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24979U -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24979U
CN212424979U CN202020808295.6U CN202020808295U CN212424979U CN 212424979 U CN212424979 U CN 212424979U CN 202020808295 U CN202020808295 U CN 202020808295U CN 212424979 U CN212424979 U CN 212424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eed
wire
wheel
conveying
tr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0829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波
李智慧
朱皓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KA-COM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OKA-COM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OKA-COMCO Inc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OKA-COMCO Inc
Priority to CN20202080829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24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24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24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包括感控装置,沿预定传送路径依次设置的驱动装置、段差轮和牵引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释放待传送的线材,所述牵引装置用于牵引被释放的所述线材;所述段差轮用于接收所述驱动装置释放的所述线材并将所述线材输送至所述牵引装置,所述段差轮可根据所述线材的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移动,所述感控装置用于感测所述段差轮的移动状态、并根据所述移动状态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本实用新型有利于提高线材传送的自动化程度。

Description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线材传送,通常是依靠机械力或人力对线材进行拉拽,以使承载线材的承载装置不断释放线材,进而起到传送线材的效果。由于强行拉拽可能导致线材断裂或发生性能变化,现有技术中通常设置有线材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可以以预设释放速度释放线材。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线材的释放装置和牵引装置通常是分立的。当工作人员需要线材以更快速度传输时,需要分别调节牵引装置的牵引速度和驱动装置的释放速度,自动化程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解决现有线材传送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传送结构,包括感控装置,沿预定传送路径依次设置的驱动装置、段差轮和牵引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释放待传送的线材,所述牵引装置用于牵引被释放的所述线材;所述段差轮用于接收所述驱动装置释放的所述线材并将所述线材输送至所述牵引装置,所述段差轮可根据所述线材的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移动,所述感控装置用于感测所述段差轮的移动状态、并根据所述移动状态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另外,所述段差轮包括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位于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牵引装置之间的动滑轮,所述线材从所述动滑轮的第一侧绕于所述动滑轮上。
另外,所述传送结构还包括:滑动槽和复位装置,所述滑动槽水平放置,所述动滑轮可滑动地置于所述滑动槽内,所述复位装置与所述段差轮连接、并向所述段差轮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侧的力。如此,能够保证段差轮能够根据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朝不同的方向移动。
另外,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垂吊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段差轮连接。
另外,所述段差轮的移动路径上包括初始位置和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相对两侧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感控装置包括:控制器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感应模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应模组连接,所述感应模组用于感测所述段差轮是否处于自身所在位置,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感应模组的感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另外,所述感控装置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与所述控制器和所述感应模组连接,所述计时器用于记录距离最近一次检测到所述段差轮的时长,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记录的所述时长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通过设置计时器,使得控制器可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长准确地判断段差轮的状态及进行相应地速度调整。
