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709794U -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709794U
CN212709794U CN202021258046.0U CN202021258046U CN212709794U CN 212709794 U CN212709794 U CN 212709794U CN 202021258046 U CN202021258046 U CN 202021258046U CN 212709794 U CN212709794 U CN 2127097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assembly
bearing
connecting shaft
vehicle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5804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宏星
刘占奇
李增洋
库晓光
乔万阳
侯一雪
张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5804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7097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7097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7097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其中,车架组件,用于安装至动力装置上以形成车辆,所述车架组件包括:支架,设于所述动力装置上,并用于承载座椅,在所述支架的边缘处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部;转向轮,各所述连接部处安装有一个所述转向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辅助转向功能,能够有效提高用户乘坐时的漂移感,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背景技术
卡丁车是英文KARTING的译音,意为微型运动汽车,传统的卡丁车,可用于驾驶射击娱乐工具,以供个人骑行射击玩乐和商业射击对战娱乐运营等。目前市场上的卡丁车大多没有辅助转向轮结构,均依靠动力单元的转向控制卡丁车的转向,这样会导致提高了卡丁车在使用过程中的漂移体验感不足,用户体验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架组件,包括:用于安装至动力装置上以形成车辆,所述车架组件包括:
支架,设于所述动力装置上,并用于承载座椅,在所述支架的边缘处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部;
转向轮,各所述连接部处安装有一个所述转向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支架的前端边缘处和/或所述支架的后端边缘处。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沿竖向延伸的连接筒,所述转向轮具有与所述连接筒可拆卸安装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连接筒内,以使所述转向轮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筒周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轮包括:
轮座和轮体,所述轮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轮座上;所述连接轴穿设在所述连接筒内,且所述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轮座连接;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连接轴的第二端,用于限制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筒的轴向从所述连接筒中脱出。
优选的,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连接筒之间设有轴承;
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连接筒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的外壁间隙配合;
所述连接筒的内壁具有沿径向向内凸出的台阶,所述轴承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台阶上,所述轴承的另一端的内圈被所述限位件抵顶,以限制所述轴承的内圈相对于所述连接轴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的最大宽度处至少大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径,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边沿抵接,或使所述限位件在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壁位置处与所述内圈卡接。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螺母,所述连接轴具有螺纹,所述螺母螺接在所述连接轴的第二端;
或者,所述限位件包括插销,所述连接轴沿径向具有供所述插销插入的插孔或插槽,所述插销插入所述插孔或插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后端的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转向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转向轮一一对应地安装在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以及沿所述支架本体的后端延伸的支臂,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臂的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臂与所述支架本体可转动地连接,或者,所述支臂与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车架组件还包括脚踏结构,所述脚踏结构连接于所述支架,在所述脚踏结构的底面和/或所述支架的底面设有辅助支撑