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2478U - 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2478U
CN212362478U CN202022064907.8U CN202022064907U CN212362478U CN 212362478 U CN212362478 U CN 212362478U CN 202022064907 U CN202022064907 U CN 202022064907U CN 212362478 U CN212362478 U CN 212362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assage
refrigerant
throttling elemen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6490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升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206490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2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2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2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媒回流通路,冷媒回流通路连通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回流通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冷媒回流通路的放热段经过第一换热器,使得冷媒回流通路中的冷媒能够吸收第一换热器中冷媒的热量,第二节流元件位于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放热段之间。进入冷媒回流通路的少量冷媒先经过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进一步变为低温低压冷媒,进入放热段的冷媒温度较低能够与第一换热器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第一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在制冷技术领域,制冷系统正常运行时至少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节流元件和蒸发器。冷媒在以上元件之间循环流动,不断吸热放热从而进行制冷。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冷凝器进行放热,之后冷媒再依次经过节流单元和蒸发器,冷媒在蒸发器处温度较低会吸收周围热量,起到制冷作用。制冷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压缩机排气口的排气温度过高的情况。为将压缩机排气口的排气温度降低到合适范围内,一般会将经过冷凝器放热的冷凝少量引导至压缩机排气口。但是此种方式在降低压缩机排气口排气温度的同时,降低了系统中冷凝器的换热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在降低压缩机排气口排气温度时,导致冷凝器的换热能力降低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该制冷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冷凝器的换热能力。
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媒回流通路,所述冷媒回流通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媒回流通路的放热段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使得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中的冷媒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换热器中冷媒的热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放热段之间。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放热后的少量冷媒能够经过所述冷媒回流通路流向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进而降低所述压缩机排气口的排气温度。而且,基于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且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放热段之间。从而进入所述冷媒回流通路的少量冷媒先经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节流后进一步变为低温低压冷媒,从而进入所述放热段的冷媒温度较低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热段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中迂回穿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位于所述放热段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二换热器A和第二换热器B,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均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出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化霜通路和第一分支通路,所述化霜通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分支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上设有第三节流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分支通路,所述化霜通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二分支通路上设有第四节流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一通路,所述化霜通路上用于与所述压缩机排气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路上,所述化霜通路上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通路上设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位于所述化霜通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之间设有第一并联通路,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化霜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设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与所述化霜通路连接的位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出口之间设有第二并联通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上设有第四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设有第五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分支通路,所述第二分支通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通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设有第六开关阀,所述第六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二分支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之间,所述第二分支通路上设有第七开关阀和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七开关阀位于所述第四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之间,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设有第八开关阀,所述第八开关阀位于所述化霜通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制冷系统的系统图;
图2为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制冷系统的系统图;
图3为在化霜模式1下所述制冷系统的系统图;
图4为在化霜模式2下所述制冷系统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制冷系统;11、第一换热器;111、第一节流元件;112、第二单向阀;12、第二换热器;121、第二换热器A;1211、第五开关阀;1212、第八开关阀;122、第二换热器B;1221、第三开关阀;1222、第六开关阀;13、冷媒回流通路;131、第二节流元件;132、第一单向阀;14、化霜通路;141、第一开关阀;15、第一分支通路;151、第三节流元件;152、第四开关阀;16、第二分支通路;161、第四节流元件;162、第七开关阀;17、第一通路;171、第二开关阀;18、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10,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18、第一换热器11、第一节流元件111和第二换热器12。所述压缩机18做功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冷媒,高温高压冷媒从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流向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入口,高温高压冷媒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1放热后温度降低。温度降低后的冷媒再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12进行吸热,使得所述第二换热器12所在空间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制冷系统10还包括冷媒回流通路13,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131。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的放热段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1,使得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中的冷媒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中冷媒的热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3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出口与所述放热段之间。
如图2所示,所述制冷系统10在制冷模式下,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1放热后的少量冷媒能够经过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流向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进而降低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排气温度。而且,基于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131,且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31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出口与所述放热段之间。从而进入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的少量冷媒先经过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31节流后进一步变为低温低压冷媒,从而进入所述放热段的冷媒温度较低能够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换热能力。
