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47923U - 救援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救援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47923U
CN212447923U CN202021190358.2U CN202021190358U CN212447923U CN 212447923 U CN212447923 U CN 212447923U CN 202021190358 U CN202021190358 U CN 202021190358U CN 212447923 U CN212447923 U CN 2124479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hopper
groups
limiting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1903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缑文坦
孙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Lizhiq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Lizhiq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Lizhiq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Lizhiqi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1903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479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479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479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救援电动车,包括电动三轮车,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前端为一组前轮,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后端为两组后轮,所述前轮与后轮之间设有座椅,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电动三轮车的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上方的车架上还设有一拖车机构,所述拖车机构包括车斗及两组车轮,两组所述车轮经一连杆转动相连,两组所述车轮分别与所述连杆的两端转动相连,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斗的前侧中部相连;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斗的后端经一连接机构与所述车架的后端转动相连;所述车斗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车斗的顶部设有一空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电动车救援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救援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尤其涉及一种救援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成为现在最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主要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前轮及后轮作为支撑移动机构。而两轮电动车是最常用的电动自行车。其中,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两轮电动车经常会由于电池没电、轮胎漏气等原因出现问题,需要附近的维修人员来进行维修。维修或者充电的话,需要将电动车推到最近的维修点或者充电点,100-200米距离比较短,可能10几分钟就能够扶到维修点或者充电点,而如果超过1KM的话,则非常的不方便。如果采用救援车来救援的话,费用特别高,如果采用小卡车的话,则需要人将电动车搬到卡车的车斗上面,特别不方便,而且需要比较高的费用。因此,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努力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救援电动车,通过使用该结构,便于两轮电动车的救援,提高救援的便利性,降低维修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救援电动车,包括电动三轮车,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前端为一组前轮,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后端为两组后轮,所述前轮与后轮之间设有座椅,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电动三轮车的车架上,所述后轮上方的车架上还设有一拖车机构,所述拖车机构包括车斗及两组车轮,两组所述车轮经一连杆相连,两组所述车轮分别与所述连杆的两端转动相连,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斗的前侧中部相连,所述车轮的顶部外缘面及底部外缘面设置于所述车斗顶面上方及底面下方,且两组所述车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斗及车架的左侧外部及右侧外部;
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斗的后端经一连接机构与所述车架的后端转动相连;
所述车斗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车斗的顶部设有一空腔;
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逆时针转动状态下,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轮靠近所述座椅设置;
