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405590U -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405590U
CN212405590U CN202021220181.6U CN202021220181U CN212405590U CN 212405590 U CN212405590 U CN 212405590U CN 202021220181 U CN202021220181 U CN 202021220181U CN 212405590 U CN212405590 U CN 212405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ody
wall
plate
section bar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01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New Building Materi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201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4055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405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4055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涉及建筑技术领域,避免了墙体模块预设的通风口的位置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现场要求的问题,且建筑过程简便快捷。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包括多个墙体模块搭接的主墙体和下墙体,主墙体的搭接型材和第一墙面板的高度等于建筑顶板与建筑底板间的距离;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的高度大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高度,等于主墙体的搭接型材的高度,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高度等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高度;风管墙体包括第二墙面板和支撑型材,支撑型材与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卡接;第二墙面板设有通风口,通风口位于下墙体中间的至少一个搭接型材的延伸方向上。本实用新型用于构建墙体。

Description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背景技术
传统房屋建筑过程通常先建造结构性的承重框架,如钢结构或浇筑水泥框架结构,然后在结构性的承重框架中间需要以及具体房屋用途设置内隔墙,将整体楼层划分为一个个的功能性房间。目前,内隔墙的制作可以采用轻钢型材和石膏板现场施工,也可以采用装配式墙板通过安装和搭接构成。其中,采用轻钢型材和石膏板现场施工,施工现场凌乱,废料、边角料等建筑垃圾过多,且建造的内隔墙不可拆装,无法循环利用,用工量较大,人工成本过高,施工周期长。因此,国家大力倡导工厂化、快速化、可拆装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即采用装配式的墙体模块搭接组成内隔墙。
目前,在墙体模块现场搭接安装组成内隔墙的过程中,内隔墙上往往需要设置避让中央空调或新风系统的风管的通风口,然而,当风管的尺寸较大会穿过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型材,并采用工厂化生产所需要的所有墙体模块时,墙体模块的形状和尺寸需要差异化生产,极大影响墙体模块的批量生产效率,不利于墙体模块在工厂内流水线规模化快速生产;另外,在墙体模块现场安装建造墙体过程中,因施工现场框架位置的偏差及施工工艺的偏差可能导致实际的通风口的位置并不能与施工现场的风管相匹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避免了墙体模块预设的通风口的位置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现场要求的问题,且建筑过程简便快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包括主墙体、下墙体和风管墙体,主墙体和下墙体均由多个墙体模块搭接固定形成,墙体模块包括型材框架以及位于型材框架两个相对侧面的第一墙面板,型材框架至少包括两个可相互搭接的搭接型材,两个搭接型材分别位于墙体模块相对的两侧;其中,主墙体的搭接型材的高度以及主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高度近似等于建筑顶板与建筑底板之间的距离;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的高度大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高度,且近似等于主墙体的搭接型材的高度,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高度近似等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高度;风管墙体包括第二墙面板和支撑型材,支撑型材设置在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上方,且两端分别与下墙体的边缘的两个搭接型材卡接;第二墙面板与支撑型材以及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固定,且与主墙体的第一墙面板以及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拼接,第二墙面板的外表面与第一墙面板的外表面齐平;第二墙面板上设有与风管相适应的通风口,通风口位于下墙体中间的至少一个搭接型材的延伸方向上,通风口用于避让风管。
可选的,搭接型材包括多个抵靠板以及位于抵靠板同侧的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与两个第一墙面板分别对应贴合,且第一墙面板的两侧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连接抵靠板的一侧齐平;多个抵靠板相对的两端依次垂直连接组成阶梯,阶梯的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一边板的端部,另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二边板的端部;两个搭接型材分别竖向设置于墙体模块相对的两侧,两个搭接型材的开口均朝向墙体模块的内侧;其中,两个搭接型材的抵靠板能够相互贴合抵靠,且两个搭接型材的抵靠板相互抵靠后,一个搭接型材的第一边板和另一个搭接型材的第二边板在同一平面。
