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9841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98410U
CN219498410U CN202320209752.3U CN202320209752U CN219498410U CN 219498410 U CN219498410 U CN 219498410U CN 202320209752 U CN202320209752 U CN 202320209752U CN 219498410 U CN219498410 U CN 219498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area
cantilever
stopping
contact
electrical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097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侑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097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98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98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98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自所述本体的前表面向后凹设对接腔,供一对接元件插入,所述本体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收容槽;多个接地端子和信号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每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区,所述第一接触区进入所述对接腔中与所述对接元件抵接;每一接地端子具有的一悬臂,自悬臂向上延伸形成一弹臂,悬臂具有第二接触区,弹臂具有第三接触区,所述第二接触区进入所述对接腔中与所述对接元件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向前和向后均超过所述第一接触区;所述第三接触区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且抵接收容槽的背向对接腔的内壁,于上下方向,所述第三接触区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的投影内。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改善信号串扰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习知的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一本体,本体具有自前向后凹设的一插接腔,供一电子卡向后插入,多个信号端子及多个接地端子分别固定于所述本体中,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左右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呈弧形且显露于所述插接腔,当所述电子卡插入插接腔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与所述电子卡的金属指沿上下方向抵接,由于制造公差,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不可能完全对齐,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接触部有可能稍微向前或向后超出第二接触部,由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呈弧形,故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金属指上下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使得多个信号端子的第一接触部通过该间隙产生信号串扰,影响信号端子的传输信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接地端子与对接元件稳定接触且对信号端子更好地屏蔽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自所述本体的前表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所述对接腔具有一后表面,所述对接腔供一对接元件向后插入,所述本体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位于所述后表面的前方;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信号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每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区;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悬臂,自悬臂向上延伸形成一弹臂,悬臂具有第二接触区,弹臂具有第三接触区,所述第一接触区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分别进入所述对接腔中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抵接所述对接元件,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区呈弧形,且所述第二接触区呈平面以使所述第二接触区与所述对接元件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向前和向后均超过所述第一接触区;所述第三接触区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且抵接收容槽的背向对接腔的内壁,于上下方向所述第三接触区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的投影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触区与所述后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6.5°,且小于等于90°。
进一步,所述悬臂包括一接触段以及连接所述接触段与所述弹臂的一连接段,所述第二接触区设在所述接触段,沿上下方向所述接触段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段的宽度。
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设有所述收容槽,自所述悬臂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下活动地限位于所述导电单元中,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基部和连接基部的一导接部,基部固定于本体,导接部用于导接一电路板,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基部分体设置,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基部通过所述导电单元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接地端子自前向后组装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限位部具有一第一面和自第一面后端向下延伸的一第二面,所述导电单元对应每一限位部具有一导引面和自导引面向后延伸一第一限位面及自第一限位面向下延伸的一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二面前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所述悬臂的上端形成一第一挡止部,自所述第一挡止部向下延伸一第二挡止部,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一挡止面和一第二挡止面,所述第一挡止面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下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挡止部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挡止面挡止所述第二挡止部向前或向后移动。
