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5980U -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5980U
CN212615980U CN202020951598.3U CN202020951598U CN212615980U CN 212615980 U CN212615980 U CN 212615980U CN 202020951598 U CN202020951598 U CN 202020951598U CN 212615980 U CN212615980 U CN 2126159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upling
rotating shaft
coupler
hole
accommoda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515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伟
李颖颖
黄坤鹏
王成
谢斌
范超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Ningbo Aux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Ningbo Aux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515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159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59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59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涉及联轴器技术领域,包括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第一半联轴器设有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为扁位孔,第二半联轴器适于插设于第一容置孔中,第二容置孔适于供主动轴或从动轴插入,第二半联轴器设有第三容置孔,第三容置孔为扁位孔,第三容置孔适于供从动轴或主动轴插入,第一半联轴器与第二半联轴器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滑出第一容置孔。通过将第一容置孔、第二容置孔、第三容置孔设置为扁位孔结构,通过扁位传递扭矩,无需将对应结构固定连接,从而便于联轴器的拆装。

Description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轴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联轴器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分别用于连接主动轴和从动轴,现有的联轴器的两个部分的连接方式一般为采用多个螺钉进行连接,但采用此种连接方式会导致联轴器的两部分不易拆装。
且目前联轴器一般通过螺钉与转轴连接,该连接方式操作不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螺钉易出现磨损,导致连接部位易打滑,降低联轴器与转轴的连接稳固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联轴器拆装较为不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联轴器,包括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所述第一半联轴器设有连通的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所述第一容置孔和所述第二容置孔为扁位孔,所述第二半联轴器插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孔中,以使所述第一半联轴器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所述第二容置孔适于供主动轴或从动轴插入,所述第二半联轴器设有第三容置孔,所述第三容置孔为扁位孔,所述第三容置孔适于供所述从动轴或所述主动轴插入,所述第一半联轴器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滑出所述第一容置孔。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通过在第一半联轴器设置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孔,并将第一容置孔和第二容置设置为扁位孔,其中,第二半联轴器间插设于第一容置孔中,第二容置孔适于供主动轴或从动轴插入,使得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可相互传递扭矩,第一半联轴器与主动轴或从动轴可相互传递扭矩,同时,第二半联轴器设有第三容置孔,第三容置孔为扁位孔,第三容置孔适于供从动轴或主动轴插入,使得第二半联轴器与从动轴或主动轴可相互传递扭矩,通过设置相应扁位孔,无需将对应结构固定连接,便于联轴器的拆装。通过第一半联轴器与第二半联轴器卡接,对第二半联轴器进行轴向的限位,防止第二半联轴器滑出第一容置孔,卡接的连接方式也便于第一半联轴器与第二半联轴器的拆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孔内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半联轴器包括连接部和绕设于所述连接部外侧的限位部,所述连接部适于与所述从动轴或所述主动轴连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配合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滑出所述第一容置孔,所述限位部适于在外力挤压下发生弹性形变以退出所述第一限位槽。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第一容置孔内设有第一限位槽,第二半联轴器包括限位部,通过限位部与第一限位槽配合限制第二半联轴器滑出第一容置孔,同时,限位部可于第一限位槽轴向移动,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限位部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限位部变形后可退出第一限位槽,使得第一半联轴器与第二半联轴器的拆卸较为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容置孔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容置孔横截面尺寸,以使所述第二容置孔与所述第一容置孔间形成面向所述第一容置孔的台阶面,所述台阶面适于止挡所述第二半联轴器。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第二容置孔与第一容置孔连通,第二容置孔与第一容置孔间形成台阶面,台阶面可止挡所述第二半联轴器,从而对第二半联轴器进行进一步地轴向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容置孔轴向贯穿所述第二半联轴器,所述第三容置孔与所述第二容置孔同轴设置。