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8214U -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 Google Patents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618214U CN212618214U CN202021128431.3U CN202021128431U CN212618214U CN 212618214 U CN212618214 U CN 212618214U CN 202021128431 U CN202021128431 U CN 202021128431U CN 212618214 U CN212618214 U CN 21261821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heating
- vaporization
- steam generator
- iro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r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熨烫设备,包括:熨烫底板,其上设有出汽孔;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上,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以及盖设在发热板之上的汽化盖,汽化盖与发热板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汽化盖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相通的进水口;熨烫底板设于发热板的底部之下,并与发热板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由该间隙空间形成二次汽化腔,该二次汽化腔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的出口与熨烫底板的出汽孔相连通。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构成了相互连通的一次汽化腔和二次汽化腔,这有效延长了水流的汽化路径,从而充分利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的热量,使进入到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流充分汽化,进而提高熨烫设备的熨烫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熨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蒸汽熨烫类产品的发热结构都是采用电热管加热。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电热管采用压铸工艺预埋进蒸汽发生器的发热体内部,其工艺复杂、不利于操作、报废率较高。同时,由于电热管自身的尺寸较大,导致整个蒸汽发生器的尺寸也会偏大,这样就会最终导致整个产品的尺寸较大、重量较大,不便于使用和携带,且必须通过产品自带的电源线供电才能够使用,不能满足消费者无线化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号为CN201910856738.0(公开号为CN11046857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熨斗用蒸汽发生装置及其应用的熨斗》,蒸汽发生装置的熨烫底板上依次叠置有发热体、发热体上盖、蒸汽腔上盖和隔热外壳,其中,发热体采用低电压、低功率陶瓷或五金发热印刷电阻发热片,其能通过可充电电池进行供电。在发热体上盖的上端面设有蒸汽导向槽,蒸汽导向槽连通熨烫底板上的蒸汽喷口,蒸汽喷口与蒸汽导向槽的出口之间还设有一段二次加热蒸汽导槽。当用户使用熨斗时,水箱里的水通过水雾发生器转化为冷雾汽,冷雾汽进入发热体上盖的蒸汽导向槽,由于发热体上盖和熨烫底板分别与发热片的上下两端面接触,都带有高温,因此,冷雾汽在发热体上盖的蒸汽导向槽中可完成第一次加热形成蒸汽,在蒸汽通过熨烫底板时,经过二次加热蒸汽导槽,受熨烫底板温度作用又进行二次加热,最后,由熨烫底板上的蒸汽喷口喷出,作用于衣物上。
虽然,上述专利中的熨烫设备是采用可充电电池为发热片进行供电而产生热量的方式来产生蒸汽,其方便了产品的携带,也不受家庭供电限制,但,该蒸汽发生装置在实际使用时还存有一定的不足,该蒸汽发生装置的发热片是直接贴合在熨烫底板上,对应地,蒸汽导向槽以及二次加热蒸汽导槽只是对应分布在加热片的上部和周侧区域,而加热片的下层区域的产生的热量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导致蒸汽产生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发热板产生的热量进而提高蒸汽产生效率的蒸汽发生器。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一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
熨烫底板,其上设有出汽孔;
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上,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以及盖设在发热板之上的汽化盖,所述汽化盖与所述发热板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所述汽化盖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相通的进水口;
所述熨烫底板设于所述发热板的底部之下,并与发热板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由该间隙空间形成二次汽化腔,该二次汽化腔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的出口与熨烫底板的出汽孔相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一次汽化腔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一导流流道,第一导流流道与所述发热板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上述结构设置,延长了水汽的流通路径,充分利用发热板的热量,从而使进入到一次汽化腔中的水流充分汽化。
