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712840U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712840U CN211712840U CN201922113366.0U CN201922113366U CN211712840U CN 211712840 U CN211712840 U CN 211712840U CN 201922113366 U CN201922113366 U CN 201922113366U CN 211712840 U CN211712840 U CN 21171284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water
- sludge
- water distribution
- wate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集渣槽,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过滤模块包括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脱水模块包括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的脱水机,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第一排泥口和第二排泥口分别与絮凝槽的入口相通,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该系统对外只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处理效果好,可真正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的高效零排放处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具体是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每人每年水供应量在1000吨以下,低于国际标准,面临严峻的缺水形势。循环冷却水是工业用水中的用水大项,在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冶金等行业,循环冷却水的用量占企业用水总量的50%-90%。冷却水在循环系统中不断循环使用,由于水温升高、流速变化、蒸发、各种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的浓缩,冷却塔和冷却水池在室外受到阳光照射、风吹雨淋、灰尘杂物的进入,以及设备的结构和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很多问题。现有循环冷却水处理中,循环冷却水浓缩到一定倍数后,必须排除一定的浓水,并补充新水。如现有国内电厂的污水处理设备多采用反渗透处理工艺,虽然可起到一定的处理效果,但反渗透后,仍有25%左右的进水以浓水形式直接排放,资源浪费较大,且直接外排的浓水会对地表水和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所述的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设置在电絮凝池顶部的集渣槽,所述的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所述的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相通,所述的过滤模块包括横向相通的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所述的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二出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相通,所述的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的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三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模块包括脱水机,所述的脱水机的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所述的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所述的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分别与所述的絮凝槽的入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所述的第五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三排泥口用于外排脱水后得到的泥饼。
本实用新型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经第一进水口向电絮凝模块引入外部循环冷却水,通过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对来自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的循环冷却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后,经过滤模块上的第二出水口排入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本实用新型处理系统整体只有一个对外的进水口和一个对外的出水口,处理效果好,可真正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的高效零排放处理。
