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23377U - 一种滑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滑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23377U
CN212323377U CN202020726442.5U CN202020726442U CN212323377U CN 212323377 U CN212323377 U CN 212323377U CN 202020726442 U CN202020726442 U CN 202020726442U CN 212323377 U CN212323377 U CN 212323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brush
copper ring
slip r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2644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立夫
洪瑜
崔华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2644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23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23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23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滑环,滑环包括:定子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和刷丝,第二电路板与刷丝连接;转子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铜环,第一电路板与所铜环连接;其中,铜环与刷丝连接,且转子组件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转动;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导电部,且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中,一者为输入端,另一者为输出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与铜环的连接难度较低、连接可靠性较高,第二电路板与刷丝的连接难度较低、连接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滑环所传递的信号的稳定性,并简化滑环的加工,便于实现自动化。另外,与现有技术中的引线相比,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节省空间,便于安装。

Description

一种滑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环。
背景技术
滑环又称为导电环、集电环、汇流环等,该滑环的两端分别用于与两个电设备连接,且该滑环包括定子和转子,转子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因此,该滑环在实现两个电设备相对转动的同时能够传递电流和信号。两个电设备之间通过滑环的引线传递电流和信号,具体地,电流和信号通过定子引线、刷丝、铜环、转子引线实现传递,定子引线与刷丝的连接可靠性、转子引线与铜环的连接可靠性影响电流和信号传递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滑环,该滑环中,第一电路板与铜环、第二电路板与刷丝的连接可靠性较高,传递的信号的稳定性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滑环,所述滑环包括: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和刷丝,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刷丝连接;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铜环,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铜环连接;
其中,所述铜环与所述刷丝连接,且所述转子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转动;
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导电部,且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中,一者为输入端,另一者为输出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各所述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
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各所述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能够导电;
所述铜环具有环形空间,所述第一电路板穿过所述环形空间,并通过所述加强部与所述铜环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铜环具有环形空间,所述环形空间内还设置有与所述铜环连接的连接板;
所述第一电路板穿过所述环形空间,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路板沿其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凹槽,相邻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凸起部;
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铜环,各所述铜环卡接于对应的所述凹槽,且各所述铜环通过所述凸起部隔开。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各所述凹槽均匀分布,且各所述凹槽沿各所述铜环布置方向的尺寸相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板为印制电路板;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且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刷丝连接的位置为所述印制电路板。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沿其厚度方向均至少包括上层、下层和中间层,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均设置所述导电部,所述中间层接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电路板,各所述第一电路板均设置所述导电部,且各所述第一电路板间隔设置;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电路板,各所述第二电路板均设置所述导电部,且各所述第二电路板间隔设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刷丝为弯折结构,且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三段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相对弯折;
所述第二段为平面型结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电路板连接;
