下支架430的轴向顶端并收容于所述下壳410内。当第一组件400和第二组件500分别装配好后,仅需将第二组件500的第一固定环450的第四卡槽453对应插设至第一组件400的肋部324A,此时第一组件400的第一磁体328和第二组件500的第二磁体490相互吸引,从而固定连接第一组件400和第二组件500。
所述固定部件460包括轴向固定连接的固定盖461和固定座462。所述固定盖461呈圆盘状,其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并彼此连通的圆形孔463和方形孔465,其中圆形孔463和方形孔465的中轴线重合,且方形孔465相对圆形孔463更靠近固定座462,以与固定座462共同围合形成一容置腔467。所述固定盖461上还形成有分别位于所述圆形孔463的沿径向相对的两侧的两上贯穿孔469,所述上贯穿孔469沿轴向贯穿其自身,并包括位于轴向上端的第一贯穿孔469A和位于轴向下端的第二贯穿孔469B,其中第一贯穿孔469A的孔径大于第二贯穿孔469B的孔径,从而在第一贯穿孔469A的底壁形成一支撑面。所述固定座462为具有一中央孔的圆盘,其轴向顶端突出形成有分别位于其中央孔的径向两侧的两支撑柱464。所述固定座462对应所述支撑柱464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下贯穿孔466。所述固定座462的轴向下端对应所述第一固定环450的卡口451形成有第三卡扣468。通过将所述第三卡扣468卡合于所述第一固定环450的卡口451,从而将所述固定座462固定至所述第一固定环450。
所述加热体480大致呈纵长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主体部481、以及自所述主体部481的部分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环482。所述主体部481的一端与所述PCB板440电连接,另一端沿轴向向上延伸并经由所述固定盖461的圆形孔463、所述下筒326的底壁的中央孔、直至所述收容腔330内。所述凸环482收容于所述容置腔467内,并支撑于所述两支撑柱464。将所述加热体480装配至所述固定盖461和固定座462之后,再通过紧固件例如螺钉固定连接固定盖461和固定座462即可。
所述第二导电部件470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导电体471。所述导电体471大致呈纵长状,包括纵长状的杆部472、以及位于所述杆部472的轴向上端的扩大部473。装配时,插入所述导电体471,经由所述固定盖461的上贯穿孔469、固定座462的下贯穿孔466,直至PCB板440,此时,所述扩大部473支撑于所述固定座462的第一贯穿孔469A内的支撑面。
当收容腔330内没有待烘烤对象30时,第一导电部件340的电极341在压簧的作用下向上移位而与相应的导电体471彼此分离,加热体480未通电,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插入待烘烤对象30至收容腔330内的加热体上后,待烘烤对象30挤压导电件342,导电件342挤压电极341向下移位直至与相应的导电体471的扩大部473的上端面抵顶,此时第一导电部件340和第二导电部件470接触,加热体480通电,即可对待烘烤对象30进行加热,使用方便,且有效延长了电池420的使用寿命,环保节能。
参考图8和图9,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与第二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导电部件和第二导电部件的结构不同。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将主要说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部件610和第二导电部件620。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电部件610包括第二固定环612、与所述第二固定环612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环613、以及套设于所述第二固定环612外的第一弹簧614。
具体地,所述第二固定环612包括中空圆柱体状的第一连接环615、以及自所述第一连接环615的轴向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支撑缘616。所述第二固定环612的第一支撑缘616布置于用于收容待烘烤对象30的收容腔330内,所述第二固定环612的轴向底端贯穿下筒326的中央孔并延伸至收容腔330外。所述第一弹簧614的一端抵顶于所述第一支撑缘616的轴向底端,另一端支撑于所述收容腔330的底壁。所述第一支撑缘616的外径大于下筒326的中央孔的孔径,使得所述第二固定环612的第一支撑缘616能够始终稳定地保持于所述收容腔330内。
所述第二导电环613包括中空圆柱体状的第二连接环617、以及自所述第二连接环617的轴向底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支撑缘618。所述第二连接环617的外径略小于所述第一连接环615的内径,以允许所述第二连接环617被强压至所述第一连接环615内。所述第二固定环612的第一连接环615的轴向底端抵顶于所述第二导电环613的第二支撑缘618的顶面。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部件620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由导电材料制成的弹针621。所述弹针621包括芯轴622、套设于所述芯轴622的外的支撑筒623、以及布置于所述芯轴622和所述支撑筒623之间的第二弹簧624。
具体地,所述芯轴622包括纵长区段625、自所述纵长区段625的轴向的上区段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横向区段626、以及自所述纵长区段625的轴向底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横向区段627,其中所述第一横向区段626相对所述第二横向区段627间隔布置。
所述支撑筒623包括中空圆柱体状的第三连接环628、自所述第三连接环628的轴向顶端沿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三支撑缘629、以及自所述第三连接环628的轴向底端沿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的第四支撑缘630。所述支撑筒623的第三支撑缘629对应收容于固定盖700的第一贯穿孔701内,所述支撑筒623的第三连接环628对应收容于固定盖700的第二贯穿孔702内,从而固定支撑筒623于固定盖700内。
