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3767U -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 Google Patents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3767U
CN212613767U CN202021024784.9U CN202021024784U CN212613767U CN 212613767 U CN212613767 U CN 212613767U CN 202021024784 U CN202021024784 U CN 202021024784U CN 212613767 U CN212613767 U CN 212613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distance
support piece
plat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247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珣
李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tow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tow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tow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tow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0247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13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3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3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模板固定装置,用于在建筑工程中使混凝土成型,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两板体、复数个支撑件和复数个连接件;两板体相对设置,每一板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撑件固定于板体上,板体的外侧壁设有复数个凹槽,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于两板体相对的凹槽位置处,复数个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沿第一端向第二端的方向,凹槽设置距离逐渐递增。还涉及一种建筑墙体,模板固定装置通过将支撑件和凹槽设置的一端较为密集,一端较为稀疏,从而使得支撑件和设于凹槽位置处的连接件受力均匀,板体变形程度小。

Description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板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建筑工地中,筑墙是通过将混凝土固定而形成的。为了固定混凝土,通常的方式是将模板固定后,往模板之间浇筑混凝土,从而使混凝土成型。而为了固定模板,模板上通常是设有类似于加强筋的结构支撑模板,同时在模板上设置槽位,再通过连接片将两模板进行连接。而现有的模板,加强筋和连接片都是均匀分布在其上面,从而造成了加强筋和连接片受力不均匀,并且模板变形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模板固定装置,旨在使得模板上的结构受力均匀,且模板变形小。
一种模板固定装置,用于在建筑工程中使混凝土成型,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两板体、复数个支撑件和复数个连接件;两所述板体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板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板体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复数个凹槽,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于两所述板体相对的凹槽位置处,复数个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凹槽设置距离逐渐递增。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复数个所述支撑件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设置的距离为300mm、300mm、300mm、350mm、400mm、50mm。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复数个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复数个所述凹槽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设置的距离为150mm、300mm、600mm、700mm,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凹槽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100mm。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位置处还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件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处。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包括固定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以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的凹槽相对应。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通孔位置处还可设置另一所述凹槽,以使所述连接件的设置位置可调整。
在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于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位置处,所述第二端面贴附混凝土,两所述板体的固定板相对应。
一种建筑墙体,采用模板固定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固定成型,所述模板固定装置为上述中任一所述模板固定装置。
上述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通过沿所述板体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将所述凹槽逐渐递增设置,复数个所述支撑件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另一部分所述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即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凹槽设置的疏密程度不同,使得设于所述板体上的支撑件和连接所述板体的连接件受力均匀,所述板体也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模板固定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所述板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板体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模板固定装置在固定混凝土时的侧面示意图。
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2所述的板体的正面示意图。
图7为在第一应用场景中,传统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在第一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在第二应用场景中,传统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10为在第二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11为在第三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12为在第四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13为不同尺寸板体侧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模板固定装置 100
板体 10
固定板 11
