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56726U -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 Google Patents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56726U
CN212256726U CN202021416841.8U CN202021416841U CN212256726U CN 212256726 U CN212256726 U CN 212256726U CN 202021416841 U CN202021416841 U CN 202021416841U CN 212256726 U CN212256726 U CN 2122567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brick
wall
dovetail
mortise
brick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4168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洋
张虎
张明明
王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2141684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567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567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567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nishing Wa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所述组件的一具体实施例方式包括:至少两个墙砖构件和一个双燕尾榫穿带,其中,墙砖构件的上端具有第一燕尾卯,底端具有第二燕尾卯,拼装后,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平行叠放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上方,所述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二燕尾卯与上述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所述双燕尾榫穿带穿过所述双燕尾孔,用于固定所述上下两个墙砖构件。该实施方式中燕尾卯、燕尾榫属于梯台形,燕尾榫是公认的最牢固的榫,双燕尾榫穿带可使相邻的墙砖构件高强度接合,受力也不会脱开,对精度要求不高。

Description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拼搭的古建筑模型,具体涉及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背景技术
墙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古建筑屋顶的重量主要集中在柱子上,墙体大多不用于承重,而是起到隔断和维护的作用。
现有的建筑类拼搭玩具中,使用颗粒类的积木拼搭墙体,即积木一端具有圆柱凸起,另一端具有凹陷的空腔,拼搭时,一个积木的圆柱插入另外一个积木的空腔中。可见,上述是通过摩擦力实现积木件的连接,由于这种连接是过盈配合,对于积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如果精度不高,就会造成积木的装配松紧不一致,影响搭建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改进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所述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墙砖构件和一个双燕尾榫穿带,其中,所述墙砖构件的上端具有第一燕尾卯,底端具有第二燕尾卯,拼装后,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平行叠放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上方,所述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二燕尾卯与所述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所述双燕尾榫穿带穿过所述双燕尾孔,用于固定所述上下两个墙砖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上端的侧壁具有直榫,下端的侧壁具有直榫槽,拼装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直榫插入所述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直榫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下端侧壁上的直榫槽为半封闭直榫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的下面的四个角开凿有二分之一的直榫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上端的侧壁具有直榫,下端的侧壁具有直榫孔,拼装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直榫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上端的第一燕尾卯与下端的第二燕尾卯错位分布,用于搭建具有斜度的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底端与所述第二燕尾卯交叉的方向具有第三燕尾卯,拼装后,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交叉叠放于位于下面的第二个墙砖构件的上方,所述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三燕尾卯与位于下面的第二个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双燕尾榫穿带穿过该双燕尾孔,用于固定所述上下两个交叉叠放的墙砖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下面的第二个墙砖构件侧壁上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下端的第二燕尾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侧壁上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下端的第三燕尾卯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墙砖构件的侧边具有凸出的榫和/或凹陷的卯,用于与其他构件进行榫卯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墙砖构件上端具有第一燕尾卯,底端具有第二燕尾卯,两个墙砖构件上下平行叠放,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二燕尾卯与位于下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使用双燕尾榫穿带穿入上述双燕尾孔中,固定上述两个叠放的墙砖构件。燕尾卯、燕尾榫属于梯台形,燕尾榫是公认的最牢固的榫,双燕尾榫穿带两边分别具有一个燕尾榫,即使在精度不高的情况下,双燕尾榫穿带也可使相邻的墙砖构件高强度接合,受力也不会脱开。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A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立体图1;