可选的,多个抵靠板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一抵靠板、第二抵靠板、第三抵靠板、第四抵靠板和第五抵靠板,第一抵靠板与第一边板垂直连接,第五抵靠板与第二边板垂直连接;第一抵靠板沿第一边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1与第五抵靠板沿第二边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2近似相等,第二抵靠板沿第三抵靠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3与第四抵靠板沿第三抵靠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4近似相等。
可选的,支撑型材包括底板和位于底板两侧的侧板,侧板与底板垂直,且两个侧板相背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相对的两个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支撑型材的两端卡接在搭接型材的开口内。
可选的,支撑型材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型材沿竖直方向上均匀分布,且多个支撑型材均与通风口错开设置。
可选的,多个支撑型材至少包括设置在风管墙体的底端第一支撑型材以及设置在风管墙体顶端的第二支撑型材,且第一支撑型材和第二支撑型材的开口朝下。
可选的,第一支撑型材的侧板远离底板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墙面板的下边缘,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抵靠板的上端位于两侧的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的下方,以形成安装槽,第一支撑型材嵌入安装槽内。
可选的,两个第一墙面板之间以及两个第二墙面板之间均填充有保温隔音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支撑型材的两端连接在下墙体边缘的两个搭接型材上,使得下墙体的多个墙体模块上方的风管的周围的墙体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即风管墙体,该风管墙体与墙体模块搭接固定形成的装配式墙体的抗冲击强度较高。另外,墙体模块可以在工厂加工完毕后运输到建筑现场;然后,在建筑现场可以直接将墙体模块进行搭接固定,当搭接至风管的位置时,根据风管的尺寸及位置将下一块墙体模块进行切割后再进行搭接,获得具有缺口的装配式墙体;最后,在上述缺口处安装支撑型材及设有通风口的第二墙面板。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墙体模块不用预设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了墙体模块预设的通风口的位置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的问题,且墙体模块的结构统一,可以进行规模化的流水线快速生产,简化墙体模块工厂化的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同时,施工现场较为整洁,施工过程方便快捷,获得的装配式墙体的抗冲击强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去除一侧的第二墙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安装下墙体最后一块的墙体模块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墙体模块的搭接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向视图;
图7为图5的B向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墙体模块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下墙体的两个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型材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支撑型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墙体模块;100-第一墙面板;200-搭接型材;210-第一边板;220-第二边板;230-抵靠板;231-第一抵靠板;232-第二抵靠板;233-第三抵靠板;234-第四抵靠板;235-第五抵靠板;300-风管墙体;310-第二墙面板;320-支撑型材;321-底板;322-侧板;330-风管;400-连接型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参照图1、图2和图3,包括主墙体、下墙体和风管墙体300,主墙体和下墙体均由多个墙体模块搭接固定形成,墙体模块10包括型材框架以及位于型材框架两个相对侧面的第一墙面板100,型材框架至少包括两个可相互搭接的搭接型材200,两个搭接型材200分别位于墙体模块10相对的两侧;其中,主墙体的搭接型材200的高度以及主墙体的第一墙面板100的高度近似等于建筑顶板与建筑底板之间的距离;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200的高度大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200的高度,且近似等于主墙体的搭接型材200的高度,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100的高度近似等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200的高度;风管墙体300包括第二墙面板310和支撑型材320,支撑型材310设置在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100的上方,且两端分别与下墙体的边缘的两个搭接型材200卡接;第二墙面板310与支撑型材320以及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200固定,且与主墙体的第一墙面板100以及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100拼接,第二墙面板310的外表面与第一墙面板100的外表面齐平;第二墙面板310上设有与风管330相适应的通风口,通风口位于下墙体中间的至少一个搭接型材200的延伸方向上,通风口用于避让风管33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参照图1、图2和图3,支撑型材320的两端连接在下墙体边缘的两个搭接型材200上,使得下墙体的多个墙体模块10上方的风管330的周围的墙体形成一个固定的整体,即风管墙体300,该风管墙体300与墙体模块10搭接固定形成的装配式墙体的抗冲击强度较高。