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23139U -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23139U
CN212623139U CN202021662494.7U CN202021662494U CN212623139U CN 212623139 U CN212623139 U CN 212623139U CN 202021662494 U CN202021662494 U CN 202021662494U CN 212623139 U CN212623139 U CN 2126231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person
people
gate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6249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岳
易明中
陈洪亮
李亮
刘海兵
姜辉
叶阳东
佘维
孙博
杨志强
李明辉
张秋早
史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est Station of China Railway Beij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est Station of China Railway Beij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est Station of China Railway Beij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est Station of China Railway Beij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6249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231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231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2313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闸机通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员通道装置和控制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和左右两侧设置的箱体,两个箱体之间空间为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进口、出口和实体阻拦件;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激光光源以及多个的反射接收器,激光光源设置在靠近进口的箱体上,多个反射接收器与激光光源产生的光路呈锯齿形;控制器获取反射接收器接收的时间长度和节点控制实体阻拦件的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锯齿形光路,当激光光源至第一个反射接收器的的光线被挡住,后续的所有反光的光路都会被挡住,因此能够通过光路判断人员的前进方向,通过时间差判断移动速度和间隔,通过前进方向、移动速度和间隔的结合识别尾随和强闯。

Description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防闸机通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来说,人员通道管理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于管理人流并规范行人出入的最常见的设备就是闸机。
根据对机芯的控制方式的不同,分为机械式、半自动式、全自动式。有些厂商会把半自动式称为电动式,把全自动式称为自动式。
机械式是通过人力控制拦阻体(与机芯相连)的运转,机械限位控制机芯的停止;
半自动式是通过电磁铁来控制机芯的运转和停止;
全自动式是通过电机来控制机芯的运转和停止。
通过控制机芯的运转和停止,从而进一步控制拦阻体的开启和关闭。
根据同一台闸机所含机芯和拦阻体数量的不同,闸机可分为单机芯(包含1 个机芯和1个拦阻体)和双机芯(包含2个机芯和2个拦阻体,呈左右对称形态)。
根据拦阻体和拦阻方式的不同,现有技术可以分为三辊闸、摆闸、翼闸、平移闸、转闸、一字闸等。
摆闸
摆闸,在轨道交通行业一般称为拍打门,其拦阻体(闸摆)的形态是具有一定面积的平面,垂直于地面,通过旋转摆动实现拦阻和放行。拦阻体的材质常用不锈钢、有机玻璃、钢化玻璃,有的还采用金属板外包特殊的柔性材料(减少撞击行人的伤害)。从机芯控制方式上分为机械式、全自动式。从形态上分为立式、桥式、圆柱式,立式和圆柱式的体积较小,易于安装,但通道长度较短,行人检测模块功能受到限制;桥式摆闸通道较长,行人检测模块功能较强,安保性更高。所以,摆闸应用越来越广泛。特点如下:
1、通道宽的范围是所有闸机中最大的,一般在550mm-1000mm之间,某些高端产品可以做到1500mm,比较适合用于携带行李包裹的行人或自行车通行,也可以用作行动不便者专用通道。
2、桥式摆闸相对于三辊闸,增加了行人通行检测模块,可以有效检测通行目标,防尾随能力较强。
3、外观形态的可塑性是所有闸机中最强的,拦阻体的材料种类丰富,箱体的形态也多样化,易于设计出非常美观的造型,因此常用于写字楼、智能楼宇、会所等高端场合。
4、闸摆运转过程中没有机械碰撞,噪音比较小。
