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80454U -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80454U
CN212380454U CN202021322484.9U CN202021322484U CN212380454U CN 212380454 U CN212380454 U CN 212380454U CN 202021322484 U CN202021322484 U CN 202021322484U CN 212380454 U CN212380454 U CN 212380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tab
current collector
head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32248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新军
张剑
雷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32248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80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80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80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卷绕式电芯及电池。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单面区,所述单面区包括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两个表面之一者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极耳设置于所述单面区且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电连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极片双面去除处理而导致活性物质的敷料面积的损失,从而影响电芯的容量的问题。

Description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由于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无污染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中。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包括极片,极片通常包括集流体和涂覆于集流体双面的活性物质,由于连接于极片的极耳需与集流体电连接,而活性物质的存在会使其无法连接,因此,在极耳的设置处需对极片进行双面去除处理以露出集流体,以便后续集流体与极耳的连接。但是双面去除处理易导致活性物质的敷料面积的损失,从而影响电芯的容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卷绕式电芯及电池,以解决现有技术因极片双面去除处理而导致活性物质的敷料面积的损失,从而影响电芯的容量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卷绕式电芯,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单面区,所述单面区包括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两个表面之一者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极耳设置于所述单面区且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电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面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头部的头部单面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尾部的尾部单面区,所述第一极耳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头部极耳和第一尾部极耳,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头部单面区,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或者,
所述单面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尾部的尾部单面区,所述第一极耳为第一尾部极耳,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头部极耳和所述第一尾部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同侧,或者,所述第一头部极耳和所述第一尾部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异侧。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单面区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头部单面区内,仅所述第一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尾部单面区内,仅所述第二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头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凹槽,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一表面,或者,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集流体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头部单面区和所述尾部单面区内,仅所述第一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头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凹槽,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或者,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二表面。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周侧壁为三边封闭一边开口,或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周侧壁为两边封闭两边开口。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隔膜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依次层叠且共同卷绕设置,
所述第一集流体还包括与所述尾部单面区连接的卷绕收尾段,所述卷绕收尾段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未设置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尾部极耳与所述卷绕收尾段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头部极耳和所述第二头部极耳朝向所述隔膜的表面均设置有第一绝缘胶层。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覆盖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有露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三凹槽,
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集流体电连接。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第一集流体的表面设有第二绝缘胶层,所述第二绝缘胶层正对所述第三凹槽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如上所述的卷绕式电芯。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集流体中设置单面区,并使第一极耳设置于单面区。能够使得在对第一极片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进行去除处理而使第一极耳与第一集流体连接形成电流通路时,由于单面区的第一集流体仅有一个表面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而仅需对第一集流体的一个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进行去除处理。相较于传统方案中需对第一集流体的双面覆盖的第一活性物质层均进行去除处理,能够减小第一活性物质层的敷料面积以及第一集流体的损失,保证第一集流体的强度和第一极耳的连接可靠性,提高卷绕式电芯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卷绕式电芯的容量损失降低到最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池的卷绕式电芯的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第一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第一极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池的卷绕式电芯的另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卷绕式电芯的第一极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卷绕式电芯的第一极片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的第一极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第一极片的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所示的卷绕式电芯的第二极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200,电池200能够为应用此电池200的电子设备提供能源,电池2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锂电池200。
电池200包括壳体210和设于壳体210内的卷绕式电芯100。壳体210可以是铝壳、刚壳、镍壳或者其各自的合金壳,通过将卷绕式电芯100设置于壳体210内,可以有效避免因碰撞等情况导致卷绕式电芯100失效的问题发生。
