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6959U -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506959U
CN212506959U CN202020390891.7U CN202020390891U CN212506959U CN 212506959 U CN212506959 U CN 212506959U CN 202020390891 U CN202020390891 U CN 202020390891U CN 212506959 U CN212506959 U CN 212506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pporting
floor
plate body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39089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刚
张赞
陶红斌
王保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Duowei Un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uowei Lvjian Technology Tianji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39089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506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506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5069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中,装配式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第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件,第一支撑件连接在第二面上且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连接在第二面上,第二支撑件与另一楼承板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弯折结构与第二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其中,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与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楼承板板体的相对两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楼承板通过第一支撑件插接在相邻楼承板的插接空间内,以支撑相邻的楼承板板体,第二支撑件通过弯折结构支撑相邻的楼承板板体上的第一支撑件。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钢筋桁架楼承板逐渐被应用在各种建筑物中,钢筋桁架楼承板加快了施工进度,同时增强了支撑效果。
现有技术中,根据楼板的建筑规格,通常需要在现场将多个装有钢筋桁架的楼承板拼接使用。但是,现有的楼承板在拼接完成后,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的重量,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之间会出现错位,使得浇筑的楼面不平整。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包括:
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
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且一端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
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所述楼承板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楼承板板体的相对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均位于所述第二面的同一侧,并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的同一侧边。
可选地,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位于所述第二面的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的另一侧。
可选地,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一侧、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另一侧。
可选地,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与另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
可选地,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中,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与位于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
可选地,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楼承板板体的两侧时,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
可选地,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所述弯折结构包括连接段及承载段;
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及所述承载段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具有大于等于90°小于180°的夹角;
所述承载段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承载段背向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具有导向斜边,所述导向斜边朝远离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边沿设有朝远离所述第二面方向延伸的第一折边;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连接板及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所述弯折结构,所述连接板的边沿设有朝远离所述第二面方向延伸的第二折边。
可选地,所述第一折边的端部设有第一加强边;和/或
所述第二折边的端部设有第二加强边。
可选地,所述楼承板板体的所述第一面上可拆卸连接有钢筋桁架及连接扣;
所述连接扣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钢筋桁架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上均设有固定孔,所述楼承板板体设有连接孔,紧固件一端依次通过所述固定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扣相连接。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包括:
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
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成对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成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相对的两侧,并分别部分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相对两侧的侧边,其中,成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面的相对的两侧中,至少其中一侧上还设置有单个的所述第一支撑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为多个,部分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成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包括:
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可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
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楼承板板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所述楼承板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二支撑组件,其中,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可选地,部分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背的两面,其中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另一面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相背的两面,其中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另一面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插接空间可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第一支撑件插接。