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第三容置孔轴向贯穿第二半联轴器,并通过将第三容置孔与第二容置孔设于同一轴线,对主动轴或从动轴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主动轴和从动轴位于同一轴线上,从而便于后续主动轴与从动轴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容置孔设于所述连接部上,并轴向贯穿所述连接部。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通过连接部和台阶面的配合来限制第二半联轴器向左的运动行程,通过将第三容置孔设于连接部上,并轴向贯穿连接部,便于将第三容置孔与第二容置孔设置在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包括第一限位凸台和环绕所述连接部的第一传动部,所述第一限位凸台凸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上,所述第一限位凸台适于卡入所述第一限位槽中。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通过将第一限位凸台凸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部上,从而便于将限位凸台卡于第一限位槽中,对第二联轴器轴向限位,同时,限位凸台可于第一限位槽中轴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联轴器可于第一限位槽轴向移动,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部外侧设有第一扁位部,所述第一扁位部适于传递第一半联轴器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间的扭矩,所述第一传动部与所述第一容置孔间隙配合。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由于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传动部外表面的沿轴向的第一扁位部,从而便于第一传动部与第一容置孔间隙配合,通过第一传动部与第一容置孔间隙配合,使得第二半联轴器与第一半联轴器能通过第一扁位部相互传递扭矩。
进一步地,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通过在第一半联轴器和第二半联轴器之间设置弹性件,使得第二半联轴器向第一半联轴器方向轴向移动时,弹性件会压缩,从而给第二半联轴器施加回复力,便于第二半轴器回复至原来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半联轴器设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之间。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在连接部与第一传动部之间设置固定槽,通过固定槽固定和限位弹性件,同时,固定槽也提供给第一传动部向内弯曲变形的空间,从而便于限位部弹性形变。
本发明还包括一种联轴器装配结构,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联轴器,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为扁位轴,所述第一转轴插设于所述联轴器的第二容置孔中,以适于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所述第二转轴插设于所述联轴器的第三容置孔中,以适于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设置为扁位轴,并将第一转轴插设于联轴器的第二容置孔中,第二转轴插设于联轴器的第三容置孔中,从而使得转轴能通过扁位部与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轴向移动。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将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卡接,对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进行轴向的限位,进一步提高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连接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二传动部和一体成型的轴向设置于第二传动部靠近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传动部外侧设有第二扁位部,所述第二扁位部适于传递所述第一半联轴器与所述第一转轴间的扭矩,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第二容置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三传动部和一体成型的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部靠近第一转轴的一端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三传动部外侧设有第三扁位部,所述第三扁位部适于传递所述第二半联轴器与所述第二转轴间的扭矩,所述第三传动部与所述第三容置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二传动部上外侧设置的第二扁位部,使得第二传动部可与第二容置孔间隙配合,使得第二传动部可通过第二扁位部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进而使得第一转轴可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同样,通过在第三传动部外侧设置第三扁位部,使得第三传动部可与第三容置孔间隙配合,使得第三传动部可通过第三扁位部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进而使得第二转轴可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并通过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实现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轴向限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接部下方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卡接部上方相应的设有第二限位凸台,所述第二限位凸台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配合。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一卡接部下方设置第二限位槽,在第二卡接部上方相应的设置第二限位凸台,通过第二限位凸台与所述第二限位槽配合限制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背移动,从而提高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连接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半联轴器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方向的轴向运动行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的第一限位槽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扁位部的轴向长度。