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16649U - 地下停靠站 - Google Patents

地下停靠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16649U
CN212716649U CN202021151500.2U CN202021151500U CN212716649U CN 212716649 U CN212716649 U CN 212716649U CN 202021151500 U CN202021151500 U CN 202021151500U CN 212716649 U CN212716649 U CN 212716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tunnel
shaft
underground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515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文昊
谢俊
胡威东
何应道
陈玉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Siyuan Survey and Desig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515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16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16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16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修建于地表公路的下方,包括隧道、竖井以及横通道。隧道包括隧道管片、隧道公路和站台,隧道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隧道公路位于隧道空间内,站台位于隧道空间内并与隧道公路的一侧邻接。竖井包括围墙和通行梯,围墙围设形成竖井空间,能够通向地表公路。横通道包括衬砌墙和环框梁,隧道管片邻接站台处形成有横通洞口,环框梁支撑在横通洞口处,衬砌墙与环框梁共同围设形成横通空间,横通空间连通隧道空间和竖井空间。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通过将站台设置在隧道内,从而在修建地下停靠站时,可以不采用明挖法,不会占用地表公路的空间,无需进行交通疏解,不影响地表公路的正常运营。

Description

地下停靠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停靠站。
背景技术
早期修建的地下公路多以穿江越河隧道为主,隧道中部没有设置地下停靠站如地下公交车站等的需求。故部分隧道虽然允许车辆通行,但不在地下设置诸如公交车站等停靠站。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很多城市计划将横穿旅游景区的公路改建至地下,或将某条街道作为步行街,需将包括公交车在内的原地面交通全部改造至地下,这时就需要在旅游景点或步行街附近设置地下停靠站。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全明挖法修建的城市地下停靠站,首先需要在施工位置修建基坑支护系统,如此会占用较大既有的地表公路空间,需要临时进行交通疏解。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修建地下停靠站占用较大的地表公路空间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所述地下停靠站包括:
隧道,包括隧道管片、隧道公路和站台,所述隧道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所述隧道公路位于所述隧道空间内并沿所述隧道空间纵向延伸,所述站台位于所述隧道空间内并与所述隧道公路的一侧邻接;
竖井,包括围墙和通行梯,所述围墙围设形成竖井空间,所述竖井空间能够通向所述地表公路,所述通行梯设置在所述竖井空间内;以及
横通道,包括衬砌墙和环框梁,所述隧道管片邻接所述站台处形成有横通洞口,所述环框梁支撑在所述横通洞口处,所述衬砌墙与所述环框梁连接,所述衬砌墙与所述环框梁共同围设形成横通空间,所述横通空间连通所述隧道空间和所述竖井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衬砌墙包括初期支护和设置在所述初期支护内的二次衬砌。
进一步地,所述隧道公路包括两条以上行车道,与所述站台邻接的所述行车道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5m;和/或,
所述站台高于所述隧道公路15cm~20cm;和/或,
所述站台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1.5m。
进一步地,所述竖井还包括隔墙,所述通行梯包括电梯和楼梯,所述隔墙将所述竖井空间至少分隔出电梯空间、楼梯空间以及人行空间,所述电梯设置在所述电梯空间内,所述楼梯设置在所述楼梯空间内;
所述人行空间和所述横通空间连通,所述电梯空间和所述楼梯空间的底部均与所述人行空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隔墙还将所述竖井空间分隔出电缆井和通风井,所述楼梯空间和所述电梯空间分别位于所述人行空间的两侧,所述电缆井位于所述电梯空间靠近所述横通道的一侧或远离所述横通道的一侧,所述通风井位于所述楼梯空间远离所述横通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地下停靠站还包括防火门,所述防火门设置在所述横通空间内。
进一步地,所述竖井布置在所述地表公路的外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通过将站台设置在隧道空间内,从而在修建地下停靠站时,可以不采用明挖法,不会占用地表公路的空间,无须进行交通疏解,不影响地表公路的正常运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的一行车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的另一行车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防火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的修建方法;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的修建方法;
