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97847U - 冲压模具 - Google Patents

冲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97847U
CN212397847U CN202020966904.0U CN202020966904U CN212397847U CN 212397847 U CN212397847 U CN 212397847U CN 202020966904 U CN202020966904 U CN 202020966904U CN 212397847 U CN212397847 U CN 2123978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block
substrate
plate
bending
stripp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669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茂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669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978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978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978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结构,第一模具结构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一侧块,与第一基板固定连接;第一脱板,与第一基板活动连接,第一侧块设于第一脱板的至少一侧;第二模具结构,与第一模具对应设置,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基板以及与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第二脱板,第二脱板包括第一压弯部以及设于第一压弯部一侧的第二压弯部;其中,第一模具结构能够与第二模具结构相向移动,第一脱板与第一压弯部相抵后,在第一侧块和第二压弯部的作用下使得工件发生弯折。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一道工序中可满足两次折弯的工艺需求,极大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也由于第一侧块的设置可减少两处弯折之间的内凹变形,提高生产成品率。

Description

冲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壳体在加工大角度弯折板件时,会采用两次弯折工序,现有技术中,为减少工序提高加工效率会直接一次性加工两个弯折,但不可避免的在弯折处会产生内凹变形,极大降低产品的出厂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压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冲压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结构,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一侧块,与所述第一基板固定连接;第一脱板,与所述第一基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侧块设于所述第一脱板的至少一侧;第二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一模具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基板以及与所述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第二脱板,所述第二脱板包括第一压弯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压弯部一侧的第二压弯部;其中,所述第一模具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向移动,所述第一脱板与所述第一压弯部相抵后,在所述第一侧块和所述第二压弯部的作用下使得工件发生弯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的冲压模具,包括可以相向移动的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具体地,第一模具结构包括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活动连接的第一脱板以及设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侧块,通过第一基板可对第一侧块实现固定,并且可对第一脱板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进行限制,其中,在第一脱板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第一侧块,可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相向运动时,通过第一侧块实现对工件一端或两端的弯折,第二模具结构包括第二基板和活动连接的第二脱板,通过第二基板可对第二脱板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进行限制,进一步地,第二脱板包括第一压弯部和第二压弯部,第一压弯部用于与第一脱板配合实现对工件的第一次弯折加工,同样通过第一压弯部和第一脱板的配合可以实现工件的初步定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继续相向移动,在第二压弯部和第一侧块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次弯折加工,从而在一道工序中可满足两次折弯的工艺需求,极大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也由于第一侧块的设置可减少两处弯折之间的内凹变形,提高生产成品率。
其中,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一个可作为基础结构不发生移动,仅通过控制另一个向作为基础结构的一个移动,以提高加工的稳定性,有效提高加工成品率和加工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压弯处可设置于第一压弯处的一侧,或者两侧,而第二压弯处设置的位置需与第一侧块的位置相对应,从而便于后续弯折加工操作。
