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71354U - 一种预制叠合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预制叠合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71354U
CN212271354U CN202021222946.XU CN202021222946U CN212271354U CN 212271354 U CN212271354 U CN 212271354U CN 202021222946 U CN202021222946 U CN 202021222946U CN 212271354 U CN212271354 U CN 212271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body
prefabricated composite
reinforcing bar
groove
prefabr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22294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艺潭
王聪
王优
张军
陈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Wanro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Wanro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Wanro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Wanro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22294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71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71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71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本体、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并不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均是矩形槽,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为混凝土现浇区域。本实用新型将两层受力钢筋层提前预埋与浇筑,并开设用于现浇混凝土的区域,增加了现浇混凝土与预制叠合板之间的咬合度,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量。

Description

一种预制叠合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叠合板。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领域,为了缩短施工周期、降低造价成本以及提高建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大部分都以采用预制板进行装配式建造,预制叠合板就是其中的一种;
现有的叠合板是由预制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层叠合而成的,但是它的预制板是一块具有预埋钢筋层的混凝土薄板,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现场铺设上层的钢筋层,然后再整体式现浇混凝土,这种施工方式增加了现场的湿作业,同时也延长了施工的周期;另外,在外力载荷长期的作用下,现浇混凝土与预制板的叠合区域会产生移位,会造成叠合板开裂,出现漏水的现象;
再者,预制板与墙面或梁搭建时,预制板的底部需要架设支撑,接着才可以铺设上层的钢筋层,工作程序较为繁琐;还有预制板与预制板之间拼接时,无法保证所有预制板在同一水平面上,降低了叠合板的整体刚度与强度,另外拼缝处的承载力不足,易出现断裂;
在现浇混凝土时,需要将整个楼层的预制板以及预制板的上层钢筋层全部铺设完毕,才可以进行一体式浇筑,施工方式受局限。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将两层受力钢筋层提前预埋与浇筑,并开设用于现浇混凝土的区域,增加了现浇混凝土与预制叠合板之间的咬合度,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现场的湿作业量,缩短了施工周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本体、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并不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纵向截面和横向截面均呈“凸”字形;
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均是矩形槽,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为混凝土现浇区域;
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上形成了第一上表面和第二上表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上形成了第三上表面和第四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三上表面和所述第四上表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均贯穿且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均是由多根纵向受力钢筋和多根横向山的受力钢筋拼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深度是相等的,且深度的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宽度是相等的,且宽度的值为100mm-150mm;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宽度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梁宽的一半;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是平行的,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与所述第一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深度的一半。
进一步的,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和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中每根受力钢筋均是一整段钢筋,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与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是相互垂直的,且形成的中空区域是正方形。
进一步的,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还可以是,每一横向受力钢筋包括左段受力钢筋和右段受力钢筋,所述左段受力钢筋和所述右段受力钢筋是以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中处于对称轴上的受力钢筋为划分界限,所述左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与所述右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左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与所述右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受力钢筋的直径,且当所述距离大于受力钢筋的直径时,距离的值为1mm-2mm。
进一步的,放置预制叠合板时,相邻的两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侧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侧相邻,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侧受力钢筋、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侧受力钢筋和梁通过绑扎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两块或多块预制叠合板拼接使用,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还可以是部分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或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均不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左端设有第一圆弧钩或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右端设有第二圆弧钩,
或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圆弧钩/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二圆弧钩;
所述第一圆弧钩和所述第二圆弧钩均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圆弧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是平行的,所述圆弧段的弧长等于所述圆弧段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所述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直线段和所述圆弧段均是由同一根受力钢筋经过折弯工艺得到,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50mm-100mm;
所述第一圆弧钩所在的水平面与所述第二圆弧钩所在的水平面是垂直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一固定槽或所述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的第二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二固定槽,
或所述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二固定槽;
