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86741U -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86741U
CN212486741U CN202020965473.6U CN202020965473U CN212486741U CN 212486741 U CN212486741 U CN 212486741U CN 202020965473 U CN202020965473 U CN 202020965473U CN 212486741 U CN212486741 U CN 2124867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icrophone
housing
groove
reinforc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54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654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867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867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867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该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连接于支架主体,第一抵接部用于将充电针限位于充电孔内;第二抵接部连接于支架主体,第二抵接部用于将麦克风单体固定于壳体内。通过在壳体内设置支架,可以利用支架同时将设于壳体内的充电针和麦克风单体进行固定,如此,可以简化无线耳机的装配步骤,提升无线耳机的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无线耳机上的通话麦克风的固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麦克风躺着放置,利用壳体底壁上的骨位做支撑,并利用顶壁上的麦克风缓冲件压住以进行固定;另一种是将竖直摆放的麦克风的一侧直接通过双面胶固定到壳体内壁,另外一侧通过骨位卡槽进行固定,防止其脱落。这类产品形态的堆叠设计方式通常需要单独设计元件分别将通话麦克风和充电针进行固定,这使得无线耳机装配起来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架,支架能够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内,支架包括支架主体、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连接于支架主体,第一抵接部用于将充电针限位于充电孔内;第二抵接部连接于支架主体,第二抵接部用于将麦克风单体固定于壳体内。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线耳机,无线耳机包括壳体、充电针、麦克风单体以及如前文所述的支架,壳体设有安装腔,且在壳体上开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充电孔,充电针插置于充电孔内,麦克风单体容置于安装腔内,支架设置于安装腔内,第一抵接部用于将充电针限位于充电孔内,第二抵接部用于将麦克风单体固定于安装腔内。
又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本体和根据前文的无线耳机,无线耳机与本体内设有相匹配的通信模块,以将本体和无线耳机通信连接。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无线耳机的壳体内设置支架,不仅可以利用支架将充电针限位于充电孔内,而且可以利用支架将麦克风单体固定于安装腔内,从而可以利用支架同时将设于壳体内的充电针和麦克风单体进行固定,如此,可以简化无线耳机的装配步骤,提升无线耳机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揭露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无线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揭露了图1中的无线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揭露了图1中的无线耳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揭露了图2中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揭露了图2中的缓冲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揭露了图2中的支架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揭露了图2中的麦克风加强板和麦克风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揭露了图2中的支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揭露了图2中的支架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揭露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无线耳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揭露了图1中的无线耳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揭露了图1中的无线耳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耳机100,该无线耳机100包括壳体10、充电针20、麦克风单体30以及支架40。壳体10设有安装腔12,且在壳体10上开设有与安装腔12连通的充电孔14;充电针20插置于充电孔14内;麦克风单体30容置于安装腔12内;支架40设置于安装腔12内,支架40用于将充电针20限位于充电孔14内,并用于将麦克风单体30固定于安装腔12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壳体10内设置安装腔12,并在安装腔12内设置支架40,不仅可以利用支架40将充电针20限位于充电孔14内,而且可以利用支架40将麦克风单体30固定于安装腔12内,从而可以利用支架40同时将设于安装腔12内的充电针20和麦克风单体30进行固定,如此,可以简化无线耳机100的装配步骤,提升无线耳机100的装配效率。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100是与充电盒(图中未示出)配套使用的,在无线耳机不使用时,可以将无线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内,一方面可以利用充电盒收容无线耳机100,以保护无线耳机100,避免无线耳机100丢失;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充电盒对无线耳机100进行充电,以提升无线耳机100的续航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针20插置于充电孔14内,且充电针20的至少部分表面经充电孔14露出,以便于设于充电盒内的供电端子与充电针20接触电连接,进而为无线耳机100进行充电。麦克风单体30为用于收集声波,即声音信号,并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电子器件,换言之,麦克风单体30可以接收用户发出的声音。