5、比较安全。即使拍打到人,由于是平面拍打,受力面积大,力量就分散了,因而一般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翼闸
翼闸,在轨道交通行业一般称为剪式门,国外很多地方也称为速通门,其拦阻体(闸翼)一般是扇形平面,垂直于地面,通过伸缩实现拦阻和放行。拦阻体的材质常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有的还采用金属板外包特殊的柔性材料 (减少撞击行人的伤害)。
机芯控制方式只有全自动式。形态也只有桥式,行人检测模块功能较强。特点如下:
1、通行速度是所有闸机中最快的。
2、通道宽介于三辊闸和摆闸之间,一般在550mm-900mm之间。
3、外观形态比较美观,闸翼的材料比较丰富。
4、紧急情况下闸翼会快速缩回箱体中,可以很方便的形成无障碍通道,提高通行速度,易于行人疏散。
三辊闸
三辊闸也叫三杆闸、三棍闸、三滚闸、辊闸、滚闸。拦阻体(闸杆)由3 根金属杆组成空间三角形,一般采用中空封闭的不锈钢管,坚固不易变形,通过旋转实现拦阻和放行。
三辊闸是最早出现的闸机类型,也是至今发展最为成熟完善的,但有逐渐被后续的摆闸和翼闸取代的趋势。
从机芯控制方式上分为机械式、半自动式、全自动式。从形态上分为立式和桥式,立式三辊闸体积较小,比较容易安装;桥式三辊闸的通道较长,安保性更高。特点如下:
1、能够非常有效的实现单次单人通行,即一次只能通过一人,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比较高。
2、成本较低。
3、防水防尘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适用于室外和室内。
旋转闸
由三辊闸发展而来,借鉴了旋转门的特点(最大的区别在于拦阻体不是玻璃门,而是金属栅栏)。根据拦阻体高度的不同,分为全高转闸(又叫全高闸或全高旋转闸)和半高转闸(又叫半高旋转闸),全高转闸应用比较多。
拦阻体(闸杆)一般由3根或4根金属杆组成平行于水平面的“丫”(又叫三杆转闸)形或“十”形(又叫十字闸或十字转闸)。
从机芯控制方式上分为机械式、半自动式、全自动式。从通道数量上分为单通道、双通道、三通道、四通道等,单通道和双通道比较常见。特点如下:
1、全高转闸的安保性是所有闸机中最高的,在所有闸机中唯一可以实现无人值守。
2、能够非常有效的实现单次单人通行,即一次只能通过一人,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比较高。
3、防水防尘能力较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适用于室外和室内。
一字闸
一字闸是早期的闸机之一,拦阻体(闸杆)是一根金属杆,一般采用中空封闭的不锈钢管,坚固不易变形,通过升起闸杆使之平行于水平面和落下闸杆使之缩回到箱体中实现拦阻和放行。
一字闸的闸杆动作是在同一垂直平面内90度升落,易伤到行人,因此逐渐被淘汰,国内很少使用,欧美市场发展比较早,还有一些应用。
机芯控制方式只有全自动式。形态也只有桥式,并且要求具备很强的行人检测功能,否则很容易伤到行人。
平移闸
平移闸,也叫平移门、全高翼闸等,由翼闸发展而来,借鉴了自动门的特点,拦阻体(闸翼)的面积较大,拦阻高度较大,垂直于地面,通过伸缩实现拦阻和放行。闸翼的材质常用有机玻璃、钢化玻璃。
机芯控制方式只有全自动式。形态也只有桥式,行人检测模块功能较强。特点如下:
1、安保性较强,由于拦阻体面积较大,可以有效防止行人上爬下钻非法通行。
2、外观形态非常美观。
3、通行速度较快,与翼闸类似。
4、通道宽介于三辊闸和摆闸之间,一般在550mm-900mm之间。
5、紧急情况下闸翼会快速缩回箱体中,可以很方便的形成无障碍通道,提高通行速度,易于行人疏散。
现有技术的缺点
但上述的人员通道系统都还没能真正高效解决尾随和强闯问题。由于摆闸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专利主要是针对摆闸进行改进。但本专利的技术原理稍加改造也可适用于其它闸机装置。
受拦阻体形态的限制,摆闸的耐冲撞性比三辊闸低,比翼闸也低。行人可以强行冲关,摆闸的力道未必拦得住,而且还可能损坏闸摆和机芯。另外,考虑到对人的安全性,摆闸关上实体阻拦件速度不可能太快,否则可能打伤人。而且如果关上实体阻拦件速度很快,机芯的成本就会非常高。更重要的是,开门和关上实体阻拦件是方向完全相反的两个过程,惯性决定了从开门到关上实体阻拦件之间必然有一个延迟。所以,如果尾随者或者强闯者速度足够快,完全可以在摆闸开门再关上实体阻拦件前冲过去。
翼闸耐冲撞性通常比摆闸高,但比三辊闸低,行人非法冲关时易损坏闸翼和机芯,而且也容易夹人或伤人。
三辊闸防尾随效果很好,可以防止无意尾随者,但有意尾随者还是可以利用这个空间挤进去。因为人的高矮胖瘦差异很大,所以这个空间不可能太小,否则,胖大之人就可能过不去。而且,还得为携带大件行李的人预留空间。所以,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三辊闸的空间必须比较大。另外,人体不是刚体,有一定的压缩空间,因而不带行李或带小件行李的两个人肯定就可以从这个空间挤进去。
同样道理,防尾随效果更好的全高旋转闸也不能完全防尾随和强闯,因为两个不带行李或带小件行李的两个人所占空间多半比携带大件行李的一个人所占空间小,也可能比一个胖大之人所占空间小。而且离旋转轴越远,半径越大,空间就越大,所以有意防尾随者多半会利用这个物理规律尾随进去。
所以,利用空间限制来防尾随和强闯,效果也不是很好。而且,对于三辊闸和全高旋转闸来说,基本上无需强闯,因为有空子可钻,尾随进去就行了。
另外,如果工作人员发现了尾随和强闯,要将他们遣返回去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由于要防止发生更多的尾随和强闯,这时候闸机门多半已经关闭了,因而尾随和强闯者没法快速从原路返回。工作人员往往得重新打开闸机门让尾随和强闯者原路返回。或者打开另外的通道让他们返回。
