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94165U -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94165U
CN212594165U CN202021542577.2U CN202021542577U CN212594165U CN 212594165 U CN212594165 U CN 212594165U CN 202021542577 U CN202021542577 U CN 202021542577U CN 212594165 U CN212594165 U CN 2125941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plate
area
mud
sedimentation
adv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4257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振强
隋军
汪传新
李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Shouhui Lant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Shouhui Lant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Shouhui Lant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Shouhui Lantia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4257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941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941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941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出水区连接出水管,进水区与平流沉淀区通过配水墙连通,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底部设置刮泥组件,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污泥斗内连接污泥管,平流沉淀区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导流挡板,导流挡板引导泥水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斜板,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斜板间距为8‑10cm,本实用新型将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耦合,提高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平流沉淀池相比,可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50%以上占地面积。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背景技术
平流沉淀池作为最基础的沉淀池类型,具有构造简单、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抗冲击负荷强等优势,但存在沉淀效率低,配水不易均匀、占地面积大、污泥沉降前后差异大、出水不均匀等缺点。
斜板沉淀池是利用浅池理论,在沉淀池中增加斜板、减小颗粒物沉淀距离,从而提高沉降效率、增大沉淀池表面负荷、减小占地面积,但是也存在斜板容易积泥堵塞、出水水质不稳定、抗冲击负荷能力差等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能够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至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所述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所述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所述平流沉淀区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引导所述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成夹角,所述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所述斜板间距为8-10cm。
有益效果:此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进水区与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平流沉淀区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导流挡板引导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斜板,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斜板间距为8-10cm,将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技术有机耦合,实现二者互补,有效提升沉淀池效果,提高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平流沉淀池相比,可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长比例范围为1-2。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体的有效深度为4-6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下方设置有反冲洗穿孔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斜板下方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3m,且所述斜板上方清水区液位高度为70-100c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刮泥组件包括驱动装置、链条、刮板、导轨以及行车,所述刮泥组件的起点设置在所述导流挡板前,所述刮泥组件用于将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所述刮板运行轨迹为先逆水流方向将所述平流沉淀区池底沉淀的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然后顺水流方向行至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末端,而后逆水流方向依次将所述平流沉淀区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池底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最后顺水流方向归位至所述导流挡板前。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配水墙侧面设置有多排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配水墙中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斜板的倾斜角度为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还包括若干出水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3,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100、平流沉淀区200、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出水区400,进水区100连接有进水管110,出水区400连接有出水管410,进水区100与平流沉淀区200之间通过配水墙120连通,配水墙120侧面设置有多排开孔,且开孔位于配水墙120中上部,使得泥水混合液均匀平缓进入平流沉淀区200,降低水流的扰动。其中,平流沉淀区200设置有刮泥组件210,平流沉淀区200的底部设有污泥斗220,且污泥斗220内连接有污泥管230;平流沉淀区200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240,导流挡板240引导平流沉淀区200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且与水平方向成夹角的斜板310,斜板310的长度为100-120cm,斜板310的安装角度为60°,且相邻斜板310间距为8-10cm。
此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将平流沉淀和斜板沉淀技术有机耦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高效提升沉淀池效能,提高了沉淀池的表面负荷,与平流沉淀池相比,可以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之间通过导流挡板240分隔成两部分,两部分通过导流挡板240将平流沉淀区200的泥水混合液引导从下部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其中,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池长比例范围为1-2。进一步地,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池体的有效深度为4-6m。
可以理解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下方设置有反冲洗穿孔管320。具体地,反冲洗穿孔管320设置在斜板310的下部,进一步保障了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泥水顺畅分离,解决了斜板310易堵塞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包括斜板310、反冲洗穿孔管320以及若干出水堰330。斜板310下方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3m,且斜板310上方清水区液位高度为70-100cm。
参照图2,刮泥组件210包括驱动系统、链条、刮板、导轨以及行车,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共享排泥组件210,排泥组件210的起点设置在导流挡板240前,刮泥组件210用于将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沉淀至池底的污泥刮入污泥斗220,刮泥组件210设置在池底。刮泥组件210的刮板运行轨迹为先逆水流方向将平流沉淀区200池底沉淀的污泥刮入污泥斗220,然后顺水流方向行至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末端,而后逆水流方向依次将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池底污泥刮入污泥斗220,最后顺水流方向归位至导流挡板240前,随后开始下一个刮泥周期。通过刮泥组件210的运行轨迹的设置,实现高泥量区多刮,低泥量区少刮,实现了沉淀池整个池体的顺畅排泥,同时降低了整体运行能耗。
此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将沉淀池主体划分为平流沉淀区200和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而且平流沉淀区200前置于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如此,进入沉淀池的泥水混合液可以在平流沉淀区200充分发挥污泥的自由沉降功能,将大部分的高浓度污泥在平流沉淀区200分离出去,快速形成泥水界面。
进入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混合液的污泥浓度显著低于平流沉淀区200,一方面降低了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的泥量负荷,可充分发挥斜板浅池沉淀优势,提高出水水质;另一方面降低了斜板间污泥积堵现象,解决了斜板易积堵塞的问题。
通过沉淀池池底设置的刮泥组件210运行模式的优化,可以将平流沉淀区200高产量的污泥迅速移出池体,实现整个沉淀池池体顺畅排泥。
通过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下部设置的反冲洗穿孔管320,对斜板310进行定期反冲洗,进一步降低斜板310积泥堵塞的可能性,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300泥水快速顺畅分离提供良好运行环境。
此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高效提升了泥水分离效率,提升了出水品质,采用该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与传统工艺相比,可以提高沉淀池处理能力2-4倍,减少沉淀池占地面积50%以上,节约了土地资源。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8)