可选地,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第一板体一侧、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第一板体另一侧。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一支撑组件,其中,同一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可选地,部分位于同一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选地,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一侧、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另一侧。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二支撑组件,其中,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另外,可选地,部分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楼承板在拼接时,可通过楼承板板体上的第一支撑件插接在相邻的楼承板的插接空间内,以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二支撑件通过弯折结构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上的第一支撑件提供支撑,增强了两楼承板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板体均能够得到支撑,不会出现一侧楼承板板体有支撑,另一个楼承板板体没有支撑的情况出现,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之间的拼接缝错位,并且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可随着楼承板板体同时进行拆除,并不增加拆装支撑件的额外工作量,使可重复使用的楼承板板体和支撑件具有更稳定和高效的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装配式楼承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楼承板第二面上,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一种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装配式楼承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或第二支撑件的连接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装配式楼承板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的结构;
图12至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楼承板板体的第二面上,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的结构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楼承板上支撑件的组合形式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6及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另一种装配式楼承板上支撑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18至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再一种装配式楼承板上支撑件的布置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楼承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践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发现,在现有技术中,楼承板在拼接使用时,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的重量,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之间会出现错位,使得浇筑的楼面不平整。
目前,解决出现拼接缝错位的一种方式是,在楼承板的拼接缝下面安装固定板。然而,固定板的安装和拆卸,需要较大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还有一种方式是,在楼承板下安装抵接的支撑板。然而,支撑板在进行支撑时,会出现一侧楼承板有支撑,另一侧没有支撑的情况,在浇筑混凝土时,仍有几率出现拼接缝错位的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钢筋桁架楼承板,用以解决楼承板拼接缝错位的问题。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现的描述中,“位置对应设置”是指两个物体的中心线重合,如两个物体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重合,或者说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一体成型结构”是指一个整体结构,并不是通过连接方式形成的整体。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钢筋桁架楼承板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10、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
其中,楼承板板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11及第二面12,第一面11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13。第一支撑件20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件20连接在第二面12上且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10。第二支撑件30为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件30连接在第二面12上,第二支撑件30与另一楼承板板体10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31,弯折结构31与第二面12之间形成插接空间。其中,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30与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20分别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的两侧。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10可插接在相邻的另一楼承板板上的插接空间内,插接空间可与相邻的另一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插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楼承板在拼接时,可通过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插接在相邻的楼承板的插接空间内,以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二支撑件30通过弯折结构31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提供支撑,增强了两楼承板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板体10均能够得到支撑,不会出现一侧楼承板板体10有支撑,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没有支撑的情况出现,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10之间的拼接缝错位,并且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可随着楼承板板体10同时进行拆除,并不增加拆装支撑件的额外工作量,使可重复使用的楼承板板体10和支撑件具有更稳定和高效的利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为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件30也为一个或多个,当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均为一个时,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分别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的两侧。第一支撑件20为多个时,多个第一支撑件20间隔设置,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分别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的两侧。第二支撑件30为多个时,多个第二支撑件30间隔设置,至少有一个第二支撑件30与第一支撑件20分别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的两侧。
