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48157U -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48157U
CN212348157U CN202020104498.7U CN202020104498U CN212348157U CN 212348157 U CN212348157 U CN 212348157U CN 202020104498 U CN202020104498 U CN 202020104498U CN 212348157 U CN212348157 U CN 2123481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scraping
cyclone
pip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10449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仕宏
吴倩倩
张世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Shij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10449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481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481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481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旋风直筒、支撑件、旋风锥筒和旋风入风管,所述支撑件、所述旋风锥筒和所述旋风入风管均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旋转除尘部,所述旋转除尘部包括直筒旋转除尘部和锥筒旋转除尘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上;粉尘收集部,所述粉尘收集部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上,所述粉尘收集部包括排尘管、蝶阀和粉尘收集箱,所述排尘管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上,所述蝶阀和所述粉尘收集箱均设置在所述排尘管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结构设计合理、除尘效率高,并且能够对废气进行初始脱硫,提高废气脱硫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窑炉或火炉是指用于烧制陶瓷器物和雕塑或是令珐琅熔合到金属器物表面的火炉。一般用砖和石头砌成,根据需要可以制成大小各种的规格,能采用煤、可燃气体、油或电来运转。通过煤、可燃气体、油的燃烧产生热量的窑炉一般都会存在废气污染环境的问题。废气的污染也是制约本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现有的窑炉废气处理装置一般采用水幕降尘或者喷淋降尘的方法,这种方法会耗费大量的水源,同时对水也会存在一定的污染,处理成本高,也不利于环保。
因此,设计一种结构紧凑、结构设计合理、除尘效率高,并且能够对废气进行初始脱硫,提高废气脱硫效率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具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旋风直筒、支撑件、旋风锥筒和旋风入风管,所述支撑件、所述旋风锥筒和所述旋风入风管均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
旋转除尘部,所述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所述旋转除尘部包括直筒旋转除尘部和锥筒旋转除尘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上;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包括固定架、第一往复螺杆、第一螺母和直筒刮尘件,所述固定架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所述第一往复螺杆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一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上,所述直筒刮尘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
粉尘收集部,所述粉尘收集部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上,所述粉尘收集部包括排尘管、蝶阀和粉尘收集箱,所述排尘管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上,所述蝶阀和所述粉尘收集箱均设置在所述排尘管上。
优选的,所述旋风直筒呈筒状,所述旋风直筒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封;所述旋风直筒一端面圆心处设置有排风贯穿孔,所述排风贯穿孔上嵌装有排风管。
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柱和固定板,所述支撑柱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上,所述固定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呈柱状,所述支撑柱长度大于所述旋风锥筒长度;所述支撑柱设置有多根,所述支撑柱一端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另一端侧壁上,并且所述支撑柱轴线与所述旋风直筒轴线平行。
所述固定板呈矩形板状,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固定贯穿孔;所述固定板设置有多片,所述固定板逐一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柱另一端面上。
优选的,所述旋风锥筒呈圆锥筒状,所述旋风锥筒大端外径与所述旋风直筒外径相同;所述旋风锥筒大端与所述旋风直筒另一端固定贯通连接。
所述旋风入风管呈管状,所述旋风入风管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一端侧壁上,所述旋风入风管侧壁与所述旋风直筒切线重合。
所述旋风入风管上侧靠近所述旋风直筒处设置有注液雾化管,所述注液雾化管用于向废气中注入脱硫脱硝液。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呈十字形,所述固定架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排风贯穿孔上;所述第一往复螺杆长度不大于所述旋风直筒长度,所述第一往复螺杆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第一螺母套装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上,并且所述第一螺母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配合。
