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2258U -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2258U
CN212362258U CN202022070698.8U CN202022070698U CN212362258U CN 212362258 U CN212362258 U CN 212362258U CN 202022070698 U CN202022070698 U CN 202022070698U CN 212362258 U CN212362258 U CN 212362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water inlet
inlet cavity
water
exchang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07069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家桃
王晨光
韩中
陈明亮
谢蓉
何国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207069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2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2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2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换热组件包括换热本体、进水腔体、流体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将流体驱动部件直接设置在进水腔体内,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水泵需要额外设计安装而造成的占用空间大且成本高的问题,并且将驱动机构设置在进水腔体的外部,能够避免额外的增加对驱动机构的防水要求,第一隔板能够对流体驱动部件的进水口和出漱口进行隔开形成泵体结构,增加流体驱动部件的驱动效果,同时安装孔能够方便对流体驱动部件的拆装,增加换热组件的拆装效率,而且设置检测机构能够根据流量和/或温度实现对流体驱动部件的调节,实现空调系统的自动调节流量智能化控制和节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中央空调厂商只向客户提供给空调机组,然后再由工程中心或客户额外的配备水泵进行水冷换热,也就是说水泵与空调机组是分体设置的,在安装水泵时也需要进行二次设计,因此存在占用空间大、水泵的结构可靠性低和使用成本的增加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额外配置水泵且水泵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将流体驱动部件设置在进水腔体上来解决需要额外配置水泵且水泵占用空间大的问题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
换热本体;
进水腔体,所述进水腔体与所述换热本体连通,且所述进水腔体上设置有冷却入口;
流体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内;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的外表面,且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轴贯穿所述进水腔体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传动连接。
所述进水腔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进水腔体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水区和加压区,所述流体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加压区,所述冷却入口设置于所述进水区上。
所述第一隔板上设置有流通孔,所述进水区和所述加压区通过所述流通孔连通,所述流体驱动部件对应设置在所述流通孔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隔板的截面形状为曲线形,且所述曲线形的两端均与所述进水腔体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或所述第一隔板的截面形状为长条形,所述长条形的两端均与所述进水腔体的内表面密封设置。
所述第一隔板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腔体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所述第三段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水腔体的内表面密封设置,且所述流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段上。
所述流体驱动部件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加压区内,且所述叶轮将所述进水区的水由所述流通孔泵入所述加压区。
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流通孔的轴线共线。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密封件,所述进水腔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密封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处,且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密封件伸入所述进水腔体内部。
所述密封件向所述进水腔体内部凹陷形成容纳区,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容纳区内。
所述进水腔体上设置有排空机构。
所述换热本体内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加压区连通。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水室壳体,所述水室壳体内部形成所述进水腔体,所述换热本体具有换热壳体,且所述进水腔体壳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一端上。
所述水室壳体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水室壳体的内部分为所述进水腔体和出水部。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管板和换热壳体,所述管板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内部,且将所述换热壳体内部分为储水部和所述换热本体,所述储水部构成所述进水腔体。
所述储水部内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储水部分为进水腔体和出水部。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电连接。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将流体驱动部件直接设置在进水腔体内,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水泵需要额外设计安装而造成的占用空间大且成本高的问题,并且将驱动机构设置在进水腔体的外部,能够避免额外的增加对驱动机构的防水要求,设置第一隔板能够对流体驱动部件的进水口和出漱口进行隔开形成泵体结构,增加流体驱动部件的驱动效果,同时安装孔能够方便对流体驱动部件的拆装,增加换热组件的拆装效率,而且设置检测机构能够根据流量和/或温度实现对流体驱动部件的调节,实现空调系统的自动调节流量智能化控制和节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的实施例的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换热本体;2、进水腔体;3、流体驱动部件;4、第一隔板;21、进水区;22、加压区;41、第一段;42、第二段;43、第三段;5、驱动机构;44、流通孔;6、密封件;23、安装孔;7、第二隔板;8、水室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换热组件,包括:换热本体1,能够对进入其的冷媒进行换热,进水腔体2,所述进水腔体2与所述换热本体1连通,且所述进水腔体2上设置有冷却入口,流体驱动部件3,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2内,流体驱动部件3将冷却水由所述冷却入口泵入所述进水腔体2内,并在进水腔体2内部产生压力使冷却水向换热本体1内部进行流动,并与换热本体1内部的冷媒进行换热;驱动机构5,所述驱动机构5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2的外表面,且所述驱动机构5的输出轴贯穿所述进水腔体2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传动连接,其中流体驱动部件3的驱动力由进水腔体2的外部的驱动机构5进行提供,从而实现流体驱动部件3的正常工作的同时,避免将整个水泵均设置在进水腔体2内部而影响进入换热本体1内冷却水的量,同时也克服了需要对水泵的电子元器件进行额外防水保护的问题。
