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6283U -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 Google Patents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6283U
CN212366283U CN202021589824.4U CN202021589824U CN212366283U CN 212366283 U CN212366283 U CN 212366283U CN 202021589824 U CN202021589824 U CN 202021589824U CN 212366283 U CN212366283 U CN 212366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pper sheet
conductive copper
shell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898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波
梁勋寿
田军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Yinhe Lan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Yinhe Lan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Yinhe Lan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Yinhe Lan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8982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62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6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62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包括供电盒和供电头,供电盒包括外壳、第一导电铜片、第二导电铜片和隔离架,第一导电铜片、第二导电铜片和隔离架均设于外壳内,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导电铜片分别位于隔离架的上下两端,外壳上设有槽口,供电头穿过槽口后与第一导电铜片、第二导电铜片电连接。通过在供电盒内设有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导电铜片,方便供电盒与外接电源的导通,而无需在供电盒内安装导线,从而无需接线焊线,简化了供电盒的结构,合理利用供电盒的内部空间;同时,在外壳上设有槽口,可以通过槽口在外壳上不同方向的开设,使不同的场景的导轨系统拼接可以共用供电盒,减少零部件库存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零部件选用的灵活性。

Description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LED照明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涉及一种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背景技术
现有对与室内导轨系统,即LED灯条安装在导轨内的LED灯系统,的供电方式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一体式的供电接头从侧方插入导轨进行供电,即端盖式供电接头;另一种是,通过嵌入式供电接头从导轨内部进行供电,即嵌入式供电接头。
上述两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缺陷:
一、端盖式的供电接头是一体式的,而室内导轨系统的拼接时多变,会按照不同需求拼接不同的形状,这意味着在不同的拼接点需要不同结构的供电接头,是单一结构供电接头无法满足的,这就需要设计结构不相同的供电头,这提高了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库存压力,供电接头安装复杂,降低了产品的灵活性。
二、嵌入式的供电接头也存在不同的拼接场景需要不同结构的供电接头,意味着产品的灵活性不够,同时,因为嵌入式供电接头的空间局限,为了增加电气的连接空间,供电接头多设计成长条形,体积较长,安装占用较大的导轨空间,对导轨系统的空间利用比较浪费,在需要供电或者导轨电气连接的地方会有比较大的空间不能安装灯具。
三、当需要拼接两条以上的导轨时,现有的导轨接头内部是采用电线进行电气连接,这增加了安装的复杂性,特别是做低压导轨系统时,为了满足载流需求,需要用较大规格的电线连接,这不仅会增加接线的难度,也对供电接头的空间要求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包括供电盒和供电头,供电盒包括外壳、第一导电铜片、第二导电铜片和隔离架,第一导电铜片、第二导电铜片和隔离架均设于外壳内,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导电铜片分别位于隔离架的上下两端,外壳上设有槽口,供电头穿过槽口后与第一导电铜片、第二导电铜片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供电盒内设有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导电铜片,方便供电盒与外接电源的导通,而无需在供电盒内安装导线,从而无需接线焊线,简化了供电盒的结构,合理利用供电盒的内部空间;同时,在外壳上设有槽口,可以方便供电头与供电盒的电连接;由此,可以通过槽口在外壳上不同方向的开设,使不同的场景的导轨系统拼接可以共用供电盒,减少零部件库存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零部件选用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为铝压铸成型结构,供电盒还包括绝缘壳,绝缘壳设于外壳内,绝缘壳位于第一导电铜片与外壳之间,以及第二导电铜片与外壳之间。由此,设有绝缘壳,方便导电铜片与外壳的分隔,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电盒还包括上固定架,上固定架的一端设于外壳内,另一端贯穿槽口后伸出。