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关联的限制第二半联轴器向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方向的轴向运动行程、第一限位槽的轴向长度和第三扁位部的轴向长度,使得第一限位槽不会限制第二半联轴器向左轴向移动,并使得当第二半联轴器向左的轴向运动行程大于或等于第三扁位部的轴向长度时,第三扁位部会退出第二联轴器,从而便于后续第二限位凸台退出第二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接部下方设有第四扁位部,所述第三传动部下方设有所述第三扁位部,所述第四扁位部高于所述第三传动部下方的所述第三扁位部,通过所述第二半联轴器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方向轴向移动等于所述第三扁位部轴向长度的距离,使得所述第四扁位部能贴合于所述第三容置孔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限位凸台退出所述第二限位槽。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使第四扁位部高于第三扁位部,使得第二半联轴器向左轴向移动等于第三扁位部轴向长度的距离后,第三扁位部会退出第二半联轴器,此时,第二转轴可下移,使得第四扁位部贴合于第三容置孔的内壁,从而使得第二限位凸台退出第二限位槽,由此解除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卡接,从而使得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卡接和解除卡接较为便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轴还包括第一转轴主体,所述第一转轴主体与所述第二传动部间形成第一轴肩,所述第一轴肩抵靠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远离所述第二联轴器的一侧的侧壁上。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一转轴上设置第一轴肩,通过第一轴肩轴向限制第一转轴向右轴向移动,从而提高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连接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轴还包括第二转轴主体,所述第二转轴主体与所述第三传动部间形成第二轴肩,所述第二轴肩抵靠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远离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侧的侧壁上。
通过在第二转轴上设置第二轴肩,通过第二轴肩轴向限制第二转轴向左轴向移动,从而提高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连接稳固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半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半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装配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装配结构的爆炸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未连接第二转轴的联轴器装配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凸台预卡入第二限位槽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限位凸台卡入第二限位槽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装配结构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连接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下部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转轴与第二转轴的连接剖视图;
图15为图14的Ⅰ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半联轴器,11-第一容置孔,111-第一限位槽,12-第二容置孔, 13-台阶面,2-第二半联轴器,21-第三容置孔,22-限位部,221-第一传动部,2211-第一扁位部,222-第一限位凸台,23-连接部,24-固定槽,3-弹性件,4-第一转轴,40-第一转轴主体,41-第二传动部,411-第二扁位部, 42-第一卡接部,421-第二限位槽,43-第一轴肩,5-第二转轴,50-第二转轴主体,51-第三传动部,511-第三扁位部,52-第二卡接部,521-第二限位凸台,522-第四扁位部,53-第二轴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发明附图中,设有XYZ坐标系,其中,X正向表示“左”,X反向表示“右”,Y正向表示“前”,Y反向表示“后”,Z正向表示“上”,Z方向表示“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联轴器,包括第一半联轴器1 和第二半联轴器2,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设有连通的第一容置孔11和第二容置孔12,所述第一容置孔11和所述第二容置孔12为扁位孔,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插设于所所述第一容置孔11中,以使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相互传递扭矩,所述第二容置孔12适于供主动轴或从动轴插入,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设有第三容置孔21,所述第三容置孔21为扁位孔,所述第三容置孔21适于与所述从动轴或所述主动轴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 滑出所述第一容置孔11。
其中,扁位孔指横截面非圆形的孔,例如图3所述的第三容置孔21,其横截面存在直边,本申请中,优选扁位孔为孔内壁包括扁位部的孔,例如第三容置孔21的内壁包括与第三扁位部511相同形状的扁位部,从而使得第二转轴5可插设于第三容置孔21中,并使得第二转轴5可第二半联轴器2相互传递扭矩。
优选地,第二半联轴器2与第一容置孔11间隙配合,以使得第一半联轴器1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能高效的相互传递扭矩。