综上所述,不太可能利用空间限制来完全防住尾随和强闯,也不太可能只用一道门就杜绝尾随和强闯。即使双门也未必能完全杜绝,因为如果两人贴的非常近,或抱在一起,就很难识别出这是两个人。尤其是红外光电检测系统更是难以识别,当两人抱在一起时,基本上无法判别。因为现在的红外光电检测系统只有断面式产品,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那些进出口断面宽度比较大,人流密集的场景下,很难去分割紧邻人群的位置。
当然,智能的人脸识别组件通过数人头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成本高昂,尤其是多人脸识别组件立体检测。而且速度比较慢,而且准确率也不是太高。因为某些行李或物件可能被误认为人头,而有意尾随和强闯者还可能刻意隐藏,伪装和躲避这种人头检测。
但是采用智能的人脸识别组件,并不一定完全能高效,准确,可靠地识别出尾随。因为数人头的人脸识别组件只能发现一定区域内人头数比较多(≥2),如果仅凭这就判断是尾随,就有可能误判;因为如果这些人处于静止状态或接近于静止,就算一定区域内人头数比较多(≥2),也不是尾随。另外,如果数人头的人脸识别组件发现一定区域内人头数比较多(≥2),且不处于静止状态,但这些人在后退,则也不是尾随,而可能是在纠正尾随。所以,尾随是个动态的过程,必须考虑到速度和方向。而目前的数人头人脸识别组件很难判别出移动方向并计算出某一方向上的移动速度。
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某个方向上移动的速度也能有利于防尾随和强闯。比如,第一人是合法乘客,第二人不是,而且第二人距第一人较远(>1米),目前的红外传感器或数人头人脸识别组件都不会把这判断为尾随。但如果第一人配合第二人尾随,一旦第一人刷开门,第一人和第二人就同步向前冲。则刚打开的实体阻拦件还没来得及关上,第二人就已经尾随第一人冲过去了;因为第二人几个大跨步,通过这一米多的距离可能只需0.2秒,而在这极短的0.2秒内,现有的实体阻拦件无法快速的打开然后马上关上;因此,即使检测出来了,若尾随者或强闯者速度足够快,就能利用开门到关上实体阻拦件之间的这个延时冲过去。
治病不如防病,要想更有效地防住尾随和强闯,首先应该预防尾随和强闯,打消大部分尾随和强闯的侥幸心理。对于剩下的少数尾随和强闯者,则要让其事实上不可能足够快冲过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识别尾随和/或强闯的人员通道装置和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和左右两侧设置的箱体,两个箱体之间空间为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进口、出口和设置在出口处的实体阻拦件;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激光光源以及多个的反射接收器,所述激光光源设置在靠近进口的箱体上,多个所述反射接收器交叉分布在两个的箱体上,所述激光光源与反射接收器产生的光路呈锯齿形;
所述控制器获取反射接收器接收的时间长度和节点控制实体阻拦件的转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激光光源朝向反射接收器接收激光信号同时反射给下一个反射接收器接收并反射激光形成的锯齿形光路,当激光光源至第一个反射接收器的的光线被挡住,后续的所有反光的光路都会被挡住,以此类推,因此能够通过光路判断人员的前进方向,通过反射接收器的时间差能够判断通过通道内人员的移动速度和间隔,通过前进方向、移动速度和间隔的结合识别尾随和强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种人员通道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人员通道装置的正视图;
标号说明:1、箱体;2、通道;21、进口;22、出口;23、实体阻拦件;3、激光光源;4、反射接收器;5、投影仪;50、第一道门;6、光路;7、虚拟门; 8、人脸识别组件;81、摄像头;82、证件识别模块;9、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图2,一种人员通道2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和左右两侧设置的箱体1,两个箱体1之间空间为通道2;所述通道2包括进口21、出口22和设置在出口22处的实体阻拦件23;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激光光源3以及多个的反射接收器4,所述激光光源设置在靠近进口21的箱体1上,多个所述反射接收器4交叉分布在两个的箱体 1上,所述激光光源与反射接收器4产生的光路6呈锯齿形;
所述控制器获取反射接收器4接收的时间长度和节点控制实体阻拦件23的转动。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激光光源3朝向反射接收器4接收激光信号同时反射给下一个反射接收器4接收并反射激光形成的锯齿形光路6,当激光光源3至第一个反射接收器4的的光线被挡住,后续的所有反光的光路6都会被挡住,以此类推,因此能够通过光路6判断人员的前进方向,通过反射接收器4的时间差能够判断通过通道2内人员的移动速度和间隔,通过前进方向、移动速度和间隔的结合识别尾随和强闯。
