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47155U -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47155U
CN212447155U CN202020646545.0U CN202020646545U CN212447155U CN 212447155 U CN212447155 U CN 212447155U CN 202020646545 U CN202020646545 U CN 202020646545U CN 212447155 U CN212447155 U CN 212447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shared
charging
module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65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峰
陈优
曹宸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65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471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47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471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涉及电池管理领域,共享充电柜系统包括充电柜柜体和共享电池,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第一IGBT模组和电池芯模组,充电柜柜体上设有若干个充电小隔舱,每个充电小隔舱包括充电舱微控制器、第二电压转换器、充电器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充电器模组分别连接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连接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连接电池芯模组,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通讯连接进行身份识别后,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后,利用充电器模组给共享电池提供电能,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管理领域,尤其是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行业的革新,目前可拆卸锂电池电动车出现在大家的视野,可拆卸锂电池电动车在充电时,由于不放心放在统一停车场用充电器充电,车主一般都会把电池取下,拿回家充电。虽然比较安全,但不能支持共享电池模式,而且可拆卸锂电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一般比较少,当车主忘记充电时电动车只能手推到电动车维修场或公用充电设备处给车充电,一般这些场合的充电器都只能满足最低的充电要求,且充电规格与车主的电动车根本不匹配,长时间很容易损坏电池寿命,得不偿失。因此为了满足共享电动车较长续航里程的要求,需要一种满足共享电池模式的共享充电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通过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通讯连接进行身份识别后,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后,利用充电器模组给共享电池提供电能,也即将共享电池放入充电柜柜体进行充电,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共享充电柜系统包括充电柜柜体和共享电池,充电柜柜体上设有用于放置共享电池的若干个充电小隔舱;共享电池上部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凹槽结构,两个凹槽结构用于提拉共享电池;共享电池设有电池通讯触点、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和第一电压转换器,电池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IGBT模组的门极和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电池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外部设备的通讯端口相连;电池芯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电池微控制器供电,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正极相连,电池芯模组的负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负极相连;
每个充电小隔舱内设有与共享电池配对的电池舱通讯触点、电池舱正极和电池舱负极,每个充电小隔舱内还设置有电池推出装置;每个共享电池安装入充电小隔舱内时,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通讯触点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正极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负极对应连接;电池推出装置的运动方向沿着朝向充电小隔舱开口处的方向,电机驱动模组驱动电池推出装置动作将共享电池推出充电小隔舱内,使得共享电池上的各个触点与充电小隔舱内的各个触点脱离,当共享电池被推出充电小隔舱时,两个凹槽结构配合电池推出装置起到防盗作用;
每个充电小隔舱包括充电舱微控制器、第二电压转换器、充电器模组、第二IGBT模组和电机驱动模组,充电舱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第二IGBT模组的门极和电机驱动模组,充电舱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充电小隔舱的电池舱通讯触点与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相连;充电器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作为充电小隔舱的电池舱正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相连,充电器模组的负极作为充电小隔舱的电池舱负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相连。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电池推出装置设置在充电小隔舱开口对面的一侧,电池推出装置包括蜗轮蜗杆结构、螺杆和顶出结构,顶出结构的运动方向沿着朝向充电小隔舱开口处的方向,顶出结构包括底盘和设于底盘上的四个顶出柱,且底盘上开设有螺旋孔,螺杆的一端连接蜗轮,另一端旋进顶出柱的底盘,蜗杆的一端与蜗轮啮合,另一端套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共享电池与电池推出装置接触的一侧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和一个电池负极,每组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和第一接收触点,电池负极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电池正极和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