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半联轴器1和第二半联轴器2优选为内部中空的类圆柱形结构,第二半联轴器2外表面上设有扁位部,以便于第一容置孔11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间隙配合,第一容置孔11、第二容置孔12 和第三容置孔21的内壁上设有多个扁位部,优选设有两个扁位部,两个扁位部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置孔11、第二容置孔12和第三容置孔21上侧和下侧的内壁上。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通过在第一半联轴器1设置第一容置孔11和第二容置孔12,并将第一容置孔11和第二容置设置为扁位孔,其中,第二半联轴器2适于插设于第一容置孔11中,第二容置孔12适于供主动轴或从动轴插入,使得第一半联轴器1和第二半联轴器2可通过扁位部传递扭矩,第一半联轴器1与主动轴或从动轴可通过扁位部传递扭矩,同时,第二半联轴器2设有第三容置孔21,第三容置孔21为扁位孔,第三容置孔21适于供从动轴或主动轴插入,使得第二半联轴器2与从动轴或主动轴可通过扁位部传递扭矩,通过设置相应扁位孔,使得无需将对应结构固定连接,便于联轴器的拆装。通过第一半联轴器1与第二半联轴器2卡接,对第二半联轴器2进行轴向的限位,防止第二半联轴器2滑出第一容置孔11,卡接的连接方式也便于第一半联轴器1与第二半联轴器2的拆装。
如图1和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第一容置孔11内设有第一限位槽111,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包括连接部23和绕设于所述连接部23外侧的限位部 22,所述连接部23适于与所述从动轴或所述主动轴连接,所述限位部22 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11配合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滑出所述第一容置孔 11,所述限位部22适于在外力挤压下发生弹性形变以退出所述第一限位槽 111。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容置孔11内壁上设有沿轴向的第一限位槽 111,第一限位槽1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为多个,优选第一限位槽111 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第一容置孔11上侧的内壁和下侧的内壁上。
限位部22本身可发生弹性形变,或限位部22包括可发生弹性形变的部位,例如,限位部22上设有卡扣,卡扣可被第一限位槽111容置,通过卡扣与第一限位槽111的内壁抵接来限制第二半联轴器2轴向移动,其中,可以是设有卡扣的部位可弹性形变,使得该部位弹性形变后,卡扣沿垂直于第一限位槽111的方向退出第一限位槽,也可以是卡扣在外力挤压下变形退出第一限位槽111。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通过限位部22与第一限位槽111配合限制第二半联轴器2滑出第一容置孔11,同时,限位部22可于第一限位槽111轴向移动,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同时,限位部22 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限位部22变形后可退出第一限位槽111,使得第一半联轴器1与第二半联轴器2的拆卸较为方便。
优选地,所述第二容置孔12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容置孔11横截面尺寸,以使所述第二容置孔12与所述第一容置孔11间形成面向所述第一容置孔11的台阶面13,所述台阶面13适于止挡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容置孔11整体大于第二容置孔12,第二容置孔12与第一容置孔11间形成台阶面13,台阶面13可止挡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从而限制第二联轴器向左的轴向运动行程,第二容置孔12与第一容置孔11连通,连通的第二容置孔12与第一容置孔11轴向贯穿第一联轴器。
优选地,所述第三容置孔21轴向贯穿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所述第三容置孔21与所述第二容置孔12同轴设置。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三容置孔21轴向贯穿第二半联轴器2,第三容置孔21与第二容置孔12设于同一轴线,从而对主动轴或从动轴的位置进行限定,使得主动轴和从动轴位于同一轴线上,便于主动轴通过联轴器带动从动轴旋转,同时使得第一联轴器一端的主动轴或从动轴可从第二容置孔12伸入第三容置孔21中,从而便于后续主动轴与从动轴的连接。
其中,为了使得台阶面13能止挡第二联轴器,同时第一联轴器一端的主动轴或从动轴可从第二容置孔12伸入第三容置孔21中,优选第二容置孔12与第三容置孔21前后方向的横截面的大小相同。第二容置孔12与第三容置孔21前后方向的横截面的大小也可以具有一定差异,只需能达到上述效果即可。
优选地,所述第三容置孔21设于所述连接部23上,并轴向贯穿所述连接部23。
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连接部23为内部中空的类圆柱形结构,第三容置孔21轴向贯穿连接部23,当第二半联轴器2向左轴向移动至连接部23端部抵接台阶面13时,第三容置孔21与第二容置孔12连通,优选连接部23的外表面设有轴向的扁位部,第一容置孔11内设有与连接部23 对应的腔室,以便于连接部23与第一容置孔11间隙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第一半联轴器1与第二半联轴器2的扭矩的传递效率。
优选地,所述限位部22包括第一限位凸台222和环绕所述连接部23 的第一传动部22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22凸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部221上,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22适于卡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11中。
其中,第一限位凸台222与第一传动部221一体成型,第一传动部221 与连接部23一体成型。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传动部221环绕所述连接部23设置,第一限位凸台222与第一限位槽111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例如,若第一限位槽111设置于第一容置孔11上侧的内壁和下侧的内壁上,则第一传动部221的上方设有向上凸出的第一限位凸台222,下方设有向下凸出的第一限位凸台222,从而便于将限位凸台卡于第一限位槽111中。当限位凸台卡于第一限位槽111后,限位凸台与第一限位槽111配合可对第二联轴器轴向限位,防止第二联轴器滑出第一容置孔11,同时,限位凸台可于第一限位槽111中轴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联轴器可于第一限位槽111轴向移动,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提高联轴器的使用寿命。
其中,第一传动部221与连接部23之间具有间隙,以便于第一传动部 221向内弯曲,使得第一限位凸台222退出第一限位槽111。