进一步的,所述光路6在箱体1侧壁上的投影呈直线,该直线与进口21至出口22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所述光路6在箱体1侧壁上的投影呈直线,该直线与进口21至出口22方向的夹角为锐角,即增加了垂直方向的参考量,减少因为人员携带背包或者怀抱小孩而导致的误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有多组,相邻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垂直高度差约为10c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定)。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投影仪5,所述投影仪5向通道2内投射影像。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采用投影仪5向通道2内投射影像,由于大部分尾随和强闯是无意的或心存侥幸,投影利用人眼视觉特性在地面上投影出一个立体感较强的具有警示和指示作用的预防门,首先打消了一部分人尾随和强闯的侥幸心理。另外,指示作用则能减少一部分无意的尾随。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与第一检测组件结构相同设置方向相反。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第二检测组件采用与第一检测组件相同的原理进行双重检测,保证识别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出口22之间的通道2内还设置有虚拟门7,所述虚拟门7由光线构成,所述虚拟门7由控制器控制。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虚拟门7的设置,能够在判定后直接决定开启或者关闭,使得直接控制虚拟门7即可,使得实体阻拦件23可以处于常开状态,一旦发生强闯或者尾随,能够直接控制关闭实体阻拦件23,极大的缩短反应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虚拟门7与实体阻拦件23之间的箱体1上设置有侧开口。
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侧开口的设置,能够在实体阻拦件23关上的时候,使得尾随和强闯的人直接从侧开口走出。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人脸识别组件8和显示屏9,所述人脸识别组件 8和显示屏9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包括摄像头和/或证件识别模块;
所述控制器通过人脸识别组件8进行人脸识别,所述显示屏显示人脸识别的结果。
一种采用上述的人员通道2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实体阻拦件23为常开状态;虚拟门7为常闭状态;
所述控制器获取第一检测组件的反射接收器4的信号,获得通道2内人员的移动速度和间隔,判断是否有人实施尾随和强闯动作;
若否,则控制器控制实体阻拦件保持常开状态,虚拟门由常闭(即激光常亮)状态转换为开启(即激光常亮)状态,且人通过虚拟门后又转换为常闭(即激光常亮)状态;
若是,则控制器控制实体阻拦件改变为关闭状态,虚拟门也由常闭(即激光开启)状态转换为开启(即激光灭掉)状态,但人通过虚拟门后也不转换为常闭(即激光开启)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获得通道2内人员的移动速度和间隔”包括
通过记录反射接收器4被阻挡的时间、恢复的时间点以及持续的时间计算出通道2内人员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间隔。
本申请中的虚拟门7由激光光线构成,由人眼可见的激光光线组成,例如波长为532nm的黄绿激光,因为人眼对波长为555nm的光最敏感,而波长532nm 很接近555nm;所述第一和第二检测组件也由激光光束组成,使用人眼不可见的红外或紫外激光,以取代传统的红外光电传感器检测;也可参见另一专利“多模式融合人员通道装置”,申请号或专利号:201922419681.6中的虚拟门;
所述第一和第二检测组件之所以用激光,而不是用传统的红外线,因为激光优点如下:
1、激光发散角极小,即使探测激光的光电传感器密集布置,探测距离很远,也很容易保证一束激光的光斑极小,因而只照射到一个光电传感器,只检测一束激光。而相对于激光,目前常用的红外线发生器产生的红外线往往有比较大的发散角,“光”斑比较大。所以,红外传感器不可能布置得太密。否则,一束红外线就可能被好几个红外传感器同时探测到。而且,一个红外传感器也可能同时探测到多束红外线。这些都会造成混乱。但传感器布置得越密,往往就越能准确可靠地识别出尾随和强闯。
2、即使是低功率激光,相比于红外线,“亮”度也要高得多;因而激光光束被遮挡和被恢复,照射到光电传感器的光强改变量相当高,比红外线的改变量要高出好一个或几个数量级。这就保证了激光探测的极高灵敏性、极高响应速度、极高信噪比和极高可靠性。即使用低廉的光电传感器也能做到。而相比于激光,红外线被遮挡和被恢复时,照射到红外传感器的改变量可能并不充分,因而难以保证红外探测具有极高灵敏性、极高响应速度、极高信噪比和极高可靠性。即使昂贵的红外传感器,也不一定能做到。
3、激光单色性极佳,一束激光的频率能集中在一个极小的频段,几乎可看作是单一频率光源,因而几乎没有源于自然界的背景干扰。而自然界但凡有温度的人或物,都会辐射红外线,这就是一类背景干扰,红外传感器首先必须把这类背景干扰给滤掉。但自然界的人或物,几乎不可能自发产生激光,也就是说几乎不存在背景干扰。因而光电探测器探测到的激光几乎一定来自人为发射的激光,几乎不可能来自背景,因而几乎不需要背景过滤。如果光电传感器只对某一频段的光产生响应,则探测激光的光电传感器就可以做到极高的选择性。