所述定子组件还包括刷架,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与所述刷架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刷丝,各所述刷丝围成第三安装空间;
所述铜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所述刷丝与所述铜环交替布置,并滑动连接,以使所述铜环能够相对于所述刷丝转动;
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在所述第三安装空间外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刷丝包括两根或多根金属丝。
本申请实施例中,转子组件中通过第一电路板与铜环连接,定子组件中通过第二电路板与刷丝连接,与现有技术中铜环与转子引线连接、刷丝与转子引线连接相比,第一电路板与铜环的连接难度较低、连接可靠性较高,第二电路板与刷丝的连接难度较低、连接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滑环所传递的信号的稳定性,并简化滑环的加工,便于实现自动化。另外,与现有技术中的引线相比,该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节省空间,便于安装。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滑环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转子组件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铜环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铜环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铜环与第一电路板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4中铜环与第一电路板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一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I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1中定子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刷丝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第一刷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刷丝与第一刷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刷丝、第一刷架与第二电路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3中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转子组件;
11-铜环;
111-连接板;
112-环形空间;
113-第一间隙;
12-第一电路板;
121-凹槽;
122-凸起部;
13-注塑连接部;
14-转轴;
2-定子组件;
21-刷丝组;
211-刷丝;
211a-第二间隙;
211b-第一段;
211c-第二段;
211d-第三段;
211f-安装空间;
212-连接边;
22-第二电路板;
23-刷架;
231-第一刷架;
231a-开口;
231b-安装板;
232-第二刷架;
233-第一安装空间;
234-第二安装空间;
3-壳体;
31-法兰盘;
32-内腔。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滑环的定子主要包括刷丝和定子引线,转子主要包括铜环和转子引线,定子主要包括刷丝和定子引线,定子与转子之间通过铜环和刷丝连接,且连接后,转子能够相对于定子转动。其中,转子引线伸入铜环的环形空间内,并与铜环连接,从而能够传递电流和信号,且通常采用双绞线的方式降低干扰。当需要传递高频信号时,该铜环的环形空间内需要布置多根转子引线,且各转子引线均需要与铜环连接,二者的连接可靠性较低。同时,当铜环的环形空间内穿设多根转子引线时,各转子引线之间容易发生干扰,影响信号传递质量,进而影响滑环连接的两个电设备之间的电流和信号传递质量。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滑环,如图1所示,该滑环包括壳体3,壳体3设置有法兰盘31,该法兰盘31用于与外界电设备连接,从而将该滑环固定于电设备。
如图2所示,该滑环还包括转子组件1和定子组件2,其中,转子组件1和定子组件2安装于壳体3的内腔32,且转子组件1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2转动。
如图3所示,该定子组件2包括刷丝211和第二电路板22,转子组件1包括铜环11和第一电路板12,刷丝211与铜环11连接,且铜环11能够相对于刷丝211转动,从而使得转子组件1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转动。该第一电路板12与第二电路板22中,一者为滑环的输入端(用于输入电流和/或信号),另一者为滑环的输出端(用于输出电流和/或信号),且当第二电路板22为输入端,第一电路板12为输出端时,在该滑环内,信号传递的路径可以为:第二电路板22→刷丝211→铜环11→第一电路板12。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可以设置多个导电部,各导电部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且该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上的各导电部能够用于传递电流和/或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板状结构的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连接难度较低、连接可靠性较高,板状结构的第二电路板22与刷丝211的连接难度较低、连接可靠性较高,从而提高滑环所传递的信号的稳定性,并简化滑环的加工,便于实现自动化。另外,与现有技术中的引线相比,该第一电路板12与第二电路板22节省空间,便于安装。
具体地,该第一电路板12的各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该第二电路板22的各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
本实施例中,当各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时,使得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的特征阻抗的连续性较高,有利于传递高频信号。在高频范围内,特征阻抗等于各处的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用V/I表示,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如果传输路径上的特征阻抗发生变化,信号就会在阻抗不连续的结点产生反射,影响高频信号的传递。因此,当特征阻抗连续性较高时,能够降低信号传递过程中发生反射的风险,从而提高高频信号传递的可靠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该第一电路板12包括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该柔性电路板具有导电部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易弯折的优点,因此,能够在体积较小的柔性电路板中布置多个导电部,便于实现高频信号的传递。