在每个充电小隔舱开口对面的一侧均凸设有四组电池舱通讯触点、四个电池舱正极和一个电池舱负极,充电小隔舱的每组电池舱通讯触点的结构与共享电池上每组电池通讯触点的结构相同;四组电池舱通讯触点分别与四组电池通讯触点相对应设置,充电小隔舱内的四个电池舱正极分别与共享电池上四个电池正极相对应设置,充电小隔舱内的一个电池舱负极与共享电池上的电池负极相对应设置。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充电柜柜体上还设置有与每个充电舱微控制器相连的主工控电脑,主工控电脑还连接后台系统;
充电器模组还连接充电舱微控制器,充电器模组用于检测电池芯模组的充电电量。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充电柜柜体上还设有散热百叶窗和防雨棚,散热百叶窗分别设置在主工控电脑的两侧,防雨棚设置在共享充电柜的顶部。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每个充电小隔舱均配置有透明弹簧封盖,且透明弹簧封盖的一端与共享充电柜铰接,铰接处设置有微动开关,另一端搭在充电柜柜体上作为开舱口。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还包括电池扩展模组,电池扩展模组包括与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共享电池的实时位置传送至电池微控制器;第一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第一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温湿度探测模组用于采集共享电池的湿度和温度参数并反馈给电池微控制器。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还包括与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纽扣锂电池模组,第一电压转换器分别连接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供电,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供电,纽扣锂电池模组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辅助供电。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的两个凹槽结构的上部通过拱形结构相连,拱形结构的外表面为毛糙面;当共享电池在充电小隔舱内时,两个凹槽结构配合拱形结构起到防盗作用。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均基于STC15W4K16S4芯片实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基于L70-R型号实现,第一5G通讯模组基于RG500Q型号实现,第一蓝牙模组基于FSC-BT630型号实现,温湿度探测模组基于AM2302型号实现,纽扣锂电池模组基于ML2032型号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通讯连接进行第一重身份识别后,再通过主工控电脑连接后台系统进行第二重身份识别,确认共享电池身份正确后,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后,利用充电器模组给共享电池提供电能,防止他人将其他电池放入充电柜柜体进行充电,占用资源;通过在充电小隔舱中设置电池推出装置,配合电机驱动模组实现了在主工控电脑上完成缴费后,将共享电池推出充电小隔舱,保证了共享电池的安全,且方便用户租借,采用透明弹簧封盖方便归还共享电池时直接放在空舱内;通过在共享电池中设置电池扩展模组,可以使后台系统实时了解共享电池的情况,通过在共享电池中设置纽扣锂电池模组,当主供电的电池芯模组电量不够时,可以利用纽扣锂电池模组给电池微控制器进行辅助供电,使共享电池与外部设备保持最基本的通讯识别应答;本申请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且共享电池采用拱形结构和毛躁处理的表面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利用负压吸盘或者3M类型胶片吸拿共享电池;在共享电池的底部通过采用电池正极包围电池负极的设计,使用户将共享电池放入充电柜柜体时可任意方向插入不用区分正负极,提升了用户使用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的正视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的底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充电柜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去掉透明弹簧封盖的充电柜柜体的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充电柜柜体的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和电池推出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共享充电柜系统包括充电柜柜体和共享电池,结合图1-图4所示,本申请的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1,共享电池上部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凹槽结构2,凹槽结构2的凹陷方向为向方柱形结构1中心线内凹,两个凹槽结构2用于提拉共享电池。可选的,两个凹槽结构2的上部通过拱形结构3相连,拱形结构3的外表面为毛糙面,当共享电池在充电柜柜体的充电小隔舱内时,两个凹槽结构2被藏于隔舱门平面以内,人手无法触及,即使利用负压吸盘或者3M类型胶片也无法吸拿走共享电池,因此两个凹槽结构2配合拱形结构3起到防盗作用。