为了形成上述第一导流流道,并简化发热板的结构,所述发热板的顶壁上具有向上延伸且在顶壁上作螺旋布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边沿与所述汽化盖的底壁贴合从而由第一隔板、发热板的顶壁以及汽化盖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一导流流道。
为了将一次汽化腔与二次汽化腔相连通,所述发热板上还设有用于连通一次汽化腔与二次汽化腔的过流孔,该过流孔与第一导流流道的出口位置相对应,所述的进水口与第一导流流道的进口位置相对应。
为了使初步进入到一次汽化腔中的水流快速分散而充分汽化,所述发热板的顶壁上在与所述第一导流流道的进口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具有向上凸出的凸台,并由该凸台、汽化盖的底壁以及第一隔板共同形成一个下水压缩腔,该下水压缩腔对应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下方。在进水口位置,由于凸台和上面汽化盖之间的间隙能压缩到足够小(如2.0mm以下),这样从外部进来的水在此区域受到空间的挤压,会最大面积紧贴着上热底板的表面向四周扩散,这样可以充分吸收上加热底板的热量进行初步汽化,也避免水滴遇到高温表面之后产生的迸溅问题。
为了进一步延长了水汽的流通路径,提高汽化效率,所述二次汽化腔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二导流流道,第二导流流道与所述发热板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
为了形成上述第二导流流道,所述发热板的底壁上具有向下延伸而与所述汽化盖的底壁贴合的第二隔板,由第二隔板、发热板的底壁以及熨烫底板的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二导流流道。
作为改进,所述的加热元件为陶瓷发热片。由于陶瓷发热片的尺寸是灵活可选的,特别是厚度方面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最小厚度可以做到1.5mm。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整个蒸汽发生器的高度尺寸,从而可以大大缩小整个熨烫产品的尺寸,方便产品的使用和收藏。同时,由于该发热片是片状结构,大大提高了和发热板的接触面积,这样相对于传统的管状发热管,这种结构的发热板的表面温度会更均匀,熨烫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陶瓷发热片支持低压直流供电,这样整个产品只要外接一个低压直流输入电源(例如常见的充电宝),产品就能实现正常的工作,实现产品的无线化使用目的。
为了方便装配陶瓷发热片,所述发热板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体和下板体,所述陶瓷发热片设于上板体与下板体之间,并与上板体与下板体均相互贴合。
本实用新型解决第二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熨烫设备,包括上述的蒸汽发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通过汽化盖以及熨烫底板与发热板进行配合,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构成了相互连通的一次汽化腔和二次汽化腔,这有效延长了水流的汽化路径,能充分利用发热板的上下两侧的热量,使进入到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流充分汽化,进而提高熨烫设备的熨烫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熨烫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热组件将底部翻转过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的横向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8,蒸汽发生器包括发热组件以及熨烫底板10。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10上,并具有汽化腔。当水流进入发热组件的汽化腔后能够汽化形成蒸汽,而后从熨烫底板10的若干出汽孔11排出,从而对衣物进行熨烫。
参见图2及图4,发热组件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20以及汽化盖23,汽化盖23盖合在发热板20上。
结合图4,本实施例的加热元件为陶瓷发热片24。发热板20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体21以及下板体22。上板体21的底部区域具有放置陶瓷发热片24的安置槽,下板体22盖合在该安置槽上,从而将陶瓷发热片24夹紧在两者之间,具体地,陶瓷发热片24与上板体21与下板体22均相互贴合,保证了陶瓷发热片24的热量同时迅速地传递给上板体21和下板体22,大大提高热利用效率。
由于陶瓷发热片24的尺寸是灵活可选的,特别是厚度方面可以根据产品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最小厚度可以做到1.5mm。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整个蒸汽发生器的高度尺寸,从而可以大大缩小整个熨烫产品的尺寸,方便产品的使用和收藏。同时,由于该发热片是片状结构,大大提高了和发热板20的接触面积,这样相对于传统的管状发热管,这种结构的发热板20的表面温度会更均匀,熨烫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陶瓷发热片24支持低压直流供电,这样整个产品只要外接一个低压直流输入电源(例如常见的充电宝),产品就能实现正常的工作,实现产品的无线化使用目的。
参见图2,本实施例的汽化盖23和发热板20的上板体21之间通过铆压或者螺丝锁附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同时通过高温硅胶糊进行密封。这样,汽化盖23与发热板20的上板体21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31,其中,汽化盖23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31相通的进水口230,该进水口230位置嵌设有下水硅胶套231,熨烫设备内的输水接头可插设到该下水硅胶套231中,以便水流从水箱41进入一次汽化腔31中。
