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01605U -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01605U
CN210801605U CN201921389831.7U CN201921389831U CN210801605U CN 210801605 U CN210801605 U CN 210801605U CN 201921389831 U CN201921389831 U CN 201921389831U CN 210801605 U CN210801605 U CN 210801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ain
duct
main air
bra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898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封
郝婷
熊斌
李伟力
张潮海
寇宝泉
刘小可
王晨光
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3898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01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01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0160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属于固体电蓄热技术领域。包括支路风道、进风主风道、出风主风道、进风室、出风室等。采用进风主风道和出风主风道交错排列构成主风路、支路风道构成多分支并联支路,建立了三维立体风路系统,可平衡进风温差、增大换热面积、降低温度梯度。支路风道交界处的斜面或弧形面结构、风室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对侧设计等,可促进换热流动、均衡风道压力。从而显著降低不同蓄热砖之间以及同一蓄热砖不同空间部位的温差,提高蓄热容量、吸热放热效率和动态响应性能,提高电热丝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体蓄热风路系统,特别是由主风道结合多个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三维立体风路系统。属于蓄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的固体蓄热装置中,缺乏对蓄热体内部的通风换热系统的整体设计和考虑。现有技术中,蓄热体内部形成的风道结构本质上是二维结构,比较典型和普遍应用的是在水平面上交替正交的风道结构,其特点是每条风道均独立贯穿整个蓄热体、且相互之间完全隔离,电热丝一般位于其中的多组平行通道中。显然,这样的结构会导致每条换热风道的首尾温差较大、也会导致位于不同通道中的电热丝温差过高等问题。
也有安装电热丝的通道不做为风道、且两侧封闭,又会导致电热丝的封闭空间与循环风之间通过蓄热体进行换热,显然,这样的结构会导致电热丝的封闭空间与循环风之间的温差较大,电热丝的温度会更高。
蓄热体内部的温差过大,会降低整体的蓄热温度,从而降低蓄热容量、影响吸热和放热特性,降低蓄热系统效率和动态响应性能;电热丝的封闭空间温度过高还会显著减少电热丝的使用寿命等。
针对上述问题已有相关的技术改进,中国专利“一种固体电蓄热设备(申请号:201710445481.0)”,在蓄热砖顶部设有纵向通风孔,底部设置有横向波形孔,分别构成纵向通风道和横向涡流通道,且二者相通;当从横向涡流通道两侧进风时,会沿程不断地与纵向通风孔汇合,并可能产生局部涡流,提高换热效率。但是,其风路系统仍然是多个空间平行且相互独立的水平风路构成的二维系统,每一层蓄热砖仍然只存在上下表面的换热,越接近蓄热体中部,以及出风口位置,整体的温度越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采用进风主风道和出风主风道交错排列构成主风路、支路风道构成多分支并联支路,通过平衡进风温差、增大换热面积、降低温度梯度、促进换热流动、均衡风道压力等设计,从而显著降低蓄热体内部温差,提高蓄热容量、吸热放热效率和动态响应性能,提高电热丝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包括蓄热体(1)、支路风道(2),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主风道进风口(5)、主风道出风口(6)、进风室(7)、出风室(8)。
蓄热体(1)内部有支路风道(2),以及与其正交的进风主风道(3)和出风主风道(4),且进风主风道(3)通过支路风道(2)与出风主风道(4)相连通。
进风主风道(3)一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进风口(5),与进风室(7)连通。
出风主风道(4)一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出风口(6),与出风室(8)连通。
被加热气体从进风室(7)经蓄热体(1)底部的多个主风道进风口(5)布风,分别进入多条进风主风道(3),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流进入到沿程的多条支路风道(2)中,并不断汇集到与各支路风道(2)分别相通的多条出风主风道(4)中,最后由多个主风道出风口(6)流出进入出风室(8)。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风主风道(3)的数量和出风主风道(4)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条进风主风道(3)和多条出风主风道(4)空间上平行,且交错排列。
进一步地,所述的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与支路风道(2)的交界处为斜面或弧形面结构。