上述只是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还可以将第一限位凸台222 设置可发生弹性形变的弹性限位凸台,通过第一限位凸台222的弹性形变卡入或退出第一限位槽111。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部221外侧设有第一扁位部2211,所述第一扁位部2211适于传递第一半联轴器1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间的扭矩,所述第一传动部221与所述第一容置孔11间隙配合,以适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 2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通过所述第一扁位部2211相互传递扭矩。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如图1和图5所示,通过在所述第一传动部221 外侧设置第一扁位部2211,从而便于第一传动部221与第一容置孔11间隙配合,通过第一传动部221与第一容置孔11间隙配合,使得第二半联轴器 2与第一半联轴器1能通过第一扁位部2211相互传递扭矩。
优选地,还包括弹性件3,所述弹性件3设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之间设有弹性件3。
其中,弹性件3可固定在第一半联轴器1上,也可固定在第二半联轴器2,例如,弹性件3可固定在第一容置孔11与第二容置孔12间的台阶面 13上。弹性件3优选为弹簧,弹簧可套于连接部23上。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当第一限位凸台222刚卡入第一限位槽 111的右侧时,弹性件3处于放松状态,当第二半联轴器2向第一半联轴器 1方向轴向移动时,弹性件3压缩,第二半联轴器2受到弹性件3施加的回复力,当不再对第二半联轴器2施加左向的外力时,第二半联轴器2会在弹性件3的作用下向远离第一半联轴器1的方向轴向移动。
其中,第一容置孔11可以完全容置第二联轴器,若没有弹性件3,则当第一容置孔11完全容置第二联轴器后,难以使第二联轴器退出第一容置孔11。第一容置孔11也可以部分容置第二联轴器,则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 和第二半联轴器2之间可不设置弹性件3,通过直接对第二联轴器非容置于第一容置孔11的部分施加作用力,使第二联轴器退出第一容置孔11。
优选地,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设有固定槽24,所述固定槽24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3与所述第一传动部221之间,所述固定槽24适于固定和限位所述弹性件3。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如图5所示,在连接部23与第一传动部221之间设置固定槽24,通过固定槽24固定和限位弹性件3,同时,固定槽24 也提供给第一传动部221向内弯曲变形的空间,从而便于限位部22弹性形变。
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的安装过程如下,第二联轴器的连接部23先伸入第一容置孔11,随着第二联轴器继续向第一联轴器方向轴向移动,限位部22的第一限位凸台222抵靠在第一联轴器靠近第二联轴器一端的侧壁上,此时,按压第一传动部221,使得第一传动部221向内弯曲,使得第一联轴器靠近第二联轴器一端的侧壁不再止挡第一限位凸台222,然后第二联轴器继续向第一联轴器方向移动,使得限位部22进入第一容置孔11,并随着第二联轴器继续移动,第一限位凸台222卡入第一限位槽111中,安装完成。
拆卸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时,使第一传动部221向内弯曲,使得第一限位凸台222退出第一限位槽111,然后第二联轴器向远离第一联轴器的方向轴向移动,直至脱离第一容置孔11。
如图6至图15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联轴器装配结构,包括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以及如上任一所述的联轴器,所述第一转轴4 与所述第二转轴5为扁位轴,所述第一转轴4插设于所述联轴器的第二容置孔12中,以适于所述第一转轴4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所述第二转轴5插设于所述联轴器的第三容置孔21中,以适于所述第二转轴5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
其中,扁位轴为轴的某部分设有扁位部的轴,例如,第一转轴4上方设有矩形面,该矩形面即为扁位部,第一转轴4即为扁位轴。
具体地,如图6至图11所示,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5的端部的外表面设置有扁位部,第一转轴4插设于联轴器的第二容置孔12中,以使得第一转轴4与所述联轴器能通过扁位部相互传递扭矩,同时也实现了第一转轴4上下方向的限位,第二转轴5插设于联轴器的第三容置孔21中,从而使得第二转轴5能通过扁位部与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同时也实现了第二转轴5上下方向的限位。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轴4与所述第二转轴5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一转轴4和所述第二转轴5轴向移动。
通过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卡接,实现对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5 的轴向限位,从而使得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5的连接较稳固。
优选地,如图11至图15所示,所述第一转轴4包括第二传动部41和一体成型的轴向设置于第二传动部41靠近所述第二转轴5的一端的第一卡接部42,所述第二传动部41外侧设有第二扁位部411,第二扁位部411适于传递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与所述第一转轴4间的扭矩,所述第二传动部 41与所述第二容置孔12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转轴5包括第三传动部51和一体成型的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部51靠近第一转轴4的一端的第二卡接部52,所述第三传动部51外侧设有第三扁位部511,所述第三扁位部511 适于传递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与所述第二转轴5间的扭矩,所述第三传动部51与所述第三容置孔21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42与所述第二卡接部52卡接。
其中,第二传动部41端部的形状与第二容置孔12横截面形状相同,第三传动部51端部的形状与第三容置孔21横截面形状相同,因此,优选第二传动部41上方和下方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沿轴向的第二扁位部 411,第三传动部51上方和下方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沿轴向的第三扁位部511。