作为优选,所述的电絮凝池包括第一池体、电极板组、布水板和刮渣装置,所述的第一进水口横向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侧壁,所述的电极板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电极板组由多块前后间隔设置的电极板组成,所述的布水板直立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布水板位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的电极板组之间,所述的布水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布水孔,所述的刮渣装置设置在所述的集渣槽的顶部,所述的集渣槽与第一集水槽相邻,所述的集渣槽与所述的第一集水槽之间直立设置有出水堰,所述的出水堰的上边缘设置有一排锯齿,所述的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集水槽的底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集泥槽,所述的第一排泥口设置在所述的集泥槽的底部。上述电絮凝池改变了传统电絮凝池底部进水的方式,改为从第一池体的侧面横向进水,配合布水板,可实现电絮凝池的均匀进水,同时,出水堰可保证电絮凝池的均匀出水,提高电絮凝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刮渣装置包括电机、水平设置的第一履带和倾斜设置的第二履带,所述的第一履带绕设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上,所述的第一滚轮和所述的第二滚轮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第一池体上,所述的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三滚轮,所述的第二履带绕设在所述的第二滚轮和所述的第三滚轮上。使用时,该刮渣装置将刮取的浮渣收集并外排,同时,第一池体顶部的上清液可溢流至集水槽内并排至过滤模块内。
作为优选,所述的DE型滤池内设置有滤框和吸洗装置,所述的滤框上装设有滤布,所述的吸洗装置包括吸盘,所述的吸盘与吸盘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的吸盘设置在所述的滤框的外侧,所述的吸盘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的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中心孔,所述的中心孔处安装有排水管,所述的第二腔体的一侧覆设有吸板,所述的吸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腔体相通的吸缝,所述的第一腔体和所述的第二腔体经隔板隔开,所述的第二腔体包括依次相连成排的多个子腔,所述的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多个子腔一一对应的多个吸孔,所述的多个子腔经所述的多个吸孔与所述的第一腔体相通,多个所述的吸孔对称布设在所述的中心孔的两侧,随着离所述的中心孔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的吸孔的孔径逐渐增大。上述吸盘可使DE型滤池内的吸洗更均匀。因越靠近中心孔的吸孔的吸力越大,吸孔的孔径采用随离中心孔的距离逐渐增大而增大的设计,可保证吸盘的均匀吸洗效果,提高反冲洗的效率,使反冲洗产生的污水顺利流入反洗排污槽。
作为优选,所述的沉淀模块包括竖流沉淀池,所述的竖流沉淀池包括第二池体,所述的第二池体上设置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六出水口,所述的第二池体底部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的泥斗,所述的第二池体内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的刮泥装置包括刮板驱动装置、中心传动轴和刮板,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与所述的刮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刮板固定在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上,所述的刮板位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开设在所述的泥斗的底部。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刮板驱动装置可带动中心传动轴和刮板缓慢旋转,刮板可对作为污泥浓缩区的泥斗内的污泥起刮研和搅动作用,增加污泥的流动性,使污泥能够自排泥口持续顺利排出,避免污泥堵塞情况,对污泥的沉淀效果好,保证排泥的连续性和排泥效率,确保水质净化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刮板包括若干斜板,所述的若干斜板分别经若干连杆与所述的中心传动轴固定连接,每块所述的斜板平行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面设置,每块所述的斜板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上述若干斜板的设置,在保证刮泥效果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可促进污泥流向第二排泥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池体内固定有直立设置的中心筒、套筒和翻泥箱,所述的套筒套设在所述的中心筒的外侧,所述的套筒与所述的中心筒围成一封闭的环腔,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和所述的第六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上部,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处横穿有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与所述的环腔相通,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开口,所述的中心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的中心筒的内腔经所述的多个通孔与所述的环腔相通,所述的中心筒套设在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外侧,所述的翻泥箱架设在所述的泥斗的上方,所述的翻泥箱的外侧面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侧面围成一环形通道,所述的翻泥箱的上部开口,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下部穿过所述的翻泥箱伸入所述的泥斗内,所述的套筒和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分别伸入所述的翻泥箱的底部。利用重力原理,来自反洗排污槽的污水中的泥、絮状物、胶体等缓慢沉积在翻泥箱的中下部,上清液自翻泥箱上部溢出并在池体内积聚,随池体内水位不断升高,水最终从第六出水口流出池体。随着泥、絮状物、胶体等在翻泥箱中的堆积,在翻泥箱内形成了一层“天然的过滤层”,对后续不断进入翻泥箱内的污水起到过滤作用,将泥和污染物过滤拦截,起到了一定的水质净化作用,提高了污水竖流沉淀的效率。而最终随着污泥在翻泥箱内沉积得越来越多,污泥自翻泥箱上部溢出,并在其自重作用下经由环形通道不断流入泥斗内。中心筒、套筒和翻泥箱配合使用,可使污水的流动更集中,污水能够集中引入翻泥箱,在翻泥箱中经过自然沉降后,上清液先排出。在污水处理初期,翻泥箱内以泥水混合物为主,随翻泥箱内沉积的污泥量增多,上清液先从翻泥箱上部溢出,而翻泥箱内的污泥累积到一定量时也会从翻泥箱上部溢出。