4、极小的发散角和高亮度,使得激光尽管被多次来回反射,光斑仍然很小,探测激光的光电传感器仍然可以密集布置。间隔<1cm都行,这是目前的红外传感器做不到的。而且激光被多次来回反射,形成多束激光,就相当于一个激光发射器被“复制”成了多个,就可以起到多个红外线发射器的作用,因而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现在低功率激光发生器的价格已经比红外发射器还低。总之,激光束被遮挡和被恢复,对于探测激光的光电传感器来说就是一个很强烈,很可靠且很干净的对比。因而探测激光比探测目前常用的红外线更容易,更低廉,更准确,更可靠。即使是低廉的光电传感器也能比较容易很准确,很可靠地探测到激光束状态的改变。但探测红外线的光电传感器相对于探测激光的光电传感器,则要贵得多,复杂的多。而准确性和可靠性则可能要低。
5、最重要的是,一束激光被多次来回反射后,虽然物理上还是一束,但逻辑上却是多束,而且权重不一样,如图1、图2所述,0-1、1-2、2-3、3-4、4-5、 5-6、6-7、7-8、8-9、9-10、10-11组成了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图中数字表示的是第一检测组件的反射接收器4的序号。当人或物前向移动时, 0-1之间的激光光束,权重最高。一旦0-1之间的激光光束被遮挡,1-2、2-3、 3-4、4-5、5-6、6-7、7-8、8-9、9-10、10-11之间的所有激光光束就全都消失,1、 2、3、…、11这几个光电探测器就全都探测不到激光。相当于原子操作!根据这个原子操作,我们能立即判断出人或物是前向进入的。而10-11之间的激光光束,权重最低。它被遮挡,只会导致10-11之间的激光光束消失,只会导致光电传感器11探测不到激光。而A-B、B-C、C-D、D-E、E-F、F-G、G-H、H-I、I-J、J-K、 K-L间的激光光束则组成了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图中字母表示的是第二检测组件的反射接收器4的序号。当人或物逆向移动时,A-B之间的激光光束权重最高,K-L则最低,与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刚好相反。但当人或物继续前向移动时,K-L、J-K、I-J、H-I、G-H、F-G、E-F、D-E、C-D、 B-C、A-B间的激光光束则会被依次遮挡。而不是K-L间的激光光束一旦被遮挡, J-K、I-J、H-I、G-H、F-G、E-F、D-E、C-D、B-C、A-B间的激光光束就全都被遮挡。即,人或物前向移动时,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0-1、1-2、2-3、 3-4、4-5、5-6、6-7、7-8、8-9、9-10、10-11间的激光光束具有不同权重。0-1 最大,10-11最小。而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K-L、J-K、I-J、H-I、 G-H、F-G、E-F、D-E、C-D、B-C、A-B间的激光光束的权重都一样;反之,人或物逆向移动时,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A-B、B-C、C-D、D-E、 E-F、F-G、G-H、H-I、I-J、J-K、K-L间的激光束具有不同权重。A-B最大,K-L 最小。而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10-11、9-10、8-9、7-8、6-7、5-6、 4-5、3-4、2-3、1-2、0-1间的激光光束的权重都一样。一旦A-B间的激光光束被遮挡,则B-C、C-D、D-E、E-F、F-G、G-H、H-I、I-J、J-K、K-L间的激光束就全都被遮挡,就能立即判断出人或物是逆向进入的。所以,一旦发现前向光电探测器组全部探测不到激光,基本上就可以立即判断该人或物是前向进入的。一旦发现逆向光电探测器组全部探测不到激光,基本上就可以立即判断该人或物是逆向进入的。而且,当人或物前向移动时,辅之以逆向激光光束依次被遮挡的特性,不但能更加可靠地判断人或物的前向移动性,还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前向移动的速度。反之,当人或物逆向移动时,辅之以前向激光光束依次被遮挡的特性,不但能更加可靠地判断人或物的逆向移动性,还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逆向移动的速度。所以,利用本专利所述的激光光束组的权重属性,不但能很迅速且很可靠地准确判断出方向性,还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在该方向上移动的速度。这是一个突破。目前的数人头的人脸识别组件8做不到这些。目前的红外光电传感器检测也做不到这些,因为每条对射或反射的红外光束都是独立的,且权重都一样。如果只有0-1之间的红外光束被遮挡,你根本无法判断该人或物是从哪个方向进入的。因为1-2、2-3、3-4、……间的激光光束的状态可能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有当0-1、1-2、2-3、……间的红外光束依次被遮挡时,才能判断出人或物是前向进入的。但当人或物静止或基本静止时,就不能判断或须等很长时间才能判断出来。综上所述,来回反射的激光光束组不但大幅降低了成本,而且依赖于方向的权重特性,可用来即时,精准,可靠地判断出方向性,而且还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在该方向上移动的速度。而目前的数人头的摄像系统,即使再智能,似乎还不能精确计算出人或物在某个方向上移动的速度,即使是多人脸识别组件8立体检测也很难做到。而在某方向上人或物移动的速度,对于分割紧邻人员,识别出尾随和强闯往往很重要。