另外,墙体模块10可以在工厂加工完毕后运输到建筑现场;然后,在建筑现场可以直接将墙体模块10进行搭接固定,当搭接至风管330的位置时,根据风管330的尺寸及位置将下一块墙体模块10进行切割后再进行搭接,获得具有缺口的装配式墙体;最后,在上述缺口处安装支撑型材320及设有通风口的第二墙面板310。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墙体模块10不用预设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了墙体模块10预设的通风口的位置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的问题,且墙体模块10的结构统一,可以进行规模化的流水线快速生产,简化墙体模块10工厂化的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同时,施工现场较为整洁,施工过程方便快捷,获得的装配式墙体的抗冲击强度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墙面板100与第二墙面板310可以为同样的材料,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200为下墙体的多个墙体模块10之间的搭接型材200,第二墙面板310与支撑型材320以及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200通常利用螺钉穿过第二墙面板310与支撑型材200以及搭接型材320连接固定,连接固定效果较好。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风管330的尺寸较小且仅穿过一个墙体模块10设置时,该风管330不会与墙体模块10的搭接型材200产生冲突,可以直接通过多个墙体模块10搭接固定形成墙体,然后在对应风管330的墙体模块10上直接开设用于避让该风管330的通风口,将风管330置于通风口即可。
其中,上述主墙体以及下墙体所包括的墙体模块10的数量并不唯一,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三个以及三个以上,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风管330的形状也并不唯一,风管330的形状通常为中空的长方体。图1、图2和图3中的主墙体以及下墙体均以两块墙体模块10为示例,图1、图2和图3中的风管330以长方体的风管330为示例。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配式墙体需要与建筑顶板和建筑底板进行固定连接,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上述装配式墙体所包括的墙体模块10可以通过固定件与建筑顶板和建筑底板固定连接,固定件设置在相互拼接的搭接型材200之间,不凸出墙体的表面,便于墙体表面后续的涂装等装饰施工。
其中,参照图1、图4和图8,上述搭接型材200包括多个抵靠板230以及位于抵靠板230同侧的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与两个第一墙面板100分别对应贴合,且第一墙面板100的两侧与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连接抵靠板230的一侧齐平;多个抵靠板230相对的两端依次垂直连接组成阶梯,阶梯的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一边板210的端部,另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二边板220的端部;两个搭接型材200分别竖向设置于墙体模块10相对的两侧,两个搭接型材200的开口均朝向墙体模块10的内侧;其中,两个搭接型材200的抵靠板230能够相互贴合抵靠,且两个搭接型材200的抵靠板230相互抵靠后,一个搭接型材200的第一边板210和另一个搭接型材200的第二边板220在同一平面。基于此,搭接型材200可以由一块金属板通过折弯工艺一体成型,工艺简单,整体强度较高,材料节省,成较低。
这样的话,多个墙体模块10之间搭接型材200的可以搭接配合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墙体。并且,多个墙体模块10之间通过搭接型材200的搭接配合,位于中间的墙体模块10两侧的搭接型材200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10的搭接型材200配合搭接,可以限制该墙体模块10沿垂直于第一墙面板100的方向产生运动,使得墙体模块10搭接形成的墙体的更加牢固。同时,位于墙体模块10两侧的搭接型材200相同,避免采用两种不同的搭接型材200实现搭接,搭接型材200的规格统一,便于工厂化生产,成本较低。另外,在上述多个墙体模板10搭接的过程中,墙体模块10可以从墙体的一侧,沿垂直于第一墙面板100的方向直接移动至预定安装位。此时,位于墙体边缘的两侧的墙体模块10安装时,可以从墙体的一侧沿垂直于第一墙面板100的方向移动至预定安装位,故从墙体的起始点到墙体的终止点可全部采用墙体模块10精准填充,避免了采用凸凹的插接配合导致墙体的末端留有避让的安装空隙的问题,省时省工。
需要说明的是,墙体模块10之间的固定连接的方式并不唯一,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10之间的两个搭接型材200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连接固定,也可以通过螺钉穿过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10之间的两个搭接型材200相贴合的板面实现连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为了提高墙体模块10的强度,保证搭接固定形成的墙体的整体结构强度较高,如图1和图4所示,上述型材框架还包括连接型材400,连接型材400与搭接型材200垂直,且连接型材400的端部嵌入搭接型材200的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之间,并与搭接型材200固定,墙体模块10的结构强度高,抗剪切、冲压能力强。