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290281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290281U
CN211290281U CN201921902209.1U CN201921902209U CN211290281U CN 211290281 U CN211290281 U CN 211290281U CN 201921902209 U CN201921902209 U CN 201921902209U CN 211290281 U CN211290281 U CN 211290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outdoor heat
air conditioning
conditioning system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0220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江彬
宋强
任滔
刘景升
孟庆良
李银银
荣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0220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290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290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290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旨在解决具有除霜功能的空调器不能完全消除霜层影响空调器制热能力的问题。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吸附层,以便在制热模式下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在制热模式下通过室外换热器外表面设置的吸附层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使气流的湿度降低,进而降低气流的露点温度,避免了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结霜,消除了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外表面结霜对空调系统制热能力的影响。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空调器通过改变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实现了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的切换,从而满足夏季的制冷需求以及冬季的制热需求。不过,在冬季热泵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的情况下,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经常会结霜,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下降,导致空调系统的制热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影响空调系统的正常制热。
鉴于此,改进后的空调器具有了除霜功能。如在制热模式下,当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结霜达到一定程度时,改变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使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流入室外换热器,从而将室外换热器表面的霜融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霜层对空调器的制热能力的影响。不过,具有除霜功能的空调器仅仅是在室外换热器的表面结霜之后进行除霜来减小霜层对空调器的制热能力的影响,但并未消除霜层对空调器的制热能力的影响。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具有除霜功能的空调器不能完全消除霜层影响空调器制热能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吸附层,以便在制热模式下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包括换热总管以及与所述换热总管相连的换热支管组,所述换热支管组包括多条并联的第一换热支管,所述换热总管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相连接。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旁通管路,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制热模式所述第一旁通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制热模式所述第一旁通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制热模式所述第二旁通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吸附层,以便在制热模式下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通过在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吸附层,在制热模式下吸附层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使气流的湿度降低,进而降低气流的露点温度,避免了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结霜,消除了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外表面结霜对空调系统制热能力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当吸附层吸收大量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切换四通换向阀的状态,改变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空调系统切换至制冷模式,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流入室外换热器对其外表面的吸附层加热,使吸附层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以便于制热模式下继续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避免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结霜。
优选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仅在处于气流上游的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设置吸附层,通过该吸附层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从而降低了气流的湿度,保证了多个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不结霜。与所有室外换热器的表面设置吸附层的方式相比,该设置方式减少了吸附层的设置,降低了成本。
优选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第一旁通管路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或者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第二旁通管路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通过旁通管路将部分高温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对吸附层加热使其再生的方式,保证了空调系统的持续制热,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多联机空调系统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压缩机;2、四通换向阀;3、室内换热器;41、第一室外换热器;411、第一换热总管;412、第一换热支管;42、第二室外换热器;421、第二换热总管;422、第二换热支管;51、油分离器;52、过冷却器;53、高压储液器;54、气液分离器;61、室内电子膨胀阀;62、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4、过冷电子膨胀阀;71、第一阀门;72、第二阀门;73、第三阀门;74、第四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用新型是结合多联机空调系统来对进行介绍说明的,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中可以仅包括一个室内机。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具有除霜功能的空调器不能完全消除霜层影响空调器制热能力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吸附层(如硅胶涂层、碳酸钾涂层、吸湿材料等),以便在制热模式下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在制热模式下吸附层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使气流的湿度降低,进而降低气流的露点温度,避免了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结霜,消除了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外表面结霜对空调系统制热能力的影响。当吸附层吸收大量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切换四通换向阀的状态,改变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空调系统切换至制冷模式,压缩机排出的高温气态冷媒流入室外换热器对其外表面的吸附层加热,使吸附层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以便于制热模式下继续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避免制热模式下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结霜。