优选的,所述直筒刮尘件设置有多套,所述直筒刮尘件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所述直筒刮尘件包括动力调整件和直筒伸缩刮尘件,所述动力调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所述直筒伸缩刮尘件设置在所述动力调整件上。
优选的,所述动力调整件包括传动杆、扇叶和动力件,所述传动杆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上,所述扇叶和所述动力件均设置在所述传动杆上;所述传动杆呈杆状,所述传动杆侧壁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纵向与所述传动杆轴线平行,所述滑槽侧壁上设置有旋转贯穿孔。
所述扇叶包括一级扇叶和二级扇叶,所述一级扇叶和所述二级扇叶均设置在所述传动杆上;所述一级扇叶和所述二级扇叶均呈矩形板状,所述一级扇叶和所述二级扇叶的宽度之和小于所述滑槽长度,所述一级扇叶和所述二级扇叶厚度之和小于所述滑槽宽度;所述一级扇叶固定设置在所述滑槽内一端侧壁上;所述二级扇叶一端面上垂直设置有齿条,所述二级扇叶通过齿条挂置在所述一级扇叶上。
所述动力件包括电机固定板、电机和齿轮,所述电机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传动杆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上,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电机上。
所述电机固定板呈板状,所述电机固定板设置在所述传动杆上;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上,并且所述电机的转轴嵌装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所述电机的转轴能够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旋转;所述齿轮套装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并且所述齿轮位于所述滑槽内;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
优选的,所述直筒伸缩刮尘件包括第一刮尘管、第一弹簧、第一方杆和第一刮头,所述第一刮尘管设置在所述传动杆上,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第一方杆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尘管上,所述第一刮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上。
所述第一刮尘管呈管状,所述第一刮尘管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杆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刮尘管轴线与所述传动杆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刮尘管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刮尘管另一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第一矩形贯穿孔;所述第一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尘管内,所述第一方杆嵌装在所述第一矩形贯穿孔内;所述第一刮尘管内的所述第一方杆一端设置有垫板,所述垫板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弹簧内圈直径。
所述第一刮头包括第一刮头夹和第一刮头胶,所述第一刮头夹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上,所述第一刮头胶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头夹上;所述第一刮头夹呈槽状,所述第一刮头夹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另一端上;所述第一刮头胶呈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刮头胶嵌装在所述第一刮头夹的槽内。
优选的,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包括第二往复螺杆、第二螺母和锥筒刮尘件,所述第二往复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上,所述第二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往复螺杆上,所述锥筒刮尘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
所述第二往复螺杆长度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往复螺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二往复螺杆轴线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螺母套装在所述第二往复螺杆上,并且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二往复螺杆配合;所述第二螺母与所述第一螺母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优选的,所述锥筒刮尘件包括第二刮尘管、第二弹簧、第二方杆和第二刮头,所述第二刮尘管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第二方杆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尘管上,所述第二刮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上;所述锥筒刮尘件设置有多套,所述锥筒刮尘件水平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
所述第二刮尘管呈管状,所述第二刮尘管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上;所述第二刮尘管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二刮尘管一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第二矩形贯穿孔。
