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56551U -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56551U
CN212556551U CN202020537658.7U CN202020537658U CN212556551U CN 212556551 U CN212556551 U CN 212556551U CN 202020537658 U CN202020537658 U CN 202020537658U CN 212556551 U CN212556551 U CN 2125565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spoiler
state
push rod
spoiler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376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梦娜
白克宾
孙国良
王小爽
张士成
张登谦
赵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bo Automotiv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376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565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565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565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扰流板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汽车在尾部形成有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扰流板凹槽,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安装于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内,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后扰流板本体和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支撑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具有缩回至后扰流板凹槽中的缩回状态和升高至后扰流板凹槽外的升高状态,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能够驱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在所述缩回状态和所述升高状态之间转换,并旋转调节所述后扰流板本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其中,后扰流板本体能够根据需要缩回凹槽内或外露至车身外,并且能够调节角度,以满足不同车速下的需求。

Description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扰流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背景技术
当汽车时速超过60km/h,空气阻力就会大量消耗发动机的能量,影响车速;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现今汽车的时速已经能够达到100km/h以上,而车速越快,空气阻力越大,汽车车身受到的升力也就随着增大,其上升气流就会将汽车托起,减少车轮与地面附着力,使汽车飘浮,稳定性变差,易发生交通事故。汽车后扰流板的作用,就是在汽车高速行驶时,使空气阻力形成一个向下的压力,尽量抵消升力,有效控制气流下压力,使风阻系数相应减小,提升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但是,当汽车低速形式时,后扰流板的存在则会带来增加汽车阻力,增大油耗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所述后扰流板结构中,后扰流板本体能够根据需要缩回车身上的凹槽内或外露至车身外,并且能够调节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以满足不同车速下的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所述汽车在尾部形成有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扰流板凹槽,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安装于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内,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后扰流板本体和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支撑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具有缩回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中的缩回状态和升高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外的升高状态,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能够驱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在所述缩回状态和所述升高状态之间转换,并旋转调节所述后扰流板本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包括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内具有位于底部的第一推杆安装部和位于后侧部的第二推杆安装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底部设置有第一铰接座和第二铰接座,所述第一铰接座位于所述第二铰接座前方,所述第一推杆位于所述第二推杆的前方,所述第一推杆的底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推杆安装部、顶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座,所述第二推杆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和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
进一步的,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包括彼此成角度的底壁和后侧壁,所述第一推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后侧壁上,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为第三铰接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推杆和第二推杆均为电动推杆。
进一步的,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沿所述后扰流板本体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且对称地设置,并且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的所述第一推杆设置为能够同步驱动,所述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的所述第二推杆设置为能够同步驱动。
以及,一种汽车,设置有所述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形成于所述汽车的后备箱盖上。
进一步的,所述汽车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在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之间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所述汽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内的后扰流板控制按钮,所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与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输入的电信号后判断所述后扰流板本体所处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将相应电信号传输至所述后扰流板驱动模块,由所述后扰流板驱动模块输出信号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将所述后扰流板本体转换至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中的另一者。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所述汽车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行驶车速的车速检测传感器,所述车速检测传感器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和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后扰流板本体具有缩回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中的缩回状态和升高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外的升高状态,由此,可以根据需要将后扰流板本体在两个状态之间转换,以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在车速较低时,将后扰流板本体缩回至所述缩回状态,以避免外露的后扰流板本体增大汽车阻力从而增大油耗的问题,在车速较大时,将后扰流板本体升高至所述升高状态,以使空气阻力形成一个向下的压力,尽量抵消升力,提升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并且,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除去能够将所述后扰流板本体举升至后扰流板凹槽外,还能够旋转所述后扰流板本体从而调节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从而使得后扰流板本体的角度适应汽车的车速,在后扰流板本体处产生的压力能够更好地抵消汽车升力,获得更好的行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后扰流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后扰流板本体处于升高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后扰流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后扰流板本体处于缩回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上板;2下板;3第一铰接座;4