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29322U -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29322U
CN212529322U CN202021217792.5U CN202021217792U CN212529322U CN 212529322 U CN212529322 U CN 212529322U CN 202021217792 U CN202021217792 U CN 202021217792U CN 212529322 U CN212529322 U CN 2125293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light guide
instrument panel
light
mou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1779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兴伟
单立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1779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293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293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293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在该汽车仪表盘中,段码液晶屏和彩色胶片粘接形成段码屏组件,盖板的背面通过第三胶膜与静电玻璃的正面进行全贴合形成盖板玻璃组件,盖板玻璃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一胶膜与段码屏组件的正面进行全贴合,段码屏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二胶膜与彩色液晶显示屏进行全贴合,屏盖部件粘贴于导光罩,第一背光源和电路板通过同一紧固件与导光罩固定连接。该汽车仪表盘通过上述结构设计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漏光现象以及不方便安装、拆卸和维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汽车仪表盘一般都是嵌入汽车仪表台,不方便安装、拆卸和维修,汽车仪表盘一般包括盖板、静电玻璃、段码液晶屏、彩色胶片、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导光罩和电路板等,上述各结构之间通常通过设置边框、连接柱或者卡扣等结构实现固定连接,连接位置很容易存在缝隙,导致汽车仪表盘漏光,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使用体验较差;并且,现有的段码液晶屏或彩色胶片与导光罩通常通过四周连接固定,连接的稳定性较差,也很容易导致四周漏光,影响视觉的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设置有该汽车仪表盘的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漏光现象以及不方便安装、拆卸和维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仪表盘,包括盖板、静电玻璃、段码液晶屏、彩色胶片、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导光罩、电路板和背壳,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包括彩色液晶显示屏和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与所述导光罩固定连接以形成所述汽车仪表盘的外壳,所述外壳仅在下部设置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用于与汽车仪表台的台面板配合,以使得所述汽车仪表盘立设于所述台面板,所述段码液晶屏和所述彩色胶片粘接形成段码屏组件,所述盖板、所述静电玻璃、所述段码屏组件和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形成屏盖部件,其中,所述盖板的背面通过第三胶膜与所述静电玻璃的正面进行全贴合形成盖板玻璃组件,所述盖板玻璃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一胶膜与所述段码屏组件的正面进行全贴合,所述段码屏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二胶膜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进行全贴合,所述屏盖部件的边缘与所述导光罩粘接固定,所述背光源和所述电路板通过同一紧固件与所述导光罩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光罩的正面内凹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内凹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置所述段码屏组件,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容置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定位孔,所述背光源包括背框,所述背框包括背框体和设置于所述背框体的背面的第一安装柱和第一定位柱,所述导光罩的背面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插接,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定位柱设置在所述背光源的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一安装柱设置在所述背光源的四角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柱和靠近其的所述第一安装柱相连。
优选地,所述导光罩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柱和所述第三安装孔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光罩的背面还设置有隔光结构,所述第二安装柱与所述隔光结构相连。
优选地,所述导光罩呈长形结构,所述第二凹槽设置在所述长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的中部,所述隔光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侧的两个隔光结构组,所述隔光结构组的四角位置、隔光结构组的中部、所述隔光结构组的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侧边的中部均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柱。
优选地,在所述导光罩的背面,所述第二凹槽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设置,所述隔光结构组的靠近所述第二凹槽一侧的两个角部的所述第二安装柱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相连。