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尘管内,所述第二方杆嵌装在所述第二矩形贯穿孔内;所述第二刮尘管内的所述第二方杆一端设置有圆形板,所述圆形板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弹簧内圈直径;所述第二刮头包括第二刮头夹和第二刮头胶,所述第二刮头夹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上,所述第二刮头胶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头夹上。
所述第二刮头夹呈槽状,所述第二刮头夹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另一端上;所述第二刮头胶呈矩形块状,所述第二刮头胶嵌装在所述第二刮头夹的槽内。
优选的,所述排尘管呈Y形,所述排尘管外径与所述旋风锥筒小端外径相同,所述排尘管一端固定贯通连接在所述旋风锥筒的小端口上;所述蝶阀设置有两个,所述蝶阀分别逐一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排尘管另一端的两个风管上;所述粉尘收集箱呈箱形,所述粉尘收集箱设置有两个,所述粉尘收集箱逐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排尘管另一端的两个风管端上。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结构紧凑、结构设计合理、除尘效率高,并且能够对废气进行初始脱硫,提高废气脱硫效率;
2)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设置了注液雾化管,该注液雾化管能够向旋风入风管内输送脱硫脱硝液,该脱硫脱硝液在高速运动的废气冲击下将雾化,吸附在废气中的飞尘上,增加粉尘重量,提高离心除尘效率;并且该脱硫脱硝液能够对废气进行初始脱硫处理,提高废气脱硫效率;
3)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设置了直筒旋转除尘部和锥筒旋转除尘部,该直筒旋转除尘部能够将吸附在该旋风直筒内壁上的粉尘刮除,该锥筒旋转除尘部能够将吸附在该旋风锥筒内壁上的粉尘刮除,以提高废气除尘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的第一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图2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的第二剖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图4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中旋转除尘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旋风直筒,2-旋风锥筒,3-旋风入风管,4-支撑柱,5-固定板,6-注液雾化管,7-固定架,8-第一往复螺杆,9-第一螺母,10-传动杆,11-一级扇叶,12-二级扇叶,13-电机固定板,14-电机,15-齿轮,16-第一刮尘管,17-第一弹簧,18-第一方杆,19-第一刮头夹,20-第一刮头胶,21-第二往复螺杆,22-第二螺母,23-第二刮尘管,25-第二方杆,26-第二刮头夹,27-第二刮头胶,28-连接杆,29-滑槽,30-垫板,31-排风管,32-排尘管,33-蝶阀,34-粉尘收集箱,35-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B,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本文中术语“/和”是描述另一种关联对象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两种关系,例如,A/和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单独存在A和B两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关系。
根据图1-图6所示,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包括壳体、旋转除尘部和粉尘收集部,所述旋转除尘部和所述粉尘收集部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所述壳体包括旋风直筒1、支撑件、旋风锥筒2和旋风入风管3,所述支撑件、所述旋风锥筒2和所述旋风入风管3均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
所述旋风直筒1呈筒状,所述旋风直筒1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封。所述旋风直筒1一端面圆心处设置有排风贯穿孔,所述排风贯穿孔上嵌装有排风管31,所述排风管31用于将除尘后的废气排出所述壳体。
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柱4和固定板5,所述支撑柱4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固定板5设置在所述支撑柱4。
所述支撑柱4呈柱状,所述支撑柱4长度大于所述旋风锥筒2长度,所述支撑柱4设置有三根。所述支撑柱4一端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另一端侧壁上,并且所述支撑柱4轴线与所述旋风直筒1轴线平行。
所述固定板5呈矩形板状,所述固定板5上设置有四个固定贯穿孔。所述固定板5设置有三片,所述固定板5逐一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柱4另一端面上。所述固定板5通过在所述固定贯穿孔内设置有膨胀螺丝使支撑柱4固定在地面上,防止所述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除尘时发生位移和震动。
所述旋风锥筒2呈圆锥筒状,所述旋风锥筒2大端外径与所述旋风直筒1外径相同。所述旋风锥筒2大端与所述旋风直筒1另一端固定贯通连接。
所述旋风入风管3呈管状,所述旋风入风管3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一端侧壁上,所述旋风入风管3侧壁与所述旋风直筒1切线重合,使得由旋风入风管3进入所述旋风直筒1内的废气能够在所述旋风直筒1内高速旋转运动,进而将废气中粉尘通过离心作用分别。
所述旋风入风管3上侧靠近所述旋风直筒1处设置有注液雾化管6,所述注液雾化管6用于向废气中注入脱硫脱硝液。当所述脱硫脱硝液由注液雾化管6进入所述旋风入风管3内后,所述旋风入风管3内高速运动的废气将所述脱硫脱硝液雾化,雾化后的脱硫脱硝液将吸附在粉尘上,以增加粉尘重量,提高废气除尘效率。并且所述脱硫脱硝液能够对废气中的硫化物进行初次脱硫脱硝处理,提高废气后续脱硫脱硝效率。
所述旋转除尘部包括直筒旋转除尘部和锥筒旋转除尘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上。
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包括固定架7、第一往复螺杆8、第一螺母9和直筒刮尘件,所述固定架7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设置在所述固定架7上,所述第一螺母9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上,所述直筒刮尘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
