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18608U -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 Google Patents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18608U
CN212318608U CN202022151162.9U CN202022151162U CN212318608U CN 212318608 U CN212318608 U CN 212318608U CN 202022151162 U CN202022151162 U CN 202022151162U CN 212318608 U CN212318608 U CN 2123186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disc
brake disc
helical teeth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1511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遵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Fudo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21511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186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186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186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其制动盘和挤压装置同轴安装于轮轴上,利用机械结构或液压结构的挤压装置将制动盘压紧于刹车盘上进行制动,解除制动时利用弹簧使制动盘复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可进行单面刹车或双面刹车。由于制动盘上的刹车片能够环形整体与刹车盘接触,与现有刹车结构的局部接触形式相比,制动效果好且噪音低,刹车更平稳,刹车片磨损小,使用周期长。

Description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刹车装置大概分以下几种。抱刹、鼓刹、涨刹、碟刹和铁刹等,各有其优缺点。具体缺点是噪声大、刹车不灵、刹车不平稳。油刹比较笨重、成本高、需要定期更换刹车油、有的还容易漏油等。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噪声小、使用寿命长,刹车平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方面,提供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包括刹车盘、制动盘、复位弹簧和挤压装置;
所述刹车盘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
所述挤压装置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
所述制动盘安装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位于所述刹车盘和所述挤压装置之间,其能够沿所述轮轴的轴向移动且不能转动,其内侧面靠近所述刹车盘并固定有刹车片;
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制动盘和所述刹车盘之间;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推动所述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移动,使所述复位弹簧形变蓄能,并使所述刹车片压紧所述刹车盘,从而对车轮摩擦制动;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不对所述制动盘施力,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刹车盘分离,从而对车轮解除制动。
进一步地,所述刹车片为环形,沿周向布置于所述制动盘的内侧面上,在制动状态下,所述刹车片的内环面全部与所述刹车盘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圆盘,所述挤压圆盘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轮轴上,其相对于所述轮轴的轴向位置固定;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与所述制动盘的外侧面相对;
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一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制动盘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二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圆盘正向转动一定角度,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齿与第二斜齿相贴合,使所述第一斜齿的高齿端与所述第二斜齿的高齿端逐渐接近,进而推动所述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移动;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圆盘反向转动一定角度,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刹车盘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装置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连接所述轮轴和所述挤压圆盘,用于在制动状态下蓄能,在解除制动状态下释放能量驱动所述挤压圆盘反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圆盘上设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上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孔用于连接制动闸线。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单侧开口的液压腔和注油道,所述注油道用于将压力油注入所述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内设有一活塞,所述液压腔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制动盘的外侧面,所述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所述液压腔轴向移动,使其前端伸出所述开口端进而推动所述制动盘。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多个液压腔,每个液压腔内分别设有一活塞。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包括刹车盘、第一制动盘、第二制动盘、复位弹簧、联动杆、联动盘和挤压装置;
所述刹车盘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
所述第一制动盘、第二制动盘、联动盘安装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并能够沿所述轮轴的轴向移动且不能转动;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分别位于所述刹车盘两侧,所述第二制动盘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之间,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相对面上分别固定有刹车片;
所述联动杆穿过所述第二制动盘,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制动盘能够沿所述联动杆的轴向移动;
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之间;