所述进水腔体2内设置有第一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4将所述进水腔体2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水区21和加压区22,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设置于所述加压区22,所述冷却入口设置于所述进水区21上,利用第一隔板4将流体驱动部件3的入口和出口进行分隔,并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为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构成类似水泵泵壳的结构,从而增加流体驱动部件3的驱动效率。
所述第一隔板4上设置有流通孔44,所述进水区21和所述加压区22通过所述流通孔44连通,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对应设置在所述流通孔44位置处,使得所述进水区21和所述加压区22只能通过流体驱动部件3进行连通,也即使得加压区22与流体驱动部件3共同构成水泵结构,流通孔44为水泵结构的进水口,冷却水由流体驱动部件3泵入加压区22之后再流至换热本体1内部进行换热。
所述第一隔板4的截面形状为曲线形,且所述曲线形的两端均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其中曲线形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进水腔体2的结构进行确定,如弧形或者折线形等;或所述第一隔板4的截面形状为长条形,所述长条形的两端均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优选的,所述长条形与所述冷却入口处的流体流动方向具有夹角α,且0°<α<180°,也即所述第一隔板4为平板结构,并且第一隔板4呈倾斜设置,从而方便第一隔板4的边沿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密封设置。
所述第一隔板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41、第二段42和第三段43,所述第一段41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所述第三段43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且所述流通孔44设置于所述第二段42上,第一段41的第二端与第二段42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段42的第二端与第三段43的第一端连接,将第一隔板4设置呈Z形使得进水区21和加压区22的容积相差不大,并且利用第二段42的长度构成流体驱动部件3的工作区域,方便对流体驱动部件3进行布置。
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加压区22内,且在所述叶轮旋转使在所述流通孔44处产生负压,从而将所述进水区21的水由所述流通孔44泵入所述加压区22。
所述叶轮在旋转时构成圆管形状,所述圆管形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上形成有所述叶轮的流体入口,所述圆管形状的侧壁上形成有所述叶轮的流体出口,也即所述叶轮构成轴向进液径向出液的结构,所述流通孔44处于所述第一端面的远离所述第二端面的一侧,方便所述叶轮直接从所述流通孔44处进行吸液。
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段42之间具有间隙,避免叶轮与第二段42之间产生干涉,但间隙需要尽量的小,避免大量的流体由间隙出入加压区22而造成流体驱动部件3的效果减低的问题。
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流通孔44的轴线共线,最大限度的增加流体驱动部件3的驱动效果。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密封件6,所述进水腔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23,所述密封件6设置于所述安装孔23处,且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密封件6伸入所述进水腔体2内部,利用安装孔23增加将流体驱动部件3放入进水腔体2进行安装的便捷性,同时利用密封件6对安装孔23进行密封,保证换热组件的可靠性。
所述密封件6上设置有支架,驱动机构5设置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密封件6。
所述密封件6的尺寸略大于所述安装孔23的尺寸,从而使密封件6能够与安装孔23周围的进水腔体2的外表面进行密封设置。
所述密封件6向所述进水腔体2内部凹陷形成容纳区,所述驱动机构5设置于所述容纳区,也即在尽可能减少输出轴的长度的情况下,减小驱动机构5突出的高度,从而使换热组件的占用空间尽可能减小。
在换热组件进行注水时,换热组件内的气体流至进水腔体2内部而在进水腔体2内部形成高压空气,当进水腔体2内部存在高压空气时,流体驱动机构是无法将冷却水泵入到进水腔体内部的,因此在所述进水腔体2上设置有排空机构,利用排空机构将进水腔体2内的气体排出,从而避免进水腔体2内存在高压空气而无法将冷却水泵入的问题,优选的,所述排空机构设置于所述进水区21上,保证流体驱动部件3的入口处有流体即可。
所述换热本体1内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加压区22连通,从而保证进入换热管的冷却水具有一定压力,保证冷却水的正常流动。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水室壳体8,所述水室壳体8内部形成所述进水腔体2,所述换热本体1具有换热壳体,且所述进水腔体2壳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一端上,也即在不改变现有的换热器的基础上额外在第一端固定设置水室壳体8,仅仅增加了换热器的长度,而不会形成现有技术中水泵单独设置所造成的占用空间大的问题,优选的,所述水室壳体8的材料包括无缝钢管或碳钢制成,且所述水室壳体8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换热壳体的截面形状相同。
当所述换热本体1为第一端处同时设置进水和出水时,所述水室壳体8内设置有第二隔板7,所述第二隔板7将所述水室壳体8内部分为所述进水腔体2和出水部,所有换热管的出水口均与所述出水部连通,从而保证换热组件的可靠性。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管板和换热壳体,所述管板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内部,且将所述换热壳体内部分为储水部和所述换热本体1,所述储水部构成所述进水腔体2,也即利用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起分水作用的端部构成所述进水腔体2或者在现有技术中的换热器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个管板来形成储水部,从而在不改变换热器尺寸的情况下将流体驱动部件3及驱动机构5均设置在换热器上,最大限度的减小换热组件的占用空间。
当所述换热本体1为第一端处同时设置进水和出水时,所述储水部内设置有第二隔板7,所述第二隔板7将所述储水部分为进水腔体2和出水部,所有换热管的出水口均与所述出水部连通,从而保证换热组件的可靠性。