该第一电路板12能够根据需要弯折,从而便于实现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连接,且二者的连接可靠性较高。当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通过注塑连接为一体时,将铜环11与注塑模具匹配,第一电路板12能够弯折从而与注塑模具和铜环11均匹配,从而实现二者的注塑连接,降低注塑模具和铜环11的精度要求。
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注塑连接后,形成如图4所示的转子组件1,其中,铜环11与第一电路板12通过注塑连接部13相连,且注塑过程中形成转轴14,该转轴14用于安装轴承,从而使得该转子组件1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参见如图3所示的定子组件1)转动。
另外,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该第一电路板12还可以包括加强部(图中未示出),该加强部位于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连接的位置,用于提高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连接可靠性。例如,该加强部可以为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该印制电路板硬度较高。因此,该第一电路板12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且该印制电路板位于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连接的位置,该第一电路板12的其他位置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路板12能够根据需要弯折,且与铜环11的连接可靠性较高。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铜环11可以为环形结构,即该铜环11内部具有环形空间112,当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连接时,该第一电路板12伸入该环形空间112内,并与铜环11的内壁连接。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电路板12包括加强部(可以为印制电路板)时,伸入环形空间112内后,该第一电路板12的加强部与铜环11的内壁连接(例如,二者可以焊接)。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电路板12通过设置加强部,在提高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连接可靠性的同时,能够避免在铜环11设置加强部,从而降低铜环11的加工难度。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该铜环11还包括连接板111,该连接板111位于铜环11的环形空间112内,且其两端与铜环11的内壁连接。
如图7所示,该铜环11与第一电路板12连接时,第一电路板12伸入铜环11的环形空间(参见图6所示的环形空间112)内,并与连接板111连接(二者具体可以焊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铜环11设置连接板111,能够提高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二者的连接可靠性,降低二者连接时的操作难度。此时,该第一电路板12可以不设置加强部,即该第一电路板12可以全部为柔性电路板,从而降低第一电路板12的复杂程度和加工难度,并提高第一电路板12的弯折性能。
另外,该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内壁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的内壁不连接,仅与连接板111连接。且第一电路板12的宽度不超过连接板111的长度(铜环11的内径),从而使得第一电路板12能够伸入环形空间112内。
具体地,如图8所示,该转子组件(请参考附图4所示的转子组件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铜环11,且相邻铜环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13,同时,各铜环11的中心可以沿同一直线。当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连接时,该第一电路板12穿设于多个铜环11的环形空间内,并与各铜环11连接。
其中,如图9所示,该第一电路板12用于与各铜环(参见图6所示的铜环11)连接的部分沿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多个凹槽121,且多个凹槽121沿第一电路板12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相邻两个凹槽121之间具有凸起部122。同时,各凹槽121的尺寸相同,即相邻凹槽121之间的各凸起部122尺寸相同。
如图10所示,该第一电路板12与多个间隔布置的铜环11连接时,各铜环11卡接于第一电路板12的各凹槽121。具体地,沿第一电路板12的长度方向,各凹槽121的尺寸与铜环11的厚度相同,从而使得铜环11沿其厚度方向的两侧壁能够与对应的凹槽121的两侧壁抵接,实现铜环11与第一电路板12之间的卡接,且各铜环11与对应凹槽121的侧壁之间还可以焊接,从而提高铜环11与第一电路板1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另外,相邻铜环11通过各凸起部122隔开,且第一电路板12的各凸起部122为绝缘材质,从而避免相邻铜环11接触导致的短路。
同时,如图10所示,该第一电路板12还与各铜环11的连接板111连接,从而增大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之间的连接面积,进一步提高二者的连接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电路板12设置多个凹槽121,不仅能够提高第一电路板12与铜环1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还能够降低相邻铜环11接触导致短路的风险,提高滑环的工作可靠性。
具体地,该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沿其厚度方向Z可以包括多层电路板层,例如,该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沿厚度方向Z至少包括上层、下层和中间层,其中,上层和下层均可以设置导电部,此时,中间层接地,从而通过接地的中间层屏蔽上层和下层中导电部的信号,降低上层和下层之间的信号干扰。同时,该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包括多层电路板层时,能够在增大信号通道的同时,能够减小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的长度,减小滑环的整体体积,便于滑环布置。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例中,转子组件1可以包括多个第一电路板12,各第一电路板12均设置导电部,且各第一电路板12间隔设置。定子组件2可以包括多个第二电路板22,各第二电路板22均设置导电部,且各第二电路板22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相互间隔的第一电路板12和第二电路板22能够降低相互之间的信号干扰。