例如,参见图3,多个第一支撑件20可沿着楼承板板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多个第二支撑件30可沿着楼承板板体10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均横向间隔分布在楼承板板体10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支撑件20背向第二支撑件30的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10,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可相对位于楼承板板体10内,当然,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也可伸出楼承板板体1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3及图4,第一支撑件20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20均位于第二面12的同一侧,并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同一侧边。多个第二支撑件30可均位于第二面12的与第一支撑件20相对的另一侧,或者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每个第二支撑件30均与相邻的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上对应位置处的一个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即每个第二支撑件30均与相邻的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上对应位置处的一个第一支撑件20长度中心线位于一条直线上。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时,为了施工方便,施工规格统一,在同一个楼承板板体10上,每个第二支撑件30均与一个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这样设置时,每个楼承板板体10的规格,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安装位置均统一设定,方便施工操作,同时也方便工厂量化制作带有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楼承板板体10。
多个第二支撑件30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时,与第一支撑件20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件30中,至少一部分第二支撑件30均与位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包括全部第二支撑件30均与位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20一一位置对应设置,或者部分的第二支撑件30与第一支撑件20一一位置对应设置,或者,部分第二支撑件30与另一侧的第二支撑件30位置对应设置。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可为一体成型结构。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
以图3中的方位为例,楼承板板体10上的多个第一支撑件20均位于第二面12的左侧,并均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左侧边,多个第二支撑件30均位于第二面12的右侧,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朝向右侧。当两个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位于右边的楼承板板体10(R),通过左侧的多个第一支撑件20分别插接在位于左边的楼承板板体10(L)上右侧的插接空间内,从而楼承板板体10(R)通过第一支撑件20对楼承板板体10(L)提供支撑,同时楼承板板体10(L)通过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为楼承板板体10(R)提供支撑。
另一种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是,参见图4及图5中所示,第一支撑件20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20中,一部分第一支撑件20伸出楼承板板体10一侧、另一部分第一支撑件20伸出楼承板板体10另一侧。第二支撑件30为多个,均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同侧;或者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伸出楼承板板体10同一侧的第一支撑件20中,至少一部分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之间,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支撑件30。进一步地,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两侧的第一支撑件20中,至少一部分第一支撑件20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为一体成型结构。
当然,为了施工方便,在同一个楼承板板体10上,与第一支撑件20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件30,全部第二支撑件30均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或者部分第二支撑件30与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其中,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
如参见图4,第一支撑件20交替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分别交替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并交替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相应地,相邻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分别交替设置在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两个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第一支撑件20可插接在相邻楼承板板体10上的插接空间内,从而实现两个楼承板板体10的相互支撑。
再例如,参见图5,两个或者多个第一支撑件20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或者多个第一支撑件20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另一侧。图5与图4中的排布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图4中每两个第一支撑件20交替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两侧,图5中每多个第一支撑件20交错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钣金件制成,或通过注塑件制成。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上设有固定孔,固定孔包括但不限于为圆通孔或长圆通孔。紧固件42可穿过固定孔与楼承板板体10连接,以实现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与楼承板板体10之间的连接。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可预先安装在楼承板板体10上,以提高生产效率,可利用设备自动化生产。
继续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弯折结构31包括连接段311及承载段312。连接段3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支撑件30及承载段312的一端连接,承载段312的另一端沿远离第二支撑件30的方向延伸。连接段311向远离第二面12的方向延伸,以使得承载段312远离第二面12,承载段312可平行于第二面12或者稍向第二面12方向倾斜。承载段312向第二面12方向倾斜时,当第一支撑件20插接在插接空间内时,可与第二面12形成夹持结构以对第一支撑件20形成夹持,在第一支撑件20向下具有移动趋势时,承载段312为第一支撑件20提供反作用力,进一步避免两楼承板板体10错位。
根据不同的支撑需求,弯折结构31可通过不同的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段311与第二支撑件30之间具有大于等于90°小于180°的夹角。如图2中,连接段311与第二支撑件30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可定义此种形式的弯折结构31为斜角结构。
参见图6及图7,连接段311与第二支撑件30之间的夹角为直角,可定义此种形式的弯折结构31为直角结构。与斜角结构相比,直角结构中,连接段311可与第一支撑件20的端部进行抵接。如,在第一支撑件20具有向下移动的趋势时,斜角结构中,第一支撑件20的端部与连接段311接触为点接触,支撑强度较小;直角结构中,第一支撑件20的端部与连接段311接触为面接触,支撑强度较大,可为第一支撑件20提供更大的支撑力度。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同一个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二支撑件30,其上的弯折结构31可均为斜角结构或均为直角结构,也可是不同的第二支撑件30上为不同形式的弯折结构31。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7,为使得第一支撑件20能更加顺畅地进入插接空间,承载段312背向连接段311的一端具有导向斜边313,导向斜边313朝远离第二面12的方向倾斜延伸。即承载段312朝向第一支撑件20的一端设置有导向斜边313,以使得插接空间的进口从内到外逐渐变大,第一支撑件20可沿着导向斜边313更加顺畅地进入插接空间内。图7中所示的为直角结构中的承载段312上设有导向斜边313,当然,斜角结构中的承载段312上也可设有导向斜边313。