共享电池与共享充电柜的电池推出装置接触的一侧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4和一个电池负极5,每组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TXD 6和第一接收触点RXD 7,通过凹陷设计保证使用人员托底时不会直接接触到电池正负极,保证使用人员的安全。可选的,电池负极5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电池正极和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具体的,四个电池正极4分别围绕电池负极5且两两对称放置,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分布在共享电池底部的对角线端点处。在本申请中,第一发送触点TXD 6位于对角线端点内圈,第一接收触点RXD 7位于对角线端点外圈。通过采用电池正极包围电池负极的设计,使用户在安装共享电池时可以任意方向安装不用区分正负极,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第一电压转换器、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电池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IGBT模组的门极和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电池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外部设备的通讯端口相连。电池芯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正极相连,电池芯模组的负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负极相连。可选的,外部设备可以为共享电动车、共享充电柜或其他配套设备。第一电压转换器还分别连接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将电池芯模组提供的电压转换为直流3V电压并给电池微控制器、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供电。本申请的电池芯模组为共享电池的电池内核,采用锂电池或者石墨烯电池。纽扣锂电池模组连接电池微控制器用于辅助供电,当电池芯模组的电量达到极限时,为了保证共享电池可靠运作,完成与外部设备最基本的通讯识别应答,可以利用纽扣锂电池模组给电池微控制器进行辅助供电,使共享电池可以充电。
电池扩展模组包括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共享电池的实时位置传送至电池微控制器。第一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比如:电池微控制器将收集到的共享电池剩余电量、剩余里程、实时位置(可与后台系统中的地图相匹配,得到共享电池的历史活动轨迹)、电池序列号和电池环境信息发送到后台系统,由后台系统建立共享电池信息表,方便管理人员查阅电池信息和管理。第一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比如:电池微控制器将收集到的共享电池剩余电量、剩余里程、实时位置、电池序列号和电池环境信息发送到用户终端,方便用户及时了解所使用的共享电池信息。温湿度探测模组用于采集共享电池的湿度和温度参数并反馈给电池微控制器,电池微控制器根据这两个参数,判断共享电池是否工作在超低温状态或者潮湿状态或者过温状态下,当判断出共享电池处于上述状态时,电池微控制器立即控制第一IGBT模组切断,从而切断了电池芯模组对外供电,同时通过第一蓝牙模组和第一5G通讯模组分别给用户终端和后台系统送出报警信息。
结合图4-图7所示,充电柜柜体上设有用于放置共享电池的若干个充电小隔舱8,每个充电小隔舱8均配置有透明弹簧封盖9,且透明弹簧封盖9一端与共享充电柜铰接,铰接处设置有微动开关,另一端搭在充电柜柜体上作为开舱口。透明弹簧封盖9用于防水、防尘和防异物进入到充电小隔舱8内。本申请的共享充电柜的充电柜柜体上还包括散热百叶窗10和防雨棚11,散热百叶窗10分别设置在主工控电脑12的两侧,防雨棚11设置在共享充电柜的顶部。
每个充电小隔舱8包括充电舱微控制器、第二电压转换器、充电器模组、第二IGBT模组和电机驱动模组,充电舱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充电器模组的正极、第二IGBT模组的门极和电机驱动模组。充电舱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充电小隔舱的电池舱通讯触点与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相连。充电器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作为充电小隔舱的电池舱正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相连,充电器模组的负极作为充电小隔舱的电池舱负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相连。第二电压转换器用于将输入到充电器模组的单相AC220V电压转换为直流3V电压并为充电舱微控制器和电机驱动模组供电。充电器模组用于检测电池芯模组的充电电量并把充电的实时状态反馈给充电舱微控制器。
在充电柜柜体上还设有与每个充电舱微控制器相连的主工控电脑12,可选的,主工控电脑12通过RS485通讯总线或其他通讯总线与每个充电舱微控制器相连。主工控电脑12内置有网关防火墙,并通过网关防火墙连接后台系统。比如:电池微控制器与充电舱微控制器进行通讯后,充电舱微控制器获取到充电小隔舱内是否有共享电池、入舱的电池序列号或者共享电池的充电状态,并将上述信息通过主工控电脑12传送至后台系统,由后台系统完善共享电池信息表,方便管理人员查阅电池信息和管理。本申请的主工控电脑12还可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共享电池租借和归还等日常管理。
在每个充电小隔舱8开口对面的一侧均凸设有与共享电池配对的四组电池舱通讯触点、四个电池舱正极和一个电池舱负极,每个共享电池安装入充电小隔舱内时,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通讯触点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正极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负极对应连接。充电小隔舱8的每组电池舱通讯触点的结构与共享电池上每组电池通讯触点的结构相同,可选的,每组电池舱通讯触点包括第三发送触点TXD和第三接收触点RXD。四组电池舱通讯触点分别与四组电池通讯触点相对应设置,也即第三发送触点TXD位于对角线端点外圈,第三接收触点RXD位于对角线端点内圈。充电小隔舱8内的四个电池舱正极分别与共享电池上四个电池正极4相对应设置,充电小隔舱8内的一个电池舱负极与共享电池上的电池负极5相对应设置。
本申请通过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通讯连接进行第一重身份识别后,再通过主工控电脑12连接后台系统进行第二重身份识别,确认共享电池身份正确后,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后,利用充电器模组给共享电池提供电能,防止他人将其他电池放入共享充电柜中进行充电,占用资源。
在本申请中,电池微控制器和充电舱微控制器均基于STC15W4K16S4芯片实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基于L70-R型号实现,第一5G通讯模组基于RG500Q型号实现,第一蓝牙模组基于FSC-BT630型号实现,温湿度探测模组基于AM2302型号实现,纽扣锂电池模组基于ML2032型号实现。以上模组均采用现有市售模组,因此不详细介绍其电路结构。
在每个充电小隔舱8内还设置有电池推出装置,电池推出装置的运动方向沿着朝向充电小隔舱开口处的方向,电机驱动模组连接电机13,电机13连接电池推出装置,电机驱动模组驱动电池推出装置动作将共享电池推出充电小隔舱8内,使得共享电池上的各个触点与充电小隔舱8内的各个触点脱离,当共享电池被推出充电小隔舱8时,两个凹槽结构2露出隔舱门平面之外,用户可以触及凹槽结构2,利用凹槽结构2提拉共享电池,从而取走共享电池,因此两个凹槽结构2配合电池推出装置也能起到防盗作用。本申请的电池推出装置设置在充电小隔舱开口对面的一侧,电池推出装置包括蜗轮蜗杆结构14、螺杆15和顶出结构,顶出结构的运动方向沿着朝向充电小隔舱开口处的方向,顶出结构包括底盘16和设于底盘16上的四个顶出柱17,且底盘16上开设有螺旋孔,螺杆15的一端连接蜗轮,另一端旋进顶出柱的底盘16,蜗杆的一端与蜗轮啮合,另一端套设在电机13的输出轴上。