进一步,自所述悬臂向下延伸一延伸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还具有前后迂回延伸形成可上下伸缩的一迂回部,所述迂回部连接所述延伸部,所述悬臂的后端和所述迂回部的下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连料部。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悬臂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弹臂与所述悬臂的连接处前方,所述迂回部自所述延伸部先向后延伸再向前延伸;所述本体设有一止位面,所述止位面位于所述延伸部下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所述本体包括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设有所述收容槽,收容所述信号端子的收容槽的左右内壁左右背向凹设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所述对接腔。
进一步,信号端子具有一固定部,所述本体包括一导电单元,固定部被一绝缘块包覆且收容于导电单元中,所述绝缘块设有通槽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块,所述固定部显露于通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第二接触区向前和向后均超过所述第一接触区,故在接地端子及信号端子插入所述本体时所需精度会降低,只需将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组装到位即可,无需像背景技术高精度要求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对齐,也能保持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接触区遮蔽所述第一接触区,保证接地端子左右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不会相互串扰;同时所述第三接触区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的投影内,所述第三接触区抵接收容槽的背向对接腔的内壁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会作用在所述第二接触区,使得所述第二接触区与所述对接元件形成稳定的面接触,保证所述第二接触区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不存在间隙,所述接地端子可更好的屏蔽所述信号端子的接触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插入对接元件后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插入对接元件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描述的准确性,本文凡是涉及方向,其中X轴的延伸方向为前后方向(其中X轴正向为前),Y轴的延伸方向为左右方向(其中Y轴正向为右),Z轴的延伸方向为上下方向(其中Z轴正向为上)。
如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200和一电路板30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200为一电子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200也可以为对接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一本体1,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第一排端子2,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第二排端子3以及盖设于所述本体1后侧的一屏蔽片4。所述第一排端子2包括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布的信号端子2S和接地端子2G,在本实施例中,信号端子2S和接地端子2G均为下料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信号端子2S和接地端子2G也可以不是下料成型),多个信号端子2S为多对差分信号端子,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接地端子2G(在其他实施例中,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1,图2所示,所述本体1为多件式(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本体1也可以为一件式),包括一导电单元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单元a由导电塑胶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单元a也可由其他导电材料制成)以及一绝缘单元b;所述导电单元a自上向下组装于所述绝缘单元b,所述导电单元a与所述绝缘单元b共同围成一对接腔11,所述对接腔11自所述本体1的前表面向后凹设形成,供所述对接元件200向后组装于所述对接腔11中,所述对接腔11具有一后表面111,所述导电单元a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第一收容槽12和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第二收容槽13,所述第一收容槽12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3位于所述后表面111的前方,所述第一收容槽12和所述第二收容槽13连通所述对接腔11且位于所述对接腔11的正上方,所述信号端子2S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所述接地端子2G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13中,所述第一收容槽12的左右内壁左右背向凹设形成避让空间121,所述避让空间121连通所述对接腔11;所述第二收容槽13设有一第一挡止面131和一第二挡止面132,所述导电单元a对应每一接地端子2G设有一导引面14和自所述导引面14向后延伸的一第一限位面15及自第一限位面15后端向下延伸的一第二限位面16;所述绝缘单元b设有多个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第三收容槽17,所述第三收容槽17连通所述对接腔11且位于所述对接腔11的正下方,所述第二排端子3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第三收容槽17中。
如图1,图3所示,每一信号端子2S包括一固定部21、进入所述对接腔11中的一接触部22、以及露出所述本体1的一导通部23,所述导通部23用于与所述电路板300导接,所述接触部22的底面具有一第一接触区221,所述第一接触区221沿前后方向呈弧形,所述第一接触区221用于在上下方向与所述对接元件200抵接。对于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而言,其两个固定部21之间的距离小于其两个接触部22之间的距离。