综上所述,当人或物前向通过闸机时,根据第一检测组件、第二检测组件的激光光束被遮挡,被恢复的各种不同变化,基本上就可识别出尾随和强闯。比如,如果有较多的被遮挡的激光光束依次被恢复,就基本上说明前后两人之间的间距比较长,不太可能发生尾随。如果只有极少的被遮挡的激光光束依次被恢复,就基本上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间距比较短,有可能发生了尾随。因为只有两人之间的间距才能导致激光光束被遮挡然后又被恢复。如果被遮挡的激光光束长时间内不能依次被恢复,就基本上说明人与人之间的间距短到趋近于零,则很可能发生了尾随。如果发现激光光束被遮挡然后被恢复的时间间隔很短,也可能发生了尾随。因为这往往意味着前后两人间的间距往往很小甚至趋近于零。通常,激光光束被遮挡然后又被恢复这个时间间隔越短,两人之间的间距越小。如果这个时间间隔趋于零,大概率说明两人之间的间距趋近于零了,而这就是明显的尾随了。由于上述激光光束组还能测速,即使激光光束被遮挡然后又被恢复这个时间间隔比较短,也不一定说明两人之间的间距比较小。因为有可能是人移动的速度很快,导致这个时间间隔变短了。但通过计算速度,就能发现两人之间的间距其实还是合理的,因而并不是尾随。反之,如果激光光束被遮挡然后又被恢复这个时间间隔比较长,也不一定说明两人之间的间距比较长。因为有可能是人移动的速度很慢,导致这个时间间隔变长了。但通过计算速度,就能发现两人之间的间距其实还是很短,因而还是尾随。
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某个方向上移动的速度也能有利于防尾随和强闯。比如,第一人是合法乘客,第二人不是,而且第二人距第一人较远(>1米),目前的红外传感器或数人头人脸识别组件8都不会把这判断为尾随。但如果第一人配合第二人尾随,一旦第一人刷开门,第一人和第二人就同步向前冲。则刚打开的实体阻拦件23还没来得及关上,第二人就已经尾随第一人冲过去了。因为第二人几个大跨步,通过这一米多的距离可能只需0.2秒。而在这极短的0.2秒内,现有的实体阻拦件23无法快到打开然后马上关上。但本专利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某个方向上移动的速度!当检测到突然加速时,实体阻拦件就提前关闭了,因而还是来得及。
但本专利所述的激光光束组能比较精确地计算出人前向移动的速度,一旦发现有人开始异常加速,则最后那道常开的实体阻拦件23就提前启动了关上实体阻拦件23这一个过程。由于不是开门然后马上再关上实体阻拦件23这两个相反的过程,而是只有关上实体阻拦件23这一个过程,且一旦发现有人开始异常加速,则就提前启动了关上实体阻拦件23这一个过程,因而还是能关住第一人和第二人。这是一个突破!第一人本来是合法乘客,但第一人配合了不合法的第二人尾随,第一人也就不合法了,也得关住,不能让第一人通过。而目前的闸机,由于难以判断速度,就不能提前启动关上实体阻拦件23的过程。而且实体阻拦件23不是常开的,存在开门然后马上关上实体阻拦件23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因而就来不及关住快速尾随或强闯的人。
不过,如果激光光束组只安装在一个高度,则很容易发生误判。比如,一个人拖着长大的行李,在某一高度(比如70cm),该行李紧贴着这个人。这时激光光束组和目前的红外传感器一样,也容易误判这是尾随,因为在该高度,行李与这个人之间没有间距。当然,不可能在每个高度,行李与这个人之间没有间距。因为如果这么紧贴的话,这个人就难以行走了。同理,如果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包,在100cm这个高度,这个大包紧贴着人,与人之间没有间距。但在30cm这个高度,总不可能有大包吧。由于上述激光光束组能密集布置,且成本较低,所以在垂直高度上可以安装多个激光组。比如,可在20cm、30cm、40cm、 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110cm、120cm这11个高度上各安装一组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和一组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也只需要22个激光模组。但高档的闸机,往往有24对以上红外传感器,而且每对红外传感器还比现在的低功率激光模组贵(这主要得益于近些年激光技术和产品的大发展)。大批量购买的话,目前的低功率激光模组价格已低于20元。
如果这11个高度上有6个高度上的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和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认为发生了尾随,则根据投票原则,就能以较高概率置信确实发生了尾随。如果有7个高度上的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和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认为发生了尾随,则能以更高概率置信确实发生了尾随,依此类推。如果全部高度上的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和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认为发生了尾随,则基本上能极高概率地置信确实发生了尾随。
总之,利用上述特性,分析多个高度上的第一检测组件,即前向激光光束组、第二检测组件,即逆向激光光束组被遮挡和被恢复的模式,就能精准,可靠,迅速地识别出尾随和强闯。