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体,包括座椅,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动力装置,以及架设在所述动力装置上的如上所述的车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包括支架和转向轮,通过在支架的后端设置转向轮,能够有效辅助车辆转向,增加辅助转向功能,提高用户乘坐时的漂移感,提高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车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车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剖视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剖视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车架组件; 200-动力装置; 300-座椅;
301-扶手; 302-操控组件; 10-支架;
20-脚踏结构; 30-连接装置; 40-转向轮;
50-轴承; 11-杆体组; 11a-前杆体组;
111a-前杆体; 112a-侧杆体; 11b-后杆体组;
111b-后连接杆; 112b-支撑杆; 11c-主杆体组;
111c-主杆体; 1111c-扣盖; 201-凸台;
202-主车轮; 21-脚踏板; 211-左踏板;
212-右踏板; 22-防护组件; 221-内防护板;
222-外防护板; 23-连接凸台; S-防滑凸起;
12-卡持件; 121-底板; 122-侧板;
31-凹槽; 311-槽底壁; 312-槽侧壁;
13-连接部; 41-连接轴; 42-限位件;
101-支架本体; 102-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括”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括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此外,“连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连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连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它装置间接地连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发明人经过创造性地劳动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小型或微型汽车的车架组件生产后,不便于拆装和组装,过多地占用空间,不便于运输和储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能够便于拆装,拆卸后可以减小占用储存空间,降低用户安装难度以及存储空间,提高用户体验。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车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车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附图1~附图4、以及附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100,用于安装至动力装置200上以形成车辆。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0可以电动平衡车,车辆可以为卡丁车。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0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提供行走动力的设备,而车辆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组装车辆,本实施例不做限定。车辆上还具有座椅300,以供用户乘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座椅300两侧还具有扶手301,在扶手301上可以具有操控车辆行进、刹车、加速、减速、转向等的操控组件30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操控组件302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设于其他位置,例如可以设于车架组件100上,通过用户的脚部控制,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而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100包括:支架10、脚踏结构20和连接装置30。其中,支架10设于动力装置200上,并用于承载座椅300,支架10包括至少两个杆体组11,至少两个杆体组11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脚踏结构20可拆卸地设于支架10的前端。连接装置30与支架10可拆卸地连接,连接装置30用于将支架10可拆卸地连接于动力装置200上。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0可以为金属材料制成,以满足车辆的强度和刚度要求。杆体组11可以包括一段杆体,或者,杆体组11由多段杆体拼接而成,对于多段杆体拼接成杆体组11的形式,杆体与杆体之间可以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一体成型,或者焊接在一起,以形成所需形状的杆体组11。当杆体与杆体之间也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时,可以进一步提高车架组件100组件的可拆装性,但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装拆难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杆体与杆体之间的连接方式。
杆体可以为空心杆,从而有效降低车架组件100的整体重量,便于搬运和装载。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杆体也可以为实心杆。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组件100中的一部分杆体为空心杆,另一部分杆体为实心杆。例如,在车架组件100中,对于直接承载座椅300的杆体可以为实心杆,对于无需承载座椅300的杆体可以为空心杆,可以理解的是,在同种材料下,空心杆相较于实心杆更容易形变,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可以利用空心杆形成防撞缓冲件,以吸收车辆撞击时的撞击力,以保护用户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杆体组11与杆体组11之间可以通过螺钉或可拆卸卡扣等紧固件连接,以实现支架10的可拆装性。
