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12243U - 一种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12243U
CN212412243U CN202020847386.0U CN202020847386U CN212412243U CN 212412243 U CN212412243 U CN 212412243U CN 202020847386 U CN202020847386 U CN 202020847386U CN 212412243 U CN212412243 U CN 212412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terminal
terminals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84738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84738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12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12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12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通过绝缘本体的上收容槽的导引部导引上端子的被导引部使得上端子从与下端子以无接触方式从第一位置向前且斜向下滑移至第二位置,使得所述第一位置时上端子的上接触部的下表面高于下端子的下尾部的上表面,第二位置时上端子的上接触部的下表面低于下端子的下尾部的上表面,从而使得上端子的上尾部和下端子的下尾部可以预先弯折成型且上下端子彼此之间安装无干涉。

Description

一种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制造工序简单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其为习知的一种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一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一基部10’,基部10’的下表面作为安装面,用以安装于电路板,自所述基部10’向前延伸一舌板11’,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上排端子2’的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上固定部20’,位于上固定部20’前方的一上接触部21’和自上固定部20’弯折向下延伸再弯折水平延伸的一上焊接部 22’,下排端子3’的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下固定部30’,位于下固定部30’前方的一下接触部31’,自下固定部30’弯折向上延伸再弯折水平延伸的一下焊接部32’,上接触部21’和下接触部31’分别显露于舌板11’的上下板面,所述上固定部20’、下固定部30’固定于基部10’内用以对应固定上排端子2’、下排端子3’,所述上焊接部22’和所述下焊接部32’显露于所述基部10’用以与电路板电性焊接。
请参阅图1,为了满足电连接器100’薄型化的趋势,将所述电连接器100’做成可以安装于电路板边缘的结构,请参阅图2,为了减小高度,将电连接器100’后端尺寸减小,将电连接器100’的前端的部分相对于电路板的下沉,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 100’安装于电路板时的高度可以相对减小,而电连接器100’的整体高度减小了,那么随之上下两排的整体高度也要做相应的减小,所述上接触部21’、所述下焊接部32’、所述上焊接部22’沿着前后方向依次间隔且沿着前后方向具有重叠的部分,从而使得在电连接器100’后端,上下两排端子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应地减小,从而实现电连接器 100’的小型化。
但是,由于上接触部21’、下焊接部32’、上焊接部22’沿着前后方向重叠,在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安装时遇到了问题,请参阅图2,如果先安装下排端子3’,则将上排端子2’插入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所述上排端子2’的上接触部21’会被下排端子3’的下焊接部32’的阻挡,从而不能安装至正确的位置。请参阅图3,如果先安装上排端子2’,那么下排端子3’插入绝缘本体1’的过程中,所述下排端子3’的下焊接部32’由于上排端子2’的上焊接部22’的止挡,也不能安装至正确的位置。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将上排端子2’和下排端子3’安装于正确位置后,再将上焊接部22’向下弯折设置至与上接触部21’沿着前后方向重叠,将下焊接部 32’向上弯折设置至与上接触部21’沿着前后方向重叠。
但是在端子安装于绝缘本体1’后,再将上焊接部22’和下焊接部32’弯折的技术方案,工序繁琐,制造不易,且容易造成焊接部的精度不良,易产生不良品。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通过绝缘本体的上收容槽的导引部导引上端子的被导引部使得上端子从与下端子以无接触方式从第一位置向前且斜向下滑移至第二位置,使得所述第一位置时上端子的上接触部的下表面高于下端子的下尾部的上表面,第二位置时上端子的上接触部的下表面低于下端子的下尾部的上表面,从而使得上端子的上尾部和下端子的下尾部可以预先弯折成型且上下端子彼此之间安装无干涉。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沿着前后方向分别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元件和一第二电性元件,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多个上收容槽和多个下收容槽,每一所述上收容槽向后开口且向前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上板面,每一所述下收容槽向后开口且向前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下板面,所述上收容槽内具有一导引部;多个上端子,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上收容槽内,每一所述上端子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上接触部和一上尾部,所述上端子位于所述上收容槽的最终安装位置时,所述上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板面