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6545B -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76545B CN111976545B CN202010756268.3A CN202010756268A CN111976545B CN 111976545 B CN111976545 B CN 111976545B CN 202010756268 A CN202010756268 A CN 202010756268A CN 111976545 B CN111976545 B CN 1119765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wire
- wire assembly
- assembly
- telescopic mechanism
- upright po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20—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or suspending trolley wires, e.g. from build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26—Compensation means for variation in leng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移动接触网系统中,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连接装置包括伸缩机构和连接机构,伸缩机构一端铰接于立柱上部,另一端为自由端,伸缩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横向于立柱的方向伸缩,以使自由端在水平方向上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连接机构设置于伸缩机构的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其中,伸缩机构由接触线组件驱动伸缩;通过伸缩机构对移动接触线组件进行支撑和导向,可以直接沿垂直于轨道的方向水平驱动移动接触线组件让位,无需占用上部或两侧的空间,结构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轨道交通移动接触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背景技术
在铁路货运站场内,经常需要由例如叉车或装载机的机械工具从车厢上方装载货物。电气化铁路线路上方设置有向电力机车提供电力的接触网,并无供装载器械作业的空间,因此在站场内轨道上方不设置接触网,而是在列车进入到有接触网的车站股道后,改由内燃机车进行整车牵引作业,将列车牵引停靠在无接触网的站台段,再进行装载作业。装载完成后,再由内燃机车将列车牵引回有接触网的车站,换由电力车头连接。可见,上述作业方式需要频繁调度,效率较低。已知的一种解决办法是,在站场内设置移动接触网。具体包括:沿轨道设置立柱,在立柱上设置可动的支撑杆,支撑杆可以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转动,接触线和承力索连接在支撑杆末端。支撑杆转动时将其末端的接触线和承力索从列车正上方移开,给装载作业让出空间。
上述解决办法,需要每个立柱上都设置电力驱动装置,其成本较高。实现每个驱动装置同步驱动的控制系统较复杂,整体的电气可靠性不高。并且,为了保证接触线同步移动,一般采用刚性接触线,不适宜较大长度货运站场。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移动接触网系统中,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包括伸缩机构和连接机构,伸缩机构一端铰接于立柱,另一端为自由端,伸缩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横向于立柱的方向伸缩,以使自由端在水平方向上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连接机构设置于伸缩机构的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其中,伸缩机构由接触线组件驱动伸缩。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伸缩机构为连杆组件,连杆组件的一部分结构铰接于立柱,另一部分结构能够相对于一部分结构活动,以使连杆组件相对于立柱伸缩,另一部分结构的末端为自由端。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杆组件包括铰接杆组,铰接杆组包括两根铰接的杆件,铰接杆组的两端分别与立柱和接触线组件铰接。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铰接杆组包括第一杆组和第二杆组,第一杆组的两端分别与立柱和接触线组件铰接,第二杆组的两端分别与立柱和接触线组件铰接。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杆组和第二杆组与立柱连接的铰接点不重合。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杆组和第二杆组与接触线组件连接的铰接点不重合。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杆组件的铰轴平行于立柱。