进一步地,为增强第一支撑件20的支撑强度,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的边沿设有朝远离第二面12方向延伸的第一折边21。与第一支撑件20类似地,参见图8及图9,为增强第二支撑件30的支撑强度,第二支撑件30包括连接板及与连接板连接的弯折结构31,连接板的边沿设有朝远离第二面12方向延伸的第二折边3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的截面结构与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的截面结构相似,因此,图8中所示的结构即可表示第一支撑件20的截面结构,也可以表示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的截面结构,但这并不表示在图8中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为同一个物体。带有第二折边32的连接板的结构可参考图8中的第一支撑件20的结构,即连接板上的第二折边32的结构可参考图8中第一折边21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上是否设置折边,可根据不同的支撑需要进行相应的设置,如,可在第一支撑件20上设置第一折边21,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上不设置第二折边32;或者,第一支撑件20上不设置第一折边21,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上设置第二折边32;或者,第一支撑件20上设置第一折边21,同时,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上也设置第二折边32。
更进一步地,为增强第一折边21的强度,继续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折边21的端部设有第一加强边22。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一个第一折边21上的第一加强边22向另一个第一折边21所在方向弯折。相应地,参见图8及图9,为增强第二折边32的强度,第二折边32的端部设有第二加强边33。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一个第二折边32上的第二加强边33向另一个第二折边32所在方向弯折。带有第二折边32及第二加强边33的连接板的结构可参考图8中的第一支撑件20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边21及第二折边32上是否设置加强边,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置,如,可在第一折边21上设置第一加强边22,也可不设置。可在第二折边32上设置第二加强边33,也可不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支撑件30的弯折结构31上也可根据需要增设折边及加强边,如,斜边结构中的弯折结构31即可增设第三折边及第三加强边。直角结构中,为提高连接段311及承载段312与第一支撑件20之间的接触面积,可增设折边及加强边,也可不设置折边及加强边。
参见图9,为确保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之间的支撑效果,弯折结构31为直角结构时,一种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规格如下:第一支撑件20上的第一折边21与承载段312之间的搭接公差需在0.2-0.6mm之间,例如0.5mm;第一支撑件20端部与连接段311之间的间隙需小于3mm。第二支撑件30的侧边上的第二折边32与连接段311之间的间隙需小于0.2mm;承载段312的长度不小于15mm;导向斜边313与第一支撑件20之间的最大距不大于2.7mm。
上述图1至9中所述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为分体结构形式的,上述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仅为示例性的,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支撑需求做适用性地改变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可为分体结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除了上述分体结构的实现形式外,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参见图10,图10中,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与第一支撑件20连接,使得第二支撑件30的连接板与第一支撑件20形成为一整体。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所示的弯折结构31为直角结构,当然,弯折结构31也可为斜角结构。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时,与分体结构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支撑件20的长度加第二支撑件30的长度大于楼承板板体10的宽度,以使得第一支撑件20能够部分伸出楼承板板体10。第一支撑件10与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时,可理解为一整体支撑件,支撑件的一端设置有弯折结构31,另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10。
为方便描述,可将一体成型结构的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称为主支撑体,参见图10及图11,主支撑体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31,另一端伸出楼承板板体10。为提高主支撑体的韧性,在主支撑体上还设置加劲槽,加劲槽可沿着主支撑体的长度方向延伸。
相邻的两个主支撑体间隔分布,各主支撑体的弯折结构31可朝向相同,或者相邻的主支撑体的弯折结构31朝向相反。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主支撑体上的伸出的一端,即第一支撑件20,可插接在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上的插接空间内。主支撑体上的弯折结构31为斜角结构或直角结构,两个主支撑体之间的插接方式,可参见上述分体结构的插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进一步地,根据不同需求,可将一个主支撑体沿宽度方向从中间断开,即形成一对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主支撑体的布置方式包括多种,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12,多个主支撑体间隔分布,其上的第一支撑件20均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同一侧边,第二支撑件30均位于第二面12的另一侧。以图12中的方位为例,多个主支撑体上的第一支撑件20均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左侧边,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均朝向右侧。当两个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位于右边的楼承板板体10(R),通过左侧的多个第一支撑件20分别插接在位于左边的楼承板板体10(L)上右侧的插接空间内,从而楼承板板体10(R)通过第一支撑件20对楼承板板体10(L)提供支撑,同时楼承板板体10(L)通过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为楼承板板体10(R)提供支撑。
另一种主支撑体的布置方式是,参见图13及图14中所示,多个主支撑体上的第一支撑件20交替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两侧。两个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多个第一支撑件20交替插接在相邻楼承板板体10上的对应位置处的插接空间内,从而实现两个楼承板板体10的相互支撑。
再例如,参见图14,两个或者多个主支撑体上的第一支撑件20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同一侧,相邻的两个或者多个第一支撑件20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另一侧。与图13中的排布方式不同,图13中每两个主支撑体上的第一支撑件20交替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两侧,图14中每多个第一支撑件20交错伸出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两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同一个楼承板上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如图3至图5所示,可均为分体结构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也可如图12至图14所示,均为一体成型结构的主支撑体,也可分体结构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与一体成型结构的主支撑体组合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主支撑体的实现形式为两种,一种可实现形式为,主支撑体的两端均为第一支撑件20,并均伸出楼承板的两侧,一种可实现形式为,主支撑体的两端均为第二支撑件30。上述两种结构的主支撑体可分布在同一个楼承板上使用,也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楼承板上使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见图2及图7,楼承板板体10的第一面11上可拆卸连接有钢筋桁架1及连接扣40。