另外,所述感控装置还包括:计数器,所述计数器的输入端与每一所述感应模组连接,所述计数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计数器用于分别累计每一所述感应模组感测到所述段差轮的次数,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计数器的累计值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另外,所述感应模组包括在所述段差轮移动方向上依次排列的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每一所述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每一所述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另外,所述传送结构还包括:动力装置和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在所述动力装置的控制下选择性地卡锁于所述驱动装置表面或者与所述驱动装置分离,所述动力装置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及所述刹车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刹车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分离。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传送系统,包括上述传送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可根据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移动的段差轮,将驱动装置和牵引装置的速度参数关联到一起。由于段差轮的移动状态由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的速度差决定,因此可以根据感测到的移动状态间接检测释放速度与牵引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对释放速度和/或牵引速度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实现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的自动同步,调高线材传送的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技术的线材传送结构存在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一种传送结构,通过设置与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相关联的段差轮,使得感控装置能够通过感测段差轮的移动状态获知释放速度与牵引速度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而消除速度差,实现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的自动同步。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和图2,图1为传送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传送结构的左视图,传送结构包括驱动装置1和牵引装置3,驱动装置1用于释放待传送的线材2,牵引装置3用于牵引被释放的线材2。
本实施例中,传送结构包括驱动装置1和承载装置21,驱动装置1通过驱动承载装置21实现线材2的释放。具体地,线材2环绕于承载装置21上,承载装置21可绕其轴心转动,驱动装置1包括第一转轮11和第二转轮12,第一转轮11为主动轮,第二转轮12为从动轮,第二转轮12与承载装置21相互咬合,如此,当第一转轮11转动时,与第二转轮12相咬合的承载装置21也会相应绕其轴心转动,当承载装置21的转动方向与线材2的缠绕方向相同时,缠绕于承载装置21上的线材2就会被释放出来。
承载装置21的形状及承载方式、线材2的形态和材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无需进行额外限定。举例来说,承载装置21可以是筒状或平面,线材2可以环绕于承载装置21或堆积于承载装置21表面,线材2在垂直于其传送方向上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方形、圆环形等形状,线材2的材料可以是钢、铜、铝及其合金等多种材料。
本实施例中,牵引装置3包括第三转轮31,第三转轮31与线材2紧密接触,第三转轮31可通过转动带动线材2,进而实现线材2的传送;此外,牵引装置3还包括夹持装置32,夹持装置32夹持线材并移动,以实现对线材的传送。
本实施例中,传送结构包括水平放置的滑动槽5,段差轮4包括可滑动地置于滑动槽5内的一动滑轮,线材2从段差轮4的第一侧绕于段差轮4上;段差轮4与复位装置6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复位装置6包括一垂吊的配重块61、导向轴62以及连接索63,段差轮4经由连接索63与配重块61连接,配重块61可沿贯穿配重块61的导向轴62上下移动,配重块61向段差轮4施加朝向第一侧的拉力,以使段差轮4能够在释放速度大于牵引速度而导致线材2松弛时朝第一侧移动。
本实施例中,段差轮4可根据线材2的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的速度差移动。
具体移动方式如下:
当线材2的释放速度与牵引速度相同时,位于承载装置21和牵引装置3之间的、处于传送路径上的线材2的长度不变,配重块61施加于段差轮4上的力使得段差轮4能够拉紧处于传送路径上的线材2,使得线材2始终处于绷紧的状态,同时,处于传送路径上的线材2对段差轮4的拉力与配重块61对段差轮4的拉力相等使得段差轮4处于平衡状态。如此,能够避免线材2因散落而卡死传送结构的其他部分或与传送结构相邻的其他结构。
参考图3,当线材2的释放速度小于牵引速度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线材长度小于被牵引而出的线材长度,这部分缺少的线材长度需要由处于承载装置21和牵引装置3之间的线材2进行补偿。如此,处于承载装置21和牵引装置3之间的线材2会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缩短,并会对段差轮4施加更大的拉力,此时,处于传送路径上的线材2对段差轮4的拉力大于配重块61对段差轮4的拉力,段差轮4朝一侧移动(移动方向如图示箭头A所示)。
参考图4,当线材2的释放速度大于牵引速度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线材长度大于被牵引而出的线材长度,多余的线材2暂时留在承载装置21和牵引装置3之间。由于位于承载装置21和牵引装置3之间的线材2不断增长,处于传送路径上的线材2对段差轮4的拉力变小,段差轮4在配重块61的拉力作用下朝另一侧移动(移动方向如图示箭头B所示),以使增长后的线材2依旧处于绷紧状态。本实施例中,设置水平放置的滑动槽5,使得段差轮4在滑动槽内滑动,有利于避免段差轮4因受外界因素影响晃动,进而避免段差轮4在晃动时对线材2施加非均匀应力而造成线材性能改变,保证传送出去的线材2性能不受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装置还可以是与段差轮连接的弹簧等,通过弹簧形变的拉力或压力实现复位功能;另外,也可将滑动槽5竖直设置,此时段差轮4的移动方向为竖直方向。当段差轮的移动方向为竖直方向时,可不设置复位装置,仅依靠自身重力以实现复位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线材2在被释放的过程中、与承载装置21分离的点为线材释放点,本实施例中,传送装置还包括第一限位装置101,第一限位装置101位于线材2的释放点与段差轮4连线的靠近滑动槽5的一侧,第一限位装置101用于接收驱动装置1释放的线材2并将线材2传输至段差轮4。如此,有利于减小线材2占据的空间位置,避免线材2在随段差轮4移动而移动的过程中触碰其他结构,保证线材2的安全。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滑动槽5包括初始位置52及位于初始位置52相对两侧的第一位置51和第二位置53,感控装置7包括控制器72和位于第一位置51和第二位置53的感应模组71,控制器72与感应模组71连接,感应模组71用于感测段差轮4是否处于自身所在位置,控制器72用于根据感应模组71的感测结果控制驱动装置1和/或牵引装置3以消除速度差。