其中,第一脱板与第一基板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以为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第二脱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以为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但需要说明的是,为满足冲压加工的工艺需求,第一脱板的移动和第二脱板的移动应沿同一方向,例如均沿垂直于第一基板的方向移动,或是均沿平行与第一基板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模具结构还包括:第二侧块,与所述第二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块设于所述第二脱板的至少一侧,其中,在所述第一侧块和所述第二压弯部的作用下使得工件发生弯折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向移动,以在所述第二侧块和所述第一侧块的作用下使得工件的至少一端发生弯折。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模具还包括和第二基板固定连接的第二侧块,通过将第二侧块设于第二脱板的一侧或两侧,可使得第二侧块与第一侧块相配合以对工件的端部进行弯折,可以理解,第一侧块中一部分与第二压弯部相对应,在二者相抵后,通过第二侧块与第一侧块的另一部分的配合实现端部弯折,以满足工序需求,便于后续对工件的进一步处理以及与其他钣金件的装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实现所述第一脱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活动连接;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二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实现所述第二脱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活动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自身可将外界动能转换为自身的弹性势能,从而可分别对第一脱板和第二脱板的移动产生一定的阻力,以在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对运动中予以缓冲,提高工件冲压的稳定性。具体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板和第一脱板相连,可对第一脱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活动进行缓冲,同样的,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于第二基板和第二脱板相连,可对第二脱板相对于第二基板的活动进行缓冲。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模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模量,即第一弹性件的形变较小,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对运动中,可在第一脱板与第二脱板接触时使得第一脱板先发生位对处于二者之间的部分工件进行冲压,直至第一脱板移动到特定的极限位置时,第一模具结构整体向第二脱板移动,驱使第二脱板发生位移,此时工件的加工已完成大部分,最后通过第二脱板的位移使得整个冲压完全压实,以满足加工需求,从而在一道工序中即可实现先后冲压,提高加工效率。
其中,弹性模量可视为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使材料发生一定弹性变形的应力也越大,即材料刚度越大,即在一定应力作用下,发生弹性变形越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脱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活动范围;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二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二脱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活动范围。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可分别限制第一脱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移动范围,以及第二脱板相对于第二基板的移动范围。具体地,第一限位件限制第一脱板相对于第一基板的活动范围,即第一脱板与第一基板之间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从而减少第一脱板由于移动过量发生脱落以产生工艺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同样的,第二限位件限制第二脱板相对于第二基板的活动范围,即第二脱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从而减少第二脱板由于移动过量发生脱落以产生工艺安全隐患的可能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块与所述第二脱板相抵时,所述第一侧块、所述第二侧块和所述第二脱板之间形成避空空间,工件的至少一端设于所述避空空间内,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向第二模具结构移动时,在所述第二侧块的作用下实现所述避空空间内的部分所述工件的弯折。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侧块和第二脱板相抵时,形成避空空间,利于工件的平面拍平处理,即在冲压过程中,如果工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弯曲结构,则冲压后由于材料的延展性会向两端延伸,此时通过避空空间来容纳延伸的部分,便于工件整体的平整化加工。具体地,避空空间由第一侧块、第二侧块和第二脱板之间形成,此时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继续相向移动的基础上,在避空空间内的部分工件会受到第二侧块的作用发生弯折,以满足多折的工艺需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脱板远离所述第一脱板的一侧设有内收部,所述避空空间包括:所述第一侧块与所述第二侧块之间形成的第一避空位,以及所述内收部与所述第二侧块之间形成的第二避空位,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向移动的方向上,所述内收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脱板的最大尺寸。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二脱板远离第一脱板的一侧设置内收部,而内收部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向移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脱板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向移动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内收部呈内凹状,第一侧块与第二侧块之间形成第一避空位,内收部与第二侧块之间形成第二避空位,以满足对工件端部弯折压实的工序需求。
进一步地,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继续相向移动的基础上第一避空位内的板件被压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液压件,所述液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液压件能够移动以驱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的方向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液压件,可驱动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向运动或相离运动,具体地,液压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固定连接,在液压作用下使得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之间的相对移动较为平稳,以提高冲压工艺的成品率。