第一端面 111
第二端面 112
第一端 113
第二端 114
第一侧板 12
第二侧板 13
第三侧板 14
凹槽 121、141
第一通孔 122、142
第二通孔 123、143
第四侧板 15
收容空间 16
支撑部 17
加强筋 18
支撑件 20
连接件 30
第一连接部 31
第二连接部 32
固定孔 321
V形槽 33
紧固件 40
混凝土 50
踢脚线 60
开关盒 70
工字钢 80
螺杆 90
第一距离 X1
第二距离 X2
第三距离 X3
第四距离 X4
第五距离 X5
第一间距 Y1
第二间距 Y2
第三间距 Y3
第四间距 Y4
第五间距 Y5
第六间距 Y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提供一种模板固定装置,用于在建筑工程中使混凝土成型,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两板体、复数个支撑件和复数个连接件;两所述板体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板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板体的外侧壁设有复数个凹槽,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于两所述板体相对的凹槽位置处,复数个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凹槽设置距离逐渐递增。
上述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通过沿所述板体的第一端向第二端方向,将所述凹槽逐渐递增设置,复数个所述支撑件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另一部分所述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即所述支撑件和所述凹槽设置的疏密程度不同,使得设于所述板体上的支撑件和连接所述板体的连接件受力均匀,所述板体也不易变形。
下面将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提供一种模板固定装置100,用于在建筑工程中使混凝土50成型,所述模板固定装置100包括两板体10、复数个支撑件20和复数个连接件30;两所述板体10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板体10包括第一端113和第二端114,所述支撑件20固定于所述板体10上,所述板体10的外侧壁设有复数个凹槽121(141),所述连接件30的两端设于两所述板体10相对的凹槽121(141)位置处,复数个所述支撑件2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端113向所述第二端114的方向,所述凹槽121(141)设置距离逐渐递增。
请参阅图2,所述板体10大致为中空无上盖的长方体结构,具体的,所述板体10包括固定板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和第四侧板15。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二侧板13、所述第三侧板14和所述第四侧板15设于所述固定板11上,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四侧板15相对设置,从而形成收容空间16。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板11、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二侧板13、所述第三侧板14和所述第四侧板15可为一体成型结构。
所述固定板11包括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所述第一端面111和所述第二端面112为所述固定板11上的相对两端面。所述固定板11还包括第一端113和第二端114,所述第一端113和所述第二端114为所述固定板11上的相对两端,即所述第一端113和所述第二端114为所述固定板11上的下端和上端。所述第一侧板12、所述第二侧板13、所述第三侧板14和所述第四侧板15围设于所述固定板11的第一端面111的边缘位置处,所述第二端面112贴附混凝土50,以使混凝土50成型。所述第二侧板13位于所述第一端113,所述第四侧板15位于所述第二端114。
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的外侧壁上设有复数个所述凹槽121(141),复数个所述凹槽121(141)从所述第一端113向所述第二端114设置的距离不同,所述第一侧板12上的凹槽121与所述第三侧板14上的凹槽141相对应。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10上设置了五个所述凹槽121(141),其中,靠近所述第一端113的凹槽121(141)与所述第一端113之间的为第一距离X1,相邻两凹槽121(141)之间设有第二距离X2、第三距离X3和第四距离X4,靠近所述第二端114的凹槽121(141)与所述第二端114之间为第五距离X5。所述第一距离X1、所述第二距离X2、所述第三距离X3和所述第四距离X4的长度逐渐递增。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X1为150mm、所述第二距离X2为300mm、所述第三距离X3为600mm、所述第四距离X4为700mm,所述第五距离X5为100mm。该些距离是根据板体10受到混凝土50的侧压力而进行设置,从而能够更好使设于所述凹槽121(141)位置处的连接件30受力均匀,避免某一连接件30出现受力集中而断裂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距离X1、所述第二距离X2、所述第三距离X3、所述第四距离X4和所述第五距离X5的长度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述凹槽121(141)的数量也不限于此。
所述凹槽121(141)位置处开设有第一通孔122(142),所述第一通孔122(142)与所述收容空间16连通,所述连接件30通过紧固件40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122(142)位置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上还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23(143),多个所述第二通孔123(143)呈预设形式设于所述第一通孔122(142)的上端或下端。可设置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23(143)在所述第一通孔122(142)的上端、两个所述第二通孔123(143)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122(142)的下端,或一个所述第二通孔123(143)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122(142)的上端,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122(142)的下端,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能够使得所述板体10能够在不同的建筑中适用,还可以在设有所述第二通孔123(143)的位置处开设另一所述凹槽(图未示),使得所述连接件30的位置可以进行调整,所述板体10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建筑,从而增加了所述板体10的通用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10上先是开设有所述第一通孔122(142)和所述第二通孔123(143),再在所述第一通孔122(142)位置处设置所述凹槽121(141)。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121(141)、所述第一通孔122(142)和所述第二通孔123(143)可同时在所述板体10上形成。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侧板13和所述第四侧板15上也开设有所述第二通孔123(143),以便与建筑工程中的其他结构相连接。
请参阅图4,图4为模板固定装置100固定混凝土50的示意图。两所述板体10相对设置,即一所述板体10的第二端面112与另一所述板体10的第二端面112相对应,往两板体10之间浇筑混凝土50,所述第二端面112使混凝土50成型。在所述板体10的上端还设有支撑部17,即所述支撑部17设于所述固定板11的第二端114,用于支撑建筑框架。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支撑部17可拆卸的设于所述板体1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17可与所述板体10一体成型。
请参阅图5,在一实施方式中,若所述板体10的宽度增加,即所述板体10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加,为了能够避免所述板体10变形,所述板体10内可设置加强筋18,所述加强筋18固定于所述固定板11上,且所述加强筋18的上下两端连接所述第二侧板13和第四侧板15。