在一实施方式中,支架4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以提升支架40的结构强度,避免支架40变形或损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架40还可以为塑料材质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以降低支架40的重量,从而降低无线耳机100的整体重量,便于用户携带使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安装腔12开设在第一壳体16上,第二壳体18连接于第一壳体16以封盖安装腔12,第一壳体16和/或第二壳体18的端部开设有连通安装腔12与外部环境的收音孔11,麦克风单体30设置在靠近收音孔11的一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可拆卸连接地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通过将壳体10设置为可拆卸连接的两个部分,可以便于设于安装腔12内的充电针20、麦克风单体30等电子元件的安装和拆卸。
其中,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均可以采用塑胶材料制作而成,且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可以采用同种成分、同种颜色的塑胶材料进行制作,以提高壳体10的整体性。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也可以设计为不同的颜色,以表现不同的外观效果。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6可以采用塑胶材料进行制作,而第二壳体18可以采用金属材料进行制作,以使得无线耳机100的局部具有金属光泽,提升质感。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的材质还可以采用其它的组合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图4揭露了图2中的第二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第二壳体18包括顶板182和环绕顶板182的周缘设于顶板182其中一侧表面上的侧板184。第一壳体16包括底板162和环绕底板162的周缘设于底板162其中一侧表面上的侧壁164,侧壁164和底板162围设形成安装腔12。当第二壳体18罩设在第一壳体16上,第二壳体18的侧板184与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层叠且位于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的外侧,第二壳体18的顶板182封盖安装腔12的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是通过相互配合的卡槽和卡勾的卡接配合实现可拆卸连接地。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外侧设有卡槽166,在第二壳体18的侧板184内侧设有卡勾186,卡勾186与卡槽166卡接配合而将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可拆卸连接。通过采用卡接的方式将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进行固定,可以进一步提升壳体10的装配效率,提升生产效率。
其中,相互配合的卡勾186和卡槽166的数量可以为两组,两组相互配合的卡勾186和卡槽166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侧板184和侧壁164上,以使得第一壳体16和第二壳体18的相对两侧受力均匀,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或者,相互配合的卡勾186和卡槽166的数量可以为四组,四组相互配合的卡勾186和卡槽166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侧板184和侧壁164上,或者环绕安装腔12的周向设置于侧板184和侧壁164上,以进一步提升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的连接强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卡勾186和卡槽166还可以反过来设置,即将卡勾186设置于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的外侧,将卡槽166设置于第二壳体18的侧壁164的内侧,以通过卡勾186与卡槽166卡接配合而将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可拆卸连接。
在又一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第二壳体18的侧板184与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层叠且位于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的内侧,第二壳体18的顶板182封盖安装腔12的开口,相互配合的卡勾186和卡槽166分别设于第二壳体18的侧板184的外侧壁和第一壳体16的侧壁164的内侧。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例如螺钉等将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固定连接,或者采用粘接的方式将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故而,“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以相互转换,例如“第一壳体”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壳体”。