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是对称的,且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的截面均是长方形;
所述第一固定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和前后两面,所述第二固定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二上表面和前后两面;
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左边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的左边之间的距离是50mm,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宽是20mm,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长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长度的四分之一相等,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深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之间的距离是20mm-30mm;
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尺寸是一样的。
进一步的,预制叠合板还包括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放置在两块拼接的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中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中,所述固定钢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均是间隙配合;
所述固定钢板的纵向截面是“U”字型,所述固定钢板是由一块钢板经过折弯工艺得到,且折弯的角度是90度;
所述固定钢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长相等,所述固定钢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深,所述固定钢板的宽度等于两块拼接的预制叠合板中与拼接缝相邻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之间的距离;
所述固定钢板的底面和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平行,且所述固定钢板的底面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之间的距离是0mm,所述固定钢板底面的右边与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的纵向受力钢筋通过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钢板底面的左边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的纵向受力钢筋通过第二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分别是两根或多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纵向截面和横向截面均呈“凸”字形,现浇混凝土时只需浇筑第一拼接凹槽和第二拼接凹槽的区域,大大减少了现浇混凝土的面积;另外,混凝土本体上形成的“凹凸”形状,使得现浇混凝土与混凝土本体贴合的更紧凑,增加了叠合板的整体性;
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都是预埋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中的,现场施工时就不需要铺设钢筋层了,简化了施工程序,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提高了施工效率;
3、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横向受力钢筋是由两段受力钢筋构成,且两段受力钢筋在同一水平面上,但不在同一直线上,当放置预制叠合板时,相邻的两块预制叠合板横向伸出的受力钢筋会互相错开,避免了伸出的受力钢筋之间的碰撞,也不需要人工操作,更有利于两块预制叠合板与梁之间的绑扎与固定;
4、本实用新型中,两块或多块预制叠合板拼接,相邻的两块预制叠合板是通过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上的第二圆弧钩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上的第一圆弧钩以及固定钢板进行拼接与固定的,第一圆弧钩与第二圆弧钩是垂直勾住,因此限制了拼接的两块预制叠合板的前后移动,固定钢板放置在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中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中,从而限制了拼接的两块预制叠合板的左右移动,在第一圆弧钩、第二圆弧钩与固定钢板的共同作用下,拼接的两块预制叠合板紧密连接,减小了拼接缝的间隙,有利于两块预制叠合板拼接区域的现浇,增加了拼接好预制叠合板的承载力;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钢板底面的右边与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的纵向受力钢筋通过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钢板底面的左边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的纵向受力钢筋通过第二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分别是两根或多根;相邻的两块预制叠合板通过第一圆弧钩和第二圆弧钩勾住,在外力载荷的作用下,两块预制叠合板会产生斜向上的力,而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分别会产生斜向下的力,在斜向上的力与斜向下的力的共同作用下,拼接的两块预制叠合板始终处于同一水平面,保证了两块预制叠合板拼接区域的现浇混凝土的平整性,降低了拼接缝开裂的几率,增加了预制叠合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预制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两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受力钢筋层交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前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三中的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四的整体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四中的中间预制叠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圆弧钩和第二圆弧钩相交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圆弧钩或第二圆弧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土本体;2-第一拼接凹槽;3-第二拼接凹槽;4-第一受力钢筋层;5-第二受力钢筋层;6-现浇混凝土;7-横向受力钢筋;8-纵向受力钢筋;9-左段受力钢筋;10-右段受力钢筋;11-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横向受力钢筋的右段受力钢筋;12-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横向受力钢筋的左段受力钢筋;13-第一圆弧钩;14-第二圆弧钩;15-第二固定槽;16-第一固定槽;17-第一钢筋;18-第二钢筋;19-固定钢板;20-第一直线段;21-圆弧段;22-第二直线段;23-第一上表面;24-第二上表面;25-第三上表面;26-第四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前”、“后”、“左”、“右”、“上”、“纵向”、“横向”、“直线”、“水平”、“垂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见图1-图3和图1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提供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本体1、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第二受力钢筋层5,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2,且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后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3,且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并不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左右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纵向截面和横向截面均呈“凸”字形;
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均是矩形槽,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左面或右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面或后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为混凝土现浇区域;现场浇注混凝土时只需浇筑第一拼接凹槽2和第二拼接凹槽3的区域,大大减少了现浇混凝土的面积;另外,混凝土本体1上形成的“凹凸”形状,使得现浇混凝土6与混凝土本体1贴合的更紧凑,增加了叠合板的整体性;
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在所述混凝土本体1上形成了第一上表面23和第二上表面24;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在所述混凝土本体1上形成了第三上表面25和第四上表面26,所述第一上表面23、所述第二上表面24、所述第三上表面25和所述第四上表面26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5均贯穿且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5均是由多根纵向受力钢筋8和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拼接而成,所述拼接是绑扎或焊接,用于固定所述纵向受力钢筋8与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之间的相对位置,放置在浇筑混凝土时偏离,从而确保预制叠合板的使用要求。
