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0588U -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0588U
CN212670588U CN202021248092.2U CN202021248092U CN212670588U CN 212670588 U CN212670588 U CN 212670588U CN 202021248092 U CN202021248092 U CN 202021248092U CN 212670588 U CN212670588 U CN 2126705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t
bottom plate
bored concrete
concrete pile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4809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缪爱伟
唐军武
陈尚荣
廖志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ngineering Survey (Group)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Geological & Miner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Geological & Miner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Geological & Miner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4809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705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05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05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包括多个位于基坑本体四周的灌注桩本体,所述基坑本体内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结构桩本体,所述结构桩本体顶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四周固定连接有地下室外墙,所述灌注桩本体包括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结构强度用的灌注桩上部和用于支撑底板用的灌注桩下部,所述灌注桩本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底板用的连接结构,所述灌注桩本体与所述基坑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渗入基坑本体内的止水帷幕。本实用新型在建造地下室建筑时,对灌注桩进行二次利用,从而减少地下室建造用料,其具有减小建造地下室层本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基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背景技术
基坑支护,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对基坑支护的定义如下:为保护地下主体结构施工和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采用的临时性支挡、加固、保护与地下水控制的措施。
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的一种钻孔灌注桩,包括基坑本体1,基坑本体1内部四周等间距设置有灌注桩本体2,灌注桩本体2贯穿到地面以下,在灌注桩本体2内建造地下室。
上述中的现有设计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由于灌注桩本体的施工工艺是先建造灌注桩本体再修建地下室房屋,地下结构完成后灌注桩无法回收利用,围护体系无法回收,从而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在建造地下室建筑时,对灌注桩进行二次利用,从而减少地下室建造用料,其具有减小建造地下室层本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包括多个位于基坑本体四周的灌注桩本体,所述基坑本体内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结构桩本体,所述结构桩本体顶端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四周固定连接有地下室外墙,所述灌注桩本体包括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结构强度用的灌注桩上部和用于支撑底板用的灌注桩下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灌注桩本体用于阻挡基坑本体的泥土坍塌,灌注桩本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在灌注桩充当阻挡基坑本体泥土后,位于底板以下的灌注桩本体与结构桩本体一同起作用,来起到支撑底板的作用,位于底板以上的灌注桩本体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结构强度;实现对灌注桩的二次利用,从而减少地下室建造用料,其具有减小建造地下室层本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灌注桩上部之间间隙设置,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灌注桩上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地下室外墙用的固定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室外墙用于密封地下室,灌注桩上部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的结构强度,且固定结构用于将地下室外墙固定在灌注桩上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若干个连接筋一,所述连接筋一一端固定在所述灌注桩上部内,所述连接筋一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地下室外墙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根连接筋一用于将地下室外墙和灌注桩上部固定,且多根连接筋一使得固定的较为牢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地下室外墙与所述灌注桩上部抵触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地下室外墙与灌注桩上部抵触,灌注桩上部对地下室外墙具有支撑作用,且对地下室外墙具有加强其结构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灌注桩本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底板用的连接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结构用于将底板与灌注桩本体连接,使得灌注桩下部起到支撑底板的作用,当底板受到力时,连接结构将底板受到的力传到灌注桩下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连接结构为连接筋二,所述连接筋二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灌注桩本体内,所述连接筋二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筋二一端插入灌注桩本体内,另一端插入底板,用于连接筋二用于将灌注桩本体与底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灌注桩本体与所述基坑本体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渗入基坑本体内的止水帷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水帷幕用于防止水渗入基坑内,从而影响基坑内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 灌注桩上部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的结构强度,从而减小地下室外墙的厚度,达到减少建造地下室成本的目的;
2. 灌注桩下部起到支撑底板的作用,从而减少结构桩本体的数量,实现减少建造地下室的成本;
3. 连接结构的设计,用于将连接结构底板和灌注桩本体连接,使得底板的力传到灌注桩本体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坑本体;2、灌注桩本体;21、灌注桩上部;22、灌注桩下部;3、地下室外墙;4、底板;5、连接筋二;6、结构桩本体;7、连接筋一;8、地面;9、固定结构;10、连接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结合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包括多个位于基坑本体1四周的灌注桩本体2,基坑本体1的外形根据设计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以矩形为例,灌注桩本体2为圆柱体,灌注桩本体2由水泥灌注而成,且沿其轴向上预埋有多根钢筋,用于增强灌注桩本体2的结构强度,基坑本体1内等间距预埋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结构桩本体6,结构桩本体6预埋在地下,结构桩本体6顶端固定连接有底板4,底板4与结构桩本体6顶端通过水泥浇筑固定,结构桩本体6用于支撑底板4,底板4四周通过水泥固定连接有地下室外墙3,地下室外墙3用于密封地下室。
