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23243U - 钢筋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钢筋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23243U
CN211923243U CN202020498613.3U CN202020498613U CN211923243U CN 211923243 U CN211923243 U CN 211923243U CN 202020498613 U CN202020498613 U CN 202020498613U CN 211923243 U CN211923243 U CN 211923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end
reinforcing bar
steel bar
reinforc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4986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洪强
朱心涵
陈凌婷
颜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04986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23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23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23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包括钢筋端部插入套筒,其中央位置有钢筋插入孔,钢筋插入孔的中部有插入孔分隔壁,插入孔分隔壁将钢筋插入孔分隔成第一、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第一孔口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第二孔口与外界相通;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在位于插入孔分隔壁与第一孔口之间的区域设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且探入或退出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在位于插入孔分隔壁与第二孔口的区域设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且探入或退出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高度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高度相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的直径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简化结构;减轻作业强度;连接可靠。

Description

钢筋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从前述的钢筋连接装置的名词释义可知其用于将两根钢筋的端部实施连接,并且前述的钢筋主要指螺纹钢。
如业界所知,地上、地下乃至水下的各类建筑设施普遍需要使用钢筋混凝土,而钢筋混凝土离不开前述的螺纹钢。在浇灌混凝土之前,需构建钢筋骨架(建筑工人习惯称为“扎钢筋”)。如果按照原始即传统的施工方式,那么在构建钢筋骨架的过程中往往采用焊接方式将两根需要对接的螺纹钢在端部彼此焊固在一起,这种方式存在如下不言而喻的欠缺:其一,由于焊接设备如电焊机需要电源支持,因而对施工场所具有挑剔性,例如必须通过电缆或类似的馈电线路将电源引至位于钢筋对接工位处的焊接设备,而将电源引至焊接设备的工作既麻烦又有失安全;其二,由于焊接需要由资质人员操作,因而对作业人员同样具有挑剔性;其三,由于焊接的效率相对较低,因而对工程的进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四,焊接工人的作业强度大,并且焊接质量的一致性难以保障。
采用钢筋连接装置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欠缺,并且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与前述钢筋连接器相关的技术信息,略以例举的如CN208830600U推荐的“一种钢筋的连接组件”和CN210032349U提供的“钢筋快速连接器”,由于这两项专利结构都是分体式的,即由第一圆柱套筒、第二圆柱套筒和密封连接筒组成,使用时,将需要对接的两根钢筋中的其中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具有螺纹的第一圆柱套筒的第一圆柱套筒腔内,而将两根钢筋中的另一根钢筋的一端插入内壁上同样具有螺纹的第二圆柱套筒的第二圆柱套筒腔内,并且由前述的密封连接套筒组件将前述第一圆柱套筒以及第二圆柱套筒的相向一端连接,因而不仅连接效率和效果受到影响,而且操作相对麻烦。
典型的如CN204878162U介绍的“一种钢筋钢棒快速连接的锁固套结构”,通过对该专利的说明书第0011至0013的阅读可知:虽然具有对内丝锥度套以及外丝锥度套加工方便的长处,但是整体结构相对复杂并且由于需要将内丝锥度套与外丝锥度套彼此螺纹连接为一个整体,因而操作仍是较为麻烦的。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又有便于制作、还有益于提高施工效率并且显著减轻作业人员的作业强度、进而有益于显著增进连接的可靠性的钢筋连接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筒,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在该钢筋插入孔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由该插入孔分隔壁将所述钢筋插入孔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第一孔口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第二孔口Ⅱ与外界相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与所述第一孔口Ⅰ之间的区域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与所述第二孔口Ⅱ的区域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高度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而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的数量有围绕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数量同样有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并且与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的数量相等;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上开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相对应的并且数量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而在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的数量相等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内,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包括一第一弹簧Ⅰ、一第一钢球Ⅰ和一第一堵头Ⅰ,该第一堵头Ⅰ、第一弹簧Ⅰ以及第一钢球Ⅰ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内,第一弹簧Ⅰ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堵头Ⅰ上,第一钢球Ⅰ支承在第一弹簧Ⅰ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一钢球Ⅰ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包括一第二弹簧Ⅱ、一第二钢球Ⅱ和一第二堵头Ⅱ,该第二堵头Ⅱ、第二弹簧Ⅱ以及第二钢球Ⅱ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内,第二弹簧Ⅱ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堵头Ⅱ上,第二钢球Ⅱ支承在第二弹簧Ⅱ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二钢球Ⅱ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朝向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一球面腔Ⅰ,而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朝向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二球面腔Ⅱ,所述的第一钢球Ⅰ与第一球面腔Ⅰ相配合,而所述的第二钢球Ⅱ与第二球面腔Ⅱ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的孔壁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的孔壁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二夹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以及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是倾斜的并且彼此的倾斜方向相反。