请参阅图6,复数个所述支撑件20设于所述收容空间16内,且所述支撑件20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4上。复数个所述支撑件20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结构完全相同。为了更好的区分设于所述板体10上不同位置的支撑件20,从而将其分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
在一实施方式中,复数个所述支撑件20沿所述第一端113向所述第二端114设置的间距不同。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10上设置六个所述支撑件20。其中,靠近所述第一端113的支撑件20与所述第一端113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Y1,相邻两支撑件20之间设有第二间距Y2、第三间距Y3、第四间距Y4、第五间距Y5和第六间距Y6。所述第一间距Y1、所述第二间距Y2和所述第三间距Y3的长度相同,所述第四间距Y4、所述第五间距Y5和所述第六间距Y6的长度逐渐递增。即形成所述第四间距Y4、所述第五间距Y5和所述第六间距Y6的支撑件为第二支撑件,形成所述第一间距Y1、所述第二间距Y2和所述第三间距Y3的支撑件为第一支撑件,且所述第四间距Y4、所述第五间距Y5和所述第六间距Y6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间距Y1、所述第二间距Y2和所述第三间距Y3。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距Y1、所述第二间距Y2和所述第三间距Y3为300mm,所述第四间距Y4为350mm,所述第五间距Y5为400mm,所述第六间距Y6为500mm。该些距离同样是根据板体10受到混凝土50的侧压力而进行设置,使得每一支撑件20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使得板体10的整体重量更轻。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间距Y1、所述第二间距Y2、所述第三间距Y3、所述第四间距Y4、所述第五间距Y5和所述第六间距Y6的长度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述支撑件20的数量也不限于此。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复数个所述支撑件20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两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三支撑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结构完全相同。当形成所述第四间距Y4、所述第五间距Y5和所述第六间距Y6的第二支撑件不足以支撑混凝土50时,可在第四间距Y4、所述第五间距Y5或所述第六间距Y6之间设置另一支撑件,该支撑件为第三支撑件。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间距Y6为500mm,可在所述第六间距Y6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所述第三支撑件,则所述第三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为250mm,从而小于两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间距300mm。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支撑件设置的位置不限于此。若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足以支撑所述板体,所述第三支撑件可取消设置。
请再参阅图1,所述连接件30为一长条状结构,用于固定两所述板体10。所述连接件30包括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所述第二连接部3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31的两端,且所述连接件30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32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12和第三侧板14上。
所述第一连接部31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32连接的位置处设有V形槽33,且连接位置处的上下设于对称的V形槽33。在将板体10从成型的混凝土50上拆卸下来后,所述连接件30固定于所述混凝土50中,而为了避免所述第二连接部32延伸出混凝土50,可直接将所述第二连接部32从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上弄断,以避免干涉其他结构。
所述第二连接部32上开设有固定孔321,在将所述连接件30设于所述凹槽121(141)中时,所述固定孔321与所述第一通孔122(142)对应,通过紧固件40将所述连接件30和所述板体10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紧固件40为螺钉。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件40还可为固定螺杆或其他具有等同作用或效果的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10为铝模板。所述支撑件20为横筋,可采用与所述板体10同样的材料制成,所述连接件30为拉片。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板体10还可替换为钢板,以支撑不同重量的混凝体。所述支撑件20也可换为钢材筋,同样可以起到支撑所述板体10的目的。所述连接件30可为铝膜拉片,也可替换为钢拉片。所述板体10、所述支撑件20和所述连接件30不限于此。
请参阅图7和图8,图7为在第一应用场景中,传统的模板固定装置与踢脚线60的安装情况。图8为在第一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100与踢脚线60使用状态下的情况。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越来越多的施工方会要求板体10将暗装踢脚线60一次性施工,传统的模板固定装置第一根连接件30距离底部100mm。如此一来,会与暗装踢脚线60发生干涉,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靠近第一端113的连接件30距离下端150mm,如图8所示,有效的避开了踢脚线60,从而避免发生干涉的情况。
请参阅9和图10,图9为在第二应用场景中,传统的模板固定装置与开关盒70的安装情况。图10为在第二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100与开关盒70使用状态下的情况。
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两种开关盒70分别距离下端600mm、1300mm,施工时会预先将开关盒70固定在墙钢筋上,然后再安装板体10。传统的模板固定装置中此两处位置容易发生所述连接件30与开关盒70干涉的情况,如图9所示。而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100因根据混凝土50的侧压力合理的设置了所述连接件30,有效的避开所述连接件30与开关盒70干涉的情况,如图10所示。
请参阅图11,图11为在第三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100使用状态下的情况。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外架,一种是悬挑架,一种是爬架。当采用悬挑架进行施工时,因按照建筑施工要求,每6层需要在建筑外围设置一整圈的工字钢80,工字钢80会贯穿墙体两侧,在设有工字钢80的位置要将板体10向上抬高200mm。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100,即使将其板体10抬高200mm,该板体10依然能够与两侧并排设置且处于正常高度的所述板体10连接,不会发生所述支撑件20与所述凹槽121(141)相互干涉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21(141)的厚度与所述连接件30的厚度相适配,以避免并排的两板体10之间存在间隙。进一步的,并排的两所述板体10,所述凹槽121(141)相对应,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通孔。相邻两板体10之间可共用一个所述连接件30,从而节省了成本。
在将所述板体10向上抬高200mm后,凹槽121(141)与凹槽121(141)之间不对应,此时可依据一个凹槽121(141)的厚度来设置所述连接件30。
请参阅图12,图12为在第四应用场景中,本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模板固定装置100使用状态下的情况。
在使用螺杆体系施工时,通过螺杆90固定多个并排的所述板体10,所述支撑件20设置的位置也不会与所述螺杆90发生干涉,从而扩展了所述模板固定装置的使用范围。