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顶板182和底板162上还设置有插接配合的定位孔188和定位柱168,定位柱168插置于定位孔188内,一方面可以便于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的对位装配,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垂直于定位孔188和定位柱168的轴线的平面上对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进行定位和限位,避免第二壳体18相对第一壳体16发生晃动,进而提升第二壳体18和第一壳体16的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收音孔11开设在壳体10的远离耳塞13(用于插置于耳朵内)的一端的端部,即设置在靠近用户嘴巴的一侧,如此,可以缩短收音孔11与用户的嘴巴之间的距离,缩短声音传输的路径,降低声音的传输损耗,以提升无线耳机100的通话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图5揭露了图2中的缓冲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无线耳机100还包括缓冲件50,缓冲件50设置在麦克风单体30背离支架40的一侧,麦克风单体30夹设于支架40和缓冲件50之间。通过在麦克风单体30背离支架40的一侧设置缓冲件50,可以利用缓冲件50的弹性对作用于麦克风单体30上的作用力进行缓冲,以保护麦克风单体30,避免作用在麦克风单体30上的来自于无线耳机100内部或者外部的震动作用力损坏麦克风单体30。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麦克风单体30设置在靠近收音孔11的位置处,缓冲件50夹设在壳体10开设收音孔11的侧壁164和麦克风单体30之间。在缓冲件50上开设有通音孔52,通音孔52与收音孔11对齐,并连通收音孔11和麦克风单体30。通过在缓冲件50上开设连通收音孔11和麦克风单体30的通音孔52,可以降低声音的传输损失,以提升无线耳机100的通话效果。
可选地,缓冲件50可以采用硅胶、橡胶、泡棉等弹性材料制成,或者缓冲件50还可以采用弹片、弹簧等弹性元件制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收音孔11和通音孔52均为圆形孔,收音孔11的孔径可以小于或者等于通音孔52的孔径。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收音孔11和通音孔52也可以设置为非圆形孔,收音孔11的侧壁和通音孔52的侧壁可以共面,或者收音孔11的侧壁在缓冲件50上的投影可以位于通音孔52的侧壁所围成的区域内,以避免缓冲件50对经收音孔11进入的声音产生遮挡。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第一壳体16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筋161,支架40背离缓冲件50的一侧抵接于限位筋161。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筋161一体成型于第一壳体16的底板162上,以用于在支架40背离麦克风单体30的一侧形成抵接,避免支架40向背离麦克风单体30的方向移动。通过将限位筋161和第一壳体16设置为一体结构,可以简化第一壳体16的制作工艺,以提升生产效率。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筋161还可以采用粘接、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壳体16的底板162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无线耳机100还包括麦克风加强板60,麦克风单体30沿支架40和缓冲件50的间隔方向设置于麦克风加强板60上。通过将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麦克风加强板60上,不仅可以利用麦克风加强板60对麦克风单体30进行支撑,而且可以通过对麦克风加强板60的固定实现对麦克风单体30的固定,避免其它元件直接抵接于麦克风单体30上,而损坏麦克风单体30。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0和缓冲件50的间隔方向为图中所示的X方向,麦克风加强板60和麦克风单体30沿X方向夹设于支架40和缓冲件50之间的间隔内,麦克风加强板60设置于麦克风单体30朝向缓冲件50的一侧,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麦克风加强板60朝向支架40的一侧,即,支架40、麦克风单体30、麦克风加强板60以及缓冲件50沿图中所示的X方向依次设置,以便于支架40抵接麦克风加强板60而将麦克风加强板60固定于缓冲件50上。
进一步地,如图2、图5至图7所示,图6揭露了图2中的支架在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揭露了图2中的麦克风加强板和麦克风单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支架40包括支架主体41、第一抵接部42和第二抵接部43。第一抵接部42连接于支架主体41,第一抵接部42用于将充电针20限位于充电孔14内;第二抵接部43连接于支架主体40,第二抵接部43用于将麦克风单体30固定于壳体10内。
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抵接部43为设于支架主体40朝向麦克风加强板60的一侧的凸台,麦克风加强板60上开设有卡持槽62,缓冲件50上设有定位槽54,凸台穿设经过卡持槽62插置于定位槽54内。通过在支架40和缓冲件50上分别设置相互插接配合的凸台和定位槽54,可以利用支架40对缓冲件50的抵接作用,而将缓冲件50固定于安装腔12内,避免缓冲件50相对于壳体10发生移位,导致通音孔52相对收音孔11发生移位,而堵塞收音孔11。并且,通过在麦克风加强板60上开设卡持槽62还可以利用凸台对麦克风加强板60进行限位,避免麦克风加强板60在垂直于支架40和缓冲件50的间隔方向上移动,以提升支架40对麦克风加强板60的固定效果。另外,卡持槽62也对凸台具有一定的让位作用,可以使得麦克风加强板60和支架40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缩小无线耳机100的体积。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抵接部43可以和支架40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注塑形成一体结构的第二抵接部43和支架40。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缓冲件50上设置凸台,在支架40上与凸台对应的位置处开设定位槽54,以通过凸台和定位槽54的插接配合实现对缓冲件50的定位。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相互配合的凸台、卡持槽62和定位槽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凸台间隔设置以在两个凸台之间形成避让槽44,麦克风单体30设于麦克风加强板60朝向支架40的一侧,且位于避让槽44内。通过设置相对间隔的两组凸台和定位槽54,可以使得支架40对缓冲件50的作用力均匀,并且可以在麦克风加强板60的相对两侧进行限位,避免麦克风加强板60发生转动。通过将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麦克风加强板60靠近支架40的一侧,并将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两个凸台之间的避让槽44内,可以使得支架40、麦克风单体30和缓冲件50更加紧凑,进而缩小无线耳机100的体积。
