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04934U -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04934U
CN212304934U CN202021637101.7U CN202021637101U CN212304934U CN 212304934 U CN212304934 U CN 212304934U CN 202021637101 U CN202021637101 U CN 202021637101U CN 212304934 U CN212304934 U CN 212304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pitch
stator
stator core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6371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延海
柏荣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6371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04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04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04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包括: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该多个槽形成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内表面上且沿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定子绕组,包括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相绕组以便在电相位上彼此不同;其特征在于:每个相绕组中至少两支路绕组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相绕组包括:多个导体组,多个导体组包括:多个第一导体组,每个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一U形导体及第二U形导体;本实用新型通过绕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流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降低转矩波动,谐波少,降低噪音,减少汇流排,简化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定子绕组包括多种类型导体线圈,将多个类型导体线圈按照一定的排布方式,穿进定子铁芯的槽内,形成所需的单相电机或多相电机的绕组。现有技术中使用的发卡线圈的异形种类较多,排布方式复杂,需要使用大量的汇流条和汇流排以连接各相绕组的支路及中性点,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加工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通过绕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路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谐波少,降低噪音,排布方式简单,减少汇流排和汇流条的使用,各相绕组的支路及中性点连接方式简单,简化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机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该多个槽形成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内表面上且沿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
定子绕组,包括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相绕组以便在电相位上彼此不同;
每个相绕组中至少两支路绕组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
相绕组包括:
多个导体组,多个导体组包括:
多个第一导体组,每个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一U形导体及第二U形导体;
至少2个第二导体组,每个第二导体组包括:相同的两个第三U形导体;
每个U形导体包括用于插入不同槽内的两个槽内部;
相绕组的多个导体组根据每个槽沿定子铁芯径向所能容纳的槽内部的个数将每个槽划分为4M层,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第二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4M/2层、第4M/2+1层;
每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间距内;
每个第二导体组的一个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另一个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相邻槽内。
进一步地,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与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相同,或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与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相同。
进一步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
进一步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
进一步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7,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5,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7。
进一步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7,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5,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5。
进一步地,每个相绕组的每个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还包括:位于定子铁芯轴向槽外一端连接两个槽内部的两个焊接端;
每个相绕组中沿定子铁芯周向的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与另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一个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与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彼此连接,该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另一个焊接端与另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
进一步地,定子绕组还包括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外层,和/或,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内层的引出线,引出线位于定子铁芯轴向槽外另一端。
进一步地,除位于引出线同一径向方向的相绕组的每个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外,相绕组的其他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进一步地,除位于引出线同一径向方向的相绕组的每个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外,位于定子铁芯周向其他区域具有至少一个位于第N层及第N+1层的任一U形导体,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定子铁芯,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该多个槽形成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内表面上且沿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定子绕组,包括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相绕组以便在电相位上彼此不同;每个相绕组中至少两支路绕组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相绕组包括:多个导体组,多个导体组包括:多个第一导体组,每个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一U形导体及第二U形导体;至少2个第二导体组,每个第二导体组包括:相同的两个第三U形导体;每个U形导体包括用于插入不同槽内的两个槽内部;相绕组的多个导体组根据每个槽沿定子铁芯径向所能容纳的槽内部的个数将每个槽划分为4M层,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第二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4M/2层、第4M/2+1层;每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间距内;每个第二导体组的一个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另一个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相邻槽内。通过绕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路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谐波少,降低噪音,排布方式简单,减少汇流排和汇流条的使用,各相绕组的支路及中性点连接方式简单,简化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种电机定子槽内绝缘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种电机定子槽内绝缘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三种电机定子槽内绝缘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四种电机定子槽内绝缘纸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五种电机定子槽内绝缘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形成定子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形成定子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相绕组局部连接示意图;
图11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相绕组的焊接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相绕组局部连接示意图;
图18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8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相绕组的焊接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形成定子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相绕组局部连接示意图;
