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47084U -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47084U
CN212447084U CN202020922703.0U CN202020922703U CN212447084U CN 212447084 U CN212447084 U CN 212447084U CN 202020922703 U CN202020922703 U CN 202020922703U CN 212447084 U CN212447084 U CN 212447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quick
chassis
control system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2270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吉兵
徐博豪
徐宇虹
顾妍妍
张国祥
袁中直
刘金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Eve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Eve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Eve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2270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47084U/zh
Priority to KR1020217016638A priority patent/KR102516383B1/ko
Priority to EP20914754.5A priority patent/EP4159504A1/en
Priority to JP2021529115A priority patent/JP7234366B2/ja
Priority to US17/425,973 priority patent/US11891119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06925 priority patent/WO202123793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47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47084U/zh
Priority to US18/542,794 priority patent/US20240116571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电池模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其设置有多个安装位,用于安装电池模组;快卸装置,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快卸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所述快卸装置受控制系统控制;电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快插电性连接,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解决了单个模组快速拆装维修及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电池模组受损甚至起火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池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电池系统和电动车的结构成组形式均为电芯-模组-P电池包-车架的梯次成组形式,部分车辆在成组过程中省略模组这一层级,直接使用电芯-电池包-车架的成组形式。但无论上述哪种成组形式,由于电池包层级单独存在并与车架进行固定连接,该成组形式下电动车辆存在如下缺陷和不足。
1、车辆电池系统维修前须先从车架拆除电池包,再进行内部拆解,维修流程复杂;2、车辆在行使过程中发生碰撞时,除了车架本身变形产生对模组或电芯的应力外,车架对电池包的挤压和电池包自身部件的变形也会对模组或电芯产生二次损害。尤其在需要布置大电量的电动车时,侧面碰撞和侧柱碰对整车的损害会显著增加。
因此,亟需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其解决了单个模组快速拆装维修的问题;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电池模组受损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底盘组件,包括:
底盘,其设置有多个安装位,用于安装电池模组;
快卸装置,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快卸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所述快卸装置受控制系统控制;
电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快插电性连接,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压电连接组件包括:
高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快插电性连接,且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低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快插电性连接,且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压电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快插接头;
高压电连接模块,其通过所述第一快插接头与所述电池模组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快插接头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快插接头。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低压电连接组件包括:
第二快插接头;