优选地,所述导光罩的背面设置有第三安装柱,所述背壳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柱,所述第三安装柱和所述第四安装柱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柱和靠近其设置的第二安装柱相连。
优选地,所述背壳包括顶板部、背板部和底板部,所述导光罩的底部结构的背面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与所述导光罩的底面贯通,所述底板部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且所述底板部的底面与所述导光罩的底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导光罩的底部向前凸出设置有定位凸边,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定位凸边上,且所述盖板的正面、所述定位凸边的正面以及所述顶板部的正面相平齐。
优选地,所述顶板部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盖板,以形成帽檐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该汽车仪表盘中,盖板的背面通过第三胶膜与所述静电玻璃的正面进行全贴合形成盖板玻璃组件,盖板玻璃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一胶膜与段码屏组件的正面进行全贴合,以及段码屏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二胶膜与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的彩色液晶显示屏进行全贴合,屏盖部件的边缘与导光罩粘贴固定,上述全贴合的连接方式,无需设置其它的连接结构,进而可以避免设置其它连接结构可能造成的漏光现象,提升自身显示效果,同时,全贴合的连接方式的可靠性更高、效率也较高,提高了该汽车仪表盘的组装质量及效率;背光源和电路板通过同一紧固件与导光罩固定连接,也可节省连接结构,提高了连接效率,同时可减少该汽车仪表盘的零部件,进一步使得该汽车仪表盘的结构简单化,更好地避免漏光现象,提升自身显示效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包括仪表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仪表台的台面板上的如上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由于具有上述的汽车仪表盘,因此具有与上述汽车仪表盘相同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通过具体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来阐述,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这些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的介绍,应能理解所述技术特征和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汽车仪表台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汽车仪表台的组装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导光罩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导光罩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导光罩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导光罩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背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背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台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汽车仪表台的组装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背壳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盖板;2、静电玻璃;3、段码液晶屏;4、彩色胶片;5、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1、背框;511、背框体;512、第一安装柱;513、第一定位柱;52、边框;521、定位凸筋;6、导光罩;61、第一凹槽;62、第二凹槽;621、第一安装孔;622、第一定位孔;63、第二安装柱;64、隔光结构;641、隔光结构组;65、定位槽;66、定位凸边;67、第三安装柱;68、第二定位柱;7、电路板;8、背壳;81、背板部;811、第一电连接口;82、顶板部;83、底板部;84、第四安装柱;85、定位安装柱;86、帽檐结构;861、顶檐部;862、侧檐部;9、台面板;91、仪表盘安装槽;911、第二电连接口;912、配合槽/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限于这些实施例。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公知的方法、过程、流程、元件并没有详细叙述。
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附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附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
除非上下文明确要求,否则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包括”、“包含”等类似词语应当解释为包含的含义而不是排他或穷举的含义;也就是说,是“包括但不限于”的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中,朝向驾驶员的方向记为正面,背离驾驶员的方向记为背面。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以及设置有该汽车仪表盘的汽车,参考图1和2所示,该汽车仪表盘包括由正面侧至背面侧大致依次设置的盖板1、静电玻璃2、段码液晶屏3、彩色胶片4、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导光罩6、第二背光源(图中未示出)、电路板7和背壳8,其中,第二背光源用于向段码液晶屏3提供背光,具体地,导光罩6上设置有透光孔,第二背光源与透光孔位置对应,如此,第二背光源发出的光可以透过透光孔照射至段码液晶屏3。背壳8可以对电路板7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外,优选背壳8与电路板7之间留有一定间隙,用于容纳该汽车仪表盘的线路。