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58109U -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58109U
CN212658109U CN202021703975.8U CN202021703975U CN212658109U CN 212658109 U CN212658109 U CN 212658109U CN 202021703975 U CN202021703975 U CN 202021703975U CN 212658109 U CN212658109 U CN 2126581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heat accumulator
heat
storage system
grou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0397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俊杰
杨彪
陈六彪
季伟
郭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02170397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581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581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581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包括外壳、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外壳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均设置于循环气路上,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通过分流机构能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使其散热均匀,从而改善不同位置处的蓄热体组散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体蓄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固体蓄热装置的流道系统基本采用低温空气从蓄热体组一侧进入与其换热,被加热的高温气体从另一侧流出的结构。由于进入上下层蓄热体组的气流量存在差异,容易造成不同位置处蓄热体组温度不一致的情况,不利于其均匀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用以解决现有的固体蓄热装置进入不同位置处蓄热体组的气流量存在差异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包括外壳、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
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
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和所述分流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所述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蓄热体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分流器和挡板;
所述分流器对应所述多个蓄热体组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分流器用于使气流均匀地自所述多个出风口处流出;
所述分流器的每一个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自所述出风口处流出的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蓄热体组均具有迎风面以及远离所述迎风面的出风面,所述蓄热体组设置有贯穿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出风面的内部换热通道;
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分流器的出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多个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朝向为水平向且相同;
所述分流机构位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靠近迎风面的一侧,所述分流器的多个出风口为朝上设置,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迎风面的一侧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下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分流器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或者,
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分流器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中靠近中间的一个水平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其中:
所述分流器为靠近所述风机的送风端设置;或者,
所述分流器与所述风机的送风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等间距地沿上下向布置;和/或,
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均为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采用相同的堆叠方式堆叠而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中位于最上方的一个与所述外壳的上壳壁在上下向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蓄热体组在上下向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并行设置,每一个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上贯穿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固体蓄热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通过分流机构能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使其散热均匀,从而改善不同位置处的蓄热体组散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外壳;11:迎风侧通道;12:出风侧通道;13:底部通道;2:蓄热体组;21:蓄热体;22:迎风面;23:内部换热通道;3:分流器;31:出风口;4:挡板;5:风机;6:换热器;7:外部换热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能运用于固体蓄热系统,如图1所示,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00包括外壳1、多个蓄热体组2和分流机构。