低压电连接模块,其通过所述第二快插接头与所述电池模组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快插接头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快插接头。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热管理模块和第三快插接头,所述热管理模块通过所述第三快插接头与所述电池模组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盘包括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车架纵梁和与所述车架纵梁垂直设置的至少两个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固定于所述车架纵梁上,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快卸装置固定于所述基础框架上,所述低压电连接模块安装于所述基础框架上。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架纵梁为两个,所述车架横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上,两个相邻的所述车架横梁之间形成有所述安装位,所述基础框架上形成有一排所述安装位。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车架纵梁为三个,三个所述车架纵梁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车架横梁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车架纵梁之间,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车架纵梁上,两个相邻的所述车架横梁之间形成有所述安装位,所述基础框架上形成有两排所述安装位。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安装位相匹配设置,所述电池模组的四角或任一相对的两个侧面通过所述快卸装置固定于所述基础框架上。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盘还包括下车身地板,其固定于所述基础框架上,且覆盖在所述电池模组的上方,所述高压电连接模块设置于所述下车身地板上。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高压电连接模块上设置有多个高压线缆,所述第一快插接头设置于所述高压线缆远离所述高压电连接模块的一端。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低压电连接模块上设置有多个低压线缆,所述第二快插接头设置于所述低压线缆远离所述低压电连接模块的一端。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模组上设置有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灭火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基础框架上,且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灭火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灭火。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快卸装置包括: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底盘上的转钩,所述转钩具有锁紧位置和松脱位置;
卡钩组件,所述卡钩组件包括卡钩槽,所述卡钩槽设置于电池模组上,当所述电池模组处于所述底盘上的预设安装位置且所述转钩旋转至所述锁紧位置时,所述转钩卡接于所述卡钩槽内;当所述电池模组处于所述底盘上的预设安装位置且所述转钩旋转至所述松脱位置时,所述转钩与所述卡钩槽分离。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池模组上设置有连接凸缘,所述连接凸缘上设置有插装孔;
所述第一快插接头包括:
插柱,其第一端贯穿所述插装孔,所述插柱上设置有腔室,所述插柱第一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腔室相连通的通孔;
弹性胀紧组件,所述通孔上设置有所述弹性胀紧组件,所述弹性胀紧组件能够部分外露于所述插柱的外周壁,并抵压于所述连接凸缘的下表面;
限位凸缘,其环设于所述插柱的外周壁上,所述限位凸缘的下端面抵压于所述连接凸缘的上表面。
作为一种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胀紧组件包括:
弹性密封件,其密封设置于所述通孔上;
钢珠,其容纳于所述通孔内,且位于所述弹性密封件的外侧;
所述第一快插接头插于所述电池模组上时,所述钢珠能够部分伸出于所述插柱的外周壁,以使所述钢珠能够抵压于所述连接凸缘的下表面。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底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当车辆发生意外情况时,控制系统通过车辆的碰撞传感器等,检测到车架即将受到损坏时,如果车速较快,则先控制车速降到30km/h以下,然后启动对电压电连接组件和快卸装置的控制,使电压电连接组件脱离电池模组,快卸装置解除对电池模组的固定,使电池模组与底盘及电压电连接组件脱离连接,并使电池模组脱落,避免因为即将发生的车架损坏带来对电池模组的损害。电池模组通过快卸装置安装于安装位上,当电池模组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可以仅拆除对应的模组,无需拆解整个电池包。
该电池模组设置于底盘上的形式解决了单个模组快速拆装维修的问题;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电池模组受损甚至起火的问题;而且,可以使用同一种电池成组平台完成不同车辆的电量需求布置。由于电池模组直接设置于底盘上,整车布置上将有更大空间用于车架的横梁和纵梁,以及各类防护结构的布置,显著增加碰撞吸能区域,显著改善模组或者电池在碰撞后受到的应力或自身应变。
此外,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或静止泊车状态发生热失控时,控制系统通过电池模组内的温度检测件检测到电池模组发生热失控时,控制系统启动对第一快插接头、第二快插接头、第三快插接头和快卸装置的控制,使第一快插接头、第二快插接头和第三快插接头脱离电池模组,快卸装置解除对电池模组的固定,使电池模组与基础框架、低压电连接模块、高压电连接模块及热管理模块脱离连接,将固定在基础框架上的发生热失控的电池模组进行快速脱落,避免因为即将发生的热失控行为蔓延到全部电池模组带来整车损害。
当车辆发生对电池模组有损害的意外情况时,通过控制系统对电池模组进行预判,提前通知驾驶员减速停车,或通过售后平台指导控制系统对有问题的电池模组进行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底盘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卸装置的转钩处于锁紧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卸装置的转钩处于松脱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快插接头插于电池模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快插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快插接头的结构分解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快插接头的剖面视图。