图25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25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相绕组的焊接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电机定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2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相绕组的插线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32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中相绕组的焊接端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中一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星形电连接原理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星形电连接原理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三角形电连接原理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三角形电连接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本实用新型下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单独执行,各个实施例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执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本申请中节距为同一导体的两个槽内部301之间沿周向的间隔,或节距为一个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对应的槽内部301与另一个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对应的槽内部301之间沿周向的间隔;需要注意地,本申请中定子铁芯径向第一层,可以为远离定子铁芯中心轴向方向的第一层,也可以为靠近定子铁芯中心轴向方向的第一层。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20,定子铁芯20具有多个槽21形成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内表面上且沿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
如图1至图34所示,定子绕组10,包括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的多个相绕组以便在电相位上彼此不同,其中,每个相绕组中至少两支路绕组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
结合图1至图34,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绕组10,定子绕组10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即安装在定子铁芯20上的多个相绕组以便在电相位上彼此不同,其中,定子绕组10为三相(即U相、V相、W相)绕组,且每极每相槽大于等于2;转子的每个磁极都设置有两个槽21,本实施例每极每相槽数为2,该转子具有八个磁极并且对三相定子绕组10的每一相都如此,设置在定子铁芯20中的槽21的数目等于48(即,2X8X3),如图2、图17、图22、图31所示,每个相绕组中为4支路绕组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U相绕组中U1、U2、U11、U12支路绕组分别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V相绕组中V1、V2、V11、V12支路绕组分别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W相中W1、W2、W11、W12支路绕组分别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
如图13、图14、图19、图20、图27、图28、图33、图34所示,每个相绕组中为2支路绕组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U相绕组中U1、U2支路绕组分别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V相绕组中V1、V2支路绕组分别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W相中W1、W2支路绕组分别沿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20由相邻的两个槽21限定一个齿部22定子铁芯20由层叠多个环形磁性钢板形成定子铁芯轴向方向的两个端面25、26,其他传统的金属板也可以替代磁性钢板使用;如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多个绝缘纸30插置在这些磁性钢板槽21内,图3为本实施例中第一种槽内绝缘纸30为B形绝缘纸,图4为本实施例中第二种槽内绝缘纸30为双口型形绝缘纸,图5为本实施例中第三种槽内绝缘纸30为S形纸,图6为本实施例中第四种槽内绝缘纸30为大S形绝缘纸,在本实施例可以选择四种槽内绝缘纸的任一种对槽内21的相间导体进行隔离,如图7为本实施例中第五种槽内绝缘纸30为单个大口形纸,当导体绝缘选择较厚时,中间不需要隔离,可以使用第五种槽内绝缘纸30。
如图2、图8、图9、图11A、图13、图14、图22、图23、图25A、图27、图28所示,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中,每个相绕组(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均包括:30个导体组,30个导体组包括:28第一导体组200,2个第二导体组(250、350);第一导体组200包括第一U形导体200A和第二U形导体200B,第二导体组250包括:两个第三U形导体250(350)每个U形导体(200A、200B、250A、250B、350A、350B)包括,依次连接的一个焊接端303、一个槽内部301、一个插线端302,一个槽内部301,一个焊接端303,两个槽内部301插入定子铁芯径向相邻两层的不同槽内。
如图17、图19、图20、图31、图33、图34所示,在本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实施例十至实施例十二中,每个相绕组(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均包括:14个导体组,14个导体组包括:12第一导体组200,2个第二导体组;第一导体组200包括第一U形导体200A和第二U形导体200B,第二导体组250(350)包括:两个第三U形导体250(350),每个U形导体(200A、200B、250A、250B、350A、350B)包括,依次连接的一个焊接端303、一个槽内部301、一个插线端302,一个槽内部301,一个焊接端303,两个槽内部301插入定子铁芯径向相邻两层的不同槽内。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每个相绕组至少包括2个第二导体组。
如图1至图34所示,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中,U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第二导体组根据每个槽沿定子铁芯径向所能容纳的槽内部的个数为8,即每个槽划分4M层,M为2的整数,第二导体组250(350)的第三U形导体、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设置在定子铁芯径向第四层、第五层;在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实施例十至实施例十二中,U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第二导体组根据每个槽沿定子铁芯径向所能容纳的槽内部的个数为4,即每个槽划分4M,其中M为1的整数,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二层、第三层。即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第二导体组根据每个槽沿定子铁芯径向所能容纳的槽内部的个数将每个槽划分为4M层,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第二导体组(250、350)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4M/2层、第4M/2+1层;
结合图8、图11A,在实施例中,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二U形导体200B的两个槽内部301位于定子铁芯第2槽、第7槽,第一U形导体200A的两个槽内部301位于定子铁芯第1槽、第8槽;即在定子铁芯周向槽内的第二U形导体200B的两个槽内部301位于第一U形导体200A的两个槽内部301的间距内;结合图9、图11A,第二导体组的第一个第三U形导体250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第26槽、第31槽,第二个第三U形导体250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第27槽、第32槽,即第二导体组的第一个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另一个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相邻槽内。通过绕组结构在磁路上采用了完全对称结构,消除了由于非对称结构产生的环流电流问题,降低转矩波动降低转矩波动,谐波少,降低噪音,减少汇流排,简化制造工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如图2、图8、图9、图11A所示,在本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相绕组(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一U形导体200A的两个槽内部301间的节距为Z(本实施例中Z为7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6的整节距),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二U形导体200B的两个槽内部301间的节距为X(本实施例中X为5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6的短节距),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250的两个槽内部301间的节距为X(本实施例中X为5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6的短节距),即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250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5与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二U形导体200B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5相同。
