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39683U -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39683U
CN212639683U CN202020942995.4U CN202020942995U CN212639683U CN 212639683 U CN212639683 U CN 212639683U CN 202020942995 U CN202020942995 U CN 202020942995U CN 212639683 U CN212639683 U CN 212639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ite
automobile body
arms
arm
hang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4299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angling Group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4299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39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39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39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白车身起吊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吊具框架,设置于固定组件的下方;升降组件,连接在固定组件和吊具框架之间;两个吊臂,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吊具框架的相对两侧,吊臂的顶部与吊具框架铰接,吊臂的底部设有托臂;伸缩杆,连接在两个吊臂之间,当两个吊臂受外力作用相互撑开时,伸缩杆伸长,当外力撤销时,伸缩杆收缩以带动两个吊臂恢复至初始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使用时,升降组件驱动两个吊臂下落到白车身所在位置,将两个吊臂底部的托臂托住白车身底部,再利用升降组件驱动两个吊臂上升到预定高度,从而将白车身抬升,以方便对全铝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

Description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开始了对全铝车身的研究。目前,国内主机厂研究的全铝车身大都采用骨架+蒙皮结构,而对于全铝车身的连接工艺主要有MIG焊、TIG焊、FDS、TOX等连接工艺。
其中,MIG弧焊是目前全铝车身结构应用最多的焊接工艺。由于铝弧焊焊接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焊瘤、弧坑等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打磨,这也包括对白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
对于传统钢车身的调整线往往不需要进行白车身底部打磨,因此传统钢车身的调整线中未设置底部打磨工位,因此为了满足全铝车身的底部打磨,需要在传统钢车身的调整线中设计一个适合全铝车身的底部打磨工位,这就要求需要在底部打磨工位上设计一套能够将白车身吊取的机构,以方便对全铝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以方便对全铝白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的技术问题。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固定组件;
吊具框架,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下方;
升降组件,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吊具框架之间,用于驱使所述吊具框架升降运行;
两个吊臂,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吊具框架的相对两侧,所述吊臂的顶部与所述吊具框架铰接,所述吊臂的底部设有用于托住白车身底部的托臂;
伸缩杆,连接在两个所述吊臂之间,当两个所述吊臂受外力作用相互撑开时,所述伸缩杆伸长,当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伸缩杆收缩至初始长度,以带动两个所述吊臂恢复至初始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两个导向杆,每一所述吊臂的下方各设置一个所述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倾斜设置,且两个所述导向杆的间距朝远离所述吊臂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当所述吊臂降落到所述导向杆所在位置时,两个所述导向杆将两个所述吊臂撑开。
进一步地,所述吊臂包括两个竖杆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竖杆的底部之间的横杆,当所述吊臂降落到所述导向杆所在位置时,所述横杆贴在所述导向杆的外壁向下滑动,以撑开两个所述吊臂。
进一步地,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一防坠组件,所述第一防坠组件包括立柱、与所述立柱的顶部转动连接的安全挡臂、以及用于限制所述安全挡臂转动的定位销。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第一防坠组件沿第二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吊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挡臂和所述托臂上均设有聚氨酯托块。