图中:
1、底盘;11、基础框架;111、车架纵梁;112、车架横梁;113、安装座;12、下车身地板;
2、快卸装置;21、转动组件;211、转钩;2111、齿槽;212、转动轴;2121、齿;2122、第一连接台;213、联动轴;
3、电池模组;31、卡钩槽;32、凸块;33、连接凸缘;
4、第一快插接头;41、插柱;411、腔室;412、通孔;413、输油通道;42、弹性密封件;43、钢珠;44、限位凸缘;
5、高压电连接模块;51、高压线缆;6、第二快插接头;7、低压电连接模块;71、低压线缆;8、第三快插接头;91、热管理控制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底盘组件,其包括底盘1、快卸装置2、电池模组3、电压电连接组件、热管理模块、第三快插接头8及控制系统。
底盘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位;具体地,底盘1包括基础框架11,基础框架11包括至少两个平行且间隔设置的车架纵梁111和与车架纵梁111垂直设置的至少两个车架横梁112,车架横梁112固定于车架纵梁111上。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车架纵梁111为两个,两个车架纵梁111间隔设置,车架横梁11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车架纵梁111上,两个相邻的车架横梁112之间形成有安装位,基础框架11上形成有一排安装位。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是,车架纵梁111为三个,三个车架纵梁111依次间隔设置,车架横梁112设置于相邻两个车架纵梁111之间,且两端分别固定于车架纵梁111上,两个相邻的车架横梁112之间形成有安装位,基础框架11上形成有两排安装位。
两个相邻的车架横梁112之间形成有上述的安装位,即安装位为相邻两个车架纵梁111和相邻两个车架横梁112所围合形成矩形区域,电池模组3的外形与安装位相匹配设置,即电池模组3的平面截面形状为矩形,每个安装位上均设置有一个电池模组3。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池模组3的数量和所安装的安装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此不对车架横梁112和车架纵梁111的个数做进一步的限定。
电池模组3通过快卸装置2固定于基础框架11的安装位上。电池模组3的四角、任一相对的两个侧面或者四个侧面通过快卸装置2固定于基础框架11上。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3的两个长边的侧面通过多个快卸装置2分别固定于电池模组3两侧的车架横梁112。
快卸装置2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快卸装置2解除对电池模组3的固定,以使电池模组3能够从基础框架11上脱落。控制系统对快卸装置2的具体控制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电压电连接组件与电池模组3快插电性连接,受控制系统控制。电压电连接组件包括高压电连接组件和低压电连接组件。
高压电连接组件与电池模组3快插电性连接,高压电连接组件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高压电连接组件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高压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快插接头4和高压电连接模块5。高压电连接模块5通过第一快插接头4与电池模组3电性连接,具体地,高压电连接模块5上设置有多个高压线缆51,高压线缆51的数量不少于电池模组3的数量,如果高压线缆51的数量多于电池模组3的数量,多余的高压线缆51留作备用。高压线缆51远离高压电连接模块5的一端连接有第一快插接头4,第一快插接头4插于电池模组3的高压接口上。第一快插接头4为电性快插接头,可以允许高压电的通过。第一快插接头4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第一快插接头4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控制系统对第一快插接头4的具体控制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低压电连接组件与电池模组3快插电性连接;低压电连接组件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用于控制低压电连接组件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低压电连接组件包括第二快插接头6和低压电连接模块7。低压电连接模块7安装于基础框架11上,位于基础框架11的一端。低压电连接模块7通过第二快插接头6与电池模组3电性连接,具体地,低压电连接模块7上设置有多个低压线缆71,低压线缆71的数量不少于电池模组3的数量,如果低压线缆71的数量多于电池模组3的数量,多余的低压线缆71留作备用。低压线缆71远离低压电连接模块7的一端连接有第二快插接头6,第二快插接头6插于电池模组3的低压接口上。第二快插接头6为电性快插接头,可以允许低压电的通过。第二快插接头6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第二快插接头6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控制系统对第二快插接头6的具体控制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热管理模块通过第三快插接头8与电池模组3电性连接,热管理模块上设置有两个流通冷却介质的热管理控制水管91,热管理控制水管91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快插接头8,第三快插接头8插于电池模组3的热管理接口上。热管理模块通过其中一个热管理控制水管91向电池模组3提供冷却介质对电池模组3进行冷却,对电池模组3冷却后的冷却介质通过另一个热管理控制水管91回到热管理模块内。第三快插接头8为水管快插接头,可以允许冷却介质通过。第三快插接头8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第三快插接头8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控制系统对第三快插接头8的具体控制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系统固定于底盘1上,为该底盘组件提供控制支持,控制系统包含BMS,BDU,PDU等控制元件的全部功能,并与售后服务平台相连起到减少转接,提升能量效率的作用。信号发送到售后服务平台,主要是便于售后平台监控电池模组3的状态。