第二铰接座;5第一推杆;6第二推杆;7第三铰接座;8后扰流板凹槽;81底壁;82后侧壁;9后扰流板本体;10后备箱盖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背离”、“朝向”、“宽度”、“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与实际使用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相对应;“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所述汽车在尾部形成有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扰流板凹槽8,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安装于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内,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后扰流板本体9和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支撑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具有缩回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中的缩回状态和升高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外的升高状态,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能够驱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在所述缩回状态和所述升高状态之间转换,并旋转调节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后扰流板本体9具有缩回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中的缩回状态和升高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外的升高状态,由此,可以根据需要将后扰流板本体9在两个状态之间转换,以满足不同需求,例如,在车速较低时,将后扰流板本体9缩回至所述缩回状态,以避免外露的后扰流板本体9增大汽车阻力从而增大油耗的问题,在车速较大时,将后扰流板本体9升高至所述升高状态,以使空气阻力形成一个向下的压力,尽量抵消升力,提升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并且,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除去能够将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举升至后扰流板凹槽8外,还能够旋转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从而调节其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从而使得后扰流板本体9的角度适应汽车的车速,在后扰流板本体9处产生的压力能够更好地抵消汽车升力,获得更好的行驶稳定性。
具体地,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包括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内具有位于底部的第一推杆安装部和位于后侧部的第二推杆安装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底部设置有第一铰接座3和第二铰接座4,所述第一铰接座3位于所述第二铰接座4前方(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所述第一推杆5位于所述第二推杆6的前方(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所述第一推杆5的底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推杆安装部、顶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座3,所述第二推杆6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4和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
在汽车低速行驶时,后扰流板本体9可以处于图1所示的缩回状态,该状态下,后扰流板本体9不会对汽车的形式增加阻力,避免增加油耗;当汽车高速行驶时,后扰流板本体9可以处于图2所示的升高状态,该状态下,后扰流板本体9处产生向下的压力,以与升力产生抵消作用,增强汽车的稳定性。
后扰流板本体9在缩回状态和升高状态间的转换通过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实现,通过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协同作用,例如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均伸长以向上推举,则容纳在后扰流板凹槽8内的后扰流板本体9可以被举高,从而转换到所述升高状态;当需要将后扰流板本体9再转换到缩回状态时,则使得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均缩短以向内拉动后扰流板本体9即可。并且,可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的伸长量来调整后扰流板本体9的升高高度,并且当后扰流板本体9升高到所需高度时,可以进一步伸长或者缩短第二推杆6从而调整后扰流板本体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以更适应汽车车速。本实施方式中,包括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的这种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形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更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的第一推杆安装部和第二推杆安装部可以是在后扰流板凹槽8内特别设置的结构;当然,可选择地,作为一种简单的实施方式,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包括彼此成角度的底壁81和后侧壁82,所述第一推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底壁81上,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后侧壁82上,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为第三铰接座7,例如,参见图1,第一推杆安装部就是底壁81的一部分或一个区域,第一推杆5的底端固定安装于此。
后扰流板本体9可以包括朝向后扰流板凹槽8外侧的外板1和朝向后扰流板凹槽8内侧的内板2,第一铰接座3和第二铰接座4可以焊接于所述内板2上。并且,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可以形成为在后侧(以汽车的前后方向为基准)具有朝向后扰流板凹槽8外侧弯折的一段,以获得更好的扰流效果。
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均为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形式的所述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后扰流板结构能够与汽车的控制系统连接而实现自动化控制,具体将在下文中对此进行描述。
并且,为了对后扰流板本体9进行良好支撑和调整,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沿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的延伸方向(与汽车的宽度方向一致)彼此间隔且对称地设置,并且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的所述第一推杆5设置为能够同步驱动,所述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的所述第二推杆6设置为能够同步驱动。即,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同步地对后扰流板本体9进行状态和角度的调整。
更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分别靠近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沿延伸方向的两端;且在每个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中,所述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的轴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沿汽车的前后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设置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形成于所述汽车的后备箱盖10上。
并且,所述汽车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在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之间转换,从而实现后扰流板结构的自动化控制。
另外,可选择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所述汽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内的后扰流板控制按钮,所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与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输入的电信号后判断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所处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将相应电信号传输至所述后扰流板驱动模块,由所述后扰流板驱动模块输出信号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将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转换至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中的另一者。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驾驶员或者乘客可以通过手动操作的方式来根据需要改变后扰流板本体9的状态。具体地,当需要改变后扰流板本体9的状态时,驾驶员或者乘客手动按下后扰流板控制按钮,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接收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输入的电信号后,会对后扰流板本体9此时的状态做出判断,即判断后扰流板本体9此时处于升高状态还是缩回状态,然后再将判断结果传输给后扰流板驱动模块,并通过后扰流板驱动模块驱动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来将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驱动至与原来不同的状态。
