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47133U -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47133U
CN212447133U CN202020645213.0U CN202020645213U CN212447133U CN 212447133 U CN212447133 U CN 212447133U CN 202020645213 U CN202020645213 U CN 202020645213U CN 212447133 U CN212447133 U CN 212447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electric vehicle
shared
micro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452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峰
陈优
曹宸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yin Weihao Electr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6452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471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47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47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6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涉及电动车领域,该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和与其相连的第一IGBT模组,智能共享电动车包括电动车本体和共享电池,电动车本体包括电动车微控制器和与其相连的第二IGBT模组和锂电池模组,锂电池模组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连接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连接电动车电机控制模组;电动车微控制器与电池微控制器进行通讯连接后,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利用电池芯模组给电动车本体提供电能,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

Description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尤其是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车的内部电池和电动车一般为一体式设计,即电池不可以随意拆卸,如果电池有问题,都是去专门电动车售后维修点进行拆卸更换,同时其单个电池包的重量也很重,一个人基本不太能拎得动,或者拎起来很费力,用户体验很不好,所以传统的电池和电动车一体式设计不能支持新兴的共享电池模式。
虽然市场上也有一些公司推出了共享电动车,但是其共享电动车本身还是传统的电池和电动车一体式设计,不能拆分,充电时也是只能直接把充电器口插入到电动车的充电口上,对内部的电池进行充电,且电池为了防盗,是直接焊接在电动车里面的,所以现有的共享电动车也不能支持新兴的共享电池模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问题及技术需求,提出了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本申请采用共享电池和电动车本体可拆卸的组合方式,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通过电动车微控制器与电池微控制器通讯连接并进行身份识别后,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利用电池芯模组给电动车本体提供电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共享电池,共享电池上部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凹槽结构,两个凹槽结构用于提拉共享电池;共享电池设有电池通讯触点、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
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和第一电压转换器,电池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IGBT模组的门极和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电池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外部设备的通讯端口相连;电池芯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电池微控制器供电,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正极相连,电池芯模组的负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负极相连。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还包括电池扩展模组,电池扩展模组包括与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共享电池的实时位置传送至电池微控制器;第一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第一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温湿度探测模组用于采集共享电池的湿度和温度参数并反馈给电池微控制器。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还包括与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纽扣锂电池模组,第一电压转换器分别连接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供电,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供电,纽扣锂电池模组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辅助供电。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两个凹槽结构的上部通过拱形结构相连,拱形结构的外表面为毛糙面。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共享电池的底部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和一个电池负极,每组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和第一接收触点,电池负极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电池正极和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
一种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智能共享电动车使用上述共享电池,智能共享电动车包括电动车本体和共享电池,电动车本体上设有用于放置共享电池的电池仓,电池仓上设置有仓盖和防盗装置,电池仓内设有与共享电池配对的电动车通讯触点、电动车正极和电动车负极,共享电池安装入电池仓内时,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电池仓内的电动车通讯触点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电池仓内的电动车正极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电池仓内的电动车负极对应连接;