实施例一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和左右两侧设置的箱体,两个箱体之间空间为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进口、出口和设置在出口处的实体阻拦件;所述实体阻拦件为第三道门;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激光光源以及多个的反射接收器,所述激光光源设置在靠近进口的箱体上,多个所述反射接收器交叉分布在两个的箱体上,所述激光光源与反射接收器产生的光路呈锯齿形;
所述控制器获取反射接收器接收的时间长度和节点控制实体阻拦件的转动。
所述光路在箱体侧壁上的投影呈直线。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有多组,相邻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垂直高度差约为10cm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定)。
所述装置还包括投影仪,所述投影仪向通道内投射影像形成第一道门,所述第一道门与第一检测组件的位置在地面上的投影重合。
所述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与第一检测组件结构相同设置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出口之间的通道内还设置有虚拟门,所述虚拟门由激光光线构成,所述虚拟门由控制器控制,所述虚拟门为第二道门。
所述虚拟门与实体阻拦件之间的箱体上设置有侧开口。
所述装置还包括人脸识别组件和显示屏,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和显示屏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包括摄像头和/或证件识别模块;
所述控制器通过人脸识别组件进行人脸识别,所述显示屏显示人脸识别的结果。
实施例二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和左右两侧设置的箱体,两个箱体之间空间为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进口、出口和设置在出口处的实体阻拦件;所述实体阻拦件为第三道门;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激光光源以及多个的反射接收器,所述激光光源设置在靠近进口的箱体上,多个所述反射接收器交叉分布在两个的箱体上,所述激光光源与反射接收器产生的光路呈锯齿形;
所述控制器获取反射接收器接收的时间长度和节点控制实体阻拦件的转动。
所述光路在箱体侧壁上的投影呈直线。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有多组,相邻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垂直高度差约为10cm,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定。
所述装置还包括投影仪,所述投影仪向通道内投射影像形成第一道门。
所述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与第一检测组件结构相同设置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出口之间的通道内还设置有虚拟门,所述虚拟门由激光光线构成,所述虚拟门由控制器控制,所述虚拟门为第二道门。
所述装置还包括人脸识别组件和显示屏,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和显示屏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包括摄像头和/或证件识别模块;
所述控制器通过人脸识别组件进行人脸识别,所述显示屏显示人脸识别的结果。
实施例三
一种采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实体阻拦件为常开状态;由激光栅栏形成的虚拟门为常闭(即激光常亮)状态;
所述控制器获取第一检测组件和第二检测组件的反射接收器的信号,通过记录反射接收器被阻挡的时间、恢复的时间点以及持续的时间计算出通道内人员的移动速度和间隔,判断是否有人实施尾随和强闯动作;
若否,则控制器控制实体阻拦件保持常开状态,虚拟门由常闭(即激光常亮)状态转换为开启(即激光常亮)状态,且人通过虚拟门后又转换为常闭(即激光常亮)状态;
若是,则控制器控制实体阻拦件改变为关闭状态,虚拟门也由常闭(即激光开启)状态转换为开启(即激光灭掉)状态,但人通过虚拟门后也不转换为常闭(即激光开启)状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第一检测组件和左右两侧设置的箱体,两个箱体之间空间为通道;所述通道包括进口、出口和设置在出口处的实体阻拦件;
所述第一检测组件包括激光光源以及多个的反射接收器,所述激光光源设置在靠近进口的箱体上,多个所述反射接收器交叉分布在两个的箱体上,所述激光光源与反射接收器产生的光路呈锯齿形;