所述固定架7呈十字形,所述固定架7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排风贯穿孔上,并且所述固定架7中心点位于所述排风贯穿孔轴线上。
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长度不大于所述旋风直筒1长度,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一端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架7上。所述第一螺母9套装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上,并且所述第一螺母9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配合。
所述直筒刮尘件设置有四个,所述直筒刮尘件水平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所述直筒刮尘件包括动力调整件和直筒伸缩刮尘件,所述动力调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所述直筒伸缩刮尘件设置在所述动力调整件上。
所述动力调整件包括传动杆10、扇叶和动力件,所述传动杆10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所述扇叶和所述动力件均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
所述传动杆10呈杆状,所述传动杆10侧壁上设置有滑槽29,所述滑槽29纵向与所述传动杆10轴线平行,并且所述滑槽29开口方向向下,以防止灰尘积聚在所述滑槽29内。所述滑槽29侧壁上设置有旋转贯穿孔。
所述扇叶包括一级扇叶11和二级扇叶12,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均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均呈矩形板状,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的宽度之和小于所述滑槽29长度,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厚度之和小于所述滑槽29宽度。
所述一级扇叶11固定设置在所述滑槽29内一端侧壁上。所述二级扇叶12一端面上垂直设置有齿条35,所述二级扇叶12通过齿条35挂置在所述一级扇叶11上。所述二级扇叶12能够通过所述动力件沿所述滑槽29纵向滑动,以改变扇叶受力面积,进而改变动力调整件旋转速度。
所述动力件包括电机固定板13、电机14和齿轮15,所述电机固定板13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电机14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13上,所述齿轮15设置在所述电机14上。
所述电机固定板13呈板状,所述电机固定板13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旋转贯穿孔下侧的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电机14固定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13上,并且所述电机14的转轴嵌装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所述电机14的转轴能够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旋转。所述齿轮15套装在所述电机14的转轴上,并且所述齿轮15位于所述滑槽29内。所述齿轮15与所述齿条35啮合。
当电机14正向旋转时能够通过齿轮15将齿条35向滑槽29另一端滑动,进而使二级扇叶12向滑槽29另一端展开,以提高扇叶受力面积进而提高直筒刮尘件围绕第一往复螺杆8旋转速度,进而提高直筒刮尘件刮尘速度和上下运动速度。当电机14反向旋转时能够通过齿轮15将齿条35向滑槽29一端滑动,进而使二级扇叶12滑向一级扇叶11,以降低扇叶受力面积进而降低直筒刮尘件围绕第一往复螺杆8旋转速度,进而降低直筒刮尘件刮尘速度和上下运动速度。
所述直筒伸缩刮尘件包括第一刮尘管16、第一弹簧17、第一方杆18和第一刮头,所述第一刮尘管16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第一弹簧17和所述第一方杆18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尘管16上,所述第一刮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18上。
所述第一刮尘管16呈管状,所述第一刮尘管16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刮尘管16轴线与所述传动杆10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刮尘管16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刮尘管16另一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第一矩形贯穿孔。
所述第一弹簧17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尘管16内,所述第一弹簧17自然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刮尘管16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方杆18嵌装在所述第一矩形贯穿孔内,使得所述第一方杆18受所述第一矩形贯穿孔约束无法沿周向运动。所述第一刮尘管16内的所述第一方杆18一端设置有垫板30,所述垫板30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弹簧17内圈直径。
所述第一刮头包括第一刮头夹19和第一刮头胶20,所述第一刮头夹19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18上,所述第一刮头胶20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头夹19上。
所述第一刮头夹19呈槽状,所述第一刮头夹19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18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一刮头夹19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夹角不大于45度。所述第一刮头胶20呈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刮头胶20嵌装在所述第一刮头夹19的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一刮头胶20为橡胶。