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电连接,所述检测机构能够检测所述换热组件的进出水温度和出水流量,在机组运行时,检测机构能够根据获取的进出水温度和用户热负荷自动调节流体驱动部件3的工作状态(如转速等)从而对进入换热本体1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调节,同时检测机构也能够根据出水流量判断换热组件内的水流量是否达到流体驱动部件3的工作要求,若水流量无法达到工作要求,则控制换热组件停止工作。
所述换热组件上设置有排水阀,且在换热组件停止工作后,利用排水阀将换热组件内的冷却水排放干净,避免冻坏换热组件。
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上述的换热组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本体(1);
进水腔体(2),所述进水腔体(2)与所述换热本体(1)连通,且所述进水腔体(2)上设置有冷却入口;
流体驱动部件(3),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2)内;
驱动机构(5),设置于所述进水腔体(2)的外表面,且所述驱动机构(5)的输出轴贯穿所述进水腔体(2)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腔体(2)内设置有第一隔板(4),所述第一隔板(4)将所述进水腔体(2)分为相互连通的进水区(21)和加压区(22),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设置于所述加压区(22),所述冷却入口设置于所述进水区(2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4)上设置有流通孔(44),所述进水区(21)和所述加压区(22)通过所述流通孔(44)连通,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对应设置在所述流通孔(44)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4)的截面形状为曲线形,且所述曲线形的两端均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或所述第一隔板(4)的截面形状为长条形,所述长条形的两端均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4)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41)、第二段(42)和第三段(43),所述第一段(41)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所述第三段(43)的第二端与所述进水腔体(2)的内表面密封设置,且所述流通孔(44)设置于所述第二段(42)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包括叶轮,所述叶轮设置于所述加压区(22)内,且所述叶轮将所述进水区(21)的水由所述流通孔(44)泵入所述加压区(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流通孔(44)的轴线共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密封件(6),所述进水腔体(2)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孔(23),所述密封件(6)设置于所述安装孔(23)处,且所述输出轴贯穿所述密封件(6)伸入所述进水腔体(2)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本体(1)内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加压区(22)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水室壳体(8),所述水室壳体(8)内部形成所述进水腔体(2),所述换热本体(1)具有换热壳体,且所述进水腔体(2)壳体固定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的第一端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室壳体(8)内设置有第二隔板(7),所述第二隔板(7)将所述水室壳体(8)分为所述进水腔体(2)和出水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管板和换热壳体,所述管板设置于所述换热壳体内部,且将所述换热壳体内部分为储水部和所述换热本体(1),所述储水部构成所述进水腔体(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部内设置有第二隔板(7),所述第二隔板(7)将所述储水部分为进水腔体(2)和出水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与所述流体驱动部件(3)电连接。
15.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CN202022070698.8U 2020-09-18 2020-09-18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Active CN212362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70698.8U CN212362258U (zh) 2020-09-18 2020-09-18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070698.8U CN212362258U (zh) 2020-09-18 2020-09-18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2258U true CN212362258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44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070698.8U Active CN212362258U (zh) 2020-09-18 2020-09-18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2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2106484A (ja) モータ一体型スクロール圧縮機
CN210533116U (zh) 一种调节换热面积的换热器
CN212362258U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N112066469A (zh) 换热组件及空调系统
CN205940230U (zh) 一种压缩空气用水冷却器
CN113639456B (zh) 带有膨胀气囊的水箱及具有该水箱的水力中心、空调系统
CN220169999U (zh) 气体冷却装置
CN218781456U (zh) 一种改进水侧换热器设置的热泵主机
CN217657186U (zh) 一种提高传热效率的粮仓空调装置
CN212485404U (zh) 一种叉车用电池温控装置
CN217681969U (zh) 一种集成水冷式中冷器及发动机
CN203453062U (zh) 全封闭低温双螺杆压缩机
CN218919040U (zh) 电池包的下壳体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CN213238022U (zh) 一种内置经济器的满液式蒸发器
CN210625441U (zh) 一种冷热交换器
CN216308690U (zh)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CN214012956U (zh) 压力控制系统与反应炉
CN217355670U (zh) 五通阀、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8817005U (zh) 高效节能的螺杆空压机
CN216557868U (zh) 防冻型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219244349U (zh) 一种列管式冷却器
CN214617069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管道泵
CN216977615U (zh) 一种板式管束换热器
CN216385201U (zh) 一种调温装置
CN214743235U (zh) 一种行星减速器水冷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