楼承板板体10与钢筋桁架1及连接扣40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以方便后续拆除楼承板板体10。连接扣40设有卡槽41,卡槽41与钢筋桁架13卡接。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上均设有固定孔,楼承板板体10设有连接孔,紧固件42一端依次通过固定孔、连接孔与连接扣40相连接。紧固件42包括但不限于为螺钉,螺钉的前端依次通过固定孔、连接孔与连接扣40的螺纹孔连接,使得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分别与楼承板板体10及连接扣40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件单独与楼承板板体10连接,楼承板板体10与连接扣40连接,支撑件、楼承板板体10和连接扣40的连接不共用紧固件42,重复利用楼承板板体10和支撑件时无需将其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钢筋桁架13的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钢筋桁架13包括上弦钢筋、位于上弦钢筋下方两侧的两下弦钢筋以及两端分别与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固定连接的腹杆钢筋。每条钢筋桁架13分别通过位于一排的多个连接扣40和楼承板板体10连接;连接扣40上部具有矩形槽,矩形槽的两相对的侧面对应设有卡槽41,钢筋桁架13的两下弦钢筋分别卡设在连接扣40的两卡槽41内,连接扣40通过紧固件42与楼承板板体10固定连接。具体地,可以选用螺钉作为紧固件42以使连接扣40与楼承板板体10形成连接。连接扣40的外形结构可以有多种,只要具有能够卡设两下弦钢筋的卡槽41即可,为了能够批量化生产,在一个优选实施例,连接扣40由塑料材料一体压铸成矩形块板体,矩形槽形成在矩形块板体的上表面。楼承板板体10可采用密度较小、易于加工的竹胶板或木胶板,也可采用镀锌板或合金钢板。
下面通过图1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楼承板做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参见图15,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及设置在楼承板板体的第二面上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20与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以下几种,同时几种布置方式可相互组合。
1)第一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均位于第二面的同一侧,并伸出楼承板板体的同一侧边。
第二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件均位于第二面的与第一支撑件相对的另一侧。第二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进一步地,至少一部分相对设置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2)第一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均位于第二面的同一侧,并伸出楼承板板体的同一侧边。
第二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的两侧,第二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第二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的第二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进一步地,部分相对设置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部分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3)第一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中,一部分第一支撑件伸出楼承板板体一侧、另一部分第一支撑件伸出楼承板板体另一侧。
第二支撑件为多个,均位于楼承板板体的同侧,第二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进一步地,部分相对设置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4)第一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件中,一部分第一支撑件伸出楼承板板体一侧、另一部分第一支撑件伸出楼承板板体另一侧。第一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
第二支撑件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楼承板板体的两侧。
第二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第二支持件可与另一侧的第二支撑件交错设置或者相对设置,进一步地,部分相对设置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部分相对设置两个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进一步地,部分相对设置两个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下面以图3所示的装配式楼承板为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楼承板如何进行拼接以及浇筑完混凝土之后如何拆除进行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其他附图中,如图4、图5、图12至图21中所示的装配式楼承板均可参照下述方式进行拼接及拆除。
在拼接之前,可在工厂内预先将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钢筋桁架13及连接扣40连接在楼承板板体10上,将装配完成后的装配式楼承板运到施工现场进行拼接,或者可将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钢筋桁架13及连接扣40分别运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
拼接时,首先,将一个装配式楼承板固定安装在预定区域的一边缘位置,如图3中左侧位置,左侧的楼承板板体10(L)的第二面12上,多个第一支撑件20均位于左侧(当然,如图4所示,第二面12的左侧还可设置有第二支撑件30),多个第二支撑件30均位于右侧(当然,如图4所示,第二面12的右侧还可设置有第一支撑件20),以形成插接空间。
然后,将楼承板板体10(R)从右侧与楼承板板体10(L)拼接,楼承板板体10(R)上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与楼承板板体10(L)的布置方式相同。拼接时,楼承板板体10(R)通过位于第二面12左侧的多个第一支撑件20插接在楼承板板体10(L)右侧的位置对应设置的插接空间内,以便楼承板板体10(R)上的第一支撑件20对楼承板板体10(L)提供支撑,楼承板板体10(L)上的第二支撑件30对楼承板板体10(R)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提供支撑。
再然后,将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L)从右侧与楼承板板体10(R)拼接,拼接时,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L)通过位于第二面12左侧的多个第一支撑件20插接在楼承板板体10(R)右侧的位置对应设置的插接空间内。
以此类推,拼接完成后,形成楼承板板体10(L)—楼承板板体10(R)……楼承板板体10(L)—楼承板板体10(R)结构的总体楼承板,从而可在总体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由于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10之间通过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对彼此形成支撑,所以不会出现拼接缝两侧楼承板板体10出现错位的情况。
混凝土凝固之后形成混凝土板,可将楼承板板体10从混凝土板上拆卸下来,以便重复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拆卸楼承板板体10。
继续参见图3,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当支撑件、楼承板板体10及连接扣40公用紧固件41时,可先将紧固件拆下,进而将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拆卸下来,然后再拆楼承板板体10,这样拆卸的形式,拆卸方式较方便,预先拆卸下连接在楼承板板体10上的紧固件41,对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及楼承板板体10不具有破坏性,使可重复使用的楼承板板体和支撑件具有更好地完整性,从而进行高效的利用。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当支撑件、楼承板板体10及连接扣40不公用紧固件41时,首先,将位于安装区域边缘处(如最左侧或最右侧)的装配式楼承板上的连接楼承板板体10及连接扣41的紧固件拆下,以楼承板板体10(L)为例,此时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仍连接在楼承板板体10(L)上。然后再将楼承板板体10(L)上的第一支撑件20或第二支撑件30中的至少一部分拆下,向左/右拉拽楼承板板体10(L)即可将楼承板板体10(L)从混凝土板上拆下。
然后,将楼承板板体10(R)上的连接楼承板板体10及连接扣41的紧固件拆下,此时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仍连接在楼承板板体10(R)上。此时,不用再将楼承板板体10(R)上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拆下,直接可向左拉拽楼承板板体10(R)即可将楼承板板体10(R)从混凝土板及另一个楼承板板体10(L)上拆下。