,用以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电性接触,所述上尾部向后显露出所述基部,用以与所述第二电性元件电性接触,所述上端子进一步具有一被导引部,沿着前后方向位于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上尾部之间;多个下端子,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下收容槽内,每一所述下端子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下接触部和一下尾部,所述下端子位于所述下收容槽的最终安装位置时,所述下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下板面,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电性接触,所述下尾部向后显露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电性元件电性接触,且所述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高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高于所述上尾部的上表面;所述下端子位于对应的最终安装位置后,所述上端子自后向前插入对应的所述上收容槽内,在所述上端子插入的过程中,所述上端子向前位移至一第一位置,所述被导引部与所述导引部接触,所述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低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低于所述上尾部的上表面,所述导引部导引所述被导引部向前且斜向下位移至一第二位置,所述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高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高于所述上尾部的上表面,自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上端子和所述下端子之间无接触。
进一步,每一所述上端子具有一上固定部,沿着前后方向位于所述被导引部和所述上尾部之间。
进一步,所述上固定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凸设突部,所述上收容槽内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卡槽,用以收容对应的所述突部,
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突部未进入所述卡槽内且相对高于所述卡槽,
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引部与所述被导引部无接触,所述突部未进入所述卡槽内且与所述卡槽沿着水平方向对准,
所述上端子沿着水平方向自所述第二位置向前位移至所述上端子的最终安装位置,所述突部向前水平位移至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所述上收容槽的上内壁具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一个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所述导引部,所述上端子具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一部分,该部分形成所述被导引部,所述导引部的倾斜形状与所述被导引部的倾斜形状相符。
进一步,所述上端子具有一上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部的所述上收容槽内,自所述上固定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所述被导引部,自所述被导引部向前水平延伸形成所述上接触部,自所述上固定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上尾部,所述上尾部末端向后水平延伸设置,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上尾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所述下端子具有一下固定部,自所述下固定部向前水平延伸形成所述下接触部,自所述下固定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下尾部,所述下尾部末端水平延伸,且所述上接触部、所述下尾部、所述上尾部前后依次间隔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一个所述上端子和一个所述下端子沿着竖直方向对应设置,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下接触部的竖直上方,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接触部沿着上下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所述上固定部位于所述下尾部末端的竖直上方,所述下尾部末端与所述上固定部沿着竖直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进一步,自所述基部的下表面向上凹设一凹腔,所述上尾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下尾部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凹腔内。
进一步,所述上尾部的末端、所述下尾部的末端均分别与所述凹腔的沿着凹设方向的底面之间形成一间隙。
进一步,所述上收容槽的后端具有一让位孔,所述让位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的后表面且向下连通所述凹腔,所述上尾部的部分自所述让位孔延伸进入所述凹腔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上端子和下端子插入绝缘本体之前,预先将上尾部、下尾部设置成预先理想的形状,使得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高于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高于上尾部的上表面,保证了上尾部和下尾部的尺寸精度,增加电连接器生产良品率,在下端子安装于下收容槽后,上端子自后向前插入上收容槽内,上端子在插入的过程中具有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在位于第一位置时,下尾部的上表面低于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低于上尾