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顺时针转动状态下,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端外部,所述车斗的底面朝上设置,所述车斗的顶面朝下设置,且两组所述车轮的外缘面抵于地面上,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转动相连。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腔内可拆卸的放置有一辅助座椅,所述辅助座椅的底部设有四组支撑杆,每组所述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一让位孔,四组所述支撑杆的底面抵于所述空腔的底面上;所述空腔底面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杆,所述车斗顶面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一插销,每组所述插销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一限位杆上方的外侧,所述辅助座椅左侧及右侧的前端分别设有一限位孔,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上时,所述辅助座椅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两组所述支撑杆底部的让位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上,两侧所述插销分别插设于对应一组所述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杆及所述插销将所述辅助座椅锁紧定位于所述车斗的空腔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架前端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靠近所述座椅设置;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后侧时,所述辅助座椅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辅助座椅经两组支撑杆的让位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斗的前侧下方设有一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空腔相连通,且所述通槽的底部与所述空腔的底部齐平设置;还设有一导板,不使用状态下,所述导板的一端穿过所述通槽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导板的前端中部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设置于所述车斗的前侧外部,所述连杆中部设有一链条,所述链条的端部设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可拆卸的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环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斗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底面与所述车斗的底面齐平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限位环设置于所述通槽的下方,所述导板前端设有两组朝下弯曲的卡钩;使用状态下,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侧,所述导板从所述通槽及空腔内拉出,所述导板前端两侧的卡钩分别卡设于一组所述第二限位环内,所述导板的后端抵于地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板的底面上设有两组加强筋,所述导板插设于所述空腔内时,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空腔的顶部设置,所述卡钩也朝向所述空腔的顶部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车架为镂空结构,所述车架的中部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L型板,所述L型板垂直于所述车架的前端面及后端面设置,所述两组所述L型板之间构成条形通槽;所述条形通槽内滑动设有一轮胎限位框,所述轮胎限位框的中部设有一限位通槽,所述轮胎限位框的两侧分别经一滑块滑动设置于两组所述L型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L型板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板及竖板,所述竖板的底部垂直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外侧,两组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竖板上,所述轮胎限位框的底部两侧抵于两组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且所述限位通槽设置于两组所述支撑板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组所述滑块的外侧面上螺接有一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内端抵于所述竖板的外侧面上,所述限位螺栓将所述滑块及轮胎限位框锁紧于所述L型板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缘面与所述车斗的后端面焊接相连,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两组第一轴承,两组所述第一轴承上转动安装有一横杆,所述横杆的顶面中部垂直安装有一立杆,所述第二轴承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承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轴承转动套设于所述立杆上,所述立杆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一限位螺母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的上方;