请参阅图2,卷绕式电芯100包括第一极片10、第二极片20和设置于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之间的隔膜30。可以理解的是,卷绕式电芯100可以为第一极片10、隔膜30和第二极片20依次层叠设置并共同卷绕形成,卷绕式的结构使得电池200容量能够有效的增加,性能优异,应用范围广泛。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极片10可以为正极片,第二极片20可以为负极片,或者,第一极片10可以为负极片,第二极片20可以为正极片。也即为,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的极性相反,而在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之间设置隔膜30,能够将极性相反的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有效的间隔开,避免两者之间因直接接触而造成短路,使得第一极片10和第二极片20均可以保持正常的电流流通状态,提高电池200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第一极片10为正极片,第二极片20为负极片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两者的极性还可以相反,对此不做限制。
具体而言,第一极片10包括第一集流体11和覆盖于第一集流体11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第一集流体11为汇集电流的结构,其能够与第一活性物质层12充分接触并起到承载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作用,还可以将第一活性物质层12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便形成较大的电流对外输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集流体11可以为铝箔。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第一集流体11包括双面区111和连接于双面区111一端的一个单面区112,可以理解的是,双面区111为第一集流体11的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均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区域,单面区112为第一集流体11的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中仅一个表面,即两个表面之一者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区域。由于单面区112连接于双面区111的一端,从而使得双面区111整体位于第一极片10的中部,而单面区112位于第一极片10的头部或尾部,此结构便于第一极片10的加工。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6、图7和图8,第一集流体11包括双面区111和分别连接于双面区111两端的两个单面区112,可以理解的是,双面区111为第一集流体11的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均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区域,单面区112为第一集流体11的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中仅一个表面,即两个表面之一者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区域。由于两个单面区112分别连接于双面区111的两端,从而使得双面区111整体位于第一极片10的中部,而两个单面区112分别位于第一极片10的头部和尾部,此结构便于第一极片10的加工。也即为,单面区112包括位于第一极片10的头部的头部单面区113和位于第一极片10的尾部的尾部单面区114。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卷绕式电芯100还包括第一极耳40,第一极耳40设置于单面区112且与第一集流体11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极耳40与第一极片10电连接,以便能够将第一极片10的电流引出至外部,起到良好的导电的作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40与电路板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第一集流体11中设置单面区112,并使第一极耳40设置于单面区112。能够使得在对第一极片10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去除处理而使第一极耳40与第一集流体11连接形成电流通路时,由于单面区112的第一集流体11仅有一个表面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而仅需对第一集流体11的一个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去除处理。相较于传统方案中需对第一集流体11的双面覆盖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均进行去除处理,能够减小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敷料面积以及第一集流体11的损失,保证第一集流体11的强度和第一极耳40的连接可靠性,提高卷绕式电芯100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卷绕式电芯100的容量损失降低到最小。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第一极耳40的数量为一个,第一极耳40为第一尾部极耳42,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尾部单面区114。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极耳4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头部单面区113,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尾部单面区114。通过在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分别设置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能够在第一极片10、隔膜30和第二极片20整体卷绕时,第一头部极耳41相对第一尾部极耳42位于卷绕式电芯100的内圈,即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位于卷绕式卷芯的不同卷层,有利于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的合理布局,避免两者之间相互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后文将以第一极耳40的数量为两个为例进行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描述均可以应用于第一极耳40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位于第一集流体11的同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在第一集流体11的同侧时,有利于顺利的使第一头部极耳41与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一集流体11进行连接,且使第一尾部极耳42与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一集流体11进行连接,从而能够便捷的进行加工。
具体而言,第一集流体11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115和第二表面116。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头部单面区113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且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二表面116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也即为,在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第一集流体11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表面为不同表面。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是以头部单面区113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且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二表面116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头部单面区113内,仅第二表面116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且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只需满足第一集流体11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表面为不同表面即可,对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头部单面区113内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存在,使得第一头部极耳41难以与第一集流体11进行接触,因此,需对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部分去除处理,保证设置第一头部极耳41的位置能够露出第一集流体11而使第一头部极耳41顺利与第一集流体11进行连接。相应地,由于尾部单面区114内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存在,使得第一尾部极耳42难以与第一集流体11进行接触,因此,需对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部分去除处理,保证设置第一尾部极耳42的位置能够露出第一集流体11而使第一尾部极耳42顺利与第一集流体11进行连接。
由此,在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设置一个露出第一表面115的第一凹槽13,且在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设置一个露出第二表面116的第二凹槽14。可以理解的是,仅需在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对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单面开槽处理,有利于降低开槽难度,减少卷绕式电芯100的容量损失。
如图7所示,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第一凹槽13内且与第一表面115接触,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一表面115。或者,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头部极耳41可设置于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二表面116,第一尾部极耳42可设置于第二凹槽14内且与第二表面116接触。由此,使得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能够同侧设置,有利于便捷的使第一极片10与第一极耳40进行连接。