部的下表面,导引部与被导引部接触,通过导引部导引被导引部,导引上端子从第一位置向前且斜向下位移至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时,下尾部的上表面高于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高于上尾部的下表面,自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上端子和下端子之间无接触,即使在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高于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高于上尾部的上表面,上端子在插入过程中也不会受到下端子的止挡,在保证了上尾部和下尾部的安装精度,同时又减少了安装工序,有利节约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中上下端子处于最终安装状态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中,先安装后下端子后安装上端子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中,先安装后上端子后安装下端子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中的电连接器的上端子未插入绝缘本体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电连接器的上端子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4中的电连接器的上端子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4中的电连接器的上端子处于最终安装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6中沿着A箭头方向的视图;
图10为图7中沿着B箭头方向的视图;
图11为图8中沿着C箭头方向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基部10’ 舌板11’
上排端子2’ 上固定部20’ 上接触部21’ 上焊接部22’
下排端子3’ 下固定部30’ 下接触部31’ 下焊接部32’
电连接器100
绝缘本体1 基部10 舌板11 保护壁12 安装面101
凹腔102 上板面111 下板面112 凸部13 上收容槽14
导引部140 让位孔141 卡槽142 下收容槽15 第三收容槽16
下端子2 下固定部20 下接触部21 下尾部22 第一间隙23
上端子3 上固定部30 突部301 上接触部31 上尾部32
被导引部33 第二间隙34 第一距离L1 第二距离L2
第三端子4
固定金属件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4,此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电连接器100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纵长延伸的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设于绝缘本体1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未图示,以下同)和一电路板(未图示,以下同),两个固定金属件5设于绝缘本体1 的左右两端,用以将所述绝缘本体1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具有左右纵长设置的一基部10,所述绝缘本体1前端具有左右纵长延伸的一舌板11和围绕所述舌板11的左右两侧以及下侧的一保护壁12,自基部10向前水平凸伸形成所述舌板11,所述保护壁12向后连接所述基部10。所述基部10的下表面作为所述绝缘本体1的一安装面101,向下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所述舌板11的部分相对低于所述安装面101用以减小所述电连接器100 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高度。自所述安装面101向上凹设形成左右纵长设置的一凹腔102,所述凹腔102沿着其凹设的方向形成一底面。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舌板11具有一上板面111和一下板面,所述上板面111 高于所述安装面101,所述下板面低于所述安装面101。自所述上板面111向上凸伸一凸部13,所述凸部13相对于所述舌板11前后方向的中心线偏向一侧设置。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上收容槽14,沿着左右方向呈一排设置,自所述基部10的后表面向前延伸,穿过所述基部10至所述舌板11,且向上贯穿所述上板面111,一排所述上收容槽14的数量为23个,23个所述上收容槽14分别位于所述凸部13的左右两侧,其中,所述凸部13的一侧具有7个上收容槽14,所述凸部 13的另一侧具有15个上收容槽14。
请参阅图3和图4,位于所述基部10内每一所述上收容槽14具有一导引部140、一让位孔141和两个卡槽142,每一所述导引部140为设于对应的所述上收容槽14的上内壁的一个倾斜面,其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每一所述让位孔141设于对应的所述上收容槽14的下内壁,所述让位孔141向下贯穿所述下内壁,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10的后表面,两个所述卡槽142分别设于每一所述上收容槽14的左右两侧内壁,每一所述卡槽142自对应的所述上收容槽14的侧内壁凹设形成。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多个下收容槽15,沿着左右方向呈一排设置,自所述基部10的后表面向前延伸,穿过所述基部10至所述舌板11,且向下贯穿所述下板面,一排所述下收容槽15的数量为40个。一排所述上收容槽14和一排所述下收容槽15于所述绝缘本体1呈上下两排设置。
请参阅图4和图5,所述绝缘本体1进一步具有多个第三收容槽16,沿着左右方向排成一排,一排所述第三收容槽16的数量位6个,一排所述第三收容槽16设于一排所述上收容槽14的上方,自所述基部10的后表面向前延伸至所述凸部13,且向上贯穿所述凸部13的上表面。
请参阅图4,多个所述端子包括一排上端子3、一排下端子2和一排第三端子4,一排所述上端子3的数量为23个,一排所述下端子2的数量为40个,一排所述第三端子 4的数量为6个,在本实施例中中,所述电连接器100为SAS连接器,其端子的排布模式与标准的SAS连接器相同。