进一步地,包括风室进风口(9)和风室出风口(10),风室进风口(9)将进风室(7)与外部相连、风室出风口(10)将出风室(8)与外部相连;风室进风口(9)和风室出风口(10)位于蓄热体(1)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包括电加热元件(11),安装在支路风道(2)中,或者安装在与支路风道(2)、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均不连通的独立的通道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进风主风道和出风主风道交错排列构成主风路、支路风道构成多分支并联支路,建立了三维立体风路系统。一是实现温度相对均衡的进风,避免各换热面由不同进风温度导致的大温差情况出现;二是有效增加蓄热体内的蓄热砖的换热面积、避免出现蓄热砖与换热面之间距离过厚的情况出现。从而显著降低了蓄热体内的温差,提高蓄热容量、吸热放热效率和动态响应性能,且降低电热丝的工作温度,提高电热丝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
2、支路风道与进风主风道和出风主风道交界处的斜面或弧形面结构设计,有效增加气体流动时的紊流、平衡主风道和各分支风道的压力、提高电热丝辐射换热面积,从而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并进一步降低蓄热体内各部分温差。
3、将风室进风口和风室出风口安装在蓄热体的相对两侧,可有效平衡主风道内部的气体压力,使得通过多条主风道的气体流量及流速尽量均衡,有效避免由于流速差异过大导致的蓄热体内温差过大的情况。
4、电热丝可利用现成的支路风道作为加热通道,并参与气体直接换热,以降低电热丝温度、提高加热和换热效率;也可以出于削弱氧化的目的,安装在与所述的立体风路系统均不连通的独立的通道中,不影响本设计的总体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侧视图。
图2: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顶视图。
图中:1-蓄热体、2-支路风道、3-进风主风道、4-出风主风道、5-主风道进风口、6-主风道出风口、7-进风室、8-出风室、9-风室进风口、10-风室出风口、11-电加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的侧视图,图2所示为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的顶视图。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包括蓄热体(1)、支路风道(2)、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主风道进风口(5)、主风道出风口(6)、进风室(7)、出风室(8)、风室进风口(9)、风室出风口(10)、电加热元件(11)。
图1和图2中,蓄热体(1)内部有支路风道(2),以及与其正交的进风主风道(3)和出风主风道(4),且进风主风道(3)通过支路风道(2)与出风主风道(4)相连通。进风主风道(3)一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进风口(5),与进风室(7)连通。出风主风道(4)一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出风口(6),与出风室(8)连通。风路流经了每层蓄热砖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部分侧表面,有效增加蓄热砖的换热面积、且避免出现蓄热砖与换热面之间距离过厚的情况出现。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支路风道(2)采用水平设置、进风主风道(3)和出风主风道(4)采用垂直设置;当然,也可以将支路风道(2)、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均采用水平设置方式。
图1中,被加热气体从进风室(7)经蓄热体(1)底部的多个主风道进风口(5)布风,分别进入多条进风主风道(3),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流进入到沿程的多条支路风道(2)中,并不断汇集到与各支路风道(2)分别相通的多条出风主风道(4)中,最后由多个主风道出风口(6)流出进入出风室(8)。进风主风道(3)和出风主风道(4)构成主风路、支路风道(2)构成多分支并联支路,从而建立了三维立体风路系统。主风路采用垂直通道,充分利用了烟囱效应,自动促进了垂直风道内的气体流动,这是传统水平风道所不具备的特色优势。
图1中,支路风道(2)共有4行,图2中,支路风道(2)共有3列,按照4X3的等间距矩阵结构设置,共12条。
图2中,进风主风道(3)为3X3的等间距矩阵结构设置,共9条;出风主风道(4)也3X3的等间距矩阵结构设置,共9条。进风主风道(3)的数量和出风主风道(4)的数量相同,以保证进出风的总通道面积相同,使得进出风压力均衡。9条进风主风道(3)和9条出风主风道(4)交错排列,除两侧边缘区域外,每条进风主风道(3)两侧都各有一条出风主风道(4);同样,每条出风主风道(4)两侧都各有一条进风主风道(3),实现温度相对均衡的垂直进风,避免各换热面由不同进风温度导致的大温差情况出现,从而将通过蓄热体(1)内部的进风温度温差、出风温度温差都能控制在较小的水平。
而且,图2中还可以看出,传统蓄热体(1)内容易出现较大温度梯度的位置是两条相邻的支路风道(2)之间的区域。采用进风主风道(3)和出风主风道(4)交错排列后,将该区域分割成多段,且进风、出风交替,有效消除了蓄热体(1)内部出现温度梯度过大的可能性。
图1中,风室进风口(9)将进风室(7)与外部相连、风室出风口(10)将出风室(8)与外部相连;风室进风口(9)和风室出风口(10)位于蓄热体(1)的两侧。可有效平衡垂直主风道内部的气体压力,使得通过多条垂直主风道的气体流量及流速尽量均衡,有效避免由于流速差异过大导致的蓄热体内温差过大的情况。
图1和图2中,电加热元件(11)采用电热丝,利用现成的支路风道(2)作为加热通道,并参与气体直接换热,降低了电加热元件(11)温度、提高加热效率。
从上述的具体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显著降低了不同蓄热砖之间以及同一蓄热砖不同空间部位的温差,提高蓄热容量、吸热放热效率和动态响应性能,且降低电热丝的工作温度,提高电热丝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行可靠、维护方便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实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体(1)、支路风道(2),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主风道进风口(5)、主风道出风口(6)、进风室(7)、出风室(8);