优选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室外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仅在室外风机气流上游的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设置吸附层,通过该吸附层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从而降低了气流的湿度,保证了多个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不结霜。与所有室外换热器的表面设置吸附层的方式相比,该设置方式减少了吸附层的设置,降低了成本。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考虑降低成本的情形下,可以在全部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设置吸附层。
优选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第一旁通管路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或者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第二旁通管路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通过旁通管路将部分高温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对吸附层加热使其再生的方式,保证了空调系统的持续制热,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多联机空调系统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介绍。
参照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多联机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4个室内换热器3、第一室外换热器41以及第二室外换热器42。压缩机1、四通换向阀2、4个室内换热器3、第一室外换热器41以及第二室外换热器42连通形成循环回路。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沿室外风机(图中未示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外表面设置有吸附层(图中未示出),如硅胶涂层。
具体而言,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之间设置有油分离器51,油分离器51的回油口连接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四个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均连接至四通换向阀2的第二接口,每个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连接至室内电子膨胀阀61,室内电子膨胀阀61连接至高压储液器53,高压储液器53通过两条支路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第一端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第一端,高压储液器53与第一室外换热器41之间的支路上设置有第一阀门71,第一阀门71和第一室外换热器41之间设置有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高压储液器53与第二室外换热器42之间的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第二端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第二端均连接至四通换向阀2的第三接口,四通换向阀2的第四接口连接至气液分离器54,气液分离器54连接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
空调系统中还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第一旁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油分离器51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之间的管路,第二旁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室内电子膨胀阀61与高压储液器53之间的管路,第一旁通管路的第二端和第二旁通管路的第二端均连接至第一阀门71与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之间的管路。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72和第三阀门73。
室内电子膨胀阀61与高压储液器53之间的管路串联有过冷却器52,该管路分出一条过冷管,过冷管穿过过冷却器52并连接至气液分离器54的进口,过冷管上在过冷却器52的上下游位置分别设置有过冷电子膨胀阀64和第四阀门74。
在制冷模式下,第一阀门71和第四阀门74打开,第二阀门72和第三阀门73关闭,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和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处于全开状态,室内电子膨胀阀61起到节流降压作用。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为:压缩机1→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第一室外换热器41→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第二室外换热器42→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高压储液器53→过冷却器52→室内电子膨胀阀61→室内换热器3→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在制冷过程中,过冷却器52对管路中的冷媒进一步进行冷却,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
在空调系统处于常规制热模式下,第一阀门71打开,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和第四阀门74关闭,室内电子膨胀阀61处于全开状态,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和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起到节流作用,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为:压缩机1→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高压储液器53→(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第一室外换热器41)、(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在这个过程中,室内换热器3起冷凝器的作用,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起蒸发器的作用,从而对室内进行制热。在室外风机的作用下,气流依次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1、第二室外换热器42和室外风机,第一室外换热器41外表面上的吸附层吸附气流中的水分,使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气流的湿度降低,降低了气流的露点温度,使露点温度低于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表面温度,从而避免了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表面结霜。