图1B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立体图2;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具有斜度的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参考图1A、图1B,图1A、图1B分别是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立体图1和立体图2,如图所示,墙砖构件上端具有第一燕尾卯101,底端具有第二燕尾卯102,另外,底端还具有第三燕尾卯103、第三燕尾卯104。其中,第三燕尾卯103、第三燕尾卯104与第二燕尾卯102十字交叉。
如图所示,墙砖构件上端两边的侧壁上分别对称排列着4个直榫,4个直榫等间距排列,组成马牙榫。一边侧壁上的直榫为107、108、109、110,另外一边侧壁上的直榫为111、112、113、114。其中,上述各个直榫的宽度相同,都小于墙砖构件侧壁的宽度。另外,如图所示,墙砖构件下端两边的侧壁上分别对称排列着2个直榫槽。一侧壁的直榫槽为105、106。侧壁上直榫槽为半封闭直榫槽,其宽度与直榫的宽度相同。图中墙砖构件底部的四个角都开凿有二分之一的半封闭直榫槽。
继续参考图2,该图是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墙砖构件11水平垂直放置于墙砖构件21、墙砖构件31的上方。墙砖构件11底部的第二燕尾卯与墙砖构件21、墙砖构件31上端的第一燕尾卯组成一个双燕尾孔。双燕尾榫穿带41穿过该双燕尾孔,用于将墙砖构件11、墙砖构件21、墙砖构件31固定在一起。通过这种拼搭方式,可以不断的横向、纵向扩展墙体。
另外,如图2所示,墙砖构件21上端的直榫211、直榫212分别插入墙砖构件11底部的一个直榫槽和一个第三燕尾卯中。墙砖构件31上端的直榫311、直榫312分别插入墙砖构件11底部的另一个直榫槽和另一个第三燕尾卯中。另外,如图2所示,墙砖构件21一角的二分之一直榫槽213与墙砖构件31一角的二分之一直榫槽313拼成一个完整的直榫槽,支持另一个墙砖构件的直榫的插入。上述通过直榫插入直榫槽和/或燕尾卯的拼搭方式,一方面可以加固墙砖构件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视觉上更美观。
继续参考图3,该图是另一个实施例中拼搭的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墙砖构件51十字交叉垂直放置于墙砖构件61的上方。墙砖构件51的第三燕尾卯511与墙砖构件61上端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双燕尾榫穿带71穿入该双燕尾孔中,用于固定墙砖构件51与墙砖构件61。另外,如图所示,墙砖构件61的一个直榫611插入墙砖构件51底部的第二燕尾卯中。在墙砖构件51的上下左右可以继续扩展搭建墙体,同样,在墙砖构件61的上下左右可以继续扩展搭建墙体。两个墙体交叉的部分采用图3中墙砖构件51与墙砖构件61的榫卯搭建方式。如此,可以将不同方向的墙拼搭在一起。适用于拼搭宫、殿、楼等具有多个墙壁的古建筑模型。
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墙砖构件的底部只具有第二燕尾卯,不开凿第三燕尾卯,且用直榫孔替换上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上的直榫槽,这样搭建后的墙体,位于下面的墙砖构件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墙砖构件的直榫孔中,结构结实、稳固。从外观视觉上,墙体不显示直榫结构,是由一块块的墙砖构件拼搭而成。另外,在设计一种墙砖构件,底部具有第二燕尾卯、第三燕尾卯、直榫孔,用于拼搭转角处的墙体。
古代的墙体从建筑结构稳定的方面考虑,一般都设计成梯形结构,即城墙不是垂直的,而是有一定的斜度,做成城墙底部比城墙头部更宽的稳定梯形。对于这样的墙体造型,我们将墙砖构件上下两端的燕尾卯做一下错位处理,当多个墙砖构件搭建在一起时,即出现倾斜的效果。
参考图4,该图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与图1A、图1B中示出的墙砖构件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墙砖构件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墙砖构件上端的第一燕尾卯与底端的第二燕尾卯并非上下镜像对称设计,而是错位分布。这个墙砖构件适用于搭建具有一定坡度的墙体。
参考图5,该图是拼搭的具有斜度的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相邻的墙砖构件通过双燕尾榫穿带固定,在视觉上,上面的墙砖构件比相邻的下面的墙砖构件要缩进去一点。当多个墙砖构件上下拼搭在一起时,视觉上,拼搭后的墙具有一定的斜度,高精度的还原古建筑的构造。
继续参考图6,该图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与图4中的墙砖构件的相比,本实施例中的墙砖构件的侧边具有凸出的直榫911。用于与其它构件进行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侧边具有如下至少一种榫卯结构:直榫、直榫槽、直榫孔、燕尾榫、燕尾卯、圆弧榫、圆弧榫槽。用于与其它构件进行榫卯连接。用于搭建不同造型、功能的建筑模型。
在本申请不对墙砖构件上的直榫的数量做具体的限制,同样,不对墙砖构件上直榫槽、第三燕尾卯的数量和排列做具体的限制,根据需要设计相应的墙砖构件。根据搭建的造型的不同,墙砖构件底部第三燕尾卯的数量可以任意设置,例如,设置墙砖构件底部第三燕尾卯的数量为如下一个:1个、2个、3个、4个。参考图7,该图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中墙砖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墙砖构件是图4墙砖构件的一半,且是左半。用于搭建不同造型的古建筑的墙,或与其他实施例中的墙砖构件,一起拼搭古建筑的墙。
另外,墙砖构件底部燕尾卯的排布方式根据具体的古建筑模型确定。例如,第二燕尾卯与第三燕尾卯之间的夹角为如下一种: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即两面墙的夹角为如下一种:30度、45度、60度、90度、120度。用于搭建不同形状的古建筑模型,例如,四角、六角、八角的古建筑模型。
通过本申请墙砖构件拼搭的墙,可通过最上面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与梁和/或枋进行榫卯连接。通过最下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二燕尾卯与地板或地面进行榫卯连接。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将墙砖构件上的第一燕尾卯、第二燕尾卯、第三燕尾卯用T形卯替换。或者将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或第二燕尾卯替换成燕尾榫,相邻的墙砖构件通过燕尾榫、燕尾卯拼接。