如图1所示,外壳1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以下将以气流是空气为例进行介绍)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循环气路即为外壳1内的空气循环流动的路径,外壳1通常为保温材料制成,外壳1的内部形成了密闭的保温腔。
如图1所示,多个蓄热体组2设置于循环气路上,这样外壳1内循环流动的空气能与多个蓄热体组2进行循环换热。蓄热体组2通常是由多个蓄热体21堆叠而成,其中,蓄热体21优先采用镁砖等高温耐火材料。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00还包括设置于循环气路上的风机5和换热器6,风机5用于驱动外壳1内的空气循环流动。风机5能将冷空气吹向多个蓄热体组2,冷空气与多个蓄热体组2进行换热而形成高温空气,高温空气经换热器6换热后变为低温空气后,再通过风机5吹向多个蓄热体组2。如图1所示,蓄热体组2通常会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23,冷空气能自内部换热通道23的入口处进入蓄热体组2的内部进行换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蓄热体组2为并行设置,每一个蓄热体组2的迎风面22(迎风面22为蓄热体组2最先与空气接触的面)上贯穿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23,并且,多个蓄热体组2通常均为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21采用相同的堆叠方式堆叠而成,这样多个蓄热体组2会形成相同数量和大小的内部换热通道23,使得多个蓄热体组2的内部换热面积相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蓄热体组2为等间距地沿上下向布置;并且,多个蓄热体组2中位于最上方的一个与外壳1的上壳壁在上下向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蓄热体组2在上下向的间距。这样相邻的两个蓄热体组2之间、以及蓄热体组2与外壳1的上侧壁之间会形成大小相同的外部换热通道7。由于内部换热通道23和外部换热通道7的形成,能增大蓄热体组2的总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并且,由于多个蓄热体组2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21均匀堆叠而成,多个蓄热体组2的结构和换热面积一致,多个蓄热体组2的内部换热通道23和外部换热通道7的长度均一致,从而保证多个蓄热体组2的换热时间基本一致。
分流机构均设置于循环气路上,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2,冷空气经分流机构的分流作用后,才会吹向多个蓄热体组2。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分流机构包括分流器3和挡板4;分流器3对应多个蓄热体组2设置有多个出风口31,分流器3用于使气流均匀地自多个出风口31处流出;分流器3的每一个出风口31与对应的蓄热体组2之间设置有一个挡板4,挡板4用于将自出风口31处流出的气流导向对应的蓄热体组2。相邻两个挡板4之间、以及挡板4与外壳1之间会形成流道。通过分流器3将空气进行均匀分配后,自多个出风口31处并沿着挡板4形成的流道分别到达多个蓄热体组2,从而将空气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2,使其散热均匀,从而改善了不同位置处的蓄热体组2散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其中,出风口31、挡板4和蓄热体组2三者的数量通常相等,例如,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风口31、挡板4和蓄热体组2均设置有三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00通过分流机构能将气流均匀分配至多个蓄热体组2,使其散热均匀,从而改善不同位置处的蓄热体组2散热温度不一致的问题。
挡板4位于分流器3与蓄热体组2之间,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蓄热体组2均具有迎风面22以及远离迎风面22的出风面,蓄热体组2设置有贯穿迎风面22和出风面的内部换热通道23;挡板4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分流器3的出风口31的风口与蓄热体组2的迎风面22。这样有利于通过挡板4将自出风口31处流出的空气导向蓄热体组2。
进一步,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蓄热体组2为上下并行设置,多个蓄热体组2的迎风面22的朝向为水平向且相同;分流机构位于多个蓄热体组2靠近迎风面22的一侧,分流器3的多个出风口31为朝上设置,挡板4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出风口31靠近迎风面22的一侧风口与蓄热体组2的迎风面22的下缘。这样有利于通过挡板4将空气导向蓄热体组2的内部换热通道23和外部换热通道7。
分流器3通常为靠近风机5的送风端设置,例如,分流器3可以设置于风机5的上方,由于风机5和换热器6通常是设置于外壳1的底部,故分流器3也可以位于外壳1的底部,并且,分流器3也可以与风机5的送风端连接,将分流器3与风机5设计为一个整体,这样方便安装和使用。分流器3除了可以设置于外壳1的底部之外,在加工工况方便时可将分流器3与风机5布置在外壳1的中层,以缩短多个挡板4之间的流程差异,具体地,当多个蓄热体组2为上下并行设置时,分流器3可以与多个蓄热体组2中靠近中间的一个水平相对,例如,当蓄热体组2设置有三个时,分流器3可以是与从上往下数第二个蓄热体组2水平相对;当蓄热体组2设置有4个时,分流器3是可以与从上往下数第二个或者第三个蓄热体组2水平相对。
分流器3、风机5和换热器6设置于循环气路上,具体地,如图1所示,外壳1内形成有迎风侧通道11、出风侧通道12和底部通道13,迎风侧通道11和出风侧通道12均为沿上下向延伸,迎风侧通道11位于多个蓄热体组2靠近迎风面22的一侧,出风侧通道12位于多个蓄热体组2靠近出风面的一侧,底部通道13位于多个蓄热体组2的下方且与外部换热通道7为并行设置。最上方的一个外部换热通道7的两端分别连通迎风侧通道11的上端和出风侧通道12的上端,底部通道13的两端分别连通迎风侧通道11的下端和出风侧通道12的下端,分流器3设置于迎风侧通道11的下端内,风机5设置于底部通道13与迎风侧通道11的连通处,换热器6设置于底部通道13与出风侧通道12的连通处。
以下将以蓄热体组2上下并行设置有三个为例介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100的工作原理:
当蓄热体组2温度达到换热要求时,风机5输出冷空气,冷空气进入分流器3被重新均匀分配后经风量相同的出风口31输出。相同风量的冷空气气沿着挡板4形成的流道进入均匀排布的三个蓄热体组2,通过等长流程的内部换热通道23和外部换热通道7来与三个蓄热体组2进行均匀换热,使每一个蓄热体组2散热温度一致。被蓄热体组2加热后的高温空气经出风侧通道12进入换热器6,经换热器6换热后温度降低回到风机5,完成一次完整的换热循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固体蓄热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多个蓄热体组和分流机构;
所述外壳内形成有用于供气流循环流动的循环气路;
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和所述分流机构均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所述分流机构用于将气流均匀分配至所述多个蓄热体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机构包括分流器和挡板;
所述分流器对应所述多个蓄热体组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分流器用于使气流均匀地自所述多个出风口处流出;
所述分流器的每一个出风口与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挡板,所述挡板用于将自所述出风口处流出的气流导向对应的所述蓄热体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体组均具有迎风面以及远离所述迎风面的出风面,所述蓄热体组设置有贯穿所述迎风面和所述出风面的内部换热通道;
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分流器的出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多个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朝向为水平向且相同;
所述分流机构位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靠近迎风面的一侧,所述分流器的多个出风口为朝上设置,所述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相对应的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迎风面的一侧风口与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的下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器位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或者,
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上下并行设置,所述分流器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中靠近中间的一个水平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循环气路上,其中:
所述分流器为靠近所述风机的送风端设置;或者,
所述分流器与所述风机的送风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等间距地沿上下向布置;和/或,
所述多个蓄热体组均为由相同数量的蓄热体采用相同的堆叠方式堆叠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中位于最上方的一个与所述外壳的上壳壁在上下向的间距等于相邻两个所述蓄热体组在上下向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蓄热体组为并行设置,每一个所述蓄热体组的迎风面上贯穿设置有内部换热通道。
10.一种固体蓄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
CN202021703975.8U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Active CN2126581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3975.8U CN212658109U (zh)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03975.8U CN212658109U (zh)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58109U true CN212658109U (zh) 2021-03-05

Family

ID=74769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03975.8U Active CN212658109U (zh) 2020-08-14 2020-08-14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581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166130A1 (zh) 储能系统散热装置及储能系统散热方法
WO2015060490A1 (ko) 단일 고온 용융염 열저장탱크를 이용한 태양열 발전 시스템
CN203721841U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系统的风冷散热结构
CN108204760A (zh) 固体蓄热砖体结构及固体蓄热电锅炉
CN108767366A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的风冷散热结构
CN208256869U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的风冷散热结构
CN212658109U (zh)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CN114050354A (zh) 一种储能集装箱
CN114076536A (zh) 一种固体蓄热系统的导流结构及固体蓄热系统
CN116666826A (zh) 一种浸没式液冷电池包结构
CN207338578U (zh) 电池装置以及车辆
CN216850782U (zh) 一种dcs控制柜
CN207883761U (zh) 电池组、电池包及具有该电池包的车辆
CN207474516U (zh) 一种电池包换热结构
CN115810770A (zh) 一种利用废热给固态储氢瓶加热的系统
CN113594570B (zh) 一种电池箱空气冷却热管理自适应调节装置
CN214957044U (zh) 冷却装置及电池包
CN211789383U (zh) 一种用于电池包的液冷板
CN108023139A (zh) 用于动力电池组散热的非等距t型流道空气冷却系统
CN210801605U (zh)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CN210783709U (zh) 非冷风通道位于两侧的陈列柜
CN210607476U (zh) 一种集成式增湿器
CN209626372U (zh) 储能模组用逆流式双风道冷却系统
CN209497777U (zh) 水冷背板系统
CN111174622A (zh) 一种固态储热装置上的u型通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