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自下向上倾斜,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自上向下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角以及第二夹角的度数为是相等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角以及第二夹角的度数为15-7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钢筋端部插入套筒为一整体结构,又由于在钢筋插入孔的中部由插入孔分隔壁将钢筋插入孔分隔为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和位于插入孔分隔壁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因而既有助于显著简化结构,又有便于制作;之二,由于在第一钢筋端部插入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内后可由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对第一钢筋可靠管制,不会出现退出情形,又由于在第二钢筋端部插入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内后可由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可靠管制,不会产生退出现象,因而既可显著提高施工效率并且减轻施工人员的作业强度,又能实现徒手施工;之三,由于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能对分别插入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内的两根钢筋的端部发挥优异的钳制作用,因而得以满足连接的可靠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钢筋端部插入套筒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外形示意图。
图4为第一钢筋以及第二钢筋分别与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插配连接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中央位置以平行于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高度方向的状态的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11,在该钢筋插入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12,由该插入孔分隔壁12将前述钢筋插入孔11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第一孔口Ⅰ1111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第二孔口Ⅱ1121与外界相通;示出了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位于前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前述第一孔口Ⅰ1111之间的区域设置在前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位于前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前述第二孔口Ⅱ1121的区域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前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是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相同或不相同的,以便依据需要而满足将由图4示意的相同直径的第一钢筋4以及第二钢筋5的端部的插接连接要求,或者满足直径不同的第一钢筋4以及第二钢筋5的端部的插接连接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的位置选择在自插入孔分隔壁12至第一孔口Ⅰ1111之间的中部,即对应于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前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的位置选择在自插入孔分隔壁12至第二孔口Ⅱ1121之间的中部,即对应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方向的中部。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然而在前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例如由图1所示,前者为朝上设置,而后者为朝下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的数量有围绕前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即等间距分布的复数个,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同样有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并且与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的数量相等。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在前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开设有位置与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相对应的并且数量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而在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相等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设置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内,前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设置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各为以等距离间隔分布于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圆周方向的三个,因而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的数量也各为三个。
加工时,截取圆钢作为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坯件,对截取的圆钢表面采用车床或其它类似的设备进行表面车加工,再利用钻床或类似的设备铣加工出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形成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此外,根据需要,还可对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进行表面涂装处理。此外,依据螺纹钢的不同规格如依据螺纹钢的公称直径6、8、10、12、16、20、25、32、40和50mm,特别是适用本实用新型的16mm以上的规格相应地确定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规格并且对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的直径也作适应性变化。同例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也作相应的尺寸变化。