以转子组件1为例,当该转子组件1包括一个以上的第一电路板12时,以包括两个第一电路板12为例,两个第一电路板12均伸入铜环11的环形空间内与铜环11连接。此时,两个第一电路板12可以分别与连接板11的两端连接,从而使得两个第一电路板12沿其厚度方向错开设置,降低两个第一电路板12的各导电部相互影响导致的信号干扰,提高信号传递的可靠性。
上述转子组件加工时,首先将第一电路板与各铜环连接(例如焊接),然后将连接后的第一电路板与铜环注塑成型,从而进一步连接第一电路板与铜环,形成转子组件。
另一方面,如图11所示,该定子组件2可以包括第二电路板22、刷架23和多个间隔分布的刷丝211,其中,第二电路板22与刷丝231连接(例如焊接),刷架23包括第一刷架231和第二刷架232,二者围成第一安装空间233和第二安装空间234,该第一安装空间233用于安装刷丝231和转子组件(请参考图3),该第二安装空间234用于容纳轴承,从而使得转子组件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2转动。
具体地,该第二电路板22可以为柔性电路板,从而便于实现第二电路板22与刷丝211的连接,且便于空间布置。由于第二电路板22与刷丝211之间无需注塑连接,因此,该第二电路板22也可以为印制电路板。或者,用于与刷丝211连接的第二电路板22也可以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且该印制电路板位于第二电路板22与刷丝211连接的位置,该第二电路板22的其他位置可以为柔性电路板。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电路板22能够根据需要弯折,且与刷丝211的连接可靠性较高。
如图12所示,上述各刷丝121加工过程中,首先将钣金件经过折弯冲压形成刷丝组21,该刷丝组21包括多个刷丝211,且各刷丝211之间通过连接边212连接,即该连接边212将各刷丝211连接为一个整体(刷丝组21)。该刷丝组21用于与刷架(参见如图11所示的刷架23)。
其中,该刷丝211包括相连的第一段211b、第二段211c和第三段211d,其中,该第一段211b与连接边212连接,第二段211c为平面型结构,用于与第二电路板(参见图11所示的第二电路板22)连接,第三段211d连接于第一段211b与第二段211c之间。且在弯折冲压过程中,可以将该第一段211b、第二段211c和第三段211d加工成相对弯折的结构。另外,各刷丝21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211a。且各刷丝211围成第三安装空间211f。
如图13所示,第一刷架231的底壁设置有安装板231b,且该底壁具有开口231a,该开口231a连通第一安装空间(请参见图11所示的第一安装空间233)。另外,第二刷架232的结构可以与该第一刷架231的结构相同。
在连接刷架23与刷丝231时,首先将钣金件刷丝组的一部分通过开口231a伸入第一安装空间233内,具体地,将刷丝组(参见图12所示的刷丝组21)的连接边212、刷丝211的第一段211b和第三段211d经开口231a伸入第一安装空间233内,此时,刷丝211的第二段211c位于第一安装空间233的外侧,并与安装板231b的外壁抵接。调整刷丝组21与第一刷架231的相对位置后,将刷丝组21与第一刷架231注塑连接,从而使得各刷丝211与第一刷架231的相对位置固定,然后将与各刷丝211连接的连接边212切除,从而形成相互独立的各刷丝211。
本实施例中,刷丝211的成型方式以及刷丝211与刷架23的连接方式使得刷架23无需分别与各刷丝211连接,而是各刷丝211整体与刷架23连接,从而使得各刷丝211的相对位置较准确,刷丝211与刷架23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较高,且能够提高定子组件2的成型效率。
具体地,如图14所示,各刷丝211均可以包括两根金属丝,从而使得各刷丝211与刷架23、第二电路板22和转子组件中铜环(请参考附图3中的铜环11)的连接面积均较大,连接可靠性均较高。
如图15所示,刷丝211与刷架连接后,第二电路板22与各刷丝211连接(例如焊接),且该第二电路板22位于刷架的第一安装空间233外侧,并与刷丝211的第二段211c连接。
本实施例中,刷丝211的第二段211c可以为平面型结构。当然,上述刷丝211还可以为圆形结构,在连接圆形刷丝与刷架时,可以将各刷丝与刷架通过胶材粘连,实现二者连接。本实施例中刷丝211的第二段211c为平面型结构时,该第二段211c与第二电路板22的连接面积较大,二者的连接便于实现,且连接可靠性较高。
以上各实施例中,该定子组件(参见图11所示的定子组件2)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电路板22,例如,当包括两个第二电路板22时,各刷丝211分成两组,两组刷丝211分别与第一刷架231和第二刷架232连接,两个第二电路板22分别与两组刷丝211连接,且两个电路板22均位于第一安装空间233的外侧。此时,各刷丝211之间的第二间隙(参见图12所示的第二间隙211a)较大,能够降低相邻刷丝211接触短路的风险,同时,该第二电路板22与各刷丝211焊接时,能够降低焊接过程中出现连锡现象导致相邻刷丝211短路的风险。
上述转子组件(参见图4所示的转子组件1)与定子组件(参见图11所示的定子组件2)成型后,需要将二者装配。如图16所示,转子组件1安装于各刷丝221围成的第三安装空间(参见图12所示的第三安装空间211f)内,且各铜环11与各刷丝211交替布置,即各铜环11分别安装于相邻刷丝211之间的第二间隙211a内,各刷丝211分别安装于相邻铜环11之间的第一间隙113内,且铜环11与刷丝211滑动连接,从而使得铜环11能够相对于刷丝211转动。
转子组件与定子组件装配完成后,将二者形成的装配体安装于壳体(参见图2所示的壳体3)内即可形成滑环。
以上各实施例中的滑环能够用于导线之间的连接,即其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分别与两段导线连接,从而能够通过该滑环实现两段导线之间的信号传递。同时,由于滑环的转子组件能够相对于定子组件转动,即第一电路板能够相对于第二电路板转动,从而能够实现两段导线之间的相对转动。当然,该滑环还能够用于其他电设备,用于实现电设备之间的转动和信号传递。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环包括:
定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和刷丝,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刷丝连接;
转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包括第一电路板和铜环,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铜环连接;
其中,所述铜环与所述刷丝连接,且所述转子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定子组件转动;
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导电部,且所述第一电路板与所述第二电路板中,一者为输入端,另一者为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的各所述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
所述第二电路板的各所述导电部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设置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能够导电;
所述铜环具有环形空间,所述第一电路板穿过所述环形空间,并通过所述加强部与所述铜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环具有环形空间,所述环形空间内还设置有与所述铜环连接的连接板;
所述第一电路板穿过所述环形空间,并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沿其宽度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凹槽,相邻所述凹槽之间具有凸起部;