脚踏结构20设于支架10前端,所谓支架10前端,是以车辆前进方向为参考,车辆前进方向为“前”,车辆后退方向为“后”。脚踏结构20设于支架10前端,且位于座椅300的前方,当用户坐在座椅300时,用户的脚部可以支撑在脚踏结构20上,从而提高乘坐舒适性。如图4所示,脚踏结构20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如图2所示脚踏结构20为拼装式结构。无论脚踏结构20为一体式或拼装式结构,脚踏结构20都可以整体通过紧固件与支架10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将脚踏结构20从支架10上拆卸下来,便于拆装运输。
支架10架设在动力装置200上,在支架10底部可以设置连接装置30,连接装置30可以与支架10可拆卸地连接,例如,连接装置30与支架10可以通过螺钉可拆卸地连接。连接装置30可以为板状件,连接装置30可以与动力装置200的局部外轮廓相匹配,以使得连接装置30稳固地固定在动力装置200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车架组件,车架组件包括支架、脚踏结构、连接装置,支架包括至少两个杆体组,至少两个杆体组之间通过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脚踏结构也可拆卸地连接在支架前端,整个支架通过连接装置可拆卸地连接于动力装置,这样一来,使得整个车架组件能够单独拆卸下来,车架组件自身的杆体组、连接装置、脚踏结构也可拆卸下来,从而便于车架组件的收纳和组装,在运输或储藏时能够有效节约空间。
进一步的,支架10与连接装置30中的其中一个上可以具有卡持件12,支架10与连接装置30中的另一个上设有与卡持件12匹配的凹槽31,卡持件12卡入凹槽31内。如图1~图4所示,在支架10上设置卡持件12,该卡持件12可以包括底板121、以及位于底板121两端的侧板122,在卡持件12伸入凹槽31内的状态下,底板121与凹槽31的槽底壁311贴合接触,侧板122与凹槽31的槽侧壁312贴合接触。通过卡持件12与凹槽31的配合,能够有效提高连接装置30与支架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支架10与连接装置30之间的紧固件可以位于卡持件12与凹槽31处,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支架10与连接装置30由于通过卡持件12与凹槽31的配合并通过紧固件连接后,不易晃动,进而有效提高车辆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0可以包括:前杆体组11a、后杆体组11b和安装板P,前杆体组11a的端部与后杆体组11b的端部可以通过安装板P连接,安装板P用于安装动力装置的操控组件302。具体的,安装板P可以包括两个,两个安装板P对称设于支架10的两侧位置,座椅300的扶手301可以支撑于安装板P上,并位于安装板P的上方,并与安装板P可拆卸地连接。安装板P上还可以开设有减重孔P1和安装孔P2,减重孔P1和安装孔P2可以降低车架组件100的重量,安装孔P2可以呈长形,具体可以供操纵组件安装,例如,供挂挡组件移动挂挡。并且,减重孔P1可以至少供操控组件302的电连接导线穿设,以有效节省空间,便于导线的整理。前杆体组11a可以具体用于脚踏结构20的连接,而后杆体组11b可以具体用于支撑座椅300。前杆体组11a与后杆体组11b可以分别与安装板P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通过螺钉连接。用户可以将前杆体组11a、后杆体组11b和安装板P三者分别拆卸下来,拆卸后便于车架组件100的运输和储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前杆体组11a、后杆体组11b和安装板P三者连接后所形成的形状不受限制,具体可以根据动力装置200、座椅300的结构,以及对支架10的受力分析来确定,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更具体的,前杆体组11a可以包括前杆体111a和侧杆体112a,侧杆体112a从前杆体111a两侧向上延伸至与安装板P连接。由于安装板P呈板状,优选的,车架组件100的单侧可以具有至少两个侧杆体112a,两个侧杆体112a可以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平行排列,安装板P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并且两个侧杆体112a之间具有预设距离,该预设距离可以接近于安装板P的长度,由此可以提高侧杆体112a与安装板P连接后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车架组件100的单侧的侧杆体112a的数量也可以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排列形式也不限于沿车辆前后方向平行设置,例如,三个侧杆体112a还可以呈三角形排列,以保证连接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前杆体组11a可以由一长杆和一短杆拼接而成,该长杆可以弯折形成前杆体111a和一侧杆体112a,而短杆可以形成另一侧杆体112a。短杆与长杆可以焊接在一起,或者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
后杆体组11b可以包括两个后连接杆111b,以及位于两个后连接杆111b中间的支撑杆112b;后连接杆111b的一端与安装板P连接,后连接杆111b的另一端与支撑杆112b连接,支撑杆112b围合形成一用于支撑座椅300的支撑面。后连接杆111b可以与安装板P可拆卸地连接,后连接杆111b可以与支撑杆112b可拆卸连接,或者,后连接杆111b与支撑杆112b不可拆卸连接,例如焊接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前杆体111a、侧杆体112a、后连接杆111b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或方形或其他形状。而支撑杆112b的横截面可以呈方形,以保证支撑杆112b与座椅300的接触面积,保证座椅300安装的稳定性。
如图1~图4所示,支架10还可以包括:主杆体组11c,主杆体组11c从前杆体组11a的中部延伸至后杆体组11b的中部。通过设置主杆体组11c,主杆体组11c从前杆体组11a的中部延伸至后杆体组11b的中部,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架10的抗形变能力,提高支架10整体的强度。