由此,设有上固定架,可以方便上固定架的另一端固定在导轨的上部,方便供电盒在导轨上的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电盒还包括下固定架,下固定架位于上固定架的下方,且设于外壳的外侧,下固定架呈U型。由此,设有下固定架,方便下固定架插入到导轨相应的槽孔内,保证了供电盒与导轨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供电盒与供电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电头包括固定壳、第三导电铜片、第四导电铜片和绝缘板,第三导电铜片、第四导电铜片和绝缘板均与固定壳相固定,第三导电铜片和第四导电铜片分别位于绝缘板的上下两侧,第三导电铜片和第四导电铜片的两端均超出固定壳的两侧端面,第三导电铜片和第四导电铜片的一端穿过槽口后与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导电铜片相配合。由此,通过设有第三导电铜片和第四导电铜片,方便供电头与供电盒的导通,而无需在供电头内安装导线,从而无需接线焊线,简化了供电头的结构,合理利用供电头的内部空间,优化供电头结构,方便控制供电头的外部尺寸,使供电头尽可能少的占用导轨空间,合理利用导轨空间,提高了导轨供电空间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供电头还包括导电弹片,导电弹片为两个,两个导电弹片分别设于第三导电铜片和第四导电铜片的一侧,导电弹片的外端面超出固定壳的端面。由此,设有导电弹片,且导电弹片的外端面超出固定壳的端面,可以方便与导轨内电气的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槽口开设在外壳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四个侧面上。由此,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使用要求,开设相应的槽口,使不同的场景的导轨系统拼接可以共用零件,减少零部件库存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零部件选用的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铜片和第二导电铜片的一侧均设有接线端子。由此,方便与外接导线电源的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包括上外壳和下外壳,上外壳与下外壳相配合。由此,可以方便外壳内各结构的安装固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壳包括上固定壳和下固定壳,上固定壳和下固定壳相配合,上固定壳和下固定壳均为塑料制件。由此,可以方便固定壳内各结构的安装和固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中供电盒与导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中供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中供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中供电头与导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与导轨配合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5。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包括供电盒1和供电头2,供电盒1包括外壳11、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和隔离架14,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和隔离架14均设于外壳11内,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分别位于隔离架14的上下两端,外壳11上设有槽口3,供电头2穿过槽口3后与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电连接。其中,外壳11呈方形,方便与各面导轨的配合。该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在与线条灯导轨配合使用时,将供电头2插入导轨内固定,与线条灯导通,供电头2穿过槽口3后与供电盒1导通,通过供电盒1为导轨内的灯供电;其中,供电盒1直接与外接电源通过导线相连通。
隔离架14为塑料制件,方便成型加工;通过设有隔离架14,将第一导电铜片12与第二导电铜片13分隔开,使得第一导电铜片12与第二导电铜片13之间形成高度差,作为和另一个零件的电气连接插拔的端口,方便电气导通。
通过在供电盒1内设有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方便供电盒1与外接电源的导通,而无需在供电盒1内安装导线,从而无需接线焊线,简化了供电盒1的结构,合理利用供电盒1的内部空间;同时,在外壳11上设有槽口3,可以方便供电头2与供电盒1直接插入后电连接,实现电气连通;由此,可以通过槽口3在外壳11上不同方向的开设,可以方便不同安装方向的导轨的通电,使不同的场景的导轨系统拼接可以共用供电盒1,减少零部件库存及降低产品成本,增加零部件选用的灵活性。
外壳11为铝压铸成型结构,供电盒1还包括绝缘壳15,绝缘壳15设于外壳11内,绝缘壳15位于第一导电铜片12与外壳11之间,以及第二导电铜片13与外壳11之间。其中,外壳11采用铝压铸成型结构,可以方便外壳11的快速成型,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提高外壳11的承重能力,从而提高了外壳11的适用范围;且利于外壳11内电气连通时,热量的及时散出,提高了整体的寿命。绝缘壳15为塑料制件,方便成型加工,通过设有绝缘壳15,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与外壳11的导通,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外壳11包括上外壳111和下外壳112,上外壳111与下外壳112相配合。其中,绝缘壳15包括上绝缘壳151和下绝缘壳152,上绝缘壳151位于第一导电铜片12与上外壳111之间,下绝缘壳152位于第二导电铜片13下外壳112之间,有效避免了外壳与导电铜片的接触,保证了操作者使用时的安全性。
为了方便上外壳111与下外壳112的固定配合,且不影响外壳11内各部件的安装,在下外壳112上部的内侧开设有台阶,上外壳111的端面与该台阶相贴合,然后再用螺钉将上外壳111与下外壳112锁紧固定。