请参阅图13,图13为在不同尺寸的板体10上,在相同的位置设有所述支撑件20和所述凹槽121(141)。从而根据建筑结构的不同,在使用不同尺寸的板体10进行施工时,不同尺寸的所述板体10依然可以通过所述连接件30进行固定。
请再结合图4,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建筑墙体(图未示),所述建筑墙体采用上述的模板固定装置100对混凝体50进行固定成型。所述模板固定装置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模板固定装置100,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模板固定装置,通过在所述板体10上调整所述支撑件20和所述凹槽121(141)的布置方式,使得所述支撑件20和所述凹槽121(141)呈下密上疏的方式设置,将所述连接件30固定于所述凹槽121(141)位置处,从而连接两所述板体10。使得所述板体10受到的混凝土50施加的侧压力更加均匀,避免某一位置处的支撑件20或连接件30出现断裂或破损的情况,提升了安全性。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模板固定装置,用于在建筑工程中使混凝土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固定装置包括两板体、复数个支撑件和复数个连接件;两所述板体相对设置,每一所述板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件固定于所述板体上,所述板体的外侧壁设有复数个凹槽,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于两所述板体相对的凹槽位置处,复数个所述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件和多个第二支撑件,多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的距离,沿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的方向,所述凹槽设置距离逐渐递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复数个所述支撑件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设置的距离为300mm、300mm、300mm、350mm、400mm、50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复数个所述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设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一侧,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第三支撑件之间的距离小于两所述第一支撑件之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复数个所述凹槽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设置的距离为150mm、300mm、600mm、700mm,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凹槽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距离为10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位置处还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件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包括固定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相对设置,以形成收容空间,所述支撑件的两端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且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开设有所述凹槽,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的凹槽相对应。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上还开设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第二通孔位置处还可设置另一所述凹槽,以使所述连接件的设置位置可调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板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第四侧板设于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位置处,所述第二端面贴附混凝土,两所述板体的固定板相对应。
10.一种建筑墙体,采用模板固定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固定成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固定装置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模板固定装置。
CN202021024784.9U 2020-06-08 2020-06-08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Active CN212613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4784.9U CN212613767U (zh) 2020-06-08 2020-06-08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24784.9U CN212613767U (zh) 2020-06-08 2020-06-08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3767U true CN212613767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22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24784.9U Active CN212613767U (zh) 2020-06-08 2020-06-08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37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6874A (zh) * 2020-06-08 2020-08-25 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6874A (zh) * 2020-06-08 2020-08-25 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76874A (zh)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US9370873B2 (en) Mold for producing molded concrete blocks
CN212613767U (zh) 模板固定装置及建筑墙体
US652332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anging together concrete forms
CN213742278U (zh) 飘窗铝模板及飘窗框架
CN212002242U (zh) 一种高稳固性临展前厅及消防控制室顶板模板
CN211194338U (zh) 可制作长方体混凝土预制块可周转模具
KR20110000140U (ko) 알루미늄 거푸집 판넬의 이음부재 구조
CN214090963U (zh) 一种散拼早拆建筑模板系统
KR200357642Y1 (ko) 인코너판넬 보강구조
CN211058297U (zh) 一种防止变形的建筑模板
KR20180089808A (ko) 벽 단부 형성용 거푸집 패널
CN207553587U (zh) 一种非标模板及具有该非标模板的建筑模板系统
CN211691433U (zh) 一种建筑施工组装模板
CN211548745U (zh) 一种自加强建筑模板
CN112127619A (zh) 飘窗铝模板及飘窗框架
KR200292762Y1 (ko) 거푸집 설치용 중앙 지지대고정구
CN215631652U (zh) 一种可调位的多用途角铝型材
CN215407431U (zh) 一种用于主体结构伸缩缝位置的模板支撑构造
CN114016732B (zh) 楼面模板和楼面模板系统
CN220504245U (zh) 一种石材幕墙的石材板连接装置
CN217679988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板
TWI829612B (zh) 建築結構及組構其的方法
KR0127910Y1 (ko) 거푸집용 모서리 판넬
KR200223202Y1 (ko) 콘크리트타설용 알루미늄 패널의 조립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