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所述铜环,各所述铜环卡接于对应的所述凹槽,且各所述铜环通过所述凸起部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凹槽均匀分布,且各所述凹槽沿各所述铜环布置方向的尺寸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板为印制电路板;或者,
所述第二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和印制电路板,且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刷丝连接的位置为所述印制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沿其厚度方向均至少包括上层、下层和中间层,所述上层和所述下层均设置所述导电部,所述中间层接地。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电路板,各所述第一电路板均设置所述导电部,且各所述第一电路板间隔设置;
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二电路板,各所述第二电路板均设置所述导电部,且各所述第二电路板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刷丝为弯折结构,且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三段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相对弯折;
所述第二段为平面型结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电路板连接;
所述定子组件还包括刷架,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与所述刷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组件包括多个间隔布置的所述刷丝,各所述刷丝围成第三安装空间;
所述铜环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三安装空间,所述刷丝与所述铜环交替布置,并滑动连接,以使所述铜环能够相对于所述刷丝转动;
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二电路板在所述第三安装空间外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滑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刷丝包括两根或多根金属丝。
CN202020726442.5U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滑环 Active CN212323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6442.5U CN212323377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滑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26442.5U CN212323377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滑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23377U true CN212323377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24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26442.5U Active CN212323377U (zh) 2020-05-06 2020-05-06 一种滑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233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03137A (zh) * 2022-11-04 2023-01-13 惠州市鑫宇机电有限公司(Cn) 电刷结构、电刷及导电滑环
CN115621808A (zh) * 2022-11-04 2023-01-17 惠州市鑫宇机电有限公司 导电滑环的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03137A (zh) * 2022-11-04 2023-01-13 惠州市鑫宇机电有限公司(Cn) 电刷结构、电刷及导电滑环
CN115621808A (zh) * 2022-11-04 2023-01-17 惠州市鑫宇机电有限公司 导电滑环的制备方法
CN115621808B (zh) * 2022-11-04 2024-04-12 惠州市鑫宇机电有限公司 导电滑环的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11874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CN212323377U (zh) 一种滑环
EP270792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mpensation segments for air pockets
TWI424638B (zh) 性能增強之接點模組總成
CN109411958B (zh) 高速互连组件
JP4549277B2 (ja) コネクタ
US5664968A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hielded modules
CN109361116B (zh) 连接件模组
US20040185708A1 (en) Connector and cable positioning member of connector
US897425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8963512B (zh) 连接件模组及其制程方法
CN110415876B (zh) 屏蔽扁平线缆
US5645441A (en) Rotary connector device
KR20010051954A (ko) 일체식 전송 라인을 갖는 가요성 커넥터
US886120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filter module
US7108522B2 (en) Connector assembling with side grounding pin
US2003017608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5579360U (zh) 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电连接器
CN111817088B (zh) 电连接器组件
US6106334A (en) Shielded cable connector
CN218997118U (zh) 一体式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系统
JPH02155178A (ja) 多極コネクタ
CN111490391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US119732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ielding features and insulated housing designed for streamlined assembling
CN212277545U (zh) 一种高速连接器的接地屏蔽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