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包括彩色液晶显示屏和第一背光源,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述的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只是为了说明第一背光源与彩色液晶显示屏是对应设置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连接关系。为了提高汽车仪表盘各结构件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及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显示效果,所述盖板1和所述静电玻璃2粘接形成盖板玻璃组件,所述段码液晶屏3和所述彩色胶片4粘接形成段码屏组件,段码屏组件具有透明区,透明区与彩色液晶显示屏正对,以使得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内容能够通过透明区显示出来,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述的透明区可以是始终透明,也可以是在通电时透明而断电时不透明。所述盖板1、所述静电玻璃2、所述段码屏组件和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形成屏盖部件,其中,所述盖板1的背面通过第三胶膜与所述静电玻璃2的正面进行全贴合形成盖板玻璃组件,所述盖板玻璃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一胶膜(图中未示出)与所述段码屏组件的正面进行全贴合,以确保二者的连接的可靠性,全贴合的连接方式可以避免二者之间漏光,提高整个汽车仪表盘的显示效果;所述段码屏组件的背面通过第二胶膜(图中未示出)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进行全贴合,以更好的保证段码屏组件与彩色液晶显示屏的连接的紧密性,避免二者之间漏光,进一步提高该汽车仪表盘的显示效果;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胶膜和第二胶膜均采用光学胶,通过上述全贴合的连接方式,无需设置其它的连接结构,进而可以避免设置其它连接结构可能造成的漏光现象,从而提高整体的显示效果,方便驾驶员的观察和操作,更好地保证驾驶员的安全,同时,粘接连接的连接方式的效率也较高,提高了该汽车仪表盘的组装效率;所述屏盖部件的边缘与所述导光罩6粘接固定,连接方式简单,效率高。第一背光源和所述电路板7通过同一紧固件与导光罩6固定连接,且第一背光源与彩色液晶显示屏正对,以向彩色液晶显示屏提供背光,将第一背光源固定于导光罩6能够保证结构可靠性,而采用同一紧固件将第一背光源和电路板7同时进行固定能够提高连接效率,同时可减少该汽车仪表盘的零部件,进一步使得该汽车仪表盘的结构简单化,更好地避免漏光现象,提升自身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参考图3-5所示,所述导光罩6的正面内凹形成有第一凹槽61,所述第一凹槽61的槽底内凹形成有第二凹槽62,所述第一凹槽61用于容置所述段码屏组件,第一凹槽61能够对段码屏组件进行限位,更加方便段码屏组件的安装,所述第二凹槽62用于容置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通过将段码屏组件和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分别安装在第一凹槽61和第二凹槽62,既可以方便段码屏组件和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的稳定安装,也能够更好的保证盖板玻璃组件的安装面的平整,以更好地避免漏光,提升显示效果。所述第二凹槽62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安装孔621和第一定位孔622,如图7所示,第一背光源包括背框51,所述背框51包括背框体511和设置于所述背框体511的背面的第一安装柱512和第一定位柱513,如图4所示,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设置有第二定位柱68,所述电路板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定位柱513与所述第一定位孔622插接,所述第二定位柱68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所述第一安装柱512、所述第一安装孔621、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即,导光罩6、第一背光源和电路板7由同一个紧固件实现固定连接,结构更简单、可靠,也可提高安装效率,还可以减少因多紧固件连接造成的累积误差,从而降低加工精度要求。更进一步地,参考图7和8所示,所述第一定位柱513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源的一对角位置,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更加方便后续的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柱512设置在第一背光源的四角位置,以保证第一背光源与第二凹槽62的连接的可靠性,以及第一背光源、导光罩6和电路板7三者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另外,所述第一定位柱513和靠近其的所述第一安装柱512相连,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例如,当第一定位柱513与背框体511的连接失效时,由于第一定位柱513与第一安装柱512仍然相连,从而可以确保第一定位柱513可以继续使用。由于第一背光源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导光罩6上的,而彩色液晶显示屏是随屏盖部件粘贴于导光罩6上的,第一背光源和彩色液晶显示屏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而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能够精确的保证第一背光源和彩色液晶显示屏之间的位置关系。
进一步地,参考图4所示,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柱63,所述电路板7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安装柱63与所述第三安装孔通过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例如第二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等,所述第二定位柱68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的相互配合,既能更好地保证电路板7与导光罩6的连接的可靠性,又能提高第一背光源与导光罩6的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更好地确保背光源、导光罩6和电路板7三者连接的可靠性。