进一步地,所述的翻泥箱的外侧固定有若干第一支撑横杆,所述的翻泥箱通过所述的若干第一支撑横杆固定在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底部,所述的翻泥箱的内侧固定有若干第二支撑横杆,每根所述的第二支撑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套筒和所述的翻泥箱上。第一支撑横杆和第二支撑横杆可提高翻泥箱的强度并方便翻泥箱的安装。
作为优选,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与一布水装置相连通,所述的布水装置悬设在所述的翻泥箱内,使用时,中心筒内的污水流经布水装置进入翻泥箱内;所述的布水装置包括以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为中心的水平设置的偶数根布水管,每根所述的布水管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二布水孔,所述的多个第二布水孔沿每根所述的布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的多个第二布水孔以过每根所述的布水管中心线的纵剖面为中心对称设置;随着离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距离逐渐增大,每根所述的布水管上的第二布水孔的孔径逐渐增大。上述布水装置可提高布水的均匀性。除均匀布水作用外,上述布水装置还对翻泥箱内的污泥起到一定的涌动作用,促使多余的污泥从翻泥箱的上部溢出并落入环形通道和泥斗内被浓缩,从而提高排泥的连续性。因水处理过程中,污水自翻泥箱中部流入,采用上述孔径逐渐增大的第二布水孔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保证布水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池体内设置有筒状的溢水堰,所述的溢水堰的上边缘设置有一圈锯齿,所述的溢水堰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池体内侧的上部,所述的溢水堰的外径小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径,所述的溢水堰的外侧面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侧面围成一上部开口的环形的第二集水槽,所述的第六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二集水槽相通。溢水堰起缓冲作用,可防止水流大量涌向第六出水口,保证水处理效果。溢水堰上边缘的一圈锯齿可起到进一步的缓冲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经第一进水口向电絮凝模块引入外部循环冷却水,通过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对来自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的循环冷却水进行逐级综合处理后,经过滤模块上的第二出水口排入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本实用新型处理系统整体只有一个对外的进水口和一个对外的出水口,处理效果好,可真正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的高效零排放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结构俯视框图;
图2为实施例中电絮凝模块的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
图5为电絮凝模块中出水堰的外观图;
图6为DE型滤池内吸盘的正视图(移除吸板后);
图7为图6中C-C剖视图;
图8为图6中D-D剖视图;
图9为对应于图6的纵剖示意图;
图10为对应于图6的左视图;
图11为吸盘的吸板的外观图;
图12为实施例中竖流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竖流沉淀池中布水管上的布水孔的大小排布示意图;
图14为包含2根布水管的布水装置与中心筒和中心传动轴的连接示意图(俯视);
图15为包含4根布水管的布水装置与中心筒和中心传动轴的连接示意图(俯视);
图16为包含8根布水管的布水装置与中心筒和中心传动轴的连接示意图(俯视);
图17为设有1排布水孔的布水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8为设有3排布水孔的布水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19为设有4排布水孔的布水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11和设置在电絮凝池11顶部的集渣槽12,集渣槽12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13,电絮凝池11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14、第一出水口15和第一排泥口16,第一进水口14与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相通,过滤模块包括横向相通的DE型滤池21和反洗排污槽22,DE型滤池21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23和第二出水口24,第二进水口23与第一出水口15相通,第二出水口24与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相通,反洗排污槽22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25,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31、第四出水口32和第二排泥口33,第三出水口25与第三进水口31相通,第四出水口32与第一进水口14相通,脱水模块包括脱水机41,脱水机41的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42,絮凝槽42与一泡药机40的出药口相通,第一排泥口16和第二排泥口33分别与絮凝槽42的入口相通,脱水机41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43和第三排泥口44,第五出水口43与第一进水口14相通,第三排泥口44用于外排脱水后得到的泥饼。图1中箭头所示为液流走线。