可以理解地,当将凸台设置于缓冲件50上,将定位槽54开设于支架40上时,可以将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麦克风加强板60朝向缓冲件50的一侧,并将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避让槽44内。
可选地,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第二抵接部43设置为其它类型的抵接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无线耳机100包括充电针加强板70,充电针加强板70连接于充电针20背离充电孔14的一侧,支架40抵接于充电针加强板70以将充电针20限位于充电孔14内。
具体地,充电针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充电针20均连接于充电针加强板70的一侧,充电针20插置于充电孔14中时,充电针加强板70抵接于第一壳体16的底板162上。通过设置用于连接两个充电针20的充电针加强板70,可以首先将两个充电针20形成一体结构,以便于将两个充电针20同时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架40的第一抵接部42是通过抵接充电针加强板70而将充电针20限位于充电孔14内的。
具体地,如图3和图8所示,图8揭露了图2中的支架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架主体41朝向充电针20的表面上开设有凹槽46,充电针20容置于凹槽46内,第一抵接部42为围设形成凹槽46的侧壁,凹槽46的侧壁抵接于充电针加强板70,支架主体41背离充电针加强板70的表面抵接于壳体10的内壁。
其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支架主体41垂直于X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充电针加强板70和第二壳体18的顶板182,以实现支架主体41在垂直于X方向上的定位。通过在与充电针20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凹槽46,使得第一抵接部42抵接于充电针加强板70时,第一抵接部42与充电针加强板70的抵接处位于充电针20的外围,进而可以避免充电针20向背离支架40的方向凹陷,以避免充电针20发生移位,导致充电针20无法与充电盒内的供电端子配合电连接。
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第一抵接部42与充电针加强板70接触的表面上凸出设置作用部45,以利用作用部45压持在充电针加强板70上,进而减小支架40与充电针加强板70的抵接面积,提升作用部45的抵接稳定性。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作用部4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作用部45两两相对间隔设置在充电针20的外围,以使得充电针20的外部受力均匀。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作用部45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六个、八个等,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无线耳机100内通常设置有天线(图中未示出),天线通常粘接固定于顶板182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可以将支架主体41与顶板182抵接的表面设置为平面,以使得天线夹持于平面和顶板182之间,进而确保天线进行处于展平的状态,以提升天线接收的信号的稳定性。
或者,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在支架主体41朝向顶板182的表面上凸出设置一些抵接柱,以实现支架主体41的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无线耳机100包括柔性电路板80、扬声器(图中未示出)和电池(图中未示出),电池电连接柔性电路板80,柔性电路板80电连接充电针20、麦克风单体30和扬声器,充电针加强板70和麦克风加强板60均连接于柔性电路板80。通过在无线耳机100内设置用于电连接充电针20和麦克风单体30的柔性电路板80,可以通过柔性电路板80将安装腔12内的电子元件均进行电连接,以便于电池对电子元件同时进行供电。并且,相对于通过导线的连接方式,柔性电路板80的固定更加便捷,也可以减少元件的数量,进而提升无线耳机100的生产和组装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支架主体41朝向柔性电路板80的表面上还设有限位槽49,柔性电路板80设于限位槽49内,以通过限位槽49的侧壁对柔性电路板80的相对两侧进行抵接限位,避免柔性电路板80在安装腔12内晃动而导致柔性电路板80与电子元件之间的电连接失效。
如图2、图3和图9所示,图9揭露了图2中的支架在又一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支架40上开设有容置槽48,无线耳机100包括磁铁90,磁铁90设置于容置槽48内。通过在无线耳机100内部设置磁铁90,可以利用磁铁90与设置于充电盒内的磁铁的磁性吸附作用将无线耳机100稳定的固定于充电盒内。通过在支架40上开设用于容置磁铁90的容置槽48,可以进一步利用支架40对磁铁90进行固定,以避免磁铁90在安装腔12内晃动。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容置槽48设置在邻近充电针20的位置处,以使得充电盒内的磁铁对无线耳机100内的磁铁90的磁性吸附作用力作用在靠近充电针20的位置处,以提升充电针20与供电端子的电连接稳定性。
可选地,容置槽48具有位于支架主体41背离充电针20一侧的开口482,充电针2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充电针20在开口482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开口482的其中一侧或者位于开口482的相对两侧。
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两个充电针20在开口482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开口482背离麦克风单体30的一侧。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两个充电针20在开口482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开口482的相对两侧,以使得磁铁90的磁性吸附作用力作用在两个充电针20之间,以使得两个充电针20受力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容置槽48的相对两侧壁164上分别凸出设置有装配块47,两个装配块47分别抵接于磁铁90的相对两侧壁。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装配块47设置于容置槽48的底部,如此,可以增大容置槽48的开口482处的尺寸,便于将磁铁90放置于容置槽48内。