可选地,底盘1还包括下车身地板12,其固定于基础框架11上,且覆盖于电池模组3,高压电连接模块5设置于下车身地板12上,本实施例中设置于下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于下车身地板12的上表面。低压线缆71、高压线缆51及热管理控制水管91均位于下车身地板12的下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位于下车身地板12的上表面。
电池模组3包括冷却板、电芯、侧面固定板、边缘固定板和高压铜排。而且,该电池模组3具有IP67及以上密封,密封性能较强,正常运行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电池液泄漏的风险。电池模组3上设置有温度检测件,本实施例中优选为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件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二者之间的具体电性连接方式及控制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温度检测件用于检测电池模组3的温度,并将检测的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以监测电池模组3的温度状况。
可选地,还包括灭火装置,其设置于基础框架11上,且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当电池模组3发生火灾时,控制系统可以控制灭火装置对电池模组3灭火,避免火势蔓延。
当车辆发生意外情况时,控制系统通过车辆的碰撞传感器等,检测到底盘1即将受到损坏时,如果车速较快,则先控制车速降到30km/h以下,然后启动对第一快插接头4、第二快插接头6、第三快插接头8和快卸装置2的控制,使第一快插接头4、第二快插接头6和第三快插接头8脱离电池模组3,快卸装置2解除对电池模组3的固定,使电池模组3与基础框架11、低压电连接模块7、高压电连接模块5及热管理模块脱离连接,避免因为即将发生的底盘1损坏带来对电池模组3的损害。
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或静止泊车状态发生热失控时,控制系统通过电池模组3内的温度检测件检测到电池模组3发生热失控时,控制系统启动对第一快插接头4、第二快插接头6、第三快插接头8和快卸装置2的控制,使第一快插接头4、第二快插接头6和第三快插接头8脱离电池模组3,快卸装置2解除对电池模组3的固定,使电池模组3与基础框架11、低压电连接模块7、高压电连接模块5及热管理模块脱离连接,将固定在基础框架11上发生热失控的电池模组3进行快速脱落,避免因为即将发生的热失控行为蔓延到全部电池模组3带来整车损害。
汽车自带有旁路系统和高低压系统,在发生故障的电池模组3脱落之后,汽车的旁路系统维持汽车的热管理系统和高低压系统运行,继续维持剩余的电池模组3进行工作,之后集成控制车辆使用剩余的电池模组3继续行驶。旁路系统维持汽车热管理系统和高低压系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维持剩余的电池模组3继续工作;二是确保故障的电池模组3脱落后车辆电路的串并联保持完整,不影响整个车辆的运行。
当车辆发生对电池模组3有损害的意外情况时,通过控制系统对电池模组3进行预判,提前通知驾驶员减速停车,通过售后平台指导控制系统对有问题的电池模组3进行脱落。
该电池模组3设置于底盘1上的形式解决了单个电池模组3热失控将损坏整个电池包的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单个电池模组3快速拆装维修的问题;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电池模组3受损起火的问题;再者,可以使用同一种电池模组3平台完成不同车辆的电量需求布置。
具体地,如图6-图10所示,快卸装置2包括卡钩组件和转动组件21,底盘1上设置有安装座113。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13具体设置于车架横梁112上,当然也可以设置于车架纵梁111上,或者,在车架纵梁111和车架横梁112上均设置有安装座113。
转动组件21包括转动设置在安装座113上的转钩211。卡钩组件包括卡钩槽31,卡钩槽31设置于电池模组3上。转钩211具有锁紧位置和松脱位置,当电池模组3处于车辆上的预设安装位置时,当转钩211旋转至锁紧位置,转钩211卡接于卡钩槽31内;当转钩211旋转至松脱位置时,转钩211与卡钩槽31分离。本实施例提供的快卸装置2结构简单,通过转钩211卡接于卡钩槽31内锁紧固定电池模组3,不会因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抖动而松脱,由于电池模组3自身的重力不需要增加其他用于限制转钩211位置的结构,又提高了电池模组3固定在底盘1上的稳定程度,缩短了操作时间,减少了锁紧电池模组3的时间,提高了拆装电池模组3的效率。
具体地,如图7所示,当锁紧电池模组3时,电池模组3处于预设的安装位置,快卸装置2的转钩211处于锁紧位置,转钩211卡接于卡钩槽31内,锁紧电池模组3。如图10所示,当拆卸电池模组3时,快卸装置2的转钩211处于松脱位置,转钩211脱出卡钩槽31,电池模组3因自身重力向下落,自动完成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转钩211的表面涂覆有阻尼材料,当锁紧电池模组3时,使转钩211既能够过盈卡接在卡钩槽31内,又增大了转钩211与卡钩槽31之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卡接的稳定性;当拆卸电池模组3时又不阻碍转钩211脱出卡钩槽31,提高了快卸装置2的实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3上相对的两侧锁紧于底盘1上,底盘1在电池模组3的两侧中的每一侧均设置有安装座113,每个安装座113上设置一个转钩211。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3相对的两侧设有卡钩槽31。当电池模组3处于车辆的预设安装位置时,底盘1上的转钩211卡接于电池模组3两侧的卡钩槽31。
优选地,电池模组3的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凸块32,卡钩槽31开设于凸块32的上表面,转钩211的位置和数量与凸块32对应。设置至少两个凸块32能够增加转钩211与电池模组3的连接位置数量,增加了电池模组3固定后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电池模组3的两侧分别设有两个凸块32,每个凸块32上开设有一个卡钩槽31。
