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13396U -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13396U
CN212613396U CN202021037614.4U CN202021037614U CN212613396U CN 212613396 U CN212613396 U CN 212613396U CN 202021037614 U CN202021037614 U CN 202021037614U CN 212613396 U CN212613396 U CN 2126133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steel ball
cavity
bar end
steel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03761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洪强
朱心涵
周维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03761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133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133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133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一种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包括套管,中央为钢筋插入腔,钢筋插入腔的中部腔壁上有钢筋端面分隔圈,分隔圈将钢筋插入腔隔成第一、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的腔壁上设第一弹性圈,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的腔壁上设第二弹性圈,且自钢筋端面分隔圈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套管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与自钢筋端面分隔圈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套管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一钢球限位机构设在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内,第二钢球限位机构设在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内;第一钢球设在第一钢球限位机构与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的腔壁之间,第二钢球设在第二钢球限位机构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的腔壁之间。避免钢筋在连接部位出现晃摆;改善对钢筋的适应性。

Description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从前述的钢筋连接装置的名词释义可知其用于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实施连接,并且前述的钢筋指螺纹钢。
如业界所知,地上、地下乃至水下的各类建筑设施普遍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而钢筋混凝土离不开前述的螺纹钢。在浇灌混凝土之前,需构建钢筋骨架(建筑工人习惯称为“扎钢筋”)。如果按照原始即传统的施工方式,那么在构建钢筋骨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焊接方式将两根需要对接的螺纹钢在端部彼此焊固在一起,这种方式存在如下不言而喻的欠缺:其一,由于焊接设备如电焊机需要电源支持,因而对施工场所具有挑剔性,例如必须通过电缆或类似的馈电线路将电源引至位于钢筋对接工位处的焊接设备,而将电源引至焊接设备的工作既麻烦又有失安全;其二,由于焊接需要由资质人员操作,因而对作业者同样具有挑剔性;其三,由于焊接的效率相对较低,因而对工程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四,焊接工人的作业强度大,并且焊接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
采用钢筋连接器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欠缺,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前述钢筋连接器相关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CN208830600U推荐的“一种钢筋的连接组件”和CN210032349U提供的“钢筋快速连接器”,由于这两项专利结构都是分体式的,即由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和密封连接套筒组成,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根钢筋中的其中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具有螺纹的第一圆柱套筒的第一圆柱套筒腔内,而将两根钢筋中的另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同样具有螺纹的第二圆柱套筒的第二圆柱套筒腔内,并且由前述的密封连接套筒将前述第一圆柱套筒以及第二圆柱套筒的相向一端锁定,因而不仅连接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而且操作相对麻烦。
典型的如CN204878162U介绍的“一种钢筋钢棒快速连接的锁固套结构”,通过对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1至0013的阅读可知:虽然具有对内丝锥度套以及外丝锥度套加工方便的长处,但是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由于需要将内丝锥度套与外丝锥度套彼此螺纹连接为一个整体,因而不仅操作仍是较为麻烦的,而且整体强度难以保障。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独立分布的钢球在各自的锁定部位对钢筋产生相同的锁定力而得以体现对钢筋圆周方向全面可靠锁定并且得以避免钢筋在连接部位出现晃摆情形、有利于在非使用状态下对钢球良好定位而得以确保钢球均匀分布在非启用状态下的预定位置、有益于满足使端部切口有失平整的钢筋插入套管的要求而得以避免对钢筋的挑剔性、有便于体现优异的自锁性而得以提高钢筋对接施工效率并且得以减轻施工人员的作业强度、有助于保障结构的简练效果而得以体现经济性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包括套管,在该套管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自套管的上端贯通至下端的钢筋插入腔,并且在该钢筋插入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腔壁上构成有一钢筋端面分隔圈,由该钢筋端面分隔圈将所述钢筋插入腔分隔成位于钢筋端面分隔圈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和位于钢筋端面分隔圈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由构成于钢筋端面分隔圈的中央位置的分隔圈通孔贯通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在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上并且围绕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圆周方向间隔嵌设有第一弹性圈Ⅰ,在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上并且围绕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圆周方向间隔嵌设有第二弹性圈Ⅱ,并且自所述钢筋端面分隔圈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套管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钢筋端面分隔圈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套管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直径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的;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和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内,而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内;第一钢球Ⅰ和第二钢球Ⅱ,第一钢球Ⅰ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之间,并且该第一钢球Ⅰ在支承于所述第一弹性圈Ⅰ朝向上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背对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的一侧,第二钢球Ⅱ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之间,并且该第二钢球Ⅱ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弹性圈Ⅱ朝向下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