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92596U -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92596U
CN212692596U CN202021324518.8U CN202021324518U CN212692596U CN 212692596 U CN212692596 U CN 212692596U CN 202021324518 U CN202021324518 U CN 202021324518U CN 212692596 U CN212692596 U CN 2126925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pipe part
heat exchanger
collecting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451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国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gz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ongz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gz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ongz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2451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925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925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925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其中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扁管;分隔为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的第一集流管,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分别设有进口管和出口管;分隔为第三管部和第四管部的第二集流管,第三管部和第四管部通过换热扁管分别与第一管部和第二管路连通;分隔为第五管部和第六管部的第三集流管,第五管部和第六管部分别连通于第三管部和第四管部;包括第七管部和第八管部的第四集流管,第七管部通过换热扁管连通于第五管部;设置于第八管部内腔中的分流装置,分流装置将第八管部分隔为连通于第七管部的连通腔和连通于第六管部的分流腔,分流装置能够促进冷媒流向远离第七管部的换热扁管。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空调已成为车辆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之一,汽车空调能够改善乘坐环境,提高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如图1所示,通常,汽车空调中使用的蒸发器均采用两流程来分配冷媒在蒸发器中的流动,由于冷媒流动时受到的阻力作用,冷媒在蒸发器中流动时很难均匀分配,使得蒸发器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也不均匀,从而导致空调出风的温度分布不均,极易出现局部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影响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够提高冷媒流过换热器的均匀性。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包括:
多个换热扁管;
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中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分隔为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所述第一管部上连通有进口管,所述第二管部上连通有出口管;
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中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分隔为第三管部和第四管部,所述第三管部通过所述换热扁管与所述第一管部连通,所述第四管部通过所述换热扁管与所述第二管部连通;
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中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第三集流管分隔为第五管部和第六管部,所述第五管部连通于所述第三管部,所述第六管部连通于所述第四管部;
第四集流管,所述第四集流管包括第七管部和第八管部,所述第七管部通过所述换热扁管连通于所述第五管部;
分流装置,所述分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八管部的内腔中,所述分流装置将所述第八管部的内腔分隔为连通腔和分流腔,所述连通腔连通于所述第七管部的内腔,所述分流腔通过所述换热扁管连通于所述第六管部;所述分流装置上设有至少两个分流孔,所述分流孔连通于所述连通腔和所述分流腔之间,靠近所述第七管部的所述分流孔的直径设置为小于远离所述第七管部的所述分流孔的直径。
作为优选,所述分流装置包括分流板和两个挡板,两个所述挡板分别连接于所述分流板的两端,所述挡板和所述分流板均密封连接于所述第八管部的内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分流孔开设于所述分流板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所述换热扁管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翅片。
作为优选,还包括边板,所述边板连接于与换热器两端的所述换热扁管相连的所述散热翅片上。
作为优选,还包括封头,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两端均堵设有所述封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外壁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外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均设置为与所述第一集流管平行,且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壁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外壁上。
作为优选,多个所述换热扁管均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该汽车空调系统使空调出风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避免局部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包括以上任一方案所述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分流装置和多个换热扁管。冷媒从第一集流管上的进口管流入第一管部后流经换热扁管进入第三管部,然后从第三管部流入第五管部,再从第五管部流经换热扁管进入第七管部,第七管部中的冷媒进入第八管部,然后从第八管部流经换热扁管进入第六管部,接着冷媒从第六管部通入第四管部,然后冷媒再从第四管部流经换热扁管进入第二管部,最终冷媒从第二管部的出口管排出该换热器,使得该换热器中的冷媒能够在该换热器中流过四个流程,有利于提高冷媒在该换热器中分布的均匀性。