进一步地,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第二防坠组件,所述第二防坠组件包括两个夹臂及两个旋转驱动组件,两个所述夹臂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对称设于所述吊具框架的相对两侧,所述夹臂的顶部与所述固定组件铰接,所述夹臂的底部设有用于勾住吊具框架的挂钩,所述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上,且每个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各连接一个所述夹臂,当所述吊具框架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夹臂朝向所述吊具框架转动,以将所述挂钩转入所述吊具框架的底部,以勾住所述吊具框架。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白车身调整线,包括滚床、以及在所述滚床上移动并用于放置白车身的滑撬,还包括上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所述滚床上设有一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设置于所述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的上方。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计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使用时,升降组件驱动两个吊臂下落到白车身所在位置,将两个吊臂底部的托臂托住白车身底部,再利用升降组件驱动两个吊臂上升到预定高度,从而将白车身抬升,以方便对全铝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此外,通过将吊臂与吊具框架铰接,便于将吊臂撑开、以方便将托臂勾到白车身底部,同时还在两个吊臂之间设置伸缩杆,伸缩杆用于在外力撤销时带动吊臂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保证两个吊臂的相对位置,进而保证吊臂抬升白车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白车身起吊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吊具框架的安装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臂的安装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吊臂被导向杆撑开时的结构说明图;
图5为图4当中I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防坠组件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伸缩杆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白车身调整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当中的白车身起吊装置100,包括固定组件10、吊具框架20、升降组件30、两个吊臂40、伸缩杆50及第一防坠组件60,其中:
固定组件10包括工字梁11、以及设置于工字梁11下方并与工字梁11固定连接的固定框架12,吊具框架20设置于固定框架12的下方,升降组件30连接在固定组件10和吊具框架20之间,用于驱使吊具框架20升降运行。具体地,在本实施例当中,升降组件30包括电动葫芦31和两个剪刀臂32,电动葫芦31吊设固定在工字梁11底部,两个剪刀臂32沿第一方向对称设于电动葫芦31的两侧,且剪刀臂32的顶部与固定框架12固定连接,剪刀臂32的底部与吊具框架20固定连接,电动葫芦31与吊具框架20连接,用于驱动吊具框架20升降,当吊具框架20上升时,吊具框架20与固定框架12的间距缩短,剪刀臂32被压缩;当吊具框架20下降时,吊具框架20与固定框架12的间距延长,剪刀臂32被拉伸,剪刀臂32用于保证吊具框架20升降的稳定性,避免吊具框架20晃动。在其它实施例当中,还可以采用气缸、液压缸、或电机升降驱动机构来代替电动葫芦31去驱动吊具框架20升降。
两个吊臂40沿该第一方向对称设置于吊具框架20的相对两侧,吊臂40的顶部与吊具框架20铰接,吊臂40的底部设有用于托住白车身底部的托臂41。伸缩杆50连接在两个吊臂40之间,伸缩杆50为自缩式伸缩杆50,即在失去外力拉伸后伸缩杆50自行收缩至初始长度。当两个吊臂40受外力作用相互撑开时,伸缩杆50伸长,当外力撤销时,伸缩杆50收缩至初始长度,以带动两个吊臂40恢复至初始状态,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时,伸缩杆50保持两个吊臂40之间的相对距离。
请参阅图7,所示为一实施例当中的伸缩杆50的具体结构,图7示出的伸缩杆50包括中空的固定杆51、设置于固定杆51两端的两个活动杆52、以及设置于固定杆51的中空内并连接两个活动杆52的拉伸弹簧53,活动杆52一端活动套入固定杆51的中空内,另一端与对应的吊臂40铰接,活动杆52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挡缘521,在活动杆52未受拉力作用时,在拉伸弹簧53的拉力作用下,限位挡缘521抵靠于固定杆51的端面,此时伸缩杆50处于初始长度(也为最小长度);当两个吊臂40受外力向外撑开时,将向外拉动两个活动杆52,当外力撤销时,拉伸弹簧53拉到两个活动杆52复位,伸缩杆50收缩至初始长度,以带动两个吊臂40恢复至初始状态。
此外,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两个导向杆70,每一吊臂40的下方各设置一个导向杆70,导向杆70倾斜设置,且两个导向杆70的间距朝远离吊臂40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当吊臂40降落到导向杆70所在位置时,两个导向杆70将两个吊臂40撑开,当吊臂40下降到与导向杆70接触时,两个吊臂40张开一定距离,避免白车身转移到下一工位时,滑撬与吊臂40发生干涉。具体地,吊臂40包括两个竖杆42以及连接在两个竖杆42的底部之间的横杆43,当吊臂40降落到导向杆70所在位置时,横杆43贴在导向杆70的外壁向下滑动,以撑开两个吊臂40(如图4和图5所示)。每个竖杆42的末端均设置一个托臂41,四个托臂41同时托住白车身,可以保证白车身升级的稳定性。在具体实施时,导向杆70可以布置于白车身调整线的滚床或塔台上,且导向杆70的布置高度低于滚床上的滑撬所在的高度,使得在放下白车身的过程当中,白车身先落到滑撬上,然后吊臂40继续下降,托臂41脱离白车身,白车身由滑撬支撑,当吊臂40继续下降到与导向杆70接触时,两个导向杆70将两个吊臂40撑开,然后滚床再带动滑撬移动,以将白车身移动至下一工位处,由于吊臂40已被撑开,吊臂40不会与滑撬及白车身产生干涉。