举例来说,传送结构处于刚开机状态时,段差轮4处于初始位置52,线材的释放速度与牵引速度相同;在某一时刻,牵引速度增加而释放速度不变,使得段差轮4向第一位置51移动;当段差轮4移动至第一位置51时,处于第一位置51的感应模组71向控制器72上报感测信息以表征感测到段差轮4,控制器72接收到感测信息后根据发出感测信息的感应模组71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段差轮4的牵引速度大于释放速度,进一步地,控制器7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降低牵引速度和/或提高释放速度消除速度差。
本实施例中,传送结构还包括动力装置8和刹车装置9,刹车装置9在动力装置8的控制下选择性地卡锁于驱动装置1的第一转轮11表面或者与第一转轮11分离,动力装置8分别与驱动装置1、牵引装置3及刹车装置9连接,动力装置8用于控制刹车装置9与第一转轮11分离。如此,当动力装置8不再为驱动装置1和牵引装置3提供动力而中止线材传送时,刹车装置9能够自动卡锁住第一转轮11,进而避免承载装置21因打滑而释放出线材2。
本实施例中,传送装置还包括第二限位装置102,第二限位装置102位于第一位置51远离初始位置52和/或第二位置53远离初始位置52的一侧,且位于段差轮4的移动路径上。如此,在牵引速度与释放速度不等而无法进行速度调节,或者线材2意外断裂时,第二限位装置102能够阻拦段差轮4的进一步移动,避免段差轮4滑出滑动槽5。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72可通过一次速度调整消除速度差。举例来说,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各自具有两个可选速度参数且可选速度参数相同,具体地,释放速度具有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两种,牵引速度同样具有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两种。当牵引速度大于释放速度时,仅需要调低牵引速度或调高释放速度即可消除速度差。
本实施例中,感控装置7还包括计时器73,计时器73与控制器72和感应模组71连接,计时器73用于记录距离最近一次感测到段差轮4的时长。也就是说,感应模组71每次检测到段差轮4都会重置计时器73的计时。如此,在控制器72消除释放速度和牵引速度的速度差之后,可以再次调整释放速度和/或牵引速度以使段差轮4朝初始位置52移动,直至第一位置51和第二位置53之间,如此,段差轮4的后续移动状态可表征释放速度和/或牵引速度的速度差。
由于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的差值是确定的,第一位置51和初始位置52之间的距离是确定的,因此从第一位置51移动至初始位置52的时间是确定的,控制器72可在控制段差轮4移动预设时间后消除速度差,以使段差轮4准确处于初始位置52。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移动状态受到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影响的段差轮4,使得能够通过感测段差轮4的移动状态确定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进而通过调整牵引速度和/或释放速度消除速度差,以实现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自动同步。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传送结构,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传送结构还包括计数器,计数器用于分别累计每一感应模组感测到段差轮的次数。以下将结合图6进行详细说明,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结构示意图。与上一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结构,可参考上一实施例的相应说明,以下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从段差轮移动至具有感应模组271的第一位置到控制器272调整牵引速度或释放速度之间存在时间差,在该时间差内,段差轮移动至第一位置远离初始位置的一侧。在控制器272调整牵引速度或释放速度以使段差轮回到初始位置时,第一位置的感应模组271会再次感测到段差轮,此时第一位置的感应模组271的累计值为2,且不需要控制器272进行速度调整。由上述内容可知,当某一位置的的感应模组271的累计值为偶数时,控制器272不对牵引速度或释放速度进行调整,以使段差轮能够回到初始位置上。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计数器274,避免段差轮在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触发控制器272的速度调节,有利于保证段差轮能够回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进而使感应模组271的感测信息能够有效表征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传送结构,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感应模组包括在段差轮移动方向上依次排列的多个传感器,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可选速度参数具有至少三种。以下将结合图7进行详细说明,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传送结构示意图。与上一方法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结构,可参考上一实施例的相应说明,以下不做赘述。
本实施例中,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可选速度参数相同且具有至少三种,段差轮34移动至某一传感器处与控制器调整牵引速度和/或释放速度之间不存在时间差。
举例来说,初始位置352的一侧具有位于第一位置354、第二位置355以及位于第三位置356的传感器,当第一位置354的传感器371感测到段差轮34时,控制器第一次调整牵引速度和/或释放速度。
若第一次速度调整已经消除速度差,则段差轮34处于第一位置354,第一位置354的传感器371会持续上报感测到段差轮34的信息。如此,当计时器所记录的时长在被重置前等于传感器371相邻两次上报感测信息的时间间隔时,则可以认为速度差已经消除。此时,控制器可以再次进行速度调整,以使段差轮34回到初始位置。
若第一次速度调整未消除速度差,段差轮34将继续移动至第二位置355,处于第二位置355的传感器371上报感测到段差轮34的信息,控制器第二次降低牵引速度和/或提高释放速度;若第二次速度调整已经消除速度差,则控制器可再次进行速度调整,以使段差轮34回到初始位置352。
在回到初始位置352的过程中,当段差轮34经过第二位置355时,第二位置355的传感器371是偶数次感测到段差轮34,此时控制器不进行速度调整动作;在段差轮34经过第一位置354后,控制器根据计时器记载的时长再次进行速度调整以消除速度差,使得段差轮34停留在初始位置352。
本实施例中,感应模组包括在段差轮34移动方向上的多个传感器,以实现多次感测和相应地速度调整,进而使得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能够自动同步。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传送系统,包含上述传送结构。
