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226987U - 一种蒸汽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汽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226987U
CN212226987U CN202020703071.9U CN202020703071U CN212226987U CN 212226987 U CN212226987 U CN 212226987U CN 202020703071 U CN202020703071 U CN 202020703071U CN 212226987 U CN212226987 U CN 212226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heating pot
pot
steam
pot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7030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祖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xy Electric Green Energy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7030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226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226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226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蒸汽发生器,其包括发热锅(1)和与所述发热锅(1)密封连接的发热锅罩(2),所述发热锅罩(2)罩设于所述发热锅(1)外,所述发热锅罩(2)上设置有蒸汽出气口(4),所述蒸汽出气口(4)与所述发热锅(1)至少部分错开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可有效避免产生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Description

一种蒸汽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装置的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挂烫机、熨烫机是通过蒸汽发生器产生水蒸汽,然后通过水蒸汽不断接触衣服和布料,达到软化衣服和布料纤维组织的目的。
目前市场上的挂烫机、熨烫机等机器中的蒸汽发生器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出气口的冷凝水会受自身重量作用落在发热锅上,出现呼噜呼噜声音,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可有效避免产生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发生器,其包括发热锅和与所述发热锅密封连接的发热锅罩,所述发热锅罩罩设于所述发热锅外,所述发热锅罩上设置有蒸汽出气口,所述蒸汽出气口与所述发热锅至少部分错开设置。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蒸汽出气口的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热锅的上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所述蒸汽出气口设置于所述发热锅罩的顶面侧部,所述发热锅罩的顶面包括第一顶面侧壁、第二顶面侧壁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顶面侧壁和第二顶面侧壁之间的拐角侧壁,所述蒸汽出气口设置于所述拐角侧壁上。
所述发热锅罩底面开口,且内部形成有容置腔体,所述发热锅完全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部,所述发热锅与发热锅罩连接处设置有发热锅密封圈。
所述发热锅罩的内壁与所述发热锅的外侧壁之间存在有间隙,所述蒸汽出气口与所述间隙对应设置,所述间隙的间距为15mm-20mm。
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卡合连接在所述发热锅罩底面开口处的发热锅盖。
所述发热锅罩、发热锅、发热锅密封圈以及发热锅盖配合形成加热腔。
所述发热锅罩的高度是所述发热锅高度的4-6倍。
所述蒸汽出气口连接有蒸汽导管,所述蒸汽导管的内径为15mm-22mm,壁厚为2.5mm-4mm,长度为1.35m-1.65m。
所述发热锅内部设置有多个加热管,所述加热管形状为螺旋状,且布满整个发热锅内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将蒸汽出气口与发热锅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使蒸汽出气口内的冷凝水无法滴落在发热锅上,避免产生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2)蒸汽出气口优选设置于发热锅罩顶面侧部的拐角侧壁上,结构简单且合理,有效避免冷凝水回流滴落在发热锅上产生噪音。
(3)发热锅完全置于发热锅罩内部,并在两者连接处设置发热锅密封圈,提高了发热锅和发热锅罩之间连接的紧密度。
(4)发热锅罩的内壁与发热锅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间距设置为15mm-20mm,不易形成冷凝水,蒸汽气化效果好,且间隙与进气口对应设置,进一步保证了蒸汽出气口内的冷凝水无法滴落在发热锅上,避免了产生噪音。
(5)发热锅盖卡合连接在发热锅罩底面开口处,提高了发热锅和发热锅罩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6)发热锅罩、发热锅、发热锅密封圈以及发热锅盖配合形成的加热腔,结构简单,密封程度高,且能满足蒸汽发生器的储水需求。
(7)发热锅罩的高度为发热锅高度的4-6倍,加热腔大小合适,加热腔内的水不易沸腾外溅,且热量损失小。
(8)蒸汽导管的内径为15mm-22mm,壁厚为2.5mm-4mm,长度为1.35m-1.65m,蒸汽流动顺畅,不易产生冷凝水,热量损失小,成本低且使用手感好。