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的深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的深度是相等的,且深度的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总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的宽度是相等的,且宽度的值为100mm-150mm;所述第二拼接凹槽3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总宽度的一半,保证了在不破坏预制叠合板的正常使用要求下,开设第一拼接凹槽2与第二拼接凹槽3,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现浇区域的面积。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5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梁宽的一半,使得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第二受力钢筋层5充分与梁接触,保证第一受力钢筋层4与第二受力钢筋层5与梁绑扎牢固,确保预制叠合板的稳定性;另外,在绑扎的过程中,可根据现场情况,将于梁接触的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横向受力钢筋7以及纵向受力钢筋8的端点处进行折弯,使得预制叠合板挂在梁上,增加预制叠合板的稳定性与抗压力。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5是平行的,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5与所述第一上表面22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拼接凹槽2的深度的一半,确保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保护层的厚度。
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8和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中每根受力钢筋均是一整段钢筋,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8与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是相互垂直的,且形成的中空区域是正方形,通过受力钢筋在纵向与横向垂直交叉固定,增加预制叠合板的抗压强度。
放置单块预制叠合板时,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受力钢筋层4与第二受力钢筋层5伸出混凝土本体1的受力钢筋均与四周的梁进行绑扎固定,接着将预制叠合板中第一拼接凹槽2和第二拼接凹槽3均与梁进行现浇,使得现浇混凝土6与预制叠合板以及梁三者之间紧密咬合,形成一个整体。
实施例二:
参见图4-图6,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还可以是,每一横向受力钢筋7包括左段受力钢筋9和右段受力钢筋10,所述左段受力钢筋9和所述右段受力钢筋10是以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8中处于对称轴上的受力钢筋为划分界限,所述左段受力钢筋9的中心线与所述右段受力钢筋10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左段受力钢筋9的中心线与所述右段受力钢筋10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受力钢筋的直径,且当所述距离大于受力钢筋的直径时,距离的值为1mm-2mm。
放置预制叠合板时,若梁上需搭接两块预制叠合板,相邻的两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侧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侧相邻,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侧受力钢筋、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侧受力钢筋和梁通过绑扎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由于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受力钢筋层4与第二受力钢筋层5中横向受力钢筋7的左段受力钢筋9与右段受力钢筋10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将两块预制叠合板搭接到同一梁上时,两块预制叠合板的受力钢筋会错开,不会产生碰撞的现象,也不需要人为的去操作,节省了放置预制叠合板的时间。
实施例三:
参加图7-图9和图12-图15,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两块预制叠合板拼接使用(左边是第一块预制叠合板,右边是第二块预制叠合板),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还可以是部分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1,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左面,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右面;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的右端均设有第二圆弧钩14,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的左端均设有第一圆弧钩13;
所述第一圆弧钩13和所述第二圆弧钩14均包括第一直线段20、第二直线段22和圆弧段21,所述第一直线段20和第二直线段22是平行的,所述圆弧段21的弧长等于所述圆弧段21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所述第一直线段20、所述第二直线段22和所述圆弧段21均是由同一根受力钢筋经过折弯工艺得到,所述第二直线段22的长度为50mm-100mm;
所述第一圆弧钩13所在的水平面与所述第二圆弧钩14所在的水平面是垂直关系,保证第一块预制叠合板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拼接牢固,不易脱离。
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二上表面24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二固定槽15,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一上表面23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一固定槽16,所述第一固定槽16和所述第二固定槽15是以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和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拼接缝成对称的,且所述第一固定槽16和所述第二固定槽15的截面均是长方形;
所述第一固定槽16贯穿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一上表面23和前后两面,所述第二固定槽15贯穿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二上表面24和前后两面;
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左边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一上表面23的左边之间的距离是50mm,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槽宽是20mm,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槽长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总长度的四分之一相等,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槽深等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一上表面23与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4之间的距离是20mm-30mm;
所述第二固定槽15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尺寸是一样的。
两块预制叠合板拼接时还包括固定钢板19,所述固定钢板19放置在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15中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16中,所述固定钢板19与所述第一固定槽16和所述第二固定槽15均是间隙配合;
所述固定钢板19的纵向截面是“U”字型,所述固定钢板19是由一块钢板经过折弯工艺得到,且折弯的角度是90度;
所述固定钢板19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槽长相等,所述固定钢板19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固定槽16的槽深,所述固定钢板19的宽度等于两块拼接的预制叠合板中与拼接缝相邻的第一固定槽16和第二固定槽15之间的距离;
所述固定钢板19的底面和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后两面平行,且所述固定钢板19的底面与所述混凝土本体1的前面或后面之间的距离是0mm,所述固定钢板19底面的右边与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通过第一钢筋1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钢板19底面的左边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通过第二钢筋18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17和所述第二钢筋18分别是两根或多根。
拼接两块预制叠合板的步骤:
S1:先放置好第一块预制叠合板,将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前后面以及左面伸出的受力钢筋与梁搭接并绑扎固定;