Claims (10)

1.一种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包括:
至少两个墙砖构件和一个双燕尾榫穿带,其中,所述墙砖构件的上端具有第一燕尾卯,底端具有第二燕尾卯,拼装后,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平行叠放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上方,所述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二燕尾卯与所述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所述双燕尾榫穿带穿过所述双燕尾孔,用于固定所述上下两个墙砖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上端的侧壁具有直榫,下端的侧壁具有直榫槽,拼装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直榫插入所述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直榫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下端侧壁上的直榫槽为半封闭直榫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的下面的四个角开凿有二分之一的直榫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上端的侧壁具有直榫,下端的侧壁具有直榫孔,拼装后,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直榫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上端的第一燕尾卯与下端的第二燕尾卯错位分布,用于搭建具有斜度的墙。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底端与所述第二燕尾卯交叉的方向具有第三燕尾卯,拼装后,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交叉叠放位于下面的第二个墙砖构件的上方,所述上面的墙砖构件的第三燕尾卯与位于下面的第二个墙砖构件的第一燕尾卯形成双燕尾孔,双燕尾榫穿带穿过该双燕尾孔,用于固定所述上下两个交叉叠放的墙砖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下面的第二个墙砖构件侧壁上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下端的第二燕尾卯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下面的第一个墙砖构件侧壁上的直榫插入位于上面的墙砖构件下端的第三燕尾卯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墙砖构件的侧边具有凸出的榫和/或凹陷的卯,用于与其他构件进行榫卯连接。
CN202021416841.8U 2020-07-17 2020-07-17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Active CN2122567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6841.8U CN212256726U (zh) 2020-07-17 2020-07-17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416841.8U CN212256726U (zh) 2020-07-17 2020-07-17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56726U true CN212256726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0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416841.8U Active CN212256726U (zh) 2020-07-17 2020-07-17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567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30316B1 (en) Surface covering comprising laminate panels and an extraneous locking element
US5469678A (en)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frame structure with load-bearing joints
US8662120B2 (en) Complete assembling of massive elements
ES2256545T3 (es) Revestimiento de suelo.
JP7016538B2 (ja) 連結ブリック組立体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US20170370090A1 (e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with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nodes
MXPA06014208A (es) Sistema de construccion para construir estructuras planas.
CN212256726U (zh)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KR20130029419A (ko) 내진 무몰타르 조립식 블록 시스템 및 벽체 시공방법
KR20100056595A (ko) 건설자재용 데크 어셈블리
US1902136A (en) Toy building block
US20150314208A1 (en) Building Toy
KR20120055315A (ko) 보강토 옹벽블럭의 조적구조
CN111696422A (zh) 古建筑模型的墙组件
CN111236300B (zh) 道路或桥梁临时挡土墙的预制基座
US20080032586A1 (en) Construction set
CN210857493U (zh) 一种可替换式节能建筑结构
CN210049527U (zh) 一种鱼骨形拼接地板的安装结构
KR101430558B1 (ko) 다용도 조립식 구조물
CN203453216U (zh) 实木拼接结构
US20070028558A1 (en) Structural wood elements and system that can be constructed therefrom
KR20060082388A (ko) 옹벽 축조용 조립식 블록
CN103486121A (zh) 实木拼接结构
JP7420349B2 (ja) 二重床構造
JP3054472U (ja) テラスデッ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