所述控制器获取反射接收器接收的时间长度和节点控制实体阻拦件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路在箱体侧壁上的投影呈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有多组,相邻所述第一检测组件的垂直高度差为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投影仪,所述投影仪向通道内投射影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若干第二检测组件,所述第二检测组件与第一检测组件结构相同设置方向相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检测组件与出口之间的通道内还设置有虚拟门,所述虚拟门由激光光线构成,所述虚拟门由控制器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虚拟门与实体阻拦件之间的箱体上设置有侧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员通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人脸识别组件和显示屏,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和显示屏分别与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人脸识别组件包括摄像头和/或证件识别模块;
所述控制器通过人脸识别组件进行人脸识别,所述显示屏显示人脸识别的结果。
CN202021662494.7U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231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2494.7U CN212623139U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62494.7U CN212623139U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23139U true CN212623139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12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62494.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623139U (zh) 2020-08-11 2020-08-11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231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5091A (zh) * 2021-09-29 2022-01-04 江苏讯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道检测装置、人员通道装置和货物检测通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85091A (zh) * 2021-09-29 2022-01-04 江苏讯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通道检测装置、人员通道装置和货物检测通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6302B (zh) 一种基于红外检测关键点的闸机通行识别方法
CN114076989A (zh)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和控制方法
KR100522065B1 (ko) 닫히는 도어에 접근하는 작은 물체 탐지용 안전 시스템 및 방법
US10838105B2 (en) Optical system for monitoring the movement of people through a passageway
CN105023335A (zh) 智能门岗系统及其门禁检测方法
CN106969715A (zh) 集装箱车辆检查系统
CN107355161A (zh) 用于全高式屏蔽门的安全保护装置
CN212623139U (zh) 一种人员通道装置
EP0070883A4 (en) PHOTOELECTRIC OBSTRUCTION DETECTOR FOR ELEVATOR DOORS.
CN210888606U (zh) 一种平移门结构
CN206841423U (zh) 一种地铁站台门与车门之间顶置式异物检测系统
CN106864463A (zh) 一种地铁站台门与车门之间顶置式异物检测系统
CN206074479U (zh) 快速检测系统
CN215889463U (zh) 一种自助单向防反流通道
GB2549782A (en) Monitoring passage through motorised gates
CN213935128U (zh) 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误闯报警系统
CN205354095U (zh) 自动检票人行通道中通行物体识别装置
EP0823103B1 (e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ccess
JP4600009B2 (ja) ゲート装置
CN220381625U (zh) 一种广场用人脸识别装置
JP3627430B2 (ja) 自動改札機
KR102661630B1 (ko) 자동 개집표기의 제어 장치
CN216918198U (zh) 一种能识别电动车进出电梯的3d光幕
JP2000099776A (ja) 自動改札装置
CN219386102U (zh) 3d视觉检测拍打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26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