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43037U -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43037U
CN212243037U CN202021571702.2U CN202021571702U CN212243037U CN 212243037 U CN212243037 U CN 212243037U CN 202021571702 U CN202021571702 U CN 202021571702U CN 212243037 U CN212243037 U CN 212243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tact wire
assembly
connecting device
rocker arm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5717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滕淑芝
陈志�
刘立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gyou Brand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mart Piv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art Piv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art Pivot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5717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43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43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43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接触网系统中,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立柱;连接装置包括平行四杆机构和连接机构,平行四杆机构包括分别铰接于立柱的两根等长的摇臂以及连接摇臂的短连杆,摇臂能够上下摆动,短连杆能随摇臂远离或靠近立柱以从竖向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连接机构设置于平行四杆机构的短连杆上,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其中,平行四杆机构由接触线组件驱动以上下摆动。

Description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轨道交通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气化铁路线路中,线路上方会设置向电力机车提供电力的接触网。而货运站场内,需要从车厢上方向车厢内装载货物,因此站场内轨道上方不设置接触网。没有接触网供电的机车由内燃机车牵引进站出站。即,列车停入有接触网的车站股道后,改由内燃机车机进行整车牵引作业,将列车牵引停靠在不设接触网线的站台段,再进行装载作业。装载完成后,再由内燃机车将列车牵引回有接触网线的车站,换由电力车头连接。
上述作业方式需要频繁调度,效率较低。已知的解决办法是,在站场内设置移动接触网,移动接触网可以给列车供电,并可以在列车停靠在站台后让开轨道上方的空间,以便于进行装载作业。如,沿轨道排列多个立柱,在立柱上设置可动的支撑杆,支撑杆可以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转动,接触线和承力索连接在支撑杆末端。支撑杆转动时将支撑杆末端的接触线和承力索从列车正上方移开,给装载作业让出空间。
上述解决办法,需要每个立柱上都设置电力驱动装置并且驱动装置需要同步移动,其成本和控制系统较复杂,整体的电气可靠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接触网系统中,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立柱;连接装置包括平行四杆机构和连接机构;平行四杆机构包括分别铰接于立柱的两根等长的摇臂以及连接摇臂的短连杆,摇臂能够上下摆动,短连杆能随摇臂远离或靠近立柱以从竖向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连接机构设置于平行四杆机构的短连杆上,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其中,平行四杆机构由接触线组件驱动以上下摆动。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机构包括承力索连接件及接触线连接组件,承力索连接件位于接触线连接组件上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预定距离。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线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具有预定间距的接触线夹紧件。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线连接组件还包括两个铰接于承力索连接件的杆件,接触线夹紧件设置于两个杆件的自由端。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线夹紧件包括基体和活动钳口,基体铰接于杆件的自由端,活动钳口连接于基体,活动钳口用于夹紧接触线。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活动钳口整体铰接于基体,且二者的铰接轴线垂直于基体与杆件的铰接轴线。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平行四杆机构中两个摇臂与立柱的铰接点的连线平行于立柱的长度方向。
第二方面,一种移动接触网系统,用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电力支持,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门架、第二门架、驱动装置、行走装置、立柱、连接装置和接触线组件。第一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第二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第二门架与第一门架间隔设置;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设置于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上,行走装置能够在驱动装置驱动下沿横架移动;立柱设置于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之间;连接装置为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所说明的接触线连接装置;连接装置设置于立柱;接触线组件两端连接于行走装置且串联连接机构;第一门架、第二门架和立柱沿轨道架设,行走装置能够驱动接触线组件移动,以使接触线组件在连接装置的支撑和导向下上下移动并远离或靠近立柱,平行四杆机构能随接触线组件移动而转动。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线组件包括承力索和接触线,承力索固定于承力索连接件,接触线固定于接触线连接组件。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行走装置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行走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平行四杆机构转动时,其末端连接的连接机构及其连接的接触线组件只会发生平移,不会发生自转,不会导致连接机构所受接触线组件的负载发生变化,有利于连接装置结构稳定。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接触线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接触线连接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图2中接触线夹紧件放大视图;