图8为现有技术中地下停靠站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9为图8中Y-Y截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隧道;11、隧道管片;111、横通洞口;12、隧道公路;121、行车道;13、站台;14、隧道空间;
2、竖井;21、围墙;22、通行梯;221、电梯;222、楼梯;23、竖井空间;231、电梯空间;232、楼梯空间;233、人行空间;234、电缆井;235、通风井;24、隔墙;
3、横通道;31、衬砌墙;311、初期支护;312、二次衬砌;32、环框梁;33、横通空间;
4、防火门;5、地表公路;6、绿化带。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本申请的描述的方位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目前,请参阅图8和图9,相关技术为了使地下停靠站,如地下公交车站的站台13’的长度C’、宽度D’和高度均满足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对于采用盾构法修建的隧道1’,如果纵向大范围地拆除隧道管片11’,然后扩挖施工地下停靠站的风险和难度极大,在这种条件下如何修建地下停靠站是一个难题。
通常的做法是,在地下停靠站的部位采用全明挖的方法修建。该修建方法需要在隧道1’掘进之前,先进行车站基坑的施工,形成支护系统15’,且基坑宽度需要满足盾构始发和接收需要,该宽度至少需要20m。基坑长度根据车站类型是直接式或者港湾式而不同,请参阅图8为港湾式地下停靠站,其长度至少需要60m。如此一来,地下停靠站的工程建设费用较高,且盾构的过程中每次进入地下停靠站都需要接收并再次始发,从而延长了工期。且地下停靠站在施工的过程中会占用既有的地表公路5’,需要对地表公路5’进行交通疏解,从而极大了影响了正常的交通运行。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请参阅图1~图4,地下停靠站修建于地表公路5的下方,包括隧道1、竖井2以及横通道3。隧道1包括隧道管片11、隧道公路12和站台13。隧道管片11围设形成隧道空间14,隧道公路12位于所述隧道空间14内并沿隧道空间14纵向延伸,站台13位于隧道空间14内并与隧道公路12的一侧邻接。竖井2包括围墙21和通行梯22,围墙21围设形成竖井空间23,竖井空间23能够通向地表公路5,通行梯22设置在竖井空间23内。横通道3包括衬砌墙31和环框梁32,隧道管片11邻接站台13处形成有横通洞口111,环框梁32支撑在横通洞口111处,衬砌墙31与环框梁32连接,衬砌墙31与环框梁32共同围设形成横通空间33,横通空间33连通隧道空间14和竖井空间23。
具体地,在地下停靠站运营时,乘客通过通行梯22由地表到地下,再经横通空间33进入隧道空间14内的站台13上候车。地表公路5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以及人行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通过将站台13设置在隧道空间14内,从而对于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1的情况,在地下停靠站建设时,直接在隧道空间14内即可施工形成站台13,通过明挖法或者沉井法施工形成竖井2,再通过暗挖法施工形成横通空间33,而无须采用全明挖法施工站台13。如此一来在地下停靠站建设的过程中,只需要围设施工竖井2所需要占用的少量的地表面积,从而不会影响地表公路5正常的交通运营,无须进行交通疏解。且由于无须采用明挖法施工站台13,从而也就无须施工基坑及其支护系统15’,在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1的时候也无须进行多次始发和接收,从而不仅简化了施工设施,还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施工周期。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车站中,衬砌墙31包括初期支护311和设置在初期支护311内的二次衬砌312。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横通道3的横通空间33是通过暗挖法施工形成的,那么在进行开挖之前,需要先对待开挖的区域施工形成初期支护311,以防在开挖的过程中发生坍塌等事故。而挖掘工作完成后,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需求在初期支护311内施工形成二次衬砌312,以满足衬砌墙31的结构强度要求,同时通过施工二次衬砌312,还可以使衬砌墙31的形状和表面看上去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隧道公路12包括两条以上行车道121,与站台13邻接的行车道121的宽度W大于或者等于3.5m。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隧道公路12的正常运营,避免造成交通堵塞,从而公交车等车辆需要停靠在与站台13邻接的行车道121上,便于乘客上下车,因此对于与站台13邻接的行车道121的宽度有一定的要求,以满足公交车等车辆的通行和停靠需求。根据不同车辆的宽度,结合车辆变道所需的行车宽度综合考虑,一般情况下,与站台13邻接的行车道121的宽度W不小于3.5m。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4,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站台13高于隧道公路12的尺寸为15cm~20cm。可以理解的,由于车辆脚踏板离隧道公路12有一定的高度,为了便于乘客上下车,站台13距离隧道公路12也应有一定的高度。一般情况下,根据车辆脚踏板的高度,综合考虑人机工程,设置站台13与隧道公路12的高度差H为15cm~20cm。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站台13的宽度D大于或者等于1.5m。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满足乘客候车和上下车的需求,站台13的宽度D需要满足一定的尺寸要求,一般情况下,其宽度D应不小于1.5m。