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区别于前述实施方式,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也即为,在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第一集流体11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表面为相同表面。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是以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为例进行说明,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二表面116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只需满足第一集流体11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表面为相同表面即可,对此不做限制。
本实施方式中,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设有一个露出第一表面115的第一凹槽13,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设有一个露出第一表面115的第二凹槽14。
如图8所示,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第一凹槽13内且与第一表面115接触,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第二凹槽14内且与第一表面115接触。或者,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头部极耳41可设置于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二表面116,第一尾部极耳42可设置于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二表面116。由此,使得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能够同侧设置,有利于便捷的使第一极片10与第一极耳40进行连接。
前文是以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位于第一集流体11的同侧为例进行说明,但应当理解,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也可位于第一集流体11的异侧(图未示)。
具体而言,在头部单面区113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且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二表面116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时,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第一凹槽13内且与第一表面115接触,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第二凹槽14内且与第二表面116接触,或者,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二表面116,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一表面115。
而在头部单面区113和尾部单面区114内,仅第一表面115覆盖第一活性物质层12时,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第一凹槽13内且与第一表面115接触,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尾部单面区114的第二表面116,或者,第一头部极耳41设置于头部单面区113的第二表面116,第一尾部极耳42设置于第二凹槽14内且与第一表面115接触。
由此,使得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能够异侧设置,有利于为第一极片10与第一极耳40的连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应用范围广泛。
基于上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仅需满足能够暴露出第一集流体11即可,对于其形状及尺寸不做限制。举例而言,如图7-图9所示,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的形状和尺寸可以分别与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适配。而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的周侧壁可以为三边封闭一边开口,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敷料面积的损失,有利于将卷绕式电芯100的容量损失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或者,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的周侧壁为两边封闭两边开口。
请一并参阅图6、图7和图8,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体11还包括与尾部单面区114连接的卷绕收尾段117,卷绕收尾段117的第一表面115和第二表面116均未设置第一活性物质层12。
可以理解的是,卷绕首尾段105为卷绕式电芯100处于卷绕状态时,位于所有卷层中最外层的部分。当卷绕式电芯100处于卷绕状态时,第一尾部极耳42与卷绕收尾段117正对设置。换言之,第一尾部极耳42与第一集流体11正对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尾部极耳42的毛刺即使刺穿隔膜30接触第一集流体11,由于第一尾部极耳42和第一集流体11极性相同,也不会发生接触短路,减少了卷绕式电芯100的短路风险,有利于提高卷绕式电芯100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卷绕式电芯100处于卷绕状态时,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的一面朝向第一集流体11,相背设置的另一面朝向隔膜30。由此,在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朝向隔膜30的表面均设置第一绝缘胶层61。
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会焊接于第一集流体11,由此,在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朝向隔膜30的表面均设置第一绝缘胶层61,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的焊接毛刺刺穿隔膜30而导致第一头部极耳41和第一尾部极耳42与极性相反的第二极片20接触而短路,有利于提高卷绕式电芯100的安全性能。
当然,由于第一尾部极耳42与卷绕收尾段117正对,且第一尾部极耳42与构成卷绕收尾段117的第一集流体11极性相同,第一尾部极耳42朝向隔膜30的表面也可不设置第一绝缘胶层61。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12,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极片20包括第二集流体21和覆盖于第二集流体21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2。第二集流体21为汇集电流的结构,其能够与第二活性物质层22充分接触并起到承载第二活性物质层22的作用,还可以将第二活性物质层22产生的电流汇集起来以便形成较大的电流对外输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极片20中,第二集流体21的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均覆盖第二活性物质层22。
需说明的是,以上对于两个第一极耳40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均可应用于第一极耳40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具体请参阅图2-图5,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卷绕式电芯100还包括第二极耳50,第二极耳50与第二集流体21电连接,从而使得第二极耳50与第二极片20电连接,以便能够将第二极片20的电流引出至外部,起到良好的导电的作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极耳50与电路板连接。由此,能够使得卷绕式电芯100区别于传统电芯的两个极耳设置,能够具有三个极耳,结构形式新颖。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极片20的同一位置处,对第二集流体21的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2同时进行开槽处理,使得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22均设有一个露出第二集流体21的第三凹槽23,第二极耳50可设置于任意一个第三凹槽23内且与第二集流体21电连接。
进一步地,在第二极耳50朝向隔膜30的表面也可设置第一绝缘胶层61,从而能够有效防止第二极耳50的焊接毛刺刺穿隔膜30而导致第二极耳50与极性相反的第一极片10接触而短路,有利于提高卷绕式电芯100的安全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凹槽23仅需满足能够暴露出第一集流体11即可,对于其形状及尺寸不做限制。举例而言,第三凹槽23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第二极耳50适配。而第三凹槽23的周侧壁可以为三边封闭一边开口,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第二活性物质层22的敷料面积的损失,有利于将卷绕式电芯100的容量损失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或者,第三凹槽23的周侧壁为两边封闭两边开口。
需说明的是,当第一极片10、隔膜30和第二极片20整体卷绕时,第一头部极耳41、第一尾部极耳42和第二极耳50位于卷绕式卷芯的不同卷层,有利于第一头部极耳41、第一尾部极耳42和第二极耳50的合理布局,避免三者之间相互干扰。