所述挤压装置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之间;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分别向两侧推动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使第二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方向移动,使联动盘带动第一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方向移动,所述复位弹簧形变蓄能,最终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上的刹车片分别从刹车盘两侧压紧刹车盘,从而摩擦制动;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不对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施力,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刹车盘分离,从而对车轮解除制动。
进一步地,所述刹车片为环形,沿周向布置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相对面上,在制动状态下,所述刹车片的内环面全部与所述刹车盘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圆盘,所述挤压圆盘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轮轴上,其相对于所述轮轴的轴向位置固定;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制动盘的外侧面相对,所述挤压圆盘的外侧面与所述联动盘的内侧面相对;
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一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所述挤压圆盘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三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三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第二制动盘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二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联动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四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所述第三斜齿与所述第四斜齿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三斜齿与所述第四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圆盘正向转动一定角度,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齿与第二斜齿相贴合、所述第三斜齿与第四斜齿相贴合,使所述第一斜齿的高齿端与所述第二斜齿的高齿端逐渐接近、所述第三斜齿的高齿端与所述第四斜齿的高齿端逐渐接近,进而分别向两侧推动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挤压圆盘反向转动一定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圆盘上设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上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孔用于连接制动闸线。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液压腔和注油道,所述注油道用于将压力油注入所述液压腔,所述液压腔贯通所述液压缸体,所述液压腔内设有至少一组活塞,每一组包括两个反方向的活塞,两个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所述液压腔向相反方向轴向移动,使两个活塞的前端分别伸出所述液压腔的两侧开口端进而分别推动所述第二制动盘、所述联动盘。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多个液压腔,每个液压腔内均设有至少一组活塞,每一组包括两个反方向的活塞。
进一步地,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第一液压腔、第二液压腔和注油道,所述注油道用于将压力油分别注入所述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均为单侧开口,且其开口方向相反,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错位布置于所述液压缸体上;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内设有一活塞,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所述液压腔轴向移动,使其前端伸出其对应液压腔的开口端。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的数量相同,每个液压腔内均设有一活塞。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杆穿过所述液压缸体。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刹车结构,其制动盘和挤压装置同轴安装于轮轴上,利用机械结构或液压结构的挤压装置将制动盘压紧于刹车盘上进行制动,解除制动时利用弹簧使制动盘复位,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可进行单面刹车或双面刹车。由于制动盘上的刹车片能够环形整体与刹车盘接触,与现有刹车结构的局部接触形式相比,制动效果好且噪音低,刹车更平稳,刹车片磨损小使用周期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机械挤压单侧刹车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机械挤压单侧刹车结构的挤压圆盘的有齿侧面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机械挤压单侧刹车结构的挤压圆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机械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具有贯通液压腔的双活塞液压缸体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具有双侧液压腔的液压缸体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具有双侧液压腔的液压缸体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单侧刹车结构的具有单侧液压腔的液压缸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单侧刹车结构包括刹车盘、制动盘、复位弹簧和挤压装置;刹车盘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挤压装置固定于车轮的轮轴上;制动盘安装于车轮的轮轴上,位于刹车盘和挤压装置之间,其能够沿轮轴的轴向移动且不能转动,其内侧面靠近所述刹车盘并固定有刹车片;复位弹簧设置于制动盘和刹车盘之间。在制动状态下,挤压装置推动所述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移动,使复位弹簧形变蓄能,并使刹车片压紧所述刹车盘,从而对车轮摩擦制动;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挤压装置不对制动盘施力,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刹车片与刹车盘分离,从而对车轮解除制动。
