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85815U - 一种三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85815U
CN212685815U CN202021115997.2U CN202021115997U CN212685815U CN 212685815 U CN212685815 U CN 212685815U CN 202021115997 U CN202021115997 U CN 202021115997U CN 212685815 U CN212685815 U CN 2126858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ar
hack lever
tricycl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1599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雷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men Jiux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men Jiuch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men Jiuch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men Jiuch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1599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858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858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858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轮车,包括车架、设置于车架顶部的车斗,车架设置有第一车架杆,第一车架杆水平设置,第一车架杆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第一车架杆的顶部与车斗抵接,第一车架杆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车架杆和用于连接车斗的铰接部,第二车架杆朝远离第一车架杆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设置,第二车架杆的顶面用于抵接卸载时的车斗底面。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轮车,可以在卸载过程中避免车头翘起,同时,方便省力的提升车斗。

Description

一种三轮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构造,尤其涉及一种三轮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三轮车会设置有车斗,车斗用于盛装货物或物品。
常见的,车斗具有升降功能,具体的,是车斗可以绕车尾翻转提升,从而,使货物能够自动卸载。
然而,提升车斗通常需要使用液压动力驱动,而且,卸载过程中车头容易翘起,产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三轮车,可以在卸载过程中避免车头翘起,同时,方便省力的提升车斗。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三轮车,包括车架、设置于所述车架顶部的车斗,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一车架杆,所述第一车架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车架杆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车架杆的顶部与所述车斗抵接,所述第一车架杆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车架杆和用于连接所述车斗的铰接部,所述第二车架杆朝远离所述第一车架杆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车架杆用于承托所述车斗,所述车架设置有车斗锁合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三轮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轮车通过设置在第一车架杆和第二车架杆,并在第一车架杆与第二车架杆的连接处设置铰接车斗的铰接部,从而,将车斗与车架的连接位置由车尾朝车头方向偏移,避免车斗升起时车斗和货物的重力带动车头翘起,避免危险的发生,还通过将第二车架杆设置成向下倾斜的,一方面,可以提供车斗转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限制车斗的转动范围,避免车斗后翻而失去控制,兼顾自动提示车斗和手动提升车斗;而且,上述设置还使得铰接部靠近车斗中部,使得车斗的重心与车斗的转动中心接近重合,降低提升车斗的阻碍,更加的省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三车架杆和第一立柱,第三车架杆与第一车架杆平行设置,第三车架杆设置于第一车架杆的底部,第三车架杆靠近车尾的一端与第二车架杆的底端连接,第一车架杆和第三车架杆靠近车头的一端通过第一立柱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车架杆对应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车架杆之间设置有T形杆,T形杆的三个端部分别与第三车架杆和车前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二立柱,第二立柱的底部与第三车架杆连接,第二立柱的顶部与第一车架杆和第二车架杆的连接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车架杆设置有连接后轴的钢板弹簧,后轴设置于钢板弹簧和第三车架杆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斗锁合机构包括有卡勾和连接柱,所述卡勾铰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连接柱设置在所述车斗上,所述卡勾与所述连接柱扣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勾与所述车架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驱动所述卡勾向靠近所述连接柱的方向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车架杆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车架杆设置于车身左右两侧,车架设置有将两个第一车架杆连接的第四车架杆,第四车架杆设置有带动车斗提升的液压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轮车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轮车的俯视图;
图3为图1示出的三轮车的卡勾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车斗10、第一车架杆20、铰接部30、第二车架杆40、第三车架杆50、第一立柱60、后轴70、钢板弹簧80、第二立柱90、卡勾110、第四车架杆120、T形杆130、连接柱140、复位弹簧150。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一种三轮车,包括车架和车斗10,车斗10设置于车架的顶部,车斗10用于承载货物。根据承载对象不同,还可以称作为快递车、垃圾车等等。
下文所述的前方是指靠近车头的方向,后方是指靠近车尾的方向,左右方向是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可以是车身宽度方向,与常规的车辆领域的术语含义一致。
车架的底部会设置有后轴70,后轴70的两端会设置有车轮,方便行驶。
车架的前方会设置驾驶位,驾驶位前方会设置转向轮和操作手柄,方便操控车辆行驶。
对于车架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车架设置有两个第一车架杆20,两个第一车架杆20水平设置,两个第一车架杆20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两个第一车架杆20的顶部与车斗10抵接,两个第一车架杆20靠近车尾的一端均设置有第二车架杆40和用于连接车斗10的铰接部30,第二车架杆40朝远离第一车架杆20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设置,第二车架杆40的顶面用于抵接卸载时的车斗10底面。
这也就是说,车斗10与车架的连接位置远离了车尾,朝靠近后轴70或车头的方向偏移。
进行上述改进后,本实施例将车斗10与车架的连接位置由车尾朝车头方向偏移,避免车斗10升起时车斗10和货物的重力带动车头翘起,避免危险的发生,还通过将第二车架杆40设置成向下倾斜的,一方面,可以提供车斗10转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限制车斗10的转动范围,避免车斗10后翻而失去控制,兼顾自动提示车斗10和手动提升车斗10;而且,上述设置还使得铰接部30靠近车斗10中部,使得车斗10的重心与车斗10的转动中心接近重合,降低提升车斗10的阻碍,更加的省力。
为了提高车架的强度,可以使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三车架杆50和第一立柱60,第三车架杆50与第一车架杆20平行设置,第三车架杆50设置于第一车架杆20的底部,第三车架杆50靠近车尾的一端与第二车架杆40的底端连接,第一车架杆20和第三车架杆50靠近车头的一端通过第一立柱60连接。
第三车架杆50与第一车架杆20之间的空间还方便布置线路等设备,不用担心磕碰问题。
由于提升车斗10时,铰接部30承受了车斗10和货物的重力,导致应力集中,为提高铰接部30的支撑强度,可以使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二立柱90,第二立柱90的底部与第三车架杆50连接,第二立柱90的顶部与第一车架杆20和第二车架杆40的连接处连接。
为了避免车斗10提升时与车轮发生磕碰,可以使所述铰接部30位于后轴70的后方,所述铰接部30与后轴70的距离小于等于车轮半径。
从而,既不用担心车斗10与车轮的磕碰,还可以缩小车斗10使车头翘起的力矩。
具体的,铰接部30是车斗10对车架的作用力点,铰接部30与后轴70的距离越小,在相同的车斗10重力情况下,铰接部30对后轴70产生的力矩也越小,使得车头不易翘起。
为了降低设置第三车架杆50而导致车斗10高度升高的问题,可以使所述第三车架杆50设置有连接后轴70的钢板弹簧80,后轴70设置于钢板弹簧80和第三车架杆50之间。
也就是说,通过降低钢板弹簧80的位置,避免设置第三车架杆50而导致车斗10位置提升,防止三轮车高度增加。
参照图3,为了确保车斗10能够在三轮车正常行驶时保持固定,可以使所述第三车架杆50设置有用于扣接锁定车斗10的卡勾110。车斗锁合机构包括有卡勾110和连接柱140,卡勾110铰接在车架上,连接柱140设置在车斗上,通过卡勾110与连接柱140扣接,使三轮车正常行驶时,车斗稳定在车架上,避免行驶过程中,车斗向后翻转。卡勾110与车架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150,复位弹簧150驱动卡勾110向靠近连接柱140的方向转动,使卡勾110与连接柱140扣接时,防止卡勾110与连接柱140分离,使行驶过程中,卡勾110与连接柱140始终牢固扣接,防止松动。
为了实现自动提升,可以使车架设置有将两个第一车架杆20连接的第四车架杆120,第四车架杆120设置有带动车斗10提升的液压缸。
当然,在常载货物重量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手轻松的将车斗10提升进行卸货。
参照图2,为了进一步增加车架的强度,可以使所述第三车架杆50对应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三车架杆50之间设置有T形杆130,T形杆130的三个端部分别与第三车架杆50和车前侧连接。
以上实施例不局限于该实施例自身的技术方案,实施例之间可以相互结合成新的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设置于所述车架顶部的车斗,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一车架杆,所述第一车架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车架杆的长度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车架杆的顶部与所述车斗抵接,所述第一车架杆靠近车尾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车架杆和用于连接所述车斗的铰接部,所述第二车架杆朝远离所述第一车架杆的方向倾斜向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车架杆用于承托所述车斗,所述车架设置有车斗锁合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三车架杆和第一立柱,所述第三车架杆与所述第一车架杆平行设置,所述第三车架杆设置于所述第一车架杆的底部,所述第三车架杆靠近车尾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车架杆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车架杆和所述第三车架杆靠近车头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立柱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车架杆对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三车架杆之间设置有T形杆,所述T形杆的三个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三车架杆和车前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设置有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与所述第三车架杆连接,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与所述第一车架杆和所述第二车架杆的连接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车架杆设置有连接后轴的钢板弹簧,后轴设置于钢板弹簧和第三车架杆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斗锁合机构包括有卡勾和连接柱,所述卡勾铰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连接柱设置在所述车斗上,所述卡勾与所述连接柱扣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与所述车架之间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驱动所述卡勾向靠近所述连接柱的方向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架杆设置有两个,两个第一车架杆设置于车身左右两侧,车架设置有将两个第一车架杆连接的第四车架杆,第四车架杆设置有带动车斗提升的液压缸。
CN202021115997.2U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三轮车 Active CN2126858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15997.2U CN212685815U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三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15997.2U CN212685815U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三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85815U true CN212685815U (zh) 2021-03-12