除了上述实施方式外,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和减少相应结构上扁位的数量,只需转轴与联轴器能相互传递扭矩即可。例如,还可以在第二传动部 41上下左右四侧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沿轴向的第二扁位部411,对应的改变第二容置孔12横截面形状,第三传动部51上下左右四侧的外表面上分别设置一个沿轴向的第三扁位部511,对应的改变第三容置孔21横截面形状。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二传动部41外侧设置第二扁位部411,使得第二传动部41可与第二容置孔12间隙配合,使得第二传动部41可通过第二扁位部411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进而使得第一转轴4可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通过在第三传动部51外侧设置的第三扁位部511,使得第三传动部51可通过第三扁位部511与第三容置孔21间隙配合,使得第三传动部51可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进而使得第二转轴5可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并通过第一卡接部42与第二卡接部 52卡接实现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的轴向限位。
优选地,如图11所示,所述第一卡接部42下方设有第二限位槽421,所述第二卡接部52上方相应的设有第二限位凸台521,所述第二限位凸台 52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421配合。
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凸台521与第二限位槽421卡接于第三容置孔 21中,通过第二限位凸台52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421配合限制第一转轴4 和第二转轴5相背移动,从而提高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5的连接稳固性。
优选地,如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方向的轴向运动行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的第一限位槽 111的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扁位部511的轴向长度。
其中,优选第二半联轴器2向左的轴向运动行程等于第三扁位部511 的轴向长度,使得第二半联轴器2受到台阶面13止挡时,第一传动部221 恰好退出第三容置孔21;第三扁位部511的轴向长度大于等于7mm,小于等于12mm,通过以上限制,使得第二联轴器与第二转轴5具有足够的重合度,进而使得第二联轴器与第二转轴5的配合比较稳固,能有效的相互传递扭距。同时,也避免了装配行程过长导致的装配效率低和弹性件3不易压缩的问题。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关联的限制第二半联轴器2向左的轴向运动行程、第一限位槽111的轴向长度和第三扁位部511的轴向长度,使得第一限位槽111不会限制第二半联轴器2向左轴向移动,并使得当第二半联轴器2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方向的轴向运动行程大于等于第三扁位部511的轴向长度,第三扁位部511会退出第二联轴器,从而便于后续第二限位凸台521退出第二限位槽421。
优选地,如图9至图13所示,所述第二卡接部52下方设有第四扁位部522,所述第三传动部51下方设有所述第三扁位部511,所述第四扁位部522高于所述第三传动部51下方的第三扁位部511,结合附图中的XYZ 坐标,第四扁位部522位于第三扁位部511上方,具体地,第四扁位部522 在第三扁位部511的侧上方位置,通过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向左轴向移动等于所述第三扁位部511轴向长度的距离,使得所述第四扁位部522能贴合于所述第三容置孔21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限位凸台521退出所述第二限位槽421。
其中,第四扁位部522与第三扁位部511的高度之差大于等于第二限位凸台521上下方向的长度,优选等于第二限位凸台521上下方向的长度,使得第四扁位部522贴合于第三容置孔21的内壁时,第二限位凸台521退出第二限位槽421。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使得第四扁位部522高于第三扁位部511,使得第二半联轴器2向左轴向移动等于第三扁位部511轴向长度的距离后,第三扁位部511退出第二半联轴器2,此时,第二转轴5可下移,使得第四扁位部522贴合于第三容置孔21的内壁,从而使得第二限位凸台 521退出第二限位槽421,由此解除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的卡接,从而使得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卡接和解除卡接较为便利。
优选地,如图11和图14所示,所述第一转轴4还包括第一转轴主体 40,所述第一转轴主体40与所述第二传动部41间形成第一轴肩43,所述第一轴肩43抵靠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远离所述第二联轴器的一侧的侧壁上。
其中,第一转轴主体40、第二传动部41和第一卡接部42一体成型。
本发明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通过在第一转轴4上设置轴肩,通过第一轴肩43轴向限制第一转轴4向右轴向移动,从而提高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的连接稳固性。
优选地,如图11和图14所示,所述第二转轴5还包括第二转轴主体 50,所述第二转轴主体50与所述第三传动部51间形成第二轴肩53,所述第二轴肩53抵靠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远离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侧的侧壁上。
其中,第二转轴主体50、第三传动部51和第二卡接部52一体成型。
通过在第二转轴5上设置轴肩,通过第二轴肩53轴向限制第二转轴5 向左轴向移动,从而提高第一转轴4与第二转轴5的连接稳固性。
具体地,如图8至图11所示,转轴的安装过程如下,首先连接好第一联轴器与第二联轴器,然后第一转轴4的第一卡接部42伸入第二容置孔12,并继续向右轴向移动第一转轴4至第一轴肩43抵靠于第一联轴器的侧壁上,此时,第一卡接部42伸入第三容置孔21,且第二传动部41与第二容置孔12间隙配合。安装好第一转轴4后,先向左轴向移动第二联轴器,使得第二联轴器的连接部23抵接台阶面13,再将第二转轴5的第二卡接部 52伸入第三容置孔21,并继续向左轴向移动第二转轴5至第三传动部51 接触第二联轴器的侧壁;然后抬升第二转轴5,使得第二限位凸台521卡入第二限位槽421中,此时,第三容置孔21可容置第三传动部51;不再对第二联轴器施加压力,第二联轴器在弹性件3作用下向右轴向移动,随着第二联轴器向右轴向移动,第三容置孔21逐渐容置第三传动部51,最后,第三容置孔21完全容置第三传动部51,并与第三传动部51间隙配合,此时,第二轴肩53抵靠于第二联轴器的侧壁上,第二联轴器恢复至原来位置。