电动车本体包括电动车微控制器、第二IGBT模组和锂电池模组,电动车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门极和锂电池模组的正极;电动车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电动车本体的电动车通讯触点与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相连;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锂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还连接电动车电机控制模组,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作为电动车本体的电动车正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相连,锂电池模组的负极作为电动车本体的电动车负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相连。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电动车本体还包括电动车扩展模组,锂电池模组连接电动车扩展模组用于供电,电动车扩展模组包括与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二北斗定位模组、第二5G通讯模组、仪表盘管理模组和第二蓝牙模组;第二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电动车本体的实时位置传送至电动车微控制器;第二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电动车微控制器和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仪表盘管理模组用于显示共享电池的状态信息和充电状态;第二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电动车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
电动车本体还包括与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的电量检测模组,电量检测模组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电量检测模组用于检测电池芯模组的电量状态。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防盗装置包括仓盖锁眼、锁芯和齿轮,仓盖的一端与电动车本体铰接,铰接处设有微动开关,仓盖的另一端设置有仓盖锁眼,锁芯设置在靠近仓盖锁眼的电动车本体上,锁芯上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齿轮套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电机与电机控制模组相连,电机控制模组与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共享电池的底部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和一个电池负极,每组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和第一接收触点,电池负极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电池正极和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
电池仓包括若干个电池放置区,每个电池放置区的底部分别凸设有四组电动车通讯触点、四个电动车正极和一个电动车负极;电池放置区内的每组电动车通讯触点的结构与共享电池上每组电池通讯触点的结构相同,四组电动车通讯触点分别与四组电池通讯触点相对应设置,电池放置区内的四个电动车正极分别与共享电池上四个电池正极相对应设置,电池放置区内的一个电动车负极与共享电池上的电池负极相对应设置。
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电池微控制器和电动车微控制器均基于STC15W4K16S4芯片实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和第二北斗定位模组均基于L70-R型号实现,第一5G通讯模组和第二5G通讯模组均基于RG500Q型号实现,第一蓝牙模组和第二蓝牙模组均基于FSC-BT630型号实现,温湿度探测模组基于AM2302型号实现,纽扣锂电池模组基于ML2032型号实现,锂电池模组基于纽曼C400移动电源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申请的智能共享电动车通过设置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当电动车本体充电时,电池微控制器和电动车微控制器通讯连接,进行双向身份识别,保证了电动车本体和共享电池的强对应关系,防止他人利用共享电池给其他电动车供电,或者防止给电动车本体供电的不是本申请的共享电池;本申请采用共享电池和电动车本体可拆卸的组合方式,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通过第二蓝牙模组和微动开关实现了智能上锁和解锁,有效防止了因可拆卸的组合方式导致共享电池丢失的情况发生;通过在电动车本体中设置扩展模组,可以使后台系统实时了解共享电池和智能共享电动车的情况;通过在共享电池中设置纽扣锂电池模组,当主供电的电池芯模组电量不够时,为了保证共享电池可靠运作,完成与外部设备最基本的通讯识别应答,纽扣锂电池模组起到给智能共享电动车辅助供电的作用;共享电池采用拱形结构和毛躁处理的表面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利用负压吸盘或者3M类型胶片吸拿共享电池;在共享电池的底部通过采用电池正极包围电池负极的设计,使用户在安装共享电池时可任意方向安装不用区分正负极,保证了智能共享电动车安全可靠的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的正视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的底部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共享电池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的原理框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共享电动车的主视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共享电动车智能上锁和解锁的工作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智能共享电动车的仪表盘和电池仓内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共享电池,结合图1-图4所示,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1,共享电池上部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凹槽结构2,凹槽结构2的凹陷方向为向方柱形结构1中心线内凹,两个凹槽结构2用于提拉共享电池。可选的,两个凹槽结构2的上部通过拱形结构3相连,拱形结构3的外表面为毛糙面。采用拱形结构3和毛躁处理的表面可以有效防止他人利用负压吸盘或者3M类型胶片吸拿共享电池。