为了方便上绝缘壳151与第一导电铜片12的安装,上绝缘壳151设有第一安装板1511,第一导电铜片12的上端面与第一安装板1511的底面相抵接。第一导电铜片12的下端面与隔离架14相抵接,使得第一导电铜片12位于上绝缘壳151与隔离架14之间。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方便供电盒1与供电头2的连接导通,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上均成型有凸起5,可以方便供电头2插入在第一导电铜片12与第二导电铜片13之间时,第一导电铜片12与第二导电铜片13上的凸起5将供电头2插入的部分压紧,方便电气的导通;且通过设有凸起5,使得两个导电铜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减小对供电头2配合精度的要求,提高适用性,以及降低加工难度。
为了方便下绝缘壳152与第二导电铜片13的安装,下绝缘壳152包括第二安装板1521;第二导电铜片13的下端面与第二安装板1521相抵接,上端面与隔离架14的下端面相抵接。同时,为了方便上绝缘壳151与下绝缘壳152之间各部件的安装,在下绝缘壳152的上端面一体成型有四个顶柱,四个顶柱分别位于下绝缘壳152的四个顶角处,为下绝缘壳152上各结构的安装预留空间。
供电盒1还包括上固定架16,上固定架16的一端设于外壳11内,另一端贯穿槽口3后伸出。其中,上固定架16为金属支架,为了方便上固定架16在上绝缘壳151与上外壳111之间的安装,上绝缘壳151的截面呈H型,可以为上固定架16的安装预留空间。上固定架16的一端通过锁紧上外壳111与下外壳112的螺钉锁紧固定在外壳11内。上固定架16的另一端固定在型材导轨的上端面,并通过螺钉拧紧固定,从而将方便供电盒1与导轨的固定,保证了供电盒1的正常使用。
供电盒1还包括下固定架17,下固定架17位于上固定架16的下方,且通过螺钉固定在外壳11的外侧,下固定架17呈U型。其中,下固定架17与导轨内相应的插孔相配合,保证了供电盒与导轨安装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供电盒与供电头连接的稳定性。
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的一侧均设有接线端子4,接线端子4向下翻折成型。为了方便接线端子4的安装,在隔离架14和下绝缘壳152上开设有通孔,便于接线端子4的伸出。同时,为了方便接线端子4与外接导线的连通,在上绝缘壳152和上外壳上均开设有通孔,方便导线的接入。
供电头2包括固定壳21、第三导电铜片22、第四导电铜片23和绝缘板24,第三导电铜片22、第四导电铜片23和绝缘板24均与固定壳21相固定,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分别位于绝缘板24的上下两侧,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两端均超出固定壳21的两侧端面,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一端穿过槽口3后与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相配合。其中,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均为长条形片状结构;绝缘板24的作用为实现第三导电铜片22与第四导电铜片23分隔,即实现电源正负极的分离。
由此,通过设有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方便供电头2与供电盒1的导通,而无需在供电头2内安装导线,从而无需接线焊线,简化了供电头2的结构,合理利用供电头2的内部空间,优化供电头2结构,方便控制供电头2的外部尺寸,使供电头2尽可能少的占用导轨空间,合理利用导轨空间,提高了导轨供电空间的利用率。
供电头2与供电盒1需导通时,超出固定壳21的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一端穿过槽口3后,分别与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相接触,实现了供电盒1与供电头2的导通。
为了方便固定壳21内各结构的组装,固定壳21包括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相配合,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均为塑料制件。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通过螺钉拧紧固定。
供电头2还包括导电弹片25,导电弹片25为两个,两个导电弹片25分别设于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一侧,导电弹片25的外端面超出固定壳21的端面。其中,为了方便导电弹片25与导轨上相应导体的导通,导电弹片25包括本体251和弹性片252,弹性片252位于本体251的一侧,本体251与弹性片252之间设有缺口253,导电弹片25为一体成型结构。本体251夹持在相应的导电铜片与固定壳21之间,方便导电弹片25的安装和固定。弹性片252与导轨内相应的导体相接触,实现电气导通,两个导电弹片25的安装方向相反,使得两个弹性片252与导轨内两侧的导体相接触。通过设有缺口253,使得弹性片252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与导轨的紧密接触,且方便整体插入到导轨内。
槽口3开设在外壳11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四个侧面上,即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时,导轨的安装方向以及连接方向在供电盒1上开设不同方向的槽口3,可以实现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导轨的连通供电,提高了供电盒1与供电头2的通用性,即,不同拼接场景所使用的供电接头是一样的,只是增加了不同的供电盒1的槽口,其他都是通用件,减少库存,增加零部件选用的灵活性,大大简化了安装结构。