作为一种典型的单侧刹车结构实施方式,图1示出了一种机械挤压单侧刹车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刹车盘1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刹车盘1的圆心位于轮轴的中线上。制动盘3安装于车轮的轮轴7上,制动盘3能够沿轮轴7的轴向移动,即可以靠近或远离刹车盘1,制动盘3不能转动。复位弹簧6设置于制动盘3和刹车盘1之间,在制动盘3靠近刹车盘1时,复位弹簧6受力形变。制动盘3的内侧面固定有刹车片2,刹车片2沿圆周布置,可以多个间隔布置,也可以整体形成环形,刹车时,刹车片2与刹车盘1在一圆周上全面或多位置接触(全盘刹车),刹车效果好且平稳,磨损也均匀,使用寿命长,噪音小。
挤压装置采用机械式结构,挤压圆盘4可转动的连接于轮轴7上,其圆心位于轮轴7的中线上。挤压圆盘4位于制动盘3的外侧,即制动盘3位于挤压圆盘4和刹车盘1之间。挤压圆盘4可以转动,但无法轴向移动。挤压圆盘4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一斜齿41,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制动盘3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二斜齿31,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1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1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
具体刹车动作如下:车辆行驶状态下,挤压圆盘4与制动盘3贴合或挤压圆盘4与制动盘3有一间隙,各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1齿面相对。制动时,驱动挤压圆盘4正向转动一定角度,对应的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1相贴合,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1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对应的第一斜齿41的高齿端411与第二斜齿31的高齿端311逐渐接近,由于齿高逐渐增加、且挤压圆盘4无法轴向移动,导致挤压圆盘4推动制动盘3向刹车盘1移动,直至刹车片2压紧刹车盘1,进而阻止刹车盘1的转动进行制动。此时,复位弹簧6形变量最大,完成蓄能。解除制动时,挤压圆盘4的驱动力消失,挤压圆盘4不对制动盘3施力,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推动制动盘3远离刹车盘1,并带动挤压圆盘4反向转动,直至恢复初始状态,解除制动完成。
作为一优选的方案,挤压圆盘4上安装有回位弹簧5,该回位弹簧5在挤压圆盘4正向转动(制动时)蓄能,在解除制动状态下释放能量驱动挤压圆盘4反向转动,保证复位弹簧6顺利推动制动盘3复位。复位弹簧6可采用多爪钢片弹簧。
作为一个示例,挤压圆盘4上设有驱动端8,驱动端8上设有拉线孔9,拉线孔用于连接制动闸线。即可以通过线闸结构驱动挤压圆盘4正向转动,适用于摩托车或微型机动车等。当然,也可以通过电机带动等方式驱动挤压圆盘4,从而获得更大的刹车力。
图2、3示出了一示例中的挤压圆盘的结构;如图所示,挤压圆盘4的内侧面的外周设有四个首尾相连的第一斜齿41,前一个第一斜齿41的高齿端411与后一个第一斜齿41的低齿端412相接,形成高低落差结构。制动盘3上的齿面结构与挤压圆盘4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还公开了提供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包括刹车盘、第一制动盘、第二制动盘、复位弹簧、联动杆、联动盘和挤压装置。刹车盘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第一制动盘、第二制动盘、联动盘安装于车轮的轮轴上,并能够沿轮轴的轴向移动且不能转动;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分别位于刹车盘两侧,第二制动盘位于第一制动盘和联动盘之间,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的相对面上分别固定有刹车片。联动杆穿过第二制动盘,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制动盘和联动盘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能够沿联动杆的轴向移动。复位弹簧设置于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之间。挤压装置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位于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之间。在制动状态下,挤压装置分别向两侧推动第二制动盘和联动盘,使第二制动盘向刹车盘方向移动,使联动盘带动第一制动盘向刹车盘方向移动,复位弹簧形变蓄能,最终第一制动盘和第二制动盘上的刹车片分别从刹车盘两侧压紧刹车盘,从而摩擦制动。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挤压装置不对第二制动盘和联动盘施力,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刹车片与刹车盘分离,从而对车轮解除制动。
作为一种典型的双侧刹车结构实施方式,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机械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刹车盘1通过螺孔11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刹车盘1的圆心位于轮轴7的中线上。第一制动盘50、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均安装于车轮的轮轴7上,并能够沿轮轴7的轴向移动,即可以靠近或远离刹车盘1,第一制动盘50、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均不能转动。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分别位于刹车盘1的两侧,第二制动盘30位于第一制动盘50和联动盘80之间,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的相对面上分别固定有刹车片40、20。刹车片40、20沿圆周布置,可以多个间隔布置,也可以整体形成环形,刹车时,刹车片40、20与刹车盘1的两侧在圆周上全面或多位置接触(全盘刹车)。联动杆60穿过第二制动盘30,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制动盘50和联动盘80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30能够沿联动杆60的轴向移动。复位弹簧6设置于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之间,在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靠近刹车盘1时,复位弹簧6受力形变。
挤压装置采用机械式结构,挤压圆盘4可转动的连接于轮轴7上,其圆心位于轮轴7的中线上,其相对于轮轴7的轴向位置固定,即不能沿轮轴7轴向移动。挤压圆盘4位于第二制动盘30和联动盘80之间,挤压圆盘4的内侧面与第二制动盘30的外侧面相对,挤压圆盘4的外侧面与联动盘80的内侧面相对。挤压圆盘4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一斜齿41,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挤压圆盘4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三斜齿42,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第一斜齿41与第三斜齿42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二制动盘30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二斜齿301,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联动盘80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四斜齿801,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01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01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第三斜齿42与第四斜齿801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第三斜齿42与第四斜齿801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