在本实施例中,卡钩槽31沿转钩211的转动轴线方向延伸至凸块32两侧并与凸块32的两侧端面连通,增大了卡钩槽31与转钩211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锁紧电池模组3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8所示,转动组件21还包括转动轴212,转动轴212用于转动以带动转钩211转动。转钩211的一端与转动轴212的一端连接,转钩211另一端呈弧形设置并用于卡接于卡钩槽31内。且转动轴2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安装座113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转钩211与转动轴212同轴且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转动轴212朝向转钩211的圆周面上凸设有第一连接台2122。转钩211的一端固定于第一连接台2122上,转钩211的另一端与转动轴212间隔设置并可卡接于卡钩槽31内。转动轴212上凸设有第一连接台2122,且转钩21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台2122,有利于转钩211的另一端与转动轴212间隔设置,便于转钩211的另一端卡接于卡钩槽31。
在本实施例中,转钩211设置为圆弧形,为了保证电池模组3锁紧的稳定性,卡钩槽31的槽截面形状为与转钩211相配合的圆弧形。且为了保证转钩211的强度及锁紧的稳定性,可根据电池模组3的重量调节转钩211的轴向宽度与径向厚度,卡钩槽31在转钩211轴向方向的开槽宽度与在转钩211径向方向的槽截面厚度也随之调整。
优选地,转钩211朝向转动轴212的内圆周面上开设有齿槽2111,第一连接台2122上设有齿2121,齿2121啮合于齿槽2111内。保证转动轴212转动时能够带动转钩211同步转动,提高了电池模组3的锁紧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转钩211朝向转动轴212的圆弧面上凸出设有第二连接台,第二连接台与转动轴212上的第一连接台2122连接,第二连接台上开设有齿槽2111,第一连接台2122上的齿2121啮合于齿槽2111内。
进一步地,转动组件21还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于转动轴212,能够控制转动轴212自动转动。锁紧或拆卸电池模组3时,转钩211能够自动的卡接或脱出于卡钩槽31,提高了快卸装置2的自动化程度和使用便利性。
优选地,如图9所示,转动组件21还包括联动轴213。联动轴213的两端与相邻的两个旋转轴线重合的转动轴212连接,能够保证多根转动轴212同步转动,提高了锁紧电池模组3的精准度,同时使一个驱动电机可同时驱动至少两根转动轴212同步转动,从而减少了驱动电机的数量需求,降低了成本。驱动电机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由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电机驱动联动轴213转动,进而驱动转动轴212转动,以使转钩21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置于电池模组3同一侧的底盘1上的两个转动轴212为同轴线设置,故电池模组3同一侧的两个转动轴212之间连接有联动轴213,且其中一个转动轴212连接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优选地,安装座113设置为板状,安装座113的一端一体连接于底盘1上,另一端与转钩211的端部平齐,呈圆弧状。转动轴2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安装座113的一侧。当锁紧电池模组3时,即电池模组3处于车辆上的预设安装位置时,安装座113的下表面与凸块32的上表面贴合。当安装座113与电池模组3的开槽面接触时,可以判断电池模组3处于锁紧位置,减少了定位电池模组3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拆装电池模组3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转钩211轴向方向上,卡钩槽31的开槽宽度不小于转钩211与板状安装座113的厚度之和。
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座113另一端的大小应该保证当电池模组3向转钩211移动的过程中,不干扰电池模组3的移动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电机驱动转钩211转过预设的角度。当需要锁紧固定电池模组3且电池模组3处于底盘1上的预设安装位置时,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电机驱动转钩211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至锁紧位置,使转钩211能够卡接在卡钩槽31内,实现锁紧电池模组3;当电池模组3需要拆卸时,控制系统用于控制驱动电机驱动转钩211向相反方向转动至松脱位置,使转钩211能够从卡钩槽31内脱出,电池由于自身重力向下落,完成拆卸电池模组3。设置控制系统进一步提高了锁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与使用便利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安装座113底面还可以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当电池模组3向底盘1上的预设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安装座113的底面与电池模组3开设卡钩槽31的开槽面相对靠近,压力传感器受到的压力超过预设压力最大值时,控制系统还用于自动启动驱动电机带动转钩211转动至锁紧位置,使转钩211能够卡接在卡钩槽31内,实现锁紧电池模组3。
在其它实施例中,快卸装置2也可以是其他的快卸机构,只要是能够实现将电池模组3快速安装于安装位上,并且由控制系统控制其快速地解除对电池模组3的固定,能够使电池模组3从底盘1上脱落即可,在此不再做其他具体限定。
具体地,如图11-14所示,电池模组3上设置有连接凸缘33,连接凸缘33上设置有插装孔。