如图1,图4所示,每一接地端子2G具有一悬臂21',所述悬臂21'包括一接触段211'和一连接段212',一第二接触区2111’设在所述接触段211'用于与所述对接元件200形成面接触,所述接触段211'上下方向的宽度W1大于所述连接段212'上下方向的宽度W2,增强所述接触段211'的强度,防止所述接触段211'在冲压成型的过程中,由于所述接触段211'的强度不够而被冲头冲弯;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呈平面,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后表面11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6.5°,且小于等于90°(如图4所示,86.5°≦α≦90°,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88°),保证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的接触面之间的夹角不会过大而造成的插拔力增大,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向前和向后均超过所述第一接触区221;所述悬臂21'的上端形成一第一挡止部22',所述第一挡止面131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22'的下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挡止部22'向下移动,自所述第一挡止部22'前端向下延伸一第二挡止部23',所述第二挡止面132位于所述第二挡止部23'的后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二挡止部23'向后移动,且所述第一挡止部2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导电单元a的上表面;所述连接段212'向前连接所述接触段211',自所述连接段212'向上连接一弹臂24',所述弹臂24'向前延伸进入所述第二收容槽13中,所述弹臂24'的自由末端向上凸伸一凸包241',一第三接触区2411'设在所述凸包241',用于抵接所述第二收容槽13的背向对接腔11的内壁,于上下方向所述第三接触区2411'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的投影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接触区2411'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正上方),故所述第三接触区2411'抵接所述第二收容槽13的内壁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均可作用在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从而保证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稳定的面接触;自所述悬臂21'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部25',所述限位部25'上下活动地限位于所述导电单元a中,所述限位部25'具有一第一面251'和自所述第一面251'后端向下延伸的一第二面252',所述导引面14导引所述限位部25'自前向后组装于所述导电单元a中,所述第一限位面15位于所述第一面251'下方以限制所述第一面251'向下移动,所述第二限位面16位于所述第二面252'前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限位面16限制所述第二面252'向前移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G还具有一基部26'和连接所述基部26'的一导接部28'及自基部26'向后延伸的一弹性部27',所述基部26'固定于所述导电单元a中,所述导接部28'用于导接所述电路板300(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通部23和所述导接部28'均是焊接于所述电路板300上表面,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导通部23和所述导接部28'分别可以是通过插接或其它方式导接所述电路板300),所述弹性部27'向后抵接所述屏蔽片4。所述限位部25'与所述基部26'分体设置,且所述限位部25'与所述基部26'通过所述导电单元a电性连接,当所述悬臂2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对接时,所述悬臂21'不会受到所述基部26'的牵引力,使得所述悬臂21'可根据所述对接元件200的插入角度进行自由调整,保证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形成稳定的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悬臂21'自前向后组装于所述导电单元a,所述基部26'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导电单元a中。
如图3所示,每一所述固定部21通过insert-mold方式被一绝缘块5包覆,所述绝缘块5包覆对应的所述固定部21后再与所述信号端子2S共同组装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2中,所述绝缘块5设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一通槽51,所述固定部21显露于所述通槽51中。
如图6至图8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沿上下方向所述接触段211'的宽度等于所述连接段212'的宽度(当然,所述接触段211'的宽度也可以大于所述连接段212'的宽度),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G为一体结构,每一接地端子2G具有前后迂回延伸形成可上下伸缩的一迂回部29',以及连接所述迂回部29'与所述悬臂21'的一延伸部20',如图7所示,所述迂回部29'的最小宽度W3小于所述延伸部20'的宽度W4,故所述迂回部29'对所述悬臂21'的牵引力减小,从而所述悬臂21'可根据对接元件200的插入角度进行自由调整;所述迂回部29'自所述延伸部20'先向后延伸再向前延伸,所述悬臂21'的后端和所述迂回部29'的下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连料部M,用于连接同一料带(未图示,下同),在所述接地端子2G组装于所述导电单元a前,所述连料部M连接同一料带从而可固定所述迂回部29',防止所述迂回部29'在所述接地端子2G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自身重力而发生变形,影响所述接地端子2G的良品率;所述延伸部20'与所述悬臂21'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弹臂24'与所述悬臂21'的连接处前方;所述迂回部29'的下端连接基部26',所述基部26'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基部26'结构不同,对应的所述导电单元a固定所述基部26'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例不同。每一所述接地端子2G自后向前组装于所述导电单元a中,如图7所示,所述导电单元a具有止位面18,所述止位面18位于所述延伸部20'下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止位面18挡止所述延伸部20'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挡止部23'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22'后端,所述第二挡止面132位于所述第二挡止部23'的前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二挡止部23'向前移动,所述第一挡止部22'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导电单元a的上表面。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向前和向后均超过所述第一接触区221,故在接地端子2G及信号端子2S插入所述本体1时所需精度会降低,只需将信号端子2S和接地端子2G组装到位即可,无需像背景技术高精度要求信号端子2S和接地端子2G对齐,也能保持沿左右方向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遮蔽所述第一接触区221,保证接地端子2G左右两侧的两个信号端子2S不会相互串扰;同时所述第三接触区2411'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的投影内,所述第三接触区2411'抵接所述第一内壁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会作用在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使得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形成稳定的面接触,保证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之间不存在间隙,所述接地端子2G可更好的屏蔽所述信号端子2S的接触部22。
2.由于所述限位部25'与所述基部26'分体设置,所述限位部25'连接所述悬臂21',所述限位部25'上下活动地限位于所述导电单元a中,当所述悬臂2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接触时,故所述悬臂21'不会受到所述基部26'的牵引力,所述悬臂21'可根据所述对接元件200的插入角度进行自由调整,保证所述第二接触区2111’与所述对接元件200形成稳定的面接触。