(9)发热锅内部设置了多个加热管,加热功率由多个加热管叠加而成,在发热锅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加热功率更大,有效提高了加热蒸汽流量,同时延长了蒸汽发生器使用寿命;形状设置为螺旋状,方便布置,加热管布满整个发热锅内部,发热锅外表面受热均匀,提高了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发热锅罩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发热锅罩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发热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蒸汽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发热锅;2、发热锅罩;3、加热管;4、蒸汽出气口;5、发热锅密封圈;6、间隙;7、发热锅盖;8、加热腔;9、蒸汽导管;10、温度保险丝;11、温控器;21、第一顶面侧壁;22、第二顶面侧壁;23、拐角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对应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用于挂烫机、熨烫机等机器中,其包括发热锅1、与发热锅1密封连接的发热锅罩2以及与发热锅罩2卡合连接的发热锅盖7,发热锅罩2罩设于发热锅1外。具体的,发热锅罩2底面开口,且内部形成有容置腔体,发热锅1完全置于容置腔体内部,发热锅1与发热锅罩2连接处设置有发热锅密封圈5,发热锅盖7卡合连接在发热锅罩2底面开口处。发热锅罩2、发热锅1、发热锅密封圈5以及发热锅盖7配合形成加热腔8。
如图4所示,发热锅1内部设置有多个加热管3,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管3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形状为螺旋状,可以相互嵌套设置,两个加热管3布满整个发热锅1内部,使发热锅1的外表面受热均匀,同时整个发热锅1的功率由两个加热管3叠加而成,在发热锅1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如此设置功率更大,可有效提高加热蒸汽流量。当然,加热管3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增加。发热锅1上设置有温度保险丝10和温控器11,两者分别与加热管3相连,其中温控器11用于调节加热管3的工作状态,当温度低于100℃时,加热管3开始工作,当温度高于170℃时,加热管停止工作,温度保险丝10用于避免安全隐患。
进一步的,发热锅罩2的内壁与发热锅1的外侧壁之间存在有间隙6,间隙6的间距太小,加热腔8中的水沸腾幅度大,产生的蒸汽容易在蒸汽导管9中形成冷凝水,出现噪音;间距太大导致加热腔8空间变大,难以让加热腔8中的水加热至沸腾,产生蒸汽的效果较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间隙6的间距优选为15mm-20mm。
如图2和图3所示,发热锅罩2上设置有蒸汽出气口4,蒸汽出气口4与发热锅1错开设置,蒸汽出气口4的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发热锅1的上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优选地,蒸汽出气口4设置于发热锅罩2的顶面侧部,使蒸汽出气口4内的冷凝水无法滴落在发热锅1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锅罩2的顶面包括第一顶面侧壁21、第二顶面侧壁22以及连接在第一顶面侧壁21和第二顶面侧壁22之间的拐角侧壁23,蒸汽出气口4设置于拐角侧壁23上,且与间隙6对应设置,蒸汽出气口4在水平面的投影与发热锅罩2内壁与发热锅1外壁之间的间隙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蒸汽导管9内的冷凝水回流到发热锅罩2中,受自身重量作用滴落时,不会滴落在发热锅1上出现呼噜呼噜的噪音。此外,发热锅罩2的高度与发热锅1的高度之间的比例太小,会使加热腔8中的水沸腾溅在蒸汽导管9中;而比例太大容易造成热量的损失,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发热锅罩2的高度优选是发热锅1高度的4-6倍。
如图5所示,蒸汽出气口4连接有蒸汽导管9,蒸汽导管9的内孔径太小不易蒸汽流动;孔径太大影响会蒸汽导管9的外径,容易产生冷凝水并且影响用户手感且成本增加;蒸汽导管9的长度太长会造成热量损失且成本增加;长度太短影响用户体验,熨烫衣物不方便。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蒸汽导管9的内径优选为15mm-22mm,壁厚优选为2.5mm-4mm,长度优选为1.35m-1.65m。
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在使用时,在加热腔8内加入水后,启动发热锅1,发热锅1内的加热管3发热使发热锅1外表面受热均匀,同时加热加热腔8内的水,产生水蒸汽。水蒸汽上升并通过蒸汽出气口4和蒸汽导管9输送至蒸汽发生器外部。蒸汽导管9内形成的冷凝水回流至蒸汽出气口4,冷凝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拐角侧壁23滴落,不会滴落在发热锅1上,产生呼噜呼噜的噪音。
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将蒸汽出气口与发热锅至少部分错开设置,使蒸汽出气口内的冷凝水无法滴落在发热锅上,避免产生噪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蒸汽出气口优选设置于发热锅罩的顶面侧部的拐角侧壁上,结构简单且合理,有效避免冷凝水回流滴落在发热锅上产生噪音;发热锅完全置于发热锅罩内部,并在两者连接处设置发热锅密封圈,发热锅和发热锅罩之间连接的紧密度高;发热锅罩的内壁与发热锅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间距设置为15mm-20mm,不易形成冷凝水,且蒸汽气化效果好;发热锅盖卡合连接在发热锅罩底面开口处,提高了发热锅和发热锅罩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发热锅罩、发热锅、发热锅密封圈以及发热锅盖配合形成的加热腔,结构简单,密封程度高,且能满足蒸汽发生器的储水需求;发热锅罩的高度为发热锅高度的4-6倍,加热腔大小合适,加热腔内的水不易沸腾外溅,且热量损失小;蒸汽导管的内径为15mm-22mm,壁厚为2.5mm-4mm,长度为1.35m-1.65m,蒸汽流动顺畅,不易产生冷凝水,热量损失小,成本低且使用手感好;设置温度保险丝有效避免了加热腔内水烧干后产生的安全隐患;设置温控器方便了对加热管工作温度的调控;在发热锅内部设置了多个加热管,加热功率由多个加热管叠加而成,在发热锅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加热功率更大,有效提高了加热蒸汽流量,同时延长了蒸汽发生器使用寿命;加热管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形状为螺旋状,加热管布满整个发热锅内部,发热锅外表面受热均匀,提高了加热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包括发热锅(1)和与所述发热锅(1)密封连接的发热锅罩(2),所述发热锅罩(2)罩设于所述发热锅(1)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锅罩(2)上设置有蒸汽出气口(4),所述蒸汽出气口(4)与所述发热锅(1)至少部分错开设置。