如图22、图23、图25A所示,在本实施例七至实施例十二,相绕组(U相绕组、V相绕组、W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一U形导体200A的两个槽内部301间的节距为Z(本实施例中Z为7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6的整节距),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二U形导体200B的两个槽内部301间的节距为X(本实施例中X为5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6的短节距),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250的两个槽内部301间的节距为Z(本实施例中Z为7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6的长节距),即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250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7与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一U形导体200A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7相同。
结合图1至图34,在本实施例中,每相绕组的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位于定子铁芯轴向槽外25端同层连接两个槽内部301的两个焊接端303,两个焊接端303位于定子铁芯轴向槽外的延伸方向相反且远离;
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相绕组(U相绕组或V相绕组或W相绕组)中一个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一U形导体200A位于定子铁芯第八层第1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与另一个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二U形导体200B位于定子铁芯第七层第43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该相绕组的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200B位于定子铁芯第三层第14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与一个第二导体组250的第三U形导体250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四层第20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该第二导体组250的第三U形导体250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五层第25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与另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200A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六层第31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
如图24所示,在实施例七至实施例十二中,相绕组(U相绕组或V相绕组或W相绕组)中一个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一U形导体200A位于定子铁芯第八层第2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与另一个第一导体组200的第二U形导体200B位于定子铁芯第七层第44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该相绕组的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200B位于定子铁芯第三层第13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与一个第二导体组250的第三U形导体250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四层第19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该第二导体组250的第三U形导体250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五层第26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与另一个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200A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六层第32槽的槽内部连接的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
进一步地,如图11A、图11B、图12、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需要说明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三中定子绕组焊接端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一中定子绕组焊接端的连接方式相同,均对应附图11B中的连接方式一样;结合图11B,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个形成彼此连接的两个U形导体的两个焊接端在定子铁芯周向上的节距均为整节距6。(一个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对应的槽内部与另一个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对应的槽内部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相应地,如图25A、图25B、图26、图29、所示,在本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中,需要说明实施例八至实施例九中定子绕组焊接端的连接方式与实施例七中定子绕组焊接端的连接方式相同,均对应附图25B中的连接方式一样;结合图25B,在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中,任一个形成彼此连接的两个U形导体的两个焊接端在定子铁芯周向上的节距均为整节距6。(一个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对应的槽内部与另一个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对应的槽内部间的节距为整节距6。)
如图1至图3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定子绕组10还包括位于定子铁芯20径向最外层,和/或,位于定子铁芯径向20最内层的引出线100,引出线100位于定子铁芯20轴向槽外另一端26。
结合图1、图2、图11A、图17、图22、图27,在本实施例一、实施例四、实施七、实施例十中,引出线包括引线端U1、U2、U11、U12,出线端U3、U4、U13、U14,引线端U1、U2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内层,引线端U11、U12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外层,出线端U3、U4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外层,出线端U13、U14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内层,且引出线与中性点及相端子连接的一侧与导体的插线端位于定子铁芯轴向槽外同一侧26;
结合图12至图15、图19至图20、图26至图29、图33至图34,在本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实施例五、实施例六、实施例八、实施九、实施例十一、实施例十二中,引出线包括引线端U1、U2,出线端U3、U4,引线端U1、U2,出线端U3、U4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外层;相应地,也可以都位于定子铁芯径向最内层。
结合图11A、图12、图15、图25A、图26、图29,在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实施例七至实施例九中,位于引出线(进线端、出线端)同一径向方向的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4层及第5层、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4层及第5层、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2层及第3层第6层及第7层、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2层及第3层、第6层及第7层外,该相绕组的其他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2层及第1层、第4层及第3层、第6层及第5层、第8层及第7层;
结合图18A、图19、图20、图32A、图33、图34,在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实施例十至实施例十二中,位于引出线(进线端、出线端)同一径向方向的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2层及第3层、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2层及第3层外,其余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2层及第1层、第4层及第3层;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位于引出线同一径向方向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和第四U形导体及第三导体组分别对应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外,位于定子绕组周向其余区域也可以具有至少一个第N层及第N+1层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和第四U形导体。
示例性地,如图35所示,U相导体引线端有U相端子U1、U2、U11、U12,V相导体引线端有V相端子V1、V2、V11、V12,W相导体引线端有W相端W1、W2、W11、W12,U相导体出线端U3、U4、U13、U14,V相导体出线端V3、V4、V13、V14,W相导体出线端W3、W4、W13、W14采用连接体,进行中性点连接,即完成电机的4支路并联的星形接法;或如图38所示,采用三角形接法;如图36所示,U相导体引线端有U相端子U1、U2,V相导体引线端有V相端子V1、V2,W相导体引线端有W相端W1、W2,U相导体出线端U3、U4,V相导体出线端V3、V4,W相导体出线端W3、W4采用连接体,进行中性点连接,即完成电机的2支路并联的星形接法;或如图37所示,采用三角形接法。
需要注意地,本申请实施例一的4支路并联绕组与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一为4支路并联绕组采用多个导体组结构,实施例二、实施例三为2支路并联绕组采用多个导体组结构,实施例二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8层的将实施例一中的U相导体出线端U3、U4与U相导体进线端U11、U12采用导体500的结构连接,形成实施例二的2支路并联绕组;实施例三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8层的将实施例一中的U相导体出线端U3、U4与U相导体进线端U11、U12采用导体600的结构连接,形成实施例三的2支路并联绕组。同样地,本申请实施例四的4支路并联绕组与实施例五、实施例六的区别仅在于实施例四为4支路并联绕组采用多个导体组结构,实施例五、实施例六为2支路并联绕组采用多个导体组结构,实施例五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8层的将实施例四中的U相导体出线端U3、U4与U相导体进线端U11、U12采用导体600的结构连接,形成实施例四的2支路并联绕组;实施例六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8层的将实施例四中的U相导体出线端U3、U4与U相导体进线端U11、U12采用导体500的结构连接,形成实施例六的2支路并联绕组,相应地,实施例七至实施十二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4支路并联绕组转换2支路并联绕组结构相似,在此不做进一步赘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定子,采用上述电机定子的电机。