进一步地,第一活性物质层12背离第一集流体11的表面设有第二绝缘胶层62,第二绝缘胶层62正对第三凹槽23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第二极耳50的焊接毛刺刺穿隔膜30而导致第二极耳50与极性相反的第一极片10接触而短路,有利于提高卷绕式电芯100的安全性能。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集流体11中设置单面区112,并使第一极耳40设置于单面区112。能够使得在对第一极片10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去除处理而使第一极耳40与第一集流体11连接形成电流通路时,由于单面区112的第一集流体11仅有一个表面覆盖有第一活性物质层12,而仅需对第一集流体11的一个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进行去除处理。相较于传统方案中需对第一集流体11的双面覆盖的第一活性物质层12均进行去除处理,能够减小第一活性物质层12的敷料面积以及第一集流体11的损失,保证第一集流体11的强度和第一极耳40的连接可靠性,提高卷绕式电芯100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将卷绕式电芯100的容量损失降低到最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芯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极片包括第一集流体和覆盖于所述第一集流体表面的第一活性物质层;
所述第一集流体包括单面区,所述单面区包括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所述两个表面之一者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极耳设置于所述单面区且与所述第一集流体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面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头部的头部单面区和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尾部的尾部单面区,所述第一极耳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头部极耳和第一尾部极耳,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头部单面区,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或者,
所述单面区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极片的尾部的尾部单面区,所述第一极耳为第一尾部极耳,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部极耳和所述第一尾部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同侧,或者,所述第一头部极耳和所述第一尾部极耳位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的异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单面区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头部单面区内,仅所述第一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尾部单面区内,仅所述第二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头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凹槽,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一表面,或者,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表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体相背设置的两个表面分别为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所述头部单面区和所述尾部单面区内,仅所述第一表面覆盖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头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一凹槽,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一活性物质层设有一个露出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凹槽,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或者,
所述第一头部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所述第一尾部极耳设置于所述尾部单面区的第二表面。
6.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周侧壁为三边封闭一边开口,或者,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的周侧壁为两边封闭两边开口。
7.如权利要求4或5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隔膜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所述隔膜和所述第二极片依次层叠且共同卷绕设置,
所述第一集流体还包括与所述尾部单面区连接的卷绕收尾段,所述卷绕收尾段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未设置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一尾部极耳与所述卷绕收尾段正对设置,所述第一头部极耳和所述第一尾部极耳朝向所述隔膜的表面均设置有第一绝缘胶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包括第二集流体和覆盖于所述第二集流体的表面的第二活性物质层,所述第二活性物质层设有露出所述第二集流体的第三凹槽,
所述卷绕式电芯还包括第二极耳,所述第二极耳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集流体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绕式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层背离所述第一集流体的表面设有第二绝缘胶层,所述第二绝缘胶层正对所述第三凹槽设置。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卷绕式电芯。
CN202021322484.9U 2020-07-06 2020-07-06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Active CN212380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2484.9U CN212380454U (zh) 2020-07-06 2020-07-06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322484.9U CN212380454U (zh) 2020-07-06 2020-07-06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80454U true CN212380454U (zh) 2021-01-19

Family

ID=74164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322484.9U Active CN212380454U (zh) 2020-07-06 2020-07-06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8045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88501A (zh) * 2021-11-23 2022-03-1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586191A (zh) * 2021-07-23 2022-06-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与用电装置
WO2023088431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和电池
WO2023241164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及电池
CN114586191B (zh) * 2021-07-23 2024-05-1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与用电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6191A (zh) * 2021-07-23 2022-06-0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与用电装置
CN114586191B (zh) * 2021-07-23 2024-05-10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与用电装置
WO2023088431A1 (zh) * 2021-11-18 2023-05-25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和电池
CN114188501A (zh) * 2021-11-23 2022-03-1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241164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极片及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380454U (zh) 卷绕式电芯及电池
JP4438784B2 (ja) 蓄電装置
CN212517286U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CN210403945U (zh) 一种叠片式锂离子电池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CN101807725A (zh) 锂离子电池
CN216354298U (zh) 一种极片、叠片电芯、电池及电子产品
CN112909265A (zh) 极片及圆柱电池卷芯结构
WO2021232720A1 (zh) 一种多极耳圆柱电池卷芯及锂离子电池
CN218385635U (zh) 电极片、电芯及扣式电池
CN112821014A (zh) 电芯、电芯组件及电池
CN112864534A (zh)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CN216436083U (zh) 卷芯及电池
CN214625305U (zh) 电芯组件、电芯模组、电池及使用电池的装置
CN112331930B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WO2022082437A1 (zh) 电池和具有所述电池的电子装置
CN212380471U (zh) 硬壳纽扣电池
JP512543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組電池
CN218160737U (zh) 一种全极耳电芯结构与锂离子电池
CN219144249U (zh) 电芯和电池
CN217933932U (zh) 电芯结构和电池
CN218160539U (zh) 一种电芯和电池
CN213340472U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CN114361661B (zh) 一种方壳电芯及电池模组
CN214848701U (zh) 极片及圆柱电池卷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