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接触网系统,用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电力支持,包括第一门架、第二门架、驱动装置、行走装置、立柱、连接装置以及接触线组件,第一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第二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第二门架与第一门架间隔设置;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设置于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上,行走装置能够在驱动装置驱动下沿横架移动;立柱设置于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之间;连接装置为第一方面中任意一项的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伸缩机构一端铰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为自由端,伸缩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横向于立柱的方向伸缩,以使自由端在水平方向上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连接机构设置于伸缩机构的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接触线组件串联行走装置和连接机构;第一门架、第二门架和立柱沿轨道架设,行走装置能够驱动接触线组件移动以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或远离立柱,伸缩机构随接触线组件移动而伸缩并支撑接触线组件。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触线组件包括承力索和接触线。
结合上述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行走装置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行走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伸缩机构对移动接触线组件进行支撑和导向,可以直接沿垂直于轨道的方向水平驱动移动接触线组件让位,无需占用上部或两侧的空间,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接触网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移动接触网的接触线组件缩回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的效果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的缩回状态主视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的缩回状态俯视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的缩回状态左视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的伸出状态主视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的伸出状态俯视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的伸出状态左视图;
图11为图8中连接机构的放大视图;
图12为图11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第二门架的放大视图;
图14为图13中第二门架的侧视图;
图15为图14中行走装置的局部放大图I;
图16为图15中行走装置的侧视图;
图17为补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补偿装置的侧视图;
图19为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第一偶件和第二偶件的主视图;
图21为第一偶件和第二偶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00-第一门架,110-第一立架,120-第二立架,130-横架,141-第一驱动机构,142-第二驱动机构,150-行走装置;
200-第二门架,210-第一立架,220-第二立架,230-横架;
241-第一驱动机构,241d-动滑轮,241a-致动件,241b-卷筒,241c-拉索;
242-第二驱动机构,242a-第一导向轮,242b-配重体,242c-拉索,242d-拉索;
250-行走装置,251-主体,252-行走轮,253a-第二导向轮,第253b-三导向轮;
300-立柱,310-伸缩机构,311-第一杆组,311a-大臂,311b-小臂,312-第二杆组,312a-大臂,312b-小臂,313-固定板,314-端板;
320-连接机构,321-基体,322a-第一连接组件,322b-第二连接组件,323a、323b-摇臂,324a、324b-摇臂,325a、325b-连杆,326a、326b-卡箍;
400-接触线组件,410-承力索,420-移动接触线;
510-张紧机构,511-支架,512-拉杆,513-压簧,520-支撑件,530-转接索;
600-第一电连接装置,610-第一偶件,611-插头,612-上斜面,613-下斜面,620-第二偶件,621-第一可动件,622-第二可动件,623-凹槽,624-上反斜面,625-下反斜面,626-弹性件;
700-第二电连接装置,710-第三偶件,720-第四偶件;
1-电力机车,2-受电弓,a-轨道,b-固定接触线,d-固定接触线,e-跳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公开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能够改变接触线与立柱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接触线从轨道上方移开,为装载作业让位。第一门架和第二门架的横架上均设置有行走装置,立柱上设置有伸缩机构。接触线串连行走装置和伸缩机构。当行走装置沿横架移动时,行走装置带动接触线和伸缩机构随动,使接触线从轨道上方移开,为装载作业让位;或者使接触线移动至轨道上方,为电力机车提供准备电力。伸缩机构为接触线提供支撑和限位,各个立柱上的伸缩机构相互独立且可以同步移动。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移动接触网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移动接触网的接触线组件400缩回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接触网系统的效果示意图。
