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44791U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44791U CN212644791U CN202021756685.XU CN202021756685U CN212644791U CN 212644791 U CN212644791 U CN 212644791U CN 202021756685 U CN202021756685 U CN 202021756685U CN 212644791 U CN212644791 U CN 21264479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
- valve
- pipeline
- solenoid valve
- flow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8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6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冷媒流向控制装置、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与模式转换器通过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连接。模式转换器与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获取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该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本公开可以精确地控制冷媒流向,从而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背景技术
热回收多联机系统是一种可以实现同时有部分内机制冷、部分内机制热的多联机系统。在本公开的发明人已知的技术中,热回收多联机多为三管制多联机,即外机对外连接的是三根管,机组元器件及管路结构连接相比已知的热泵系统更为复杂。这导致用户安装、维护比较不便。在相关技术中,可以采用两管制多联机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已知的两管制多联机系统在模式转换时完全依靠单向阀的特性机械动作,不能对单向阀进行控制来控制冷媒流向。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根据系统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来控制冷媒流向。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冷媒流向控制装置、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与所述模式转换器通过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模式转换器与所述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其中,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获取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所述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的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口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的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四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口比所述第四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的第四电磁阀;以及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比较所述制冷需求量和所述制热需求量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对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大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冷模式或所述主体制冷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热模式、所述主体制热模式或所述完全热回收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闭合,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其中,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至所述第二管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与所述模式转换器之间;和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口与所述模式转换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和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多个单向阀组,每个单向阀组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到相应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多个电磁阀组,每个电磁阀组包括第五电磁阀和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五电磁阀的一端和所述第六电磁阀的一端均连接至相应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管路;闪蒸器,所述闪蒸器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管路,所述闪蒸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所述闪蒸器的第三端连接至第五管路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五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入端,且通过第七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管路;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上的第三电子膨胀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式转换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八管路上的第一过冷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和所述第八管路上的第二过冷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其中,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所述模式转换器与所述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的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口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的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四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口比所述第四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的第四电磁阀;以及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比较所述制冷需求量和所述制热需求量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对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大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冷模式或所述主体制冷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热模式、所述主体制热模式或所述完全热回收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闭合,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导通。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外机,包括:如前所述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
在上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中,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与模式转换器通过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连接,模式转换器与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其中,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获取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该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根据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来控制冷媒流向,从而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主体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主体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冷媒流向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公开的发明人发现,已知的两管制多联机系统在模式转换时完全依靠单向阀的特性机械动作,不能对单向阀进行控制来控制冷媒流向。
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根据系统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来控制冷媒流向。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模式转换器30和多个室内机41、42、43和44。可以将室内机41称为第一室内机,将室内机42称为第二室内机,将室内机43称为第三室内机,将室内机 44称为第四室内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中示出了4个室内机41至44,但是,本公开的室内机的数量并不仅限于此。例如,该室内机的数量可以多于4个(例如5个、6个或更多个)或少于4个(例如2个或3 个)。