转轴的拆卸过程如下,先向左轴向移动第二联轴器,使得第二联轴器的连接部23抵接台阶面13,然后下移第二转轴5,使得第二限位凸台521 退出第二限位槽421,再直接向右移动第二转轴5,直至第二转轴5脱离联轴器,此时,不再对第二联轴器施加压力;第二转轴5脱离联轴器后,可直接向左移动第一转轴4,直至第一转轴4脱离联轴器。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联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半联轴器(1)和第二半联轴器(2),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设有连通的第一容置孔(11)和第二容置孔(12),所述第一容置孔(11)和所述第二容置孔(12)为扁位孔,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插设于所述第一容置孔(11)中,以使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相互传递扭矩,所述第二容置孔(12)适于供主动轴或从动轴插入,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设有第三容置孔(21),所述第三容置孔(21)为扁位孔,所述第三容置孔(21)适于供所述从动轴或所述主动轴插入,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滑出所述第一容置孔(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孔(11)内设有第一限位槽(111),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包括连接部(23)和绕设于所述连接部(23)外侧的限位部(22),所述连接部(23)适于与所述从动轴或所述主动轴连接,所述限位部(22)与所述第一限位槽(111)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滑出所述第一容置孔(11),所述限位部(22)适于在外力挤压下发生弹性形变以退出所述第一限位槽(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置孔(12)横截面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容置孔(11)横截面尺寸,以使所述第二容置孔(12)与所述第一容置孔(11)间形成面向所述第一容置孔(11)的台阶面(13),所述台阶面(13)适于止挡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置孔(21)轴向贯穿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所述第三容置孔(21)与所述第二容置孔(12)同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容置孔(21)设于所述连接部(23)上,并轴向贯穿所述连接部(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22)包括第一限位凸台(222)和环绕所述连接部(23)的第一传动部(221),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22)凸设于所述第一传动部(221)上,所述第一限位凸台(222)适于卡入所述第一限位槽(111)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部(221)外侧设有第一扁位部(2211),所述第一扁位部(2211)适于传递第一半联轴器(1)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间的扭矩,所述第一传动部(221)与所述第一容置孔(11)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至7任一项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3),所述弹性件(3)设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和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设有固定槽(24),所述固定槽(24)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3)与所述第一传动部(221)之间。
10.一种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联轴器,所述第一转轴(4)与所述第二转轴(5)为扁位轴,所述第一转轴(4)插设于所述联轴器的第二容置孔(12)中,以适于所述第一转轴(4)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所述第二转轴(5)插设于所述联轴器的第三容置孔(21)中,以适于所述第二转轴(5)与所述联轴器相互传递扭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4)与所述第二转轴(5)卡接,以限制所述第一转轴(4)和所述第二转轴(5)轴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4)包括第二传动部(41)和一体成型的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二传动部(41)靠近所述第二转轴(5)的一端的第一卡接部(42),所述第二传动部(41)外侧设有第二扁位部(411),所述第二扁位部(411)适于传递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与所述第一转轴(4)间的扭矩,所述第二传动部(41)与所述第二容置孔(12)间隙配合,所述第二转轴(5)包括第三传动部(51)和一体成型的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三传动部(51) 靠近第一转轴(4)的一端的第二卡接部(52),所述第三传动部(51)外侧设有第三扁位部(511),所述第三扁位部(511)适于传递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与所述第二转轴(5)间的扭矩,所述第三传动部(51)与所述第三容置孔(21)间隙配合,所述第一卡接部(42)与所述第二卡接部(52)卡接所述第三容置孔(21)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42)下方设有第二限位槽(421),所述第二卡接部(52)上方相应的设有第二限位凸台(521),所述第二限位凸台(52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421)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方向的轴向运动行程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的第一限位槽(111)的轴向长度,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扁位部(511)的轴向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接部(52)下方设有第四扁位部(522),所述第三传动部(51)下方设有所述第三扁位部(511),所述第四扁位部(522)高于所述第三传动部(51)下方的所述第三扁位部(511),通过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向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方向轴向移动等于所述第三扁位部(511)轴向长度的距离,使得所述第四扁位部(522)能贴合于所述第三容置孔(21)的内壁,以使所述第二限位凸台(521)退出所述第二限位槽(421)。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4)还包括第一转轴主体(40),所述第一转轴主体(40)与所述第二传动部(41)间形成第一轴肩(43),所述第一轴肩(43)抵靠于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远离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的一侧的侧壁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2至15任一项所述的联轴器装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5)还包括第二转轴主体(50),所述第二转轴主体(50)与所述第三传动部(51)间形成第二轴肩(53),所述第二轴肩(53) 抵靠于所述第二半联轴器(2)远离所述第一半联轴器(1)的一侧的侧壁上。