其中,连接型材400可为“工”字型、方形或U型开口型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6和图7所示,多个抵靠板230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一抵靠板231、第二抵靠板232、第三抵靠板233、第四抵靠板234和第五抵靠板235,第一抵靠板231与第一边板210垂直连接,第五抵靠板235与第二边板220垂直连接;第一抵靠板231沿第一边板210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1与第五抵靠板235沿第二边板220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2近似相等(参照图6),第二抵靠板232沿第三抵靠板233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3与第四抵靠板234沿第三抵靠板233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4近似相等(参照图7)。此时,制造搭接型材200所需要经过的折弯的次数较少,结构较为简单。另外,当采用上面提到的固定件连接墙体模块10与建筑顶板或建筑底板时,固定件可以与第三抵靠板233连接固定,第三抵靠板233位于搭接型材200的中间位置,固定件与墙体模块10的连接稳定性较高;同时,第三抵靠板233的尺寸可以设计的较大,第三抵靠板233与固定件的接触面积可以较大,连接稳定性更高。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支撑型材320的两端分别与下墙体的边缘的两个搭接型材200卡接的方式并不唯一,支撑型材320的可以为“工”字型、方形或U型的开口型材。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3和图10,支撑型材320包括底板321和位于底板321两侧的侧板322,侧板322与底板321垂直,且两个侧板322相背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相对的两个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支撑型材320的两端卡接在搭接型材200的开口内。在这种情况下,支撑型材320在搭接型材200的开口内进行卡接,无需搭接型材200单独设计与支撑型材320相配合的卡接结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当然,上述支撑型材320的两个侧板322相背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与第一边板210和第四抵靠板234之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支撑型材320的两端同样可以卡接在搭接型材200的开口内。其中,支撑型材320与连接型材400的结构可以相同,仅尺寸上具有差异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上述支撑型材32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型材320均与通风口错开设置,避免与风管330安装位产生干扰,以进一步的提高风管墙体300的抗冲击强度;同时,多个支撑型材320沿竖直方向上均匀分布,第二墙面板310与支撑型材320的接触面积大,减少第二墙面板310局部受力的大小,使得第二墙面板310与支撑型材320之间的受力分布均匀,降低第二墙面板310局部意外变形甚至损坏的风险。其中,支撑型材320的数量可以根据风管墙体300的大小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增加或者减少,以保证风管墙体300能够基本满足预设的抗冲击强度为准。
可以理解的是,风管墙体300的上边缘与下边缘为应力集中区域,为了避免风管墙体300的第二墙面板310的上边缘和下边缘产生局部的变形,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支撑型材320至少包括设置在风管墙体300的底端第一支撑型材以及设置在风管墙体300顶端的第二支撑型材,且第一支撑型材和第二支撑型材的开口朝下。此时,风管墙体300的顶端及底端均设有支撑型材320,可以有效的避免第二墙面板310的上边缘以及下边缘产生局部的变形或损坏。
其中,上述第二支撑型材的底板321与第二墙面板310的上边缘齐平,风管墙体300与建筑顶板的接触面积大,竖立的墙体更加稳定。第一支撑型材的侧板322远离底板311的一侧可以凸出第二墙面板310的边缘,也可以与第二墙面板310的边缘齐平。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4,第一支撑型材的侧板322远离底板311的一侧凸出第二墙面板310的边缘,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200的抵靠板230的上端位于两侧的第一边板210和第二边板220的下方,以形成安装槽,第一支撑型材嵌入安装槽内。基于此,风管墙体300除了与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200形成连接之外,还与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200形成卡接,风管墙体300与下墙体的连接更加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9中的安装槽以第三抵靠板233的上端位于其两侧的抵靠板以及边板的下方为示例,即仅切割第三抵靠板233形成安装槽,使第一支撑型材嵌入仅切割第三抵靠板233形成的安装槽内。
为了提升墙体的保温及隔音性能,上述两个第一墙面板100之间以及两个第二墙体模块310之间均填充有保温隔音材料,即保温隔音材料填充于整个墙体内部的空间内。保温隔声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室内的能量损失,提升建筑的节能效果。同时,保温隔声层还用于减弱声音传播,建筑隔音效果较好,有助于用户休息。
另外,当每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10之间的两个搭接型材200的顶部和底部的区域设置固定件时,两个搭接型材200所包括的阶梯之间的中间部分留有间隙,此时,为了保证墙体的保温及隔音性能,间隙内填充有保温隔声层,即,每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10之间的两个搭接型材200所包括的阶梯之间留有间隙,且间隙的厚度等于固定件的厚度,间隙内填充有保温隔声层,保温隔声层用于房屋的保温。示例性的,当室内使用空调制冷或者制暖时,保温隔声层可以有效的防止室内的能量损失,提升建筑的节能效果。保温隔声层还用于减弱声音传播,建筑隔音效果较好,有助于用户休息。另外,保温隔声层位于多个墙体模块10之间,不影响墙体的表面涂装和墙体的表面美观度。