进一步地,液压件的两端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相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侧块包括第一折弯斜面,所述第二脱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折弯斜面平行设置的第二折弯斜面,所述第一折弯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折弯斜面相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分别设于第一侧块和第二脱板上的第一折弯斜面和第二折弯斜面,可使得在第一脱板和第二脱板分别与工件相抵后,在第一模具结构和第二模具结构继续相对运动时,第一折弯斜面可与第二折弯斜面相配合,在二者之间无工件时能够相抵,在二者之间存在工件时,则可与工件相贴合以实现冲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侧块包括固定部以及折弯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基板相连,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块的一侧,其中,所述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一侧块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折弯斜面相平行。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侧块包括与第二基板相连的固定部以及设于固定部一侧的折弯部,通过折弯部可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相向移动时,对工件的端部实现弯折冲压加工。具体地,折弯部设于固定部朝向第一侧块的一侧,而折弯部靠近第一侧块的表面与第二折弯斜面相平行,从而在第一折弯斜面与第二折弯斜面相配合的基础上,在第一模具结构与第二模具结构继续相向移动,在折弯部和第二折弯斜面的配合下实现弯折。
其中,工件在第一避空位中的部分通过第一侧块和折弯部的作用被冲压压实。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包括:第一垫板,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侧块设于所述第一垫板上;第二垫板,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侧块设于所述第二垫板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上分别设置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可在第一垫板的作用下当第一脱板移动至接近第一基板的位置时予以缓冲,同样地,在第二垫板的作用下当第二脱板移动至接近第二基板的位置时予以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冲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标记与结构的对应关系如下:
1第一模具结构,12第一基板,13第一垫板,14第一侧块,142第一折弯斜面,16第一脱板,18第一弹性件,19第一限位件,2第二模具结构,22第二基板,23第二垫板,24第二侧块,242固定部,244折弯部,26第二脱板,262内收部,264第二折弯斜面,266第一压弯部,268第二压弯部,28第二弹性件,29第二限位件,3避空空间,32第一避空位,34第二避空位,4液压件,5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冲压设备,包括可相向移动的第一模具结构1和第二模具结构2,第一模具结构1和第二模具结构2之间的移动通过液压件4实现,使得第一模具结构1和第二模具结构2在液压作用下的相对移动较为平稳,此外,第一模具结构1包括第一基板12、与第一基板12活动连接的第一脱板16以及设于第一基板12上的第一侧块14,通过第一基板12可对第一侧块14实现固定,并且可对第一脱板16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进行限制,其中,在第一脱板16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第一侧块14,可在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相向运动时,通过第一侧块14实现对工件5一端或两端的弯折。
此外,第二模具结构2包括第二基板22和与之活动连接的第二脱板26,通过第二基板22可对第二脱板26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范围进行限制。
如图2所示,第一侧块14和第二脱板26之间通过平行设置的第一折弯斜面142和第二折弯斜面264以实现对工件5的冲压,其中,第一折弯斜面142设于第一侧块14上,第二折弯斜面264设于第二脱板26上。
其中,第一脱板16与第一基板12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以为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第二脱板26与第二基板22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以为弹性连接或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脱板26包括第一压弯部266和第二压弯部268,第一压弯部266用于与第一脱板16配合实现对工件5的第一次弯折加工,同样通过第一压弯部266和第一脱板16的配合可以实现工件5的初步定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继续相向移动,在第二压弯部268和第一侧块14的基础上实现第二次弯折加工,从而在一道工序中可满足两次折弯的工艺需求,极大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也由于第一侧块14的设置可减少两处弯折之间的内凹变形,提高生产成品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2作为底座保持不动,第二基板22向第一基板12移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基板22作为底座保持不动,第一基板12向第二基板22移动。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22均能移动。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还设有与第二基板22固定连接的第二侧块24,第二侧块24可以仅设于第二脱板26的一侧,或者第二侧块24可以分别设于第二脱板26的两侧。从而在第一侧块14和第二压弯部268的作用下使得工件5发生一次弯折后,再通过第二侧块24对工件5的一端或两端进行端部折叠工序,便于后续对工件5的进一步处理以及与其他钣金件的装配。
如图4和图5所示,此外,在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相向移动的过程中,在第一侧块14和第二脱板26相抵时,第一侧块14、第二侧块24和第二脱板26三者之间形成有避空空间3,便于工件5整体的平整化加工,而在第一侧块14和第二脱板26相抵后,第一模具结构1继续移动时,可对避空空间3内的工件5实现弯折,以满足不同的工序需求。