移动接触网系统为接触网系统的一部分,移动接触网系统两端为固定接触网系统且能过从固定接触网中获取电力向机车供电。移动接触网系统中接触线的长度与货运站场长度相当。移动接触网包括第一门架100、第二门架200、多个立柱300、接触线组件400、驱动装置、行走装置、伸缩机构和连接机构。第一门架100和第二门架200分别位于移动接触网系统的两端,二者均横跨轨道,横梁上均设置有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多个立柱300位于两个门架之间且按照预定间距排列在轨道侧方,立柱的上部用于安装伸缩机构和连接机构。伸缩机构能沿立柱300径向伸缩,其末端固定连接机构。接触线组件400的两端连接在第一门架100和第二门架200的行走装置上,中间部分连接在立柱300的连接机构上。
第一门架100设置在站场的入场侧。第一门架100包括第一立架110、第二立架120和横架130。第一立架110和第二立架120对称地设置在轨道两侧。横架130横跨轨道a,其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立架110和第二立架120的顶端。横架130上设置有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150。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行走装置150在横架130上往复运动。行走装置150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400的一端。具体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141和第二驱动机构142。第一驱动机构141用于驱动行走装置150朝向第一立架110移动。第二驱动机构142用于驱动行走装置150朝向第二立架120移动。
第二门架200设置在站场的出场侧,与第一门架10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第二门架200包括第一立架210、第二立架220和横架230。第一立架210和第二立架220对称地设置在轨道两侧。横架230横跨轨道a,其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立架210和第二立架220的顶端。横架230上设置有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250。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行走装置250在横架230上往复运动。行走装置250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400的另一端。具体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41和第二驱动机构242。第一驱动机构241用于驱动行走装置250朝向第一立架210移动。第二驱动机构242用于驱动行走装置250朝向第二立架220移动。行走装置150和行走装置250应同步移动。
伸缩机构310固定在立柱300上部。伸缩机构310的一端与立柱300之间固定,伸缩机构310本身能发生活动以使自由端(另一端)远离和靠近立柱300。伸缩机构310的伸缩方向沿立柱300径向,并且垂直于轨道a。
连接机构320设置在伸缩机构310的自由端。连接机构320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400。
接触线组件400包括在竖直方向并排的承力索410和移动接触线420。承力索410和移动接触线4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行走装置150和行走装置250上,中间部分固定在立柱300的连接机构320上,相当于接触线组件400串连行走装置150、行走装置250和连接机构320。行走装置150和行走装置250同步移动时,可以驱动接触线组件400在伸缩机构310和连接机构320的支撑下移动,使接触线组件400在轨道a正上方和侧上方之间移动。伸缩机构310对接触线组件400具有支撑作用,伸缩机构310本身具有伸缩行程限制,可以对接触线组件400进行限位和定位。
伸缩机构310处于伸出状态时,使接触线组件400位于轨道a正上方,移动接触线420与固定接触线b和固定接触线d之间导通。此时电力机车可以由移动接触线420获取电力,从而正常进入该段或通过该段。伸缩机构310处于缩回状态时,接触线组件400随之位于轨道a侧上方,为电力机车的顶部让出作业空间,便于装载器械进行装载作业。
以下将结合图5至图12对伸缩机构310和连接机构32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13至图16对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310的缩回状态主视图。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310的缩回状态俯视图。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310的缩回状态左视图。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310的伸出状态主视图。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310的伸出状态俯视图。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伸缩机构310的伸出状态左视图。图11为图8中连接机构320的放大视图,图12为图11中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伸缩机构310包括为连杆组件,连杆组件的部分结构与立柱连接,连杆的另一部分结构形成自由端并与接触线组件连接。具体地,连杆组件通过固定板313固定在立柱300上,通过端板314及连接机构320连接接触线组件。