图5为图1中移动接触网系统中门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平行四杆机构,110-摇臂,120-摇臂,130-短连杆,
200-连接机构,210-承力索连接件,220-接触线连接组件,221-杆件,222-杆件,223-接触线夹紧件,224-接触线夹紧件,225-基体,226-活动钳口;
300-第一门架,310a-立架,310b-立架,320-横架;
400-行走装置,510-第一驱动装置,520-第二驱动装置,600-摇臂,700-连杆,900-第二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公开提供的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接触网系统中,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连接装置设置在立柱上。连接装置包括平行四杆机构和连接机构。平行四杆机构包括分别铰接于立柱的两根等长的摇臂,以及连接摇臂的短连杆,摇臂、短连杆及立柱上连接摇臂的部分构成平行四杆机构。摇臂能够上下摆动,短连杆能随摇臂远离或靠近立柱以在竖直方向上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连接机构设置于平行四杆机构的短连杆上,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其中,立柱上不设置驱动平行四杆机构的驱动装置,而是由平行四杆机构所连接的接触线组件驱动,而接触线组件可以由其两端所挂接的装置驱动。如,在站台两端设置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多个立柱排布在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之间,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的横架上均设置有行走装置,立柱上设置有可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的平行四杆机构,接触线串联连接在行走装置和平行四杆机构上。当行走装置沿横架移动时,行走装置带动接触线和平行四杆机构随动,使接触线从轨道上方移开,为装载作业让位;或者使接触线移动至轨道上方,为电力机车提供准备电力。平行四杆机构为接触线提供支撑和限位,各个立柱上的平行四杆机构相互独立且可以同步移动。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连接结构200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连接机构200的左视图,图4为图2中接触线夹紧件的放大视图,图5为图1中移动接触网系统中第一门架300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移动接触网系统包括第一门架300、第二门架900、驱动装置、行走装置、立柱、接触线连接装置和接触线组件。其中,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均横跨轨道,二者间距200米,二者之间的接触网为移动接触网。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之间设置有多个立柱800(图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立柱),立柱800的顶部设置接触线连接装置,接触线连接装置用来连接和支撑接触线组件。
参考图2,接触线连接装置包括平行四杆机构100和连接机构200。平行四杆机构100设置在立柱800上,形成悬臂结构。平行四杆机构100形成的悬臂机构具有可活动的自由端,连接机构200设置在该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中的接触线和承力索。平行四杆机构100活动时,可带动连接机构200活动,使接触线和承力索相对于立柱800发生位移,如向上并靠近立柱800活动,从而让出立柱800一侧轨道上空的空间。
平行四杆机构100包括摇臂110、摇臂120、短连杆130及立柱800的一部分柱体。摇臂110和摇臂120等长,二者均铰接于立柱800,二者铰接点的距离与短连杆130两个末端的铰接点的间距相等。短连杆130铰接于摇臂110和摇臂120的自由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上述机构形成平行四杆机构,该机构活动时摇臂110和摇臂120能够上下摆动,短连杆130(在竖直平面内)随之发生平移,并远离或靠近立柱800,从而至少在竖直方向上离开轨道上方一定距离范围内的空间。如,参考图3中示出的结构,以图中摇臂110和摇臂120所在的位置为初始位置,摇臂110和摇臂120逆时针旋转时,连接机构200及接触线组件会同时在竖直和水平方向上平移,在向上移动时亦靠近立柱800移动。摇臂110和摇臂120相对于立柱800的初始位置和其运动方向共同决定了其相对于立柱800的位移形式。平行四杆机构转动时,短连杆130的活动形式为平移,不会发生自转,因此连接在短连杆130上的连接机构200及其连接的接触线组件也不会发生自转,不会导致连接机构200所受接触线组件的负载发生变化,有利于结构稳定。
上述实施例中,平行四杆机构100的两个摇臂与立柱800的铰接点的连线平行于立柱800的长度方向。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两个铰接点的连线与立柱800的长度方向呈一定的夹角,如30度夹角。
连接机构200固定在平行四杆机构100的短连杆130上,用来连接接触线组件中的承力索和接触线。连接机构200上用于连接承力索和接触线的部位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本实施例中,连接机构200包括承力索连接件210及接触线连接组件220,承力索连接件210位于接触线连接组件220上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预定距离。
具体地,承力索连接件210为板状结构,其上端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承力索,下端用于安装接触线连接组件220。连接机构200通过承力索连接件210安装于短连杆130上,承力索连接件210的顶部为顶部夹紧件211,用于夹紧承力索。承力索连接件210的底部设置接触线连接组件220,接触线连接组件220可以夹紧接触线。承力索与其下方的接触线之间通过吊弦连接,承力索绷紧,通过吊弦拉紧接触线并使其保持张紧状态。上述实施例中的承力索连接件210为板状结构,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承力索连接件210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杆状等。