具体刹车动作如下:车辆行驶状态下,挤压圆盘4与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贴合或挤压圆盘4与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有间隙,各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01齿面相对,各第三斜齿42与第四斜齿801齿面相对。制动时,驱动挤压圆盘4正向转动一定角度,对应的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01相贴合、第三斜齿42与第四斜齿801相贴合,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斜齿41与第二斜齿301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第三斜齿42与第四斜齿801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对应的第一斜齿41的高齿端411与第二斜齿301的高齿端3011逐渐接近,对应的第三斜齿42的高齿端421与第四斜齿801的高齿端8011逐渐接近,由于齿高逐渐增加、且挤压圆盘4无法轴向移动,导致挤压圆盘4推动第二制动盘30向刹车盘1移动,挤压圆盘4推动联动盘80向远离刹车盘1的方向移动,联动盘80通过联动杆60带动第一制动盘50向刹车盘1移动,直至刹车片40、20压紧刹车盘1的两侧,进而阻止刹车盘1的转动进行制动。此时,复位弹簧6形变量最大,完成蓄能。解除制动时,挤压圆盘4的驱动力消失,挤压圆盘4不对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施力,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推动第一制动盘50、第二制动盘30远离刹车盘1,并带动挤压圆盘4反向转动,直至恢复初始状态,解除制动完成。
作为一优选的方案,复位弹簧6穿套在联动杆60上,联动杆60为多根,其上装有一个复位弹簧6,联动杆60可采用螺栓,螺纹连接于第一制动盘50和联动盘80上,螺帽61位于第一制动盘50内侧。
作为一种典型的双侧刹车结构实施方式,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双侧刹车结构的具有贯通液压腔的双活塞液压缸体的示意图。如图5、图6图所示,刹车盘1通过螺孔11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刹车盘1的圆心位于轮轴7的中线上。第一制动盘50、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均安装于车轮的轮轴7上,并能够沿轮轴7的轴向移动,即可以靠近或远离刹车盘1,第一制动盘50、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均不能转动。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分别位于刹车盘1的两侧,第二制动盘30位于第一制动盘50和联动盘80之间,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的相对面上分别固定有刹车片40、20。刹车片40、20沿圆周布置,可以多个间隔布置,也可以整体形成环形,刹车时,刹车片40、20与刹车盘1的两侧在圆周上全面或多位置接触(全盘刹车)。联动杆60穿过第二制动盘30,其两端分别与第一制动盘50和联动盘80固定连接,第二制动盘30能够沿联动杆60的轴向移动。复位弹簧6设置于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之间,在第一制动盘50和第二制动盘30靠近刹车盘1时,复位弹簧6受力形变。
如图5、图6图所示,挤压装置采用液压结构,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90,液压缸体90固定于车轮的轮轴7上,无法转动和轴向移动,液压缸体90上设有液压腔91和注油道92,注油道92用于将压力油注入液压腔91,液压腔91贯通液压缸体90,液压腔91内设有活塞93,活塞93采用为两个反方向的活塞931、932,两个活塞931、932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液压腔91向相反方向轴向移动,使两个活塞931、932的前端分别伸出液压腔91的两侧开口端进而分别推动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
具体刹车动作如下:车辆行驶状态下,活塞931、932位于液压腔91内。制动时,压力油经注油道92注入液压腔91内,两个反方向的活塞931、932向相反方向轴向移动,使两个活塞931、932的前端分别伸出液压腔91的两侧开口端进而分别推动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联动盘80通过联动杆60带动第一制动盘50向刹车盘1移动,直至刹车片40、20压紧刹车盘1的两侧,进而阻止刹车盘1的转动进行制动。此时,复位弹簧6形变量最大,完成蓄能。解除制动时,停止压力油注入液压腔91,活塞931、932不对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施力,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推动第一制动盘50、第二制动盘30远离刹车盘1,活塞931、932恢复初始位置,解除制动完成。
安装过程:将螺帽61松开,取下第一制动盘50,将环形刹车盘1置于第二制动盘30左侧,再将取下的第一制动盘50安装上,拧上螺帽61,刹车系统整个装入车轴7上,最后固定刹车盘。
优选的,液压缸体90为圆柱形,其上设有三个液压腔91,以圆心为中心,成等边三角形位置排列,液压缸体90中间设有轴孔95。联动杆60为三根,穿过液压缸体90上的三个联动孔94。液压缸体90上设有压力油孔96,压力油孔96与注油道92连通,注油道92分别连通各液压腔91。三角形位置排列,使挤压施力更均匀,刹车效果更好。
如图7、图8所示,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90,液压缸体90固定于车轮的轮轴7上,无法转动和轴向移动,液压缸体上设有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第一注油道92、第二注油道92',第一注油道92、第二注油道92'分别用于将压力油分别注入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均为单侧开口,且其开口方向相反,分别朝向第二制动盘30和联动盘80,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错位布置于液压缸体90上;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内各设有一活塞931、932,且方向相反,活塞931、932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轴向移动,使其前端伸出其对应液压腔的开口端进而分别推动第二制动盘30、联动盘80。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错位布置,其使得液压缸体90的厚度大大减小,结构更紧凑,减小占用空间。