背对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上并且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间隔开设有第一弹性圈嵌槽Ⅰ,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的数量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相等并且嵌置在第一弹性圈嵌槽Ⅰ内,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上并且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间隔开设有第二弹性圈嵌槽Ⅱ,所述第二弹性圈Ⅱ的数量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相等并且嵌置在第二弹性圈嵌槽Ⅱ内;所述的第一钢球Ⅰ在对应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的槽口的位置以间隔分布状态支承在所述第一弹性圈Ⅰ朝向上的一侧;所述的第二钢球Ⅱ在对应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的槽口的位置以间隔分布状态支承在第二弹性圈Ⅱ朝向下的一侧;所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与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开设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上的所述第一弹性圈嵌槽Ⅰ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上的所述第二弹性圈嵌槽Ⅱ的数量各有两个,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以及所述的第二弹性圈Ⅱ的数量各有两个;所述第一钢球Ⅰ有分别间隔分布并支承在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圈Ⅰ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的第二钢球Ⅱ有分别间隔分布并支承在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圈Ⅱ朝向下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与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包括一第一支承环Ⅰ和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以相互围合而形成一筒形体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内,在该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上并且在对应于间隔分布并支承在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圈Ⅰ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第一钢球Ⅰ的位置各开设有第一钢球探入孔Ⅰ,第一支承环Ⅰ设置在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内并且位于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钢球Ⅰ在对应于第一钢球探入孔Ⅰ的位置探入所述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背对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的一侧;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包括一第二支承环Ⅱ和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以相互围合而形成一筒形体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内,在该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上并且在对应于间隔分布并支承在所述两个第二弹性圈Ⅱ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第二钢球Ⅱ的位置各开设有第二钢球探入孔Ⅱ,第二支承环Ⅱ设置在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内并且位于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二钢球Ⅱ在对应于第二钢球探入孔Ⅱ的位置探入所述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背对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两组所述的第一钢球Ⅰ中,位于上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的数量多于位于下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的数量;在所述两组所述的第二钢球Ⅱ中,位于下部的一组第二钢球Ⅱ的数量多于位于上部的一组第二钢球Ⅱ的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第一钢球Ⅰ以及第二钢球Ⅱ的直径彼此相同;所述第一钢球探入孔Ⅰ以及第二钢球探入孔Ⅱ的直径是相等的,并且第一钢球探入孔Ⅰ的直径小于第一钢球Ⅰ的直径,而第二钢球探入孔Ⅱ的直径小于第二钢球Ⅱ的直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圈嵌槽Ⅰ的侧壁是由上向下朝着槽底壁的方向倾斜的,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支承在所述槽底壁上;所述述第二弹性圈嵌槽Ⅱ的侧壁是由下向上朝着槽顶壁的方向倾斜的,所述的第二弹性圈Ⅱ支承在所述槽顶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球探入孔Ⅰ以及第二钢球探入孔Ⅱ的形状呈椭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圈Ⅰ以及第二弹性圈Ⅱ为具有压迫变形自恢复功能的非金属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非金属圈为橡胶圈或尼龙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使第一钢球Ⅰ以独立的方式分布在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与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之间并且在支承于第一弹性圈Ⅰ朝向上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背对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的腔壁的一侧,又由于使第二钢球Ⅱ以独立的方式分布在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之间并且在支承于第二弹性圈Ⅱ朝向下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背对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的腔壁的一则,因而能对钢筋产生相同的锁定力而得以将钢筋圆周方向全面可靠锁定并且得以避免钢筋在连接部位出现晃摆情形;之二,由于由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以及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分别将第一钢球Ⅰ以及第二钢球Ⅱ良好地定位在非使用状态,充分确保钢球均匀分布于预定位置;之三,由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的侧壁由上向下朝着槽底壁倾斜以及第二弹性圈嵌槽Ⅱ的侧壁由下向上朝着槽顶壁倾斜,因而能为第一钢球Ⅰ以及第二钢球Ⅱ的位移提供良好的条件,得以满足端面切口有失平整的钢筋的端部顺利插入,改善对钢筋的适应性;之四,由于整体结构十分简练因而得以体现经济性,之五,由于两钢筋端部一旦插入便可由第一钢球Ⅰ以及第二钢球Ⅱ自动锁定而无法拔出,因而充分体现极致的自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第一钢筋的端部以及第二钢筋的端部分别与图1结构插配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材质为金属的套管1,在该套管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自套管1的上端贯通至下端的钢筋插入腔11,并且在该钢筋插入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腔壁上构成有一犹如法兰状的钢筋端面分隔圈12,由该钢筋端面分隔圈12将前述钢筋插入腔11分隔成位于钢筋端面分隔圈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和位于钢筋端面分隔圈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由构成于钢筋端面分隔圈12的中央位置的分隔圈通孔121贯通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在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上并且围绕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圆周方向间隔嵌设有即嵌置有第一弹性圈Ⅰ13,在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上并且围绕