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盒(1)和供电头(2),所述供电盒(1)包括外壳(11)、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和隔离架(14),所述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和隔离架(14)均设于外壳(11)内,所述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分别位于隔离架(14)的上下两端,所述外壳(11)上设有槽口(3),所述供电头(2)穿过所述槽口(3)后与第一导电铜片(12)、第二导电铜片(13)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为铝压铸成型结构,所述供电盒(1)还包括绝缘壳(15),所述绝缘壳(15)设于外壳(11)内,所述绝缘壳(15)位于第一导电铜片(12)与外壳(11)之间,以及第二导电铜片(13)与外壳(1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盒(1)还包括上固定架(16),所述上固定架(16)的一端设于外壳(11)内,另一端贯穿槽口(3)后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盒(1)还包括下固定架(17),所述下固定架(17)位于上固定架(16)的下方,且设于外壳(11)的外侧,所述下固定架(17)呈U型。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头(2)包括固定壳(21)、第三导电铜片(22)、第四导电铜片(23)和绝缘板(24),所述第三导电铜片(22)、第四导电铜片(23)和绝缘板(24)均与固定壳(21)相固定,所述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分别位于绝缘板(24)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两端均超出固定壳(21)的两侧端面,所述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一端穿过槽口(3)后与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相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头(2)还包括导电弹片(25),所述导电弹片(25)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电弹片(25)分别设于第三导电铜片(22)和第四导电铜片(23)的一侧,所述导电弹片(25)的外端面超出固定壳(21)的端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口(3)开设在外壳(11)的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四个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铜片(12)和第二导电铜片(13)的一侧均设有接线端子(4)。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包括上外壳(111)和下外壳(112),所述上外壳(111)与下外壳(112)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轨系统供电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21)包括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所述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相配合,所述上固定壳(211)和下固定壳(212)均为塑料制件。
CN202021589824.4U 2020-08-04 2020-08-04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Active CN2123662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9824.4U CN212366283U (zh) 2020-08-04 2020-08-04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89824.4U CN212366283U (zh) 2020-08-04 2020-08-04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6283U true CN212366283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20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89824.4U Active CN212366283U (zh) 2020-08-04 2020-08-04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62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059031A1 (en) Mating terminal, multifunctional high-voltage connector and battery product
CN213988513U (zh) 一种一体式电流互感器
CN212366283U (zh)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CN212108301U (zh) 一种轨道灯电源盒结构
CN111799588A (zh) 导轨系统供电接头
CN109755910A (zh) 一种密集型母线槽
CN209748146U (zh) 一种轨道式小母线配电设备
CN220914768U (zh) 一种新式环网柜
CN212485708U (zh) 一种开关控制插座
CN216015923U (zh) 实现多功能多场景兼容应用的灯具导轨控制系统
CN219144544U (zh) 一种便于生产的排插
CN218523452U (zh) 一种插拔式新型指示灯
CN217936183U (zh) 一种电器盒
CN219106690U (zh) 高压连接器
CN220439524U (zh) 一种用于节省配电箱接线长度的断路器出线端子
CN215266856U (zh) 一种动力母线槽的接线头
CN215771034U (zh) 一种分接端子盒
CN212517802U (zh) 一种汽车启动用连接线板塑料带端子
CN216480853U (zh) 一种轨道灯导轨
CN218867415U (zh) 铝基板pcb直接连接器
CN216490057U (zh) 电机接线盒
CN220797350U (zh) 一种usb充电插座结构及插座
CN213602370U (zh) 一种节能母线槽
CN217691698U (zh) 一种接线座
CN218896592U (zh) 一种底座结构及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