第二背光源例如可以为设置在电路板7上的多个发光灯管,发光灯管例如为LED灯,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还设置有隔光结构64,隔光结构64用于对各个发光灯管之间进行阻隔,避免串光,发光灯管发出的光部分被隔光结构64阻挡,部分通过导光罩6照射到彩色胶片4上,然后在段码屏组件上显示相应的图像供用户观看。通过设置隔光结构64也可以避免杂光透过导光罩6,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另外,所述第二安装柱63与所述隔光结构64相连,以更好的保证第二安装柱63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参考图3和4所示,所述导光罩6呈长形结构,所述第二凹槽62设置在所述长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的中部,即,彩色液晶显示屏组件5安装在导光罩6的中部。所述隔光结构64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62的两侧的两个隔光结构组641,所述隔光结构组641的四角位置、隔光结构组641的中部、所述隔光结构组641的远离所述第二凹槽62的一侧边的中部均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柱63,导光罩6通过上述多个第二安装柱63与电路板7固定连接,可以更好地确保二者连接的可靠性。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所述第二凹槽62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61的槽底设置,所述隔光结构组641的靠近所述第二凹槽62一侧的两个角部的所述第二安装柱63与所述第二凹槽62的侧壁相连,进一步确保了该第二安装柱63的可靠性,进而更好地确保导光罩6与电路板7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在背壳8上设置第一电连接口811,汽车仪表盘通过该第一电连接口811实现与汽车上的电源的电性连接。更进一步地,参考图4和9所示,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设置有第三安装柱67,所述背壳8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柱84,所述第三安装柱67和所述第四安装柱84通过第三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第三紧固件例如为螺钉或螺栓等,以确保导光罩6与背壳8固定连接;优选所述第三安装柱67和靠近其设置的第二安装柱63相连,以更好的确保第二安装柱63和第三安装柱67的稳定性,更好地避免第二安装柱63或第三安装柱67脱落。
进一步地,参考图9和10所示,所述背壳8包括顶板部82、背板部81和底板部83,为方便走线,上述第一电连接口811优选设在背板部81,同时也能避免其设置在底板部83或顶板部82造成背壳8结构强度遭到严重破坏。参考图1、2、4和9所示,所述导光罩6的底部结构的背面设置有定位槽65,所述定位槽65与所述导光罩6的底面贯通,所述底板部83与所述定位槽65配合且所述底板部83的底面与所述导光罩6的底面平齐,通过设置定位槽65方便了导光罩6与背壳8的定位,进而便于二者的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罩6的底部向前凸出设置有定位凸边66,所述盖板1设置于所述定位凸边66上,且所述盖板1的正面、所述定位凸边66的正面以及所述顶板部82的正面相平齐,通过设置定位凸边66可以方便导光罩6、盖板1以及背壳8的定位,进而便于三者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部83上设置有定位安装柱86,该汽车仪表盘通过上述定位安装柱86与汽车仪表台的台面板9连接,以方便用户的使用。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述定位凸边66的正面只与盖板1的正面平齐,以保证汽车仪表盘的正面为一个完整的平面。
由于本申请的汽车仪表盘为立式结构,外部光线会影响到汽车仪表盘的显示效果,增加驾驶员的驾驶疲劳感,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加背光源亮度的方式解决,优选地,如图12所示,所述顶板部82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盖板1,以形成帽檐结构86,通过设置帽檐结构86可以遮挡该汽车仪表盘的斜上方的部分光线,避免该汽车仪表盘的反光,从而提高其显示效果,优化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保证驾驶安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仪表台,参考图1、2和10所示,仪表台的台面板9上设置有如上所述的汽车仪表盘,上述汽车仪表盘通过位于其底板部83的定位安装柱85实现与台面板9的固定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上述汽车仪表盘为即插即用的汽车仪表盘,当需要使用时,将上述汽车仪表盘安装在台面板9上,并连接好电源线,即可使用;当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上述汽车仪表盘拆卸,然后将其收纳,为汽车仪表台提供多余空间,也可避免该汽车仪表盘暴露在外面遭到破坏。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汽车仪表盘也可以是非即插即用式,从而可以避免频繁拆卸和安装造成汽车仪表盘与台面板9的连接位置的磨损或破坏,提高该汽车仪表盘以及该汽车仪表台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11所示,在所述台面板9上设置有仪表盘安装槽91,在所述仪表盘安装槽91的槽底设置有与定位安装柱85相配合的配合槽/孔912,仪表盘安装槽91与汽车仪表盘的底部相适配,以确保汽车仪表盘稳定的安装在仪表盘安装槽91内。更进一步地,在仪表盘安装槽91的后槽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电连接口811相配合的第二电连接口911,该汽车仪表盘通过第一电连接口811和第二电连接口911实现与汽车总控端的连接。
下面给出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具体介绍。
实施例1
参考图1、2和10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仪表盘大致呈板状结构,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显示部件,所述外壳包括盖板1和背壳8,所述显示部件包括至少一块显示屏以及与所述显示屏对应设置的背光源,所述外壳仅在下部设置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一电连接结构,所述第一安装结构用于与汽车仪表台的台面板9上的第二安装结构配合,以使得所述板状结构立设于所述仪表台的台面板9,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用于所述汽车仪表盘与所述仪表台内的总控端的电连接,相对于嵌入式的仪表盘,该立设的仪表盘更加方便安装和拆卸,使得仪表盘的结构更加简单,也避免占用更多的空间,另外,汽车仪表盘也更加方便驾驶员的观察,进而降低驾驶疲劳感,提高驾驶安全性。该汽车仪表盘中,由于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一电连接结构均设置于外壳的下部,当汽车仪表盘安装于仪表台后,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一电连接结构处于不易看见或者不可见的位置,使得该汽车仪表盘的外观呈现的一体性更好,可以降低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一电连接结构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更加方便驾驶员更好地观察该汽车仪表盘,更进一步地提高安全性。