具体的,主杆体组11c可以包括两个主杆体111c,两个主杆体111c之间具有间距,主杆体111c的前端开设有延其宽度方向贯通设置的过孔O,前杆体111a依次穿过主体杆111c的过孔O;主体杆111c的后端通过紧固件与支撑杆112b可拆卸连接,或主体杆111c的后端与支撑杆112b焊接。当动力装置200为电动平衡车时。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1所示,对于电动平衡车来讲,电动平衡车的长度方向的中部一般可以设有向上凸出的凸台201,凸台201的内部中空以形成用于容纳电动平衡车的电子元件的容纳空间,而车架组件100的两个主杆体111c之间的间距可以用于避让电动平衡车中部的凸台201,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电动平衡车的结构仅为示例,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动平衡车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凸台201可以不存在,或者,凸台201的大小形状可以不同,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剖视图一;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剖视图二。如图5和图6所示,主杆体111c可以为空心结构,横截面可以呈长圆孔状,如图2或图4所示,过孔O由主体杆111c的前端的端面沿主体杆111c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形成缺口结构,主杆体组11c包括扣盖1111c,扣盖1111c盖该设在缺口结构处,主杆体111c的前端可以具有扣盖1111c,扣盖1111c与主杆体111c可拆卸地连接,以防止主杆体111c的端部外露,从整体上提高美感。另外,优选的,该扣盖1111c可以为弹性橡胶件或塑料件,当车架组件100从前方遭遇撞击时,扣盖1111c可以作为缓冲件,有效吸收撞击力,提高安全性能。
在将主杆体111c与脚踏结构20连接时,如图5所示,可以将紧固件(例如螺钉)穿过脚踏结构20和主杆体111c将两者连接起来,而后再将扣盖1111c扣住主杆体111c的端部,这样能够很好地遮挡主杆体111c的内部结构,提高整体美观度,在需要将脚踏结构20与主杆体111c拆卸下来时,将扣盖1111c揭开,然后将紧固件拧下即可,操作方便。
如图1~图4所示,对于设置于支架10前端的脚踏结构20而言,脚踏结构20可以与前杆体组11a和主杆体组11c可拆卸地连接。具体的,脚踏结构20可以与前杆体111a、侧杆体112a以及主杆体111c可拆卸地连接,例如,通过多个成排排列的螺钉将脚踏结构20与前杆体111a、侧杆体112a以及主杆体111c连接。
如图10所示,车辆在组装状态下,电动平衡车的主车轮202可以位于主杆体111c与侧杆体112a之间。对于整个车辆来讲,主车轮202内置于车架组件100中,结构紧凑,能够有效节约空间,外观美观。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脚踏结构20可以包括脚踏板21以及位于脚踏板21两侧的防护组件22,防护组件22与脚踏板21围成供用户脚部容纳的容纳空间。防护组件22的面积可以足够大,特别的,防护组件22可以从车架组件100的前端延伸至车架组件100的后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车架组件100以及用户的用车安全,防护组件22可以起到防撞的作用,防止外界直接撞击到支架10。脚踏结构20和防护组件22的存在,能够有效保证车架组件100强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外观美感。
另外,由于防护组件22无需起到支撑作用,因此,防护组件22可以由塑料材料制成,重量较轻,便于成型,成本低廉。
更具体的,如图2和图4所示,脚踏板21可以包括左踏板211和右踏板212,左踏板211与右踏板212之间具有向上凸出的连接凸台23,连接凸台23与支架10可拆卸地连接。连接凸台23可以与主杆体111c可拆卸地连接,在连接凸台23的两侧可以开设有多个螺孔,在主杆体111c的对应位置处也开设有多个螺孔,螺钉穿过连接凸台23与主杆体111c的螺孔而将两者可拆卸地固定在一起。通过连接凸台23可以将脚踏结构20分隔为左右两个脚踏板,外观美观,且使得用户脚部容纳更加稳定,并且,连接凸台23与主杆体111c连接,连接稳定性较好。
脚踏板21上可以具有防滑凸起S,这样一来,当用户脚部放置于脚踏板21上时,脚部不易在脚踏板21上滑动,提高用户乘坐舒适度以及用户体验。
脚踏结构20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组装式结构,对应的,防护组件22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或组装式结构。防护组件22可以包括相互扣合的内防护板221和外防护板222。如图1和图2所示,内防护板221与外防护板222可拆卸连接,侧杆体112a夹设于内防护板221与外防护板222之间。在组装时,用户将外防护板222抵靠在侧杆体112a的外侧,将内防护板221抵靠在侧杆体112a的内侧,在该种状态下,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将外防护板222与内防护板221连接在一起。或者,如图3和图4所示,侧杆体112a位于防护组件22的内侧,在对车架组件100进行组装时,脚踏结构20为提前组装好的整体结构,或者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内防护板221与外防护板222呈组装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防护板221与外防护板222可以一体成型,或不可拆地固定连接在一起。
内防护板221与外防护板222扣合后形成空腔,由于空腔的设计,当防护组件22受到撞击时,防护组件22能够充分吸收撞击冲击力,提高整体安全性能。
实施例二