继续见图1,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包括一第一弹簧Ⅰ21、一第一钢球Ⅰ22和一第一堵头Ⅰ23,该第一堵头Ⅰ23、第一弹簧Ⅰ21以及第一钢球Ⅰ22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内,第一弹簧Ⅰ21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堵头Ⅰ23上,第一钢球Ⅰ22支承在第一弹簧Ⅰ21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一钢球Ⅰ22探入或退出前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包括一第二弹簧Ⅱ31、一第二钢球Ⅱ32和一第二堵头Ⅱ33,该第二堵头Ⅱ33、第二弹簧Ⅱ31以及第二钢球Ⅱ32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内,第二弹簧Ⅱ31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堵头Ⅱ33上,第二钢球Ⅱ32支承在第二弹簧Ⅱ31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二钢球Ⅱ32探入或退出前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
请参见图3和图4,图3示出了未经封堵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而图4采用抛光工艺或经封堵如堵焊后再进行抛光而使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得到了良好的掩盖,即与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外壁浑然一体。
由图2所示,在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朝向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一球面腔Ⅰ131(也可称“半球状腔”),而在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朝向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二球面腔Ⅱ141(也可称“半球状腔”),前述的第一钢球Ⅰ22与第一球面腔Ⅰ131相配合,而前述的第二钢球Ⅱ32与第二球面腔Ⅱ141相配合。
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的孔壁与前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夹角α,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的孔壁与前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二夹角β。
由图1和图2所示,前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是倾斜的并且彼此的倾斜方向相反。具体地讲,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3自下向上倾斜,前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自上向下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第一夹角α以及第二夹角β的度数为是相等的并且该第一夹角α以及第二夹角β的度数优选为15-75°,较好地为30-70°,更好地为45-65°,最好为60°,本实施例为60°。
请参见图4并且结合图1和图2,在图4中示出了直径相同的一第一钢筋4和一第二钢筋5,在施工场所使用时,将本材料性质为螺纹钢的第一钢筋4的端部插入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在插入过程中,因前述第一钢球Ⅰ22受到第一钢筋4的挤推力而使第一钢球Ⅰ22迫使第一弹簧Ⅰ21压缩,第一钢球Ⅰ22暂时退出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即缩入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使第一钢筋4顺利地插至其端面遭到插入孔分隔壁12的阻挡为止,待第一钢筋4插入完成后,第一钢球Ⅰ22在第一弹簧Ⅰ21的回复力作用下弹出并探入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即进入螺纹钢的两相邻的螺纹之间即两相邻肋之间凹腔内,对插入的第一钢筋限定,第一钢筋4便无法动弹,更无法退出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从而实现了第一钢筋4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插接连接。由于第二钢筋5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插入方式与前述第一钢筋4雷同,因而不再赘述。第一钢筋4以及第二钢筋5通过本实用新型连接后的抗拉强度经试验完全能满足中国国家标准如GB1499.2-2007要求,如达到540MPa的抗拉力。由于两直径不相同的第一钢筋4和第二钢筋5的插配方式与前述相同,仅仅是选用了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孔径)不相同的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而已,整个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外径是相同的。
实施例2:
请参见图5,仅将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的数量各改为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圆周方向相隔180°分布的两个,相应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也相应各为两个,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实施例3:
请参见图6,仅将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前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的数量各改为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圆周方向相隔90°分布的四个,相应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以及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也相应各为四个,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当然,本实用新型并非受到上述三个实施例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形式而非实质的等效性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范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Claims (10)