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包括第二往复螺杆21、第二螺母22和锥筒刮尘件,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上,所述第二螺母22设置在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上,所述锥筒刮尘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
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长度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轴线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螺母22套装在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上,并且所述第二螺母22与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配合。所述第二螺母22与所述第一螺母9间通过连接杆28连接,具体的,所述连接杆28设置有四根,所述连接杆28的两端分别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与所述第一螺母9上。
所述锥筒刮尘件包括第二刮尘管23、第二弹簧、第二方杆25和第二刮头,所述第二刮尘管23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第二方杆25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尘管23上,所述第二刮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25上。所述锥筒刮尘件设置有两套,所述锥筒刮尘件水平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
所述第二刮尘管23呈管状,所述第二刮尘管23侧壁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所述第二刮尘管23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二刮尘管23一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第二矩形贯穿孔。
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尘管23内,所述第二弹簧自然长度不小于所述第一刮尘管16长度的一半。所述第二方杆25嵌装在所述第二矩形贯穿孔内,使得所述第二方杆25受所述第二矩形贯穿孔约束无法沿周向运动。所述第二刮尘管23内的所述第二方杆25一端设置有圆形板,所述圆形板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弹簧内圈直径。
所述第二刮头包括第二刮头夹26和第二刮头胶27,所述第二刮头夹26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25上,所述第二刮头胶27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头夹26上。
所述第二刮头夹26呈槽状,所述第二刮头夹26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25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二刮头夹26和所述第二方杆25夹角角度与所述旋风锥筒2的圆锥半角相同。所述第二刮头胶27呈矩形块状,所述第二刮头胶27嵌装在所述第二刮头夹26的槽内。具体的,所述第二刮头胶27为橡胶。
所述粉尘收集部包括排尘管32、蝶阀33和粉尘收集箱34,所述排尘管32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2上,所述蝶阀33和所述粉尘收集箱34均设置在所述排尘管32上。
所述排尘管32呈Y形,所述排尘管32外径与所述旋风锥筒2小端外径相同,所述排尘管32一端固定贯通连接在所述旋风锥筒2的小端口上。所述蝶阀33设置有两个,所述蝶阀33分别逐一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排尘管32另一端的两个风管上。
所述粉尘收集箱34呈箱形,所述粉尘收集箱34设置有两个,所述粉尘收集箱34逐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排尘管32另一端的两个风管端上。
所述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除尘时,将一侧蝶阀33打开,另一侧蝶阀33关闭,使从废气中分离的粉尘由排尘管32进入一侧粉尘收集箱34中。当此一侧粉尘收集箱34收集满后,关闭一侧蝶阀33,开启另一侧蝶阀33,此时从废气中分离的粉尘将由排尘管32进入另一侧粉尘收集箱34中,同时对一侧粉尘收集箱34进行排尘处理。此设计即能够不间断对废气进行除尘处理,又能够对分离后的粉尘进行密封处理,避免粉尘再次污染空气。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旋风直筒(1)、支撑件、旋风锥筒(2)和旋风入风管(3),所述支撑件、所述旋风锥筒(2)和所述旋风入风管(3)均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
旋转除尘部,所述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旋转除尘部包括直筒旋转除尘部和锥筒旋转除尘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设置在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上;所述直筒旋转除尘部包括固定架(7)、第一往复螺杆(8)、第一螺母(9)和直筒刮尘件,所述固定架(7)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设置在所述固定架(7)上,所述第一螺母(9)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上,所述直筒刮尘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
粉尘收集部,所述粉尘收集部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2)上,所述粉尘收集部包括排尘管(32)、蝶阀(33)和粉尘收集箱(34),所述排尘管(32)设置在所述旋风锥筒(2)上,所述蝶阀(33)和所述粉尘收集箱(34)均设置在所述排尘管(3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直筒(1)呈筒状,所述旋风直筒(1)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封;所述旋风直筒(1)一端面圆心处设置有排风贯穿孔,所述排风贯穿孔上嵌装有排风管(31);
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柱(4)和固定板(5),所述支撑柱(4)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上,所述固定板(5)设置在所述支撑柱(4);所述支撑柱(4)呈柱状,所述支撑柱(4)长度大于所述旋风锥筒(2)长度;所述支撑柱(4)设置有多根,所述支撑柱(4)一端均匀分布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另一端侧壁上,并且所述支撑柱(4)轴线与所述旋风直筒(1)轴线平行;