请参阅图4、图5和图8,每一所述下端子2自后向前插入对应的一个所述下收容槽15内,在每一所述下端子2向前插入所述下收容槽15之前,每一所述下端子2的形状冲压成一个理想形状,每一所述下端子2的理想形状如下:每一所述下端子2具有一下固定部20,固定于所述基部10内的所述下收容槽15,自所述下固定部20向前水平延伸一下接触部21,自所述下固定部20弯折向上竖直延伸再向后水平延伸形成一下尾部 22。每一所述下端子2自后向前插入对应的一个所述下收容槽15内,所述下端子2在对应的所述下收容槽15的最终安装位置时,下固定部20固定于所述基部10内的所述下收容槽15,所述下接触部21设于所述舌板11内的所述下收容槽15,向下显露于所述下板面,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的触头电性接触,所述下尾部22显露于所述基部10用以向下表面焊接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一排所述下端子2形成沿着左右方向排列的一排所述下尾部22,每一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收容于所述凹腔102内,且所述下尾部22 水平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安装面101位于同一平面,有利于所述下尾部2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表面焊接,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凹腔102的底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以提供所述下尾部22向上缓冲变形的空间。
请参阅图4、图5和图8,每一所述上端子3自后向前插入对应的一个所述上收容槽14内,在每一所述上端子3向前插入所述上收容槽14之前,每一所述上端子3的形状冲压成一个理想形状,每一所述上端子3的理想形状如下:所述上端子3具有水平延伸的一上固定部30,自所述上固定部30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凸设一突部301,自所述上固定部30弯折向下竖直延伸再向后水平延伸形成一上尾部32,自所述上固定部30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一被导引部33,自所述被导引部33向前水平延伸一上接触部31,所述上接触部31和所述上尾部32位于同一水平面,有利于降低所述上端子3的整体高度。每一所述上端子3自后向前插入对应的一个上收容槽14内,所述上端子3在对应的所述上收容槽14的最终安装位置时,所述上固定部30位于所述基部10内的所述上收容槽14,每一所述突部301与对应的一个卡槽142卡接,用以固定所述上端子3,所述上接触部31位于所述舌板11内的所述上收容槽14,显露于所述上板面111,用以接触所述对接连接器的触头,所述上尾部32的竖直部分收容于所述让位孔141,所述上尾部 32的水平部分收容于所述凹腔102内,所述上尾部3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向下抵接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用以表面焊接,所述上尾部3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凹腔102的底面之间形成一第二间隙34,用以提供所述上尾部32向上缓冲变形的空间,所述第二间隙34等于所述第一间隙。
请参阅图4、图5和图8,在所述上端子3和所述下端子2的最终安装位置,每一个上端子3向下竖直对应一个下端子2,上下对应的所述上接触部31和所述下接触部21 沿着上下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L1,所述上固定部30位于对应的所述下尾部22水平部分的竖直上方,所述下尾部22水平部分与所述上固定部30沿着竖直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L2,所述第二距离L2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从而降低了上下两排端子沿着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整体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整体高度,所述上接触部31、所述上尾部32和所述下尾部22依次前后间隔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省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安装空间。其中,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的下表面、所述上尾部32的水平部分的下表面以及所述安装面101 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有利于所述上尾部32和所述下尾部22的焊接安装平面度,有利于所述端子安装精度。
请参阅图5、图6、图7和图8,先将下排所述端子的每一所述下端子2自后向前安装至所述下端子2的最终安装位置,然后再将一排所述上端子3的每一所述上端子3自后向前插入所述上收容槽14内,所述上端子3在插入所述上收容槽14的过程中,沿着时间先后顺序依次定义了一第一位置、一第二位置、和最终安装位置。
请参阅图6和图9,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上接触部31向前越过所述导引部140,所述被导引部33与所述导引部140接触,所述导引部140和所述被导引部33的倾斜形状相符,两者相互贴合,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低于所述上接触部31的下表面和低于所述上尾部3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所述突部301未进入所述卡槽142内且相对高于所述卡槽142。
请参阅图7、图8、图10和图11,所述上端子3自所述第一位置向前推移,所述导引部140导引所述被导引部33向前且向下倾斜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引部140与所述被导引部33无接触,所述突部301未进入所述卡槽142内且与所述卡槽142沿着水平方向对准。所述上端子3沿着水平方向自所述第二位置向前位移,所述上端子3向前水平位移至最终安装位置,所述突部301向前水平位移至所述卡槽142 内,与所述卡槽142相互卡持固定。通过所述导引部140导引所述被导引部33,所述上端子3自所述第一位置向前且斜向下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上端子3和所述下端子2之间无接触,从而使得所述上端子3在插入过程中不会受到所述下端子2 的止挡,预先弯折设置的所述上尾部32和所述下尾部22的保障了安装精度,同时又减少了安装工序,有利节约时间。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导引部140导引所述被导引部33向前且斜向下位移,所述上固定部30设于所述被导引部33之后,且在所述导引部140导引所述被导引部33的过程中,所述上固定部30的两侧突部301 均未进入对应的所述卡槽142内,使得所述被导引部33的位移过程可以不会受到绝缘本体1的额外干涉力,保证了导引过程的顺利进行。