第一快插接头4包括插柱41、弹性胀紧组件和限位凸缘44。插柱41第一端贯穿插装孔,插柱41上设置有腔室411,插柱41第一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腔室411相连通的通孔412。通孔412上设置有弹性胀紧组件,弹性胀紧组件能够部分外露于插柱41的外周壁,并抵压于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具体地,弹性胀紧组件包括弹性密封件42和钢珠43,弹性密封件42密封设置于通孔412上,具体位于通孔412与腔室411相连的位置。钢珠43容纳于通孔412内,且位于弹性密封件42的外侧,钢珠43能够完全位于通孔412内,也可以在弹性密封件42的作用下部分伸出外露于插柱41的外周壁。第一快插接头4插于电池模组3上时,钢珠43能够部分伸出于插柱41的外周壁,以使钢珠43能够抵压于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限位凸缘44环设于插柱41的外周壁上,限位凸缘44的下端面抵压于连接凸缘33的上表面。钢珠43和限位凸缘44相配合能够将第一块插头4固定于电池模组3上。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如图12-14所示,弹性胀紧组件共有五个,即弹性密封件42和钢珠43各有五个,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胀紧组件也可以各为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者六个甚至更多个,限位凸缘44为圆环状结构,限位凸缘44环绕凸设于插柱41的外周壁上,可以是焊接固定也可以是与插装41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中限位凸缘44和插柱41一体成型。同时,为了使得钢珠43能够在对应的通孔412内移动且部分伸出于插柱41的外周壁,本实施例中,钢珠43的直径大于通孔412的未密封设置弹性密封件42的一端的孔径。而为了保证插柱411的腔室411始终处于密封状态,避免腔室411内的压力通过通孔412泄出,本实施例的弹性密封件42为弹性橡胶材质,其形状近似呈球壳状,弹性密封件42的壳体开口端过盈配合的固定在通孔412连通腔室411的一端上,弹性密封件42的壳体开口和通孔41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钢珠43的容纳空间,钢珠43可以活动的装配在容纳空间内,由于钢珠43无法从通孔412中被胀出脱落,而弹性密封件42的壳体开口端始终保持过盈配合的固定在通孔412的连通腔室411的一端上,进而使得腔室411内的压力无法通过通孔412泄出。
在插柱41上沿插柱41的轴向上设置有输油通道413。插柱41的顶端连接有分流管(图中未示出),分流管连接于油泵,通过油泵和分流管可以向输油通道413输送液压油,以向腔室411内通入液压油,使腔室411内的压力增加,使弹性密封件42推动钢珠43向外运动,以使钢珠43抵压于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在液压油的作用下,钢珠43不会向内运动,能够使钢珠43和限位凸缘44相配合将第一快插接头4固定于连接凸缘33上。
当取消液压油对弹性密封件42的压力,虽然在弹性密封件42的弹性支撑下,钢珠43能够抵靠于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上,但是由于弹性密封件42能够弹性形变,且失去了腔室411内的胀紧压力支持,因此当钢珠43伸出于插柱41的外周壁的一端受到来自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的挤压力时,弹性密封件42会发生形变,同时钢珠43会缩回通孔412内,进而无法再对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产生支撑力,电池模组3则会在重力作用下便可自动脱落,实现电池模组3的快速拆卸。
油泵由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控制系统控制油泵向腔室411内输送液压油,使腔室411内的压力增加,使弹性密封件42推动钢珠43向外运动,以使钢珠43抵压于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与控制系统电性连接的高压气缸,有高压气缸通过输油通道413向腔室411内输送高压气体,由高压气体驱使弹性密封件42推动钢珠43向外运动,以使钢珠43抵压于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由于液压驱动和气压驱动的原理及控制电路为现有技术,故也不再对其进行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能够有效保持各个插柱41的腔室411内的胀紧压力,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二位二通电控阀(图中未示出)。其中,二位二通电控阀的入口与油泵的出口连通,二位二通电控阀的出口与分流管的入口连通。当需要向各个腔室411内输送高压液压油,进而进行胀紧连接时,二位二通电控阀首先处于打开状态,并保持打开状态一定时间,比如3-5秒;当油泵将高压油泵送到各个腔室411内,且钢珠43被压紧抵靠于各通孔412的未设置弹性密封件42的一端的孔壁上而无法移动后,二位二通电控阀达到关闭时间时则会自动关闭,进而锁住各个腔室411内的压力,起到保压的作用。此时,油泵也停止工作,进而完成电池模组3通过第一插接头4锁紧在底盘1上的锁紧工作。当需要泄压来拆卸电池模组3时,二位二通电控阀打开,且油泵不进行工作,此时各个腔室411内的压力便可以沿着分流管、油泵、油箱的路径完成泄压,第一快插接头4不再胀紧连接电池模组3,电池模组3在重力作用下自动脱离,进而完成拆卸工作。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快插接头4仅仅是一种示例性的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快插接头4也可以是其他的快插结构,只要是能够承受高压电流,且能够受控制系统控制快速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即可,在此不再做其他具体限定性的赘述。
第二快插接头6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快插接头4的结构类似,也可以是其他的快插结构,只要是能够承受抵压电流,且能够受控制系统控制快速从电池模组3上脱落即可,在此不再做其他具体限定性的赘述。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底盘组件,底盘组件的电池模组3为车辆的运行提供电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1),其设置有多个安装位,用于安装电池模组(3);
快卸装置(2),所述电池模组(3)通过所述快卸装置(2)安装于所述安装位上,所述快卸装置(2)受控制系统控制;
电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3)快插电性连接,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电连接组件包括:
高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3)快插电性连接,且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低压电连接组件,其与所述电池模组(3)快插电性连接,且受所述控制系统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快插接头(4);