接触线连接组件220包括两个接触线夹紧件,两个接触线夹紧件共同吊装接触线,且二者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预定间距。通过两个具有预定间距的接触线夹紧件连接接触线,能够将接触线的重力载荷分散到两个点,相对于单点连接的形式可以减小接触线因重力产生的应力变形,从而减轻受电弓对吊装点的冲击,改善接触线与电力机车受电弓之间的接触状况。本实施例中,接触线连接组件220包括杆件221、杆件222、接触线夹紧件223和接触线夹紧件224。杆件221和杆件222的一端分别铰接于承力索连接件210的底部两侧,另一端分别连接接触线夹紧件223和接触线夹紧件224。杆件221和杆件22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二者关于一竖直平面对称。接触线夹紧件223和接触线夹紧件224夹紧接触线,上述结构形成梯形结构。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杆件221和杆件222与承力索连接件210之间还可以是固定连接的形式。
接触线夹紧件223和接触线夹紧件224的结构相同,在此以接触线夹紧件223为例说明其具体构成。接触线夹紧件223包括基体225和活动钳口226,接触线夹紧件223通过基体225铰接于杆件221的自由端,活动钳口226用于夹紧接触线。其中,基体225与杆件221之间铰接,铰轴平行于水平面。活动钳口226整体铰接于基体225,且二者的铰接轴线垂直于基体225与杆件221的铰接轴线。两个铰轴的方向不同,能够补偿接触线不同方向的变形,即,接触线在水平面内的扭转弯曲和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变化。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机构200通过承力索连接件210连接在平行四杆机构100上,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连接机构200还可以通过接触线连接组件220连接在平行四杆机构100上,或者二者均有部分结构与平行四杆机构100连接。
以下结合移动接触网的构成说明接触网连接装置的工作过程。
移动接触网系统包括第一门架300、第二门架900、驱动装置、行走装置400、立柱800、接触线连接装置和接触线组件。其中,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均横跨轨道,二者间距200米,二者之间的接触网为移动接触网。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之间设置有多个立柱800,立柱800的顶部设置接触线连接装置,接触线连接装置用来连接和支撑接触线组件。
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的结构基本相同,二者均包括立架和横架。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设置于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上,行走装置能够在驱动装置驱动下沿横架移动。连接装置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接触线连接装置。接触线组件包括承力索和接触线,二者的末端分别连接于两个门架上的行走装置,承力索固定于连接装置的承力索连接件,接触线固定于接触线连接组件,多个立柱上的接触线连接装置由承力索和接触线串联。
以第一门架300为例,第一门架300包括立架310a、立架310b和横架320,立架310a和立架310b分别设置在轨道的两侧,横架320横跨轨道上方。行走装置400设置在横架320上,并能沿横架320往复移动。立架310a顶部设置有摇臂600,摇臂600的一端铰接于立架310a,另一端用于连接承力索和接触线。本实施例中,摇臂600的结构与立柱800上使用的接触线连接装置结构相同。摇臂600与行走装置400之间通过一根连杆700连接,行走装置400沿横架320活动时,通过连杆700驱动摇臂600转动,从而可以驱动接触线组件的末端移动,使接触线组件在连接装置的支撑和导向下上下移动并远离或靠近立柱。立柱800上的平行四杆机构由接触线组件串连,并能随接触线组件移动而转动。
行走装置400在横架320上往复移动需要两个方向的驱动力,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装置510和第二驱动装置520对行走装置400进行驱动。第一驱动装置510用于驱动行走装置400沿第一方向靠近立架310a移动,第二驱动机构520用于驱动行走装置400沿第二方向靠近立架310b移动(即远离立架310a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本实施中第一驱动装置510为通过滑轮组悬吊于立架310a的配重体,配重体的重力提供将行走装置400拉向立架310a的拉力。第二驱动装置520为卷扬机,能通过电机和滑轮组将行走装置400拉向立架310b(同时克服第一驱动装置510中配重体的重力)。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立柱800上平行四杆机构100的运动形式为转动,平行四杆机构100末端的连接机构200的运动轨迹为弧形,对应地,可以在第一门架300和第二门架900上设置弧形轨道,使行走装置能够沿弧形轨道活动。承力索和接触线的末端连接在行走装置上,当行走装置被驱动沿轨道活动时,可以带动承力索所串联的平行四杆机构100和连接机构200活动,从而让开轨道上方的空间,或者进入轨道上方的空间并接入电力,供电力机车通过。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驱动承力索末端沿预定轨迹活动,承力索的驱动方式不属于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范畴,在此不一一列举。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接触网系统中,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所述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所述接触线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
平行四杆机构,包括分别铰接于所述立柱的两根等长的摇臂以及连接所述摇臂的短连杆,所述摇臂能够上下摆动,所述短连杆能随所述摇臂远离或靠近所述立柱以从竖向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以及
连接机构,设置于所述平行四杆机构的短连杆上,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
其中,所述平行四杆机构由所述接触线组件驱动以上下摆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承力索连接件及接触线连接组件,所述承力索连接件位于所述接触线连接组件上方且二者之间具有预定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线连接组件包括两个具有预定间距的接触线夹紧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线连接组件还包括两个铰接于所述承力索连接件的杆件,所述接触线夹紧件设置于两个所述杆件的自由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线夹紧件包括基体和活动钳口,所述基体铰接于所述杆件的自由端,所述活动钳口连接于所述基体,所述活动钳口用于夹紧所述接触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钳口整体铰接于所述基体,且二者的铰接轴线垂直于所述基体与所述杆件的铰接轴线。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四杆机构中两个所述摇臂与所述立柱的铰接点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立柱的长度方向。
8.一种移动接触网系统,用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电力支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