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圆周方向间隔嵌设有即嵌置有第二弹性圈Ⅱ14,并且自前述钢筋端面分隔圈12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套管1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钢筋端面分隔圈1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套管1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以及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直径是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直径相同的;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和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设置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内,而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设置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内;第一钢球Ⅰ4和第二钢球Ⅱ5,第一钢球Ⅰ4设置在前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与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之间,并且该第一钢球Ⅰ4在支承于前述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背对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的一侧,第二钢球Ⅱ5设置在前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之间,并且该第二钢球Ⅱ5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下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背对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自前述钢筋端面分隔圈12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套管1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钢筋端面分隔圈1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套管1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继续见图1和图2,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上并且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间隔开设有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前述的第一弹性圈Ⅰ13的数量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相等并且嵌置在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内,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上并且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间隔开设有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前述第二弹性圈Ⅱ14的数量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相等并且嵌置在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内;前述的第一钢球Ⅰ4在对应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的槽口的位置以间隔分布状态支承在前述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前述的第二钢球Ⅱ5在对应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槽口的位置以间隔分布状态支承在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下的一侧;前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与前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
开设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上的前述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以及开设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上的前述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数量各有两个,前述的第一弹性圈Ⅰ13以及前述的第二弹性圈Ⅱ14的数量各有两个;前述第一钢球Ⅰ4有分别间隔分布并支承在两个前述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前述的第二钢球Ⅱ5有分别间隔分布并支承在两个前述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下的一侧的两组;前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与前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
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的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包括一第一支承环Ⅰ21和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以相互围合而形成一筒形体的状态下设置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内,在该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上并且在对应于间隔分布并支承在前述两个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前述第一钢球Ⅰ4的位置各开设有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第一支承环Ⅰ21设置在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内并且位于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前述第一钢球Ⅰ4在对应于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的位置探入前述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背对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的一侧;前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包括一第二支承环Ⅱ31和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以相互围合而形成一筒形体的状态下(即以“圆周方向围合”,以下同)设置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内,在该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上并且在对应于间隔分布并支承在前述两个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前述第二钢球Ⅱ5的位置各开设有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第二支承环Ⅱ31设置在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内并且位于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前述第二钢球Ⅱ5在对应于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位置探入前述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背对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的一侧。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以及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均优选由金属制成。