高压电连接模块(5),其通过所述第一快插接头(4)与所述电池模组(3)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快插接头(4)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快插接头(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电连接组件包括:
第二快插接头(6);
低压电连接模块(7),其通过所述第二快插接头(6)与所述电池模组(3)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快插接头(6)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快插接头(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管理模块和第三快插接头(8),所述热管理模块通过所述第三快插接头(8)与所述电池模组(3)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包括基础框架(11),所述基础框架(11)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车架纵梁(111)和与所述车架纵梁(111)垂直设置的至少两个车架横梁(112),所述车架横梁(112)固定于所述车架纵梁(111)上,所述电池模组(3)通过所述快卸装置(2)固定于所述基础框架(11)上,所述低压电连接模块(7)安装于所述基础框架(11)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111)为两个,所述车架横梁(11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所述车架纵梁(111)上,两个相邻的所述车架横梁(112)之间形成有所述安装位,所述基础框架(11)上形成有一排所述安装位。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纵梁(111)为三个,三个所述车架纵梁(111)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车架横梁(112)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车架纵梁(111)之间,且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车架纵梁(111)上,两个相邻的所述车架横梁(112)之间形成有所述安装位,所述基础框架(11)上形成有两排所述安装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3)与所述安装位相匹配设置,所述电池模组(3)的四角或任一相对的两个侧面通过所述快卸装置(2)固定于所述基础框架(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1)还包括下车身地板(12),其固定于所述基础框架(11)上,且覆盖在所述电池模组(3)的上方,所述高压电连接模块(5)设置于所述下车身地板(12)上。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连接模块(5)上设置有多个高压线缆(51),所述第一快插接头(4)设置于所述高压线缆(51)远离所述高压电连接模块(5)的一端。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电连接模块(7)上设置有多个低压线缆(71),所述第二快插接头(6)设置于所述低压线缆(71)远离所述低压电连接模块(7)的一端。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3)上设置有温度检测件,所述温度检测件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灭火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基础框架(11)上,且与所述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灭火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3)灭火。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快卸装置(2)包括:
转动组件(21),所述转动组件(21)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底盘(1)上的转钩(211),所述转钩(211)具有锁紧位置和松脱位置;
卡钩组件,所述卡钩组件包括卡钩槽(31),所述卡钩槽(31)设置于电池模组(3)上,当所述电池模组(3)处于所述底盘(1)上的预设安装位置且所述转钩(211)旋转至所述锁紧位置时,所述转钩(211)卡接于所述卡钩槽(31)内;当所述电池模组(3)处于所述底盘(1)上的预设安装位置且所述转钩(211)旋转至所述松脱位置时,所述转钩(211)与所述卡钩槽(31)分离。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3)上设置有连接凸缘(33),所述连接凸缘(33)上设置有插装孔;
所述第一快插接头(4)包括:
插柱(41),其第一端贯穿所述插装孔,所述插柱(41)上设置有腔室(411),所述插柱(41)第一端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与所述腔室(411)相连通的通孔(412);
弹性胀紧组件,所述通孔(412)上设置有所述弹性胀紧组件,所述弹性胀紧组件能够部分外露于所述插柱(41)的外周壁,并抵压于所述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
限位凸缘(44),其环设于所述插柱(41)的外周壁上,所述限位凸缘(44)的下端面抵压于所述连接凸缘(33)的上表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胀紧组件包括:
弹性密封件(42),其密封设置于所述通孔(412)上;
钢珠(43),其容纳于所述通孔(412)内,且位于所述弹性密封件(42)的外侧;
所述第一快插接头(4)插于所述电池模组(3)上时,所述钢珠(43)能够部分伸出于所述插柱(41)的外周壁,以使所述钢珠(43)能够抵压于所述连接凸缘(33)的下表面。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
CN202020922703.0U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2447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2703.0U CN212447084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KR1020217016638A KR102516383B1 (ko) 2020-05-27 2020-08-05 섀시 어셈블리 및 차량
EP20914754.5A EP4159504A1 (en) 2020-05-27 2020-08-05 Chassis assembly and vehicle