实施例1中,如图2~图4所示,电絮凝池11包括第一池体111、电极板组、布水板113和刮渣装置,第一进水口14横向开设在第一池体111的侧壁,电极板组设置在第一池体111内,电极板组由多块前后间隔设置的电极板112组成,布水板113直立设置在第一池体111内,布水板113位于第一进水口14与电极板组之间,布水板113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布水孔114,刮渣装置设置在集渣槽12的顶部,集渣槽12与第一集水槽17相邻,集渣槽12与第一集水槽17之间直立设置有出水堰18,如图5所示,出水堰18的上边缘设置有一排锯齿,第一出水口15设置在第一集水槽17的底部,第一池体111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集泥槽115,第一排泥口16设置在集泥槽115的底部。
实施例1中,刮渣装置包括电机116、水平设置的第一履带117和倾斜设置的第二履带 118,第一履带117绕设在第一滚轮119和第二滚轮120上,第一滚轮119和第二滚轮120分别安装在第一池体111上,电机116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三滚轮121,第二履带118绕设在第二滚轮120和第三滚轮121上。
实施例1中,DE型滤池21内设置有滤框(图中未示出)和吸洗装置,滤框上装设有滤布,吸洗装置包括吸盘26,吸盘26与吸盘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相连,吸盘26设置在滤框的外侧,如图6~图11所示,吸盘26包括第一腔体261和第二腔体262,第一腔体261的侧壁上开设有中心孔263,中心孔263处安装有排水管27,第二腔体262的一侧覆设有吸板 264,吸板264上开设有与第二腔体262相通的吸缝265,第一腔体261和第二腔体262经隔板28隔开,第二腔体262包括依次相连成排的六个子腔266,隔板28上开设有与六个子腔 266一一对应的六个吸孔29,六个子腔266经六个吸孔29与第一腔体261相通,六个吸孔 29对称布设在中心孔263的两侧,随着离中心孔263的距离逐渐增大,吸孔29的孔径逐渐增大。
实施例2的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沉淀模块包括竖流沉淀池30,如图12所示,竖流沉淀池30包括第二池体34,第二池体34上设置有第四进水口35和第六出水口36,第二池体34底部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的泥斗37,第二池体34内设置有刮泥装置,刮泥装置包括刮板驱动装置38、中心传动轴39和刮板,本实施例中,刮板驱动装置38采用电机,中心传动轴39与刮板驱动装置38的输出端相连,刮板固定在中心传动轴39上,刮板位于泥斗37的内侧,第二排泥口33开设在泥斗37的底部;刮板包括若干斜板301,若干斜板301分别经若干连杆302与中心传动轴39固定连接,每块斜板301平行于泥斗37的内侧面设置,每块斜板301与泥斗37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303。图12中箭头所示为液流走线。
实施例2中,第二池体34内固定有直立设置的中心筒51、套筒52和翻泥箱53,套筒52套设在中心筒51的外侧,套筒52与中心筒51围成一封闭的环腔54,第四进水口35和第六出水口36分别位于第二池体34的上部,第四进水口35处横穿有进水管541,进水管541 与环腔54相通,中心筒51的下部开口,中心筒5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55,中心筒51 的内腔经多个通孔55与环腔54相通,中心筒51套设在中心传动轴39的外侧,翻泥箱53架设在泥斗37的上方,翻泥箱53的外侧面与第二池体34的内侧面围成一环形通道56,翻泥箱53的上部开口,中心传动轴39的下部穿过翻泥箱53伸入泥斗37内,套筒52和中心筒 51的下部分别伸入翻泥箱53的底部;中心筒51的下部与一布水装置相连通,布水装置悬设在翻泥箱53内,使用时,中心筒51内的污水流经布水装置进入翻泥箱53内;布水装置包括以中心传动轴39为中心的水平设置的偶数根布水管57,每根布水管57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二布水孔58,多个第二布水孔58沿每根布水管57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多个第二布水孔 58以过每根布水管57中心线的纵剖面为中心对称设置;如图13所示,随着离中心传动轴39 的距离逐渐增大,每根布水管57上的第二布水孔58的孔径逐渐增大。
实施例2中,布水管57为偶数,可以为2根(如图14所示)、4根(如图15所示)、8 根(如图16所示)或其他偶数根。以过每根布水管57中心线的纵剖面为中心对称设置的布水孔58的数量可以为1排(如图17所示)、3排(如图18所示)、4排(如图19所示)或其他排数。
实施例2中,翻泥箱53的外侧固定有若干第一支撑横杆59,翻泥箱53通过若干第一支撑横杆59固定在第二池体34的底部,翻泥箱53的内侧固定有若干第二支撑横杆50,每根第二支撑横杆5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套筒52和翻泥箱53上。
实施例2中,第二池体34内设置有筒状的溢水堰6,溢水堰6的上边缘设置有一圈锯齿,溢水堰6设置在第二池体34内侧的上部,溢水堰6的外径小于第二池体34的内径,溢水堰6的外侧面与第二池体34的内侧面围成一上部开口的环形的第二集水槽61,第六出水口36与第二集水槽61相通。
以上实施例中,DE型滤池21、吸洗装置、脱水机41、泡药机40均采用现有技术,例如: DE型滤池21可以采用ZL200910097605.6公开的过滤池,吸洗装置可以采用ZL200910100890.2公开的用于滤池的吸洗装置,脱水机41可以采用ZL201010108726.9公开的螺旋挤压式污泥脱水机,泡药机40可以采用ZL200820083562.7公开的固体水处理剂加药罐。
上述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排放的循环冷却水进入电絮凝池11,经电絮凝处理后,浮渣上浮至集渣槽12并经排渣口13排出,电絮凝池 11内的底部沉淀物排入絮凝槽42并进入脱水机41,上清液进入DE型滤池21;来自电絮凝池11的上清液在DE型滤池21内继续过滤并反冲洗,处理得到的清水排入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被循环回用,而反冲洗产生的污水则水平流入反洗排污槽22,在反洗排污槽22内处理后进入沉淀模块,经反洗排污槽22处理的水仍是含有一定污泥的污水;来自反洗排污槽 22的污水由沉淀模块内进一步处理,沉淀模块内产生的上清液回流至电絮凝池11内继续处理,沉淀模块内的底部沉淀则经絮凝槽42进入脱水机41,在脱水机41内脱水处理,得到的脱泥后的水排入电絮凝池11内继续处理,脱水得到的泥饼则外排收集。