优选的,液压缸体90为圆柱形,其上设有三个第一液压腔91和三个第二液压腔91';第一液压腔91以圆心为中心,成等边三角形位置排列;第二液压腔91'以圆心为中心,成等边三角形位置排列。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错位布置。液压缸体90中间设有轴孔95。联动杆60为三根,穿过液压缸体90上的三个联动孔94。液压缸体90上设有第一压力油孔96、第二压力油孔96',分别与第一注油道92、第二注油道92'连通,第一注油道92、第二注油道92'对应分别连通各第一液压腔91、第二液压腔91'。三角形位置排列,使挤压施力更均匀,刹车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典型的单侧刹车结构实施方式,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挤压单侧刹车结构的具有单侧液压腔的液压缸体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90,液压缸体90固定于车轮的轮轴上,液压缸体上设有单侧开口的液压腔91和注油道92,注油道92用于将压力油注入液压腔91,液压腔内设有一活塞,液压腔的开口端朝向制动盘的外侧面,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液压腔轴向移动,使其前端伸出开口端进而推动制动盘进行制动。
优选的,液压缸体90为圆柱形,其上设有三个液压腔91,以圆心为中心,成等边三角形位置排列,液压缸体90上设有压力油孔96,压力油孔96与注油道92连通,注油道92分别连通各液压腔91。三角形位置排列,使挤压施力更均匀,刹车效果更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中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Claims (16)

1.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刹车盘、制动盘、复位弹簧和挤压装置;
所述刹车盘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
所述挤压装置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
所述制动盘安装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位于所述刹车盘和所述挤压装置之间,其能够沿所述轮轴的轴向移动且不能转动,其内侧面靠近所述刹车盘并固定有刹车片;
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制动盘和所述刹车盘之间;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推动所述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移动,使所述复位弹簧形变蓄能,并使所述刹车片压紧所述刹车盘,从而对车轮摩擦制动;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不对所述制动盘施力,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刹车盘分离,从而对车轮解除制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片为环形,沿周向布置于所述制动盘的内侧面上,在制动状态下,所述刹车片的内环面全部与所述刹车盘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圆盘,所述挤压圆盘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轮轴上,其相对于所述轮轴的轴向位置固定;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与所述制动盘的外侧面相对;
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一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制动盘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二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圆盘正向转动一定角度,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齿与第二斜齿相贴合,使所述第一斜齿的高齿端与所述第二斜齿的高齿端逐渐接近,进而推动所述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移动;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圆盘反向转动一定角度,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刹车盘分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连接所述轮轴和所述挤压圆盘,用于在制动状态下蓄能,在解除制动状态下释放能量驱动所述挤压圆盘反向转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圆盘上设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上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孔用于连接制动闸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单侧开口的液压腔和注油道,所述注油道用于将压力油注入所述液压腔,所述液压腔内设有一活塞,所述液压腔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制动盘的外侧面,所述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所述液压腔轴向移动,使其前端伸出所述开口端进而推动所述制动盘。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单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多个液压腔,每个液压腔内分别设有一活塞。
8.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刹车盘、第一制动盘、第二制动盘、复位弹簧、联动杆、联动盘和挤压装置;
所述刹车盘固定于车轮的轮毂上;
所述第一制动盘、第二制动盘、联动盘安装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并能够沿所述轮轴的轴向移动且不能转动;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分别位于所述刹车盘两侧,所述第二制动盘位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之间,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相对面上分别固定有刹车片;
所述联动杆穿过所述第二制动盘,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制动盘能够沿所述联动杆的轴向移动;
所述复位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之间;
所述挤压装置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位于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之间;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分别向两侧推动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使第二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方向移动,使联动盘带动第一制动盘向所述刹车盘方向移动,所述复位弹簧形变蓄能,最终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上的刹车片分别从刹车盘两侧压紧刹车盘,从而摩擦制动;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装置不对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施力,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刹车片与所述刹车盘分离,从而对车轮解除制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片为环形,沿周向布置于所述第一制动盘和所述第二制动盘的相对面上,在制动状态下,所述刹车片的内环面全部与所述刹车盘接触。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挤压圆盘,所述挤压圆盘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轮轴上,其相对于所述轮轴的轴向位置固定;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制动盘的外侧面相对,所述挤压圆盘的外侧面与所述联动盘的内侧面相对;