如图5所示,具体地,在第二脱板26远离第一脱板16的一侧设置内收部262,而内收部262在垂直于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的相向移动的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二脱板26在垂直于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的相向移动的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即内收部262呈内凹状,第一侧块14与第二侧块24之间形成第一避空位32,内收部262与第二侧块24之间形成第二避空位34,以满足对工件5端部弯折压实的工序需求。
进一步地,第二侧块24包括固定部242以及设于固定部242一侧的折弯部244,固定部242用于与第二基板22相连,折弯部244可在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相向移动时,对工件5的端部实现弯折冲压加工。具体地,折弯部244设于固定部242朝向第一侧块14的一侧,而折弯部244靠近第一侧块14的表面与第二折弯斜面264相平行,从而在第一折弯斜面142与第二折弯斜面264相配合的基础上,在第一模具结构1与第二模具结构2继续相向移动,在折弯部244和第二折弯斜面264的配合下实现弯折。
其中,工件5在第一避空位32中的部分通过第一侧块14和折弯部244的作用被冲压压实。
实施例三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缓冲第一脱板16和第二脱板26的移动,设置有第一弹性件18和第二弹性件28,第一弹性件18和第二弹性件28自身可将外界动能转换为自身的弹性势能,第一弹性件1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2和第一脱板16相连,可对第一脱板16相对于第一基板12的活动进行缓冲,同样的,第二弹性件28的两端分别于第二基板22和第二脱板26相连,可对第二脱板26相对于第二基板22的活动进行缓冲,以在第一模具结构1和第二模具结构2的相对运动中予以缓冲,提高工件5冲压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由于加工需求,在同等作用力下,第一弹性件18的形变较小,可在第一脱板16与第二脱板26接触时使得第一脱板16先发生位对处于二者之间的部分工件5进行冲压,直至第一脱板16移动到特定的极限位置时,第一模具结构1整体向第二脱板26移动,驱使第二脱板26发生位移,此时工件5的加工已完成大部分,最后通过第二脱板26的位移使得整个冲压完全压实。
此外,为保障第一脱板16和第二脱板26的正常移动,还设有第一限位件19和第二限位件29,第一限位件19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板12和第一脱板16相连,第二限位件2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基板22和第二脱板26相连。
当然,第一脱板16和第二脱板26移动到极限位置时,为减少对第一基板12和第二基板22的冲击,还分别设有第一垫板13和第二垫板23,从而当第一脱板16移动至接近第一基板12的位置,或是第二脱板26移动至接近第二基板22的位置时可以实现缓冲。
实施例四
如图1,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具体的冲压设备,包括上模机构(即第一模具结构1)和下模机构(即第二模具结构2),上模机构包括上模座(即第一基板12),均设置于上模座下方的上垫板(即第一垫板13),上垫板下方设置可上下活动的内脱板(即第一脱板16),内脱板两外侧设置了用于折弯的折斜上模板(即第一侧块14),并且在上模板的底部设置了用于工件5折斜的工作斜面(即第一折弯斜面142),且斜面要包过于工件5折弯后的斜面,用于支撑斜面上拍平时的作用力;下模机构包括下模座(即第二基板22),均设置于下模座上方的下垫板(即第二垫板23),设置在下垫板上方可上下移动的用于折弯的下模板(即第二脱板26),并上表面的两侧设置了用于工件5折斜的工作斜面(即第二折弯斜面264),下模板的左右两侧设置了用于斜面拍平的避空位(即避空空间3),设置了固定在下垫板正上方,并排布在下模板左右两外侧设置了用于拍平的拍平下模(即第二侧块24),在拍平下模的上表面设置了用于拍平时导入工件5处的R角和仿型拍平的斜面,以及用于避开上模板的避空位。
上垫板和内脱板之间、及下垫板和下模板之间均设有分别与两者连接的弹簧组件(即第一弹性件18和第二弹性件28)和限位杆(即第一限位件19和第二限位件29),且下模的弹簧力要大于上模的弹簧力(即第二弹性件28的弹性模量大于第一弹性件18的弹性模量),足够用于把两侧的39度折弯完成后,下模板才向下移动与下垫板接触。
在下模板上方放置工件5,上模机构整体向下压合,与下模机构处于压合状态时,如图2所示,内脱板的背面及下模板的正面与工件5完全压住后起压料作用。
如图3所示,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压合折弯状态时,上模机构整体继续下向压合,内脱板向上垫板移动,位于内脱板两侧的上模板的底部设置了用于工件5折斜的工作斜面与工件5接触后继续向下移动至内脱板与上垫板闭合后,完成了工件5的39度折弯的加工。
如图4所示,上模机构与下模机构压合斜面拍平时,上模机构整体继续向下压合,工件5的前端状态与拍平下模的正表面的R端面接触后,受力的作用,工件5的前端顺着依工件5的最尾端转动,直至下模板与下垫板相触后,如图6所示,拍平下模的仿型拍平的斜面与工件5完全接触,完成了模具的动作。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冲压设备,在一道工序中可满足两次折弯的工艺需求,极大提高加工效率,同时也由于第一侧块的设置可减少两处弯折之间的内凹变形,提高生产成品率。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具结构,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包括:
第一基板;
第一侧块,与所述第一基板固定连接;
第一脱板,与所述第一基板活动连接,所述第一侧块设于所述第一脱板的至少一侧;
第二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一模具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模具包括:
第二基板以及与所述第二基板活动连接的第二脱板,所述第二脱板包括第一压弯部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压弯部一侧的第二压弯部;
其中,所述第一模具结构能够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向移动,所述第一脱板与所述第一压弯部相抵后,在所述第一侧块和所述第二压弯部的作用下使得工件发生弯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还包括:
第二侧块,与所述第二基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侧块设于所述第二脱板的至少一侧,