3.收容所述信号端子2S的所述第一收容槽12的左右内壁左右背向凹设形成所述避让空间121,当所述对接元件200插入所述对接腔11时,所述第一收容槽12的左右内壁不会接触到与所述信号端子2S接触的所述对接元件200的金属垫,而造成短路损坏所述电连接器100。
4.所述第一挡止面131挡止所述第一挡止部22'向下移动,在所述对接元件200插入对接腔11前,能防止所述悬臂21'过度进入所述对接腔11中而造成插拔力过大的问题。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自所述本体的前表面向后凹设一对接腔,所述对接腔具有一后表面,所述对接腔供一对接元件向后插入,所述本体设有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收容槽,所述收容槽位于所述后表面的前方;
沿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接地端子和多个信号端子,分别对应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每一信号端子具有一第一接触区;每一接地端子具有一悬臂,自悬臂向上延伸形成一弹臂,悬臂具有第二接触区,弹臂具有第三接触区,所述第一接触区与所述第二接触区分别进入所述对接腔中用于在上下方向上抵接所述对接元件,沿前后方向所述第一接触区呈弧形,且所述第二接触区呈平面以使所述第二接触区与所述对接元件形成面接触,所述第二接触区向前和向后均超过所述第一接触区;所述第三接触区收容于所述收容槽中且抵接收容槽的背向对接腔的内壁,于上下方向所述第三接触区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接触区的投影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区与所述后表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6.5°,且小于等于9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包括一接触段以及连接所述接触段与所述弹臂的一连接段,所述第二接触区设在所述接触段,沿上下方向所述接触段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段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设有所述收容槽,自所述悬臂向下延伸形成一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下活动地限位于所述导电单元中,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一基部和连接基部的一导接部,基部固定于本体,导接部用于导接一电路板,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基部分体设置,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基部通过所述导电单元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自前向后组装于所述收容槽中,所述限位部具有一第一面和自第一面后端向下延伸的一第二面,所述导电单元对应每一限位部具有一导引面和自导引面向后延伸一第一限位面及自第一限位面向下延伸的一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面下方,所述第二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二面前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悬臂的上端形成一第一挡止部,自所述第一挡止部向下延伸一第二挡止部,所述收容槽设有一第一挡止面和一第二挡止面,所述第一挡止面位于所述第一挡止部的下方用以挡止所述第一挡止部向下移动,所述第二挡止面挡止所述第二挡止部向前或向后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悬臂向下延伸一延伸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还具有前后迂回延伸形成可上下伸缩的一迂回部,所述迂回部连接所述延伸部,所述悬臂的后端和所述迂回部的下端分别向后延伸形成一连料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悬臂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弹臂与所述悬臂的连接处前方,所述迂回部自所述延伸部先向后延伸再向前延伸;所述本体设有一止位面,所述止位面位于所述延伸部下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间隙。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一导电单元,所述导电单元设有所述收容槽,收容所述信号端子的收容槽的左右内壁左右背向凹设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连通所述对接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信号端子具有一固定部,所述本体包括一导电单元,固定部被一绝缘块包覆且收容于导电单元中,所述绝缘块设有通槽沿左右方向贯穿所述绝缘块,所述固定部显露于通槽。
CN202320209752.3U 2023-02-10 2023-02-10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9498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9752.3U CN219498410U (zh) 2023-02-10 2023-02-10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09752.3U CN219498410U (zh) 2023-02-10 2023-02-10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98410U true CN219498410U (zh) 2023-08-08

Family

ID=87475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09752.3U Active CN219498410U (zh) 2023-02-10 2023-02-1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98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82367B (zh) 背板连接器
TWI413318B (zh) 連接器
CN112886340B (zh) 电连接器
CN109390803B (zh) 电连接器
CN112260010B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110098505B (zh) 电连接器与连接器组件
CN112072403B (zh) 电连接器
CN110061391B (zh) 电连接器
CN218919487U (zh) 电连接器、对接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CN219498410U (zh) 电连接器
CN214254809U (zh) 连接器组合
CN112366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连接器组合
CN110247214B (zh) 电连接器
CN210111179U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19393753U (zh) 电连接器
CN110718797A (zh) 电连接器
CN213484116U (zh) 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电连接器
CN211376987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209860256U (zh) 线缆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组合
CN215600595U (zh) 电连接器组合
CN215600601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CN113948897B (zh) 电连接器
CN220106966U (zh) 导电端子、线缆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217848375U (zh) 电连接器
CN217405782U (zh) 插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