其中,第一防坠组件60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若干第一防坠组件60沿第二方向对称设置于两个吊臂40的相对两侧,该第二方向垂直该第一方向。第一防坠组件60具体包括立柱61、与立柱61的顶部转动连接的安全挡臂62、以及用于限制安全挡臂62转动的定位销63。具体地,安全挡臂62通过轴承(图未示)与立柱61的顶部转动连接,且安全挡臂62自身水平设置,安全挡臂62及立柱61的顶部对应设有定位销孔,定位销63插入定位销孔中来限制安全挡臂62相对立柱61转到。具体使用时,当吊臂40将白车身抬升到指定高度时,将安全挡臂62转到至白车身底部,然后插上定位销63,以限制安全挡臂62转到,此时安全挡臂62支撑白车身,防止白车身下坠,保护底下打磨人员的安全。
进一步地,白车身起吊装置100还包括第二防坠组件80,第二防坠组件80包括两个夹臂81及两个旋转驱动组件82,两个夹臂81垂直第一方向对称设于吊具框架20的相对两侧,即两个夹臂81沿该第二方向对称设于吊具框架20的相对两侧,夹臂81的顶部与固定组件10铰接,夹臂81的底部设有用于勾住吊具框架20的挂钩811,旋转驱动组件82设置于固定组件10上,且每个旋转驱动组件82各连接一个夹臂81,当吊具框架20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旋转驱动组件82驱动夹臂81朝向吊具框架20转动,以将挂钩811转入吊具框架20的底部,以勾住吊具框架20。在本实施例当中,旋转驱动组件82具体包括固定于固定框架12上的气缸821、以及与气缸821连接的连接块822,连接块822的一端与气缸821的活塞轴连接,连接块822的另一端与夹臂81的顶部固定连接,气缸821的活塞轴伸长时,通过连接块822带动夹臂81朝向吊具框架20的转动,以将挂钩811转入吊具框架20的底部,进而勾住吊具框架20,防止吊具框架20下坠,进而防止白车身下坠,保护底下打磨人员的安全;气缸821的活塞轴缩短时,通过连接块822带动夹臂81远离吊具框架20的转动,挂钩811从吊具框架20底部转出,此时升降组件30可驱动吊具框架20升降移动。在其它实施例当中,还可以采用液压缸、或电机伸缩驱动机构来代替气缸821去驱动夹臂81转动。
优选为,为了避免损伤白车身,安全挡臂62和挂钩811上均设有聚氨酯托块a,在其它实施例当中,还可以采用橡胶、硅胶等其它柔性材质来保护白车身不被损伤。
结合图1-图6,使用时,升降组件30先驱动吊臂40下降到导向杆70所在位置,此外两个吊臂40被两个导向杆70撑开,然后滚床带动载有白车身的滑撬移动到吊具框架20的正下方(即后续的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处),然后升降组件30驱动吊臂40上升至脱离导向杆70,此时在伸缩杆50作用下,两个吊臂40合拢,使得吊臂40底部的托臂41勾到滑撬上的白车身的底部,然后升降组件30继续驱动吊臂40上升,由于白车身被托臂41托住,此时白车身将跟随一同上升,当白车身上升到安全挡臂62所在高度时停止上升,将安全挡臂62转至白车身底部并插上定位销63,以用安全挡臂62支撑白车身,同时第二防坠组件80勾住吊具框架20,防止白车身下坠,此时即可对白车身底部进行打磨;
打磨完成后,升降组件30驱动吊臂40下降到导向杆70所在位置,在此过程当中,白车身先落到滑撬上,然后两个吊臂40再被导向杆70撑开,最后滚床带动滑撬移动,以将打磨好的白车身移动至下一工位处,由于吊臂40已被撑开,此时吊臂40不会与滑撬及白车身产生干涉。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白车身起吊装置100,通过设计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使用时,升降组件30驱动两个吊臂40下落到白车身所在位置,将两个吊臂40底部的托臂41托住白车身底部,再利用升降组件30驱动两个吊臂40上升到预定高度,从而将白车身抬升,以方便对全铝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此外,通过将吊臂40与吊具框架20铰接,便于将吊臂40撑开、以方便将托臂41勾到白车身底部,同时还在两个吊臂40之间设置伸缩杆50,伸缩杆50用于在外力撤销时带动吊臂40恢复至初始状态,从而保证两个吊臂40的相对位置,进而保证吊臂40抬升白车身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白车身调整线,请参阅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当中的白车身调整线,包括滚床200、在滚床200上移动并用于放置白车身300的滑撬400、以及上述第一实施例当中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100,所述滚床200上设有一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201,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100设置于所述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201的上方。具体地,可将白车身起吊装置100的工字梁11固定于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201的上方墙体或支撑梁上。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白车身调整线,通过设置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201、并在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201的上方设置白车身起吊装置100,能够极大的方便对全铝车身的底部进行打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固定组件;
吊具框架,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下方;
升降组件,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吊具框架之间,用于驱使所述吊具框架升降运行;
两个吊臂,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吊具框架的相对两侧,所述吊臂的顶部与所述吊具框架铰接,所述吊臂的底部设有用于托住白车身底部的托臂;