可选地,两个装配块47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或者等于磁铁90的沿两个装配块47间隔方向上的尺寸,以将磁铁90过盈装配在两个装配块47之间。
或者,在其它可选地实施例中,设置于容置槽48内的装配块47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以进一步增强装配块47对磁铁90的作用力,以提升磁铁90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可以在磁铁90的外侧壁和容置槽48的内侧壁之间设有胶层,胶层将磁铁90粘接固定于容置槽48内,以进一步增强磁铁90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对磁铁90进行安装时,可以先通过装配块47对磁铁90的抵接作用而将磁铁90预装配固定于容置槽48内,而后在磁铁90的外侧壁和容置槽48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隔内点胶,以进一步通过胶水将磁铁90和支架40进行固定。
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无线耳机100的装配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如下:
首先,将充电针20设置于充电针加强板70上,将麦克风单体30设置于麦克风加强板60上,然后再将充电针加强板70和麦克风加强板60连接于柔性电路板80上,且同时将充电针20与柔性电路板80电连接,将麦克风单体30与柔性电路板80电连接,以形成电子元件组件。
然后,将缓冲件50抵靠在壳体10的开设收音孔11的位置处,并将通音孔52与收音孔11对齐;将电子元件组件放置于安装腔12内,将充电针20插置于充电孔14内。
随后,将麦克风加强板60上的卡持槽62穿过设置于支架40上的凸台,以将麦克风单体30连接于支架40上,将连接后的支架40和麦克风单体30放置于安装腔12内,并将凸台插置于定位槽54内,推动支架40向靠近缓冲件50的方向压缩缓冲件50而使得支架40的背离缓冲件50的一端抵接于限位筋161。
最后,将磁铁90放置于容置槽48内,并利用设置在容置槽48内的装配块47对磁铁90进行预装配,在磁铁90和容置槽48之间的间隙内进行打胶,以将磁铁90固定于容置槽48内;将第二壳体18与第一壳体16卡接,以完成无线耳机100的装配。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本体和无线耳机,无线耳机与本体内设有相匹配的通信模块,以将本体和无线耳机通信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无线耳机的结构大致相同,请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支架,如图6、图8或图9所示的支架40,该支架40能够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内(未示出),支架40包括:支架主体41、第一抵接部42和第一抵接部42。第一抵接部42连接于支架主体41,第一抵接部42用于将充电针(未示出,可参见图3充电针20)限位于充电孔内(未示出,可参见图3充电孔14)。第二抵接部43连接于支架主体41,第二抵接部43用于将麦克风单体(未示出)固定于壳体(未示出)内。进一步的,支架主体41上设有容置槽46,容置槽46用于容置磁铁(未示出)。
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装置或本体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话筒、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等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能够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内,所述支架包括:
支架主体;
第一抵接部,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于将充电针限位于充电孔内;和
第二抵接部,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于将麦克风单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上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磁铁。
3.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壳体、充电针、麦克风单体以及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支架,所述壳体设有安装腔,且在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连通的充电孔,所述充电针插置于所述充电孔内,所述麦克风单体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抵接部用于将所述充电针限位于所述充电孔内,所述第二抵接部用于将所述麦克风单体固定于所述安装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安装腔开设在所述第一壳体上,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封盖所述安装腔,所述第一壳体和/或第二壳体的端部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腔与外部环境的收音孔,所述麦克风单体设置在靠近所述收音孔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设置在所述麦克风单体背离所述支架的一侧,所述麦克风单体夹设于所述支架和所述缓冲件之间,所述缓冲件上开设有通音孔,所述通音孔与所述收音孔对齐,并连通所述收音孔和所述麦克风单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背离所述麦克风单体的一侧抵接于所述壳体开设所述收音孔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壳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筋,所述支架主体背离所述缓冲件的一侧抵接于所述限位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麦克风加强板,所述麦克风单体沿所述支架和所述缓冲件的间隔方向设置于所述麦克风加强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