所述芯轴622可滑动地布置于所述支撑筒623内。具体地,所述芯轴622的第一横向区段626的外周收容于所述支撑筒623的连接环内,所述芯轴622的第二横向区段627支撑所述支撑筒623的第四支撑缘630。所述第二弹簧624支撑于所述第一横向区段626的底端和所述第四支撑缘630的顶端之间。所述芯轴622的纵长区段625的轴向上端在轴向上正对所述第二导电环613的第二支撑缘618,所述芯轴622的纵长区段625的轴向下端通过贯穿固定座710的引线631与PCB板440电连接。
当收容腔330内没有待烘烤对象时,第一导电部件610的第二导电环613在第一弹簧614的作用下向上移位而与两个弹针621的纵长区段625的轴向上端彼此分离,加热体480未通电,处于非工作状态。当插入待烘烤对象30至收容腔330内的加热体480上后,待烘烤对象挤压导电件第二固定环612,第二固定环612挤压第一弹簧614进而挤压第二导电环613向下移位直至与相应的弹针621的纵长区段625的轴向上端抵顶,此时第一导电部件610和第二导电部件620接触,加热体480通电,即可对待烘烤对象30进行加热,使用方便,且有效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环保节能。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电部件620自身设有弹簧,因此,即使在使用多次以后,第二导电部件620中的弹簧也使得芯轴622能受到向上的支撑力,有效保证了第一导电部件610和第二导电部件620的稳定接触,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延长电加热烘烤装置使用寿命。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组件还包括布置于上壳720内壁和环形的第一磁体328的轴向顶端之间的抵顶环730,可进一步提高第一磁体328的装配稳定性,有效防止第一磁体328脱落。
参考图10至图13,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区别主要在于:本实施例的电加热烘烤装置还包括固定于上壳的滑盖组件50。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将主要说明滑盖组件50的构造和原理。
本实施例中的滑盖组件50大致呈椭圆状,包括具有沿轴向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510和第二表面511的基座51、以及与所述基座51的第一表面510滑动连接的滑盖52。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51包括椭圆状的基板53、以及自基板53的周缘垂直延伸的侧壁54。所述基板53上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圆形的插入孔530。所述插入孔530适于插入烘烤对象。所述滑盖52相对于基板53滑动至打开或者盖合所述插入孔530,以保证电加热烘烤装置的正常使用的同时,还能在不使用电加热烘烤装置时起到防尘作用。
具体地,本实施例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实现滑盖52与基板53的相对滑动:所述滑盖52包括椭圆状的滑板520、以及自所述滑板520的轴向底端垂直延伸的滑动柱521;所述基板53还包括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优选椭圆形的滑动槽531,所述插入孔530和滑动槽531沿滑盖52的滑动方向依次布置,且所述滑动柱521滑动配合于所述滑动槽531内。
优选地,所述基板53的轴向顶端还突出形成有沿滑盖5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限位条532。所述限位条532位于所述滑动槽531的一侧,且限位条53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滑动槽531的长度方向。优选地,所述限位条532的长度小于所述滑动槽531的长度。所述滑盖52上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条532配合的限位槽522。优选地,所述基板53的轴向顶端形成有两个相对所述滑动槽531对称的限位条532。相应地,所述滑盖52上也形成有两个限位槽522。所述两个限位槽522相对所述滑动柱521对称。通过限位条532和限位槽522的配合,可对滑盖52相对于基座51的滑动位移作出限制,滑盖52滑动过程更加稳定。优选地,所述滑盖52的轴向顶端还形成有多个凸棱523,便于操作者稳定地滑动滑盖52。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滑盖组件50还包括布置于所述滑盖52与所述基座51的基板53之间的镜片55。所述镜片55呈椭圆状,其嵌设在所述基板53的轴向顶端。具体地,所述镜片55上形成有沿轴向贯穿其自身的圆形孔550、以及大致呈方形的第三贯穿孔551。所述圆形孔550与所述插入孔530对准。所述基板53上的两限位条532与第三贯穿孔551的孔壁抵顶。还优选地,所述基板53上的椭圆形的滑动槽531的孔壁沿轴向向上延伸形成椭圆形的凸条533。所述镜片55的第三贯穿孔551的相对布置的两孔壁分别进一步凹陷形成弧形孔壁552,以抵顶于所述凸条533的相对布置的两弧形边。镜片55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滑盖52的耐磨性,而且还能增强电加热烘烤装置的观赏性。
优选地,所述滑盖组件50还包括与所述基座51的第二表面511滑动连接的滑动件56。所述滑动件56优选通过固定件57与所述滑盖52固定连接,以使得所述滑动件56可与滑盖52一起相对基座51滑动。所述基座51的第二表面511具有凸部582和凹部583,所述滑动件56具有可跨越所述凸部582而卡合至所述凹部583的卡合部563。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51还包括自所述基板53的轴向底端沿轴向向下垂直延伸的挡缘58。所述挡缘58优选大致呈半环状,包括沿径向相对布置的两纵长状的挡条580、以及连接两挡条580的一端的优选呈半圆形的连接缘581。优选地,所述两挡条580彼此相对的一侧均形成有所述凹部583和所述凸部582。本实施例中,每一挡条580包括两个凹部583和位于两个凹部583之间的一凸部582。
本实施例中的滑动件56优选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制成,其大致呈环状,包括环形部560、以及与所述环形部560连接的固定部561。所述滑动件56的轴向顶端与所述基板53的轴向底端抵顶。环形部560的相对布置的两第一边562的外侧与所述挡条580抵顶。第一边562的外侧分别形成有沿径向向外突出的所述卡合部563。所述卡合部563伸入所述挡条580的凹部583,且优选呈弧形。