应理解,由于受温度变化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墙体内部将产生附加应力,这种应力常常使墙体产生裂缝甚至被破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配合,特别是两个搭接型材之间留有间隙时,相邻的墙体模块的两个搭接型材之间的间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应力对墙体的影响,降低了墙体产生裂缝或破损的风险。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型材框架可以为金属材料、木质材料或者木塑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具体根据所使用的环境和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在设计住宅墙体时,墙体使用寿命长,可靠性要求高,型材框架通常采用金属材质制成;木质材料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应用于环保性要求高使用场景;需要经常拆卸或者移动时,且要求耐磨性较高的时候,型材框架可以选择木塑材料制成。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型材框架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上面提到的固定件可以为金属材质或高分子材料,各种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具体根据所使用的环境和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当上述型材框架采用金属材质时,固定件常采用金属材质,强度高,可靠性高;当上述型材框架采用木塑材料时,固定件通常采用高分子材料,轻便,便于拆卸移动,且耐腐蚀。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固定件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同样的,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第一墙面板以及第二墙面板为石膏板、硅酸钙板、玻镁板、玻璃棉板、陶板、防火板、吸音板、炭毡板、水泥板、中密度板、欧松板、金属板、无机纤维板、木塑板或木工板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每材料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具体根据所使用的环境和需求进行选择,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第一墙面板以及第二墙面板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另外,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使用需求,上述保温隔声层的材料可以为岩棉、粒状棉、玻璃棉、酚醛发泡板、聚苯乙烯板、酚醛发泡板、聚氨酯板、发泡陶瓷板、发泡玻璃板、珍珠岩板、硅酸铝纤维棉或陶瓷纤维棉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除了上述的材料之外,保温材料层还可以选择其他材料制成,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施工过程,用于上述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施工过程包括:主墙体的墙体模块为第一墙体模块,下墙体边缘的墙体模块为第二墙体模块,施工过程包括:获得多个第一墙体模块;将其中两个第一墙体模块设有搭接型材的一侧向另一侧切割,直至另一侧仅剩余一个搭接型材,获得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以及切割下的保温隔音材料和切割下的四个第一墙面板;沿第一墙体模块的搭接方向,利用螺钉将多个第一墙体模块以及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依次搭接固定,使得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位于风管的下方,获得具有缺口的装配式墙体;在缺口处依次安装多个支撑型材,使得支撑型材的两端卡入缺口两侧的搭接型材的开口内;将切割下的两个第一墙面板对应风管裁剪通风口,并利用螺钉依次安装在支撑型材的一个侧板的外侧;在风管的周围填充切割下的保温隔音材料;将切割下的另外两个第一墙面板对应风管裁剪通风口,并利用螺钉依次安装在支撑型材的另一个侧板的外侧,获得装配式墙体。
具体的,上述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的施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00,获得多个第一墙体模块。
步骤S210,将其中两个第一墙体模块设有搭接型材的一侧向另一侧切割,直至另一侧仅剩余一个搭接型材,获得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以及切割下的保温隔音材料和切割下的四个第一墙面板。其中,切割的竖向尺寸根据风管的位置及尺寸而定,通常切口的竖向尺寸位置比风管底部略有降低,降低高度大于支撑型材的侧板沿垂直底板厚度方向的宽度,保证风管的下方至少可以设置一个支撑型材。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将两个第二墙体模块的切割后的搭接型材的第三抵靠板切割,使得第三抵靠板的上端低于其两侧的抵靠板以及边板,以获得上面提到的用于嵌入支撑型材的安装槽。
步骤S220,沿第一墙体模块的搭接方向,利用螺钉将多个第一墙体模块以及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依次搭接固定,使得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位于风管的下方,获得具有缺口的装配式墙体。
具体的,沿第一墙体模块的搭接方向,利用螺钉将多个第一墙体模块依次搭接固定,然后,利用螺钉将一个第二墙体模块与最后一个第一墙体模块的搭接固定;最后,利用螺钉将剩余的一个第二墙体模块与前一个第二墙体模块搭接固定。其中,利用螺钉将墙体模块搭接固定具体为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型材的抵靠板相互贴合抵靠,螺钉穿过墙面板以及一个搭接型材紧固到另一个搭接型材上,此处,墙体模块包括第一墙体模块以及第二墙体模块,墙面板包括第一墙面板以及第二墙面板。另外,第二墙体模块与第一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固定为第二墙体模块未切割的搭接型材与第一墙体模块的搭接型材搭接固定,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固定为两个第二墙体模块切割后的搭接型材相互搭接固定,两个未切割的搭接型材之间形成缺口,风管位于的缺口处。