共享电池的底部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4和一个电池负极5,每组电池通讯触点包括一个第一发送触点TXD 6和一个第一接收触点RXD 7,通过凹陷设计保证使用人员托底时不会直接接触到电池正负极,保证使用人员的安全。可选的,电池负极5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电池正极和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具体的,四个电池正极4分别围绕电池负极5且两两对称放置,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分布在共享电池底部的对角线端点处。在本申请中,第一发送触点TXD 6位于对角线端点内圈,第一接收触点RXD 7位于对角线端点外圈。通过采用电池正极包围电池负极的设计,使用户在安装共享电池时可以任意方向安装不用区分正负极,提升了用户体验感。
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第一电压转换器、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电池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一IGBT模组的门极和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电池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外部设备的通讯端口相连。电池芯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正极相连,电池芯模组的负极作为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负极相连。可选的,外部设备可以为共享电动车、共享充电柜或其他配套设备。第一电压转换器还分别连接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将电池芯模组提供的电压转换为直流3V电压并给电池微控制器、纽扣锂电池模组和电池扩展模组供电。本申请的电池芯模组为共享电池的电池内核,采用锂电池或者石墨烯电池。纽扣锂电池模组连接电池微控制器用于辅助供电,当电池芯模组的电量达到极限时,为了保证共享电池可靠运作,完成与外部设备最基本的通讯识别应答,可以利用纽扣锂电池模组给电池微控制器进行辅助供电,使共享电池可以充电。
电池扩展模组包括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共享电池的实时位置传送至电池微控制器。第一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比如:电池微控制器将收集到的共享电池剩余电量、剩余里程、实时位置(可与后台系统中的地图相匹配,得到共享电池的历史活动轨迹)、电池身份识别码和电池温湿度发送到后台系统,由后台系统建立共享电池信息表,方便管理人员查阅电池信息和管理。第一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电池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比如:电池微控制器将收集到的共享电池剩余电量、剩余里程、实时位置、电池身份识别码和电池温湿度发送到用户终端,方便用户及时了解所使用的共享电池信息。温湿度探测模组用于采集共享电池的湿度和温度参数并反馈给电池微控制器,电池微控制器根据这两个参数,判断共享电池是否工作在超低温状态或者潮湿状态或者过温状态下,当判断出共享电池处于上述状态时,电池微控制器立即控制第一IGBT模组切断,从而切断了电池芯模组对外供电,同时通过第一蓝牙模组和第一5G通讯模组分别给用户终端和后台系统送出报警信息。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上述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结合图4-图7所示,智能共享电动车包括电动车本体16和共享电池17,电动车本体16上设有用于放置共享电池17的电池仓9,当共享电池17放置在电池仓9中时,两侧的凹槽结构2是外露的,方便用于提拉共享电池17。电池仓9上设置有仓盖10和防盗装置,电池仓9包括若干个电池放置区,每个电池放置区的底部分别凸设有与共享电池配对的四组电动车通讯触点、四个电动车正极和一个电动车负极,共享电池安装入电池仓内时,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电池放置区内的电动车通讯触点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电池放置区内的电动车正极对应连接,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电池放置区内的电动车负极对应连接。本申请的电池仓9至少可容纳两个共享电池17,电池仓9内的每组电动车通讯触点的结构与共享电池17上每组电池通讯触点的结构相同,可选的,每组电动车通讯触点包括第二发送触点TXD和第二接收触点RXD。四组电动车通讯触点分别与四组电池通讯触点相对应设置,也即第二发送触点TXD 位于对角线端点外圈,第二接收触点RXD 位于对角线端点内圈。电池放置区内的四个电动车正极分别与共享电池17上四个电池正极4相对应设置,电池放置区内的一个电动车负极与共享电池17上的电池负极5相对应设置。
电动车本体16包括电动车微控制器、第二IGBT模组、锂电池模组、电量检测模组和电动车扩展模组。电动车微控制器分别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门极和锂电池模组的正极。电动车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电动车本体16的电动车通讯触点与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相连。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锂电池模组的正极,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还连接电动车电机控制模组,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作为电动车本体16的电动车正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相连。锂电池模组的负极作为电动车本体16的电动车负极与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相连。电量检测模组连接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电量检测模组用于检测电池芯模组的电量状态,并通过仪表盘管理模组进行展示。第二电压转换器用于将从电池芯模组得到的电压转换为直流3V电压并给锂电池模组供电,锂电池模组还连接电动车扩展模组并给予供电,且本申请的锂电池模组的工作模式为同时放电和充电模式。
电动车微控制器与电池微控制器通讯连接并进行身份识别后,分别控制第一IGBT模组和第二IGBT模组导通,利用电池芯模组给电动车本体16提供电能。保证了电动车本体和共享电池的强对应关系,防止他人利用共享电池给其他电动车充电,或者防止给电动车本体充电的不是本申请的共享电池。
电动车扩展模组包括第二北斗定位模组、第二5G通讯模组、仪表盘管理模组8和第二蓝牙模组,第二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电动车本体16的实时位置传送至电动车微控制器。第二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电动车微控制器和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仪表盘管理模组8用于显示共享电池17的状态信息和充电状态,比如:仪表盘管理模组可以显示出所用的共享电池17的剩余电量和剩余里程,或者显示出共享电池17在充电时的充电电量。第二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电动车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比如:用户终端将得到的解锁码通过第二蓝牙模组传送至电动车微控制器中。在本申请中,电池扩展模组和电动车扩展模组的数据都是通过各自的微控制器进行传递和交换。