当第一室外换热器41外表面设置的吸附层吸收大量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可以通过导通第一旁通管路或者第二旁通管路的方式使部分高温气态冷媒或者高温液态冷媒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对吸附层加热使其再生。
第二阀门72打开使第一旁通管路导通,同时第一阀门71、第三阀门73和第四阀门74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为:(1)压缩机→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高压储液器53→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2)压缩机→油分离器51→第二阀门72→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第一室外换热器41→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这样,既保证了室内换热器3的制热功能,又通过第一旁通管路将部分高温气态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中,对第一室外换热器41表面的吸附层进行加热,使吸附层吸附的水分蒸发,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
第三阀门73打开使第二旁通管路导通,同时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和第四阀门74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为:(1)压缩机→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高压储液器53→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2)压缩机→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第三阀门73→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第一室外换热器41→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这样,既保证了室内换热器3的制热功能,又通过第二旁通管路将部分高温液态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中,对第一室外换热器41表面的吸附层进行加热,使吸附层吸附的水分蒸发,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
以上两种实现吸附层再生的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如在室内温度大于预设温度(如26℃)时,第一旁通管路导通使部分高温气态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在室内温度不大于预设温度(如26℃)时,第二旁通管路导通使部分高温液态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在室内环境温度较高时,第一旁通管路导通将部分气态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虽然进入室内换热器3的气态冷媒减少,但是此时室内温度不会变得过低。在室内环境温度较低时,第二旁通管路导通将部分液态冷媒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压缩机1排出的气态冷媒全部流经室内换热器3,保证了室内换热器3的散热量,从而避免了室内温度过低。通过这样的设置,保证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第三阀门73、第四阀门74可以是电磁阀,也可以是手动阀。室内换热器3的数量不局限于4个,如室内换热器3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5个等。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数量可以是多个,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数量也可以是多个,在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可以层叠交替设置。另外,空调系统中也可以不设置过冷却器52和过冷电子膨胀阀64和第四阀门74等。此外,空调系统同时包括第一旁通回路和第二旁通回路仅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在空调系统中仅设置第一旁通管路或者仅设置第二旁通管路。
参照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通过管路连接,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之间设置有油分离器51,油分离器51的回油口连接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四个室内换热器3的第一端均连接至四通换向阀2的第二接口,每个室内换热器3的第二端连接至室内电子膨胀阀61,室内电子膨胀阀61连接至高压储液器53,高压储液器53通过两条支路分别连接至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第一端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第一端,高压储液器53与第一室外换热器41之间的支路上设置有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高压储液器53与第二室外换热器42之间的支路上设置有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第二端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的第二端连接至四通换向阀2的第三接口,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第二端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三接口之间设置有第一阀门71,四通换向阀2的第四接口连接至气液分离器54的进口,气液分离器54的出口连接至压缩机1的吸气口。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沿室外风机(图中未示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第一室外换热器41的外表面设置有吸附层(图中未示出),如硅胶涂层、吸湿材料等。
第一旁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油分离器51与四通换向阀2的第一接口之间的管路,第二旁通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室内电子膨胀阀61与高压储液器53之间的管路,第一旁通管路的第二端和第二旁通管路的第二端均连接至第一阀门71与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之间的管路。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二阀门72和第三阀门73。
室内电子膨胀阀61与高压储液器53之间的管路串联有过冷却器52,该管路分出一条过冷管,过冷管穿过过冷却器52并连接至气液分离器54的进口,过冷管上在过冷却器52的上下游位置分别设置有过冷电子膨胀阀64和第四阀门74。
在制热模式下当第一室外换热器41外表面设置的吸附层吸收大量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时,通过导通第一旁通管路或者第二旁通管路的方式实现吸附层的再生。
第二阀门72打开使第一旁通管路导通,同时第一阀门71、第三阀门73和第四阀门74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为:(1)压缩机→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高压储液器53→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2)压缩机→油分离器51→第二阀门72→第一室外换热器41→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压缩机1排出的冷媒一部分按照流向(1)流动保证室内制热,另一部气态冷媒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变成液态冷媒并放热对吸附层加热使其再生,之后该部分液态冷媒通过经过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之后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42蒸发后最终回到压缩机1,这样既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又充分利用了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内的这部分冷媒。