结合图6及图7,熨烫底板10设于发热板20之下。具体地,熨烫底板10顶部的局部区域与发热板20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该间隙空间形成一个二次汽化腔32。该二次汽化腔32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31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32的出口与熨烫底板10的出汽孔11相连通。
参见图4及图7,发热板20的上板体21和熨斗底板之间还形成一个储汽腔12,该储汽腔12与二次汽化腔32相隔离,并布置在二次汽化腔32的外围。熨斗底板上的出汽孔11对应分布在储汽腔12所在区域。发热板20的上板体21和熨斗底板之间通过也通过高温硅胶糊进行密封,保证两者之间的密闭性。
结合图5及图6,为了延长了水汽的流通路径,充分利用发热板20的热量,从而使进入到上述汽化腔中的水流充分汽化,本实施例的一次汽化腔31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一导流流道310,该第一导流流道310对应布置在发热板20的上侧,并集中在陶瓷发热片24所在区域。同样地,二次汽化腔32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二导流流道320,第二导流流道320对应布置在发热板20的下侧,并集中在陶瓷发热片24所在的区域。这样水流在依次经过一次汽化腔31的第一导流流道310和二次汽化腔32的第二导流流道320时,能够充分利用发热板20的上下两侧的热量进行汽化。
继续参见图5及图6,发热板20的顶壁上具有向上延伸且在顶壁上作螺旋布置的第一隔板311。第一隔板311的顶部边沿与汽化盖23的底壁贴合,从而由第一隔板311、发热板20的顶壁以及汽化盖23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上述的第一导流流道310。同样地,发热板20的底壁上具有向下延伸而与汽化盖23的底壁贴合的第二隔板321,由第二隔板321、发热板20的底壁以及熨烫底板10的顶壁共同围设形成上述的第二导流流道320。
参见图5,为了将一次汽化腔31与二次汽化腔32进行连通,发热板20的上板体21还设有上下贯通的过流孔210,该过流孔210连通一次汽化腔31与二次汽化腔32,具体地,过流孔210连通第一导流流道310的出口以及第二导流流道320的进口。
参见图7,第一导流流道310的进口位置位于一次汽化腔31的中间位置,汽化盖23上的进水口230与第一导流流道310的进口位置相对应。为了使初步进入到一次汽化腔31中的水流快速分散而充分汽化,发热板20的上板体21的顶壁上在与第一导流流道310的进口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具有向上凸出的凸台211,并由该凸台211、汽化盖23的底壁以及第一隔板311共同形成一个下水压缩腔212,该下水压缩腔212对应位于汽化盖23上的进水口230的下方。在该进水口230位置,由于凸台211和上面汽化盖23之间的间隙能压缩到足够小(如2.0mm以下),这样从外部进来的水在此区域受到空间的挤压,会最大面积紧贴着上热底板的表面向四周扩散,这样可以充分吸收上加热底板的热量进行初步汽化,也避免水滴遇到高温表面之后产生的迸溅问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该熨烫设备可以为熨斗或挂烫机产品。参见图1,以熨斗为例,其可包括熨斗本体40和脱卸式连接在熨斗本体40上的手柄50。熨斗本体40上具有上述蒸汽发生器及水箱41,手柄50内置有可充电的电池,手柄50上还具有充电口51。在手柄50连接到熨斗本体40上时,可以为熨斗本体40的蒸汽发生器的陶瓷发热片24进行供电,从而产生蒸汽。
本实施例蒸汽发生器的工作过程:
水从汽化盖23的进水口230进入到发热组件的下水压缩腔212区域,在此区域受到空间的挤压,水流会最大面积紧贴着发热板20的表面向四周扩散,进入到发热板20与汽化盖23之间的一次汽化腔31的第一蒸汽流道中,其中,第一蒸汽流道呈迂回设置,从而将水流进行初步汽化,参见图5中的箭头示出了水汽在第一蒸汽流道中的水流路径。初步汽化后的水汽再经发热板20上的过流孔210向下流入到发热板20与熨烫底板10之间的二次汽化腔32的第二蒸汽流道进行二次加热汽化,第二蒸汽流道也呈迂回设置,以最大限度的增加水汽的流通长度。这样水流依次经过发热板20上下两侧的第一蒸汽流道以及第二蒸汽流道,能充分的利用陶瓷发热片24上的整个热量进行汽化,最后经过充分汽化的蒸汽进入发热板20与熨斗底板之间的储汽腔12,从熨烫底板10的出汽孔11出来,用于蒸汽熨烫,参见图6中的箭头示出了水汽在第二蒸汽流道中的水流路径。
Claims (10)
1.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
熨烫底板(10),其上设有出汽孔(11);
发热组件,设于熨烫底板(10)上,包括内置有加热元件的发热板(20)以及盖设在发热板(20)之上的汽化盖(23),所述汽化盖(23)与所述发热板(20)盖合后形成一次汽化腔(31),所述汽化盖(23)上具有与该一次汽化腔(31)相通的进水口(230);
其特征在于:所述熨烫底板(10)设于所述发热板(20)的底部之下,并与发热板(20)的底壁之间预留有间隙空间,由该间隙空间形成二次汽化腔(32),该二次汽化腔(32)的进口与一次汽化腔(31)的出口相连通,二次汽化腔(32)的出口与熨烫底板(10)的出汽孔(11)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汽化腔(31)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一导流流道(310),第一导流流道(310)与所述发热板(20)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的顶壁上具有向上延伸且在顶壁上作螺旋布置的第一隔板(311),所述第一隔板(311)的顶部边沿与所述汽化盖(23)的底壁贴合从而由第一隔板(311)、发热板(20)的顶壁以及汽化盖(23)的底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一导流流道(3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上还设有用于连通一次汽化腔(31)与二次汽化腔(32)的过流孔(210),该过流孔(210)与第一导流流道(310)的出口位置相对应,所述的进水口(230)与第一导流流道(310)的进口