步骤S230,在缺口处依次安装多个支撑型材,使得支撑型材的两端卡入缺口两侧的搭接型材的开口内。具体的,从下至上依次将多个支撑型材的两端分别卡入两侧的搭接型材的开口内,且支撑型材均与两侧的搭接型材垂直。其中,支撑型材与风管的位置错开,并且,通常风管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支撑型材。
步骤S240,将切割下的两个第一墙面板对应风管裁剪通风口,并利用螺钉依次安装在支撑型材的一个侧板的外侧。其中,利用螺钉安装切割下的第一墙面板包括利用螺钉将第一墙面板与搭接型材连接固定以及利用螺钉与支撑型材连接固定。
步骤S250,在风管的周围填充切割下的保温隔音材料。
步骤S260,将切割下的另外两个第一墙面板风管裁剪通风口,并利用螺钉依次安装在支撑型材的另一个侧板的外侧,获得装配式墙体。其中,利用螺钉安装切割下的第一墙面板包括利用螺钉将第一墙面板与搭接型材连接固定以及利用螺钉与支撑型材连接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步骤S220中,可以在安装最后一块第二墙体模块之前,先安装一个与第二墙体模块的安装槽相配合的支撑型材,再将最后第二墙体模块切割后的搭接型材的一侧沿安装好的支撑型材横向移动到预设位置搭接,并利用螺钉固定,且使得支撑型材的另一端卡入最后安装的第二墙体模块未切割的搭接型材的开口内。
需要说明的是,每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型材相互搭接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实现固定效果,例如,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型材之间设置粘料层;当然,上述相邻的两个墙体模块之间的搭接型材相对的阶梯上还可以通过设置卡接结构实现固定效果,在此不做限定。
另外,当下墙体模块具有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墙体模块时,在步骤S210之后还需要将第一墙体模块进行切割以获得位于下墙体中间部分的墙体模块,在步骤S220中,需要将下墙体中间部分的墙体模块一一搭接固定在两个第二墙体模块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装配式墙的施工过程,墙体模块不用预设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避免了墙体模块预设通风口的位置不能满足实际施工现场的要求的问题,且墙体模块的结构统一,可以进行规模化的流水线快速生产,简化墙体模块工厂化的生产工艺,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低。同时,施工现场较为整洁,施工过程方便快捷,获得的装配式墙体的抗冲击强度较高。
其中,上述步骤S200具体包括:
步骤S201,平行放置两个搭接型材,两个搭接型材的两个开口相对设置,且两个搭接型材的两个第一边板异侧设置。
步骤S202,依次将多个连接型材的两端分别嵌入两个搭接型材的开口内,并将连接型材与搭接型材固定,构成型材框架。
步骤S203,将保温隔音材料填充在型材框架内。
步骤S204,利用螺钉将两块第一墙面板安装在型材框架的两侧,获得第一墙体模块。
重复上述步骤S201~步骤S204即可获得多个第一墙体模块。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墙体、下墙体和风管墙体,所述主墙体和所述下墙体均由多个墙体模块搭接固定形成,所述墙体模块包括型材框架以及位于所述型材框架两个相对侧面的第一墙面板,所述型材框架至少包括两个可相互搭接的搭接型材,两个所述搭接型材分别位于所述墙体模块相对的两侧;
其中,所述主墙体的搭接型材的高度以及所述主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高度近似等于建筑顶板与建筑底板之间的距离;
所述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高度,且近似等于所述主墙体的搭接型材的高度,所述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高度近似等于所述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高度;
所述风管墙体包括第二墙面板和支撑型材,所述支撑型材设置在所述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的上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下墙体的边缘的两个所述搭接型材卡接;所述第二墙面板与所述支撑型材以及所述下墙体边缘的搭接型材固定,且与所述主墙体的第一墙面板以及所述下墙体的第一墙面板拼接,所述第二墙面板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墙面板的外表面齐平;
所述第二墙面板上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位于所述下墙体中间的至少一个搭接型材的延伸方向上,所述通风口用于避让风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搭接型材包括多个抵靠板以及位于所述抵靠板同侧的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与两个所述第一墙面板分别对应贴合,且所述第一墙面板的两侧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连接所述抵靠板的一侧齐平;
多个所述抵靠板相对的两端依次垂直连接组成阶梯,所述阶梯的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边板的端部,另一端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边板的端部;
两个所述搭接型材分别竖向设置于所述墙体模块相对的两侧,两个所述搭接型材的开口均朝向所述墙体模块的内侧;
其中,两个所述搭接型材的抵靠板能够相互贴合抵靠,且两个所述搭接型材的抵靠板相互抵靠后,一个所述搭接型材的第一边板和另一个所述搭接型材的第二边板在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抵靠板包括依次垂直连接的第一抵靠板、第二抵靠板、第三抵靠板、第四抵靠板和第五抵靠板,所述第一抵靠板与所述第一边板垂直连接,所述第五抵靠板与所述第二边板垂直连接;