另外,分流装置设置于第八管部的内腔中,将其分隔为通过分流孔相互连通的连通腔和分流腔,靠近第七管部的分流孔的直径设置为小于远离第七管部的分流孔的直径,使得从第七管部流过来的冷媒能够较多地流入远离第七管部的换热扁管中以防止冷媒就近流入靠近第七管部的换热扁管,能够促进冷媒在该换热器中均匀流动,提高了冷媒流过该换热器的均匀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中:
1、换热扁管;2、第一集流管;21、第一管部;22、第二管部;23、进口管;24、出口管;3、第二集流管;31、第三管部;32、第四管部;4、第三集流管;5、第四集流管;51、第七管部;52、第八管部;6、分流装置;61、分流孔;62、分流板;63、挡板;7、散热翅片;8、边板;9、封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管部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如图2和图3所示,该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第三集流管4、第四集流管5和多个换热扁管1。具体地,第一集流管2和第四集流管5平行设置,且第一集流管2的外壁连接于第四集流管5的外壁上,有利于提高该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二集流管3和第三集流管4均设置为与第一集流管2平行,且第二集流管3的外壁连接于第三集流管4的外壁上,有利于提高该换热器的整体结构强度。多个换热扁管1平行设置,且第一集流管2通过多个换热扁管1连通于第二集流管3,第三集流管4通过多个换热扁管1连通于第四集流管5。通过上述结构,冷媒在该换热器中流动时能够通过换热扁管1与周围空气进行换热,实现对周围空气的冷却或加热。
优选地,第一集流管2的外壁通过焊接连接于第四集流管5的外壁,第二集流管3的外壁通过焊接连接于第三集流管4的外壁,换热扁管1的两端均通过焊接连接于第一集流管2和第二集流管3之间,或者第三集流管4和第四集流管5之间,能够提高该换热器整体的连接强度,延长该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集流管2中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第一集流管2分隔为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第一管部21上连通有进口管23,第二管部22上连通有出口管24,进口管23用于向该换热器通入冷媒,出口管24用于将该换热器中的冷媒排出。优选地,第二集流管3中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第二集流管3分隔为第三管部31和第四管部32,第三管部31通过换热扁管1与第一管部21连通,第四管部32通过换热扁管1与第二管部22连通。第三集流管4中设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将第三集流管4分隔为第五管部和第六管部,第五管部连通于第三管部31,第六管部连通于第四管部32。第四集流管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七管部51和第八管部52,第七管部51通过换热扁管1连通于第五管部,第八管部52通过换热扁管1连通于所述第六管部。
通过上述结构,冷媒能够从进口管23通入第一管部21后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三管部31,然后从第三管部31流入第五管部,再从第五管部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七管部51,第七管部51中的冷媒进入第八管部52,然后从第八管部52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六管部,冷媒再从第六管部通入第四管部32,然后冷媒再从第四管部32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二管部22,最终冷媒从第二管部22的出口管24排出该换热器,使得该换热器中的冷媒能够按照上述路径在该换热器中流过四个流程,有利于保证冷媒在该换热器中均匀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7,换热扁管1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散热翅片7,换热扁管1的热量能够传递至散热翅片7上,通过散热翅片7扩散至周围空气中,能够提高该换热器的散热面积。优选地,多个散热翅片7间隔均匀且平行设置,使得任意相邻两个散热翅片7之间的间隙均匀设置,有利于提高空气流过该换热器的均匀性,从而保证流过该换热器的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更为优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边板8,边板8连接于与换热器两端的换热扁管1相连的散热翅片7上,也就是说换热器两端的散热翅片7连接于边板8和换热扁管1之间,边板8能够对散热翅片7进行保护,防止外部物体直接磕碰散热翅片7而使散热翅片7受损。
优选地,该换热器还包括封头9,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第三集流管4和第四集流管5的两端均密封堵设有封头9,防止第一集流管2、第二集流管3、第三集流管4和第四集流管5中的冷媒发生泄漏。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还包括分流装置6,分流装置6安装于第八管部52的内腔中,分流装置6能够使从第七管部51中流出的冷媒更多地流向远离第七管部51的换热扁管1,能够防止冷媒过多地就近流入靠近第七管部51的换热扁管1,能够促进冷媒在该换热器中均匀流动,有利于提高冷媒流过该换热器的均匀性,从而使该换热器与流过该换热器的空气换热均匀,有利于保证流过该换热器的空气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防止空调出风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
优选地,分流装置6将第八管部52的内腔分隔为连通腔和分流腔,连通腔连通于第七管部51的内腔,分流腔通过换热扁管1连通于第六管部。分流装置6上设有至少两个分流孔61,分流孔61连通于连通腔和分流腔之间,将连通腔和分流腔连通。更为优选地,靠近第七管部51的分流孔61的直径设置为小于远离第七管部51的分流孔61的直径,使得从连通腔中的冷媒能够更多地从远离第七管部51的分流孔61进入分流腔,从而使得冷媒能够更多地流入远离第七管部51的换热扁管1中,实现冷媒在该换热器中的均匀流动。
在本实施例中,分流装置6包括分流板62和两个挡板63,两个挡板63分别连接于分流板62的两端,挡板63和分流板62均密封连接于第八管部52的内壁上,挡板63、分流板62和第四集流管5的管壁之间的第八管部52内腔为分流腔,分流腔之外的第八管部52内腔为连通腔。具体地,至少两个分流孔61均开设于分流板62上,且沿第四集流管5的轴线方向间隔均匀分布,便于冷媒的分流。优选地,分流孔61设有四个,其中一个分流孔61的直径设置为8mm,另外三个分流孔61的直径设置为5mm,三个直径为5mm的分流孔61靠近第七管部51设置,直径为8mm的分流孔61远离第八管部52设置。
下面对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换热器的工作过程进行进一步说明。