可选择地,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所述汽车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行驶车速的车速检测传感器,所述车速检测传感器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和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在这种实施方式中,车速检测传感器检测车速并将车速实时发送至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和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根据实时车速做出判断并发送指令到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以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在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之间转换,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根据实时车速做出判断并发送指令到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以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从而使得后扰流板本体9的状态和角度更适应汽车的车速需求。
当然,上述的两种后扰流板本体9调整实现方式(手动后扰流板控制按钮的方式和车速检测传感器的方式)可以相结合而同时存在。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在尾部形成有沿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扰流板凹槽(8),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安装于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内,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后扰流板本体(9)和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延伸并支撑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具有缩回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中的缩回状态和升高至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外的升高状态,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能够驱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在所述缩回状态和所述升高状态之间转换,并旋转调节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包括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内具有位于底部的第一推杆安装部和位于后侧部的第二推杆安装部,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底部设置有第一铰接座(3)和第二铰接座(4),所述第一铰接座(3)位于所述第二铰接座(4)前方,所述第一推杆(5)位于所述第二推杆(6)的前方,所述第一推杆(5)的底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推杆安装部、顶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接座(3),所述第二推杆(6)的两端分别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接座(4)和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包括彼此成角度的底壁(81)和后侧壁(82),所述第一推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底壁(81)上,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位于所述后侧壁(82)上,所述第二推杆安装部为第三铰接座(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杆(5)和第二推杆(6)均为电动推杆。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沿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的延伸方向彼此间隔且对称地设置,并且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的所述第一推杆(5)设置为能够同步驱动,所述两个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的所述第二推杆(6)设置为能够同步驱动。
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汽车的后扰流板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扰流板凹槽(8)形成于所述汽车的后备箱盖(10)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在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之间转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所述汽车还包括位于驾驶舱内的后扰流板控制按钮,所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与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后扰流板状态判断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后扰流板控制按钮输入的电信号后判断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所处的状态为第一状态时,将相应电信号传输至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由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输出信号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将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转换至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升高状态和所述缩回状态中的另一者。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统还包括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电连接,以控制所述后扰流板举升旋转组调整所述后扰流板本体(9)相对于水平方向的角度;所述汽车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行驶车速的车速检测传感器,所述车速检测传感器信号输出端与所述后扰流板举升驱动模块和所述后扰流板角度调节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CN202020537658.7U 2020-04-13 2020-04-13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Active CN2125565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37658.7U CN212556551U (zh) 2020-04-13 2020-04-13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37658.7U CN212556551U (zh) 2020-04-13 2020-04-13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56551U true CN212556551U (zh) 2021-02-19

Family

ID=7461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37658.7U Active CN212556551U (zh) 2020-04-13 2020-04-13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565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65145B2 (en) Adjustable automotive airfoil
US10450013B2 (en) Vehicular spoiler system to adjust airflow based on environmental factor
CN101549712A (zh) 主动式发动机舱盖调节系统
CA2658432A1 (en) Air deflectors adjustable in response to air drag
CN210555211U (zh) 一种可调节汽车扰流板
CN212556551U (zh) 汽车及其后扰流板结构
CN114940220A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N217730597U (zh) 一种汽车空气导流罩总成
CN113715738B (zh) 一种多功能电动上车踏板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01390U (zh) 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伸缩式车载红绿灯预警装置
GB2128950A (en) An air deflector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CN210175003U (zh) 车辆的导流组件和车辆
CN217918161U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N214822972U (zh) 雷达安装结构和汽车自适应巡航系统及汽车
CN217969249U (zh) 一种车载太阳能充电装置
CN113443026B (zh) 一种汽车主动式气坝结构及汽车
CN216915938U (zh) 一种汽车acc标定工装
CN216969840U (zh) 一种汽车智能化尾翼装置
CN217198413U (zh) 一种空气升力控制系统及车辆
CN216761933U (zh) 一种气坝高度可调节的车辆
CN114954704B (zh) 用于车辆的扰流板组件和车辆
CN215398410U (zh) 一种光线感应器
CN213087576U (zh) 节约空间型立体停车设备
CN217969198U (zh) 一种车辆自动遮阳帘及车辆
CN212561269U (zh) 一种多功能公路养护工程车的警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