S2:将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竖直往下放,使得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圆弧钩13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圆弧钩14接触;
S3:慢慢调整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使得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面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面贴合,第二圆弧钩14与第一圆弧钩13垂直钩紧;
S4:将固定钢板19的两侧面分别插入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15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16中,使得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拼接紧密;
S5:将第一钢筋17的两端分别与固定钢板19底面的右边和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固定连接,第二钢筋18的两端分别与固定钢板19底面的左边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固定连接;
S6:将两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拼接凹槽2和第二拼接凹槽3与梁一起现浇,以及两块预制叠合板的拼接区域现浇,使得预制叠合板与梁之间以及预制叠合板与预制叠合板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实施例四:
参见图10和图11,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多块预制叠合板拼接时,以三块预制叠合板拼接为例(左边是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间是第二块预制叠合板,右边是第三块预制叠合板),
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均不伸出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左右两面;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的左右两端均设有第一圆弧钩13;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1的第一上表面23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一固定槽16和第二上表面24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二固定槽15;
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受力钢筋层5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7的右端设有第二圆弧钩14,第一块预制叠合板和第三块预制叠合板是以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为中心线成对称的。
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受力钢筋层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受力钢筋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或等于圆弧钩的外圆直径。
三块预制叠合板拼接的步骤:
S1:先放置好第一块预制叠合板,将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前后面以及左面伸出的受力钢筋与梁搭接并绑扎固定;
S2:在欲将放置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下方架设支撑,将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竖直往下放,使得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左边的第一圆弧钩13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圆弧钩14接触;
S3:慢慢调整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使得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面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面贴合,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圆弧钩14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圆弧钩13垂直钩紧;
S4:在欲将放置第三块预制叠合板的下方架设支撑,将第三块预制叠合板竖直往下放,使得第三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二圆弧钩14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圆弧钩13接触;
S5:慢慢调整第三块预制叠合板,使得第三块预制叠合板的左面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右面贴合,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圆弧钩13与第三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圆弧钩14垂直钩紧;
S6:将两个固定钢板19分别插入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15与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16中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15与第三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16中,使得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之间以及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与第三块预制叠合板之间拼接紧密;
S7:第一块固定钢板19底面的右边和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通过第一钢筋17固定连接,第一块固定钢板19底面的左边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通过第二钢筋18固定连接;第二块固定钢板19底面的右边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通过第一钢筋17固定连接,第二块固定钢板19底面的左边和第三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4的纵向受力钢筋8通过第二钢筋18固定连接;
S8:将三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拼接凹槽2和第二拼接凹槽3与梁一起现浇,以及三块预制叠合板的拼接区域现浇,使得预制叠合板与梁之间以及预制叠合板与预制叠合板之间形成一个整体。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预制叠合板,包括混凝土本体、第一受力钢筋层和第二受力钢筋层,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一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边对称设置有第二拼接凹槽,且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并不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纵向截面和横向截面均呈“凸”字形;
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均是矩形槽,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为混凝土现浇区域;
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拼接凹槽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上形成了第一上表面和第二上表面;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二拼接凹槽在所述混凝土本体上形成了第三上表面和第四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三上表面和所述第四上表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均贯穿且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均是由多根纵向受力钢筋和多根横向受力钢筋拼接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深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深度是相等的,且深度的值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高度的一半;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宽度和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宽度是相等的,且宽度的值为100mm-150mm;所述第二拼接凹槽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宽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尺寸相等,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梁宽的一半;