极距=每个绕组的相数×每组相导体的磁极数,节距大于极距的线圈为长节距线圈,节距等于极距的线圈组为整节距线圈组,节距小于极距的线圈为短节距线圈;具体地,每个绕组包括3组相导体,每极每相槽数为2,那么极距=2×3=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定子,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机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汇流排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1)

1.一种电机定子,包括:
定子铁芯,所述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该多个槽形成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表面上且沿所述定子铁芯的周向方向以预定的槽距间隔开;
定子绕组,包括安装在所述定子铁芯上的多个相绕组以便在电相位上彼此不同;
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相绕组中至少两支路绕组沿所述定子铁芯周向依次并联连接;
所述相绕组包括:
多个导体组,所述多个导体组包括:
多个第一导体组,每个所述第一导体组包括:第一U形导体及第二U形导体;
至少2个第二导体组,每个所述第二导体组包括:相同的两个第三U形导体;
每个所述U形导体包括用于插入不同槽内的两个槽内部;
所述相绕组的多个导体组根据每个槽沿定子铁芯径向所能容纳的槽内部的个数将每个槽划分为4M层,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所述第二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定子铁芯径向第4M/2层、第4M/2+1层;
每个所述第一导体组的所述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所述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间距内;
每个所述第二导体组的一个所述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另一个所述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的相邻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与所述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相同,或所述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与所述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大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小于定子绕组的极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7,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5,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7。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7,该相绕组的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5,该相绕组的第二导体组的第四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间的节距为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相绕组的每个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定子铁芯轴向槽外一端连接所述两个槽内部的两个焊接端;
每个所述相绕组中沿所述定子铁芯周向的一个所述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一个所述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与一个所述第一导体组的第一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彼此连接,该第二导体组的第三U形导体的另一个焊接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体组的第二U形导体的一个焊接端彼此连接,且彼此连接的两个焊接端间的节距为整节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绕组还包括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径向最外层,和/或,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径向最内层的引出线,所述引出线位于定子铁芯轴向槽外另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除位于所述引出线同一径向方向的所述相绕组的每个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外,所述相绕组的其他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定子,其特征在于,除位于所述引出线同一径向方向的所述相绕组的每个导体组的每个U形导体的两个槽内部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径向相邻的第N层及第N+1层外,位于所述定子铁芯周向其他区域具有至少一个位于第N层及第N+1层的任一U形导体,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偶数。
1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定子。
CN202021637101.7U 2020-08-08 2020-08-08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Active CN212304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101.7U CN212304934U (zh) 2020-08-08 2020-08-08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637101.7U CN212304934U (zh) 2020-08-08 2020-08-08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04934U true CN212304934U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39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637101.7U Active CN212304934U (zh) 2020-08-08 2020-08-08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049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84391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884390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531933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332565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784949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884392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884393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884387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399030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884386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884389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3585303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3585304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1908498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304934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518589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462921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518587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518586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518588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784946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12518585U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332566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2467898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CN111478480A (zh) 一种电机定子及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0

Address after: 300308 No. 1, Xishi Road, Tianjin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after: Tianjin Songzheng Auto Parts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08 No. 1, Xishi Road,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SANTROLL ELECTRIC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69, West 11th Road, Tianjin Free Trade Pilot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308

Patentee after: BorgWarner Powertrain (Tianjin)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308 No.1, Xishi Road, Tianjin Free Trade Zone (Airport Economic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Songzheng Auto Parts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