所述背壳8包括顶板部82、背板部81和底板部83,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部83上的定位安装柱85,该汽车仪表盘通过定位安装柱85实现与台面板9的固定连接,例如在台面板9上设置有与定位安装柱85配合的配合槽/孔912,定位安装柱85插入配合槽/孔912内实现固定连接,为了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定位安装柱85与配合槽/孔912通过胶水粘接,以更好地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部81的靠近所述底板部83位置的第一电连接口811,优选地,在第一电连接口811处设置有电连接器,通过电连接器实现与仪表台内的总控端的电连接。
所述盖板1的背侧贴合设置有静电玻璃2、段码液晶屏3、彩色胶片4和彩色液晶显示屏,其中,段码液晶屏3和彩色液晶显示屏均属于显示部件,所述盖板1包括玻璃板和设置于所述玻璃板背面的油墨层,所述玻璃板包括与所述段码液晶屏3的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以及除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外的第三区域,所述油墨层仅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玻璃板为黑色玻璃,如此,通过黑色玻璃来降低盖板1的透光率以提高息屏状态时的一体黑效果。
显然,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越低,呈现出来的一体黑效果会越好,但同时会带来亮度的牺牲,透光率越低,亮度牺牲就会越大,因此需要提高背光源的亮度来进行亮度的补偿,但同时又要兼顾背光源的发热量问题。本申请中,所述黑色玻璃的透光率为40%至50%,背光源的亮度为30000cd/m2至32000cd/m2,由于段码屏3的透光率高于彩色液晶显示屏的透光率,且第一背光源的光线既需要透过彩色液晶显示屏又要透过段码屏3,因此第二背光源的亮度设置为低于第一背光源的亮度,如此,通过两者的亮度配合实现更加一致的显示效果,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源的亮度为30000cd/m2至32000cd/m2,第二背光源的亮度为1000cd/m2至1500cd/m2。当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较大时,例如为55%,此时,在息屏状态下整个汽车仪表盘的黑色显示会比较浅,一体黑的整体效果较差;当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较低时,例如为35%,此时,虽然在息屏状态下的显示更黑,一体黑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透光率较低,汽车仪表盘在使用状态时的显示比较不清晰,显示效果较差,影响用户的使用。另外,背光源的亮度较小时,也会影响使用状态的显示效果,但是,如果背光源亮度过大,则会提高成本,对电源要求也会提高,并且产生的热量也会增多,不利于该汽车仪表盘的长期使用。本申请提出的汽车仪表盘中,通过对黑色玻璃透光率和背光源亮度的综合限定,既可以更好地保证该汽车仪表盘在显示状态时显示清晰度,优化驾驶员的使用体验,保证驾驶安全,又可以更好地保证当该汽车仪表盘处于息屏状态时呈现一体黑效果。通过将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设置为40%至50%,背光源亮度设置为30000cd/m2至32000cd/m2,更好地保证了在使用状态时,保证显示的清晰度,方便驾驶员的观察,提高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确保在该汽车仪表盘处于息屏状态时呈现一体黑效果,提高该汽车仪表盘的档次。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仪表台和实施例1所述的汽车仪表盘,汽车仪表台的台面板9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结构,用于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配合,以将所述汽车仪表盘立设于所述台面板9,当第一安装结构包括定位安装柱85时,第二安装结构例如包括与定位安装柱85配合的配合槽/孔912,通过定位安装柱85插入配合槽/孔912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由所述台面板9下凹形成的仪表盘安装槽91,配合槽/孔912设置于仪表盘安装槽91的槽底,所述汽车仪表盘的下端插入所述仪表盘安装槽91中,所述仪表盘安装槽9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电连接结构,第二电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仪表盘安装槽91侧壁上的第二电连接口911,所述第二电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结构位置对应,以方便汽车仪表盘与仪表台内的总控端的电连接。通过设置仪表盘安装槽91,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汽车仪表盘与台面板9的安装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电连接结构和第二电连接结构的隐蔽性,既能避免其对驾驶员视线的干扰,又能降低第一电连接结构和第二电连接结构裸露在外面的安全隐患。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电连接结构和第二电连接结构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即插即用式的连接方式,这样便可以实现汽车仪表盘的即插即用,当不需要使用该汽车仪表盘时,可以将其拆卸后收纳起来,以更好地保护该汽车仪表盘。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1由上至下向靠近驾驶员侧的方向倾斜,且所述盖板1与所述台面板9之间的夹角为100至110°,进一步方便驾驶员的观察,提高安全性,且在该角度范围内,一体黑效果更佳。具体的,背壳8的底板部83与所述盖板1垂直,所述仪表盘安装槽91的槽底相对所述台面板9倾斜设置,以使得所述盖板1相对所述台面板9倾斜,通过设置倾斜的仪表盘安装槽91的槽底实现盖板1与台面板9之间的上述夹角,倾斜设置的槽底与底板部83接触面积更大,可以更好地确保汽车仪表盘与台面板9的连接的稳定性。