连杆组件包括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第一杆组311包括两根铰接的杆件,即图中的大臂311a和小臂311b。第二杆组312包括铰接的大臂312a和小臂312b。大臂311a的一端和大臂312a的一端分别铰接于固定板313上的两个点。小臂311b和小臂312b的一端分别与大臂311a和小臂311b铰接,二者的另一端分别铰接于端板314上的两个点铰接。上述铰接结构的铰轴均平行于立柱300。大臂311a与大臂312a具有相等的长度,小臂311b与小臂312b具有相等的长度。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呈平面对称关系。大臂311a与小臂311b之间的夹角变小时,端板314靠近固定板313,夹角变大时,端板314远离固定板313。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在固定板313上的铰接点不重合,并且/或者,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与端板314的铰接点不重合,使得整个机构只能沿垂直于轨道a的方向活动,更加稳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在固定板313上的铰接点重合,并且/或者,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与端板314的铰接点重合。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仅设置第一杆组311或第二杆组312连接接触线组件400。
端板314竖直地固定在第一杆组311和第二杆组312的自由端,其下端用于固定连接机构320。连接机构320的下端连接接触线组件400。连接机构320包括基体321、第一连接组件322a和第二连接组件322b。基体321为具有预定长度的连接板,其固定于端板314下端,其两端分别用于铰接第一连接组件322a和第二连接组件322b。第一连接组件322a和第二连接组件322b的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400。
第一连接组件322a包括摇臂323a、摇臂324a、连杆325a和卡箍326a。摇臂323a、摇臂324a和连杆325a与基体321的一端组成平行四杆机构。具体地,等长的摇臂323a和摇臂324a的一端分别铰接于基体321一端的两个竖直排列的点上,形成两根能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的摇臂。摇臂324a和摇臂323a的另一端由连杆325a的两端铰接连接。连杆325a包括套筒体和销轴,套筒体外表与摇臂323a和摇臂324a铰接,内孔与销轴形成可相对转动的轴孔配合连接。销轴的下端连接卡箍326a。卡箍326a包括两个具有预定间距的紧固部,卡箍326a安装于连杆325a时,其两个紧固部的连线平行于轨道a。
第二连接组件322b与第一连接组件322a的结构相同,包括摇臂323b、摇臂324b、连杆325b和卡箍326b,上述结构组成的机构与第二连接组件322b关于竖直平面对称。第一连接组件322a与水平设置的基体321下表面之间的夹角约为150度,第二连接组件322b与基体321之间具有同样的设置。第一连接组件322a、第二连接组件322b、接触线组件400和基体321构成等腰梯形的结构。当接触线组件400因热胀冷缩发生长度变化时,第一连接组件322a和第二连接组件322b可以相对于基体321转动,二者与接触线组件400连接的一端可以相互靠近或远离,以补偿接触线组件400长度的变化。平行四杆机构的稳定性较好,能够对接触线组件400起到良好的定位作用。连杆325a中套筒体和销轴之间的轴孔配合使得卡箍326a能自由转动,从而能自动找正,便于其两个紧固部连接移动接触线420后自动调整为平行于轨道a的位置。
接触线组件400包括承力索410和移动接触线420。承力索410固定在端板314的顶部。移动接触线420固定在连接机构320底部。承力索410与移动接触线420之间还有吊弦连接。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组件322a还可以为与基体321两端铰接的单根杆件,第二连接组件322b也为与基体321两端铰接的单根杆件。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卡箍326a与连杆325a之间还可以为固定连接。
立柱300与接触线组件400之间通过伸缩机构310和连接机构320实现连接、支撑与定位,使接触线组件400能在伸缩机构310的支撑和导向下平稳可靠地远离和靠近立柱300,实现了为轨道a上方让位的功能。并且,伸缩机构310为连杆机构,其构件之间发生相对位置变化时,杆件之间可以相互靠近和贴合,杆件通过转动移动至基本平行于轨道a的位置,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来收纳杆件。另外,由于接触线组件400可以沿垂直于轨道a的方向移动,最终不会在长度方向上发生位移,接触线组件400与两个的固定接触网之间的连接和分离也会更加方便。
图13为图2中第二门架200的放大视图,图14为图13中第二门架200的侧视图,图15为图14中行走装置250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行走装置250的侧视图。移动接触网系统中,电力机车1通过受电弓2与移动接触线420电连接。移动接触线420与固定接触线d电连接,固定接触线d通过跳线e与系统电网连接。
第二门架200的横架230上设置有行走装置250。第二驱动机构241用于驱动行走装置250在横架230上往复移动。接触线组件40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行走装置150和行走装置250上,行走装置150和行走装置250同步同向移动时,可以带动接触线组件400整体远离或靠近立柱300。