如图1所示,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与模式转换器30通过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连接。该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设置在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与模式转换器30之间。模式转换器30与多个室内机41 至44分别连接。
该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获取多个室内机41至44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该多个室内机41至44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该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
例如,室内机在开机后,根据设定的制冷模式和温度即可得到相应的制冷需求量,或者根据设定的制热模式和温度即可得到相应的制热需求量。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可以通过与室内机通讯来获得该制冷需求量或制热需求量。
至此,提供了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冷媒流向控制装置、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与模式转换器通过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连接。模式转换器与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获取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该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根据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来控制冷媒流向,从而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模式转换器30和多个室内机 41、42、43和44。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通过第一管路(也可以称为气管)P1和第二管路(也可以称为液管)P2与模式转换器30连接。模式转换器30与多个室内机41至44分别连接。在第一管路P1 与第二管路P2之间连接有第三管路P3和第四管路P4。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可以包括: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第四电磁阀 SV4和控制器202。
第一电磁阀SV1设置在第一管路P1上。该第一电磁阀SV1连接在第一管路P1和第三管路P3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Po1与第一管路P1与第四管路P4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Po2之间。该第二连接端口Po2比第一连接端口Po1更靠近模式转换器30。
第二电磁阀SV2设置在第二管路P2上。该第二电磁阀SV2连接在第二管路P2和第三管路P3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口Po3与第二管路P2与第四管路P4相连接的第四连接端口Po4之间。该第三连接端口Po3比第四连接端口Po4更靠近模式转换器30。
第三电磁阀SV3设置在第三管路P3上。第四电磁阀SV4设置在第四管路P4上。
控制器202分别与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电连接。该控制器202获取多个室内机 41至44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比较该制冷需求量和该制热需求量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机组运行模式对第一电磁阀SV1、第二电磁阀SV2、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进行控制,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器可以采用控制电路等硬件来实现上述功能。例如该控制器可以采用包含比较器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在接收到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后,通过比较器比较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的大小,并根据比较结果向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输出相应的电信号,以控制这些电磁阀的导通或闭合。
在上述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中,冷媒流向控制装置通过比较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的大小,判断机组运行模式,根据机组运行模式自动准确地控制电磁阀,从而可以精确地控制冷媒流向。另外,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可以采用两根管对外连接,因此可以简化安装操作,解决了三管制热回收系统的元器件多、连接管路复杂和安装维护不方便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这里,对这些模式分别说明如下:
完全制冷模式是指开机的所有室内机均处于制冷模式。
主体制冷模式是指在开机的所有室内机中,一部分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而另一部分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且所有处于制冷模式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大于所有处于制热模式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量。
完全制热模式是指开机的所有室内机均处于制热模式。
主体制热模式是指在开机的所有室内机中,一部分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而另一部分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且所有处于制冷模式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小于所有处于制热模式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量。
完全热回收模式是指在开机的所有室内机中,一部分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而另一部分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且所有处于制冷模式的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等于所有处于制热模式的室内机的制热需求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02在制冷需求量大于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冷模式或主体制冷模式,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导通(即打开)且控制第三电磁阀SV3 和第四电磁阀SV4闭合(即关断)。这样实现了在完全制冷模式或主体制冷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202在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且控制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这样实现了在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关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下冷媒的流向,后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可以包括:压缩机110、四通换向阀120、室外换热器130和气液分离器140。
压缩机110分别与四通换向阀120和气液分离器140连接。例如,如图2所示,该压缩机110的排气口通过油分离器150连接至四通换向阀120的第一端。
四通换向阀120分别与第一管路P1、室外换热器130和气液分离器140连接。如图2所示,该四通换向阀120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一管路P1,该四通换向阀120的第三端连接至室外换热器130,该四通换向阀120的第四端连接至气液分离器140。该四通换向阀120的第三端通过第三阀门161和第四阀门16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130,且该四通换向阀120的第二端还通过第五阀门171和第六阀门172连接至该室外换热器130。
气液分离器140连接至第二管路P2。例如,四通换向阀120与气液分离器140通过第七阀门180共同连接至第二管路P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阀门161、第四阀门162、第五阀门171、第六阀门172和第七阀门180可以均为电磁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室外换热器130可以通过第四电子膨胀阀151和第五电子膨胀阀152连接至第二管路P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还可以包括第一阀门51和第二阀门52。该第一阀门51设置在第一管路P1 上且位于第二连接端口Po2与模式转换器30之间。第二阀门52设置在第二管路P2上且设置在第三连接端口Po3与模式转换器30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室外机500。该室外机 500可以包括如前所述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也就是说,该冷媒流向控制装置20可以设置在室外机500内部。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冷媒流向控制装置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之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室外机500还可以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10、第一阀门51和第二阀门52。
下面结合图2描述室内机和模式转换器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室内机(例如室内机41、42、 43或44)包括:室内换热器401和与室内换热器401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4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模式转换器30可以包括多个单向阀组310。每个单向阀组310包括第一单向阀311和第二单向阀312。第一单向阀311的输出端和第二单向阀312的输入端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402连接到相应的室内换热器401的第一端。