请参阅图4,一排所述第三端子4自后向前安装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6内,所述第三端子4的前端显露于所述凸部13的上表面与对接连接器的触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端子4的后端显露于所述基部10用以与所述电路板表面焊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上接触部31向前越过所述导引部140,所述被导引部33与所述导引部140接触,所述导引部140和所述被导引部33的倾斜形状相符,两者相互贴合,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低于所述上接触部31的下表面和低于所述上尾部3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通过所述导引部140导引所述被导引部33,所述上端子 3自所述第一位置向前且斜向下位移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高于所述上接触部31的下表面和高于所述上尾部3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所述上端子3和所述下端子2之间无接触,从而使得所述上端子3在插入过程中不会受到所述下端子2的止挡,预先弯折设置的所述上尾部32和所述下尾部22的保障了安装精度,同时又减少了安装工序,有利节约时间。
2、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凹腔102的底面之间具有一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用以提供所述下尾部22向上缓冲变形的空间,所述上尾部32的水平部分的上表面与所述凹腔102的底面之间形成一第二间隙34,用以提供所述上尾部32向上缓冲变形的空间。
3、每一所述上尾部32的水平部分收容于所述凹腔102内,所述上尾部3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向下抵接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用以表面焊接,每一所述下尾部22的水平部分收容于所述凹腔102内,所述下尾部2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向下抵接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用以表面焊接,且上尾部32的水平部分的下表面、下尾部22水平部分的下表面与所述安装面101位于同一平面,从而有利于所述上尾部32和所述下尾部22的焊接安装平面度,有利于所述端子安装精度。
4、上下对应的所述上接触部31和所述下接触部21沿着上下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L1,所述上固定部30位于对应的所述下尾部22水平部分的竖直上方,所述下尾部 22水平部分与所述上固定部30沿着竖直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L2,所述第二距离L2 小于所述第一距离L1,从而降低了上下两排端子沿着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整体降低了所述电连接器100安装于所述电路板的整体高度,所述上接触部31、所述上尾部32和所述下尾部22依次前后间隔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结构紧凑,有利于节省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安装空间。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沿着前后方向分别电性连接一第一电性元件和一第二电性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一舌板,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多个上收容槽和多个下收容槽,每一所述上收容槽向后开口且向前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上板面,每一所述下收容槽向后开口且向前延伸至所述舌板的下板面,所述上收容槽内具有一导引部;
多个上端子,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上收容槽内,每一所述上端子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上接触部和一上尾部,所述上端子位于所述上收容槽的最终安装位置时,所述上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上板面,用以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电性接触,所述上尾部向后显露出所述基部,用以与所述第二电性元件电性接触,所述上端子进一步具有一被导引部,沿着前后方向位于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上尾部之间;
多个下端子,对应安装于多个所述下收容槽内,每一所述下端子的前后两端分别具有一下接触部和一下尾部,所述下端子位于所述下收容槽的最终安装位置时,所述下接触部显露于所述舌板的下板面,与所述第一电性元件电性接触,所述下尾部向后显露于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电性元件电性接触,且所述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高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下表面,相对高于所述上尾部的下表面;
所述下端子位于对应的最终安装位置后,所述上端子自后向前插入对应的所述上收容槽内,在所述上端子插入的过程中,所述上端子向前位移至一第一位置,所述被导引部与所述导引部接触,所述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低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低于所述上尾部的上表面,所述导引部导引所述被导引部向前且斜向下位移至一第二位置,所述下尾部的上表面相对高于所述上接触部的下表面和相对高于所述上尾部的上表面,自所述第一位置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上端子和所述下端子之间无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上端子具有一上固定部,沿着前后方向位于所述被导引部和所述上尾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固定部的左右两侧分别向外凸设突部,所述上收容槽内的左右两侧分别具有卡槽,用以收容对应的所述突部,