所述放热段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换热管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进一步降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换热管中冷媒的温度。相较于将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出口流出的少量冷媒直接回流至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在回流的过程中不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11进行进一步换热的情况而言,本申请中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中的冷媒还会进一步吸收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中的热量,从而提高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热段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中迂回穿行。使得所述放热段中的冷媒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换热管中的冷媒换热路径更长,进一步提高换热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上设有第一单向阀132,所述第一单向阀132位于所述放热段与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之间。
所述第一单向阀132能够阻止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冷媒沿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流向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31,确保所述制冷回路中冷媒能够依次流经压缩机18、第一换热器11、第一节流元件111和第二换热器12,保障制冷过程正常进行。同时使得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上的冷媒能够回流到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降低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排气温度。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12包括并联的第二换热器A121和第二换热器B122。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入口均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出口均与所述压缩机18的进气口连通。
并联的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第二换热器B122可以设置在需要制冷的同一空间中,例如设置在冷库室内,用于使得冷库室内处于低温环境。在制冷模式下,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11作为冷凝器使用;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第二换热器B122均作为蒸发器使用,吸收所处空间的热量,达到给室内降温的目的。具体地,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8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和第一节流元件111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一路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中的冷媒吸收所处空间中热量后均流回所述压缩机18。
经过一段时间的制冷,作为蒸发器使用的第二换热器A121和第二换热器B122上会结霜,影响制冷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化霜处理。
因此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制冷系统10还包括化霜通路14和第一分支通路15。所述化霜通路14连通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上设有第三节流元件151。
如图3所示,在化霜模式1下,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冷媒均流向所述化霜通路14,经过所述化霜通路14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作为冷凝器使用,使得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表面形成的霜被冷媒释放的热量融化,达到对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进行化霜的目的。在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中放热后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三节流元件151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作为蒸发器使用。
特别是当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处于同一空间中时,例如处于同一冷库中时,在对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进行化霜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仍然作为蒸发器使用,继续对所处空间进行制冷,保障所述空间一致处于低温环境。而此时处于化霜状态的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所释放的热量主要被原来附着在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上的霜所吸收。因此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所处的吸空间仍然保持在低温环境下。
同理,为了对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进行化霜处理,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10还包括第二分支通路16。所述化霜通路14与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上设有第四节流元件161。
当需要对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进行化霜时,如图4所示,进入化霜模式2,所述压缩机18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进入所述化霜通路14,沿所述化霜通路14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作为冷凝器使用放热,使得附着在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上的霜吸热融化。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放热的冷媒经过所述第四节流元件161节流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作为蒸发器使用,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所处空间提供冷量,使得所处空间一致处于低温环境。
具体地,为了使得在制冷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8排出的冷媒能够按照如图2所示,进入所述第一换热器11,而在两种化霜模式下所述压缩机18排出的冷媒能够按照如图3和图4所示,进入所述化霜通路14。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压缩机18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的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一通路17。所述化霜通路14上用于与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路17上。所述化霜通路14上设有第一开关阀141,所述第一通路17上设有第二开关阀171,所述第二开关阀171位于所述化霜通路14与所述第一换热器11之间。
从而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阀141关闭使得所述化霜通路14截止,所述第二开关阀171开启,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冷媒沿所述第一通路17流入所述第一换热器11中。在两种化霜模式下,所述第二开关阀171关闭,所述第一开关阀141开启,使得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冷媒只能够沿所述第一通路17和所述化霜通路14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或第二换热器B122。
可选的,也可以在所述化霜通路14与所述第一通路17连接的位置设置三通阀,通过所述三通阀控制冷媒流向。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入口之间设有第一并联通路。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化霜通路14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入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设有第三开关阀1221,所述第三开关阀1221位于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与所述化霜通路14连接的位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之间。
在化霜模式1下,如图3所示,所述第三开关阀1221关闭,所述化霜通路14中的冷媒流向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中后,只能够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作为冷凝器使用。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换热后的冷媒进入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沿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经过所述第三节流元件151后进入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三开关阀1221开启,经过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的冷媒进入所述第一并联通路后,沿所述第一并联通路分别流向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第二换热器B122。此时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第二换热器B122均作为蒸发器使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的冷媒出口之间设有第二并联通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第二换热器12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18的进气口之间的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的冷媒出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上设有第四开关阀152,所述第四开关阀152位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151与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设有第五开关阀1211,所述第五开关阀1211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与所述第二通路之间。
在化霜模式1下,所述第五开关阀1211关闭,所述第四开关阀152开启,使得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放热的冷媒进入所述第二并联通路后,只能够流向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沿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依次流向所述第三节流元件15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在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中吸热后的冷媒在流回所述压缩机18中。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五开关阀1211开启,所述第四开关阀152关闭,使得在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122中吸热后的冷媒均流入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中,然后沿所述第二并联通路流向所述第二通路中,最后流回所述压缩机18中。