具体的,租借共享电池的过程为:通过主工控电脑12的人机交互界面完成自助租借手续后,主工控电脑接收租借指令并发送查询指令给所有充电舱微控制器。充电舱微控制器回传回应信号至主工控电脑,回应信号包括电池存在信息、存在电池的电池电量和电池充放电周期。主工控电脑选取最优状态的共享电池并给相应的充电舱微控制器发送弹出命令。其中,最优状态的共享电池为电池电量达到100%且电池充放电周期最少的共享电池。充电舱微控制器接收到弹出命令后,控制电机驱动模组顺时针驱动电机13动作并传递到蜗轮蜗杆结构14,由于底盘16与螺杆15是螺纹配合,从而使螺杆15旋转、顶出底盘16,底盘16上的四个顶出柱17将共享电池顶出充电小隔舱8,完成共享电池的租借手续。在用户取走共享电池后,透明弹簧封盖9的门板关闭时,其铰接位置的微动开关发出关门信号给充电舱微控制器,充电舱微控制器控制电机驱动模组逆时针驱动电机13动作,令电池推出装置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在用户归还共享电池时,只需直接将共享电池放入到空的充电小隔舱8中即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充电柜系统包括充电柜柜体和共享电池,所述充电柜柜体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共享电池的若干个充电小隔舱;所述共享电池上部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凹槽结构,两个所述凹槽结构用于提拉所述共享电池;所述共享电池设有电池通讯触点、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所述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和第一电压转换器,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IGBT模组的门极和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与外部设备的通讯端口相连;所述电池芯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供电,所述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作为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正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电池芯模组的负极作为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负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负极相连;
每个所述充电小隔舱内设有与所述共享电池配对的电池舱通讯触点、电池舱正极和电池舱负极,每个所述充电小隔舱内还设置有电池推出装置;每个所述共享电池安装入所述充电小隔舱内时,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所述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通讯触点对应连接,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所述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正极对应连接,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所述充电小隔舱内的电池舱负极对应连接;所述电池推出装置的运动方向沿着朝向所述充电小隔舱开口处的方向,电机驱动模组驱动所述电池推出装置动作将所述共享电池推出所述充电小隔舱内,使得所述共享电池上的各个触点与所述充电小隔舱内的各个触点脱离,当所述共享电池被推出所述充电小隔舱时,两个所述凹槽结构配合所述电池推出装置起到防盗作用;
每个所述充电小隔舱包括充电舱微控制器、第二电压转换器、充电器模组、第二IGBT模组和电机驱动模组,所述充电舱微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门极和所述电机驱动模组,所述充电舱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所述充电小隔舱的所述电池舱通讯触点与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相连;所述充电器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作为所述充电小隔舱的所述电池舱正极与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正极相连,所述充电器模组的负极作为所述充电小隔舱的所述电池舱负极与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负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模组连接电机,所述电机连接所述电池推出装置,所述电池推出装置设置在所述充电小隔舱开口对面的一侧,所述电池推出装置包括蜗轮蜗杆结构、螺杆和顶出结构,所述顶出结构的运动方向沿着朝向所述充电小隔舱开口处的方向,所述顶出结构包括底盘和设于所述底盘上的四个顶出柱,且所述底盘上开设有螺旋孔,所述螺杆的一端连接蜗轮,另一端旋进所述顶出柱的底盘,蜗杆的一端与所述蜗轮啮合,另一端套设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所述共享电池与所述电池推出装置接触的一侧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和一个电池负极,每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和第一接收触点,所述电池负极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所述电池正极和四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所述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
在每个所述充电小隔舱开口对面的一侧均凸设有四组电池舱通讯触点、四个电池舱正极和一个电池舱负极,所述充电小隔舱的每组电池舱通讯触点的结构与所述共享电池上每组电池通讯触点的结构相同;四组所述电池舱通讯触点分别与四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相对应设置,所述充电小隔舱内的四个所述电池舱正极分别与所述共享电池上四个所述电池正极相对应设置,所述充电小隔舱内的一个所述电池舱负极与所述共享电池上的所述电池负极相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柜柜体上还设置有与每个所述充电舱微控制器相连的主工控电脑,所述主工控电脑还连接后台系统;