该模式转换器30还可以包括多个电磁阀组320。每个电磁阀组320 可以包括第五电磁阀323和第六电磁阀324。该第五电磁阀323的一端和第六电磁阀324的一端均连接至相应的室内换热器401的第二端。第六电磁阀324的另一端连接至第一管路P1。
该模式转换器30还可以包括闪蒸器330。该闪蒸器330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管路P2。该闪蒸器330的第二端连接至第五电磁阀323的另一端。该闪蒸器330的第三端连接至第五管路P5的一端。该第五管路P5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P6连接至第一单向阀311的输入端,且通过第七管路P7连接至第二单向阀312的输出端。第二单向阀312 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管路P8连接至第一管路P1。
该模式转换器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五管路P5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342。该模式转换器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八管路P8上的第三电子膨胀阀34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模式转换器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五管路P5和第八管路P8上的第一过冷器351。该模式转换器30 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六管路P6和第八管路P8上的第二过冷器352。该第一过冷器351和该第二过冷器352可以使得部分液态冷媒节流,从而对主路中的液态冷媒过冷,以达到室内机更好的制冷效果。
至此,详细描述了模式转换器的结构。模式转换器可以使得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机组实现同时制冷和制热的功能。模式转换器可以根据室内机的模式调节内部的电磁阀控制冷媒流向。
如前面所述,在制冷需求量大于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冷模式或主体制冷模式。下面结合图3和图4分别详细描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冷模式和主体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
图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如图3所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10排出,经过四通换向阀120和室外换热器130变为高压液态冷媒或汽液混合态冷媒。此时,控制器(图3中未示出)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 导通,且控制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闭合,使得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二电磁阀SV2流出第二阀门52,进入模式转换器30。
在完全制冷模式下,室内机41至44均处于制冷模式。冷媒通过闪蒸器330、第五管路P5、第六管路P6、第一单向阀311和第一电子膨胀阀402进入室内机41至44的室内换热器401。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401换热(此时为吸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冷媒。该低压气态冷媒通过模式转换器30的第六电磁阀324流进第一阀门51。此时,第一电磁阀SV1导通且第四电磁阀SV4闭合,所以冷媒由第一电磁阀SV1流经四通换向阀120进入气液分离器140,然后进入压缩机 110再次进行循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导通,且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闭合,实现了在完全制冷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主体制冷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如图4所示,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10排出,经过四通换向阀120和室外换热器130变为高压液态冷媒或汽液混合态冷媒。此时,控制器(图4中未示出)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 导通,且控制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闭合,使得高压的冷媒经过第二电磁阀SV2流出第二阀门52,进入模式转换器30。
例如,在该主体制冷模式下,第一室内机41处于制热模式,第二室内机42、第三室内机43和第四室内机44均处于制冷模式。冷媒通过闪蒸器330后,一部分冷媒变为气态冷媒,另一部分冷媒为液态冷媒。
该气态冷媒通过与第一室内机41对应的第五电磁阀323进入第一室内机41的室内换热器401换热。该气态冷媒在第一室内机41 的室内换热器401放热后变为液态冷媒。此时,第一室内机41执行制热功能。该液态冷媒通过对应的第一电子膨胀阀402和第二单向阀312后进入第五管路P5。此时,第二电子膨胀阀342导通,第三电子膨胀阀343闭合。
从闪蒸器330流出的液态冷媒和由第一室内机41换热导致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五管路P5、第六管路P6、第一单向阀311和第一电子膨胀阀402进入室内机42至44的室内换热器401。冷媒经过室内换热器401换热(此时为吸热)后,变为低压气态冷媒。此时,室内机 42至44执行制冷功能。该低压气态冷媒通过模式转换器30的第六电磁阀324流进第一阀门51。此时,第一电磁阀SV1导通且第四电磁阀SV4闭合,所以冷媒由第一电磁阀SV1流经四通换向阀120进入气液分离器140,然后进入压缩机110再次进行循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导通,且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闭合,实现了在主体制冷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如前所述,在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下面结合图5、图6和图7分别详细描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下的冷媒流向。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如图5所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10排出,经过四通换向阀120流向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三电磁阀SV3。此时,控制器 (图5未示出)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因此,气态冷媒通过第三电磁阀SV3和第二阀门52进入模式转换器30的闪蒸器330。然后,气态冷媒从闪蒸器330输出,经过第五电磁阀323进入室内机41至44 的室内换热器401。
在完全制热模式下,室内机41至44均处于制热模式。气态冷媒在室内机41至44的室内换热器401换热(此时为放热)后,变为液态冷媒。此时,第三电子膨胀阀343导通,第二电子膨胀阀342闭合。该液态冷媒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402、第二单向阀312和第三电子膨胀阀343进入第一阀门51。
此时第一电磁阀SV1处于闭合状态,第四电磁阀SV4处于导通状态,所以冷媒流经第四电磁阀SV4进入室外换热器13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四通换向阀120和气液分离器140进入压缩机110,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实现了在完全制热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主体制热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如图6所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10排出,经过四通换向阀120流向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三电磁阀SV3。此时,控制器 (图6未示出)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因此,气态冷媒通过第三电磁阀SV3和第二阀门52进入模式转换器30的闪蒸器330。
例如,在该主体制热模式下,第一室内机41处于制冷模式,第二室内机42、第三室内机43和第四室内机44均处于制热模式。
气态冷媒在第二室内机42、第三室内机43和第四室内机44的室内换热器401换热(此时为放热)后,变为液态冷媒。此时,第三电子膨胀阀343导通,第二电子膨胀阀342闭合。在该液态冷媒流经对应的第一电子膨胀阀402和第二单向阀312后,该液态冷媒的一部分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343和第八管路P8进入第一阀门51,该液态冷媒的另一部分经过第六管路P6、第一单向阀311和第一电子膨胀阀402进入第一室内机41的室内换热器401进行换热(此时为吸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六电磁阀324流进第一阀门51。
此时第一电磁阀SV1处于闭合状态,第四电磁阀SV4处于导通状态,所以冷媒流经第四电磁阀SV4进入室外换热器130换热。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四通换向阀120和气液分离器140进入压缩机110,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实现了在主体制热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完全热回收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多个单向阀组中每个第一单向阀和每个第二单向阀的开关状态以控制冷媒的流向,从而使得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等于多个室内机的制热需求量。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下的冷媒流向示意图。
如图7所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从压缩机110排出,经过四通换向阀120流向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三电磁阀SV3。此时,控制器 (图7未示出)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因此,气态冷媒通过第三电磁阀SV3和第二阀门52进入模式转换器30的闪蒸器330。