CN202020951598.3U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Active CN2126159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1598.3U CN212615980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51598.3U CN212615980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5980U true CN212615980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50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51598.3U Active CN212615980U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5980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9549A (zh) * 2021-08-04 2021-11-3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滑移补偿的驱动轴系统
CN113738778A (zh) * 2020-05-29 2021-12-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CN113784557A (zh) * 2021-08-27 2021-12-10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码器防用护装置和编码器装置
CN114193367A (zh) * 2021-10-22 2022-03-18 扬州恒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拼装模具
CN115355261A (zh) * 2022-07-12 2022-11-18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一种安全联轴器以及手部康复治疗仪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8778A (zh) * 2020-05-29 2021-12-0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CN113719549A (zh) * 2021-08-04 2021-11-30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滑移补偿的驱动轴系统
CN113784557A (zh) * 2021-08-27 2021-12-10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编码器防用护装置和编码器装置
CN114193367A (zh) * 2021-10-22 2022-03-18 扬州恒德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拼装模具
CN115355261A (zh) * 2022-07-12 2022-11-18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一种安全联轴器以及手部康复治疗仪
CN115355261B (zh) * 2022-07-12 2024-03-29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一种安全联轴器以及手部康复治疗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15980U (zh)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CN102084555A (zh) 杠杆型电连接器
GB2324204A (en) Connector locking mechanism
CN101501938B (zh) 杠杆型电连接器
CN211541263U (zh) 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快速接换装置
CN101672236B (zh) 用于喷射器的双锁定连接器
CN113738778A (zh) 一种联轴器及联轴器装配结构
US20240126024A1 (en) Dual-core connector and connection system
JP3145890B2 (ja) 二構成要素間の精密アセンブリ
CN110927892B (zh) 一种光纤连接器组件
CN110600936B (zh) 插头壳体组件及插头、插座
CN213782382U (zh) 连接头
TWM545422U (zh) 助拉結構
JPH10221559A (ja) 光コネクタの結合構造
CN220419610U (zh) 光纤连接器
JP2003184835A (ja) 接続具及びその接続具を備えた柄部材
CN219646708U (zh) 一种用于玩具积木连接的连接结构和玩具积木
CN217656160U (zh) 电连接器
CN218324380U (zh) 一种钩锁结构和钩锁扣手组件
CN220331176U (zh) 快拆组件、压头组件和修复平台
CN220138726U (zh) 触点连接器
CN220289904U (zh) 光纤连接器
US113941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111239920A (zh) Lc光纤连接器
CN220719324U (zh) 一种模块化机器人接口及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19

Address after: 315191 No. 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Ningbo, Zhejiang, Yinzho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after: AUX AIR CONDITIONING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5000 No.1166 Mingguang North Road, Jiangshan Town,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NGBO AUX ELECTRIC Co.,Ltd.

Patentee before: Ningbo Oxfam intelligent commercial air conditioning manufactu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