所述第一抵靠板沿所述第一边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1与所述第五抵靠板沿所述第二边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2近似相等,所述第二抵靠板沿所述第三抵靠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3与所述第四抵靠板沿所述第三抵靠板厚度方向上的宽度d4近似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型材包括底板和位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垂直,且两个所述侧板相背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相对的两个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近似相等,所述支撑型材的两端卡接在所述搭接型材的开口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型材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型材沿竖直方向上均匀分布,且多个所述支撑型材均与所述通风口错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撑型材至少包括设置在所述风管墙体的底端第一支撑型材以及设置在所述风管墙体顶端的第二支撑型材,且所述第一支撑型材和所述第二支撑型材的开口朝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型材的所述侧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凸出所述第二墙面板的下边缘,所述下墙体中间的搭接型材的抵靠板的上端位于两侧的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的下方,以形成安装槽,所述第一支撑型材嵌入所述安装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墙面板之间以及两个所述第二墙面板之间均填充有保温隔音材料。
CN202021220181.6U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Active CN212405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0181.6U CN212405590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0181.6U CN212405590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405590U true CN212405590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4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0181.6U Active CN212405590U (zh) 2020-06-28 2020-06-28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4055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641755C (en) Building panels with support members extending partially through the panels and method therefor
CN111576675A (zh)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US8136248B2 (en) Method of making building panels with support members extending partially through the panels
JP5077664B2 (ja) 外断熱・隣地空き無しrc建築工法
CN110469049B (zh) 一种建筑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CN111705969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顶部封装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KR20070029137A (ko) 형틀 겸용 단열 패널 및 외단열 구조
CN111705970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起始端及其安装方法
CN212405593U (zh) 一种具有窗口的装配式墙体
CN112814211B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
CN111636621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CN212405590U (zh) 一种风管横穿的装配式墙体
CN111719740B (zh) 一种装饰一体化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CN111636592A (zh) 一种具有窗口的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CN111705967B (zh) 一种管线分离的装配式墙体及安装方法
CN114991355B (zh) 一种龙骨骨架、隔墙及安装方法
KR102214758B1 (ko) 건축물의 외단열에 사용되는 pf석재패널 등을 이용한 건축물의 외단열 패널 시공법
CN111622390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尾端及其安装方法
CN111706001A (zh) 一种墙体模块、装配式墙体及其安装方法
CN111636593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顶部封装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CN212405594U (zh) 一种墙体模块及装配式墙体
CN212582979U (zh) 一种具有门框的装配式墙体
CN212405743U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
CN212295194U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顶部封装结构
CN112814212A (zh) 一种装配式墙体的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