所述固定部561用于与所述固定件57连接,其自所述环形部560的连接两第一边562的其中一第二边564的内侧沿大致平行于第一边562的方向延伸而成。优选地,固定部561与所述环形部560在同一平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57包括圆形的固定盘570、以及自所述固定盘570的轴向顶端垂直延伸的固定销571。所述固定销571贯穿所述滑动件56的固定部561,且固定盘570抵顶于所述固定部561的轴向底端。所述滑盖52的滑动柱521呈一端开口的中空柱体状。贯穿所述固定部561的固定销571与所述滑盖52的滑动柱521插接配合。如此,当滑盖52沿着滑动槽531滑动时,通过滑动柱521与固定销571的配合,滑动件56也将随着滑盖52一起滑动,而且滑动件56在滑动过程中其上的卡合部563可跨越相应的挡条580上的凸部582而卡合至凹部583,进而产生滑动顿感。
优选地,当滑动件56的卡合部563卡合在挡条580上的远离插入孔530的凹部583时,滑盖52处于打开插入孔530的位置;当滑动件56的卡合部563卡合在挡条580上的靠近插入孔530的凹部583时,滑盖52处于关闭插入孔530的位置。如此,在滑动滑盖52以打开或者关闭插入孔530时均将产生一次顿感,操作体验佳。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布置的卡合部和凹部/凸部。例如,可以在滑动件的轴向顶端形成卡合部,在基板53的轴向底端形成凸部和凹部,并使得卡合部沿轴向伸入凹部内。如此,也同样可以在滑动滑盖的过程中产生顿感。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滑盖组件5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基板53的轴向底端的夹持件59。具体地,所述夹持件59大致呈半圆形,其上形成有与所述插入孔530对准的夹持孔590、以及自所述夹持孔590的孔壁沿径向向内延伸的多个第四凸起591。本实施例中,多个第四凸起591沿夹持孔590的孔壁均匀间隔分布。每一第四凸起591大致呈尖端朝向夹持孔590中心的三角形。通过第四凸起591的设计可对插入的待烘烤对象例如烟支进行夹紧。优选地,所述夹持件59由具有弹性的材料,例如橡胶一体制成,不仅制造简单,而且可以防止第四凸起591对烟支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持件59和基板53采用但不限于以下结构进行连接:所述基板53具有自其轴向底端沿轴向向下延伸的插接部534,所述夹持件59具有与所述插接部534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孔592,以固定连接夹持件59和基板53。所述插接部534可以包括均匀围绕插入孔530的多个插接块534A。所述插接部534也可以替换地或者附加地包括例如位于夹持件59的直径侧的插接柱534B。无论哪种情况,所述夹持件59上的第二插接孔592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配合所述插接部534即可。
装配时,可先将镜片55装至基座51的轴向顶端,然后将滑盖52的滑动柱521插入滑动槽531内。接着,将滑动件56装至基座51的轴向底端,然后将固定件57强压贯穿滑动件56的固定部561并与滑盖52的滑动柱521插接配合。最后在将夹持件59插接至基座51的轴向底端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列举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所述第一组件内形成有用于收容待烘烤对象的收容腔,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用于加热待烘烤对象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或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可移动的第一导电部件,所述第二组件包括固定的第二导电部件,当所述待烘烤对象插入至所述收容腔内时,所述待烘烤对象挤压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至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接触从而使得所述加热体通电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大致呈片状并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电部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并大致沿径向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电部件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在径向上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电极、布置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并连接两个所述电极的一端的导电件、以及一端与所述导电件抵顶另一端与所述收容腔的腔壁抵顶的弹性复位件,两个所述电极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导电体,所述导电体大致呈纵长状,所述导电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电体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与相应的所述电极在轴向上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形成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通孔,所述电极的另一端经由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外;所述第一导电部件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电极的另一端的第一导电环,所述第一导电环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以使得所述电极的另一端能够始终保持于所述收容腔外。