为设于所述支架主体朝向所述麦克风加强板一侧的凸台,所述麦克风加强板上开设有卡持槽,所述缓冲件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凸台穿设经过所述卡持槽并插置于所述定位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相互配合的所述凸台、所述卡持槽和所述定位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凸台间隔设置以在两个所述凸台之间形成避让槽,所述麦克风单体设于所述麦克风加强板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且位于所述避让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充电针加强板,所述充电针加强板连接于所述充电针背离所述充电孔的一侧,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充电针加强板以将所述充电针限位于所述充电孔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朝向所述充电针的表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充电针容置于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一抵接部为围设形成所述凹槽的侧壁,所述凹槽的侧壁抵接于所述充电针加强板,所述支架主体背离所述充电针加强板的表面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柔性电路板、扬声器和电池,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针、所述麦克风单体和所述扬声器,所述充电针加强板和所述麦克风加强板均连接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所述支架主体朝向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侧设有限位槽,所述柔性电路板设于所述限位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上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的相对两侧壁上分别凸出设置有装配块,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磁铁,所述磁铁设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两个所述装配块分别用于抵接所述磁铁的相对两侧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铁的外侧壁和所述容置槽的内侧壁之间设有胶层,所述胶层将所述磁铁粘接固定于所述容置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设置在邻近所述充电针的位置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具有位于所述支架主体背离所述充电针一侧的开口,所述充电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充电针在所述开口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开口的其中一侧或者位于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
1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本体和根据权利要求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与所述本体内设有相匹配的通信模块,以将所述本体和所述无线耳机通信连接。
CN202020965473.6U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Active CN2124867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5473.6U CN212486741U (zh)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5473.6U CN212486741U (zh)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86741U true CN212486741U (zh) 2021-02-05

Family

ID=74446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5473.6U Active CN212486741U (zh) 2020-05-29 2020-05-29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867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68113U (zh) 耳机
CN112468910B (zh) 扬声器箱及其装配工艺
US20130148837A1 (en) Multi-functional microphon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538063B2 (ja) 携帯無線機器の音響部品実装構造
CN114401477A (zh)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8925092B (zh) 电子设备
CN216122815U (zh) 无线耳机
CN212850991U (zh) 盆架结构、扬声器单体及电子终端
CN212486741U (zh) 电子装置、无线耳机及支架
WO2024041289A1 (zh) 手机支架、支架组件、手机壳和手机
CN112702673A (zh) 电子组件
CN112468908A (zh) 扬声器箱及其装配方法
CN116095573B (zh) 内核及其装配方法、扬声器模组、电子设备
CN111800706B (zh) 一种耳机壳体及包括其的耳机
CN109246949B (zh) Sim卡安装组件及电子设备
JPH059059U (ja) 電話機におけるマイクロホンの組付構造
CN215682554U (zh) 电子设备
CN109273844B (zh) Gsm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545124U (zh) 耳机收纳装置及耳机组件
CN212970013U (zh) 扬声器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20234900U (zh) 一种耳机
CN220359313U (zh) 一种耳机
CN219087251U (zh) 壳体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20359311U (zh) 一种耳机
CN213602808U (zh) Tws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