所述第二轴承围绕所述立杆转动,所述横杆及立杆围绕所述第一轴承转动。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在电动三轮车的车架上面设置车斗及两组车轮,在不使用救援模式下,车斗会抵在车架上面,当成一个正常的三轮电动车使用,当需要救援的时候,将车斗翻转到车架的后端,车斗的后端底部经过两组车轮抵在地面上进行移动支撑,车斗与车架之间则经过连接机构进行连接,这样能够将两轮电动车直接扶到车斗与车架上面,车架对两轮电动车的前轮进行支撑限位,车斗对电动车的后轮进行支撑,这样便于两轮电动车的救援,提高救援的便利性,降低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中在车斗内放置可拆卸的辅助座椅,这样可以在辅助座椅上面载人,在对电动三轮车对两轮电动车进行救援的时候,车斗翻转到车架后端之后,车斗及车架对电动车进行支撑限位,辅助座椅则直接放在车架上面,这样对两轮电动车救援的时候,电动车的车主还能够坐在辅助座椅上面随着电动三轮车一起载到维修点,无需单独打车或者走到维修点,提高使用者的便利性;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导板,导板在不使用时插入到车斗内,在使用时通过卡钩卡入到车斗的第二限位环内,导板的后端则抵在地面上,使得导板倾斜,这样在救援的时候,直接将两轮电动车经过导板推动到车斗及车架上面,无需人工将两轮电动车搬到车斗及车架上,更加方便及省力;
4.本实用新型在车架上面设置轮胎限位框,这样轮胎限位框能够将两轮电动车的前轮进行限位,防止两轮电动车在车斗及车架上面移动及晃动,保证电动三轮车移动的时候,上面的两轮电动车不会从车斗及车架上面掉落,保证两轮电动车放置的稳定性及质量;
5.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横杆与车架上的两组第一轴承转动连接,车斗的后端面则设置有第二轴承,横杆上设置立杆,第二轴承与立杆转动连接,这样在车斗翻转到车架上或者从车架上面翻转下来的时候,通过横杆的连接便于车斗的翻转,通过第二轴承及立杆的设置,在车斗翻转到车架后侧,支撑轮抵在地面的时候,也就是车斗及车架上面放有两轮电动车进行救援的时候,电动三轮车在转弯的时候,车斗也能够通过立杆及第二轴承与车架相对转动,这样保证电动三轮车转弯的时候车斗也能够顺利的转弯,减小电动三轮车的转弯角度,减少电动三轮车侧翻的概率,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车斗抵于车架顶面状态下);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车斗设置于车架后侧,装载两轮电动车状态下);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导板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车斗设置于车架后侧状态下);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导板插设于车斗空腔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车斗设置于车架后侧状态下);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轮胎限位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轮胎限位框安装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两轮电动车前轮卡设于轮胎限位框内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车斗抵于车架顶面状态下);
图9是图8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车斗设置于车架后侧状态下)。
其中:1、电动三轮车;2、前轮;3、后轮;4、座椅;5、车架;6、车斗;7、车轮;8、连杆;9、连接机构;10、空腔;11、两轮电动车;12、辅助座椅;13、支撑杆;14、第一限位杆;15、插销;16、第二限位杆;17、通槽;18、导板;19、第一限位环;20、链条;21、限位销;22、第二限位环;23、卡钩;24、加强筋;25、L型板;26、条形通槽;27、轮胎限位框;28、限位通槽;29、滑块;30、支撑板;31、竖板;32、限位螺栓;33、金属杆;34、绑绳;35、第二轴承;36、第一轴承;37、横杆;38、立杆;39、第一限位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10所示,一种救援电动车,包括电动三轮车1,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前端为一组前轮2,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后端为两组后轮3,所述前轮与后轮之间设有座椅4,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电动三轮车的车架5上,所述后轮上方的车架上还设有一拖车机构,所述拖车机构包括车斗6及两组车轮7,两组所述车轮7经一连杆8相连,两组所述车轮7分别与所述连杆的两端转动相连,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斗的前侧中部相连,所述车轮的顶部外缘面及底部外缘面设置于所述车斗顶面上方及底面下方,且两组所述车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斗及车架的左侧外部及右侧外部;
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斗的后端经一连接机构9与所述车架的后端转动相连;
所述车斗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车斗的顶部设有一空腔10;
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逆时针转动状态下,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轮靠近所述座椅设置;
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顺时针转动状态下,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端外部,所述车斗的底面朝上设置,所述车斗的顶面朝下设置,且两组所述车轮的外缘面抵于地面上,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转动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在正常情况下,车斗会翻转抵在车架的顶面上,这样就是一辆正常使用的电动三轮车,当需要对两轮电动车11进行救援的时候,使用者将车斗进行顺时针翻转,使得车斗脱离车架的顶面翻转到车架的后端,使得车轮抵在地面上,能够进行移动支撑,这样车轮对车斗进行移动支撑,连接机构则将车斗与车架进行连接,而且能够防止车斗倾斜。然后使用者将两轮电动车推到车斗及车架上面,利用车架将两轮电动车的前轮进行支撑限位,车斗则对两端电动车的车身及后轮进行支撑限位,然后使用者只需要骑电动三轮车走即可,就可以将两轮电动车带走到维修点或者充电点了,方便快捷,便利性好,有效提高救援的便利性,减少两轮电动车车主的麻烦及等待时间,也降低车主的拖车成本。