以此类推,可顺次将楼承板板体10(L)—楼承板板体10(R)……楼承板板体10(L)—楼承板板体10(R)结构的总体楼承板,拆分成各个楼承板板体10(L)及楼承板板体10(R)。这样拆卸的形式,拆卸方式较方便,不需要将各个楼承板板体10上的支撑件全部拆下下来,支撑件可随着楼承板板体10拆下,不需要进行二次安装,节省了时间,且预先拆卸下连接在楼承板板体10上的紧固件41,对楼承板板体10不具有破坏性,使可重复使用的楼承板板体和支撑件具有更好地完整性,从而进行高效的利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相邻的楼承板在拼接时,可通过楼承板板体上的第一支撑件插接在相邻的楼承板的插接空间内,以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第二支撑件通过弯折结构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上的第一支撑件提供支撑,增强了两楼承板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板体均能够得到支撑,不会出现一侧楼承板板体有支撑,另一个楼承板板体没有支撑的情况出现,防止在浇筑混凝土时,相邻的两个楼承板板体之间的拼接缝错位,并且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可随着楼承板板体同时进行拆除,并不增加拆装支撑件的额外工作量,使可重复使用的楼承板板体和支撑件具有更稳定和高效的利用。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实施例2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支撑件的布置方式的不同,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2中的特征与实施例1中的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及组合。方案如下:
结合图1至15,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10及第一支撑组件。其中,
楼承板板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11及第二面12,第一面11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13。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成对的第一支撑件20,第一支撑件20连接在第二面12上,成对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分别位于第二面12的相对的两侧,并分别部分伸出楼承板板体10相对两侧的侧边,其中,成对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的楼承板板体10及第一支撑件20可通过实施例1中的楼承板板体10及第一支撑件20实现,及实施例2中上述及下述中所描述的相关部件均可参考实施例1中的相关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有第一支撑组件的楼承板板体10在与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可通过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向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提供支撑,或者在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上具有第二支撑件30的时候,可通过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插接在相邻的楼承板的插接空间内,以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二支撑件30通过弯折结构31对第一支撑件20提供支撑,增强了两楼承板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板体10均能够得到支撑。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6,楼承板板体10的第二面12的相对的两侧中,至少其中一侧上还设置有单个的第一支撑件20。相对于成对的支撑件而言,单个的第一支撑件20可根据不同的支撑需求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如单个的第一支撑件20设置在一个第一支撑组件的一侧;或者在两个第一支撑组件之间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单个的第一支撑件20,以增强两个第一支撑组件之间位置的支撑强度,其中,多个单个的第一支撑件20可相互交替设置,或者均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同一侧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可为分体结构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除了上述分体结构的实现形式外,两个第一支撑件20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参见图17,第一支撑组件为多个,部分第一支撑组件中的成对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两个第一支撑件20相互连接,使得两个第一支撑件20形成为一整体。两个第一支撑件20为一体成型结构时,可理解为一整体支撑件,支撑件的两端分别伸出楼承板板体10。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2中的第一支撑件20的布置方式,在结构上不冲突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实施例1中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组合使用。实施例2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实施例3,在实施例3中,实施例3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支撑件的布置方式的不同,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3中的特征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及组合。方案如下:
结合图1至17,参见图18及图19,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包括:楼承板板体10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30。
其中,
楼承板板体1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11及第二面12,第一面11可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13。第二支撑件30连接在第二面12上,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30分别位于楼承板板体10的相对的两侧。第二支撑件30与另一楼承板板体10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31,弯折结构31与第二面12之间形成插接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3中的楼承板板体10及第二支撑件30可通过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楼承板板体10及第二支撑件30实现,及实施例3中上述及下述中所描述的相关部件均可参考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相关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有第二支撑件30的楼承板板体10在与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在拼接时,可通过第二支撑件30上的弯折结构31对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提供支撑,或同时,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为其提供支撑,增强了两楼承板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位于拼接缝两侧的两个楼承板板体10均能够得到支撑。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8及图19,第二支撑件30为多个,一部分位于楼承板板体10一侧、另一部分位于楼承板板体10另一侧。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支撑需求进行设置,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两侧的第二支撑件30,每两个第二支撑件30位置交替设置,或者,每多个第二支撑件30位置交替设置。第二支撑件30的位置与相邻的楼承板板体10上的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两侧的第二支撑件30中,至少一部分第二支撑件30与另一个第二支撑件30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二支撑组件,其中,同一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可为分体结构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撑件30除了上述分体结构的实现形式外,两个第二支撑件30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参见图19,部分位于同一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两个第二支撑件30相互连接,使得两个第二支撑件30形成为一整体。两个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时,可理解为一整体支撑件,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弯折结构31。