行走装置250包括主体251和多个行走轮252。主体251为安装其他零件的基体,行走轮252用于支撑主体251在横架230上行走。行走轮252的轴线垂直于横架230的上表面,使行走装置250可以承载来自接触线组件400张力产生的载荷。行走装置250上还设置有第二导向轮253a、第三导向轮253b和动滑轮241d,第二导向轮253a和第三导向轮253b用于与第二驱动机构242连接,动滑轮241d用于与第一驱动机构241连接。主体251为矩形板构成的多层结构,行走轮252的数量为8个,分布于其中两层矩形板的四个角上。行走轮252的外圆周面上设置有环形凹槽,能够与横架230嵌合,防止主体251在竖直方向发生位移,保证其仅沿着横架230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第一驱动机构241包括致动件241a、卷筒241b和拉索241c。致动件241a为电动机。卷筒241b同轴地设置在致动件241a的输出轴上。拉索241c的一端卷绕在卷筒241b上,另一端绕过主体251上的动滑轮241d后固定于横架230上。拉索241c与动滑轮241d形成动滑轮结构。致动件241a驱动卷筒241b转动时,将拉索241c卷绕在卷筒241b表面,从而拉动行走装置250靠近第一立架210。
第二驱动机构242包括两个第一导向轮242a、配重体242b、拉索242c和拉索242d。配重体242b用于提供其所受的地心引力,该地心引力为拉动行走装置250朝另一个方向移动的驱动力。拉索242c和拉索242d为一根拉索中的两段,用于将驱动力传递至行走装置250。第一导向轮242a用于将竖直方向的地心引力转换为水平方向的力。具体地,两个第一导向轮242a设置于第二立架220顶部,其轴线水平且平行,并沿着轨道a的延伸方向。配重体242b顶端设置有一个滑轮,拉索242c和拉索242d与该滑轮形成动滑轮组结构,并通过两个第一导向轮242a将配重体242b吊在第二立架220上。拉索242c和拉索242d的末端连接在行走装置250上,从而将配重体242b所受的重力传递至行走装置250,以驱动行走装置250沿靠近第二立架220的方向在横架230上移动。
更具体地,拉索242c的连接至行走装置250的一端,通过设置在主体251上的第二导向轮253a与承力索410连接。第二导向轮253a的轴线竖直,拉索242c绕过第二导向轮253a外周面的四分之一后转过90度,使原本平行于横架230的拉索变成垂直于横架230的拉索,从而与承力索410共线并实现连接。配重体242b的重力不仅提供了驱动行走装置250移动的动力,同时还是张紧承力索410的动力。
横架130上第一驱动机构141、第二驱动机构142及行走装置的结构及其连接关系同上,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技术方案,整个移动接触网系统中仅需两组主动驱动的驱动装置,无需在每个立柱上都设置驱动装置,便于实现行走装置150和行走装置250的同步移动,减小了控制的难度和电气化的成本。并且,利用配重体242b的重力提供驱动力及对承力索410的张紧,无需其他电力或液压机构驱动,其结构简单可靠,节省能源。通过动滑轮组来驱动行走装置250运动,可以减小对电机功率的需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拉索242c和拉索242d可以是直接连接在主体251上。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配重体242b通过一根拉索和一个导向轮连接于行走装置250。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41和第二驱动机构242均可以是致动件241a、卷筒241b和拉索241c的技术方案。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驱动机构241还可以为螺母丝杠机构,螺母固定于行走装置250上,丝杠与横架230平行,通过电机驱动丝杠正反转来实现行走装置250的往复移动。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气动装置、液压装置或齿条齿轮副来驱动行走装置250沿横架230移动。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曲柄滑块机构驱动行走装置250沿横架230往复移动。
参考图17和图18,图17为补偿装置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中补偿装置的侧视图。第一门架上的行走装置设置有补偿装置,补偿装置连接接触线组件400并使接触线组件产生张力,减少接触线组件400因自重产生的下垂变形。补偿装置包括张紧机构510、支撑件520和转接索530。张紧机构510用于提供拉力,转接索530一端连接张紧机构510,另一端连接接触线组件400,转接索530在支撑件520支撑下保持为弯折状。
张紧机构510固定在行走装置150上,张紧力的方向与轨道的长度方向一致。张紧机构510包括支架511、拉杆512和压簧513。压簧513的轴线方向与轨道a的方向一致,靠近接触线组件400的一端固定在支架511上,另一端能在外力作用下自由伸缩。拉杆512贯穿压簧513,一端与转接索530连接,另一端作用在压簧513自由端的端面上,能在转接索530的拉力下压紧压簧513。转接索530位于支撑件520和拉杆512之间的部分与拉杆512共线,位于支撑件520和接触线组件400之间的部分向下倾斜,与压簧513之间为钝角。支撑件520为支撑轮,支撑轮能够自转。支撑轮外周面为环槽,支撑轮的部分外周面支撑转接索530并使转接索保持为弯折状。接触线组件400有伸缩时,转接索530会相对于支撑件520有移动和角度变化,张紧机构510可以保持位置不变,依靠支撑件520与转接索530之间的相对活动适应接触线组件400的角度变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由拉簧、扭簧或板簧等结构提供张紧力。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张紧机构510还可以竖直设置,转接索530与拉杆512之间的夹角为直角或锐角。
参考图19至图21,图19为电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第一偶件610和第二偶件620的主视图,图21为第一偶件610和第二偶件620的俯视图。电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电连接装置600和第二电连接装置700。第一电连接装置600用于将电力由固定接触线b导向移动接触线420。第二电连接装置700用于在接触线组件400离开轨道a上方时将移动接触线420接地。