参见图1、2所示,所述空腔内可拆卸的放置有一辅助座椅12,所述辅助座椅的底部设有四组支撑杆13,每组所述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一让位孔,四组所述支撑杆的底面抵于所述空腔的底面上;所述空腔底面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杆14,所述车斗顶面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一插销15,每组所述插销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一限位杆上方的外侧,所述辅助座椅左侧及右侧的前端分别设有一限位孔,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上时,所述辅助座椅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两组所述支撑杆底部的让位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上,两侧所述插销分别插设于对应一组所述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杆及所述插销将所述辅助座椅锁紧定位于所述车斗的空腔内。
所述车架前端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杆16,所述第二限位杆靠近所述座椅设置;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后侧时,所述辅助座椅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辅助座椅经两组支撑杆的让位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上。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斗抵在车架上的时候,辅助座椅放在车斗的空腔内,这样车斗内可以带一个人,直接坐在辅助座椅上面,其中,为了防止电动三轮车在走的时候辅助座椅移动,保证其稳定性,通过限位杆的设置,能够利用支撑杆与限位杆进行限位,同时利用插销插入到限位孔内,将辅助座椅固定,这样在不载人的时候,辅助座椅不会在车斗内晃动,这样在电动三轮车在颠簸路面上移动的时候,能够减少辅助座椅与空腔之间的碰撞,减小噪音及磨损。当在救援两轮电动车的时候,车斗及车架上面放置两轮电动车,辅助座椅从车斗的空腔内拆卸,然后直接放在车架的前端,并且利用第二限位杆进行限位,这样两轮电动车的车主可以直接坐在辅助座椅上面,随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两轮电动车椅子到维修点,更加方便安全。
参见图3、4所示,所述车斗6的前侧下方设有一通槽17,所述通槽与所述空腔相连通,且所述通槽的底部与所述空腔的底部齐平设置;还设有一导板18,不使用状态下,所述导板的一端穿过所述通槽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导板的前端中部设有第一限位环19,所述第一限位环设置于所述车斗的前侧外部,所述连杆中部设有一链条20,所述链条的端部设有限位销21,所述限位销可拆卸的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环内。
所述车斗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环22,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底面与所述车斗的底面齐平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限位环设置于所述通槽的下方,所述导板前端设有两组朝下弯曲的卡钩23;使用状态下,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侧,所述导板从所述通槽及空腔内拉出,所述导板前端两侧的卡钩分别卡设于一组所述第二限位环内,所述导板的后端抵于地面上。
所述导板的底面上设有两组加强筋24,所述导板插设于所述空腔内时,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空腔的顶部设置,所述卡钩也朝向所述空腔的顶部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车斗翻转到车架后侧之后,此时车斗的底面朝上,车斗的底面作为两轮电动车的承载面,而承载面与地面之间具有高度差,为了便于两轮电动车顺利的推动到车斗及车架上面,不需要人工搬动两轮电动车,或者从车架及车斗上面将两轮电动车搬到地面上,通过导板的时候,在需要推动两轮电动车到车斗上面或者从车斗上面推动到地面上的时候,将导板的两组卡钩卡入到第二限位环内,导板的另一端则抵在地面上,导板为由前向后倾斜向下设置,导板的前端则靠近车斗的承载面,然后使用者将两轮电动车的车轮沿着导板向前推,推动到车斗承载面及车架上面,这样无需使用者将电动车搬运到车斗及车架上面,更加省力。导板使用完成之后,将卡钩从第二限位环内取出,然后直接通过通槽插入到空腔内,对导板进行收纳。为了防止在电动三轮车移动时候导板脱离空腔及通槽,通过第一限位环及限位销的设置,将限位销插入到第一限位环内,并且通过链条进行二次限位,这样即使导板的前端脱离通槽部分,也会被链条及限位销拉住限位,使得导板无法脱离空腔及通槽,保证对导板收纳的稳定性及质量。
参见图5~7所示,所述车架为镂空结构,所述车架的中部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L型板25,所述L型板垂直于所述车架的前端面及后端面设置,所述两组所述L型板之间构成条形通槽26;所述条形通槽内滑动设有一轮胎限位框27,所述轮胎限位框的中部设有一限位通槽28,所述轮胎限位框的两侧分别经一滑块29滑动设置于两组所述L型板上。
所述L型板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板30及竖板31,所述竖板的底部垂直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外侧,两组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竖板上,所述轮胎限位框的底部两侧抵于两组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且所述限位通槽设置于两组所述支撑板之间。