所述挤压圆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一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所述挤压圆盘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三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三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
所述第二制动盘的外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二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联动盘的内侧面沿周向均匀的设有多个第四斜齿,其齿面的倾斜方向与倾斜角度相同;
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一斜齿与所述第二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所述第三斜齿与所述第四斜齿的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且所述第三斜齿与所述第四斜齿的倾斜方向相反、倾斜角度相同;
在制动状态下,所述挤压圆盘正向转动一定角度,对应的所述第一斜齿与第二斜齿相贴合、所述第三斜齿与第四斜齿相贴合,使所述第一斜齿的高齿端与所述第二斜齿的高齿端逐渐接近、所述第三斜齿的高齿端与所述第四斜齿的高齿端逐渐接近,进而分别向两侧推动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
在解除制动状态下,在所述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所述挤压圆盘反向转动一定角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圆盘上设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上设有拉线孔,所述拉线孔用于连接制动闸线。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液压腔和注油道,所述注油道用于将压力油注入所述液压腔,所述液压腔贯通所述液压缸体,所述液压腔内设有至少一组活塞,每一组包括两个反方向的活塞,两个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所述液压腔向相反方向轴向移动,使两个活塞的前端分别伸出所述液压腔的两侧开口端进而分别推动所述第二制动盘、所述联动盘。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多个液压腔,每个液压腔内均设有至少一组活塞,每一组包括两个反方向的活塞。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挤压装置包括液压缸体,所述液压缸体固定于所述车轮的轮轴上,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第一液压腔、第二液压腔和注油道,所述注油道用于将压力油分别注入所述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均为单侧开口,且其开口方向相反,分别朝向所述第二制动盘和所述联动盘,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错位布置于所述液压缸体上;所述第一液压腔和所述第二液压腔内各设有一活塞,活塞能够在压力油的作用下沿所述液压腔轴向移动,使其前端伸出其对应液压腔的开口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体上设有多个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第一液压腔和第二液压腔的数量相同,每个液压腔内均设有一活塞。
16.如权利要求12-15任一所述的一种双侧刹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穿过所述液压缸体。
CN202022151162.9U 2020-09-27 2020-09-27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Active CN2123186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51162.9U CN212318608U (zh) 2020-09-27 2020-09-27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151162.9U CN212318608U (zh) 2020-09-27 2020-09-27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18608U true CN212318608U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16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151162.9U Active CN212318608U (zh) 2020-09-27 2020-09-27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186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80111496A (ko) 배터리 지게차용 구동유닛
CN103085672A (zh) 机电制动器
CN212318608U (zh)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CN113153937B (zh) 一种具有挤压拨动式辅助制动结构的汽车碟式制动器
CN109695644A (zh) 高效多活塞致动组件
CN114321235A (zh) 单侧刹车结构及双侧刹车结构
JP2008527258A (ja) 電気駐車ブレーキ
CN111197634A (zh) 一种盘式液压制动的驻车制动器
KR102036092B1 (ko) 전동식 디스크 브레이크
CN113734126B (zh) 一种制动装置及车辆
CN116164006A (zh) 一种带电辅助的扭力自适应液压摆动油缸
CN212921858U (zh) 一种电动车制动盘总成
CN212127423U (zh) 一种车辆斜放坡道的防溜坡制动机构
CN2205467Y (zh) 车用多盘湿式失压制动器
CN218063170U (zh) Emb制动器
CN215370695U (zh) 一种电动叉车驱动单元的湿式制动活塞回位机构
CN112211931A (zh) 一种双涡轮驱动的双活塞电子驻车装置
CN110552970B (zh) 一种内置多片式湿式制动器
CN211398384U (zh) 一种液压开启常闭式驻车制动器
CN111362191B (zh) 一种车辆斜放坡道的防溜坡制动机构
CN217474525U (zh) 一种波纹管辊压装置
CN207466623U (zh) 一种液压螺旋弹簧式驻车制动器
CN220151763U (zh) 湿式制动系统及驱动桥总成
CN202602454U (zh) 一种电机制动结构
CN212297346U (zh) 一种改进型刹车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1

Address after: 100000 Room 106, 1st Floor, Building 1, Jiaolin Jiadao Workshop, Hepingli East Street,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Fud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45 501, courtyard tower, No.13, Erqi Theater Road, Xiche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Li Zun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