发明人还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卡丁车大多没有辅助转向轮结构,均依靠动力单元的转向控制卡丁车的转向,这样会导致提高了卡丁车在使用过程中的漂移体验感不足,用户体验较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以下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能够实现卡丁车的辅助转向功能,提高用户体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的爆炸示意图;请参照附图7~附图8、以及附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100,用于安装至动力装置200上以形成车辆。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0可以电动平衡车,车辆可以为卡丁车。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0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提供行走动力的设备,而车辆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组装车辆,本实施例不做限定。车辆上还具有座椅300,以供用户乘坐,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座椅300两侧还具有扶手301,在扶手301上可以具有操控车辆行进、刹车、加速、减速、转向等的操控组件30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操控组件302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设于其他位置,例如可以设于车架组件100上,通过用户的脚部控制,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车架组件100可以包括:支架10和转向轮40。支架10设于动力装置200上,并用于承载座椅300,在支架10的边缘处具有至少一个连接部13;在各连接部13处安装有一个转向轮40。
一般的,如图10所示,车架组件100包括动力装置200,动力装置200上可以具有主车轮202,主车轮202可以位于转向轮40的前方,连接部13可以形成于支架10的前端边缘处和/或支架10的后端边缘处,并且主车轮202的直径可以大于转向轮40的直径,主车轮202用于提供车辆的主要支撑力,以及带动车辆行进,而转向轮40用以辅助车辆转向,并辅助支撑车辆,使得车辆更加平稳,安全性也更高。转向轮40的设计能够提高车辆的漂移体验感。另外,转向轮40设于支架10的边缘处,还有利于最大程度上提高车辆的支撑平稳性,提高行驶及漂移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为沿竖向延伸的连接筒;转向轮40具有与连接筒可拆卸安装的连接轴41,连接轴41可转动地插设于连接筒内,以使转向轮40能够相对于连接筒周向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为沿竖向延伸的连接筒,其中,“竖向”是指连接筒的轴线方向垂直于水平面,或者,连接筒的轴线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呈锐角角度,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所谓转向轮40是指转向轮40的轮子能够相对于车架组件100的支架10能够转动,以实现车辆在转向时的转向轮40跟随转动。要实现该功能,转向轮40可以为定向轮,当转向轮40为定向轮时,连接轴41与转向轮40固定连接,转向轮40的可转动性完全是通过连接轴41与连接部13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实现的,具体的,该定向轮的连接轴41可以与定向轮固定连接,并可转动地插设于连接筒(连接部13)内,以使转向轮40能够相对于连接筒周向转动。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转向轮40还可以为万向轮,连接轴41与转向轮40本身可转动地连接,使得该万向轮本身可以360°转动,则该万向轮的连接轴41可以与连接部13固定连接,而仅通过万向轮本身的转动实现转向轮40的转向。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即使转向轮40为万向轮,万向轮的连接轴41也可以与连接部13转动连接,本实施例并不限定,只要能实现转向轮40的转向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设计。
支架10可以包括支架本体101以及沿支架本体101的后端延伸的支臂102,连接部13可以与支臂102的远离支架本体101的一端连接。也就是说,转向轮40安装于支架10的支臂102上。通过设置支臂102有效地增加了转向轮40的安装空间,便于安装。具体的,支臂102与支架本体101可转动地连接,通过支臂102与支架本体101可转动地连接,可以使得支臂102连同转向轮40具有折叠位置和展开位置,以便于在进行车辆运输或储藏时,将转向轮40折叠起来,有效节约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支臂102与支架本体101之间可以具有锁定组件,当支臂102处于展开位置时,通过锁定组件将支臂102锁定在展开位置,保证转向轮40的稳固固定,当支臂102需要切换至折叠位置时,通过锁定组件解锁即可,操作方便,可靠。当然,可选的,支臂102与支架本体101也可以固定连接,例如可以焊接在一起,或者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在一起,甚至,支臂102与支架本体101可以一体成型,本实施例并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支臂102可以与支撑杆112b一体成型,支臂102为支撑杆112b的一部分构成。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9所示,转向轮40可以包括轮座40a、轮体40b和限位件42,轮体40b可转动地安装在轮座40a上,连接轴41可以穿设在连接筒内,并且连接轴41的第一端可以与轮座40a连接;限位件42可以设置于连接轴41的第二端,用于限制连接轴41沿连接筒的轴向从连接筒中脱出。优选的,连接筒可以沿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布置,连接轴41可以从下至上插入连接筒中,并通过限位件42限制转向轮40脱出。
另外,连接筒可以以焊接的形式固定在支架10的边缘,加工方便,连接可靠稳定。可选的,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筒可以与支架10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限位件42可以与连接轴41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转向轮40的更换或维修。具体的,限位件42包括螺母,连接轴41具有螺纹,螺母螺接在连接轴41的末端。通过螺母与连接轴41配合实现对转向轮40的轴向限位,操作方便,不易脱落。更进一步的,为了防止螺母松动,可以在螺母与连接轴41的连接面处涂防落胶,使得螺母能够被稳固固定在连接轴41上,并且,若需要将螺母拧下,只需要施加大于防落胶的扭力即可,而再次将螺母拧至连接轴41上时,可以再次涂防落胶,可重复操作,使用方便。