1.一种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在该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钢筋插入孔(11),在该钢筋插入孔(11)的高度方向的中部构成有一插入孔分隔壁(12),由该插入孔分隔壁(12)将所述钢筋插入孔(11)分隔成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上部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以及位于插入孔分隔壁(12)的下部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第一孔口Ⅰ(1111)以及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第二孔口Ⅱ(1121)与外界相通;一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和一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所述第一孔口Ⅰ(1111)之间的区域设置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在位于所述插入孔分隔壁(12)与所述第二孔口Ⅱ(1121)的区域设置在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并且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高度是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高度相同的,而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直径是与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直径是相同或不相同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结构是彼此相同的,而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的设置方向是彼此相反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的数量有围绕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同样有围绕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的四周均匀间隔分布的复数个并且与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的数量相等;在所述钢筋端部插入套筒(1)上开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相对应的并且数量相等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而在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数量与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的数量相等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内,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Ⅰ(2)包括一第一弹簧Ⅰ(21)、一第一钢球Ⅰ(22)和一第一堵头Ⅰ(23),该第一堵头Ⅰ(23)、第一弹簧Ⅰ(21)以及第一钢球Ⅰ(22)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内,第一弹簧Ⅰ(21)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堵头Ⅰ(23)上,第一钢球Ⅰ(22)支承在第一弹簧Ⅰ(21)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一钢球Ⅰ(22)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Ⅱ(3)包括一第二弹簧Ⅱ(31)、一第二钢球Ⅱ(32)和一第二堵头Ⅱ(33),该第二堵头Ⅱ(33)、第二弹簧Ⅱ(31)以及第二钢球Ⅱ(32)依次由外向内设置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内,第二弹簧Ⅱ(31)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堵头Ⅱ(33)上,第二钢球Ⅱ(32)支承在第二弹簧Ⅱ(31)的另一端并且该第二钢球Ⅱ(32)探入或退出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朝向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一球面腔Ⅰ(131),而在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朝向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一端端部构成有一第二球面腔Ⅱ(141),所述的第一钢球Ⅰ(22)与第一球面腔Ⅰ(131)相配合,而所述的第二钢球Ⅱ(32)与第二球面腔Ⅱ(141)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的孔壁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插孔Ⅰ(111)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一夹角(α),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的孔壁与所述第二钢筋端部插孔Ⅱ(112)的孔壁之间构成有一第二夹角(β)。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或6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以及所述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是倾斜的并且彼此的倾斜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Ⅰ(13)自下向上倾斜,所述的第二钢筋端部导入防回退机构容纳孔Ⅱ(14)自上向下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角(α)以及第二夹角(β)的度数为是相等的。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9所述的钢筋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角(α)以及第二夹角(β)的度数为15-75°。
CN202020498613.3U 2020-04-09 2020-04-09 钢筋连接装置 Active CN211923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8613.3U CN211923243U (zh) 2020-04-09 2020-04-09 钢筋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498613.3U CN211923243U (zh) 2020-04-09 2020-04-09 钢筋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23243U true CN211923243U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74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498613.3U Active CN211923243U (zh) 2020-04-09 2020-04-09 钢筋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232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64687A (zh) 钢筋连接器
US4475839A (en) Sucker rod fitting
CN211923243U (zh) 钢筋连接装置
CN113153358A (zh) 一种盾构隧道管片环间自动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6013090A (zh) Phc管桩无焊接快接方法及抗拔快装结构
CN205064474U (zh) 卡台式连接件
CN104264795A (zh) 一种梁柱柔性连接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CN211873562U (zh) 钢筋连接套管
CN111335549A (zh) 钢筋连接套筒
CN206987200U (zh) 一种钢筋连接用短灌浆套筒
CN109083139A (zh) 抗拔桩连接结构
CN212613396U (zh) 自锁型钢筋连接结构
CN204780886U (zh) 用于卡接式连接件的插接头
CN214741348U (zh) 一种盾构隧道管片环间自动连接结构
CN209144800U (zh) 抗拔桩连接结构
CN210622828U (zh) 中空锚杆注浆接头
CN211523773U (zh) 一种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
CN111364689A (zh) 自涨紧钢筋连接器
DE19527989C1 (de) Bohrstange für ein Spülbohrgestänge
CN208473122U (zh) 具预置扭矩防松的钢筋续接器
CN212358319U (zh) 一种钢筋笼钢筋连接结构
CN212129694U (zh) 自抱固钢筋连接装置
WO2020040427A1 (ko) 앵커 볼트 가공 장치
CN211286293U (zh) 钢筋连接用灌浆套筒接头
CN219945018U (zh) 钢筋笼对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