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气口(4)的中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发热锅(1)的上表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叠。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气口(4)设置于所述发热锅罩(2)的顶面侧部,所述发热锅罩(2)的顶面包括第一顶面侧壁(21)、第二顶面侧壁(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顶面侧壁(21)和第二顶面侧壁(22)之间的拐角侧壁(23),所述蒸汽出气口(4)设置于所述拐角侧壁(23)上。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锅罩(2)底面开口,且内部形成有容置腔体,所述发热锅(1)完全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部,所述发热锅(1)与发热锅罩(2)连接处设置有发热锅密封圈(5)。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锅罩(2)的内壁与所述发热锅(1)的外侧壁之间存在有间隙(6),所述蒸汽出气口(4)与所述间隙(6)对应设置,所述间隙(6)的间距为15mm-20mm。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卡合连接在所述发热锅罩(2)底面开口处的发热锅盖(7)。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锅罩(2)、发热锅(1)、发热锅密封圈(5)以及发热锅盖(7)配合形成加热腔(8)。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锅罩(2)的高度是所述发热锅(1)高度的4-6倍。
9.按照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出气口(4)连接有蒸汽导管(9),所述蒸汽导管(9)的内径为15mm-22mm,壁厚为2.5mm-4mm,长度为1.35m-1.65m。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锅(1)内部设置有多个加热管(3),所述加热管(3)形状为螺旋状,且布满整个发热锅(1)内部。
CN202020703071.9U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蒸汽发生器 Active CN212226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03071.9U CN212226987U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蒸汽发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703071.9U CN212226987U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蒸汽发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226987U true CN212226987U (zh) 2020-12-25

Family

ID=73909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703071.9U Active CN212226987U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蒸汽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2269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330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forming steam
CN101822489B (zh) 家用蒸箱
CN204698376U (zh) 汽锅及烹饪器具
CN212226987U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
CN112137395B (zh) 一种用于烹饪设备的蒸汽加热结构及烹饪设备
CN103981686A (zh) 一种烫衣机的蒸汽发生装置
CN204162937U (zh) 一种烫衣机的蒸汽发生装置
CN208388404U (zh) 蒸汽发生装置、高温补炊组件和电饭煲
CN205953984U (zh) 便于出酒糟的蒸酒设备
CN208495103U (zh) 一种蒸汽热水混合喷射蒸汽发生器
CN208355209U (zh) 烹饪器具
CN105105628A (zh) 一种保温电热水壶
CN205474505U (zh) 用在蒸汽挂烫机上的发热锅
CN105506945B (zh) 用在蒸汽挂烫机上的发热锅
CN205443726U (zh) 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及挂烫机
CN210662790U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
CN204728117U (zh) 增大发热面积的蒸汽发生装置
CN210330303U (zh) 一种回气一体式汽锅
CN212505523U (zh) 一种蒸汽挂烫机内胆
CN208250771U (zh) 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系统及熨烫设备
CN206916495U (zh) 蒸汽发生器及挂烫机
CN208510651U (zh) 高温补炊组件和电饭煲
CN206817436U (zh) 蒸汽发生装置
CN207347804U (zh) 一种挂立式蒸汽熨烫机
CN206612565U (zh) 汽锅醇汤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