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是平行的,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与所述第一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拼接凹槽的深度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和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中每根受力钢筋均是一整段钢筋,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与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是相互垂直的,且形成的中空区域是正方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横向受力钢筋还可以是,每一横向受力钢筋包括左段受力钢筋和右段受力钢筋,所述左段受力钢筋和所述右段受力钢筋是以所述多根纵向受力钢筋中处于对称轴上的受力钢筋为划分界限,所述左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与所述右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所述左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与所述右段受力钢筋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受力钢筋的直径,且当所述距离大于受力钢筋的直径时,距离的值为1mm-2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放置预制叠合板时,相邻的两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侧与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侧相邻,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右侧受力钢筋、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左侧受力钢筋和梁通过绑扎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两块或多块预制叠合板拼接使用,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还可以是部分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面或右面,或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均不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左右两面;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伸出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和左右两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左端设有第一圆弧钩或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右端设有第二圆弧钩,
或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一圆弧钩/和所述第二受力钢筋层的多根横向受力钢筋的左右两端对称设有第二圆弧钩;
所述第一圆弧钩和所述第二圆弧钩均包括第一直线段、第二直线段和圆弧段,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二直线段是平行的,所述圆弧段的弧长等于所述圆弧段所在圆的周长的一半,所述第一直线段、所述第二直线段和所述圆弧段均是由同一根受力钢筋经过折弯工艺得到,所述第二直线段的长度为50mm-100mm;
所述第一圆弧钩所在的水平面与所述第二圆弧钩所在的水平面是垂直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一固定槽或所述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的第二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二固定槽,
或所述预制叠合板中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一固定槽和第二上表面的前后两边对称设有第二固定槽;
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是对称的,且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的截面均是长方形;
所述第一固定槽贯穿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和前后两面,所述第二固定槽贯穿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二上表面和前后两面;
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左边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的左边之间的距离是50mm,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宽是20mm,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长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总长度的四分之一相等,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深等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且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底面与所述第一受力钢筋层之间的距离是20mm-30mm;
所述第二固定槽的尺寸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尺寸是一样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预制叠合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钢板,所述固定钢板放置在两块拼接的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二固定槽中和第二块预制叠合板的第一固定槽中,所述固定钢板与所述第一固定槽和所述第二固定槽均是间隙配合;
所述固定钢板的纵向截面是“U”字型,所述固定钢板是由一块钢板经过折弯工艺得到,且折弯的角度是90度;
所述固定钢板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长相等,所述固定钢板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固定槽的槽深,所述固定钢板的宽度等于两块拼接的预制叠合板中与拼接缝相邻的第一固定槽和第二固定槽之间的距离;
所述固定钢板的底面和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后两面平行,且所述固定钢板的底面与所述混凝土本体的前面或后面之间的距离是0mm,所述固定钢板底面的右边与所述第一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的纵向受力钢筋通过第一钢筋固定连接,所述固定钢板底面的左边与所述第二块预制叠合板中第一受力钢筋层的纵向受力钢筋通过第二钢筋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筋和所述第二钢筋分别是两根或多根。
CN202021222946.XU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预制叠合板 Active CN212271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2946.XU CN212271354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预制叠合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22946.XU CN212271354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预制叠合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71354U true CN212271354U (zh) 2021-01-01

Family

ID=73881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222946.XU Active CN212271354U (zh) 2020-06-29 2020-06-29 一种预制叠合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713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6707A (zh) * 2020-06-29 2020-08-25 江苏万融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叠合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76707A (zh) * 2020-06-29 2020-08-25 江苏万融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预制叠合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81546U (zh) 一种夹心带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盖
CN111576619B (zh) 高强混凝土后浇的装配式框架体系生产方法
CN212271354U (zh) 一种预制叠合板
CN111794424A (zh) 一种整体式叠合板蜂窝组合梁及制作方法
CN206722216U (zh) 一种叠合楼板的预制小梁
CN111576707A (zh) 一种预制叠合板
CN212656384U (zh) 高强混凝土连接件、高强混凝土后浇的装配式框架体系及支撑架
CN112922234A (zh) 一种等效型钢混凝土预制柱及其施工方法
JP2005061127A (ja) コンクリート組立構造体
CN209760597U (zh) 一种预制混凝土抗剪连接件及其自承式预制构件
CN216505824U (zh) 筒节和塔体
CN216616427U (zh) 一种简便免拆模结构墙板及墙体结构
CN215759633U (zh) 一种混凝土梁与墙、柱连接节点
JP2001207410A (ja) 橋脚構造物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11764509B (zh) 用于预制梁柱的钢筋混凝土带钢管芯连接节点和连接方法
CN212175443U (zh) 钢混箱梁结合段
CN211666086U (zh) 一种预制叠合梁
JPH0519384Y2 (zh)
CN112814205A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20377085U (zh) 包含预制桥面板和预应力倒t形混凝土梁的预制桥
CN212129623U (zh) 一种叠合板支座连接结构
CN115324259B (zh) 一种混凝土壳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CN112064493B (zh) 一种拱桥钢混结合段拱肋结构
CN220377959U (zh) 装配式肋格构停车库及建筑物
CN215330707U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