实施例3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形成盖板1的玻璃板为透明白玻璃板,其透光率大于94%,在盖板1与静电玻璃2之间设置有偏光片,具体的,所述盖板1的背侧贴合设置有偏光片、静电玻璃2、段码液晶屏3、彩色胶片4和彩色液晶显示屏,所述盖板1包括玻璃板和设置于所述玻璃板背面的油墨层,所述玻璃板包括与所述段码液晶屏3的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以及除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外的第三区域,所述油墨层仅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通过设置偏光片能够弱化仪表盘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界限,提高仪表盘的息屏一体黑效果。此时,可将形成盖板1的玻璃的透光率设置得较高,以保证仪表盘的显示效果。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仪表盘在息屏状态下能看到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分界线的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发现通过限定偏光片的角度配合黑色油墨层的L值能够使得肉眼难以分辨仪表盘两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具体地,偏光片的角度为15°至30°,所述油墨层的Lab颜色模型中的L值为30至40,通过上述黑色油墨层以及偏光片的配合,既能够保证在使用状态时的清晰显示,又能实现真正的一体黑效果,提升息屏状态时的用户观感;另外,偏光片的设置也可以滤掉部分杂光,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提高安全性。进一步地,背光源的亮度为21000cd/m2至23000cd/m2,同样地,由于段码屏3的透光率高于彩色液晶显示屏的透光率,且第一背光源的光线既需要透过彩色液晶显示屏又要透过段码屏3,因此第二背光源的亮度设置为低于第一背光源的亮度,如此,通过两者的亮度配合实现更加一致的显示效果,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源的亮度为21000cd/m2至23000cd/m2,第二背光源的亮度为700cd/m2至1100cd/m2。由于上述油墨层和偏光片的设置,即使采用上述亮度的背光源也可以确保良好的显示效果,并且,上述亮度的背光源的成本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该汽车仪表盘的成本。通过对黑色油墨层的L值、偏光片角度以及背光源的亮度的综合限定,更好地保证了在使用状态时,保证显示的清晰度,方便驾驶员的观察,提高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确保在该汽车仪表盘处于息屏状态时呈现一体黑效果,提高该汽车仪表盘的档次。
实施例4
参考图12和13所示,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该实施例中的汽车仪表盘增加设置了帽檐结构86,具体的,所述帽檐结构86至少沿所述板状结构的顶部边沿延伸,通过设置帽檐结构86可以遮挡该汽车仪表盘的斜上方的部分光线,避免该汽车仪表盘的反光,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显示效果,方便驾驶员观察该汽车仪表盘,提高安全性;另外,帽檐结构86与汽车仪表盘立设安装方式的配合还可以更好地避免由汽车仪表盘的上方掉落杂物对汽车仪表盘的显示区域造成破坏,影响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帽檐结构86的形状并不作限定,只要能够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即可。例如,帽檐结构86可以为由板状结构的顶部边沿向正面方向延伸的方形平板结构、弧形平板结构或者月牙形曲板结构等。
汽车仪表盘包括由盖板1和背壳8形成的外壳,帽檐结构86与背壳8相连,所述背壳8包括顶板部82、背板部81和底板部83,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部83上的定位安装柱85,该汽车仪表盘通过定位安装柱85实现与仪表台的台面板9实现固定连接,例如在台面板9上设置有与定位安装柱85配合的配合槽/孔912,定位安装柱85插入配合槽/孔912内实现固定连接,为了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定位安装柱85与配合槽/孔912通过胶水粘接,以更好地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第一电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部81的靠近所述底板部83位置的第一电连接口811,在第一电连接口811处设置有电连接器,通过电连接器实现与仪表台内的总控端的电连接。
所述帽檐结构86包括沿所述板状结构的顶部边沿延伸的顶檐部861以及由所述顶檐部861的两端沿所述板状结构的两侧边沿向下延伸的侧檐部862,顶檐部861与背壳8的顶板部82相连,侧檐部862与背壳8的背板部81相连,顶檐部861可以避免上方的光线照射到汽车仪表盘的显示部分,侧檐部862可以避免侧上方的光线照射到汽车仪表盘的显示部分,通过设置顶檐部861和侧檐部862可以更好地对汽车仪表盘的显示区域进行遮挡,更好地避免反光,更加方便驾驶员观察;同时,也可以对汽车仪表盘的显示区域起到更好地保护作用。具体地,顶檐部861呈中部向上拱起的曲板结构,曲板结构可以提高整个汽车仪表盘的整体结构强度,并且,顶檐部861的中部向上拱起,更加方便落在顶檐部861上的杂物(例如液体)沿着曲板结构从顶檐部861滚落。另外,这样设置也能够扩大驾驶员的观察视野。
为了方便驾驶员的观察,该汽车仪表盘的板状结构倾斜设置,具体地,盖板1由上至下向靠近驾驶员侧的方向倾斜,且所述盖板1与所述台面板9之间的夹角为100至110°,由于设置了帽檐结构86,因此,即使倾斜设置也不会产生较多的反光影响观察。更进一步地,由于整个汽车仪表盘相对于台面板9倾斜设置,为了更好地避免反光,因此设置顶檐部861超出板状结构的部分面积较大,以更好地适应倾斜设置的汽车仪表盘;再进一步地,侧檐部862由所述顶檐部861向下宽度逐渐减小,以与顶檐部861更好地配合,更好地避免产生反光,提高安全性。
所述盖板1的背侧贴合设置有静电玻璃2、段码液晶屏3、彩色胶片4和彩色液晶显示屏,该汽车仪表盘还包括导光罩6,段码液晶屏3和彩色液晶显示屏均安装于导光罩6,所述盖板1包括玻璃板和设置于所述玻璃板背面的油墨层,所述玻璃板包括与所述段码液晶屏3的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对应的第二区域、以及除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外的第三区域,所述油墨层仅设置于所述第三区域,以确保作为非显示区域的第三区域显示的黑色更黑,所述玻璃板为黑色玻璃,如此,通过黑色玻璃来降低盖板1的透光率以提高息屏状态时的一体黑效果。