同理,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示制冷系统10还包括第二分支通路16。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设有第六开关阀1222,所述第六开关阀1222位于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与所述第二通路之间。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上设有第七开关阀162和第四节流元件161,所述第七开关阀162位于所述第四节流元件161与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之间,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设有第八开关阀1212,所述第八开关阀1212位于所述化霜通路14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121之间。
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一开关阀141、第四开关阀152和第七开关阀162关闭,所述第二开关阀171、第三开关阀1221、第八开关阀1212、第五开关阀1211和第六开关阀1222开启,冷媒按照如图2所示箭头方向流通。
在化霜模式1下,所述第二开关阀171、第三开关阀1221、第五开关阀1211和第七开关阀162关闭,所述第一开关阀141、第八开关阀1212、第四开关阀152和第六开关阀1222开启,冷媒按照如图3所示箭头方向流通。
在化霜模式2下,所述第二开关阀171、第八开关阀1212、第六开关阀1222和第四开关阀152关闭,所述第一开关阀141、第三开关阀1221、第七开关阀162和第五开关阀1211开启,冷媒按照如图4所示箭头方向流通。
可选地,也可以在所述化霜通路14与所述第一并联通路连接的位置,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与所述第一分支通路15连接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与所述第二分支通路16连接的位置各设置一个三通阀,利用三通阀控制各个通路之间的通断,从而控制冷媒在不同模式下按照如图2至图4预定路线流动。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4所示,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12之间的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112。
在两种化霜模式下,基于所述第二单向阀112的限制,沿所述化霜通路14流向所述第一并联通路的冷媒不会沿所述第三通路而回流至所述冷媒回流通路13中,确保化霜模式正常进行。在制冷模式下,所述第三通路中的冷媒则能够正常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112而流向所述第一并联通路。
具体地,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和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31均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131为电子膨胀阀A,所述第一节流元件111为电子膨胀阀B。所述电子膨胀阀A的开启大小则主要受所述压缩机18排气口的排气温度控制。当排气温度T1>T0时,证明此时所述压缩机18排气温度过高,所述电子膨胀阀A开启,其中T0为设定值。所述排气温度T1与所述设定值T0之间差值越大,电子膨胀阀A的开度越大。所述电子膨胀阀B的调节这主要受所述压缩机18吸气温度控制,当吸气温度过高时,将所述电子膨胀阀B步数调大;当吸气温度过低时,将所述电子膨胀阀B步数调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制冷回路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媒回流通路,所述冷媒回流通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上设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冷媒回流通路的放热段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使得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中的冷媒能够吸收所述第一换热器中冷媒的热量,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放热段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热段在所述第一换热器中迂回穿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回流通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位于所述放热段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并联的第二换热器A和第二换热器B,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均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出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化霜通路和第一分支通路,所述化霜通路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分支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上设有第三节流元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分支通路,所述化霜通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通路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出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所述第二分支通路上设有第四节流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入口之间的第一通路,所述化霜通路上用于与所述压缩机排气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通路上,所述化霜通路上设有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通路上设有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位于所述化霜通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入口之间设有第一并联通路,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与所述第一节流元件的冷媒出口连通,所述化霜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设有第三开关阀,所述第三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与所述化霜通路连接的位置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出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B的冷媒出口之间设有第二并联通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第二通路,所述第二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冷媒出口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上用于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连通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上设有第四开关阀,所述第四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三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之间,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设有第五开关阀,所述第五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一分支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分支通路,所述第二分支通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的冷媒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分支通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上设有第六开关阀,所述第六开关阀位于所述第二分支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之间,所述第二分支通路上设有第七开关阀和第四节流元件,所述第七开关阀位于所述第四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并联通路之间,所述第一并联通路上设有第八开关阀,所述第八开关阀位于所述化霜通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A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回路包括连通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的第三通路,所述第三通路上设有第二单向阀。
CN202022064907.8U 2020-09-18 2020-09-18 制冷系统 Active CN212362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4907.8U CN212362478U (zh) 2020-09-18 2020-09-18 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64907.8U CN212362478U (zh) 2020-09-18 2020-09-18 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2478U true CN212362478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44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64907.8U Active CN212362478U (zh) 2020-09-18 2020-09-18 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24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3559A (zh) * 2020-09-18 2020-12-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13559A (zh) * 2020-09-18 2020-12-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39814B1 (ko) 냉장 및 냉동 복합 공조시스템
JP535741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WO201402065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25691B2 (ja) 冷凍装置
CN107238226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3007831B (zh) 一种三管制多联机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U5997599A (en) Two-refrigerant refrigerating device
US10330357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receiver of air conditioner
CN212362478U (zh) 制冷系统
CN112013559A (zh) 制冷系统和制冷系统控制方法
CN213089945U (zh) 一种空调装置
CN113865139A (zh) 空调系统
US7814761B2 (en) Air conditioner
CN211290281U (zh) 空调系统
CN115769032A (zh) 制冷装置的室外机以及具备该室外机的制冷装置
CN106949670B (zh) 制冷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7402776U (zh) 一种多蒸发直膨式新风机组
JP4108003B2 (ja) 冷凍システム
CN212657796U (zh) 空调器
CN219640473U (zh) 空调系统
JPH0587426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9283480U (zh) 空调系统
CN212870024U (zh) 空调器
CN216204445U (zh) 空调系统
CN109341160A (zh) 空调用循环系统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