蓄热体(1)内部有支路风道(2),以及与其正交的进风主风道(3)和出风主风道(4),且进风主风道(3)通过支路风道(2)与出风主风道(4)相连通;
进风主风道(3)一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进风口(5),与进风室(7)连通;
出风主风道(4)一端封闭,另一端为主风道出风口(6),与出风室(8)连通;
被加热气体从进风室(7)经蓄热体(1)的多个主风道进风口(5)布风,分别进入多条进风主风道(3),不断分流进入到沿程的多条支路风道(2)中,并不断汇集到与各支路风道(2)分别相通的多条出风主风道(4)中,最后由多个主风道出风口(6)流出进入出风室(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主风道(3)的数量和出风主风道(4)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条进风主风道(3)和多条出风主风道(4)空间上平行,且交错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与支路风道(2)的交界处为斜面或弧形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室进风口(9)和风室出风口(10),风室进风口(9)将进风室(7)与外部相连、风室出风口(10)将出风室(8)与外部相连;风室进风口(9)和风室出风口(10)位于蓄热体(1)的相对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加热元件(11),安装在支路风道(2)中,或者安装在与支路风道(2)、进风主风道(3)、出风主风道(4)均不连通的独立通道中。
CN201921389831.7U 2019-08-26 2019-08-26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01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9831.7U CN210801605U (zh) 2019-08-26 2019-08-26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9831.7U CN210801605U (zh) 2019-08-26 2019-08-26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01605U true CN210801605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29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8983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01605U (zh) 2019-08-26 2019-08-26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016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5437A (zh) * 2019-08-26 2019-10-25 周封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5437A (zh) * 2019-08-26 2019-10-25 周封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02901B2 (ja) 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用放熱装置およびエネルギー貯蔵システム放熱方法
CN103199203B (zh) 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箱
CN203721841U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系统的风冷散热结构
CN207265190U (zh) 电池包的换热装置、动力电池包以及电动车
CN106374164A (zh) 一种分区域空冷散热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管理系统
CN109638379A (zh) 储能模组用逆流式双风道冷却系统
CN210801605U (zh)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CN113036258A (zh) 一种电池簇热管理设备
CN208706208U (zh) Led显示模组及led显示屏
CN210486083U (zh) 具有空间三维多支路并联风路系统的固体蓄热装置
CN110010996A (zh) 一种高效风冷电池系统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07149374U (zh) 一种y字型片式散热器
CN110375437A (zh) 主风道与正交支路风道构成的固体蓄热立体风路系统
CN201876179U (zh) 换热管、节能散热器
CN208045580U (zh) 电池热管理系统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0320654U (zh) 垂直加热及水平双通道均衡换热的蓄热装置
CN110411020A (zh) 高单位蓄热容量及长寿命的固体蓄热电锅炉
CN210802162U (zh) 构成多种空间立体风路系统的蓄热砖结构
CN210486622U (zh) 构成空间立体多并联结构风路系统的蓄热砖
CN215451527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包
CN210431147U (zh) 一种电机空空冷却器
CN215377536U (zh) 一种储能电池系统
CN210321362U (zh) 构成垂直及多水平支路立体风路系统的蓄热砖
CN209626372U (zh) 储能模组用逆流式双风道冷却系统
CN209786149U (zh) 一种方形电芯模组导风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