上述两种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可根据需求,单独进行布置,或者两种方式组合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3中的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在结构上不冲突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组合使用。实施例3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实施例4,在实施例4中,实施例4中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支撑件的布置方式的不同,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4中的特征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及组合。方案如下:
结合图1至20,参见图21,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包括:第一板体50及第二板体60。其中,
第一板体50具有相背的两面,其中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13,另一面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件20,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件20分别位于第一板体50的相对的两侧,第一支撑件20伸出第一板体50。
第二板体60具有相背的两面,其中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13,另一面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30,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30分别位于第二板体60的相对的两侧,第二支撑件30与第一板体50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31,弯折结构31与第二板体60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插接空间可与相邻的第一板体5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插接。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4中第一板体50及第二板体60可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楼承板板体10实现,实施例4中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可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实现,及实施例4中上述及下述中所描述的相关部件均可参考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相关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板体50及第二板体60在拼接时,第一板体50可通过第一支撑件20向相邻的第二板体60提供支撑,以及通过第一支撑件20插接在相邻的第二板体60的插接空间内,以对相邻的第二板体60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相邻的第二板体60上的第二支撑件30通过弯折结构31对第一板体50上的第一支撑件20提供支撑,增强了第一板体50及第二板体60之间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位于拼接缝两侧的第一板体50及第二板体60均能够得到支撑。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21,第一支撑件20为多个,一部分第一支撑件20伸出第一板体50一侧、另一部分第一支撑件20伸出第一板体50另一侧。第一支撑件20的布置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支撑需求进行设置,例如,位于两侧的第一支撑件20,每两个第一支撑件20位置交替设置,或者,每多个第一支撑件20位置交替设置。每个第一支撑件20的位置均与相邻的第二板体60上的一个第二支撑件30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位于两侧的第一支撑件20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20与另一侧的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一支撑组件,其中,同一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可为分体结构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同一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除了上述分体结构的实现形式外,两个第一支撑件20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参见图21,部分位于同一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一支撑件2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两个第二支撑件30相互连接,使得两个第二支撑件30形成为一整体。
继续参见图2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30为多个,一部分第二支撑件30位于第二板体60一侧、另一部分第二支撑件30位于第二板体60另一侧。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支撑需求进行设置,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两侧的第二支撑件30,每两个第二支撑件30位置交替设置,或者,每多个第二支撑件30位置交替设置。第二支撑件30的位置与相邻的第一板体50上的第一支撑件20位置对应。
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位于两侧的第二支撑件30中,至少一部分第二支撑件30与另一侧的第二支撑件30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二支撑组件,其中,同一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可为分体结构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两个第二支撑件30除了上述分体结构的实现形式外,两个第二支撑件30还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如参见图20,部分位于同一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第二支撑件30为一体成型结构。或者,两个第二支撑件30相互连接,使得两个第二支撑件30形成为一整体。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4中的第一支撑件20及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在结构上不冲突的情况下,还可以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任一项实施例中的第一支撑件20、第二支撑件30的布置方式组合使用。实施例4中的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技术特征可相互参考,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8)

1.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
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且一端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
一个或多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所述楼承板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
其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楼承板板体的相对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均位于所述第二面的同一侧,并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的同一侧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位于所述第二面的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相对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一侧、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与另一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中,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与位于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所述楼承板板体的两侧时,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位置对应设置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结构包括连接段及承载段;