该换热器工作时,如图2所示,冷媒能够从进口管23通入第一管部21后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三管部31(第一流程),然后从第三管部31流入第五管部,再从第五管部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七管部51(第二流程),第七管部51中的冷媒进入连通腔,然后通过分流孔61分流进入分流腔中,冷媒再从第八管部52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六管部(第三流程),冷媒再从第六管部通入第四管部32,然后冷媒再从第四管部32流经换热扁管1进入第二管部22(第四流程),最终冷媒从第二管部22的出口管24排出该换热器,使得该换热器中的冷媒能够按照上述路径在该换热器中流过四个流程后排出该换热器。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该汽车空调系统使用上述换热器,能够使空调出风的温度分布均匀,能够避免局部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换热扁管(1);
第一集流管(2),所述第一集流管(2)中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管(2)分隔为第一管部(21)和第二管部(22),所述第一管部(21)上连通有进口管(23),所述第二管部(22)上连通有出口管(24);
第二集流管(3),所述第二集流管(3)中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流管(3)分隔为第三管部(31)和第四管部(32),所述第三管部(31)通过所述换热扁管(1)与所述第一管部(21)连通,所述第四管部(32)通过所述换热扁管(1)与所述第二管部(22)连通;
第三集流管(4),所述第三集流管(4)中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所述第三集流管(4)分隔为第五管部和第六管部,所述第五管部连通于所述第三管部(31),所述第六管部连通于所述第四管部(32);
第四集流管(5),所述第四集流管(5)包括第七管部(51)和第八管部(52),所述第七管部(51)通过所述换热扁管(1)连通于所述第五管部;
分流装置(6),所述分流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八管部(52)的内腔中,所述分流装置(6)将所述第八管部(52)的内腔分隔为连通腔和分流腔,所述连通腔连通于所述第七管部(51)的内腔,所述分流腔通过所述换热扁管(1)连通于所述第六管部;所述分流装置(6)上设有至少两个分流孔(61),所述分流孔(61)连通于所述连通腔和所述分流腔之间,靠近所述第七管部(51)的所述分流孔(61)的直径设置为小于远离所述第七管部(51)的所述分流孔(61)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6)包括分流板(62)和两个挡板(63),两个所述挡板(63)分别连接于所述分流板(62)的两端,所述挡板(63)和所述分流板(62)均密封连接于所述第八管部(52)的内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孔(61)开设于所述分流板(6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散热翅片(7),所述换热扁管(1)的两个相对侧面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散热翅片(7)。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边板(8),所述边板(8)连接于与换热器两端的所述换热扁管(1)相连的所述散热翅片(7)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头(9),所述第一集流管(2)、所述第二集流管(3)、所述第三集流管(4)和所述第四集流管(5)的两端均堵设有所述封头(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2)和所述第四集流管(5)平行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2)的外壁连接于所述第四集流管(5)的外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和所述第三集流管(4)均设置为与所述第一集流管(2)平行,且所述第二集流管(3)的外壁连接于所述第三集流管(4)的外壁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扁管(1)均平行设置。
10.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2021324518.8U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6925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4518.8U CN212692596U (zh)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4518.8U CN212692596U (zh)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92596U true CN212692596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7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4518.8U Active CN212692596U (zh) 2020-07-08 2020-07-08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925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96153A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11980692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WO2020141686A1 (ko) 배터리 냉각용 열교환기
CN212692596U (zh) 一种换热器及汽车空调系统
CN112880431B (zh) 换热器及电池包组件
CN211182447U (zh) 液冷板
CN110854466B (zh) 一种间隔交互式微通道液冷板
CN101240956A (zh) 热交换器及具有该热交换器的空调
CN217788542U (zh) 动力电池的换热器、电池包及车辆
CN216953657U (zh) 冷却管道装置
CN113258169A (zh) 电池冷却器及车辆
CN203454474U (zh) 微通道换热装置及空调器
CN213660523U (zh) 电池包及车辆
US20220196347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in particular a cool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2874601U (zh) 电池包的液冷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210463667U (zh) 平行流式汽车空调蒸发器
CN215266462U (zh) 电池冷却器及车辆
CN218274754U (zh) 液冷板、液冷板组件和电池包
CN213278187U (zh) 电池温度调节板和电池包
CN111584968A (zh) 电池调温装置、具有该电池调温装置的电池模块以及交通工具
CN211695973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8456093U (zh) 电池的换热装置、电池包以及车辆
WO2024002198A1 (zh) 动力电池换热器、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动车辆
CN217691328U (zh) 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