在两组前述的第一钢球Ⅰ4中,位于上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的数量多于位于下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的数量;在前述两组前述的第二钢球Ⅱ5中,位于下部的一组第二钢球Ⅱ5的数量多于位于上部的一组第二钢球Ⅱ5的数量。具体而言,前述的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的数量有三枚,并且横截面形状大体上呈C字形,在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的上端各开设有三个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而在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的下端各开设有两个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基于前述,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在两组第一钢球Ⅰ4中,上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的数量共有九个,而下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的数量共有六个。由于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的情形与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相同,并且依据图1和图2的示意得以充分理解,因而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以及第二钢球Ⅱ5的直径彼此相同;前述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以及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直径是相等的,并且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的直径小于第一钢球Ⅰ4的直径,而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直径小于第二钢球Ⅱ5的直径。
由图1和图2所示,前述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的侧壁是由上向下朝着槽底壁的方向倾斜的,前述的第一弹性圈Ⅰ13支承在前述槽底壁上;前述述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侧壁是由下向上朝着槽顶壁的方向倾斜的,前述的第二弹性圈Ⅱ14支承在前述槽顶壁上。由此可知,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方向彼此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以及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形状呈椭圆形。前述第一弹性圈Ⅰ13以及第二弹性圈Ⅱ14为具有压迫变形自恢复功能的非金属圈,非金属圈为橡胶圈,也可以是尼龙圈。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图3中示出一第一钢筋Ⅰ6和一第二钢筋Ⅱ7,该第一钢筋Ⅰ6和第二钢筋Ⅱ7均为螺纹钢。在施工场所进行施工时,将第一钢筋Ⅰ6朝向第二钢筋Ⅱ7的一端即朝向本实用新型套管1的一端对准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的结构体系的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围合形成的空间或者说对准第一支承环21的环腔探入并且直至第一钢筋Ⅰ6的端面触及前述钢筋端面分隔圈12,触及与否由操作工的手感悉知,即无法继续插入时,则表明插入到位。在前述第一钢筋Ⅰ6插入过程中,会对第一钢球Ⅰ4产生挤压,迫使第一钢球Ⅰ4挤压第一弹性圈Ⅰ13暂时变形,以满足第一钢球Ⅰ4略微从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退出现而得以保障第一钢筋Ⅰ6的端部的顺利插入。在前述第一钢筋Ⅰ6插入动作完成后,由操作者将第一钢筋Ⅰ6朝着背离套管1的方向拉拔一下(即回拉一下),此时在第一弹性圈Ⅰ13的回复即回弹作用下使第一钢球Ⅰ4充分进入第一钢筋Ⅰ6的两相邻的钢筋肋61之间的钢筋凹道62内,由每个第一钢球Ⅰ4作为一个锁定点而使所有第一钢球Ⅰ4(本实施例为两圈共十五个)起到对第一钢筋Ⅰ6的可靠锁定。由于上一圈有九个锁定点,下一圈有六个锁定点,因而第一钢筋Ⅰ6便无法动弹,更无法退出。由于第二钢筋Ⅱ7的插入方式与第一钢筋Ⅰ6相同,因而不再赘述。第一钢筋Ⅰ6以及第二钢筋Ⅱ7通过本实用新型连接后的抗拉强度经试验完全能满足中国国家标准GB1499.2-2007要求,如达到540MPa以上的抗拉力。
依据专业常识,本实用新型结构可依据螺纹钢的不同规格如依据螺纹钢的公称直径6、8、10、12、16、20、25、32、40和50mm,特别是16mm以上的规格相应地对套管1、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第一钢球Ⅰ4以及第二钢球Ⅱ5的尺寸作适应性变化。
实施例2:
图略,仅将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直径(内径)设计成不同,例如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直径大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直径,反之同例。这种结构可以满足对两根不同直径的钢筋的端部的插接连接,例如将两根直径分别为16mm以及20mm的螺纹钢连接。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直径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直径不同时,前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的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以及第一钢球Ⅰ4与前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的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以及第二钢球Ⅱ5的规格尺寸也相应有所差异。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10)

1.一种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在该套管(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自套管(1)的上端贯通至下端的钢筋插入腔(11),并且在该钢筋插入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腔壁上构成有一钢筋端面分隔圈(12),由该钢筋端面分隔圈(12)将所述钢筋插入腔(11)分隔成位于钢筋端面分隔圈(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和位于钢筋端面分隔圈(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由构成于钢筋端面分隔圈(12)的中央位置的分隔圈通孔(121)贯通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在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上并且围绕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圆周方向间隔嵌设有第一弹性圈Ⅰ(13),在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上并且围绕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圆周方向间隔嵌设有第二弹性圈Ⅱ(14),并且自所述钢筋端面分隔圈(12)朝向上的一侧表面至套管(1)的上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与自钢筋端面分隔圈(12)朝向下的一侧表面至套管(1)的下端端面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直径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的;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和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内,而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内;第一钢球Ⅰ(4)和第二钢球Ⅱ(5),第一钢球Ⅰ(4)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之间,并且该第一钢球Ⅰ(4)在支承于所述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背对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的一侧,第二钢球Ⅱ(5)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之间,并且该第二钢球Ⅱ(5)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下的一侧的状态下探入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背对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上并且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间隔开设有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13)的数量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相等并且嵌置在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内,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上并且围绕腔壁的圆周方向间隔开设有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所述第二弹性圈Ⅱ(14)的数量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相等并且嵌置在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