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件及所述承载段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具有大于等于90°小于180°的夹角;
所述承载段的另一端沿远离所述第二支撑件的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段背向所述连接段的一端具有导向斜边,所述导向斜边朝远离所述第二面的方向倾斜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的边沿设有朝远离所述第二面方向延伸的第一折边;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连接板及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所述弯折结构,所述连接板的边沿设有朝远离所述第二面方向延伸的第二折边。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边的端部设有第一加强边;和/或
所述第二折边的端部设有第二加强边。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承板板体的所述第一面上可拆卸连接有钢筋桁架及连接扣;
所述连接扣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与所述钢筋桁架卡接;
所述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上均设有固定孔,所述楼承板板体设有连接孔,紧固件一端依次通过所述固定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扣相连接。
16.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
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两个成对的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成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面的相对的两侧,并分别部分伸出所述楼承板板体相对两侧的侧边,其中,成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的相对的两侧中,至少其中一侧上还设置有单个的所述第一支撑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为多个,部分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成对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9.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楼承板板体,所述楼承板板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所述第一面可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
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连接在所述第二面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楼承板板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所述楼承板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形成插接空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二支撑组件,其中,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其特征在于,部分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22.一种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具有相背的两面,其中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另一面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具有相背的两面,其中一面用于可拆卸连接钢筋桁架,另一面连接有至少两个第二支撑件,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体的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一板体相邻的一端形成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形成插接空间,所述插接空间可与相邻的所述第一板体上的所述第一支撑件插接。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第一板体一侧、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支撑件伸出所述第一板体另一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一支撑组件,其中,同一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部分位于同一所述第一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一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一侧、另一部分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另一侧。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与另一侧的所述第二支撑件位置对应设置,以形成第二支撑组件,其中,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的长度中心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配式楼承板组件,其特征在于,部分位于同一所述第二支撑组件中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CN202020390891.7U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Active CN212506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0891.7U CN212506959U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390891.7U CN212506959U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506959U true CN212506959U (zh) 2021-02-09

Family

ID=74440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390891.7U Active CN212506959U (zh) 2020-03-24 2020-03-24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50695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6790A (zh) * 2021-10-26 2021-12-28 天津洪晟基业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装配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6790A (zh) * 2021-10-26 2021-12-28 天津洪晟基业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装配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1637B2 (en) Concrete form system for low-clearance applications
WO2019149009A1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CN212506959U (zh)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CN113445651A (zh) 一种装配式楼承板及装配式楼承板组件
CN211974238U (zh) 一种钢结构专用施工平台
CN113846790A (zh) 一种新型装配式楼承板装配施工方法
CN218176287U (zh) 一种组合式钢筋桁架楼承板
CN215759881U (zh) 一种模块化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
CN214329918U (zh) 铝模全拉片系统
CN214884748U (zh) 一种注塑式的钢筋桁架组件及钢筋桁架楼承板
CN211499787U (zh) 一种连接紧密的立柱模板
CN110067323B (zh) 一种单元隔墙连接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CN113123510A (zh) 一种搭接注塑式的连接组件及钢筋桁架楼承板
CN219280902U (zh) 一种装配式梁柱框架连接结构
CN214329282U (zh) 一种拼装桁架
CN111980253B (zh) 楼承板及楼面体系
CN212154134U (zh) 一种建筑现浇结构体直角处的模板支撑材料
CN218815216U (zh) 一种装配式铝盒装置
CN211691433U (zh) 一种建筑施工组装模板
CN217501185U (zh) 一种模块化展位结构
CN220747327U (zh) 一种轻钢墙体组合梁安装用的u型连接件
CN215829997U (zh) 可拼接塑料模板
CN213806597U (zh) 一种模块式建筑模板
CN215977653U (zh) 建筑用节点结构及建筑结构
CN218091537U (zh) 一种组装式免拆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