每组所述滑块的外侧面上螺接有一限位螺栓32,所述限位螺栓的内端抵于所述竖板的外侧面上,所述限位螺栓将所述滑块及轮胎限位框锁紧于所述L型板上。
在本实施例中,电动三轮车的车架及车斗的长度,均会比两轮电动车的长度短,只有车斗加车架的长度才会超过两轮电动车的长度,因此,在救援的时候,两轮电动车的前轮会处在车架上面,两轮电动车的车身及后轮处在车斗上面,放置好之后,两轮电动车的车身会通过支撑脚支撑,放置两轮电动车倾倒,但是,这样的话,两轮电动车还是可以通过支撑脚转动,使得两轮电动车脱离车架而从车斗上面掉落,因此,通过轮胎限位框的设置,在轮胎限位框的中部设置限位通槽,这样两轮电动车的前轮的下方直接卡入到限位通槽内,这样就能够对两轮电动车的前轮进行限位,防止两轮电动车的前轮脱离车架,保证两轮电动车放置的稳定性及质量。同时,为了防止两轮电动车由于救援过程中的振动而前后移动,通过限位螺栓将轮胎限位框进行锁紧,这样能够将两轮电动车的前轮进行限位,防止两轮电动车在车斗及车架上面前后移动,保证限位质量。
其中,在车斗及车架前侧及后侧的下方间隔设有多组金属杆33,每组金属杆的外端设有一螺母。为了进一步防止车斗及车架上面的两轮电动车侧翻,通过金属杆的设置,使用者可以用绑绳34绕过两轮电动车的车身上方之后,再利用金属杆将绑绳的两端固定,实现两轮电动车的固定,防止在救援移动过程中两轮电动车从车斗及车架上面掉落,保证救援的安全性及质量。
参见图1、2、8、9、10所示,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轴承35,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缘面与所述车斗的后端面焊接相连,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两组第一轴承36,两组所述第一轴承上转动安装有一横杆37,所述横杆的顶面中部垂直安装有一立杆38,所述第二轴承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承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轴承转动套设于所述立杆上,所述立杆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螺母39,所述第一限位螺母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的上方;
所述第二轴承围绕所述立杆转动,所述横杆及立杆围绕所述第一轴承转动。
这样在车斗翻转到车架上或者从车架上面翻转下来的时候,通过横杆的连接便于车斗的翻转,通过第二轴承及立杆的设置,在车斗翻转到车架后侧,支撑轮抵在地面的时候,也就是车斗及车架上面放有两轮电动车进行救援的时候,电动三轮车在转弯的时候,车斗也能够通过立杆及第二轴承与车架相对转动,这样保证电动三轮车转弯的时候车斗也能够顺利的转弯,减小电动三轮车的转弯角度,减少电动三轮车侧翻的概率,更加安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车架左侧面及右侧面的前端分别设有一扣锁(图中未画出),所述车斗左侧面及右侧面的前端分别设有一朝上弯曲的卡钩,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顶面时,每组所述扣锁与一卡钩扣接相连。这样在正常使用的时候,特别是经过颠簸路面的时候,能够防止车斗在车架上面上下颠簸,防止车斗与车架的损坏,减小两者之间碰撞的噪音。

Claims (10)

1.一种救援电动车,包括电动三轮车,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前端为一组前轮,所述电动三轮车的后端为两组后轮,所述前轮与后轮之间设有座椅,所述后轮安装于所述电动三轮车的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上方的车架上还设有一拖车机构,所述拖车机构包括车斗及两组车轮,两组所述车轮经一连杆相连,两组所述车轮分别与所述连杆的两端转动相连,所述连杆的中部与所述车斗的前侧中部相连,所述车轮的顶部外缘面及底部外缘面设置于所述车斗顶面上方及底面下方,且两组所述车轮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斗及车架的左侧外部及右侧外部;
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斗的后端经一连接机构与所述车架的后端转动相连;
所述车斗为顶部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车斗的顶部设有一空腔;
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逆时针转动状态下,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的顶面上,所述车轮靠近所述座椅设置;
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顺时针转动状态下,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端外部,所述车斗的底面朝上设置,所述车斗的顶面朝下设置,且两组所述车轮的外缘面抵于地面上,所述车斗经所述连接机构转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可拆卸的放置有一辅助座椅,所述辅助座椅的底部设有四组支撑杆,每组所述支撑杆的底部设有一让位孔,四组所述支撑杆的底面抵于所述空腔的底面上;所述空腔底面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第一限位杆,所述车斗顶面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一插销,每组所述插销设置于对应所述第一限位杆上方的外侧,所述辅助座椅左侧及右侧的前端分别设有一限位孔,所述车斗的底面抵于所述车架上时,所述辅助座椅放置于所述空腔内,且两组所述支撑杆底部的让位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上,两侧所述插销分别插设于对应一组所述限位孔内,所述第一限位杆及所述插销将所述辅助座椅锁紧定位于所述车斗的空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前端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二限位杆靠近所述座椅设置;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后侧时,所述辅助座椅放置于所述车架上,且所述辅助座椅经两组支撑杆的让位孔套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