例如,在该完全热回收模式下,第一室内机41和第二室内机42 均处于制冷模式,第三室内机43和第四室内机44均处于制热模式。
气态冷媒在第三室内机43和第四室内机44的室内换热器401 换热(此时为放热)后,变为液态冷媒。此时,第三电子膨胀阀343 导通,第二电子膨胀阀342闭合。在该液态冷媒流经对应的第一电子膨胀阀402和第二单向阀312后,该液态冷媒的一部分经过第三电子膨胀阀343和第八管路P8进入第一阀门51,该液态冷媒的另一部分经过第六管路P6、第一单向阀311和第一电子膨胀阀402进入第一室内机41和第二室内机42的室内换热器401进行换热(此时为吸热)。换热后的冷媒经过第六电磁阀324流进第一阀门51。
此时第一电磁阀SV1处于闭合状态,第四电磁阀SV4处于导通状态,所以冷媒流经第四电磁阀SV4直接回到气液分离器140,然后进入压缩机110,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SV1和第二电磁阀SV2闭合,第三电磁阀SV3和第四电磁阀SV4导通,实现了在完全热回收模式下对冷媒流向的控制。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冷媒流向控制方法的流程图。该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冷媒流向控制装置、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该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与模式转换器通过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连接。该模式转换器与该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步骤 S810至S830。
在步骤S810,获取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
在步骤S820,根据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模式转换器连接,模式转换器与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在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的第一电磁阀,其中,第一电磁阀连接在第一管路和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与第一管路与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之间,且第二连接端口比第一连接端口更靠近模式转换器;设置在第二管路上的第二电磁阀,其中,第二电磁阀连接在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口与第二管路与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四连接端口之间,且第三连接端口比第四连接端口更靠近模式转换器;设置在第三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以及设置在第四管路上的第四电磁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820可以包括:比较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的大小,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
在步骤S830,根据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830可以包括:根据机组运行模式对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至此,提供了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冷媒流向控制方法。该冷媒流向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该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以及根据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在该方法中,根据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来控制冷媒流向,从而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机组运行模式可以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的步骤可以包括:在制冷需求量大于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冷模式或主体制冷模式。根据机组运行模式对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的步骤可以包括:在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冷模式或主体制冷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导通且控制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闭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的步骤可以包括:在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根据机组运行模式对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的步骤可以包括:在确定机组运行模式为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或完全热回收模式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闭合,且控制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导通。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该控制器包括存储器910和处理器920。其中:
存储器910可以是磁盘、闪存或其它任何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器用于存储图8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指令。
处理器920耦接至存储器910,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来实施,例如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该处理器920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根据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精确地控制冷媒流向,从而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如图10所示,该控制器1000包括存储器1010和处理器1020。处理器1020通过BUS总线1030耦合至存储器1010。该控制器1000还可以通过存储接口1040连接至外部存储装置1050以便调用外部数据,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口1060连接至网络或者另外一台计算机系统(未标出),此处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存储器存储数据指令,再通过处理器处理上述指令,根据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精确地控制冷媒流向,从而可以自动适应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进而改善了用户体验。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冷媒流向控制装置、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
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与所述模式转换器通过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模式转换器与所述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
其中,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获取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根据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所述机组运行模式控制冷媒的流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
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的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口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
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的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四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口比所述第四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
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
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的第四电磁阀;以及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电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比较所述制冷需求量和所述制热需求量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对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大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冷模式或所述主体制冷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闭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热模式、所述主体制热模式或所述完全热回收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闭合,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包括:
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外换热器和气液分离器,
其中,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四通换向阀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所述气液分离器连接至所述第二管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且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口与所述模式转换器之间;和