本实施例中,传送系统的线材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能够自动同步,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自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传送结构,包括感控装置,沿预定传送路径依次设置的驱动装置、段差轮和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释放待传送的线材,所述牵引装置用于牵引被释放的所述线材;
所述段差轮用于接收所述驱动装置释放的所述线材并将所述线材输送至所述牵引装置,所述段差轮可根据所述线材的牵引速度和释放速度的速度差移动,所述感控装置用于感测所述段差轮的移动状态、并根据所述移动状态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段差轮包括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位于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牵引装置之间的动滑轮,所述线材从所述动滑轮的第一侧绕于所述动滑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滑动槽,所述滑动槽水平放置,所述动滑轮可滑动地置于所述滑动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位于所述线材的释放点与段差轮连线的靠近所述滑动槽的一侧,所述限位装置用于接收所述驱动装置释放的所述线材、并将所述线材传输至所述段差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与所述段差轮连接、并向所述段差轮施加朝向所述第一侧的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包括:垂吊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所述段差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段差轮的移动路径上包括初始位置和位于所述初始位置相对两侧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感控装置包括:控制器及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的感应模组,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感应模组连接,所述感应模组用于感测所述段差轮是否处于自身所在位置,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感应模组的感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模组包括在所述段差轮移动方向上依次排列的多个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每一所述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每一所述传感器的感测结果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和/或所述牵引装置以消除所述速度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动力装置和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在所述动力装置的控制下选择性地卡锁于所述驱动装置表面或者与所述驱动装置分离,所述动力装置分别与所述驱动装置、所述牵引装置及所述刹车装置连接,所述动力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刹车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分离。
10.一种传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结构。
CN202020808295.6U 2020-05-14 2020-05-14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Active CN212424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8295.6U CN212424979U (zh) 2020-05-14 2020-05-14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08295.6U CN212424979U (zh) 2020-05-14 2020-05-14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24979U true CN212424979U (zh) 2021-01-29

Family

ID=74286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08295.6U Active CN212424979U (zh) 2020-05-14 2020-05-14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249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0380A (zh) * 2020-05-14 2020-07-31 上海和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70380A (zh) * 2020-05-14 2020-07-31 上海和科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7148B (zh) 一种电缆绕线的输送张力自动调节装置
CN212424979U (zh)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CN203568590U (zh) 切割钢丝万能收线机恒张力装置
KR101781320B1 (ko) 케이블 권취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케이블 권취방법
WO2020164205A1 (zh) 一种系留无人机收放线缓冲结构及其工作方法
WO2015100668A1 (zh) 驱动轮组、储线架、导轮架、牵引机构及输送机构
CN110212457A (zh) 电缆敷设装置
TWI619665B (zh) Tension closed cycle automatic adjustment mechanism
CN102336348A (zh) 一种存线装置
CN111470380A (zh) 传送结构及传送系统
JPS63267668A (ja) 貯蔵ローラからケーブルをケーブル大量生産機械へ供給するための装置
CN104082916B (zh) 放链定寸下止机
CN106005536B (zh) 一种食用菌菌棒供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211338102U (zh) 一种薄膜收卷缓冲装置
EP3255002B1 (en) Tensioning device
CN109230743A (zh) 一种柔软布料放卷结构及控制方法
CN212760411U (zh) 一种钢丝生产拉丝防乱线装置
CN109052064B (zh) 一种绞线车装置
CN211594590U (zh) 一种适用于拉链卷带机的排线机构
CN106395457B (zh) 一种纺织设备用收料装置
CN203922655U (zh) 一种自动落卷机支架上下移动装置
CN206088485U (zh) 一种纺织设备用收料装置
CN214831020U (zh) 一种电线电缆快速编织装置
CN207372179U (zh) 一种亮片冲压机
CN113636412A (zh) 可调线材张力的储线、收线系统及线材张力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