第一电连接装置600包括第一偶件610和第二偶件620。第一偶件610设置于行走装置上且与接触线组件400电连接。第二偶件620固定于横架,并与固定接触线b导电连接。行走装置远离立柱移动时能驱动第一偶件610与第二偶件620接触以形成电连接,将电力传递至移动接触线420,从而为受电弓2供电。
具体地,第一偶件610与第二偶件620之间通过插头和插槽配合形成电连接。第一偶件610包括一个插头611,插头611为尖头插头,其上斜面612和下斜面613交汇于插头611末端。
第二偶件620上设置有凹槽,第一偶件610的插头611可以插入凹槽中,形成较为稳固的连接,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第二偶件620包括第一可动件621、第二可动件622、凹槽623、上反斜面624、下反斜面625和弹性件626。
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为两个长板结构零件,两个长板并排设置,各自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并固定于横架上,形成“U”形结构。长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个长板的自由端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形成凹槽623。长板的自由端为箭头形状,两个长板自由端面对面的部分为上反斜面624和下反斜面625,二者形成一个减缩的凹槽空间,可供插头611插入。并且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二者的自由端可以相互靠近和远离,使凹槽623的宽度可变。
第二偶件620还包括控制上反斜面624和下反斜面625夹紧程度的机构,具体包括一根轴和两个弹性件626,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26为弹簧。弹性件作用于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以阻碍二者分离。具体地,轴从中间贯穿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两个弹簧分别设置在轴的凸出部分,并由挡圈将其限制在挡圈和可动件之间,两个弹簧可以施加使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有相互靠近趋势的压力。插头611插入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之间的凹槽623时,上反斜面624和下反斜面625能分别压紧在上斜面612和下斜面613上,使电连接保持稳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插头611还可以仅设置一个斜面,对应地,第二偶件620上也设置一个适配的斜面,同样可以实现稳定的电连接。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弹性件626,仅依靠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自身的弹性/挠性对插头611施加压力。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可动件621和第二可动件622还可以为刚性结构,二者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不可调。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偶件610可以沿移动方向(横架的长度方向)发生弹性伸缩。
第二电连接装置700包括第三偶件710和第四偶件720,第三偶件710设置于行走装置上,第四偶件720设置于立柱或横架并接地,行走装置靠近立柱移动时能驱动第三偶件710与第四偶件720接触/连接以形成电连接,避免在移动接触线420意外带电时造成事故。
第三偶件710的结构与第一偶件610的结构相同,第四偶件720的结构与第二偶件620的结构相同,二者之间的配合也与第一偶件610与第二偶件620之间的配合相同。
第三偶件710与第四偶件720之间通过插头和插槽配合形成电连接。第三偶件710包括一个插头,插头为尖头插头,其上斜面和下斜面交汇于插头末端。
第四偶件720上设置有凹槽,第三偶件710的插头可以插入凹槽中,形成较为稳固的连接,保证电力供应的可靠。第四偶件720包括第一可动件、第二可动件、凹槽、上反斜面、下反斜面和弹性件。
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为两个长板结构零件,两个长板并排设置,各自的一端连接在一起并固定于横架上,形成“U”形结构。长板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个长板的自由端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从而形成凹槽。长板的自由端为箭头形状,两个长板自由端面对面的部分为上反斜面和下反斜面,二者形成一个减缩的凹槽空间,可供插头插入。并且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具有一定的弹性,二者的自由端可以相互靠近和远离,使凹槽的宽度可变。