Family

ID=74890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15997.2U Active CN212685815U (zh) 2020-06-16 2020-06-16 一种三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858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43190B2 (ja) バッテリブロックを備えたリーチフォークトラック
WO1980000434A1 (en) Device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lift truck
CN206384597U (zh) 运车架
CA2328938A1 (en) Transportable lift truck with telescopic lifting arm
CN104925698A (zh) 一种堆高车
CN204749954U (zh) 自装自卸式三轮车
CN104925697A (zh) 电动堆高车
CN212685815U (zh) 一种三轮车
CN204778626U (zh) 一种电动堆高车
CN204778624U (zh) 电动堆高车
CN105151158B (zh) 一种用于运输全地形车的双层平板拖车
CN103895579A (zh) 车辆的货台用的围板锁定结构
CN205527575U (zh) 一种倾角运货叉车
CN105016249A (zh) 一种电动堆高车
CN204778625U (zh) 一种堆高车
US20030168872A1 (en) Grappler with horizontal contact shoe
EP0592234B1 (en) Improvements in load handling vehicles
EP3362402B1 (en) A truck mounted forklift
US10363843B2 (en) Multipurpose vehicle
CN217148475U (zh) 太阳能电动叉车
CN207747954U (zh) 拖车
CN219636831U (zh) 一种门架可倾斜的四向叉车
KR102500230B1 (ko) 크레인이 부설된 화물차량
CN220223467U (zh) 一种运货叉车
CN219115498U (zh) 一种手推车防倾斜支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4

Address after: 529000 self compiled 005, building 2, No. 22, Yinyuan Road, Huicheng, Xinhui District,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men Jiuxi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13, 4th floor, block 2, No.8, Yingang Avenue, Huicheng, Xinhui District, Jiangm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29000

Patentee before: JIANGMEN JIUCHA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