在本申请中,电池微控制器和电动车微控制器均基于STC15W4K16S4芯片实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和第二北斗定位模组均基于L70-R型号实现,第一5G通讯模组和第二5G通讯模组均基于RG500Q型号实现,第一蓝牙模组和第二蓝牙模组均基于FSC-BT630型号实现,温湿度探测模组基于AM2302型号实现,纽扣锂电池模组基于ML2032型号实现,锂电池模组基于纽曼C400移动电源实现,电量检测模组采用常规的分压电路和模数转换器。以上模组均采用现有市售模组,因此不详细介绍其电路结构。
如图6所示,防盗装置包括仓盖锁眼、锁芯和齿轮,仓盖10的一端与电动车本体16铰接,铰接处设有微动开关,仓盖10的另一端设置有仓盖锁眼11,锁芯12设置在靠近仓盖锁眼11的电动车本体16上,锁芯12上设置有与齿轮13啮合的齿条,齿轮13套设在电机14的输出轴上,电机14与电机控制模组15相连,电机控制模组15与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电动车微控制器配合第二蓝牙模组和微动开关以达到智能解锁和上锁的目的。
具体的,解锁过程为:电动车微控制器开启第二蓝牙模组,电动车微控制器和用户终端通过第二蓝牙模组进行交互,在用户终端上通过扫码智能共享电动车上的二维码获取电动车身份码并发给后台系统,经后台系统认证后将解锁码回传至用户终端,用户终端通过第二蓝牙模组接收解锁码并传输至电动车微控制器,电动车微控制器控制电机控制模组15驱动电机14旋转,电机14带动齿轮13运动,从而带动锁芯12远离仓盖锁眼11达到智能解锁的目的。上锁过程为:用户将仓盖10合拢到位后,微动开关将触发信号发送给电动车微控制器,电机控制模组15驱动电机14旋转,电机14带动齿轮13运动,从而带动锁芯12插入仓盖锁眼11达到智能上锁的目的。本申请采用共享电池17和共享电动车可拆卸的组合方式,实现了共享电池模式,并通过电动车微控制器配合第二蓝牙模组和微动开关实现了智能上锁和解锁,有效防止了因可拆卸的组合方式导致共享电池17丢失的情况发生。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构思的前提下直接导出或联想到的其他改进和变化,均应认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共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上部的两侧位置处开设有两个凹槽结构,两个所述凹槽结构用于提拉所述共享电池;所述共享电池设有电池通讯触点、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
所述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芯模组、第一IGBT模组和第一电压转换器,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一IGBT模组的门极和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与外部设备的通讯端口相连;所述电池芯模组的正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IGBT模组的集电极,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供电,所述第一IGBT模组的发射极作为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正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正极相连,所述电池芯模组的负极作为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负极与外部设备的电源负极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还包括电池扩展模组,所述电池扩展模组包括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所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所述共享电池的实时位置传送至所述电池微控制器;所述第一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和所述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所述第一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和所述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所述温湿度探测模组用于采集所述共享电池的湿度和温度参数并反馈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还包括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纽扣锂电池模组,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分别连接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和所述电池扩展模组供电,所述第一电压转换器用于转换电压并给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和所述电池扩展模组供电,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用于给所述电池微控制器辅助供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电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凹槽结构的上部通过拱形结构相连,所述拱形结构的外表面为毛糙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享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所述共享电池的底部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和一个电池负极,每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和第一接收触点,所述电池负极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所述电池正极和四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所述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
6.一种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共享电动车使用如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共享电池,所述智能共享电动车包括电动车本体和所述共享电池,所述电动车本体上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仓,所述电池仓上设置有仓盖和防盗装置,所述电池仓内设有与所述共享电池配对的电动车通讯触点、电动车正极和电动车负极,所述共享电池安装入所述电池仓内时,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通讯触点与所述电池仓内的电动车通讯触点对应连接,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正极与所述电池仓内的电动车正极对应连接,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负极与所述电池仓内的电动车负极对应连接;