显然,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越低,呈现出来的一体黑效果会越好,但同时会带来亮度的牺牲,透光率越低,亮度牺牲就会越大,因此需要提高背光源的亮度来进行亮度的补偿,但同时又要兼顾背光源的发热量问题。本申请中,所述黑色玻璃的透光率为40%至50%,由于设置了帽檐结构86,因此背光源的亮度可以略低一些,背光源的亮度为28000cd/m2至30000cd/m2,同样的,第二背光源的亮度优选设置为低于第一背光源的亮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背光源的亮度为28000cd/m2至30000cd/m2,第二背光源的亮度为900cd/m2至1400cd/m2。当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较大时,例如为55%,此时,在息屏状态下整个汽车仪表盘的黑色显示会比较浅,一体黑的整体效果较差;当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较低时,例如为35%,此时,虽然在息屏状态下的显示更黑,一体黑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其透光率较低,汽车仪表盘在使用状态时的显示比较不清晰,显示效果较差,影响用户的使用。另外,背光源的亮度较小时,也会影响使用状态的显示效果,但是,如果背光源亮度过大,则会提高成本,对电源要求也会提高,并且产生的热量也会增多,不利于该汽车仪表盘的长期使用。本申请提出的汽车仪表盘中,由于设置了帽檐结构86,因此可以适当降低对背光源的亮度的要求,通过对黑色玻璃透光率和背光源亮度的综合限定,既可以更好地保证该汽车仪表盘在显示状态时显示清晰度,优化驾驶员的使用体验,保证驾驶安全,又可以更好地保证当该汽车仪表盘处于息屏状态时呈现一体黑效果。通过将黑色玻璃的透光率设置为40%至50%,背光源亮度设置为28000cd/m2至30000cd/m2,更好地保证了在使用状态时显示的清晰度,方便驾驶员的观察,提高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确保在该汽车仪表盘处于息屏状态时呈现一体黑效果,提高该汽车仪表盘的档次。
实施例5
该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在于,形成盖板1的玻璃板为透明白玻璃板,其透光率大于94%,在盖板1与静电玻璃2之间设置有偏光片(图中未示出),具体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仪表盘在息屏状态下能看到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分界线的问题,本申请的申请人发现通过限定偏光片的角度配合黑色油墨层的L值能够使得肉眼难以分辨仪表盘两区域之间的分界线,具体地,偏光片的角度为15°至30°,通过设置偏光片能够弱化仪表盘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的界限,提高仪表盘的息屏一体黑效果,此时,可将形成盖板1的玻璃的透光率设置得较高,以保证仪表盘的显示效果;所述油墨层的Lab颜色模型中的L值为30至40,通过上述黑色油墨层以及偏光片的配合,既能够保证在使用状态时的清晰显示,又能实现真正的一体黑效果,提升息屏状态时的用户观感;另外,偏光片的设置也可以滤掉部分杂光,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提高安全性。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源的亮度为19000cd/m2至21000cd/m2,同样的,第二背光源的亮度优选设置为低于第一背光源的亮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背光源的亮度为19000cd/m2至21000cd/m2,第二背光源的亮度为600cd/m2至1000cd/m2,由于上述油墨层和偏光片的设置,以及帽檐结构86的设置,即使采用上述亮度的背光源也可以确保良好的显示效果,并且,上述亮度的背光源的成本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该汽车仪表盘的成本。通过对黑色油墨层的L值、偏光片角度以及背光源的亮度的综合限定,更好地保证了在使用状态时,保证显示的清晰度,方便驾驶员的观察,提高安全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确保在该汽车仪表盘处于息屏状态时呈现一体黑效果,提高该汽车仪表盘的档次。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包括盖板(1)、静电玻璃(2)、段码液晶屏(3)、彩色胶片(4)、彩色液晶显示屏、第一背光源、导光罩(6)、第二背光源、电路板(7)和背壳(8),所述第一背光源用于向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提供背光,所述第二背光源设置于所述电路板(7)上并用于向所述段码液晶屏(3)提供背光,其特征在于,所述段码液晶屏(3)和所述彩色胶片(4)粘接形成段码屏组件,所述段码屏组件具有透明区,所述透明区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正对,所述盖板(1)、所述静电玻璃(2)、所述段码屏组件和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形成屏盖部件,还包括均呈片状的第一胶膜、第二胶膜和第三胶膜,所述第一胶膜的正面与所述静电玻璃(2)的背面粘接,背面与所述段码屏组件的正面粘接;所述第二胶膜的正面与所述段码屏组件的背面粘接,背面与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的正面粘接;所述第三胶膜的正面与所述盖板(1)的背面粘接,背面与所述静电玻璃(2)的正面粘接,所述屏盖部件的边缘与所述导光罩(6)粘接固定,所述第一背光源和所述电路板(7)通过同一紧固件与所述导光罩(6)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6)的正面内凹形成有第一凹槽(61),所述第一凹槽(61)的槽底内凹形成有第二凹槽(62),所述第一凹槽(61)用于容置所述段码屏组件,所述第二凹槽(62)用于容置所述彩色液晶显示屏和所述第一背光源,所述第二凹槽(62)的槽底设置有第一安装孔(621)和第一定位孔(622),所述第一背光源包括背框(51),所述背框(51)包括背框体(511)和设置于所述背框体(511)的背面的第一安装柱(512)和第一定位柱(513),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设置有第二定位柱(68),所述电路板(7)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定位柱(513)与所述第一定位孔(622)插接,所述第二定位柱(68)与所述第二定位孔插接,所述第一安装柱(512)、所述第一安装孔(621)、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柱(513)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源的一对角位置,所述第一安装柱(512)设置在所述第一背光源的四角位置,所述第一定位柱(513)和靠近其的所述第一安装柱(512)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还设置有第二安装柱(63),所述电路板(7)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柱(63)和所述第三安装孔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还设置有隔光结构(64),所述第二安装柱(63)与所述隔光结构(64)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6)呈长形结构,所述第二凹槽(62)设置在所述长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