在一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和图3,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站台13的长度C则需要根据靠车辆的类型及车辆数取值,一般情况下,站台13的长度C不小于15m。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3,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竖井2还包括隔墙24,通行梯22包括电梯221和楼梯222。隔墙24将竖井空间23至少分隔出电梯空间231、楼梯空间232以及人行空间233。电梯221设置在电梯空间231内,楼梯222设置在楼梯空间232内。人行空间233和横通空间33连通,电梯空间231和楼梯空间232的底部均与人行空间233连通。具体地,乘客通过电梯221或者楼梯222进入竖井空间23底部的人行空间233,通过设置隔墙24将电梯空间231和楼梯空间232隔开。通过设置电梯221和楼梯222,乘客可以优先选择乘坐电梯221,当遇到人流高峰期电梯221满负荷运行时,或者电梯221故障时,乘客可以选择楼梯222。
在一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可以只设置楼梯空间232,而不设置电梯空间231,从而降低了竖井空间23的大小,进一步降低了竖井2的施工成本。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4,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隔墙24还将竖井空间23分隔出电缆井234和通风井235。楼梯空间232和电梯空间231分别位于人行空间233的两侧,电缆井234位于电梯空间231靠近横通道3的一侧或远离横通道3的一侧,通风井235位于楼梯空间232远离横通道3的一侧。
电梯空间231和楼梯空间232分别设置在人行空间233的两侧,使得人行空间233与横通空间33直线连通,且可以利用楼梯空间232的隔墙24与围墙21之间的富裕空间布置电缆井234,利用电梯空间231的隔墙24与围墙21之间远离横通道3一侧的富裕空间布置通风井235。如此,更加优化了竖井2的空间布局,有利于节省空间,降低竖井2施工时占用的地表路面的面积。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图3和图5,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还包括防火门4,防火门4设置在横通空间33内。通过设置防火门4,将隧道1以及横通道3与竖井2分隔成两个防火分区,一旦其中一个防火分区发生火灾,关闭防火门4即可防止火势蔓延,从而提高了地下停靠站的安全性能。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与图2和图4,本申请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中,竖井2布置在地表公路5的外侧。比如绿化带6区域或者绿化带6及其向远离地表公路5的一侧扩展的空间,从而在地下停靠站运营的过程中,便于乘客有地表路面,如地表公路5两侧的人行通道出入地下停靠站。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地下停靠站的修建方法,请参阅图6,用于修建以上任意一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修建方法包括:
S01、采用盾构法施工形成隧道1;
S02、施工形成竖井2;
S03、在隧道1与竖井2之间施工形成横通道3。
具体地,采用盾构法施工形成隧道1的时候,不需要在经过地下停靠站时接收和始发。完成隧道空间14的施工后,可以直接在隧道空间14内施工分别形成站台13和隧道公路1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下停靠站的修建方法,由于站台13设置在隧道空间14内,从而在施工时,可以先采用盾构法施工形成隧道1。在施工的过程中不需要多次始发和接收,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工期,且在施工时不会占用地表公路5的空间,无须进行交通疏解,不会对交通造成不便。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本申请提供修建方法中,S03、在隧道1与竖井2之间施工形成横通道3步骤包括:
S04、在隧道空间14内施工形成临时支撑,以支撑横通洞口111周边的隧道管片11;
S05、拆除横通洞口111处的隧道1管片以形成横通洞口111;
S06、在横通洞口111处施工形成环框梁32;
S07、拆除临时支撑;
S08、采用暗挖法施工形成衬砌墙31。
可以理解的是,在施工形成横通道3之前,需要拆除部分隧道管片11,以形成横通洞口111。在拆除部分隧道管片11之前,应首先施工形成临时支撑,以对横通洞口111周边的隧道管片11提供有效的支撑,防止隧道管片11掉落、坍塌。而在横通洞口111施工形成环框梁32之后,由环框梁32对横通洞口111周边的隧道管片11提供支撑作用,此时可以拆除临时支撑。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修建方法,施工形成竖井2的步骤中,采用沉井法或者明挖法施工形成竖井2。具体地,采用沉井法施工时,需要在开挖前,在竖井2的设计位置,把预先制好的整体结构的围墙21局部沉入土中,然后在围墙21的掩护下,边开挖围墙21边下沉,相应地砌筑围墙21,直至竖井2深度达到设计深度。
而对于采用明挖法施工形成竖井2时,应在开挖形成基坑之前,首先在竖井2的设计位置处建立围护结构,然后边开挖边建立基坑的内支撑体系,直至满足竖井2的设计深度后,再开始从下往上建立围墙21,同时拆除基坑的内支撑体系。
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修建方法,施工形成横通道3的步骤中,采用暗挖法施工形成衬砌墙31。具体地,在开挖形成横通空间33之前,需要在横通道3的设计位置施工以形成初期支护311,然后再开挖。最后在横通空间33内初期支护311的内部施工形成二次衬砌312,初期支护311和二次衬砌312一起构成横通道3的衬砌墙31。通过暗挖法施工形成衬砌墙31,可以不用像明挖法那样占用地表公路5的空间,且施工周期更短。
本申请提供的各个实施例/实施方式在不产生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地下停靠站,修建于地表公路的下方,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停靠站包括:
隧道,包括隧道管片、隧道公路和站台,所述隧道管片围设形成隧道空间,所述隧道公路位于所述隧道空间内并沿所述隧道空间纵向延伸,所述站台位于所述隧道空间内并与所述隧道公路的一侧邻接;
竖井,包括围墙和通行梯,所述围墙围设形成竖井空间,所述竖井空间能够通向所述地表公路,所述通行梯设置在所述竖井空间内;以及
横通道,包括衬砌墙和环框梁,所述隧道管片邻接所述站台处形成有横通洞口,所述环框梁支撑在所述横通洞口处,所述衬砌墙与所述环框梁连接,所述衬砌墙与所述环框梁共同围设形成横通空间,所述横通空间连通所述隧道空间和所述竖井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砌墙包括初期支护和设置在所述初期支护内的二次衬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公路包括两条以上行车道,与所述站台邻接的所述行车道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3.5m;和/或,
所述站台高于所述隧道公路15cm~20cm;和/或,
所述站台的宽度大于或者等于1.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还包括隔墙,所述通行梯包括电梯和楼梯,所述隔墙将所述竖井空间至少分隔出电梯空间、楼梯空间以及人行空间,所述电梯设置在所述电梯空间内,所述楼梯设置在所述楼梯空间内;
所述人行空间和所述横通空间连通,所述电梯空间和所述楼梯空间的底部均与所述人行空间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墙还将所述竖井空间分隔出电缆井和通风井,所述楼梯空间和所述电梯空间分别位于所述人行空间的两侧,所述电缆井位于所述电梯空间靠近所述横通道的一侧或远离所述横通道的一侧,所述通风井位于所述楼梯空间远离所述横通道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停靠站还包括防火门,所述防火门设置在所述横通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地下停靠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布置在所述地表公路的外侧。
CN202021151500.2U 2020-06-19 2020-06-19 地下停靠站 Active CN212716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1500.2U CN212716649U (zh) 2020-06-19 2020-06-19 地下停靠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51500.2U CN212716649U (zh) 2020-06-19 2020-06-19 地下停靠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16649U true CN212716649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60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51500.2U Active CN212716649U (zh) 2020-06-19 2020-06-19 地下停靠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1664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4219A (zh) * 2020-06-19 2020-08-2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停靠站及其修建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4219A (zh) * 2020-06-19 2020-08-28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地下停靠站及其修建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8494B (zh)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WO2013147652A2 (ru) Станция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возведения
JP2009517564A (ja) トラフィック制御用交差点
JP6093871B2 (ja) 都市交差路構造
CN109695359A (zh) 一种地下井筒式立体自行车/电动车库及其施工方法
CN212716649U (zh) 地下停靠站
CN113027495B (zh) 一种由区间隧道组织实施的暗挖大跨度车站修建方法
CN116145729B (zh) 海陆连接区地铁层离式车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594219A (zh) 地下停靠站及其修建方法
CN103088734B (zh) 城市主干道立体运输系统
CN105386623A (zh) 城市支线道路立体停车场
JP4144702B2 (ja) 拡大トンネルの築造方法
CN114109402B (zh) 一种由区间隧道组织实施的暗挖渡线大断面修建方法
CN103015768A (zh) 横跨行车道路上空的立体车库
CN111663815A (zh) 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及其施工方法
CN214614086U (zh) 一种双层栈桥式逆作法基坑围护体系
CN214302989U (zh) 加建地上装配式停车库
CN210422067U (zh) 一种路下隧道式立体车库
CN210264093U (zh) 一种天桥式空中立体停车楼
CN207295774U (zh) 一种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
JP4593913B2 (ja) 分岐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CN205206425U (zh) 一种城市支线道路立体停车场
JP4037855B2 (ja) 道路橋の架設工法
CN215520235U (zh) 地下智能停车场
EA004136B1 (ru) Двухуровневый тоннель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