本实用新型处理系统整体只有一个对外的进水口(即第一进水口14)和一个对外的出水口(即第二出水口24),处理效果好,可真正实现对循环冷却水的高效零排放处理。
Claims (10)
1.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絮凝模块、过滤模块、沉淀模块和脱水模块,所述的电絮凝模块包括电絮凝池和设置在电絮凝池顶部的集渣槽,所述的集渣槽的侧面开设有排渣口,所述的电絮凝池上开设有第一进水口、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排放系统相通,所述的过滤模块包括横向相通的DE型滤池和反洗排污槽,所述的DE型滤池上开设有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的第二进水口与所述的第一出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二出水口与外部循环冷却水供应系统相通,所述的反洗排污槽上开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的沉淀模块上开设有第三进水口、第四出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的第三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三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四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模块包括脱水机,所述的脱水机的入口处连接设有絮凝槽,所述的絮凝槽与一泡药机的出药口相通,所述的第一排泥口和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分别与所述的絮凝槽的入口相通,所述的脱水机上开设有第五出水口和第三排泥口,所述的第五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相通,所述的第三排泥口用于外排脱水后得到的泥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絮凝池包括第一池体、电极板组、布水板和刮渣装置,所述的第一进水口横向开设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侧壁,所述的电极板组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电极板组由多块前后间隔设置的电极板组成,所述的布水板直立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池体内,所述的布水板位于所述的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的电极板组之间,所述的布水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布水孔,所述的刮渣装置设置在所述的集渣槽的顶部,所述的集渣槽与第一集水槽相邻,所述的集渣槽与所述的第一集水槽之间直立设置有出水堰,所述的出水堰的上边缘设置有一排锯齿,所述的第一出水口设置在所述的第一集水槽的底部,所述的第一池体的底部为上大下小的集泥槽,所述的第一排泥口设置在所述的集泥槽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渣装置包括电机、水平设置的第一履带和倾斜设置的第二履带,所述的第一履带绕设在第一滚轮和第二滚轮上,所述的第一滚轮和所述的第二滚轮分别安装在所述的第一池体上,所述的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第三滚轮,所述的第二履带绕设在所述的第二滚轮和所述的第三滚轮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E型滤池内设置有滤框和吸洗装置,所述的滤框上装设有滤布,所述的吸洗装置包括吸盘,所述的吸盘与吸盘驱动装置相连,所述的吸盘设置在所述的滤框的外侧,所述的吸盘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的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中心孔,所述的中心孔处安装有排水管,所述的第二腔体的一侧覆设有吸板,所述的吸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第二腔体相通的吸缝,所述的第一腔体和所述的第二腔体经隔板隔开,所述的第二腔体包括依次相连成排的多个子腔,所述的隔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的多个子腔一一对应的多个吸孔,所述的多个子腔经所述的多个吸孔与所述的第一腔体相通,多个所述的吸孔对称布设在所述的中心孔的两侧,随着离所述的中心孔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的吸孔的孔径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模块包括竖流沉淀池,所述的竖流沉淀池包括第二池体,所述的第二池体上设置有第四进水口和第六出水口,所述的第二池体底部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形的泥斗,所述的第二池体内设置有刮泥装置,所述的刮泥装置包括刮板驱动装置、中心传动轴和刮板,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与所述的刮板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相连,所述的刮板固定在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上,所述的刮板位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所述的第二排泥口开设在所述的泥斗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刮板包括若干斜板,所述的若干斜板分别经若干连杆与所述的中心传动轴固定连接,每块所述的斜板平行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面设置,每块所述的斜板与所述的泥斗的内侧面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池体内固定有直立设置的中心筒、套筒和翻泥箱,所述的套筒套设在所述的中心筒的外侧,所述的套筒与所述的中心筒围成一封闭的环腔,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和所述的第六出水口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上