第四偶件720还包括控制上反斜面和下反斜面夹紧程度的机构,具体包括一根轴和两个弹性件,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弹性件作用于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以阻碍二者分离。具体地,轴从中间贯穿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两个弹簧分别设置在轴的凸出部分,并由挡圈将其限制在挡圈和可动件之间,两个弹簧可以施加使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有相互靠近趋势的压力。插头插入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之间的凹槽时,上反斜面和下反斜面能分别压紧在上斜面612和下斜面上,使电连接保持稳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插头还可以仅设置一个斜面,对应地,第四偶件720上也设置一个适配的斜面,同样可以实现稳定的电连接。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还可以不设置弹性件,仅依靠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自身的弹性/挠性对插头施加压力。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可动件和第二可动件还可以为刚性结构,二者自由端之间的距离不可调。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偶件710可以沿移动方向(横架的长度方向)发生弹性伸缩。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设置于轨道交通所用的移动接触网系统中,所述接触网系统包括用于支撑接触线组件的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包括:
伸缩机构,一端铰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伸缩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横向于所述立柱的方向伸缩,以使所述自由端在水平方向上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以及
连接机构,设置于所述伸缩机构的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
其中,所述伸缩机构由所述接触线组件驱动伸缩;
所述伸缩机构为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的一部分结构铰接于所述立柱,另一部分结构能够相对于所述一部分结构活动,以使所述连杆组件相对于所述立柱伸缩,所述另一部分结构的末端为所述自由端;
所述连杆组件包括铰接杆组,所述铰接杆组包括两根铰接的杆件,所述铰接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接触线组件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铰接杆组包括第一杆组和第二杆组,所述第一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接触线组件铰接,所述第二杆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立柱和所述接触线组件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组和所述第二杆组与所述立柱连接的铰接点不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组和所述第二杆组与所述接触线组件连接的铰接点不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的铰轴平行于所述立柱。
6.一种移动接触网系统,用于为轨道交通提供电力支持,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
第二门架,包括立架和横架,所述第二门架与所述第一门架间隔设置;
驱动装置和行走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架和所述第二门架上,所述行走装置能够在所述驱动装置驱动下沿所述横架移动;
立柱,设置于所述第一门架和所述第二门架之间;
连接装置,为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所述伸缩机构一端铰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伸缩机构能够在外力作用下沿横向于所述立柱的方向伸缩,以使所述自由端在水平方向上进入或离开轨道上方的空间;所述连接机构设置于所述伸缩机构的自由端,用于连接接触线组件;以及
接触线组件,串联所述行走装置和所述连接机构;
所述第一门架、所述第二门架和所述立柱沿轨道架设,所述行走装置能够驱动所述接触线组件移动以在水平方向上靠近或远离所述立柱,所述伸缩机构随所述接触线组件移动而伸缩并支撑所述接触线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移动接触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线组件包括承力索和接触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接触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装置沿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56268.3A CN111976545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56268.3A CN111976545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76545A CN111976545A (zh) | 2020-11-24 |
CN111976545B true CN111976545B (zh) | 2021-06-01 |
Family
ID=73444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56268.3A Active CN111976545B (zh) | 2020-07-31 | 2020-07-31 |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976545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89781Y (zh) * | 2006-01-27 | 2007-04-18 |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 柔性可移动接触网 |