斗的前侧下方设有一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空腔相连通,且所述通槽的底部与所述空腔的底部齐平设置;还设有一导板,不使用状态下,所述导板的一端穿过所述通槽设置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导板的前端中部设有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设置于所述车斗的前侧外部,所述连杆中部设有一链条,所述链条的端部设有限位销,所述限位销可拆卸的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环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斗前端面的底部两侧分别设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底面与所述车斗的底面齐平设置,两组所述第二限位环设置于所述通槽的下方,所述导板前端设有两组朝下弯曲的卡钩;使用状态下,所述车斗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后侧,所述导板从所述通槽及空腔内拉出,所述导板前端两侧的卡钩分别卡设于一组所述第二限位环内,所述导板的后端抵于地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板的底面上设有两组加强筋,所述导板插设于所述空腔内时,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空腔的顶部设置,所述卡钩也朝向所述空腔的顶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为镂空结构,所述车架的中部设有两组相对设置的L型板,所述L型板垂直于所述车架的前端面及后端面设置,所述两组所述L型板之间构成条形通槽;所述条形通槽内滑动设有一轮胎限位框,所述轮胎限位框的中部设有一限位通槽,所述轮胎限位框的两侧分别经一滑块滑动设置于两组所述L型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板包括相互垂直的支撑板及竖板,所述竖板的底部垂直安装于所述支撑板的顶面外侧,两组所述支撑板相对设置,所述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竖板上,所述轮胎限位框的底部两侧抵于两组所述支撑板的顶面上,且所述限位通槽设置于两组所述支撑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滑块的外侧面上螺接有一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的内端抵于所述竖板的外侧面上,所述限位螺栓将所述滑块及轮胎限位框锁紧于所述L型板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救援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缘面与所述车斗的后端面焊接相连,所述车架的后端设有两组第一轴承,两组所述第一轴承上转动安装有一横杆,所述横杆的顶面中部垂直安装有一立杆,所述第二轴承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承的轴线设置,所述第二轴承转动套设于所述立杆上,所述立杆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螺母,所述第一限位螺母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的上方;
所述第二轴承围绕所述立杆转动,所述横杆及立杆围绕所述第一轴承转动。
CN202021190358.2U 2020-06-23 2020-06-23 救援电动车 Active CN2124479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0358.2U CN212447923U (zh) 2020-06-23 2020-06-23 救援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190358.2U CN212447923U (zh) 2020-06-23 2020-06-23 救援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47923U true CN212447923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62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190358.2U Active CN212447923U (zh) 2020-06-23 2020-06-23 救援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4792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47923U (zh) 救援电动车
CN108454677B (zh) 一种矿用油桶专用运输车
CN111591380A (zh) 一种救援电动车
CN108583448B (zh) 一种汽车背负式摩托车运输架
CN211107845U (zh) 一种适用于双轮车的拖车装置
CN109703675A (zh) 一种可便捷组成各种车辆的电单车
CN214057356U (zh) 一种车载式两轮车固定装置
CN212828850U (zh) 一种救援电动车用车斗翻转结构
CN212685380U (zh) 一种带有多功能跳梯的拖车
CN107539725A (zh) 一种电动锁定共享单车搬运机构
CN212828851U (zh) 一种救援电动车用车架
CN215097890U (zh) 一种用于半挂车的翻转笼式备胎架
CN214823849U (zh) 一种老年人方便使用的电动三轮车
CN105128756B (zh) 一种车载自行车支架
CN219387781U (zh) 一种稳固且方便移动的车用梯子
CN107878641A (zh) 一种无链条传动骑行装置
CN211872729U (zh) 一种市政桥梁用限高装置
CN211336296U (zh) 老人代步车
CN215399032U (zh) 一种具有儿童乘坐机构的新型自行车
CN214875373U (zh) 一种安全型电动自行车
CN217496119U (zh) 超轻型轨道电动车及超轻型连挂轨道电动车
CN213649750U (zh) 环保型移动发电站
CN205059801U (zh) 一种停驻稳定的新型自行车车架
CN219277456U (zh) 一种电动车拖车机构
CN215904652U (zh) 一种多功能后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