所述充电器模组还连接所述充电舱微控制器,所述充电器模组用于检测所述电池芯模组的充电电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柜柜体上还设有散热百叶窗和防雨棚,所述散热百叶窗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工控电脑的两侧,所述防雨棚设置在所述共享充电柜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电小隔舱均配置有透明弹簧封盖,且所述透明弹簧封盖的一端与所述共享充电柜铰接,铰接处设置有微动开关,另一端搭在所述充电柜柜体上作为开舱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还包括电池扩展模组,所述电池扩展模组包括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所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所述共享电池的实时位置传送至所述电池微控制器;所述第一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和所述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所述第一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和所述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所述温湿度探测模组用于采集所述共享电池的湿度和温度参数并反馈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还包括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纽扣锂电池模组,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分别连接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和所述电池扩展模组供电,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和所述电池扩展模组供电,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用于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辅助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的两个所述凹槽结构的上部通过拱形结构相连,所述拱形结构的外表面为毛糙面;当所述共享电池在所述充电小隔舱内时,两个所述凹槽结构配合所述拱形结构起到防盗作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共享充电柜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和所述充电舱微控制器均基于STC15W4K16S4芯片实现,所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基于L70-R型号实现,所述第一5G通讯模组基于RG500Q型号实现,所述第一蓝牙模组基于FSC-BT630型号实现,所述温湿度探测模组基于AM2302型号实现,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基于ML2032型号实现。
CN202020646545.0U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Active CN2124471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6545.0U CN212447155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6545.0U CN212447155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47155U true CN212447155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69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6545.0U Active CN212447155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471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77027A (zh) * 2022-09-26 2022-11-01 广州万协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全芯片充电攻击检测方法、安全芯片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77027A (zh) * 2022-09-26 2022-11-01 广州万协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全芯片充电攻击检测方法、安全芯片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277027B (zh) * 2022-09-26 2022-12-20 广州万协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安全芯片充电攻击检测方法、安全芯片装置、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47155U (zh)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CN106740203A (zh) 一种电动汽车便携式移动电池包及其应用
CN206400965U (zh) 一种智能临时停车号牌
CN102795118A (zh) 电动车用动力电池系统
CN208118967U (zh) 一种移动充电车
CN111497648B (zh) 一种智能共享电池系统的使用方法
CN109770581A (zh) 一种汽车服务系统客户终端
CN211280697U (zh) 交直流一体机充电桩
CN203086163U (zh) 一种电动车用动力电源系统
CN217427724U (zh) 一种固定式无人值守的太阳能共享手机充电柜系统
CN214506605U (zh) 一种手机集中存放柜
CN207157334U (zh) 一种移动充电机器人和充电系统
CN215436033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充电柜
CN201704993U (zh) 智能遥控车位锁
CN208157568U (zh) 一种蓄电池在线充放电监测维护系统
CN212447133U (zh)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CN211603398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房车电器参数采集监测装置
CN208135191U (zh) 一种太阳能废旧衣物回收箱
CN207319317U (zh) 一种智能箱包电子锁的电子指纹装置
CN210027063U (zh) 一种汽车锂电池储能装置的智能抽拉式装置
CN209343531U (zh) 一种物联网技术分时段智能停车管理设备
CN207909233U (zh) 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门锁系统
CN212267266U (zh) 一种智能换电柜
CN206815910U (zh) 自行车库
CN207117266U (zh) 物流生产场所搬运设备及其动力智能配给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