CN201235759Y (zh) * | 2008-06-05 | 2009-05-13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 | 刚性移动接触网从动悬臂机构 |
CN201313517Y (zh) * | 2008-12-16 | 2009-09-23 | 李彦华 | 电气化铁路定量装煤漏斗仓下可移动接触网 |
KR20090128233A (ko) * | 2008-06-10 | 2009-12-15 | 한국철도공사 | 전차선로 사조조정기 |
CN201729071U (zh) * | 2010-08-05 | 2011-02-02 | 银振刚 | 智能移动接触网 |
CN106938619A (zh) * | 2017-04-01 | 2017-07-11 | 中铁第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货物装卸用侧移接触网系统 |
CN209395622U (zh) * | 2018-12-24 | 2019-09-17 | 邯郸市永年区飞鸣轨道电气化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无缝钢管平腕臂装置 |
-
2020
- 2020-07-31 CN CN202010756268.3A patent/CN11197654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89781Y (zh) * | 2006-01-27 | 2007-04-18 | 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 柔性可移动接触网 |
CN201235759Y (zh) * | 2008-06-05 | 2009-05-13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宝鸡器材有限公司 | 刚性移动接触网从动悬臂机构 |
KR20090128233A (ko) * | 2008-06-10 | 2009-12-15 | 한국철도공사 | 전차선로 사조조정기 |
CN201313517Y (zh) * | 2008-12-16 | 2009-09-23 | 李彦华 | 电气化铁路定量装煤漏斗仓下可移动接触网 |
CN201729071U (zh) * | 2010-08-05 | 2011-02-02 | 银振刚 | 智能移动接触网 |
CN106938619A (zh) * | 2017-04-01 | 2017-07-11 | 中铁第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货物装卸用侧移接触网系统 |
CN209395622U (zh) * | 2018-12-24 | 2019-09-17 | 邯郸市永年区飞鸣轨道电气化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无缝钢管平腕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76545A (zh) | 2020-11-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65490B (zh) | 一种适用于全程无障碍巡检的架空输电线路地线结构 | |
CN111600238B (zh) | 一种500kV输电线路全工况走线机器人 | |
CN103626048A (zh) | 一种自装配辅助装置及起重机 | |
CN109305178A (zh) | 一种机械手立杆平车 | |
CN111976545B (zh) | 移动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112026593B (zh) | 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212243038U (zh) | 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112026594B (zh) | 移动接触网动力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111430109B (zh) | 一种变压器 | |
CN210505466U (zh) | 一种低压配网绝缘高空作业车 | |
CN212171984U (zh) | 张力补偿装置及移动接触网 | |
CN112026591B (zh) | 接触线组件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219312729U (zh) | 一种换电设备 | |
CN212243037U (zh) | 接触线连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212171983U (zh) | 张力平衡器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214879616U (zh) | 一种便于转场的折叠起重机 | |
CN219191981U (zh) | 一种接触悬挂张力调节装置及移动接触悬挂装置 | |
CN113147516A (zh) | 移动接触网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
CN212709051U (zh) | 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211789861U (zh) | 电连接插接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112310880B (zh) | 接触网检测装置 | |
CN220036692U (zh) | 一种收缩式侧抓臂 | |
CN216002284U (zh) | 移动接触网装置 | |
CN111845466A (zh) | 移动接触网系统 | |
CN213322744U (zh) | 移动接触网支撑装置及移动接触网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