部,所述的第四进水口处横穿有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与所述的环腔相通,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开口,所述的中心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的中心筒的内腔经所述的多个通孔与所述的环腔相通,所述的中心筒套设在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外侧,所述的翻泥箱架设在所述的泥斗的上方,所述的翻泥箱的外侧面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侧面围成一环形通道,所述的翻泥箱的上部开口,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下部穿过所述的翻泥箱伸入所述的泥斗内,所述的套筒和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分别伸入所述的翻泥箱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翻泥箱的外侧固定有若干第一支撑横杆,所述的翻泥箱通过所述的若干第一支撑横杆固定在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底部,所述的翻泥箱的内侧固定有若干第二支撑横杆,每根所述的第二支撑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的套筒和所述的翻泥箱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筒的下部与一布水装置相连通,所述的布水装置悬设在所述的翻泥箱内,使用时,中心筒内的污水流经布水装置进入翻泥箱内;所述的布水装置包括以所述的中心传动轴为中心的水平设置的偶数根布水管,每根所述的布水管的下部开设有多个第二布水孔,所述的多个第二布水孔沿每根所述的布水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的多个第二布水孔以过每根所述的布水管中心线的纵剖面为中心对称设置;随着离所述的中心传动轴的距离逐渐增大,每根所述的布水管上的第二布水孔的孔径逐渐增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池体内设置有筒状的溢水堰,所述的溢水堰的上边缘设置有一圈锯齿,所述的溢水堰设置在所述的第二池体内侧的上部,所述的溢水堰的外径小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径,所述的溢水堰的外侧面与所述的第二池体的内侧面围成一上部开口的环形的第二集水槽,所述的第六出水口与所述的第二集水槽相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13366.0U CN211712840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2113366.0U CN211712840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712840U true CN211712840U (zh) | 2020-10-20 |
Family
ID=72816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2113366.0U Active CN211712840U (zh) | 2019-11-29 | 2019-11-29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712840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4116A (zh) * | 2019-11-29 | 2020-03-20 | 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
2019
- 2019-11-29 CN CN201922113366.0U patent/CN21171284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894116A (zh) * | 2019-11-29 | 2020-03-20 | 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230123B (zh) | 去除污水处理系统中无机颗粒的装置 | |
CN214880707U (zh) | 一种生态湿地的过滤沉淀池 | |
CN110841340A (zh) | 一种改进型竖流沉淀池 | |
CN103771604B (zh) | 一种高浊度水处理系统 | |
CN106865838B (zh) | 一种印染废水脱色回用装置 | |
CN211712840U (zh)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
CN212504366U (zh) | 高浊水处理装置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110894116A (zh) | 一种循环冷却水零排放处理系统 | |
CN218106836U (zh) | 一种可自动清洗的超效分离箱体式斜管沉淀池 | |
CN113797606A (zh) | 一种优化进出水及排泥方式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 |
CN106629956A (zh) | 污水污泥减量处理装置 | |
CN106395961A (zh) | 污水污泥处理装置 | |
CN110734173A (zh) | 一种电絮凝油水分离器 | |
CN212594165U (zh) | 一种组合式高负荷沉淀池 | |
CN214457183U (zh) | 一体化组合式气浮过滤装置 | |
CN215275892U (zh) | 一种水处理沉淀池 | |
CN2269888Y (zh) | 污水净化器 | |
CN213049532U (zh) | 一种优化进出水及排泥方式的矩形周进周出沉淀池 | |
CN114835216A (zh) | 旋流气浮澄清池 | |
CN211255341U (zh) | 同向流浮选固液分离池 | |
CN108245940A (zh) | 一种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中的沉降池 | |
CN203890153U (zh) | 水质净化处理一体化成套设备 | |
CN211705999U (zh) | 一种改进型竖流沉淀池 | |
CN111544959A (zh) | 一种泥沙多级分离装置 | |
CN111643932A (zh) | 一种污水处理用沉降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