伸缩杆,连接在两个所述吊臂之间,当两个所述吊臂受外力作用相互撑开时,所述伸缩杆伸长,当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伸缩杆收缩至初始长度,以带动两个所述吊臂恢复至初始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两个导向杆,每一所述吊臂的下方各设置一个所述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倾斜设置,且两个所述导向杆的间距朝远离所述吊臂的方向逐渐增大,以使当所述吊臂降落到所述导向杆所在位置时,两个所述导向杆将两个所述吊臂撑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臂包括两个竖杆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竖杆的底部之间的横杆,当所述吊臂降落到所述导向杆所在位置时,所述横杆贴在所述导向杆的外壁向下滑动,以撑开两个所述吊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一防坠组件,所述第一防坠组件包括立柱、与所述立柱的顶部转动连接的安全挡臂、以及用于限制所述安全挡臂转动的定位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防坠组件沿第二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吊臂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所述第一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挡臂和所述托臂上均设有聚氨酯托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还包括第二防坠组件,所述第二防坠组件包括两个夹臂及两个旋转驱动组件,两个所述夹臂垂直所述第一方向对称设于所述吊具框架的相对两侧,所述夹臂的顶部与所述固定组件铰接,所述夹臂的底部设有用于勾住吊具框架的挂钩,所述旋转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固定组件上,且每个所述旋转驱动组件各连接一个所述夹臂,当所述吊具框架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所述旋转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夹臂朝向所述吊具框架转动,以将所述挂钩转入所述吊具框架的底部,以勾住所述吊具框架。
8.一种白车身调整线,包括滚床、以及在所述滚床上移动并用于放置白车身的滑撬,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白车身起吊装置,所述滚床上设有一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所述白车身起吊装置设置于所述白车身底部打磨工位的上方。
CN202020942995.4U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Active CN212639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42995.4U CN21263968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42995.4U CN21263968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39683U true CN212639683U (zh) 2021-03-02

Family

ID=74796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42995.4U Active CN212639683U (zh) 2020-05-28 2020-05-28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396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4685A (zh) * 2021-05-21 2021-07-30 岳阳鹏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用塔吊的吊装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4685A (zh) * 2021-05-21 2021-07-30 岳阳鹏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施工用塔吊的吊装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937340A (en) Aerial platform having boom mounted pipe holder
CA2981706C (en) Inspection system
CN212639683U (zh) 一种白车身起吊装置及白车身调整线
US20180264983A1 (en) A load carrier for a vehicle
CN212356339U (zh) 一种起重机维修的悬吊吊挂装置
CN114608383B (zh) 箭体起竖装置
CN113353816B (zh) 一种吊车自稳定装置
JP2017186131A (ja) クレーン装置及びカーテンウォールの設置方法
CN107128858B (zh) 核电站模块翻转装置
JP2643212B2 (ja) クレーン用吊ビーム
CN107128857B (zh) 核电站模块翻转装置
JP2537247Y2 (ja) 自走式高所作業車の吊り装置
JP2702052B2 (ja) 荷役設備における防風雨装置
JP6863575B2 (ja) 異形ブロックの反転装置及び異形ブロックの据え付け方法
CN216141139U (zh) 船用起重机防脱落装置
JP3224927B2 (ja) 延長アーム型簡易クレーン
CN218968728U (zh) 一种新型适用于超高起重机的可倾倒式a字架
CN211534207U (zh) 折叠吊船装置
JPH054437Y2 (zh)
CN214611110U (zh) 一种汽车吊具
CN219548323U (zh) 一种智能建造用施工升降平台
RU2816380C1 (ru)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одъема запасного колеса н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CN215881612U (zh) 一种随车平衡机械手
CN214087398U (zh) 一种起重机的驱动与控制系统
JPH08132808A (ja) 航空機の車輪交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