JP2021529115A JP7234366B2 (ja) 2020-05-27 2020-08-05 シャーシアセンブリ及び車両
US17/425,973 US11891119B2 (en) 2020-05-27 2020-08-05 Chassis assembly and vehicle
PCT/CN2020/106925 WO2021237937A1 (zh) 2020-05-27 2020-08-05 底盘组件及车辆
US18/542,794 US20240116571A1 (en) 2020-05-27 2023-12-18 Chassis assembly and vehic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2703.0U CN212447084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47084U true CN212447084U (zh) 2021-02-02

Family

ID=74500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22703.0U Active CN212447084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4708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0646A (zh) * 2021-06-25 2021-10-22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仓储式电动车电池包集成结构
CN114464945A (zh) * 2021-12-28 2022-05-10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可脱落锂电池及无人机
CN114734804A (zh) * 2022-03-17 2022-07-12 盐城市步高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电池集成底盘
CN116759715A (zh) * 2023-08-16 2023-09-15 中碳海巢(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端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0646A (zh) * 2021-06-25 2021-10-22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仓储式电动车电池包集成结构
CN113540646B (zh) * 2021-06-25 2023-08-01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仓储式电动车电池包集成结构
CN114464945A (zh) * 2021-12-28 2022-05-10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可脱落锂电池及无人机
CN114464945B (zh) * 2021-12-28 2024-05-03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一种用于无人机的可脱落锂电池及无人机
CN114734804A (zh) * 2022-03-17 2022-07-12 盐城市步高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电池集成底盘
CN114734804B (zh) * 2022-03-17 2024-01-12 盐城市步高汽配制造有限公司 用于新能源车辆的电池集成底盘
CN116759715A (zh) * 2023-08-16 2023-09-15 中碳海巢(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端板
CN116759715B (zh) * 2023-08-16 2023-11-17 中碳海巢(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端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47084U (zh)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CN111516476A (zh) 一种底盘组件及车辆
US20240116571A1 (en) Chassis assembly and vehicle
CN21293475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底盘组件及储能装置
CN111785868B (zh) 储能箱及其控制方法和储能站
US9033078B2 (en)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power-supply battery of a motor vehicle
US9701284B2 (en) System for locking/unlocking an object on a structure having bearing and aligning elements built into the tools
WO2002062613A1 (en) Electrification system for removable vehicle seats
CN113386566A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释放系统
WO2015010285A1 (zh) 中型电动车辆的可拆卸高压隔离结构
KR102503829B1 (ko) 전기차를 위한 하부살수장치
KR20210114625A (ko) 차량의 배터리 탈거 시스템
CN213242974U (zh) 一种水冷接口用浮动安装结构
CN213809395U (zh) 一种水冷接头
KR101645715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팩 케이스
CN210631594U (zh) 一种与整车分离的纯电动物流车电池灭火系统
CN109519629B (zh) 浮动式流体连接插头、插座及包含其的连接器和冷却系统
WO2018051712A1 (ja) 蓄電池モジュール、蓄電池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蓄電装置
CN221041358U (zh) 一种电池包安装平台及电池架
CN210698580U (zh) 消防机器人及其消防机器人底盘
CN221004723U (zh) 氢罐快换系统和车辆
CN219734578U (zh) 管路连接结构、热管理部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N220764744U (zh) 一种应用于无人机的空冷型燃料电池
CN216529036U (zh) 电池包
KR20230040437A (ko) 전기자동차 배터리의 진공결합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