所述固定板(5)呈矩形板状,所述固定板(5)上设置有多个固定贯穿孔;所述固定板(5)设置有多片,所述固定板(5)逐一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柱(4)另一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风锥筒(2)呈圆锥筒状,所述旋风锥筒(2)大端外径与所述旋风直筒(1)外径相同;所述旋风锥筒(2)大端与所述旋风直筒(1)另一端固定贯通连接;
所述旋风入风管(3)呈管状,所述旋风入风管(3)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旋风直筒(1)一端侧壁上,所述旋风入风管(3)侧壁与所述旋风直筒(1)切线重合;
所述旋风入风管(3)上侧靠近所述旋风直筒(1)处设置有注液雾化管(6),所述注液雾化管(6)用于向废气中注入脱硫脱硝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7)呈十字形,所述固定架(7)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排风贯穿孔上;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长度不大于所述旋风直筒(1)长度,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架(7)上;所述第一螺母(9)套装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上,并且所述第一螺母(9)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刮尘件设置有多套,所述直筒刮尘件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所述直筒刮尘件包括动力调整件和直筒伸缩刮尘件,所述动力调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所述直筒伸缩刮尘件设置在所述动力调整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调整件包括传动杆(10)、扇叶和动力件,所述传动杆(10)设置在所述第一螺母(9)上,所述扇叶和所述动力件均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传动杆(10)呈杆状,所述传动杆(10)侧壁上设置有滑槽(29),所述滑槽(29)纵向与所述传动杆(10)轴线平行,所述滑槽(29)侧壁上设置有旋转贯穿孔;
所述扇叶包括一级扇叶(11)和二级扇叶(12),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均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均呈矩形板状,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的宽度之和小于所述滑槽(29)长度,所述一级扇叶(11)和所述二级扇叶(12)厚度之和小于所述滑槽(29)宽度;所述一级扇叶(11)固定设置在所述滑槽(29)内一端侧壁上;所述二级扇叶(12)一端面上垂直设置有齿条(35),所述二级扇叶(12)通过齿条(35)挂置在所述一级扇叶(11)上;
所述动力件包括电机固定板(13)、电机(14)和齿轮(15),所述电机固定板(13)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电机(14)设置在所述电机固定板(13)上,所述齿轮(15)设置在所述电机(14)上;
所述电机固定板(13)呈板状,并且所述电机(14)的转轴嵌装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所述电机(14)的转轴能够在所述旋转贯穿孔内旋转;所述齿轮(15)套装在所述电机(14)的转轴上,并且所述齿轮(15)位于所述滑槽(29)内;所述齿轮(15)与所述齿条(35)啮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筒伸缩刮尘件包括第一刮尘管(16)、第一弹簧(17)、第一方杆(18)和第一刮头,所述第一刮尘管(16)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上,所述第一弹簧(17)和所述第一方杆(18)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尘管(16)上,所述第一刮头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18)上;
所述第一刮尘管(16)呈管状,所述第一刮尘管(16)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传动杆(10)端部,并且所述第一刮尘管(16)轴线与所述传动杆(10)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刮尘管(16)另一端封闭,所述第一刮尘管(16)另一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第一矩形贯穿孔;所述第一弹簧(17)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尘管(16)内,所述第一方杆(18)嵌装在所述第一矩形贯穿孔内;所述第一刮尘管(16)内的所述第一方杆(18)一端设置有垫板(30),所述垫板(30)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弹簧(17)内圈直径;
所述第一刮头包括第一刮头夹(19)和第一刮头胶(20),所述第一刮头夹(19)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18)上,所述第一刮头胶(20)设置在所述第一刮头夹(19)上;所述第一刮头夹(19)呈槽状,所述第一刮头夹(19)垂直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一方杆(18)另一端上;所述第一刮头胶(20)呈矩形块状,所述第一刮头胶(20)嵌装在所述第一刮头夹(19)的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筒旋转除尘部包括第二往复螺杆(21)、第二螺母(22)和锥筒刮尘件,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上,所述第二螺母(22)设置在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上,所述锥筒刮尘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