1.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水区、平流沉淀区、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出水区,所述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所述进水区与所述平流沉淀区之间通过配水墙连通;
其中,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底部设置有刮泥组件,所述平流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污泥斗,且所述污泥斗内连接有污泥管;
所述平流沉淀区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之间设置有导流挡板,所述导流挡板引导所述平流沉淀区的泥水混合液从下部进入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
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安装有两块以上的相互平行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与水平方向成夹角,所述斜板的长度为100-120cm,且相邻所述斜板间距为8-10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长比例范围为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池体的有效深度为4-6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下方设置有反冲洗穿孔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下方距离池底的高度为2-3m,且所述斜板上方清水区液位高度为70-100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泥组件包括驱动装置、链条、刮板、导轨以及行车,所述刮泥组件的起点设置在所述导流挡板前,所述刮泥组件用于将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所述刮板运行轨迹为先逆水流方向将所述平流沉淀区池底沉淀的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然后顺水流方向行至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的末端,而后逆水流方向依次将所述平流沉淀区和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池底污泥刮入所述污泥斗,最后顺水流方向归位至所述导流挡板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水墙侧面设置有多排开孔,且所述开孔位于所述配水墙中上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向流斜板沉淀区还包括若干出水堰。
CN202021542577.2U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Active CN2125941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2577.2U CN212594165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42577.2U CN212594165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94165U true CN212594165U (zh) 2021-02-26

Family

ID=74730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42577.2U Active CN212594165U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941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8217A (zh) * 2021-05-10 2021-08-03 江苏建瑞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沉淀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98217A (zh) * 2021-05-10 2021-08-03 江苏建瑞能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污水处理沉淀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0447B2 (en) Combined sedimentation tank
CN101879383B (zh) 一种折流式高效矩形双层沉淀池
CN110067242A (zh)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船
CN212594165U (zh)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CN211025241U (zh) 高密度沉淀设备
CN204973155U (zh) 地表水饮水净化双层平流式沉淀池
CN212504366U (zh) 高浊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CN206081768U (zh) 一种污水沉淀池
CN117228885A (zh) 一种节能型供水设备
CN104129842A (zh) 一种污水生化处理单池一体化工艺
CN218485231U (zh) 可筛选好氧颗粒污泥的周进周出沉淀池及系统
CN111760336A (zh)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CN216170167U (zh) 改进进水方式的周进周出矩形沉淀池
CN211712840U (zh)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CN211546007U (zh) 一种新型涡凹气浮装置
CN104609553B (zh) 联户式污水处理装置
CN110894116A (zh)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CN203095695U (zh) 一种污泥回流反应沉淀池
CN206467032U (zh) 三相分离装置
CN217479153U (zh) 一种好氧沉淀一体化设备
CN220056491U (zh) 一种用于磁介质沉淀工艺的沉淀池
CN213171617U (zh) 高效双层沉淀池
CN110743212A (zh) 一种高效排泥沉淀池
CN207811313U (zh) 一种长堰出水的气浮分离装置
CN215828438U (zh) 一种abr生物反应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