第二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所述第二门架与所述第一门架间隔设置;
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架和所述第二门架上,所述行走装置能够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下沿所述横架移动;
立柱,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架和所述第二门架之间;
连接装置,为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触线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设置于所述立柱;以及
接触线组件,两端连接于所述行走装置且串联所述连接机构;
所述第一门架、所述第二门架和所述立柱沿轨道架设,所述行走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接触线组件移动,以使所述接触线组件在所述连接装置的支撑和导向下上下移动并远离或靠近所述立柱,所述平行四杆机构能随所述接触线组件移动而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接触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接触线组件包括承力索和接触线,所述承力索固定于所述承力索连接件,所述接触线固定于所述接触线连接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接触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CN202021571702.2U 2020-07-31 2020-07-31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Active CN212243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1702.2U CN212243037U (zh) 2020-07-31 2020-07-31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571702.2U CN212243037U (zh) 2020-07-31 2020-07-31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43037U true CN212243037U (zh) 2020-12-29

Family

ID=73981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571702.2U Active CN212243037U (zh) 2020-07-31 2020-07-31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430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5256A (zh) * 2021-05-22 2021-08-13 诸暨市晗悦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加弹机横动箱的保养清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45256A (zh) * 2021-05-22 2021-08-13 诸暨市晗悦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加弹机横动箱的保养清洁装置
CN113245256B (zh) * 2021-05-22 2022-06-24 诸暨市晗悦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加弹机横动箱的保养清洁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1821B (zh) 吊弦疲劳试验机
CN1994784B (zh) 电气化铁路可移动接触网
JP2012508678A5 (zh)
CN212243037U (zh)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01002528Y (zh) 电气化铁路可移动接触网
CN112026593A (zh) 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112026591B (zh) 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9339247U (zh) 移动接触网重力补偿装置
KR101549047B1 (ko) 전기철도차량기지의 상하접이식 이동식 전차선 시스템
CN219191981U (zh) 一种接触悬挂张力调节装置及移动接触悬挂装置
CN201002530Y (zh) 平移腕臂支持装置
CN212243038U (zh) 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113845024B (zh) 一种地铁施工用液压升降龙门架
CN111845464A (zh) 接触线组件驱动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1256714U (zh) 双t型梁桥的换梁施工系统
CN111890992A (zh) 移动接触线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08593940U (zh) 用于交通系统的运输机构
CN112026592B (zh) 移动接触线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2709051U (zh) 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3322744U (zh) 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2171984U (zh) 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CN217022262U (zh) 大型货场防摆动柔性重力补偿式移动接触网
CN111976545B (zh)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CN219799866U (zh) 一种光缆穿线装置
CN220163715U (zh) 一种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供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20

Address after: 1812, 18th Floor, Zhongxiu Building, Building 1, No.10 Guanghua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Jingyou Br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100 102-y185, 1 / F-3 / F, building 26, 17 huanke Middle Road, Jinqi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base, Tongzhou Park, 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Smart pivot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