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长度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长度相同,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设置在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另一端上,并且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轴线与所述第一往复螺杆(8)轴线重合;所述第二螺母(22)套装在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上,并且所述第二螺母(22)与所述第二往复螺杆(21)配合;所述第二螺母(22)与所述第一螺母(9)间通过连接杆(2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锥筒刮尘件包括第二刮尘管(23)、第二弹簧、第二方杆(25)和第二刮头,所述第二刮尘管(23)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第二方杆(25)均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尘管(23)上,所述第二刮头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25)上;所述锥筒刮尘件设置有多套,所述锥筒刮尘件水平均匀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
所述第二刮尘管(23)呈管状,所述第二刮尘管(23)水平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螺母(22)上;所述第二刮尘管(23)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二刮尘管(23)一端面中心处设置有第二矩形贯穿孔;
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尘管(23)内,所述第二方杆(25)嵌装在所述第二矩形贯穿孔内;所述第二刮尘管(23)内的所述第二方杆(25)一端设置有圆形板,所述圆形板直径不小于所述第二弹簧内圈直径;所述第二刮头包括第二刮头夹(26)和第二刮头胶(27),所述第二刮头夹(26)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25)上,所述第二刮头胶(27)设置在所述第二刮头夹(26)上;
所述第二刮头夹(26)呈槽状,所述第二刮头夹(26)设置在所述第二方杆(25)另一端上;所述第二刮头胶(27)呈矩形块状,所述第二刮头胶(27)嵌装在所述第二刮头夹(26)的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尘管(32)呈Y形,所述排尘管(32)外径与所述旋风锥筒(2)小端外径相同,所述排尘管(32)一端固定贯通连接在所述旋风锥筒(2)的小端口上;所述蝶阀(33)设置有两个,所述蝶阀(33)分别逐一对应固定设置在所述排尘管(32)另一端的两个风管上;所述粉尘收集箱(34)呈箱形,所述粉尘收集箱(34)设置有两个,所述粉尘收集箱(34)逐一对应设置在所述排尘管(32)另一端的两个风管端上。
CN202020104498.7U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Active CN2123481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4498.7U CN212348157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104498.7U CN212348157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48157U true CN212348157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6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104498.7U Active CN212348157U (zh) 2020-01-17 2020-01-17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4815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8946A (zh) * 2020-01-17 2020-06-05 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28946A (zh) * 2020-01-17 2020-06-05 苏州仕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28946A (zh)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CN212348157U (zh) 一种窑炉废气高效除尘装置
CN102266821B (zh) 一种带旋转清灰刷的移动透镜极静电除尘器
CN201195093Y (zh) 可同步烟气脱硫的旋转除尘除雾器
CN202778127U (zh) 步进式回转脉冲仓顶除尘器
CN213192868U (zh) 一种过滤除尘滤芯的清理装置
CN112892083A (zh) 一种烟道气脱硫用烟气旋流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346464A (zh) 一种基于离心分离原理的仪器表面除尘装置
CN106622664B (zh) 电除尘器
CN206240228U (zh) 陶瓷多管旋风除尘装置
CN111111366B (zh) 一种工业废气一体化除尘装置
CN201565363U (zh) 一种直流旋风除尘器
CN212348156U (zh) 一种工业废气一体化除尘装置
CN204469408U (zh) 高效多管螺旋除雾除尘装置
CN212914976U (zh) 一种用于发电机废气除尘装置
CN108371866B (zh) 一种小型燃煤锅炉烟气除尘装置
CN202199435U (zh) 一种新型旋风除尘装置
CN209286967U (zh) 一种用于脱硫塔中的新型烟气均布器
CN203694773U (zh) 用于废弃烟叶制造肥料的除尘系统
CN207592083U (zh) 一种锅炉的旋风分离器
CN202343060U (zh) 基于纳米活性炭吸附和臭氧技术的烟气综合净化塔
CN206198952U (zh) 一种管藏式活性炭吸附装置
CN105688642A (zh) 用于脱除烧结烟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恶英的除尘系统
CN203757744U (zh) 燃煤锅炉除尘器引风管道积灰清理装置
CN215027001U (zh) 一种高压脉冲袋式除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No. 58, Jinrui Road, Taiping Street,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Shij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4th floor, 82 Jincheng Road, Taiping Street,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SHIJ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