结合图2和图3,灌注桩本体2与底板4之间通过预埋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底板4用的连接结构10,连接结构10为连接筋二5,连接筋二5一端预埋固定连接在灌注桩本体2内,连接筋二5另一端预埋固定连接在底板4内,在建造灌注桩本体2时,需要提前确定底板4安装的位置,进一步在建造灌注桩本体2时,在灌注桩本体2内预埋连接筋二5,连接筋二5露出,连接筋二5露出的部分预埋在底板4内,当底板4受到力的作用时,底板4将受到的力传到连接结构10,连接结构10再将力传递到灌注桩本体2上。
结合图2和图3,灌注桩本体2包括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3结构强度用的灌注桩上部21和用于支撑底板4用的灌注桩下部22;灌注桩上部21增加了地下室外墙3的结构强度,从而减少了地下室外墙3的厚度,进一步减少了建造地下室外墙3的建造成本;灌注桩下部22与结构桩本体6协同支撑底板4,减少了结构桩本体6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建造结构桩本体6的建造成本。
结合图2和图3,地下室外墙3与灌注桩上部21抵触固定,地下室外墙3与灌注桩上部21相互抵触,灌注桩上部21起到增加地下室外墙3的作用,使得地下室外墙3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
结合图2和图3,灌注桩本体2与基坑本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渗入基坑本体1内的止水帷幕,止水帷幕用于防止水渗入基坑内,从而影响基坑内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根据基坑本体1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灌注桩本体2的数量和布置,其次,计算底板4安装的高度,然后在建造灌注桩本体2时,在底板4的安装高度处预埋连接结构10,再次,在建造底板4时,将连接结构10预埋在底板4内,建造地下室外墙3时,地下室外墙3抵触在灌注桩上部21表面。
实施例二:结合图4,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地下室外墙3与灌注桩上部21之间间隙设置,地下室外墙3与灌注桩上部21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地下室外墙3用的固定结构9,固定结构9包括若干个连接筋一7,连接筋一7一端预埋固定在灌注桩上部21内,连接筋一7另一端预埋固定在地下室外墙3内,在对灌注桩上部21进行施工时,需要对在灌注桩上部21轴向上等间距预埋有多根连接筋一7,在建造地下室外墙3时,将多根连接筋一7外露的部分预埋在地下室外墙3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首先,根据基坑本体1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灌注桩本体2的数量和布置,其次,计算底板4安装的高度;然后在建造灌注桩本体2时,在底板4的安装高度处预埋连接结构10,在灌注桩上部21预埋多根连接筋一7,再次,在建造底板4时,将连接结构10预埋在底板4内,在建造地下室外墙3时,将多根连接筋一7预埋在地下室外墙3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包括多个位于基坑本体(1)四周的灌注桩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结构桩本体(6),所述结构桩本体(6)顶端固定连接有底板(4),所述底板(4)四周固定连接有地下室外墙(3),所述灌注桩本体(2)包括用于增加地下室外墙(3)结构强度用的灌注桩上部(21)和用于支撑底板(4)用的灌注桩下部(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外墙(3)与所述灌注桩上部(21)之间间隙设置,所述地下室外墙(3)与所述灌注桩上部(21)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地下室外墙(3)用的固定结构(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9)包括若干个连接筋一(7),所述连接筋一(7)一端固定在所述灌注桩上部(21)内,所述连接筋一(7)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地下室外墙(3)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室外墙(3)与所述灌注桩上部(21)抵触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桩本体(2)与所述底板(4)之间固定连接有用于连接底板(4)用的连接结构(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10)为连接筋二(5),所述连接筋二(5)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灌注桩本体(2)内,所述连接筋二(5)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板(4)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桩本体(2)与所述基坑本体(1)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水渗入基坑本体(1)内的止水帷幕。
CN202021248092.2U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Active CN2126705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8092.2U CN212670588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48092.2U CN212670588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0588U true CN212670588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19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48092.2U Active CN212670588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705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35499B (zh) 一种明挖地下建筑结构装配式施工方法
CN108798059A (zh) 一种老旧砌体抗震加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4074197B (zh) 大直径薄壁筒桩复合锚杆式基坑围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10127485U (zh) 一种混凝土吸力式沉箱基础与薄壁墩柱连接结构
CN104895221B (zh) 装配式型钢约束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CN212801564U (zh) 一种基坑钢板桩支护结构
CN116856932B (zh) 一种含玻纤筋部的大直径预应力装配竖井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3482021A (zh) 地下结构楼盖上方浅基坑开挖的半桩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2670588U (zh) 一种循环利用的钻孔灌注桩
CN204645093U (zh)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提前处理构造
KR100444838B1 (ko) 섬유보강 흙막이 구조물, 그 시공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합성 지하외벽 구조
KR20150076035A (ko) 지하구조물을 이용한 지하층 증축 시공방법
CN114809000B (zh) 一种预制板砖胎模的快速施工方法
CN215165641U (zh) 一种采用三角支撑与拉森钢板桩组合的支护结构
CN216041272U (zh) 一种预制胎膜组件
CN214738333U (zh) 永临结合的箱涵基础加固结构
CN212452765U (zh) 一种二墙合一式地下管廊结构
CN214143789U (zh) 位于基坑边坡上的塔吊基础
CN210288467U (zh) 一种装配整体式地下空间挡土墙
CN112761200A (zh) 一种永临结合的箱涵基础加固结构
CN210263110U (zh) 一种地下室承台和地梁预制模板装置
CN217325470U (zh) 一种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处装配式挡土墙
CN215630818U (zh) 一种ptw墙板与基础的连接节点结构
CN215254559U (zh) 用于浇注地下室墙板结构的预制装配式支模体系
CN214887124U (zh) 一种隧道衬砌防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930, Lingshi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Geological and Mineral Engineering Surve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30, Lingshi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0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GEOLOGICAL & MINER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