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件包括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固定环、与所述固定环固定连接的第二导电环、以及套设于所述固定环外的第一弹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部件包括两个间隔布置的弹针,所述弹针包括芯轴、套设于所述芯轴外的支撑筒、以及布置于所述芯轴和所述支撑筒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芯轴的轴向顶端与所述导电环在轴向上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大致呈纵长状,所述加热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加热体的另一端沿轴向延伸至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加热体包括沿轴向延伸的主体部以及自所述主体部的部分外周壁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环;所述第二组件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加热体的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内形成有一用于收容所述凸环的容置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加热烘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烘烤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组件固定连接的滑盖组件,所述滑盖组件包括具有相对布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基座、与所述基座的第一表面滑动连接的滑盖、以及与所述基座的第二表面滑动连接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可随所述滑盖一起滑动,所述基座的所述第二表面具有凸部和凹部,所述滑动件具有可跨越所述凸部而卡合至所述凹部的卡合部。
CN202021223184.5U 2019-11-13 2020-06-28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Active CN212728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3184.5U CN212728794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JP2020129219A JP2021077624A (ja) 2019-11-13 2020-07-30 電気加熱ベーキング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3184.5U CN212728794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28794U true CN212728794U (zh) 2021-03-19

Family

ID=75011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3184.5U Active CN212728794U (zh) 2019-11-13 2020-06-28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287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84101B2 (ja) 電池操作による電化製品
EP1811615B1 (en) Safety Lampholder and Method for Avoiding Accidental Electric Shock Caused by Lampholder
JP2007518388A (ja) 統合ブラシホルダ保持システム
CN112656044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提取器组件
CN212728794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US3435163A (en) Phone jack having a hollow housing with contact elements interfittingly secured therein
CN110786551A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其加热控制方法
CA1264792A (en) Hairsetter system for electrically heating hair rollers
CN216363682U (zh) 一种电磁加热卷烟器
CN211323075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
CN112493567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JPH0572066U (ja) 電気機器の電源プラグ装置
CN211065050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按键组件
CN211065063U (zh) 一种电加热烘烤装置及电加热烘烤装置底座组件
CN220044935U (zh) 雾化装置
JPH1050389A (ja) プラグ装置
CN211268647U (zh) 电子烟
CN216568346U (zh) 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
JP3563900B2 (ja) 照明器具の取付け装置
CN213042837U (zh) 一种设置固定装置的温控器
CN210433619U (zh) 安装结构及智能纸尿裤
JP3041490B2 (ja) ヘアーカーラの加熱装置
JPS5913696Y2 (ja) 磁器製ソケツト
JPH0135427Y2 (zh)
CN116268612A (zh) 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6

Address after: No. 402, 15-1 Haitian Road, block a, n23 excellence Times Square, Haiwang community, Xin'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MACO TECHNOLOGY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building A1, Haocheng (Heping) Industrial Park, 66 Hexiu West Road, Hepi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Kangte K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