可选的,限位件42还可以包括插销,连接轴41沿径向具有供插销插入的插孔或插槽,插销插入插孔或插槽内。通过插销的限制同样可以防止转向轮40脱出。当然,对于限位件42的结构形式也并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具体设计,本实用新型不一一例举。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轮4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以保证车辆平稳性。优选的,如图7和图8所示,转向轮40包括两个,两个转向轮40对称地设于支架10的后端两侧。在保证车辆平稳性的同时,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并且,转向轮40对称设置,能够提高车辆整体的美观度,且保证车辆左转和右转的一致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组件,包括支架和转向轮,通过在支架的后端设置转向轮,能够有效辅助车辆转向,增加辅助转向功能,提高用户乘坐时的漂移感,提高使用过程中的体验感,由于主车轮与转向轮的共同支撑,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平稳性,提高行车安全。
可选的,连接轴41与连接筒之间可以设有轴承50;轴承50的外圈可以与连接筒的内壁过盈配合,轴承50的内圈与连接轴41的外壁间隙配合,连接筒的内壁可以具有沿径向向内凸出的台阶(图中未示出),轴承50的一端支撑于台阶上,轴承50的另一端的内圈被限位件42抵顶,以限制轴承50的内圈相对于连接轴41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轴承50的一端和另一端是以轴承50的轴向方向上的两端来定义的。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42可以为自锁螺母,限位件42在拧紧后不易松动,并能提供持续可靠的锁紧力。在安装过程中,先将轴承50的外圈与连接筒过盈固定在一起,并被连接筒内壁的台阶支撑,连接轴41插入轴承50的内圈中,然后通过限位件42锁紧固定,当限位件42沿轴向方向所提供的锁紧力足够大时,间隙配合的轴承50的内圈和连接轴41也在连接筒的台阶以及限位件42所提供的锁紧力的作用下被夹紧,而使得连接轴41与连接筒不会相对转动。由此,在转向轮40转动过程中,连接轴41与轴承50的内圈能够一起相对于支架10和轴承50的外圈转动。同样的,轴承50的内圈与连接轴41之间的间隙可以根据综合以下两个因素选择:第一,需要便于连接轴41插入轴承50的内圈内;第二,防止转向轮40在转动过程中,在连接筒内晃动,从而保证车辆平稳性。而在该实施方式下,为防止连接轴41从轴承50中脱出,限位件42的最大宽度处至少大于轴承50的内圈的内径,以使限位件42与轴承50的内圈的边沿抵接,或使限位件42在轴承50的内圈的内壁位置处与内圈卡接,以阻碍连接轴41从轴承50中脱出。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限位件42使轴承50的内圈的内部位置处于内圈卡接,具体实现方式可以是,在轴承50的内圈上开设有弧形避让缺口,限位件42可以具有伸入弧形缺口的卡接端,如此,限位件42能够随连接轴41转动,同时还能够起到对连接轴41的轴向限位作用。特别的,对于该种方式,限位件42可以为插销,当插销沿径向插入内圈的避让缺口中时,同样也能够防止内圈与连接轴41相对转动,能够保证内圈与连接轴41一起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车架组件100还可以包括脚踏结构20和连接装置(图7和图8未示出),其中,支架10、脚踏结构20和连接装置的结构与功能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在脚踏结构20的底面和/或支架10的底面还可以设有辅助支撑轮(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辅助支撑轮,以提高车辆的支撑可靠性,并能够在车辆高速漂移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组件100也可以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结构形式,只要具备本实施例中转向轮40的相关结构与功能即可。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体,包括座椅300,以及如上实施例所提供的的车架组件,座椅300与车架组件100可拆卸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车架组件100的结构与功能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动力装置200,以及如实施例二所提供的的车体。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0可以为电动平衡车。车辆可以包括卡丁车。
当然,在其他式实施例中,动力装置200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提供行走动力的设备,而车辆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组装车辆,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的车架组件100的结构与功能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相同,具体可以参照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用于安装至动力装置上以形成车辆,所述车架组件包括:
支架,设于所述动力装置上,并用于承载座椅,在所述支架的边缘处形成有至少一个连接部;
转向轮,各所述连接部处安装有一个所述转向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形成于所述支架的前端边缘处和/或所述支架的后端边缘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沿竖向延伸的连接筒,所述转向轮具有与所述连接筒可拆卸安装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连接筒内,以使所述转向轮能够相对于所述连接筒周向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轮包括:
轮座和轮体,所述轮体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轮座上;所述连接轴穿设在所述连接筒内,且所述连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轮座连接;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设置于所述连接轴的第二端,用于限制所述连接轴沿所述连接筒的轴向从所述连接筒中脱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连接筒之间设有轴承;