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突部未进入所述卡槽内且相对高于所述卡槽,
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导引部与所述被导引部无接触,所述突部未进入所述卡槽内且与所述卡槽沿着水平方向对准,
所述上端子沿着水平方向自所述第二位置向前位移至所述上端子的最终安装位置,所述突部向前水平位移至所述卡槽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收容槽的上内壁具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一个倾斜面,该倾斜面形成所述导引部,所述上端子具有向前且向下倾斜的一部分,该部分形成所述被导引部,所述导引部的倾斜形状与所述被导引部的倾斜形状相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具有一上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基部的所述上收容槽内,自所述上固定部向前且向下倾斜延伸形成所述被导引部,自所述被导引部向前水平延伸形成所述上接触部,自所述上固定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上尾部,所述上尾部末端向后水平延伸设置,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上尾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子具有一下固定部,自所述下固定部向前水平延伸形成所述下接触部,自所述下固定部向后弯折延伸形成所述下尾部,所述下尾部末端水平延伸,且所述上接触部、所述下尾部、所述上尾部前后依次间隔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上端子和一个所述下端子沿着竖直方向对应设置,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下接触部的竖直上方,所述上接触部和所述下接触部沿着上下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所述上固定部位于所述下尾部末端的竖直上方,所述下尾部末端与所述上固定部沿着竖直方向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小于所述第一距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基部的下表面向上凹设一凹腔,所述上尾部的至少部分和所述下尾部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凹腔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尾部的末端、所述下尾部的末端均分别与所述凹腔的沿着凹设方向的底面之间形成一间隙。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收容槽的后端具有一让位孔,所述让位孔向后贯穿所述基部的后表面且向下连通所述凹腔,所述上尾部的部分自所述让位孔延伸进入所述凹腔内。
CN202020847386.0U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电连接器 Active CN212412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47386.0U CN212412243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847386.0U CN212412243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12243U true CN212412243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3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847386.0U Active CN212412243U (zh) 2020-05-19 2020-05-19 一种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122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81830Y (zh) 电连接器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1525338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具有该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112952428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230396012A1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pair
CN111029826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7938687B2 (en) Compact stacked card edge connector assembly
CN210866579U (zh) 电连接器
CN212412243U (zh) 一种电连接器
US8454380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US6971923B1 (en) Cable en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organizer
CN214254922U (zh) 电连接器
CN214754451U (zh) 电连接器
CN214313631U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6780063B2 (en) Wire connected modular jack and assembling method
CN104810648A (zh) 电连接器
CN111952748B (zh) 卡缘连接器
CN110247214B (zh) 电连接器
TWI723759B (zh) 電連接器
CN210111175U (zh) 电连接器
CN112366484A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TWI701872B (zh) 電連接器組合、電子裝置組合及外部設備
CN110289510B (zh) 电连接器
CN219498410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