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端口与所述模式转换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室内机包括:
室内换热器,和
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连接的第一电子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转换器包括:
多个单向阀组,每个单向阀组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到相应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
多个电磁阀组,每个电磁阀组包括第五电磁阀和第六电磁阀,所述第五电磁阀的一端和所述第六电磁阀的一端均连接至相应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所述第六电磁阀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管路;
闪蒸器,所述闪蒸器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管路,所述闪蒸器的第二端连接至所述第五电磁阀的另一端,所述闪蒸器的第三端连接至第五管路的一端,其中,所述第五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第六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输入端,且通过第七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所述第二单向阀的输出端通过第八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管路;
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上的第二电子膨胀阀;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八管路上的第三电子膨胀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式转换器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八管路上的第一过冷器;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六管路和所述第八管路上的第二过冷器。
11.一种用于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包括: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模式转换器和多个室内机,其中,所述室外机冷媒操作组件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器连接,所述模式转换器与所述多个室内机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连接有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
所述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的第一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一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二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二连接端口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
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的第二电磁阀,其中,所述第二电磁阀连接在所述第二管路和所述第三管路相连接的第三连接端口与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相连接的第四连接端口之间,且所述第三连接端口比所述第四连接端口更靠近所述模式转换器;
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的第三电磁阀;
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的第四电磁阀;以及
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电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器获取所述多个室内机的制冷需求量和制热需求量,比较所述制冷需求量和所述制热需求量的大小,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机组运行模式,并根据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对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进行控制,以控制冷媒的流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组运行模式包括:完全制冷模式、主体制冷模式、完全制热模式、主体制热模式和完全热回收模式中的至少一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大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冷模式或所述主体制冷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导通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闭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器在所述制冷需求量小于或等于所述制热需求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机组运行模式为所述完全制热模式、所述主体制热模式或所述完全热回收模式,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闭合,且控制所述第三电磁阀和所述第四电磁阀导通。
15.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媒流向控制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56685.XU CN212644791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756685.XU CN212644791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44791U true CN212644791U (zh) | 2021-03-02 |
Family
ID=747869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756685.XU Active CN212644791U (zh) | 2020-08-20 | 2020-08-20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4479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66389A (zh) * | 2021-08-12 | 2021-10-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转换器、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08-20 CN CN202021756685.XU patent/CN21264479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66389A (zh) * | 2021-08-12 | 2021-10-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转换器、空调机组及空调机组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739588U (zh) | 一种可提高换热性能的空调 | |
JP6081033B1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EP2808621B1 (e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CN110906500B (zh) | 一种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
CN109140725B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 |
CN103528142B (zh) | 防结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22068281A1 (zh) |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 |
CN105066349B (zh) | 热回收多联机的内机模式转换控制方法和热回收多联机 | |
CN210832379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0645726A (zh) | 单冷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EP2584285A1 (en) | Refrigerating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CN212644791U (zh)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室外机 | |
CN112178893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1023496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5111819B (zh) | 多联式空调系统、空调控制方法、控制器及存储介质 | |
CN112611074A (zh) | 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控制方法、存储介质、控制装置 | |
CN110579040A (zh) | 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空调 | |
CN215951815U (zh) | 热泵系统及空调设备 | |
CN203501358U (zh) | 空调系统 | |
CN114165856A (zh)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冷媒流向控制装置和方法 | |
WO2022239212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CN210801674U (zh) | 单冷空调系统及热泵空调系统 | |
CN211424782U (zh) | 热氟除霜装置及空调机组 | |
CN111578450A (zh) | 一种空调系统及其除霜方法 | |
CN106322558B (zh) | 多联机空调器系统及其室外机、除霜控制方法及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