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的顶壁上在与所述第一导流流道(310)的进口位置相对应的区域具有向上凸出的凸台(211),并由该凸台(211)、汽化盖(23)的底壁以及第一隔板(311)共同形成一个下水压缩腔(212),该下水压缩腔(212)对应位于所述进水口(230)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汽化腔(32)具有迂回布置的第二导流流道(320),第二导流流道(320)与所述发热板(20)上加热元件所在的区域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的底壁上具有向下延伸而与所述汽化盖(23)的底壁贴合的第二隔板(321),由第二隔板(321)、发热板(20)的底壁以及熨烫底板(10)的顶壁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的第二导流流道(320)。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元件为陶瓷发热片(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板(20)包括相互扣合的上板体(21)和下板体(22),所述陶瓷发热片(24)设于上板体(21)与下板体(22)之间,并与上板体(21)与下板体(22)均相互贴合。
10.一种熨烫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蒸汽发生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28431.3U CN212618214U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1128431.3U CN212618214U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618214U true CN212618214U (zh) | 2021-02-26 |
Family
ID=74718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1128431.3U Active CN212618214U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61821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21616A (zh) * | 2021-04-16 | 2021-06-08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 一种压合式服装整烫装置 |
CN115387102A (zh) * | 2022-07-18 | 2022-11-25 | 宁波有铭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发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
2020
- 2020-06-17 CN CN202021128431.3U patent/CN21261821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21616A (zh) * | 2021-04-16 | 2021-06-08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 一种压合式服装整烫装置 |
CN112921616B (zh) * | 2021-04-16 | 2022-12-02 |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 一种压合式服装整烫装置 |
CN115387102A (zh) * | 2022-07-18 | 2022-11-25 | 宁波有铭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发热体总成及具有其的蒸汽熨烫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618214U (zh) | 蒸汽发生器及应用该蒸汽发生器的熨烫设备 | |
US7823304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steam | |
CN202157222U (zh) | 喷头内置蒸汽发生器的蒸汽挂烫机 | |
CN210601550U (zh) | 蒸汽发生器及挂烫机 | |
CN212298923U (zh) | 蒸汽发生器和熨烫机 | |
CN107385846A (zh) | 包括配备有蒸发室的加热体以及与加热体热连接的熨烫表面的蒸汽式熨斗 | |
CN108239871A (zh) | 避免平烫时滴水的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器 | |
CN109610144A (zh) | 一种无绳熨烫机及其方法 | |
CN206646306U (zh) | 一种带回水结构的蒸汽熨刷及蒸汽挂烫机 | |
CN211395096U (zh) | 一种可以快速出蒸汽的熨烫机 | |
CN214694776U (zh) | 一种手持蒸汽熨烫机 | |
CN201730010U (zh) | 具有蒸汽回馈通道的蒸汽电熨斗 | |
CN213630371U (zh) | 蒸汽发生器和挂烫机 | |
CN215411810U (zh) | 蒸汽发生装置及熨烫装置 | |
CN211212828U (zh) | 一种蒸汽足浴盆 | |
CN212404567U (zh) | 一种手持挂烫机 | |
CN201339136Y (zh) | 二次汽化一体式蒸汽电熨斗 | |
CN210826847U (zh) | 一种熨斗用蒸汽发生装置及其应用的熨斗 | |
CN210506908U (zh) | 一种多功能家用电熨斗 | |
CN211256434U (zh) | 一种蒸汽熨烫机 | |
CN214782770U (zh) | 一种新型喷雾电熨斗 | |
CN108517672B (zh) | 发热体组件、熨烫头及熨烫设备 | |
CN208717601U (zh) | 喷头组件及具有其的挂烫机 | |
CN211694817U (zh) | 一种用于挂烫机的蒸汽发生装置 | |
CN220966651U (zh) | 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及蒸汽直发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