第三阀门73打开使第二旁通管路导通,同时第一阀门71、第二阀门72和第四阀门74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为:(1)压缩机→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高压储液器53→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2)压缩机→油分离器51→四通换向阀2→室内换热器3→室内电子膨胀阀61→第三阀门73→第一室外换热器41→第一室外电子膨胀阀62→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第二室外换热器42→四通换向阀2→气液分离器54→压缩机1。压缩机1排出的冷媒一部分按照流向(1)流动保证室内制热,另一部液态冷媒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对吸附层加热使其再生,之后该部分液态冷媒通过经过第二室外电子膨胀阀63之后进入第二室外换热器42蒸发后最终回到压缩机1,同样既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又充分利用了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内的这部分冷媒。
优选地,第一室外换热器41包括沿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设置的第一换热总管411以及2条并联的第一换热支管412,第二室外换热器42包括沿第一端到第二端的方向设置的第二换热总管421以及2条并联的第二换热支管422。在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压缩机1排出的气态冷媒先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和第二室外换热器42,气态冷媒流过第一换热支管412和第二换热支管422时散热变成液态冷媒,液态冷媒之后流过第一换热总管411和第二换热总管421,液态冷媒在第一换热总管411和第二换热总管421内进一步散热,之后经过节流降压后进入室内换热器3内蒸发。通过这样的设置,降低了液态冷媒的温度,提高了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在制热模式下,导通第一旁通管路使压缩机1排出的气态冷媒进入第一室外换热器41对吸附层加热时,气态冷媒先在第一换热支管412内变为液态冷媒,液态冷媒流经第一换热总管411时进一步散热,能够散发更多的热量对吸附层进行加热,提高了吸附层的再生效率。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在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设置吸附层,在制热模式下吸附层吸附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降低气流的湿度,使气流的露点温度降低,从而避免了室外换热器结霜,完全消除了结霜对空调系统制热能力的影响。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仅第一室外换热器外表面上设置吸附层,这样保证了多个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不结霜。同时与全部室外换热器均设置吸附层相比,减少了吸附层的设置,降低了成本。优选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第一旁通管路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或者将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通过第二旁通管路通入第一室外换热器。这样既保证了空调系统维持制热,又实现了吸附层的再生,避免了室内温度过低,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室内换热器以及室外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室内换热器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连通形成循环回路,
其中,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吸附层,以便在制热模式下吸收流经的气流中的水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沿室外风机的气流方向依次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包括换热总管以及与所述换热总管相连的换热支管组,所述换热支管组包括多条并联的第一换热支管,所述换热总管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二旁通管路,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旁通管路和第二旁通管路,
在制热模式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或者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热模式所述第一旁通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压缩机。
8.根据权利要求4或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热模式所述第一旁通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制热模式所述第二旁通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形下,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流出的部分冷媒通过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依次通入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
CN201921902209.1U 2019-11-06 2019-11-06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1290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02209.1U CN211290281U (zh) 2019-11-06 2019-11-06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02209.1U CN211290281U (zh) 2019-11-06 2019-11-06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290281U true CN211290281U (zh) 2020-08-18

Family

ID=72020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02209.1U Active CN211290281U (zh) 2019-11-06 2019-11-06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2902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2457A (zh) * 2022-09-22 2023-0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换热结构的空调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2457A (zh) * 2022-09-22 2023-0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换热结构的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13599B (zh) 空调热泵装置
CN110762757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8595631U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101889177A (zh) 调湿装置
CN113446754A (zh) 带全热回收的双冷源空气源热泵
CN108679747A (zh) 一种新风除湿空调系统
CN112161324B (zh) 空调
US20210010733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10682761A (zh) 双室外换热器热泵系统
CN112629082A (zh) 一种制热控制系统、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制热控制方法
CN210832213U (zh) 空调器
CN210980080U (zh) 一种恒温恒湿空调机组
CN112268381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CN110779081A (zh) 一种具快速除湿结构的恒温恒湿空调机组及其工作方法
CN114608075A (zh) 调温除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1290281U (zh) 空调系统
CN106766332B (zh) 空调系统单元及空调系统
CN112228992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空调设备、存储介质
CN215892840U (zh) 一种节能除湿的制冷换热装置
CN111059732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514563U (zh) 空调系统单元及空调系统
CN212618800U (zh) 一种整体式房间空调器
CN215951838U (zh) 制冷系统及家用电器
CN214841174U (zh) 一种制冷系统
CN214701354U (zh) 一种制热控制系统及包含其的多联机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