其中,在所述第一侧块和所述第二压弯部的作用下使得工件发生弯折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相向移动,以在所述第二侧块和所述第一侧块的作用下使得工件的至少一端发生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实现所述第一脱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的活动连接;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二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实现所述第二脱板与所述第二基板的活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模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一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一脱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基板的活动范围;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基板和第二脱板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限位件限制所述第二脱板相对于所述第二基板的活动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块与所述第二脱板相抵时,所述第一侧块、所述第二侧块和所述第二脱板之间形成避空空间,工件的至少一端设于所述避空空间内,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向第二模具结构移动时,在所述第二侧块的作用下实现所述避空空间内的部分所述工件的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脱板远离所述第一脱板的一侧设有内收部,所述避空空间包括:所述第一侧块与所述第二侧块之间形成的第一避空位,以及所述内收部与所述第二侧块之间形成的第二避空位,
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的相向移动的方向上,所述内收部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脱板的最大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液压件,所述液压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模具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液压件能够移动以驱动所述第一模具结构向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模具结构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块包括第一折弯斜面,第二脱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折弯斜面平行设置的第二折弯斜面,所述第一折弯斜面能够与所述第二折弯斜面相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块包括固定部以及折弯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基板相连,所述折弯部设于所述固定部朝向所述第一侧块的一侧,
其中,所述折弯部靠近所述第一侧块的表面与所述第二折弯斜面相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垫板,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所述第一侧块设于所述第一垫板上;
第二垫板,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所述第二侧块设于所述第二垫板上。
CN202020966904.0U 2020-06-01 2020-06-01 冲压模具 Active CN2123978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6904.0U CN212397847U (zh) 2020-06-01 2020-06-01 冲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66904.0U CN212397847U (zh) 2020-06-01 2020-06-01 冲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97847U true CN212397847U (zh) 2021-01-26

Family

ID=74409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66904.0U Active CN212397847U (zh) 2020-06-01 2020-06-01 冲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9784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7510A (zh) * 2018-10-10 2018-12-21 弗兰卡(中国)厨房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圆弧折弯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47510A (zh) * 2018-10-10 2018-12-21 弗兰卡(中国)厨房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圆弧折弯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CN109047510B (zh) * 2018-10-10 2024-02-27 弗兰卡(中国)厨房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圆弧折弯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8987C (zh) 一种板材成形复合冲压模具
CN102513444A (zh) 一种冲压模具的复合翻边机构
CN201249240Y (zh) Z形件精密弯曲模
JP2006305621A (ja) プレス金型及び板金加工方法
CN106583567B (zh) 一种防变形机械加工模具
CN212397847U (zh) 冲压模具
CN110090878A (zh) 板材u形双直角折弯装置
CN111842652A (zh) 一种带有侧冲补偿回弹功能的冲压模具
CN205147072U (zh) 一种t型冲压件的z型和双u型弯曲复合模具
CN210098703U (zh) 汽车轻量化铝保险杠型材折弯冲孔复合模具
JP4015398B2 (ja) 金属板の曲げ成形方法
CN220127267U (zh) 适用于对称工件的快速折弯结构及折弯模具
CN201058355Y (zh) 具有通用性的冲压模具
CN210080420U (zh) 一种折弯模具中的定位装置
CN212094019U (zh) 脱板滑块辅助折弯模具结构
CN209363531U (zh) 一种锻压机两工位压头更换装置
CN112157172A (zh) 冲压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用软连接铜排的冲压成型机
CN217251782U (zh) 一种不锈钢薄板弯折加工模具
CN215237194U (zh) 一种负角度冲压装置
CN213968667U (zh) 一种钢板弹簧成型铆接装置
CN214417473U (zh) 一种折弯治具
CN214321479U (zh) 一种具有多折边的工件折弯成型装置
CN217315431U (zh) 一种车用支撑盖板的连续冲模
JP2020168635A (ja) プレス成形せん断加工方法
CN210305239U (zh) 汽车钣金件高精度翻孔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