内;所述的第一钢球Ⅰ(4)在对应于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的槽口的位置以间隔分布状态支承在所述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所述的第二钢球Ⅱ(5)在对应于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槽口的位置以间隔分布状态支承在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下的一侧;所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与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的位置是彼此对应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开设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上的所述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以及开设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上的所述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数量各有两个,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13)以及所述的第二弹性圈Ⅱ(14)的数量各有两个;所述第一钢球Ⅰ(4)有分别间隔分布并支承在两个所述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的第二钢球Ⅱ(5)有分别间隔分布并支承在两个所述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下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与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钢球限位机构Ⅰ(2)包括一第一支承环Ⅰ(21)和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以相互围合而形成一筒形体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内,在该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上并且在对应于间隔分布并支承在所述两个第一弹性圈Ⅰ(13)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第一钢球Ⅰ(4)的位置各开设有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第一支承环Ⅰ(21)设置在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内并且位于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钢球Ⅰ(4)在对应于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的位置探入所述一组第一钢球限位板Ⅰ(22)背对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入腔Ⅰ(111)的腔壁的一侧;所述第二钢球限位机构Ⅱ(3)包括一第二支承环Ⅱ(31)和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以相互围合而形成一筒形体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内,在该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上并且在对应于间隔分布并支承在所述两个第二弹性圈Ⅱ(14)朝向上的一侧的两组所述第二钢球Ⅱ(5)的位置各开设有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第二支承环Ⅱ(31)设置在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内并且位于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二钢球Ⅱ(5)在对应于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位置探入所述一组第二钢球限位板Ⅱ(32)背对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入腔Ⅱ(112)的腔壁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两组所述的第一钢球Ⅰ(4)中,位于上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的数量多于位于下部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的数量;在所述两组所述的第二钢球Ⅱ(5)中,位于下部的一组第二钢球Ⅱ(5)的数量多于位于上部的一组第二钢球Ⅱ(5)的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组第一钢球Ⅰ(4)以及第二钢球Ⅱ(5)的直径彼此相同;所述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以及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直径是相等的,并且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的直径小于第一钢球Ⅰ(4)的直径,而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直径小于第二钢球Ⅱ(5)的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圈嵌槽Ⅰ(1111)的侧壁是由上向下朝着槽底壁的方向倾斜的,所述的第一弹性圈Ⅰ(13)支承在所述槽底壁上;所述述第二弹性圈嵌槽Ⅱ(1121)的侧壁是由下向上朝着槽顶壁的方向倾斜的,所述的第二弹性圈Ⅱ(14)支承在所述槽顶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球探入孔Ⅰ(221)以及第二钢球探入孔Ⅱ(321)的形状呈椭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圈Ⅰ(13)以及第二弹性圈Ⅱ(14)为具有压迫变形自恢复功能的非金属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金属圈为橡胶圈或尼龙圈。
CN202021037614.4U 2020-06-08 2020-06-08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Active CN2126133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7614.4U CN212613396U (zh) 2020-06-08 2020-06-08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037614.4U CN212613396U (zh) 2020-06-08 2020-06-08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13396U true CN212613396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14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037614.4U Active CN212613396U (zh) 2020-06-08 2020-06-08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133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4523B (zh) 一种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
AU2014100757A4 (en) Dragline rope ferrule
CN111576403A (zh) 用于实现灌浆连接的套筒端板以及phc管桩
CN111364687A (zh) 钢筋连接器
CN212613396U (zh)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CN211143495U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柱的连接固定装置
CN206987200U (zh) 一种钢筋连接用短灌浆套筒
CN111561106A (zh) 自锁型钢筋连接装置
CN216640703U (zh) 一种建筑工程检测用超声波检测管
CN211873562U (zh) 钢筋连接套管
CN215253987U (zh) 一种混凝土桩钢筋机械接头
CN211923243U (zh) 钢筋连接装置
CN212104817U (zh) 一种基于法兰连接的钢筋混凝土柱
CN111335549A (zh) 钢筋连接套筒
CN205839742U (zh) 预制桩的钢绞线锁紧结构
CN204163073U (zh) 桩基钢筋笼套筒钢筋接头结构
CN111364689A (zh) 自涨紧钢筋连接器
CN106013087B (zh) 预制桩的钢绞线锁紧结构及使用方法
CN209585068U (zh) 一种用于边坡加固的混合支档结构
CN113027139A (zh) 一种钢筋机械连接导引的装置及钢筋机械连接导引方法
CN216892365U (zh) 带端板的预制桩连接结构及预制桩
CN212358319U (zh) 一种钢筋笼钢筋连接结构
CN206554596U (zh) 一种钢筋混凝土电杆用法兰盘组件
CN212857558U (zh) 一种简便的钢筋笼主筋机械连接接头定位模型
CN215829990U (zh) 应用于建筑脚手架的自锁式预埋连墙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