所述电动车本体包括电动车微控制器、第二IGBT模组和锂电池模组,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分别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门极和所述锂电池模组的正极;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的通讯端口作为所述电动车本体的所述电动车通讯触点与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相连;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第二电压转换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锂电池模组的正极,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还连接电动车电机控制模组,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集电极作为所述电动车本体的所述电动车正极与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正极相连,所述锂电池模组的负极作为所述电动车本体的所述电动车负极与所述共享电池的所述电池负极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共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车本体还包括电动车扩展模组,所述锂电池模组连接所述电动车扩展模组用于供电,所述电动车扩展模组包括与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二北斗定位模组、第二5G通讯模组、仪表盘管理模组和第二蓝牙模组;所述第二北斗定位模组用于将所述电动车本体的实时位置传送至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所述第二5G通讯模组连接后台系统,用于给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和所述后台系统建立通讯连接;所述仪表盘管理模组用于显示所述共享电池的状态信息和充电状态;所述第二蓝牙模组连接用户终端,用于给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和所述用户终端建立通讯连接;
所述电动车本体还包括与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的电量检测模组,所述电量检测模组连接所述第二IGBT模组的发射极,所述电量检测模组用于检测所述共享电池的电池芯模组的电量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共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盗装置包括仓盖锁眼、锁芯和齿轮,所述仓盖的一端与所述电动车本体铰接,铰接处设有微动开关,所述仓盖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仓盖锁眼,所述锁芯设置在靠近所述仓盖锁眼的所述电动车本体上,所述锁芯上设置有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齿轮套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电机与电机控制模组相连,所述电机控制模组与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共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采用方柱形结构,所述共享电池的底部凹设有四组电池通讯触点、四个电池正极和一个电池负极,每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包括第一发送触点和第一接收触点,所述电池负极位于共享电池底部的中央位置处,四个所述电池正极和四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分别围绕所述电池负极呈中心对称布置;
所述电池仓包括若干个电池放置区,每个所述电池放置区的底部分别凸设有四组电动车通讯触点、四个电动车正极和一个电动车负极;所述电池放置区内的每组电动车通讯触点的结构与所述共享电池上每组电池通讯触点的结构相同,四组所述电动车通讯触点分别与四组所述电池通讯触点相对应设置,所述电池放置区内的四个所述电动车正极分别与所述共享电池上四个所述电池正极相对应设置,所述电池放置区内的一个所述电动车负极与所述共享电池上的所述电池负极相对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共享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电池包括电池微控制器、电池扩展模组以及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纽扣锂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扩展模组包括与所述电池微控制器相连的第一北斗定位模组、第一5G通讯模组、第一蓝牙模组和温湿度探测模组;
所述电池微控制器和所述电动车微控制器均基于STC15W4K16S4芯片实现,所述第一北斗定位模组和所述第二北斗定位模组均基于L70-R型号实现,所述第一5G通讯模组和所述第二5G通讯模组均基于RG500Q型号实现,所述第一蓝牙模组和所述第二蓝牙模组均基于FSC-BT630型号实现,所述温湿度探测模组基于AM2302型号实现,所述纽扣锂电池模组基于ML2032型号实现,所述锂电池模组基于纽曼C400移动电源实现。
CN202020645213.0U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Active CN2124471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5213.0U CN212447133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45213.0U CN212447133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47133U true CN212447133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469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45213.0U Active CN212447133U (zh) 2020-04-24 2020-04-24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47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56052U (zh) 一种智能蓄电池及电动车
CN106877519A (zh) 一种无线充电公路系统及无线充电汽车
CN206233725U (zh) 安全智能锁
JP2022526110A (ja) 無線通信方式の交換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用いる電動スクーターの始動方法
CN107782247A (zh) 一种输电线对地距离监测装置
CN206294206U (zh) 智能车锁及智能单车
CN212447133U (zh) 一种共享电池以及使用共享电池的智能共享电动车
CN207134571U (zh) 一种网络控制插座
CN109308757A (zh) 一种智能蓝牙电子锁系统
CN111497648B (zh) 一种智能共享电池系统的使用方法
CN212447155U (zh) 一种共享充电柜系统
CN205440625U (zh) 一种自行车智能系统
CN205963242U (zh) 一种具有生物识别及出行轨迹记录的智慧箱包
CN209225332U (zh) 一种电动代步车共享系统
CN210258094U (zh) 一种锂电池充电启动控制系统
CN207868843U (zh) 智能型一体化充电电源
CN208157568U (zh) 一种蓄电池在线充放电监测维护系统
CN207160785U (zh) 远距离通信指纹控制分离式安全智能锁系统
CN220342097U (zh) 一种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应急电源系统
CN211365774U (zh) 一种废旧电池回收装置
CN205621091U (zh) 基于蓝牙技术的自行车锁
CN203082551U (zh) 智能照明手持仪
CN208093684U (zh) 一种物联网电动车电池
CN205304344U (zh) 电动车刷卡充电停车场
CN211351748U (zh) 移动电源自动交换控制系统及充电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