的中部,所述隔光结构(64)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62)的两侧的两个隔光结构组(641),所述隔光结构组(641)的四角位置、隔光结构组(641)的中部、所述隔光结构组(641)的远离所述第二凹槽(62)的一侧边的中部均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柱(6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所述第二凹槽(62)突出于所述第一凹槽(61)的槽底设置,所述隔光结构组(641)的靠近所述第二凹槽(62)一侧的两个角部的所述第二安装柱(63)与所述第二凹槽(62)的侧壁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6)的背面设置有第三安装柱(67),所述背壳(8)上设置有第四安装柱(84),所述第三安装柱(67)和所述第四安装柱(84)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安装柱(67)和靠近其设置的第二安装柱(63)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壳(8)包括顶板部(82)、背板部(81)和底板部(83),所述导光罩(6)的底部结构的背面设置有定位槽(65),所述定位槽(65)与所述导光罩(6)的底面贯通,所述底板部(83)与所述定位槽(65)配合且所述底板部(83)的底面与所述导光罩(6)的底面平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罩(6)的底部向前凸出设置有定位凸边(66),所述盖板(1)设置于所述定位凸边(66)上,且所述盖板(1)的正面、所述定位凸边(66)的正面以及所述顶板部(82)的正面相平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部(82)向前延伸超出所述盖板(1),以形成帽檐结构(86)。
12.一种汽车,包括仪表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仪表台的台面板上的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
CN202021217792.5U 2020-06-28 2020-06-28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Active CN2125293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7792.5U CN212529322U (zh) 2020-06-28 2020-06-28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17792.5U CN212529322U (zh) 2020-06-28 2020-06-28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29322U true CN212529322U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46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17792.5U Active CN212529322U (zh) 2020-06-28 2020-06-28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293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0810B (zh) 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CN104914611A (zh) 显示装置
US20060203140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KR20180054254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532131B (zh) 一种汽车仪表中控组合装置及汽车
CN111532129B (zh) 一种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US8988866B2 (en) Display device
CN212529322U (zh) 全贴合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US9072167B2 (en) Display device
JP200031505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4220925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机
US9084338B2 (en) Display device
CN209617034U (zh) 一种汽车长屏组件
CN216424274U (zh) 车载显示屏及其机动车
CN212422834U (zh) 立式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CN212046890U (zh) 一种一体式汽车仪表中控装置及汽车
US9084337B2 (en) Display device
CN212889873U (zh) 带帽檐的汽车仪表盘及汽车
US9119290B2 (en) Display device
US9167715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4791682A (zh)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0896308U (zh) 一种下框组件、背光源组件及车载显示装置
CN218567785U (zh) 一种全面屏背光源、液晶模组、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CN217846835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9266927U (zh) 一种双玻璃触控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52000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eilin District, 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152000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eilin District, 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EILONGJIANG TIANYOUWEI ELECTRONIC Co.,Ltd.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un Xingwei

Inventor after: Shan Lichun

Inventor before: Sun Xingwei

Inventor before: Shan Lic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