所述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连接筒的内壁过盈配合,所述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的外壁间隙配合;
所述连接筒的内壁具有沿径向向内凸出的台阶,所述轴承的一端支撑于所述台阶上,所述轴承的另一端的内圈被所述限位件抵顶,以限制所述轴承的内圈相对于所述连接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的最大宽度处至少大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径,以使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轴承的内圈的边沿抵接,或使所述限位件在所述轴承的内圈的内壁位置处与所述内圈卡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螺母,所述连接轴具有螺纹,所述螺母螺接在所述连接轴的第二端;
或者,所述限位件包括插销,所述连接轴沿径向具有供所述插销插入的插孔或插槽,所述插销插入所述插孔或插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后端的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的中轴线对称设置的两个所述连接部,所述转向轮包括两个,两个所述转向轮一一对应地安装在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支架本体以及沿所述支架本体的后端延伸的支臂,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臂的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臂与所述支架本体可转动地连接,或者,所述支臂与所述支架本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组件还包括脚踏结构,所述脚踏结构连接于所述支架,在所述脚踏结构的底面和/或所述支架的底面设有辅助支撑轮。
12.一种车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车架组件。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装置,以及架设在所述动力装置上的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体。
CN202021258046.0U 2020-06-30 2020-06-30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Active CN2127097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58046.0U CN212709794U (zh) 2020-06-30 2020-06-30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58046.0U CN212709794U (zh) 2020-06-30 2020-06-30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709794U true CN212709794U (zh) 2021-03-16

Family

ID=74964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58046.0U Active CN212709794U (zh) 2020-06-30 2020-06-30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7097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38013B1 (en) Improved scooter
US6152473A (en) Folding collapsible baby tricycle
US20080233833A1 (en) Transformable Toy and Leg Structure for Toys
EP2897852B1 (en) Fender for a wheeled vehicle
US6830255B2 (en) Scooter with a shock-absorbing unit
KR20150115768A (ko) 사용자 추진 탑승 차량
US20050247819A1 (en) Lightweight vehicle operable on land, water and in the air
CN104417640A (zh) 自行车脚架
JP2001122133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の一体構造
CN212709794U (zh)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EP2143472B1 (en) Two-piece skateboard with flexible rear support member
US20170368898A1 (en) Suspension assembly for utility vehicle
US5904363A (en) Tricycle for children
AU721166B2 (en) Adjustable axle mounting assembly for children's ride-on vehicles
CN212709792U (zh)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US20020005620A1 (en) Scooter for children
CN212709793U (zh) 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CN104703872A (zh) 轴安装组件及具有轴安装组件的儿童产品
CN212709756U (zh) 脚踏结构、车架组件、车体及车辆
EP2246245B1 (en) Castor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ride-on toy
JP4323921B2 (ja) モータの取付構造
US8047594B1 (en) Detachable body for motorcycle trike
CN211167234U (zh) 一种滑板车
JP2020142782A (ja) 伸縮式スタンド
KR20230021262A (ko) 전동 킥보드의 댐퍼 탈부착용 브라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